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此特別時刻,我們最需要的一本希望與信心之書

〜暢銷300萬冊童書大王管家琪,寫給孩子的疫苗故事科普讀物〜
相信科學,改變世界的力量

邱文達(前衛服部部長) 林瑋(《國語日報》家庭版主編)聯合推薦
《國語日報》盛大連載

童書作家管家琪經驗老道,收集和消化資料的功夫一流,從琴納種牛痘開始,講到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沙克的小兒麻痹症疫苗,中間還有不少像科恩、科赫的故事,讀來都很吸引人,尤其是開篇琴納種牛痘的故事,像是在看一部紙上電影,連我看了都覺得津津有味。
──邱文達(前衛服部部長)

在新冠肺炎疫情深深影響大家生活的情況下,本書《疫苗的故事》為讀者搭起「了解疫苗的橋梁」,積極培養讀者的科學精神……作者管家琪的思路非常清晰,報導程度拿捏精準,很值得小讀者學習。──林瑋(《國語日報》家庭版主編)

想要了解疫苗?就讀這本書
這是一本老少咸宜、非常好看的科普讀物

有史學家指出,回顧人類歷史就會發現,造成最大傷亡的竟然並不是戰爭,而是疾病。譬如,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天花和黑死病、霍亂等瘟疫,就都留下了驚人的死亡數字。從某個角度來看,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對抗病魔的歷史。

疫苗可以說是現代醫學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本書從琴納的種牛痘(天花疫苗的概念)、到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再到沙克的小兒麻痹症疫苗,從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以三個疫苗的故事來讓大家瞭解疫苗發展史上三個重要的里程碑,並兼而講述種牛痘的前身、中國種人痘的故事,還有種牛痘是如何普及,以及好幾位優秀的科學家包括兩位微生物學家科赫和科恩在內的故事,希望讓孩子們增廣見聞之餘,也能從小積極培養科學的精神。

作者簡介

管家琪
兒童文學作家。1960年出生在台灣台北,祖籍江蘇鹽城。輔大歷史系畢業,曾任民生報記者七年,專職寫作三十年。

在台灣出版的童書包括原創、翻譯、改寫以及作文教學書籍的編寫逾300冊,在大陸近200冊,在香港和馬來西亞也都有幾十冊的作品出版。曾獲金鼎獎、中華兒童文學獎、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最佳童書獎等等。經常至華文各地與中小學生交流閱讀與寫作,以及帶作文營,廣受好評。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一】
一本成功的科普讀物
邱文達
(前衛服部部長、神經外科醫師)

若要問什麼是二十一世紀的兒童與青少年該具備的優秀品質,我認為,「具備科學精神」應該是其中之一,而且應該還是相當重要的一項品質。

什麼是科學精神?就是要求真務實,勇於質疑權威,勇於探索未知,並且還要能夠隨時保持一種積極開放的態度,不斷去實踐與驗證。整個人類文明史其實就是憑藉著可貴的科學精神,才能逐步慢慢向前推進,然而,這一切的基礎是知識,因此,我們在提倡、鼓吹科學精神之前,當然要先做好科普教育,這除了學校教育,還有賴於文化人共同的努力。

大好文化發行人兼總編輯胡芳芳女士就是這麼一位有熱忱、有抱負、同時也深具社會責任感的文化人,我認識她多年,深深感受到在她身上有一股傻勁,心心念念都是她所熱愛的出版事業。芳芳也很敏銳,能隨時掌握到社會的脈動,瞭解讀者的需要,譬如這本《疫苗的故事》,就是一本以目前來說非常應景、非常及時,大小讀者都非常需要的書籍。

尤其是芳芳還請到資深兒童文學作家管家琪女士來撰寫,管家琪女士經驗老道,收集和消化資料的功夫一流,從琴納種牛痘開始,講到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沙克的小兒麻痹症疫苗,中間還有不少像科恩、科赫的故事,讀來都很吸引人,尤其是開篇琴納種牛痘的故事,像是在看一部紙上電影,連我看了都覺得津津有味。

