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跟著聖經去挖寶:觀點、歷史、解說,領隊吳獻章教授帶你全景讀聖經
滿額折
跟著聖經去挖寶:觀點、歷史、解說,領隊吳獻章教授帶你全景讀聖經
跟著聖經去挖寶:觀點、歷史、解說,領隊吳獻章教授帶你全景讀聖經
跟著聖經去挖寶:觀點、歷史、解說,領隊吳獻章教授帶你全景讀聖經

跟著聖經去挖寶:觀點、歷史、解說,領隊吳獻章教授帶你全景讀聖經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你在聖經中挖到寶了嗎?
跟著聖經挖寶領隊吳獻章教授,必定讓你入寶山滿載而歸!


在「聖經」這座寶藏中,你挖到多少寶?抑或入寶山卻空手而回?
如何才能在聖經中挖到寶?態度很重要!

本書作者任教神學院二十多年,即將退休之際,深感基督徒常是入「聖經寶山」卻空手而回,因此他效法聖經作者――往往在人生晚年,盡心竭力地將屬靈寶藏傳諸後世。他將自己多年自聖經中挖寶心得匯集成這本《跟著聖經去挖寶》,盼望每一位基督徒都能成為在聖經中挖寶的人,不斷地在上帝的話語中挖到人生寶藏。


誠摯推薦:

◆ 劉群茂 士林靈糧堂主任牧師
◆ 蔡志堅 花蓮美崙浸信會主任牧師
◆ 陳明正 石門浸信會主任牧師
◆ 莊育銘 淡江教會主任牧師
◆ 張宗培 中華福音神學院校牧
◆ 柳子駿 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

作者簡介

吳獻章

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美國伊利諾大學理論應用力學博士,後轉讀神學,獲芝加哥三一神學院道學碩士及神學博士。主修舊約,著重新舊約間經文引用。曾任新加坡神學院客座講師,自1995年起任教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現為學院舊約教授、教牧博士科暨宣教博士科主任、教牧宣教研究中心執行長。
吳教授自26歲信主至今,一年比一年更加體認聖經確實蘊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寶藏。因此,他致力帶領讀者一起挖掘聖經中的寶藏,無論授課、著作或講道,都能在見識獨具的詼諧個人風格中,將聖經的奧義藉由歷史文化的面向,懇切、熱情、輕鬆地鋪展開來,是一位極具恩膏和影響力的華人奮興佈道培靈講員。
吳教授著作等身,以關懷的眼光展現聖經神學的精義,在他的著作中,教會和信徒始終是他關注的焦點。

推薦序一
讓神的心意成就在你身上

什麼才是你生命中的引導呢?什麼才是你人生的標竿與準則呢?若說聖經是人生的寶藏一點也不為過,聖經隱藏著許多的奧祕與祝福,不但記載著上帝對人類的啟示以及國度救贖的計畫,也是一切智慧的源頭!聖經中提到「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也就是說,當我們敬畏神、遵行神的話,就會帶來天上來的智慧和聰明,使我們在列邦中被高舉,在萬國中有尊榮!
因為智慧、聰明是從神而來,遵行神的話就是智慧,當有神的話在我們裡面,就會使我們的人生有一個準則、引導。你在職場遵行神的話,你將成為一個有聰明、有智慧的工作者;你在家庭遵行神的話,你的家就會成為有智慧、有聰明的家庭,你也會養育出有智慧、有聰明的兒女,而你也成為一個有智慧、有聰明的個人。所以,摩西勸勉以色列百姓,當遵行神的話,就會叫我們存活、遠離惡事、脫離凶惡,因為神的話會成為我們的保護、人生的引導,使我們的生命走在穩妥的道路上,得著神一切的資源、豐富和供應。
本書作者吳獻章老師以其對經文的熟悉及深度的見解,帶領讀者透過新舊約經卷,更深入地去領受聖經中神對人的啟示。在書中,你會看見神正是那位與我們立約、說話的神,你也會發現聖經中隱藏的寶藏,並且能夠將神的話實際應用在你的生活中。特別書中有一篇〈從「申命記」看達陣人生〉,提及這卷書對於人類歷史產生的影響,遠超過其他聖經書卷;而當你跟著吳獻章老師一起從舊約、歷史書等角度來看這卷書時,更會發現其偉大精深之處,並且從中反思、檢視自己的人生,知道在變動的世代,如何安全達陣,勝過試探!
讀完這本書,你會更深明白上帝對人類的啟示與祝福,你也會很清楚如何去遵行神的話,而神的律例、典章,將會引導你臻至人生智慧和聰明的頂峰,進而使神的心意能夠成就在你的身上!

