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包容的智慧(簡體書)
滿額折

包容的智慧(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8 元
定價
:NT$ 168 元
優惠價
8714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傳媒大亨與佛教宗師的對話。人間講和美,民事求包容。
《包容的智慧》一書的作者是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與人間佛教的開創者星云大師。一位是傳媒界領軍人物,一個是佛界宗師,兩位作者的經歷和事業看似毫無交集,但當他們就社會現狀、人生態度、企業管理等話題進行交流時,古老的東方哲學與現代的都市人生呈現出完美的交融。《包容的智慧》一書,是二人關于人生哲學與處世原則對話的智慧結晶。
好心腸一條,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塊,信行要緊,老實一個,中直十成,豁達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藥,用包容鍋炒,用寬心爐燉,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氣不要大),于整體盆中研碎(同心協力),三思為本,鼓勵做藥丸,每日進三服,不限時,用關愛湯服下。
——星云大師
寬恕無法改變過去,卻能夠改變未來。人生的舞臺并不大,容不得一直往前直沖。對于立場、意見不一樣的人,我們該心生歡喜。高明的管理是不管理,高的管理,是自己管理自己。做人做事靠一個“實”字,“實”看似憨,結果證明聰明。

作者簡介

金河仁,代表現時代的感性作家,自大學起便有詩作和小說見報。2003年以《菊花香》打動數百萬讀者并從此走出韓國。他的作品在全亞洲深受喜愛。除了《菊花香》,其主要著作還有《早安》、《七朵水仙花》、《含羞草》、《你愛香草嗎》等。

名人/編輯推薦

傳媒大亨與佛教宗師的對話。人間講和美,民事求包容。《包容的智慧》一書,是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與人間佛教的開創者星云大師二人關于人生哲學與處世原則對話的智慧結晶。

目次

序: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一、有容
 柏林牆是被音樂電視摧毀的嗎?
 醍醐灌頂“一句話”
 規律藏在“愛和良知”的鏡子里
 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
 虛空包容萬有
 身臨其境,方知別有洞天
 生活本身就是神通
二、伏惑
 不給別人留余地,可能自己沒有立錐之地
 最不聽話的是我們的心
 王道與佛法的沖撞
 薪盡火傳,生命在于轉化
 良知就是知恥、知愧、知恩
 不能圓融人我關係,是最大悲哀
 財富會空,真空能生妙有
 迷惑時的判斷:止于至善
三、若水
 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在人群中實現使命
 中國的禪學世界的視野
 一天保有十分鐘的寧靜
 為兇手立一塊祭奠的石頭
 上與君王同坐,下與乞丐同行
四、度己
 每天講三句贊美的話
 持久熱情,才能耐得住寂寞
 一切阻礙都是線索,所有陷阱都是路徑
 文化血型與世界華人
 對工作存有敬重之心
 信息多元遏制信息霸權
 深入才有洞察,熱愛才能感動
 自省者自強,自律者自尊
五、變通
 退步原來是向前
 忍是智慧,忍是擔當
 在沖突中學習
 受保護的文化,榮耀與危險並存
 真正的財富在自己的心里
 寬可容人,厚可載物
 寬恕讓未來變得開闊
 善待資源,兜里不能老是揣著弓和箭
六、多元
 讓“平等”回歸人心
 信仰可改變一國之精神格局
 我們有什麼可自卑的呢?
 禪者眼中,萬物皆美
 中國的媒體是喜鵲叫,外國的媒體是烏鴉嘴
 意識形態是一道牆,佛教則是門窗
 瞻禮佛指,讓中國率先統一
 文化沖突走向文化融合