科普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舉一個例子,「騎機車一定要戴安全帽」現在已經成了常識,但當年我們在推廣這個「常識」時,可是遭遇到不少的阻力和困難,然而,基於社會良心,該做的事還是要做,就算一時遭到誤解也不能放棄,我們終於還是堅持下來了,後來也因此挽救了很多人寶貴的生命(編注)。

這本《疫苗的故事》,老少咸宜,希望大家都來一讀。

編注:邱文達先生曾獲得第十七屆「厚生醫療奉獻獎」,獲獎的主要貢獻為「推動騎機車戴安全帽宣導教育與立法實施,結合醫界,建立十八萬筆資料的臺灣頭部外傷資料庫」,以鐵一般的事實,讓大眾明白如果騎機車戴安全帽就能有效降低事故傷亡。獲獎時他謙虛的表示,當時是在其他熱心官員都被抹黑成此項倡議是圖利安全帽廠商後,才讓最沒有利益衝突的自己因緣際會成為站在第一線講話的主力戰將。稍後邱文達先生又以同樣事蹟獲得美國公共衛生協會的「大衛瑞爾公共衛生倡議獎」(David P. Rall Award for Advocacy in Public Health),成為首位非美籍而獲此殊榮的公衛醫療人士。



【推薦序二】
追求健康、人類共好

林瑋
(國語日報家庭版主編、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常務理事)

人對於「未知」容易感到不安,依照不安的程度,可能會緊張、煩躁、畏懼、恐慌……這些情緒能成為「自我保護機制」,讓人不會貿然行動,也會激發迎向挑戰的勇氣,加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新冠肺炎疫情深深影響生活的情況下,科學家開發多種預防型疫苗。作者管家琪也做了許多研究,寫出一本「橋梁書」:《疫苗的故事》,為讀者搭起「瞭解疫苗的橋梁」,積極培養讀者的科學精神,希望讀者瞭解接種疫苗不單單是個人選擇,而是團結消滅病毒的本分和義務。
管家琪曾深入研讀歷史,也曾在報社擔任記者,頗有社會正義感及責任心。她的思路非常清晰,寫下的故事有充分根據,報導程度拿捏精準,傳達訊息的語言風格很值得小讀者學習。

這些故事有如從歷史挖掘真相,提供闡明事件的因果關係;可說這本書雖然屬於兒童文學範疇,卻具有深度報導的特質─把握事件的真實性、宏觀的揭示事實背景,書裡提供非常多的「注釋」,把事實說明得很清楚。讀者看了這本書,可以瞭解「原因」(Why),預測接下來會「怎麼樣」(How)。

第一篇講的就是「天花被消滅的故事」,其中接受種牛痘的小男孩、擠牛奶女工,以及醫生的角色都是真實的,這篇戰勝天花的文章,讀來讓我們生出信心!

信心的產生像一陣暖暖的煙、一團柔柔的雲從心口上飄過,就在那一瞬間心變得有彈性了,彷彿有力量去安慰脆弱的人。這一切改變,就在我們閱讀的時候……在動心那一刻產生的回響。
管家琪愛為小讀者寫故事,即使是「帶點教育意義的故事」,她都能透過專業作者的處理手法,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她寫到清朝的康熙皇帝很有「集中隔離」的概念……,用的是非常現代的語詞,對照現況使人看了會心一笑。

這本《疫苗的故事》,除了談天花,還談蠶病、炭疽病、狂犬病、霍亂、小兒麻痺症等,甚至還提避免葡萄酒變酸的「低溫滅菌法」,這也是現代牛奶殺菌的方法。作者用趣味且富知識的故事,介紹這些「小到一般人都看不到的生物」,也使「小生物」在作者筆下變得不那麼令人懼怕。

研發出疫苗的科學家,對世界有偉大的貢獻,小朋友可以從閱讀中,瞭解他們是多麼有毅力的為保護人類健康做研究,終使美夢成真!