劉群茂(士林靈糧堂主任牧師)


推薦序二
回應上帝的邀請

這本書的內容跟它的書名一樣,讓讀者可以透過它挖掘到豐富的聖經寶藏。當你看到書籍的目次時,你會驚訝它所涉獵範圍的寬廣,而且當中所談論的議題與現代信徒日常生活的處境息息相關,不由得馬上挑起強烈的閱讀想望。
第一部分「聖經教導我的事」,透過舊約、新約不同書卷的經文,在宏觀中談論細節,所歸納的原則性發現極具啟發性;第二部分「信徒生活的實踐」,包含從聖經看待復興、世俗化、正義、衝突、關係重建、政治、家庭及傳承等重要議題,是目前信徒身處當代世俗文化影響下,一帖良藥苦口的生活解方。每一篇文章除了試圖釐清、端正信徒的價值和信念外,也重新恢復我們與神的關係,無論就知識或靈命的角度,都值得細細地咀嚼與品味。
美浸這幾年和吳老師搭配聖經講座,現場總是高朋滿座、叫好叫座。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聖經學者,但是為人卻相當謙和、平易近人,著作總是不離開牧會的現場及對門徒生活的關切,分享內容有哲理、有釋經,並且教導能夠跟實際的信仰生活連結,深入淺出的信息帶給弟兄姊妹美好的領受。誠如吳老師在書中所言「信仰的本質在於人與上帝之間的距離」,這次他急切地鼓勵每位基督徒一同「跟著聖經去挖寶」,回應天父上帝對神兒女的邀請,讓我們可以更靠近祂一點。

蔡志堅(美崙浸信會主任牧師)


推薦序三
作一個在聖經中挖寶的人

謝謝吳老師邀我寫序,深感榮幸。讀了本書,收穫很多,有幾個感想:
首先是正確的神學教義:老師談論的真理很廣博,都是很正確、精闢的信仰教義與解經,這在靈命與服事上是今天教會最重要的。其實當我看到這本書的章題,眼睛就為之一亮;更是從內容中看到神學與實踐緊密的結合,事實上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牧養教會真需要這樣對聖經真理、信仰神學與服事的反思,才能掌握方向感,也能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每當我自己不自覺陷入牧養泥沼中,不能動彈時,這本書中的教導,幫助我從一片爛泥塘裡站了起來。
其次是可讀性與可用性:深入淺出,易讀易懂,建議讀者慢讀並深思,尤其是帶領教會的領袖。不要因為一讀就能了解,讓它輕輕掠過;要一再思想,並用在自己的生命與服事上。在最簡單的事上沉思再沉思,這一本好書就會為你我打開了一扇窗戶。這種學習將不再止於模仿某些事務的表象,而是掌握技巧與方法。這會開啟你的內在,深深明白這是神要你做的,你會開始熱愛你的服事與羊群。簡單生活從來不簡單,一旦熟練「仁義的道理」,它就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再來就是形塑心胸與服事的廣度和深度:吳老師用很多聖經人物的敘事來剖析服事價值觀等等真理。例如所羅門王費盡心力以七年建造聖殿(王上五–八章),卻花了十三年建造自己的皇宮,說明看不見的比看得見的更重要;將以利亞和以利沙的生平(尤其是交接傳承的典故。王上十九章;王下二章),擺在〈列王紀〉全書的核心,強調門徒造就遠比政治更迭重要。這對我們太重要了,因為內在的生命才是重中之重。宣信博士說:「生命中最令我們喪志、阻擋我們的,往往是極小的過失。撒但寧願用一根羽毛,而不用一把槍來擊倒我們。」造成最大問題的,往往是我們自己的個性與肉體――即使是極小的過失。今天我們面對的社會與教會中的人生百態,其實是我們學習的學校與爭戰的場域。唯有個性經常不斷地被修剪,眼光與心胸擴大,才能在生活與服事中成為祝福。
最後,正如吳老師對讀者的期許:作一個在聖經中挖寶的人。在本書看到吳老師對真理與人的熱情,也看到人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對上帝話語的態度―聖經對我是「寶」嗎?
將近二十六年前,吳獻章老師和我同時進入華神,他是老師,我是學生。他不單在神學課程上,也在服事的熱情與形象上給我極大的幫助。牧會以後,老師仍是不斷地鼓勵、扶持我,借此一隅特別說聲謝謝。願神使用本書,成為更多教會與信徒的祝福。

