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讓學習發生:一位語文特級教師的課堂觀察(簡體書)
滿額折

讓學習發生:一位語文特級教師的課堂觀察(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  價:NT$ 299 元
優惠價:87260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由作者從幾百篇“聽課手記”中精選部分內容編輯而成。選入本書的“課例評析”皆為權威語文刊物的專欄文章,編入本書時,作者又三易其稿,精益求精。作者借助一個個課例,旨在傳達其課堂理念:“讓學習真的發生”,並由此引導教師對“怎麼開展學習”“怎樣的學習有效”“怎樣的學習最受學生歡迎”等問題予以重視、開展研究。

作者簡介

張正耀,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興化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員,江蘇省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兼職教研員,江蘇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團專家組成員。已出版教育專著《領悟經典》《語文,究竟怎麼教》《語文,語文》《零度的眺望》,在《中學語文教學》《語文建設》《語文學習》《中學語文》等刊物發表論文近300篇。主持省級教育科研課題10多項,應邀赴各地講學300多場。主要語文教育思想被收入《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語文卷》。

名人/編輯推薦

如何才能上出一節有意思、有情趣、能深入、能提升的課,能夠做到既深受學生歡迎,又能給學生帶來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現實問題。
用怎樣的閱讀視野,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選擇哪一種教學角度,設計什麼類型的學習活動等等,這都是對教師教學水平、教學藝術的考量。
在這本書中,經由語文特級教師張正耀的“課堂觀察”,我們可以看到眾多優秀的語文教師是如何上出“好課”的,也可以看到語文課堂尚存在的問題,從中獲得對“怎麼開展學習”“怎樣的學習有效”“怎樣的學習最受學生歡迎”等問題的啟示,做到“讓學習真的發生”。


讓學習真正的發生
相對于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現代教學更加強調學生的“學習”,這不只是教學方式的不同,更是“教”與“學”主體間關係的巨大改變。當然,傳統教學中也有學生的“學”,但那只是為了“驗證”教師“講授”的正確,捍衛和強化教師的權威,所折射的是師生關係的不平等。現代教學定位可以歸結的方面主要有:“教學”是教師“教”學生自然、自由和自在地“學習”,只有在平等的氛圍中才可能發生;“教學”是教師啟發、引導學生開展學習,通過教師巧妙指引、相機點撥、及時幫助,學生才能深入地學習;“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自我學習需要通過不斷地閱讀、品味、涵泳、揣摩、分析、比較、矯正、豐富、提升,才能形成屬￿自己的認識,擁有自我的學習體驗。所以只有當學生的思想認識、情緒傾向、行為動作都能夠聚焦到學習狀態中的時候,學習行為才會真的發生。

一般而言,課堂學習是圍繞具體學習文本或信息而進行的,故而真正的學習應與文本、信息有密切的關聯,能夠依據並緊扣文本、信息而展開,既不能“敲邊鼓”“打擦邊球”,更不能含糊其辭、似是而非、旁逸斜出,否則思維方向就會發生偏移,學習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學習過程和所學習文本、信息的緊密關聯,與圍繞深入、多元地理解文本信息以及擁有個性化解讀而進行的轉換、拓展、探究、延伸等並不衝突;所強調的乃是文本、信息學習意義與價值的充分體現,是對文本、信息的尊重,而不是另起爐灶,從頭再來,更不是無根遊說,隨意發揮。

課堂上的任何一次活動,都應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要能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深入閱讀和思考。這種參與絕不是南郭先生吹竽,不能讓學生“混跡其中”、裝模作樣,而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對知識的認識、探索、發現和重構活動中,才會有學習的發生。這種主動參與,來自寬鬆、平等的學習環境,來自能夠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話題與任務,還來自教師面向全體學生,調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當然,有了參與只能說明學習已經“在發生”,但“發生得怎麼樣”還要看他們能夠參與得怎麼樣, 實際參與得怎麼樣,還可以參與得怎麼樣。

教學過程就是學習在“不斷地發生著”,它是“教”與“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過程,必須能夠動靜結合、張弛有度,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教”只是使學生的“學”能夠朝著正確的學習目標邁進的某種憑藉、輔助、支持,而不是學習的全部;“教得好”只是“學得好”的某種條件,“學得好”才是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它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讓學生自己去沉潛與思考、揣摩與品味、感受與體驗、探究與嘗試。