【自序】
作者序
科學的力量 管家琪
有史學家指出,回顧人類歷史就會發現,造成最大傷亡的竟然並不是戰爭,而是疾病。譬如,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天花和黑死病、霍亂等瘟疫,就都留下了驚人的死亡數字。從某個角度來看,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對抗病魔的歷史。

疫苗可以說是現代醫學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這本書《疫苗的故事》裡,我們主要是以三個疫苗的故事為主軸,從琴納的種牛痘(天花疫苗的概念)、到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再到沙克(或譯索爾克)的小兒麻痹症疫苗,從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以這三個疫苗的故事來讓大家瞭解疫苗發展史上三個重要的里程碑,並兼而講述種牛痘的前身、中國種人痘的故事,還有種牛痘是如何普及,以及好幾位優秀的科學家包括兩位微生物學家科赫和科恩在內的故事。

有一句老話,「人定勝天﹂,這句話若是放在個人身上,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內心安定,不受外界干擾,一心一意認真努力,就可透過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命運;若是從整個人類的角度,這句話的意思則是強調,只要眾人團結合作,就能戰勝一切困難。從這些疫苗的故事,相信大家一方面可以瞭解到許多科學家的偉大,另一方面也一定會為人類的智慧,以及同心協力克服萬難的精神所感動。

另,本書〈西洋篇〉和〈中國篇〉於二○二一年二月中開始,在《國語日報》連載三個月,期間收到很多小朋友的反應,都說很好看。我想主要是因為這些科學家都太了不起了。很多我們現在早就已經習以為常的觀念,譬如,肉不能生吃(無怪乎原始人活不久,除了生存環境惡劣,「茹毛飲血」這個行為就很容易生病);飯前飯後以及如廁之後要洗手,不能直接就用手去拿食物;戴口罩可以防止飛沫傳染等等,這些現在連幾歲小朋友都知道的常識,都是來自於科學家們的發現,有了發現、掌握了問題的關鍵,就能找到對策,比方說,改善和加強生活習慣(就像為了避免被新冠病毒感染,這兩年口罩已經變成我們的生活必需品),還有就是研發疫苗。

疫苗是治本。對抗某種疾病,只要在人群中,接種疫苗達到一定的比例,就能形成群體免疫力,從而預防傳染病大規模的流行。因為同樣的疫苗,在不同的人身上所能發揮的效果總會有些差異,少部分的人即使接種了疫苗也不能擁有足夠的免疫力,再加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疾病等原因無法接種,因此只有形成群體的免疫力,才能有效保護所有的人。過去在英國和日本,都曾經由於不少民眾誤信一些不負責任的小道消息,不肯接種疫苗,結果導致百日咳、麻疹等發病率明顯上升,形成疫情。因此,接種疫苗不是什麼個人的選擇,而是我們的本分和義務。

有時想想,現在都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可眼看很多偽科學卻仍然到處充斥,真不免令人喪氣!如果問,為什麼要寫這本書,我可以說,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一定要相信科學,積極培養科學精神。