陳明正(石門浸信會主任牧師)


推薦序四
開啟屬靈的胃口

非常感謝吳獻章老師,在我就讀華神的時候,無論聖經、講道、牧會或神學實踐等方面,都給予我許多教導和鼓勵,幫助我在日後建立教會時,能夠真正派上用場。
吳老師對聖經的詮釋,不僅有學術的底蘊,他個人淵博的知識、遼闊的視野、前瞻性的向度、接地氣的實踐理路,都讓人覺得回味無窮。吳老師桃李無數,但面對特質和背景不同的學生,他總能找到最佳的切入點來加以引導。以我個人為例,即便我的神學光譜和釋經進路,比較偏向存在主義神學的思維模式,但仍能從與他的教導和著作當中,汲取豐富的啟迪與領受。這些都表現出吳老師的寬廣度,以及為何他一直是華人教會界極受歡迎的講員之原因。
這本新書仍然秉持吳老師一貫的風格與特色,無論是在聖經的教導、在對世俗價值觀的反思、在神學亮光的啟迪、在牧養關懷的心腸、在建立教會的洞見、在生活與職場上的實踐勇氣……都充滿了他寬闊的國度視野,將新舊約聖經融會貫通起來,不斷提出如何繼續往前冒險的思想熱情與天國志趣。比如說:「踏上未來難測旅途,必須先接天氣再接地氣」(頁46),用現代人易懂的語言來詮釋人神關係;又如:「大人物是優缺點都大的人物」(頁64),這麼一句話就道盡〈列王紀〉中許多如大樹倒下的風雲人物的關鍵問題;「千萬留心人生有著測不準原理」(頁88);從〈傳道書〉看屬靈的六千萬,人總是爭取著地上的「六千萬」,卻是虛空也是捕風。且讓吳老師細細錘鍊後的文字來開啟我們的屬靈胃口。
我相信這是一本能夠幫助許多讀者的「心」書,千萬不要錯過。

莊育銘(淡江教會主任牧師)


推薦序五
既平易近人又鏗鏘有力的聖經神學

挖寶是古器物學家、考古工作者的工作。他們的專業訓練,長年沉浸在該領域裡的經驗,使他們能夠在外行人看為不起眼的東西裡找到價值。吳獻章老師著作等身,有學術水準極高的專業舊約注釋書(例如:「天道注釋系列」的《以賽亞書卷二、三、四》),也有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聖經單卷注釋兼培靈性質的佳作(像研究〈但以理書〉學術與應用兼顧的《獅子坑裡的職場戰士》)。手中這本《跟著聖經去挖寶》就是作者多年對聖經的專業訓練、研究與教學,培養累積對上帝話語的敏銳,往往在經文的字裡行間、別人所不經意之處,發掘出有價值的良語諍言。
作者文筆流暢,深入淺出,可讀性高卻又思路深刻,沉潛於經文水深之處,領讀者坐看真理雲起之時,以真理解惑。比如在論到〈利未記〉,作者藉古喻今為當前一些追求猶太節期的風潮把脈:
有些(尤其是極端靈恩)教會則踩在新約所警告的地雷上(加四10–11),看重並認真地過舊約節期,遠甚於蘊含著道成肉身教義和歷史意義的聖誕節(西二16)。雖然主其事者不見得了解「保羅新觀」(New Perspective on Paul)中,那將救恩論放在教會論來解讀的論述,但結果卻與保羅新觀不謀而合,聲稱教會應當走希伯來文化路線(而非希臘文化),讓救贖進程開倒車地走上回頭路(不是往舊約所預告的新約,而是走回猶太教路線),挑戰保羅和路德從聖經所萃取出來的「因信稱義」教義,著實讓人擔憂。(頁36)
又如本書的〈前言〉,就是一篇值得細讀玩味、擲地有聲、鏗鏘有力之作。短短數頁道出學習神學的目的是為教會信仰把脈,建立紮根於經文之上的教義以保信仰之純正,並帶出末世緊迫的視野來重新反省今天的生活。有人曾說,真正的神學,是必須能夠實踐出來的,才是神學。華人教會有過「反智」的傳統:認為神學無用,神學院畢業生的批評性太高而生命膚淺。也有「擁智」的偏頗:各式各樣領域都冠上「神學」一詞,以哲學方法來治神學,與生活抽離,難以應用,更遑論幫助信徒生命成長。吳老師這本書,正是以深入淺出的筆觸,把神學與教會生活、靈命成長,融會貫通地呈現在讀者眼前。願主使用此書,祝福讀者,不單在神的話語上進深,而且靈命長進,脫離膚淺,往水深處行。