能夠“發生”的學習是有實際內容的,它可以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個體與自我之間有話可說、有事可做、有景可描、有情可抒,圍繞學習重點,依據學習需要,開展有效學習活動。學習一旦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就不能彰顯重點,聚焦難點。學習成效,來自思考的力度,只有不斷變換學習思維,才可以使學習更有效果。它絕不是“小貨郎賣東西――走到哪響到哪”,應該有學習的 “主問題”,圍繞“主問題”開展有階段、有層次的閱讀與思考,實踐與探究。為了使對“主問題”的研討得以順利進行,還必須有一些“輔助性問題”“鋪墊性問題”“階梯性問題”來支撐,使課堂學習能夠達到曲折性和前進性、回復性和上升性的統一。

“發生著”的學習不是對事物、現實、感性等“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應該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所有的學習內容要讓學生自己去具體感受、深入思考,而不是將一些“現成”的認識或結論直接傳授給學生;那樣的話,學生所獲取的就不是自己閱讀與注意的內容,更不是用自己的情感模式與知識形式結構相結合的結果。

學習“發生”的主要標誌之一是思維的有效展開。一切學習活動只能起到啟發、促進思維形成與發展甚至提升的作用,而不能造成對思維的阻抑、堵塞和誤導。那些表面“熱鬧”,實則沒有思維含量,缺少思考與探究行為發生的學習,只不過是建立在認知與能力的沙灘上,稍有風浪,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們要想方設法地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深水區”,有一定“深度”的學習,才會有一定的思維含量,才能引領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思考、探究,也才能避免思維的膚淺。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活動,讓思維過程得到完全呈現,使學生在深入而有價值的思考與探求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享受學習的快樂。

有深度的“學習”一定是具有“定制”和個性化特徵的學習,它可以幫助學生個體達成學習目標。它意味著學習個體需要一對一的學習體驗,但學習個體也能夠參加團隊學習活動,而使學習的成就最大化。有深度的“學習”也是“基於能力的學習”,他們掌握知識、運用或創造的程度以及水平,對進一步學習有直接的影響。除了智力因素之外,“有毅力和堅忍不拔的精神”“自主性、對自身進步的歸屬感以及指引學習的後續能力” (邁克爾·霍恩、希瑟·斯特克《混合式學習》),也都是使學習得以如願以償發生並進行的重要因素。

能夠“發生”的學習還總是“常中見新”“新中有奇”,能夠使人為之眼睛一亮,誘使學習順暢進行,終至留下難忘印象。千篇一律、千部一腔、老調重彈,“至今已覺不新鮮”是學習“發生”的死敵。“讓學習真的發生”,要求我們對“怎麼開展學習”“怎樣的學習有效”“怎樣的學習最受學生歡迎”等問題予以重視、開展研究。內容新鮮、形式活潑的學習,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習本身,而且可以使學習變得更加輕鬆愉快,變得富有趣味、充滿靈性與挑戰,可以更加豐富與快速提升閱讀經驗,使課堂學習永葆生機與活力。

學習是學生的精神旅行,過程中的那些場景、段落與過片,是旅途中一個個美麗而神奇的風景。只有真正進入“學習”狀態,學生才能體會到其中奧妙無窮、美不勝收、妙不可言的場域與境地,進而擁有非同尋常的感受與體驗、認識和經驗。

張正耀
二○一九年五月
於板橋故里楚水居

書摘/試閱

貼地而行,飛天而舞

――《客至》教學課例評析

課例回放

一、導入

最近網上流行這麼一句話,這句話是高曉松母親講的: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在潘老師看來,只要有一顆詩意的心靈和一雙審美的眼睛,眼前的苟且何嘗不是詩呢?安史之亂後的杜甫流寓他鄉,輾轉漂泊,窮困潦倒,就是在這樣的“苟且”困境下,片刻的安居也能使他發現生活的詩意之美,成就千古名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另外一首詩《客至》。
明確學習重點,教師投影:
學習重點:
1. 學習鑒賞詩歌的動人之實。
2. 學會發現生活的詩意之美。
二、聽讀詩歌,整體感知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聽讀這首詩。教師明確聽讀的要求:
1.學生聽讀,展開想像,還原畫面。
2.初步體會情感,感知作品風格。
學生聽讀。
師:聽讀這首詩以後,你感覺這首詩與習見的杜詩有何不同?
生:(齊答)以前的杜詩風格是“沉鬱頓挫”。
生:詩語親切,如話家常,閒適恬淡。
師明確: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從剛才的配樂也可感受到。
教師投影:
清新自然,明快流暢,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與杜詩常見的“沉鬱頓挫”較為不同。
三、品讀詩歌,理解詩意