書摘/試閱

柏林墻是被音樂電視摧毀的嗎?
長樂先生:
1989年8月,在一個沒有戰爭、沒有沖突的夏日,世界冷戰時代的標志物柏林墻倒塌了。有人說,是音樂電視摧毀了柏林墻,音樂電視的10億觀眾擁有巨大的心靈能量。物質之墻是無法與這種能量抗衡的。
2001年9月11日,數十億人目瞪口呆地看著直播的電視畫面里,飛機在秋日的朝陽下,撞向紐約110層的世貿大樓,然后,大樓慢慢地塌下來,煙塵像原子彈爆炸一樣,帶著巨大的能量,迎面向人們撲過來。有人說,這次震驚世界的慘烈襲擊源于“文明的沖突”,而且這種沖突將越來越深刻地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當親身經歷這些標志性的事件發生之后,我常常想,自以為聰明的人類雖然能看清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質世界,卻仍然無法學會如何相處這樣的生活細節。而恰恰是這些細節,可能決定著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是整個人類的命運。
“認識自己”,這句蘇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說的話,在今天依然是人類的一個重大課題。
這樣的時刻,一種浸透著宗教精神的東方價值觀——“包容”進入了人們的視界。
星云大師:
一位觀眾在鳳凰電視臺看了關于我與長樂先生的對話后寫道,“我不太明了的是,節目的名稱叫《包容的智慧》,但整個節目中并沒有怎樣觸及到智慧。但當我靜下心來思索時,突然開悟道,“包容的智慧是什么?不就是包容嗎?對,智慧就是包容!”
中國詞語意味無窮,包容不僅意味著平和、寬容,也經常有另外一些意思:眼開眼閉,難得糊涂,吃虧是福。還講究忍讓、茍且、退守,即所謂的“妥協”。
妥協是一條路徑,變通是一種境界。佛教本身就很會妥協,有時妥協是成功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云游世界各地弘法,記得有一次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講演,該校一位叫約翰·麥克雷教授在敘談時說道:“你來美國弘法可以,但是不能開口閉口都是中華文化,好像是故意為征服美國文化而來的。”當時我聽了心中就有一個覺悟:我應該尊重別人的文化,我們來到這里只是為了奉獻、供養,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養諸佛菩薩一樣。大家常說,讓一分山高水長,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這個意思。
還有人把戰勝對手當成成功的標志,其實,真正的制勝之道,不在于屈人之兵,而在于化敵為友。
長樂先生:
在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底那個時代,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發生了“關懷的覺醒”。換句話說,這幾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同時也產生了宗教。它們是對原始文化的和突破,而和突破的不同類型決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
遺憾的是,在兩千多年之后的當代,東西方文化產生了一些嚴重的沖突、分歧和對立。恐怖主義、自殺式襲擊、隔離墻、定點清除等等。死亡與戰爭,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類,面對這些嚴重的危機,東西方的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相互依存的思路。但是怎樣才能讓人們真正認識到誰也離不開誰呢?包容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維方式。
星云大師:
許多宗教學者與文化學者都認為,佛教文化具備的“包容性”,能廣泛順應人心與區域文化的差異。這種文化的特質,符合現在多元化與全球化的文化發展,值得我們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近年來,佛指舍利分別來到臺灣及香港,造成各地萬人空巷,萬人爭睹的盛況,各種政治紛爭也暫時告一段落,顯現出華人民眾對佛教文化的普遍認同,無論政治立場再怎么對立,回到家中,“家家念彌陀、戶戶有觀音”。
我曾經用“虎豹山林”——虎豹聚集的地方——來形容社會現狀。但是,另一方面,“虎豹山林,共生和解”,連動物都能和睦相處,何況人類呢?這對于思考目前的兩岸關系現狀是有啟發的。
長樂先生:
探討包容的智慧,我有許多問題需要大師開示,比如:
1.包容的真義是什么?
2.人類為什么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才能生存?
3.辦任何事,困難不怕,危險不怕,就怕沒有的精神。這個的精神指的是包容嗎?