張宗培(中華福音神學校牧)


推薦序六
牧會現場的寶典

對於正在面對多元文化衝擊的第一線教會牧者來說,吳獻章老師的新作《跟著聖經去挖寶》,無疑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牧會現場最需要的寶典,尤其是我們牧會經驗有限、聖經也沒有老師那麼熟稔、身為一個青年牧者而言,這本書我是一邊讀,心中一邊吶喊:我們等這一本書等很久了!
我記得被喻為「廿世紀牧師的牧師」陶恕在他《神的居所》中提到,現今教會的信徒,因著社會、媒體、大眾文化等薰陶和影響,並世俗化的推波助瀾,對於看不見及永恆的事情,已顯得沒有興趣或索然無味;更可怕的是宗教領袖,沒有以聖經為權威來回應時代的需要,非但沒有用神的話引發信徒的興趣,進而讓他們明白,反而為了滿足他們,用花招和其他短暫的事物,為遲鈍的聖徒提供娛樂。
就像當摩西在西奈山上,因為神親自頒佈十誡而耽擱下山,以色列人對神的信心變得沉悶和不耐,他們呼喊和渴望,要有一位能看得見、觸摸得到的神。因此,他們對金牛犢表現出的熱情,多於對神。一個對神話語失去渴望的世代,必定轉向類似金牛犢的替代品,而失去了真正能夠幫助他的力量,漸漸走入敗亡的命運。
吳獻章老師的書中,針對牧會實務最會遇見的種種問題,例如傳承、教會衝突解決、關係重建,甚至最敏感的政治與家庭,都從聖經的角度一一解題,並給了我們一個清楚的方向。
這本書給我真實的感觸就是:
「有了神的話,我們何需金牛犢?」
當我們跟著吳牧師一章章讀下去,真的會有挖到寶的感覺,比精金更寶貴,勝過蜂房下滴的蜜。

柳子駿(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


自序
取用不竭的寶藏

筆者兩個兒子都是我們夫妻在國外求學時期出生、成長,為了他們中文和聖經的學習,救世傳播協會的《睡夢鄉》就成了他們的床邊故事。陪伴他們幼小心靈進入夢鄉的,除了孫越叔叔和寇紹恩牧師的精彩對話外,就是惠蘭姊的磁性聲音了。返台後,為了老二的牙齒矯正,終於遇見敬虔的惠蘭姊夫婦,筆者才知道她製作《睡夢鄉》的靈感,源自洪善群長老的話:聖經內蘊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兒童故事寶藏!
聖經又豈僅是兒童故事的寶藏,而是每個基督徒都可以跟著聖經坦然去挖寶!過往的寒暑假,筆者經常出國講道或上課,也趁便走訪歐美紐澳和中國許多教堂、古蹟;但最是觸動心靈的行程,則是回華神擔任教職後每兩年一次帶團的「聖地之旅」,這項經歷大大豐富了筆者的事奉。相較於世上其他著名景點,筆者發覺使徒保羅走過的土耳其、希臘、羅馬,尤其巴勒斯坦的聖地,才真是神兒女的旅遊瑰寶,從此閱讀聖經不再只是白紙上躍動的黑字,而是身歷其境、色彩繽紛的立體感動!聖地之旅成了我的「挖寶」之旅。
聖地之所以成為旅遊瑰寶,因為它是上帝在歷史中對人說話的舞台;當你厭倦了3C世界的「淘寶」時,歡迎你轉移陣地,到記錄上帝話語的聖經裡來「挖寶」。本書所陳列的分成「聖經教導我的事」和「信徒生活的實踐」兩大類,包括華神與論壇合作案中定期回應時代議題的文章、舊約注釋書萃取出來的精義,以及為北美華人教會因應選舉過後的衝突與掙扎而寫的論述⋯⋯等,都是多年來從舊約到新約中挖寶的心得。自26歲信主至今,筆者一年比一年更加體認聖經確實蘊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寶藏。