師:下面再請同學們把這首詩自由誦讀一遍,然後用簡潔的話概括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學生自由誦讀,理解詩意。
學生概括詩意。
生: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應該是:我家的南南北北都被水包圍,只見鷗鳥每天來到我家附近。開滿鮮花的小徑從不曾因為來客打掃,蓬草做的門今天因為你第一次打開。因為集市比較遠,我家的菜肴沒有多種多樣的美味,家裡比較窮,酒杯裡只有陳酒。如果你願意和我鄰居的老翁一起喝酒,我就隔著籬笆喊他一起喝幾杯。
師:她是把這首詩的詩意解說了一下,我是要求大家概括。大家要用一句話概括。再請一個同學說說看。
生:先是描寫了居處的景色,清麗疏淡,然後描寫了有客來訪的欣喜和誠懇待客的場景。
師:已經夠簡潔的了,有沒有更簡潔的?
生:有客來訪詩人的草堂,詩人真誠而喜悅地招待了他。
師:剛才三位同學都講了這首詩的詩意,有的同學是複述,有的同學是概括,都比較簡潔,但是如果把同學們概述的內容,作為一篇文章或文章中的話,能不能放到文學史中呢?顯然不能。那麼杜甫的這首詩為什麼可以放到文學史裡面呢?這是因為這首詩有其內在的動人之實。下面就讓我們來賞析這首詩的動人之實。
四、賞讀詩歌,欣賞佳妙

教師投影,提示學生重點關注兩個問題。
1.詩歌哪些地方體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2.詩歌有哪些動人之實(佳妙之處)?
學生先自主評點,同桌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生:我欣賞的是頷聯,由室外的場景切換到杜甫的庭院,很有生活實感。尤其是第一句“花徑不曾緣客掃”,第一表明客人不經常來,第二也表明杜甫不輕易待客,使後面一句“蓬門今始為君開”的酣暢歡快有著落點。“蓬門今始為君開”的“今始”更使得情誼超脫,前後映襯,更顯得杜甫和友人的情誼深厚。
師:很好。這是她賞析的頷聯。有沒有賞析首聯的?我們一下子到了第二聯……
生:我覺得首聯寫得很好。一個“皆”把江水浩渺、春水茫茫的浩大的景象都寫出來了。而在這樣大的景象襯托之下,用群鷗點綴其中,大小景相襯托,很好地表現了一種清幽、有隱逸色彩的生活環境。而“日日來”也能讓人體會到作者閒居時一種淡淡的寂寞心境。這也與下文客人來的喜出望外形成一種襯托。
師:形成一種照應。她分析得很好。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這裡面有幾個重要的意象?
生:(齊答)春水、群鷗。
師:這些意象,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舍南舍北皆春水”中有一個字也是意象,哪個字?
生:(齊答)舍。
師:茅舍,杜甫草堂嘛,是茅舍。茅舍、春水、群鷗,有著山居生活的氣息,當然也有隱逸的意味。剛才這位同學分析得非常到位,群鷗是隱逸之士的一種象徵。而且她還抓住了一個字――“皆”,春風駘蕩,春意盎然。
師:有沒有賞析第三聯的?
生:我選取的頸聯和尾聯。因為這兩聯描寫的是樸素平淡的生活畫面,但正是這種樸素平淡,讓我們感受到杜甫的真誠待客,讓我們體會到杜甫的隨性、人情味以及原汁原味的生活氣息。
師:我特別欣賞“原汁原味”這個詞。你說說看,哪個地方特別能體現這個原汁原味?
生:無兼味、只舊醅、肯與、相對飲、隔籬。
師:很好,她說“無兼味”,“無兼味”是什麼意思啊?就是家裡窮,菜肴不是很多,酒也只能是陳酒,唐朝人以新酒為貴,杜甫家貧,只能用陳酒招待。