目次

目錄
推薦序 一本成功的科普讀物/邱文達 2
推薦序 追求健康、人類共好/林瑋 7
作者序 科學的力量/管家琪 11
第一章 種痘的故事 18
西洋篇
琴納的故事 18
種牛痘如何普及 76
中國篇
第二章 巴斯德的故事 130
第三章 科赫的故事 186
第四章 科恩的故事 216
第五章 沙克的故事 224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第一章 種痘的故事
西洋篇
【琴納的故事】
導言
在遙遠的古埃及,就已經有天花發作的紀錄,這是最早的相關紀錄。距今三千年前(西元前一一四五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突然死亡,後世考古學家從他的木乃伊頭部所留下的傷痕,也推測他可能是死於天花。
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人類對天花一直感到很頭痛,一直到十八世紀末、西元一七九六年,一位英國的鄉村醫生愛德華.琴納(西元1749-1823年),終於找到了有效的辦法,那就是「種痘」、「種牛痘」。
琴納發現,牛痘病毒與天花極其相似,如果把牛痘病毒注入人體,只會引起輕微的不適,症狀非常輕微,卻能夠十分神奇的使人對這兩者都同時產生抗體。
琴納把自己的研究發現發表之後,儘管一開始也受到很多質疑,但是沒過多久、就在剛剛進入十九世紀不久,英國還是完全接受了種牛痘的做法,並且很快就被其他國家所採用,從此,天花發病率就急劇下降。
「種痘」實際上就是疫苗的概念,這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時至今日,若問「是誰發明了疫苗?」,大家都會回答,毫無疑問是琴納。疫苗,是人類最偉大的醫學成就之一,挽救了數以億計的生命,使天花在四十一年前(西元一九八○年),在第二十三屆世界衛生大會上正式宣布已被完全消滅,也就是說天花病毒宣告絕跡,只有美國和俄羅斯的實驗室還保存著樣本。此後,全世界都未再出現天花病例。
而在天花存在的最後一百年,全球大約有五億人染病死亡,甚至在它被消滅之前的數年之內,每年全球還發病一千萬至一千五百萬例,大約有兩百萬人因此喪命。
如此棘手的天花,是迄今為止,唯一被消滅的傳染病。這就是琴納的貢獻。
琴納還開啟了人類對抗疾病的嶄新思路,也就是「預防的重要」。在疫苗出現之前,所有醫學手段、當然包括各種藥物,都是用於治病,疫苗則開啟了「預防疾病」這重要觀念的新時代。
由於琴納巨大的貢獻,被後人譽為「免疫學之父」、「疫苗之父」。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琴納「種痘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有一個八歲小男孩的身影,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這個小男孩名叫詹姆斯.費普斯,雙親都是牧場的工人……
1
西元一七九六年五月十四日清晨,位於英國西南部格洛斯特郡的伯克利小鎮,四十七歲的鄉村醫生琴納一睜開眼睛,沒有多想,很快便翻身下床,跪在床前,兩手交握抵住額頭,滿懷虔誠的開始晨禱。他雙眼緊閉,眉頭因嚴肅而微微的皺在一起。
「親愛的耶穌,感謝您將我們平安的帶進新的一天……」
這個時候,低聲禱告的琴納,雖然還不知道這將會是一個被歷史銘記的日子,但至少很清楚這將是極不尋常的一天;就在這一天,他將跨出重要的一步,開始進行一項醫學史上相當冒險、甚至稱之為有史以來最為冒險也不為過的一次實驗。
「主啊,請您特別眷顧詹姆斯,以及他的家人……」講到這裡,琴納頓了一下,繼續說:「請原諒我的私心……」
這時,琴納夫人走進臥室,看見丈夫衣服單薄的在晨禱,趕緊拿了一件外套披在丈夫的身上,埋怨著:「怎麼不先穿好衣服,小心著涼。」
五月中的清晨,可還是充滿涼意的啊。
琴納張開眼睛,抬起頭看著妻子,語氣有些凝重的問道:「我做的是對的吧?」
「當然,親愛的,」妻子溫柔的回應道:「快下來一起吃早餐吧。」
稍後,琴納下樓,看到三個孩子正齊聚在餐桌前吃早餐。孩子們看到他,都紛紛喚了一聲「父親」。
琴納拉開椅子坐下來。過了一會兒,他發覺孩子們今天似乎都特別的沉默。
「你們今天都會做些什麼?」 琴納問。
孩子們面面相覷。兩個大一點的孩子都說,可能就讀讀書,或者去寫寫生吧。
突然,小愛德華充滿憂慮的問道:「詹姆斯會不會死?」
兩個較年長的孩子一聽,都立刻噤聲。
琴納當然明白小愛德華擔心詹姆斯是情有可原,因為詹姆斯是他的好玩伴啊。
他看看孩子們,然後平靜的對小愛德華說:「我相信不會的,不會因為我們這個計畫而死。」
「爸爸,」大女兒露易莎鼓起勇氣問道:「我的朋友都想知道您有多大的把握?」
「雖然不能說是百分之百的把握……」
個性比較急躁的老二約翰一聽,忍不住打斷道:「我的朋友都說,為什麼您不能等到有十足的把握再做呢!」
琴納看看約翰,「問問你的朋友,請他想一想,當年哥倫布從西班牙出發的時候,有十足的把握一定就能到達他的目標東印度群島嗎?」
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西元1451-1506年),是距離他們近三百年前的古人,是「地理大發現」的先驅,也是「大航海時代」的代表性人物。琴納的意思,是想點明科學就是需要不斷的探索,不可能什麼都得等到擁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時候,才採取行動。
露易莎慢吞吞的說:「問題是,哥倫布後來沒找到東印度群島。」
這是事實,哥倫布最初的目標是東印度群島,所以他將自己抵達那塊大陸上的原住民稱為「印第安人」(Indias),這在西班牙語中就是「印度人」的意思,直到哥倫布過世,一直都認為自己到達的是印度,然而後來大家根據種種資料,確定哥倫布所到達的並不是印度,而是當時歐洲人都還不知道的一塊大陸,這就是美洲。
琴納沒有辦法反駁露易莎,只能說:「我已做了充足的準備,我也愛詹姆斯,我不希望會傷害他。」
孩子們聽了,都沉默下來。
琴納夫人說:「好了好了,別說這些了,快吃吧,要不然培根都要涼了。」
看孩子們都安安靜靜在麵包上塗著果醬,或是漫不經心吃著水果,在這股異常的靜默中,琴納明顯感覺得到,孩子們都並不怎麼贊成自己的計畫,只不過或許因為他們向來都很敬畏自己,所以才沒有說什麼激烈反對的言辭。
他不免心想,或許強尼也是因為敬畏自己,再加上信任自己,所以才會這麼支持自己,讓兒子詹姆斯來參與這項實驗?
早餐過後,琴納便徒步前往強尼的家。他想親自去接詹姆斯。
與此同時,在琴納離座之後,琴納夫人便怪罪孩子們不該問父親那些話,讓父親煩心。
「難道你們不知道這個實驗對爸爸有多重要?難道你們看不出來,爸爸的心理壓力已經很大了嗎?﹂
孩子們都低頭不語。
琴納夫人更進一步的說:「你們想要爸爸怎麼辦?難道要他找你們來做實驗?」
忽然,小愛德華說:「我願意呀!我願意為爸爸做實驗!我不是……」
「這次不一樣!」約翰馬上就瞪著小愛德華,不以為然道:「你這個傻瓜!你根本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中國篇