如何才能在聖經中挖到寶?態度很重要!且聽王爾德在《莎樂美》(Salome)中,記載著一位權力受到威脅的暴君如何咆哮和挫折的故事:
希律聽聞拿撒勒人耶穌從死裡復活,說:「我不希望他這樣做,我禁止他這樣做。我不准任何人從死裡復活。必須有人去找到他,告訴他,我禁止他從死裡復活。」接著,希律王盤問道:「這人在哪裡?」侍臣回答:「他無處不在,我的主,不過他很難找到。」
即便權威赫赫,希律王仍然無法要脅把水變酒的耶穌行神蹟(路廿三8),遑論從這位「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他裡面居住」的彌賽亞挖到寶。連死亡和墳墓都擋不住的祂,有誰可以「尋找他的蹤跡」(羅十一33)?有誰能強迫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復活主就範?君不見,驕矜自己功名蓋世的巴比倫帝國尼布甲尼撒王,因不聽萬王之王的警戒,竟變形為離奇的「野生動物」(但四章)!派遣拉伯沙基來揶揄謾罵天下萬國之神的亞述王,為此付上國勢衰微和生命終結的代價(賽卅六–卅七章)!上帝可是阻擋驕傲的人哪!
相反的,當上帝為祂兒子娶親所擺設的筵席被世人以種種藉口拒絕赴席時(太二十二1–6),真正被邀進入神國吃飯挖寶的,竟然是「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等社會邊緣人(路十四21),印證「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十九10)。這位希律王和彼拉多所無從掌握、「很難找到」、「無處不在」的神子耶穌,竟然樂意住進罪人如稅吏撒該家裡(路十九5)!這其間的差異就在於當事人的「態度」,正如祂在登山八福所教導的,能夠蒙主恩惠、在神國挖到寶的最基本態度乃「虛心」(太五3)。
福音的本質很弔詭:出生時就面臨希律王的追殺,最後死在彼拉多首肯下的耶穌,卻成就了「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的應許(詩一一八22;路二十17),應驗了「他在信的人就為寶貴」的真理(彼前二7)。我們這些外邦人,「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彼前二10),可以享受那「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的獨特挖寶經歷(腓三8)。
筆者從1995年開始在華神服事,如今已經快到尾聲。這二十幾年來,屢屢思量:不配如我(我喜歡外祖父給我取的名字諧音「無限髒」),何德何能,竟蒙主如此愛我、救我、召我,還引導我進入華人福音派這麼具指標性的神學院事奉?!至今還寫了這第二十本書,就連過去所寫的每本書也都一刷再刷―這些不可思議的事,除了是上帝的恩典之外,找不到其他理由。蒙恩得以進入聖經中持續挖寶的我,對保羅所說:「神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林前一28)體會自是深刻!
因華神定規,65歲必須退休,因此本書將是筆者退休前的最後著作。將離開這至今在世上唯一的正職,當然感觸良多,同時也發現聖經作者往往在人生晚年,盡心竭力地將屬靈寶藏傳諸後世:在摩押平原的摩西寫〈申命記〉,在耶路撒冷國破後的耶利米寫〈哀歌〉,以及在拔摩島的約翰寫〈啟示錄〉。〈彼得後書〉就是彼得「還在這帳棚的時候」寫的,好「提醒你們,激發你們」(彼後一13)。寫了十三封新約書信的保羅,掏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寶,還在歷世歷代多少追思禮拜中勸勉未亡人: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提後四7–8)
面臨退休,意味著自己在華神的時間迅速消逝中,但是上帝透過這神學院訓練合神心意工人的計畫不變,又豈是一顆石子就能使得水波興浪呢?正如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Saul Bellow筆下人物所說:「生命就像鳥兒在水面上快速飛行,牠會突然潛入或衝入水底,不再復見,但世界繼續運作。」當人進入永生或永死後,世界照常運轉,不管這人在世上是否曾經叱吒風雲!浪花淘盡英雄,中華江山如故,輪番上下高台的君王已四百有餘!
華人(和世人)都忌諱談死,拿過普立茲獎的Ernest Becker在他的The Denial of Death一書中坦言,人拒絕承認自己會死亡。Becker臨終前數個月曾說:「沒有信仰的人很難面對死亡;然而除了凡塵的喧聲外,死亡的聲音一直在我們耳邊細語。」這提醒我們這些未亡人,人生這條不歸路,時間比金錢更有價值,終點比起跑點更重要(正如本書多處提到的),要秉持「未知死、焉知生」的必死眼光來過日光之下的日子,而不是孔子所說的「未知生、焉知死」。
路德說得對:「即使最健壯時,我們都應當將死亡放在眼前,好讓我們不會期望能在地上永久長存,而能夠―姑且這麼說―一隻腳踏在天上。」勸君不要流連在五光十色的3C世界中淘寶,不如趁著不留白的青春,儘早到聖經裡來挖掘無價、無盡的生命寶藏,免得老大徒傷悲。
謝謝劉群茂、蔡志堅、陳明正、莊育銘、張宗培和柳子駿等六位牧師百忙中為筆者作序,他們都是台灣中壯、有影響力的牧者,多位還是筆者的學生,看到學生青出於藍且勝於藍,筆者的喜樂滿足矣!筆者一向的出書原則是盡量分散在不同出版單位,以期向這些在暗處服事主而在檯面上卻沒有掌聲的文字工作者學習,現在終於有幸與宇宙光的編輯群同工,謝謝你們!不能不謝的,當然是筆者長期的文編邱美月姊妹,已經是阿嬤的她仍抽空委身於上帝給她文字工作上的託付,很讓人動容!還有筆者兩個兒子錫安和大衛,看到你們從出生、成長到成家立業,為父滿心感謝我們慈愛憐憫的天父。最後要謝的,就是筆者的妻子,從相識、相愛、結婚、成家到事奉,我最清楚,沒有妳,就不會有這一切,包括這本書。
願榮耀歸與三一真神!