師:還有同學發現了其他的動人之實嗎?
生:我發現最後三聯都是以對話的方式呈現的,尤其是尾聯,當面提問,感覺非常親切,寫出了那種酒意漸濃之後,興致立刻來了,氣氛特別歡快,也就是剛才同學說的那種如話家常。
師:喝酒喝到高興的時候,這個片段描述得非常好。
生:尾聯用細節描寫和對話方式,表現的是一種純真的人際關係,去除虛偽的自然之樂。
師:剛才同學們談自己的賞析心得,非常好。我記得有位評論家說過這麼一句話:詩之所以讓我們感動,是因為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又找到了語言,語言又找到了意象。詩歌是語言的藝術,也是意象的藝術。那麼,除了剛才的春水、群鷗,這首詩中的哪些意象也體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生:(齊答)花徑、蓬門、盤飧、舊醅、鄰翁對飲、隔籬呼取。
師:說明同學們是善於發現的。這裡面有一個地方,我想跟同學們探討一下,就是尾聯的“肯”字怎麼理解。(投影“肯”)這個字杜詩注解一直有爭議,原來的版本解釋為“恰好、恰逢”,你們認為哪個更好?
生:我覺得還是理解為“肯不肯”比較好。
師:為什麼?
生:“肯不肯”感覺是問詢,是問客人。注釋說對方是縣令,而杜甫身居草堂又比較貧困,用“肯不肯”能表現出杜甫對對方的尊敬之情。
師:就是和縣令商量:你肯不肯啊?如果你願意的話,把鄰居的張大爺也叫過來一起喝酒。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的?
生:其實我也覺得是“肯不肯”的意思。“肯”如果表示“恰逢”,則表明杜甫陪客人飲酒,飲至興頭上才注意到鄰翁恰好也在飲酒,突然唐突地來一句,某種程度上暗示杜甫與鄰翁平日沒有過多的交集,往來較少,到縣令來做客了才想起請鄰翁同飲,未免有作秀之嫌。
師:還有沒有不同意見的?
生:我覺得他們說得都有道理,不過我認為“肯”是“恰逢”的意思也是可以的。解釋為“恰逢”,說明酒喝得高興,已經顧不到其他了,不會顧及對方是縣令這樣的身份,作出這樣的舉動,更能表現出詩人酒酣之時忘記尊卑禮節,呼喚鄰翁對飲的率性、自然、親切之感,氣氛才能推向一個高潮。
師:我覺得她的回答很有道理,她跟古人是心有戚戚啊。
教師投影:
譚雲:“肯與”二字形容貴客豪賓,入妙(“肯與鄰翁”二句下)。(《唐詩歸》)
師:如果你這時候正好看到鄰居在喝酒,就說,老張啊,我們一起來喝幾杯吧。這個細節更有生活的氣息。這個鏡頭是非常非常傳神的。
師:我們來總結一下本詩的主要藝術特色。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小結。
首聯:取像典型,“茅舍、春水、群鷗”,環境烘托
頷聯:取像典型,“花徑、蓬門”,對比誇飾
頸聯:取像典型,“盤飧無兼味,家貧只舊醅”,詩家語(倒裝)
尾聯:細節傳神,“鄰翁對飲,隔籬呼取”
師:那麼日常生活何以能成為美麗的詩篇呢?(投影解說)一方面需要情感的投射,本身非常熱愛生活;一方面需要藝術的提煉。這首詩歌對日常生活,是如何提煉的呢?
教師投影:
1.取像典型。“春水、群鷗、花徑、蓬門”,“盤飧、舊醅、鄰家老翁、隔籬余杯”,富有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
2. 細節傳神。擷取最具包孕的生活細節,以特寫鏡頭的方式寫出了詩人內心的喜悅以及對這種純樸至性生活的發自內心的喜愛。
教師板書:深於取像,細節傳神。
五、拓展閱讀,深化理解