導言
十八世紀初,來自英國、當時正跟隨夫婿待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蒙塔古夫人,看到當地人用「人痘接種法」來預防天花挺有效果,驚訝之餘,立刻決定將這個方法帶回英國。直到幾十年後琴納的「牛痘接種法」出現之前,「人痘接種法」一直被視為是對付天花相當有效的辦法。
其實,在蒙塔古夫人見識到「人痘接種法」之前,這個方法已經在土耳其當地流傳了好幾十年,但是,這個方法並不是土耳其人首創,而是從更遙遠的地方傳入土耳其。
那個「更遙遠的地方」是哪裡呢?是中國。
相傳在十世紀(北宋初年),中國已開始用「人痘接種法」來預防天花,到了十六、十七世紀(明朝和清朝時期),這種方法已經在中國境內得到大量的推廣。一般而言,「人痘接種法」有四種方法,分別是「痘漿法」、「旱苗法」、「水苗法」和「痘衣法」,前三種都是接種於鼻孔,所以「痘苗」又叫做「鼻苗」,「痘衣法」則是穿用天花患者在患病時所穿過的衣物。
十七世紀末以後,「人痘接種法」陸續傳到俄國、朝鮮、日本、阿拉伯、土耳其等地。這也就是為什麼到了十八世紀末,當琴納的「牛痘接種法」問世,並且在全世界推廣,然後在十九世紀初回傳到中國的時候,中國百姓的接受度會那麼高的原因,因為在中國早就有悠久的「人痘接種法」的基礎啊。
現在,就讓我們來瞭解中國「種痘」的故事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06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