目次

推薦序一 讓神的心意成就在你身上/劉群茂
推薦序二 回應上帝的邀請/蔡志堅
推薦序三 作一個在聖經中挖寶的人/陳明正
推薦序四 開啟屬靈的胃口/莊育銘
推薦序五 既平易近人又鏗鏘有力的聖經神學/張宗培
推薦序六 牧會現場的寶典/柳子駿
自序 取用不竭的寶藏
自序

前言 學習神學的目的

第一部分 聖經教導我的事
從〈利未記〉反思通天之路──以聖潔進入應許
從〈申命記〉看達陣人生──以終為始的態度
從〈士師記〉看妥協效應──好不過三代?
從〈列王紀〉看政權興替──當大樹倒下
從〈傳道書〉看人生──屬靈六千萬
從〈耶利米書〉看影響力溯源──呼召與限制
從〈約拿書〉看上帝劇本──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從福音書看身分認同──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
從〈路加福音〉看穿透力──搖撼人間帝國的筆
從〈馬太福音〉看末世測不準原理──明天過後一
從〈啟示錄〉看安全感的挑戰──明天過後二

第二部分 信徒生活的實踐
從聖經談復興──聖靈的作為與異象
從聖經看世俗化──我們與惡的距離
從聖經看神義論──轉型正義?
從聖經看衝突──教義與教牧
從聖經看關係重建──你可以更靠近我一點了
從聖經看政治──權位與權威
從聖經看家庭──何日君再回?
從聖經看傳承──青春不留白,年老不空白