師:這兩點歸結起來,都是我們詩歌創作的一種藝術技巧,選取最具包孕的片刻。
教師投影《擲鐵餅者》雕塑,簡要賞析:選取的是最具張力的一刻,也是最具包孕的一刻。用萊辛的話和布萊克的詩對“最具包孕的片刻”進行解說,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手法。
投影出示:
萊辛在《拉奧孔》裡談到繪畫:“既然在永遠變化的自然中,藝術家只能選用某一頃刻,特別是畫家,還只能從某一角度來運用這一頃刻,……最能產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讓想像自由活動的那一頃刻了。”他認為,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只能表現最小限度的時間,即一刹那間的景物的一面觀,畫家應當挑選整個動作裡最“富於包孕的片刻”。
一粒沙裡見世界 ,一朵花裡見天國。手掌裡盛住無限 ,一刹那便是永恆。
――威廉·布萊克《天真的預言》
教師投影,以《詩經·靜女》為例進行講析,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細節――最具包孕的片刻的內涵和藝術魅力。
詩經·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主要講析“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這一句的詩意。
師:這個女子很漂亮,在城牆角處等我。她跟我捉迷藏,搞得我抓耳撓腮。這個鏡頭寫出了生活的一種趣味。像這樣的詩句在我們古典詩歌中還是很多的。請同學結合“一本通”和初中背過的詩歌舉出一些例子。
生:我以為,所謂的“詩中的生活細節”便是“生活的詩意細節”。文人騷客的生活,不是飲酒作樂,便是遊山玩水。光是飲酒,像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複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然後是作樂,聞笛就寫了很多,像高適的《塞上聽吹笛》:“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最後是一首“玩水”,劉攽的《雨後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簷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生:“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還有“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都有細節之美。
師:同學們舉的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具有包孕的片刻,都是生活中的細節之美。
教師投影,再舉例。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師:不僅古典詩歌中有,現代詩中也有這樣的經典。如徐志摩《沙揚娜拉》: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
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師:把日本女性的嬌羞、溫柔,生動傳神地寫了出來。
六、讀寫轉化,寫作遷移
教師投影兩首詩歌。
所 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菩薩蠻
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庭前過。含笑問檀郎,花強妾貌強?
檀郎故相惱,須道花枝好。一向發嬌嗔,碎挼花打人。
師:我們不僅要能背誦、賞析,還要能進行具體的評析。就這兩首詩歌中的最具包孕的片刻,寫50字左右的賞析性文字或提綱,可以選擇其中一首,也可以兩首都寫。
學生寫賞析性文字,然後交流。
生:我賞析的是第一首。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句“忽然閉口立”,通過牧童可愛的動作,表現出濃郁的生活氣息,一開始是放聲歌唱,後欲歌又止,突然站住了,這種轉折是他童真童趣的體現,他有一顆對什麼都認真、好奇的赤子之心。作者通過這個動作表達了他對鄉村閒適生活的喜愛和對童真童趣的讚美。
生:我賞析的是第二首。賞花自與美人比較,而檀郎不誇人美,知其意而言花美,沒有半點諂媚討好之嫌,盡是生活的“動人之實”。以碎花打人,更顯得生動與活潑,讀來自是會心一笑。
生:我欣賞的是第一首袁枚的《所見》。一開始,我從第一句中讀出牧童的貪玩、活潑、機警、靈敏,牧童本在歌唱,想要捕蟬了,就“忽然閉口立”,顯出孩童的天真機敏,轉念一想,他的歌聲振動林樾,能注意到蟬鳴,除了孩童天性貪玩外,很有可能他是在沒有看到蟬時就已惦記了好久呢。寥寥數語,抓取了生活中最具包孕的片段,寫出了牧童的狡黠。
師:“狡黠”這個詞可能有點欠妥當,當然這個詞在這個地方接近于“聰明”。
生:我最欣賞《菩薩蠻》上闋的最後一句“含笑問檀郎,花強妾貌強”。截取了生活中妻子問丈夫是自己好看還是花好看,讓我聯想到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句與李清照給趙明誠寫的“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有異曲同工之妙,將妻子的嬌羞、丈夫的寵愛表現出來,夫妻生活怎一個甜字了得!
師:“怎一個甜字了得!”化用得非常好!
生:語言和神態描寫表現出女子的嬌羞之態,美人的美不同於《詩經》中莊薑的端莊大氣之美,也不同於《洛神賦》中女神高高在上的美,而是一種生活化的風情與美感。
生:第一首中,原本牧童“振林樾”的歌聲忽然消失,是不是反而驚了蟬呢?這種“聰明”反而反映了牧童的天真與稚拙。
生:我賞析的是袁枚的《所見》,題目名為“所見”,故全詩選取了幾個富有包孕的景象切片來描寫,“歌聲振林樾”到“忽然閉口立”是動靜之間的切換,簡潔自然地勾勒出牧童的天真爛漫、可愛無邪,寥寥幾筆,朴質無華,卻正合詩人自然性靈之意趣,生命的美好形態、人性的至臻至純,可謂形神兼備,躍然紙上。
師:非常好!能聯想作者的性靈說,表現出自然意趣。其實,我們可以用一個詞概括,一個當下很時髦的詞,哪一個?
生:(齊答)萌。
師:這個小男孩和我們學過的《溪居即事》中的小男孩一樣,都很“萌”。可以用哪一個詞形容《菩薩蠻》這首詞中的女子呢?
生:(齊答)蠻,刁蠻、野蠻。
師:我的野蠻女友。
教師投影一段賞析性文字:
喜歡這樣的“美人兒”,調皮嬌嗔,有一點張狂,有一點囂張,但都不過分。她會偶爾製造一些小風波,調節一下氣氛。在這樣的女性的身邊,再拘謹、再清高的男性,也會變得有情趣,也會活得輕鬆自在一些。含露又含笑,寫花亦寫人,碎挼花打人,細節真傳神。這樣的“美人”真不錯,可是進攻性不要太強哦!檀郎也不錯,“逗”出了生活的真趣。
師:(總結)寫的都是生活的細節,生活中的一刹那,但這一刹那間都有豐富的情感,生活的內蘊。所以博爾赫斯說,詩不在別處,就在街頭的拐角處等著我們。
師:(佈置作業)詩酒趁年華,請拿起手中的筆,記下生活中每一個有意味的瞬間。以“瞬間”為題,寫一篇隨筆。
(江蘇省姜堰中學 潘雙林)
課例評析
鑒賞能力是閱讀理解的最高層級,而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普遍不高,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對古代詩歌的鑒賞,通過學生在解答有關古代詩歌鑒賞題往往無從下手、得分率普遍很低的情況,不難瞭解這樣的現實。正因為學生對古代詩歌閱讀、理解感到最為困難,所以,相對於其他類型的課來說,古代詩歌鑒賞課是最不容易上好的。如何才能上出一節有意思、有情趣、能深入、能提升的課,能夠做到既深受學生歡迎,又能給學生帶來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現實問題。用怎樣的閱讀視野,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選擇哪一種教學角度,設計什麼類型的學習活動等等,這都是對教師教學水平、教學藝術的考量。我們欣喜地看到,潘雙林老師不愧是聞名遐邇的名師,他的這節課,非常注重學生思維的自由馳騁,通過充分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鑒賞古代詩歌的濃厚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使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這堂課設計新穎,引導巧妙,思維活躍,簡約高效,達到了預設的教學效果。