4.有一顆善心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嗎?
5.原諒惡,會不會導致惡的泛濫?
6.文化對社會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什么地方?影響有多大?
7.佛家講究平常心,但追求的社會群體需要企圖心,兩者如何統一和協調?
8.中華民族是不是一個有包容性格的民族呢?
9.大眾傳媒對于兩岸的和解、交流應該發揮何等功用?醍醐灌頂“一句話'
長樂先生:
大師身居佛門而辦報、辦電視臺,可以稱得上是“媒體人”;外界看我做媒體而熱心佛教文化,也算是與佛有緣了。我有幸聆聽過大師在萬人場館的佛法開示,深人淺出,生動活潑,堪為傳媒人的榜樣。記得您那次向信眾說過一些道理簡單又寓意深刻的“一句話”,會讓很多人受用終生。
星云大師:
佛教是開啟智慧之教,教人也教己,度己也度人。我平時在世界各地來去匆匆間,常有人要我給他一句話,希望對他的人生有所點撥。盡管行程綿密,時間緊迫,我總是盡力滿人所愿,因此多年來隨緣應機說過很多的“一句話”,現在也在徒眾與信眾之間流傳。例如:忙就是營養;要爭氣,不要生氣;多說OK少說NO;感動就是佛心;疾病就是良藥;拒絕要有代替;立場互換;給人利用才有價值;自己就是自己的貴人;有錢是福報,用錢才是智慧;寧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沒有慈悲;有人批評毀謗我們,不一定是自己不好,可能是別人給我們的勉勵。
長樂先生:
大師說的這些簡單易懂的大白話,細細想來又飽含禪意。
我在平日讀書和研究佛家經典時注意到,中國傳統詩詞尤其是成語中關聯到佛教的很多,比如:腳踏實地,醍醐灌頂,將心比心,皆大歡喜,苦口婆心,恒河沙數,蕓蕓眾生,出污泥而不染,種瓜得瓜,解鈴還須系鈴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門外漢,口頭禪等等,比比皆是。連綴成一篇文章都綽綽有余,它們已被大眾所熟知熟用,出處反倒不重要了,可見佛教與中華文明早已通融借代,完全可以借花獻佛,各顯神通。
星云大師:
確實,當西域佛教傳人東土之后,包容通融,從語言到思想,從史典到公案,既有博大精深,也有通俗教化。可以說,佛教是世界上包容的宗教,從王宮貴胄到販夫走卒,從異教外道到賤民,只要肯發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隋唐時代,八宗昌盛,競相發展,使得中國佛教繽紛燦爛,事理輝映,后來流傳到東亞各國,豐富了當地文化內涵,直至今日仍歷久彌新。可見,包容異己不但不會導致派系分歧,還能繁衍生機,形成枝繁葉茂、百花齊放的盛會。
也正是因為中華文明和佛家文化的包容之功,才使得佛教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可見包容是因也是果。
長樂先生:
從細處看,是滴水穿石;往遠處看,是百川歸海。
星云大師:
太虛大師說過: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但禪并非佛教的品,可以說人間到處充滿了禪機。
有學僧問趙州禪師:“怎樣學道?怎樣參禪?怎樣開悟?怎樣成佛?”
趙州禪師點點頭,起身說:“我沒有時間跟你講,我現在要去小便。”說完,不理會那人的驚愕,開步就走,幾步后突然停下來,回頭微笑說:“你看,像小便這么一點小事情,還要我自己去,你能代替我嗎?”
當然,參禪求道的大徹大悟不是那么容易,不過只要每天都有小小的覺悟,日積月累,就會豁然開悟。規律藏在“愛和良知”的鏡子里
星云大師:
古往今來很多修道證悟的高僧大德,他們開悟的方法可以說千奇百樣,有的禪師看到花開花落而豁然有悟,有的禪師聽到泉流蛙鳴而開悟,有的禪師打破了杯盤碗碟而開悟。
再譬如,唐朝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參之后,回來見到庭院的悔花,終于開悟,說道:“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也有人以參禪前后的不同感受來說明悟后的心境。沒有參禪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的時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開悟之后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是生活的內涵、品味不一樣了。
唐朝大珠慧海和尚在當學惜時,經常自言自語:“主人公,你在嗎?在,在!”不知者以為他瘋癲,知者了解那是一種深刻的禪修功 夫。意在喚醒自己的覺性。
所以,看見自己的真心非常重要,從此不必在那些傳言和捕風捉影里被人家牽著鼻子走了。佛教講人人皆有佛性;而佛,就是覺悟的人。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4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