後記 耶穌聖誕卡

書摘/試閱

從〈啟示錄〉看安全感的挑戰
――明天過後二

「揭開第五印的時候,我看見在祭壇底下,有為神的道並為作見證被殺之人的靈魂,大聲喊著說:聖潔真實的主啊,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幾時呢?於是有白衣賜給他們各人,又有話對他們說:還要安息片時,等著一同作僕人的和他們的弟兄,也像他們被殺,滿足了數目。揭開第六印的時候,我又看見地大震動,日頭變黑像毛布,滿月變紅像血,天上的星辰墜落於地,如同無花果樹被大風搖動,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樣。天就挪移,好像書卷被捲起來;山嶺海島都被挪移,離開本位。地上的君王、臣宰、將軍、富戶、壯士和一切為奴的、自主的,都藏在山洞和巖石穴裡,向山和巖石說:倒在我們身上吧!把我們藏起來,躲避坐寶座者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因為他們忿怒的大日到了,誰能站得住呢?」(〈啟示錄〉六9–17)
這幾節經文的上文,正預告著當今世人最擔心的瘟疫(啟六8)。這「瘟疫」連同「刀劍、饑荒、野獸」並列在第四印,為〈啟示錄〉七印中的前四印作總結(啟六1–8)。這殺害四分之一人類的前四印,與接下來的第五、六印聯袂出現在末世人類的舞台,共同呈現了〈啟示錄〉所預告的神學信息:明天過後,人類的安全感備受挑戰!
不是嗎?就在乍暖還寒的冬末春初,看過跨年煙火的絢爛,也才剛走過農曆年的熱鬧喧騰,誰會想到,新冠疫情竟帶來如此重大的衝擊、不安!正如保羅所說:「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帖前五3)人人自危!
其實,我們無時無刻都在面臨安全感的挑戰。人所能看到的「現象界」(用康德的術語)不一定安全,地震和海嘯打擊了人對自然界應當很「自然」的安全感!科學家、實證主義者、理性主義者(包括康德)、無神論者的安全感,已被以色列人過紅海、耶穌在海面上行走所挑戰!所謂的「絕症」,就是醫藥醫療宣告無能為力的時候;金融海嘯的發生,意味著銀行和貨幣靠不住了;結婚乃安全感的轉移(從父家轉到夫家),而離婚表示婚姻安全感的破滅;移民者如〈路得記〉中的以利米勒,面臨的是將安全感從家鄉到異鄉的轉移。
老約翰所記載的第五印中,祭壇底下被殺信徒的吶喊,和因疫情遭受「封城」的人一樣:「要等到幾時呢?」(啟六10)他所記載第六印中的世人,所面臨「天就挪移……山嶺海島都被挪移,離開本位」的驚悚(啟六14),和逃離疫區者的困惑一樣:「哪裡安全?」前者所掙扎的乃「時間」(time),後者所掙扎的乃「空間」(place)。對比「起初,神創造天地」時空就緒的世界起源(創一1),末世人類所賴以生存的「時間」和「空間」卻脫離常軌,變得不可靠、不安全了!本文將從〈啟示錄〉的這兩印和其上下文,來思想老約翰在聖經封筆前的啟示,並讓你我將之傳揚給在未來不安時空中因人間種種災難被「封城」的心靈。……