一、目標設計,發掘思維
我們的許多語文課,教師往往喜歡對教學文本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磨,從正字正音、作者介紹、時代背景、行文脈絡、人物形象、題旨中心、寫作意圖、表達技巧等方方面面,試圖面面俱到,完整把握。圍繞這些內容,教師所設計的“教學目標”往往兼顧所謂的“三維”,力求大而全,結果是全而細,細而多,多而碎,碎而雜。殊不知,這樣做就把一個個文質兼美的文本大卸八塊、磨成粉末,讓我們的學生和水一起喝下去,其用心良苦大抵如此。但我們的學生為什麼還是會出現沒有食欲、囫圇吞棗、消化不良、營養不良的狀況呢?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把問題複雜化、繁瑣化了。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就在於它整體上的出色,細節上的突出,我們需要做的是在關注“整體”的基礎上又聚焦“細節”,如果我們不清楚什麼是“整體”,什麼是“細節”,而不分巨細、面面俱到地分解或肢解,那就會破壞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引導學生能聚焦自己的目光去發現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並以此舉一反三,形成能力,創造出美的形象、畫面與境界。
潘老師是一個很有教學智慧的老師,他有自己敏銳而獨到的眼光,善於發掘和揭示教學價值與意義,他站在學生的視角,大膽取捨,化繁為簡,為本課設計了“學習鑒賞詩歌的動人之實”與“學會發現生活的詩意之美”這兩個非常簡明的教學目標,它們一個指向詩歌中典型的生活場景的具體把握,一個指向具有豐富情感內蘊生活細節的形象感知,而這兩種藝術提煉的方法,都可以歸結到詩歌創作的一種法則:選取最具包孕的片刻。它們一實一虛,一靜一動;一方面注重認識、理解、欣賞,一方面注重開拓、豐富、延展;一方面著眼於課堂學習本身,一方面著眼於學習能力的遷移。這樣的設計既根植于文本的閱讀理解,又拓展出新的思維方向。圍繞這兩個目標,他加強了誦讀涵泳,讓學生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他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創意和構思、意境和想像、語言技巧等方面對詩歌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他還結合自己的閱讀認識,引導學生學會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作品,就詩歌的“深於取像,細節傳神”的藝術特色作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評述。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他們的聯想、想像等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好比是一塊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收穫。”
二、閱讀理解,發引思維
葉聖陶先生認為,欣賞一篇文章的第一步是對整篇文章的透徹瞭解,“沒有一點含糊,沒有一點誤會”;第二步是“體會作者意念發展的途徑及其辛苦經營的功力。體會而有所得,那躊躇滿志,與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時候不相上下;這就是欣賞,這就是有了欣賞的能力”。但我們目前卻有不少語文課,教師捨不得花多少時間給學生閱讀、理解和思考,不給學生整體感知和仔細體會的機會。他們更多的是關注自己所預設的各種問題,而那些“課堂提問”不是大而無當、漫無目的,就是零亂瑣碎、不成序列,有的甚至游離于文本學習之外。教師的提問結束了,課堂學習的任務好像就完成了,這是許多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樣的課堂,學生的思維得不到很好的引導和有效的培養。而潘老師的課卻不是這樣。
在對《客至》這首詩進行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潘老師設計了“聽讀詩歌,整體感知”“品讀詩歌,理解詩意”“賞讀詩歌,欣賞佳妙”三個學習環節,這三個環節環環相扣,步步精彩。我們欣喜地看到在潘老師循循善誘之下,學生讀得充分,品得到位,賞得深入。他們的思維火花不斷閃現,他們對詩歌理解的深度、廣度與厚度令人嘆服,這也從中折射出潘老師平時是非常重視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思維的。
潘老師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詩歌,有這樣三點值得我們注意:
一是他對文本深入研讀的能力很強、水平很高。教師要想為學生解讀文本,他就必須做到對文本爛熟於心,必須能夠精細研讀、探入文本的內部,把握文本所顯示出來的生命脈搏,與文本生命、作者生命一起律動。他如果不能與文本形成心靈的交匯、精神的融合,那就不可能有課堂上的心領神會、激情飛揚。
