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論電影(簡體書)
滿額折

論電影(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  價:NT$ 468 元
優惠價:8740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對阿蘭‧巴迪歐來說,電影是一種教育,一種生活的藝術,以及一種思想。自1950年代末至今,他撰寫了三十多篇論述電影的文章,提供了哲學家看電影的一種視角與解釋方式。從具有現代性的導演,如茂瑙、安東尼奧尼、塔蒂、戈達爾,到美國當代電影,如《黑客帝國》《木蘭花》《完美的世界》,本書涉及各種電影的風格,為讀者呈現了過去五十年來電影發展的多樣路徑。

作者簡介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巴黎第八大學、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教授,國際上非常活躍的左翼思想家,積極參與政治活動與藝術實踐,出版哲學著作、思想評論、戲劇作品等60餘部,主要有《存在與事件》《主體理論》《非美學手冊》《愛的多重奏》《柏拉圖的理想國》等。

譯者簡介:

李洋,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迷影叢書”主編,著有《目光的倫理》《迷影文化史》等,譯有《萊昂內往事》《特寫:阿巴斯和他的電影》等。

許珍,東北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吉林建築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講師,主要研究電影史、藝術史論,學術論文、譯文發表於《電影藝術》《當代電影》《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

 

名人/編輯推薦

1.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阿蘭・巴迪歐對各種風格的電影進行了精彩剖析,為我們提供了哲學家看電影的獨特視角。
2.法國戴高樂大學電影學博士、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著名影評人李洋(大旗虎皮)翻譯並撰寫長篇代譯序。

目次

巴迪歐電影美學的十個論題(代譯序) / 1
前言電影是一種思想,其作品就是現實 / 1
1電影給我的饋贈
——阿蘭·巴迪歐訪談 / 1
2論電影文化 / 27
3修正主義電影 / 49
4藝術與批評:
進步主義的標準 / 58
5優美的自殺
——評羅伯特·布列松的《很可能是魔鬼》 / 69
6從不屈服的人 / 72
7東方是西方良知的對象嗎?
——評沃爾克·施隆多夫的《錯誤的證人》 / 77
8電影第二現代性的標誌 / 84
9德米事件 / 93
10瑞士:電影作為闡釋 / 98
11對法國喜劇電影的間斷注釋 / 105
12評影片《有如此多的地方值得去》 / 115
13修復意味著死亡和變化
——評影片《破壞的時間》 / 123
14電影是私有工業,也是私人景觀 / 128
15電影的虛假運動 / 131
16我們能談論電影嗎? / 139
17關於茂瑙影片《最卑賤的人》的筆記 / 147
18思考事件的出現 / 154
19評奧利維拉的《神曲》與《愛欲修道院》 / 188
20多餘的觀看
——評讓呂克·戈達爾的《電影史》 / 192
21對電影現狀以及思考這一現狀方式的看法,而無需得出電影已經或正在死亡的結論 / 201
22性別差異是可見的嗎? / 218
23對電影持久力量的絕對肯定
——評雨果·聖地牙哥的《西海岸之狼》 / 233
24評讓呂克·戈達爾的《受難記》 / 239
25要麼去愛,要麼孤獨
——關於保羅·湯瑪斯·安德森的《木蘭花》 / 252
26寓言的辯證法
——《駭客帝國》作為哲學機器 / 276
27電影作為哲學實驗
/ 290
28電影作為民主的標誌
/ 332
29一個開始的結局
——關於電影《一切安好》的筆記 / 344
30藝術的維度
——評烏迪·阿洛尼的影片《寬恕》 / 357
31完美的世界未必可信,但可能存在
——評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完美的世界》 / 365

書摘/試閱

電影是一種思想,其作品就是現實

對阿蘭·巴迪歐來說,電影是一種教育,一種生活的藝術,以及一種思想。從1950年代末至今,他為第七藝術撰寫了三十多篇文章,儘管其中絕大多數只與個別影片或某一組影片有關,但依然建立了一種電影視角及其解釋方式。這就是巴迪歐思想的一個特徵:通過思考個案,從一部具有特性的藝術作品出發去建構一個體系。這些文章為過去五十年來的電影描繪了一段不同的旅程,從具有現代性的導演(茂瑙、安東尼奧尼、奧利維拉、塔蒂、戈達爾)到美國當代電影(《黑客帝國》《木蘭花》《完美的世界》),以及他個人的電影經歷(居伊·德波、1968年電影、閃電小組的戰鬥電影等)。
阿蘭·巴迪歐,就像許多他的同時代思想家一樣(比如朗西埃、熱奈特、德勒茲),電影成為他們青年時代的滋養,乃至成為他們思想的媒介(vecteur)。他的迷影精神是豐富的,1957年,他還在學生時代就在巴黎高師的左翼青年天主教雜誌《新酒》(Vin Nouveau)上開始了相關寫作。從充滿野心的文章《論電影文化》開始,他表達出始終貫穿於後來思想中的獨特觀念:電影還給身處當代的人類形象以公道,電影對其他藝術的“征服性”(subjuguante)關係,電影作為他者和想像的旅行。在過渡到社會運動(engagement militant)和政治哲學之後,巴迪歐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在《閃電》(La Feuille foudre)和《安帕爾納森》(L’Imparnassien)雜誌上繼續電影批評工作。這是某種類似於政治法庭、傳播判斷的介入性雜誌,其判決是:這部電影是“修正主義”,那部電影值得尊敬和思考。在這條瞄準線上:一些左翼的法國敘事,他鍾愛的導演可以逃避審判:布列松或戈達爾。
1981年,巴迪歐與娜塔莎·米歇爾(Natacha Michel)共同創建了半月刊《桅帆》(Le Perroquet),這是知識界一個反密特朗的中心。在十年間,巴迪歐在這裡寫作了一些他感興趣的影片評論,一場令人印象深刻的批評漫遊。人們會讀到令人興奮的分析文章,關於法國喜劇片的道德,關於“第二現代性”的導演(總是有戈達爾),關於作為“電影中性”(neutre cinématographique)之標簽的瑞士電影。
接下來是一些比較寬泛和理論性的文章,發表在最近十五年裡,主要在《電影藝術》雜誌上,語言清晰而簡單(這是阿蘭·巴迪歐哲學寫作的特點之一),關於“寓言辯證法”、“作為哲學機器”的電影、作為“民主標誌”的電影。巴迪歐發展了電影作為“當代世界的真理生產者”、電影作為“世界真理的感性配置”的思想。影片在思考,正是哲學家去觀看並翻譯這種思想:這部影片為什麼主題賦予了形式?這就是巴迪歐電影思想的來源。這些文章中許多文章表達出,電影變成一種可以完全控制時間、控制其他藝術和人物的不純的藝術,確切地說是一種把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不可分辨性作為場域的主流藝術。這一切屬￿電影,阿蘭·巴迪歐以難以抗拒的感性方式做出了解釋,標準的政治藝術和社會藝術,文明最好的標識,就像古希臘悲劇、成長小說、輕歌劇在它們所處的時代。我們最後會讀到阿蘭·巴迪歐2003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所做的演講《電影作為哲學實驗》,他在這篇長長的文章中通過細節展現出他的電影思想,談到許多此前沒有提過的例子,如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羅西裡尼、維斯康帝、希區柯克、戈達爾、弗裡茨·朗、霍克斯或安東尼·曼,我們從中可以讀出阿蘭·巴迪歐真正的電影宣言。

安托萬·德·貝克(AntoinedeBaecque)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