從聖經看世俗化――我們與惡的距離
「那些人卻不聽從他的話。那人就把他的妾拉出去交給他們,他們便與她交合,終夜凌辱她,直到天色快亮才放她去。天快亮的時候,婦人回到她主人住宿的房門前,就仆倒在地,直到天亮。早晨,她的主人起來開了房門,出去要行路,不料那婦人仆倒在房門前,兩手搭在門檻上,就對婦人說:起來,我們走吧!婦人卻不回答。那人便將她馱在驢上,起身回本處去了。到了家裡,用刀將妾的屍身切成十二塊,使人拿著傳送以色列的四境。」(士十九25–29)
以2010年代台灣一起隨機殺人案件發生後,加害者、加害者家屬、被害人家屬、辯護律師、精神疾病患者等各方人物的心境與糾葛演出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公視播出後轟動一時,法律界、醫學界、媒體界、社工界等各領域人士皆撰文評論劇中情節或相關議題。……
相較於《與惡》劇,〈士師記〉尾端所記載的連環爆中,所有女人全都是無辜、無助、無名,沒有律師為她們辯護,連貼標籤的位置都付之闕如,遑論《與惡》劇編導所期待能達到「去標籤化」和「療癒」的戲劇功能!對比於「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讀者對〈士師記〉的感嘆是:「天下哪一個爸爸媽媽願意花二十年去養一個被姦殺的女兒?」「到底是哪裡我們把男孩/男人教壞了?」
《與惡》劇中提出「真相永遠只會怪我們的社會體制出了問題」,「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子,老天爺到底要我們學什麼?」的大哉問,〈士師記〉敘述者則很清楚地呈現,以色列的問題不在於社會、政治、外交、軍事,而是這幾章中「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十七6,十八1,十九1,廿一25)所隱藏的道德和靈性問題――因為沒有上帝!本書劇情真貌是:當上帝消失,〈士師記〉變成「死屍記」。
一、 沒有上帝時,人的聚集純粹只是飲食男女
為了帶回跑去伯利恆父家已四個月的妾,這個利未人在岳父家受到熱情款待,只見他與岳父吃喝玩樂足足四整天,明知路上不太平卻耽延到第五天傍晚才出發,因此只在離耶路撒冷不遠的基比亞過夜。男人愛宴樂,讓自己和妾的安危陷入險境;罪性使得男人貪圖享樂、縱情、好色,不能保護女性。
二、 沒有上帝時,光明之子也會變成黑暗之子
這利未人為了自身安全而避免接近迦南人,卻赫然發現自己同胞的行徑和迦南人一樣,自己的妾就是被基比亞的便雅憫人所強暴,而非外邦耶布斯人。甚至接待他們二人的老年人,甘願將女兒送給匪徒玷污的言詞和語氣,都像極了所多瑪城的羅得(士十九24;創十九8)。在「各人任意而行」的環境氛圍之下,「家人沒有互相治療的,只有互相傷害的!」
三、 沒有上帝時,專業倒成了殺害親人的手段
身為丈夫的利未男人著實可惡,遇見基比亞匪徒的挑釁時,粗暴地將自己的妾推出去(士十九25),代替自己任憑匪徒為所欲為,自己卻沒有任何尋找、解救的意圖或舉動,導致妾整夜被強暴到天亮,才仆倒在他住宿的房門前,接下來他還殘忍地將她被凌辱過的身體切為十二塊,傳送以色列四境。他長年殺祭物的專業成為支解妾屍身的刀工,凸顯出男人對妻子的愛,有時可「全都是唬爛」!
四、 沒有上帝時,人會嫁禍他人並且遮蓋己罪
面對以色列眾人來追討公義的公審時,(「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這利未人避重就輕,沒有回答個人法律責任的問題,(怎能忍心將妾推出去任人蹂躪?妾是否原本有機會被救治?他支解她身體的時候,她是真的死透了嗎?)直接控訴基比亞人行了凶淫醜惡的事,強調自己是被害者,且藉著「傳送以色列得為業的全地」的說詞(士廿6),好博取以色列眾人的同情,進而掩飾自己可能的原始動機――宣洩自己的妾犯姦淫和被強姦之恨。
五、 沒有上帝時,人類的名字和尊嚴失去價值
本書敘述者描繪,當社會越來越世俗化時,男人為所欲為地施展威權、暴力、蠻橫、殺戮,而任憑男人虐待、蹂躪、搶奪的女性,只能無言、無辜、無助且無聲無息地走向滅絕之途,人的名字和尊嚴蕩然無存。正如無神論者羅素說:「如果沒有基督教,所有的道德根本是假的。」如此提醒任何社會(包括台灣):若繼續看輕道德和靈性問題,我們大可期待《與惡》劇將會更血淋淋地在我們周遭真實上演,因為「如果沒有神,什麼都可能發生」(杜斯妥也夫斯基,《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最後,本書和《與惡》劇提醒神兒女:「先保護( 造就) 好自己的家庭和教會, 才有資格去幫助別人。」因為「教會正是唯一把我們帶離黑暗時代的力量」(柴斯特頓,《回到正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