二是他有非常高超的引導和促進學生思維的教學藝術。潘老師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歌的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他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為了使學生的思考更有意義,他還通過其他一些實踐活動,引發學生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進行個性化解讀,發現作品的豐富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並能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發現,以此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努力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他注意讓學生學習一些常見的詩歌鑒賞方法,這其中有著重分析字詞表達效果的方法,有著重分析詩句情感哲理所在的方法,也有分析詞句修辭表達效果的方法等等,學生借此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三是他對學生閱讀體驗與感受的高度尊重。語文學習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思維能力主要體現在對文本的自我體會之中,可以說沒有學生的自我體會,就沒有閱讀教學,就沒有什麼鑒賞能力的培養。潘老師指導學生用內省的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而推及對詩歌的認識;他隨時引導學生用分析的方法,解剖詩歌的詞句,並求其綜合:這就使得學生的閱讀體會絕不是不明就裡、信口亂說。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既能深入其中,又可出乎其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閱讀、思考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一旦具有了強烈的自主意識,濃厚的鑒賞興趣也就會被激發起來。
三、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文學這東西,尤其是詩歌,不但要分析地研究,還得要綜合地感受。所謂感受,就是讀者的心與詩人的心起了共鳴,仿佛詩人說的正是讀者自己的話,詩人宣洩的正是讀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閱讀詩歌的最大受用在此。”臺灣著名散文作家張曉風認為讀者閱讀散文時希望讀到以下內容:(1)希望讀到好的文筆,好的修辭。(2)希望讀到對人生的觀察和體悟。(3)希望隱隱如對作者,想知道的是作者的生活、見識和心境。(4)希望收穫到“感性的感動”,也希望讀到“知性的深度”。她的這番話道出了讀者閱讀散文的幾個願望,第一個願望是讀“語言”,第二個願望是讀“生活”,第三個願望是讀“自己”。這樣的閱讀願望同樣適用於古代詩歌。表面上看,我們從詩歌中讀到的是“語言”,其實我們所讀到的是詩人所描述的生活及其所表達的某種生活理想,而詩人筆下的生活情景必然會引發讀者的聯想和想像,使讀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審視自己的生活,收穫到“感性的感動”的同時,也能到達“知性的深度”,乃至形成對生活的新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算是“感受”。
相對于高二的學生來說,《客至》這首詩的閱讀理解難度並不大,一些詞句的基本意思及其妙處,學生能夠掌握。相對于杜甫這樣一個較為特殊的作者來說,我們當然也能夠“挖掘”出隱藏於文字背面的一些東西,但由於學生所處的時空場與杜甫所處的以及他所構建的時空場有很大的認知距離,要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情、意去完全體會與把握杜甫所抒發的情、意,也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我們對詩歌內容和表達特色進行一定的閱讀“選擇”,以更加符合學生的閱讀願望,而選擇怎樣的內容作為教學的內容,是對教師教學智慧的考驗。事實證明,潘老師是能經得住這樣的考驗的。
通過對文本的深入研讀,潘老師選取了“最具包孕的片刻”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這是高於學生已有的語文經驗的,但又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跳一跳,摘到果子”。他首先注重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幫助學生建構起新的知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為廣闊的視野,並能做到收放自如,以內化為能力和素養為最終目的。為此他進行了大量的拓展,這是本課的最大亮點,是最具有思維含量的活動。這樣的拓展延伸,不僅僅是為了教學內容的豐富,更是為了思維的發散,使學生的思維不局限於“一隅”,而將之投射到更為寬廣和更加深刻的空間中,以形成“頭腦風暴”。為此,潘老師分別引入了經典雕塑作品《擲鐵餅者》、萊辛在《拉奧孔》中的評價、布萊克的詩,對新的知識進行講解,讓學生形成一定的理性認識。為了幫助理解、消化和吸收這一新的知識,他又大量列舉了古代和現代的一些典型詩例,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在讀到詩歌“語言”的同時,讀到了詩歌中的“生活”。這些經典的例子,涉及古今中外,橫跨不同藝術,但潘老師旁徵博引、信手拈來,充分顯示了他深厚的文化藝術素養和非常成熟的教學技藝。
非常可貴的是,潘老師並沒有因此而無限展開,而是巧妙地收束到幫助學生豐富生活經驗,能夠發現生活中的詩意之美上,歸結到杜甫詩歌通過描寫生活中的種種細節之美,傳達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表明自己的生活態度上,進而讓學生瞭解杜甫詩歌主題的多元性和創作風格的多樣性,使學生讀到了“詩人”,也從中讀到了“自己”。
四、注重運用,發展思維
葉聖陶先生認為:“閱讀和寫作兩項是生活上必要的知能;知要真知,能要真能,那方法決不是死記硬塞,決不是模仿迎合。就讀的方面說,若不參考,分析,比較,演繹,歸納,涵泳,體味,哪裡會‘真知’讀?哪裡會‘真能’讀?就作的方面說,若不在讀的工夫之外再加上整飭思想語言和獲得表達技能的訓練,哪裡會‘真知’作?哪裡會‘真能’作?” 洪宗禮先生也認為:“語文基礎知識和語文基本技能,猶如語文教育大廈的基石,教學中必須夯得扎扎實實。”這樣的訓練“應當融入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他們的論述,很明白地告訴我們,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我們不能就文本讀文本,就語言教語言,就方法講方法,而要從所學文本拓展、延伸開去,運用參考、分析、比較、演繹、歸納、涵泳、體味等種種方法,通過對“整飭思想語言和獲得表達技能的訓練”,而使學生獲得“真知”,形成“真能”。語文是實踐性極強的一門課程,我們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練成讀作之熟練技能為要”(葉聖陶語)。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往往對文本的研習比較偏重,而對課堂訓練則比較忽視,甚至有的課堂自始至終都沒有一次訓練活動。一些教師儘管在課堂上也安排了訓練的內容與環節,但由於缺乏嚴謹的思考與精心的設計,不是失之於大而無當,就是偏于泛語文化內容,嚴重地存在著“去技能化的傾向,缺少有效的能力訓練”。潘老師的這堂課對如何進行有效訓練給我們作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本課中,潘老師專門安排了“讀寫轉化,寫作遷移”這一環節,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實現讀寫轉化遷移,力圖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把情感、態度和方法轉化為素養,把已形成的思維向另一個更為重要的領域發展與轉化。這是潘老師在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培養上的一種自覺。他非常清醒地認識到:“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他深知要使學生已經初步形成的認識能力得到提高並向運用能力方面發展,重要的方式與主要途徑就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語言文字訓練,只有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才能切實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探究能力,發展他們的思考力和創造力。
潘老師深諳其道,做得非常巧妙,他首先讓學生對袁枚的《所見》和無名氏的《菩薩蠻》進行評析,並要求學生就其中最具包孕的片刻,寫50字左右的賞析性文字或提綱,這就使寫的方向很明確、很具體,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的問題。從課堂交流看,學生的欣賞水平是非常高的,都能抓住詩歌中所描述的“生活中最具包孕的片刻”,且有自己的個性化理解。為了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潘老師還親自操觚,寫了一段鑒賞文字為學生示範,並提醒學生,兩首詩歌中“寫的都是生活的細節,生活中的一刹那,但這一刹那間都有豐富的情感,生活的內蘊。所以博爾赫斯說,詩不在別處,就在街頭的拐角處等著我們”。這使學生的認識得以深化和昇華。為了鞏固這樣的學習成果,他還進一步佈置了作業,讓學生“詩酒趁年華”,用自己手中的筆,記下生活中每一個有意味的瞬間。潘老師的教學實踐證明了懷特海所說的 “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徑是在知識面前享有絕對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識的唯一途徑是在獲取有條理的事實方面的訓練”的無比正確性。
再一次證明了,古代詩歌的教學與其他文本教學一樣,需要教師通過精巧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的思維自由活動,既能夠貼地而行,又可以飛天而舞,讓學生自己去感受詩人優美的言辭、豐富的思想、飽滿的情感。在閱讀欣賞中,能夠以語言為媒介,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夠擁有一顆善感的心靈、一雙善於發現的慧眼,進而獲取獨特體驗,積澱文學素養,提升審美情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