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母親節暖心加碼,點我領取「限時加碼券」
散步去蒙田
滿額折

散步去蒙田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7923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6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藉著步行,阮慶岳反覆思索辯證不同時空裡人事物的面貌與變貌。恍如與法國思想家蒙田為伴一起散步,既觀察萬物也反思自我。散步路徑一「里居有溪」,寫以往匆忙出入的街里巷市,到現在逐漸享受沿路慢慢瀏覽風景的樂趣,不論是走逛市場、吃螃蟹、開會、開車,或是關注被時代輾壓的人力車夫、巷口消失的雜貨店,都是既論辯又抒情的心靈對話。路徑二「城愁」相對於〈家鄉的美麗與哀愁〉,以建築師之眼審視現代城市,旅行〈半下流的香港〉、邂逅美感處處的〈東京戀曲〉、嚮往〈里山的生活〉,甚或〈看風水〉,省思自然、居所與生命一同俯仰呼吸的依存關係。最後走入路徑三「一個文明的黃昏」,點評教育文化,眉批閱讀精華,探索物質文明起落。阮慶岳以蒙田為完美的散步伴侶,用蒙田睿智且開放的目光掃過人間日常,激盪出觀看世界的另類視角,輕鬆自在地讓人哲思湧現。作者不斷地向自己發問,並不刻意做具體的回答,遊走過的城市記憶、建築美學、旅行隨想、生活隨筆,一物一溫存,文字從容散淡,反覆鑑照生命的靈光。

作者簡介

阮慶岳
作家、建築學者。
淡江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碩士。曾任職美國芝加哥、鳳凰城建築公司多年,並於台北成立建築師事務所,現為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專任教授。曾獲台灣文學獎散文首獎及短篇小說推薦獎、巫永福二○○三年度文學獎、《中央日報》短篇小說獎、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二○○九年亞洲曼氏文學獎入圍,以及二○○四年、二○一六年分獲香港《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及中文十大小說等。
文學著作含括小說《神祕女子》、《黃昏的故鄉》、《林秀子一家》、《重見白橋》、《哭泣哭泣城》、《秀雲》,以及散文集《城愁》、《聲音》、《一人漂流》等;建築論述《弱建築》、《屋頂上的石斛蘭》(與謝英俊合著);跨領域創作《惚恍》、《阮慶岳四色書》、《開門見山色》等。

自序

散步的人
我從來沒有想到在這樣的年紀,忽然開始覺得散步可以有趣。原本會不喜歡散步,一則是懶惰兼覺得單調乏味,再來也是我有些害怕夾身在太多陌生人中間,對於被別人注視這事情,特別敏感不安。
現在偶爾會出去散步,路徑也固定兩條,一條是我住的街道,這裡有我生活所需,以往就應付所需地匆匆出入,現在卻逐漸能享受慢慢瀏覽人事物的樂趣;另一條是街道外側的小溪,由於整頓得宜,即令只是不顯眼的溪流,沿路看花、水鳥和游魚,讓我也尋得樂趣。
看別人散步有伴,會想著誰會是我最想一起散步的伴侶?我覺得心靈可對話的人,應該是我的期待。就像七等生小說〈散步去黑橋〉裡的「我」,邀請童年的靈魂「邁叟」(my soul)去散步,決定一起走去鎮郊的黑色板橋,兩人沿路回顧著生命的片段光影,並終於發現童年記憶裡的黑橋,竟然已經變成白色的水泥橋,讓「我」終於痛哭失聲。
七等生說這小說「試圖給予在同一個空間環境中,現在與往昔兩種不同時間的價值比較」,應是對於生命本質寓意的深遠反思,有如對個人生存價值的總體回顧。而我現在散步的感覺,比較是片段零星的沿途感受,就依賴著當下的所見所思,藉由能與一個信賴的智慧者對談,期待的是得到坦率與直接的相互敲撞,以反覆鑑照出我的內在本色來。
若這樣想,我完美的散步伴侶,就應該是蒙田了。所以如此,是我覺得蒙田的睿智博學與開放自在,譬如他以目光掃過人間的日常事物,便能輕鬆地衍生出讓人省思的看法。而且,他能不斷地向自己發問,卻並不做任何具體回答,只是重複說著「我知道什麼呢」的懷疑態度,以及敢於否定與揭示真理,並關注生命個體的偶然性、與接受命定不能完成的事實,都讓人欣賞不已。
某個程度上,我覺得蒙田努力想讓自己成為一個身心真正合一的人,讓日常所見所聞,能與內在心靈緊密契合。但是這樣去凝視自我,看似容易,其實非常不簡單,英國詩人奧登在《染匠之子》,這樣寫著關於自我的凝看:
「每一種自傳都涉及兩種角色,堂吉軻德——『自我』,和桑丘•潘沙——『自身』。……在一個版本中,他會像是一個著了魔的造物,一個富有激情的騎士,對著『信念』和『美』吟唱小夜曲,一本正經,顯得比真人龐大;而在另一個大相徑庭的版本中,充斥著詼諧和自我反諷,沒有激情,很容易厭倦,顯得比真人小。」
然後奧登這樣形容這兩個有如鏡中對照的自我與自身:「就像桑丘‧潘沙眼中的堂吉軻德,他從不禱告;就像堂吉軻德眼中的桑丘‧潘沙,他從不說笑。」因為自己從來就是分裂的,就只是鏡子裡的影子,誠實合一並不容易。
這種面對真我的執著態度,能拿來與蒙田匹敵的人不多,寫過《懺悔錄》的盧梭,絕對是其中翹楚。但是,他卻屢屢對蒙田的真誠,做出譏諷與質疑,盧梭這樣寫著:「我老是笑蒙田的那種假天真,他佯裝承認自己的缺點,卻小心翼翼地給自己派上一些可愛的缺點。」
這樣看來,真正的誠實可能真是不容易,連蒙田都難以過關。但是,我依舊想像著能與蒙田兩人,這樣走在我所熟悉的街道與溪流邊,看見什麼就談什麼,沒有禁忌也沒有企圖,不斷交換著彼此的生命氣息與脈動,藉此激盪我觀看世界的視角。
就譬如說,蒙田曾經是這樣來談論他的走路與思想:「我走路快速而且步履堅實:我若讓我的思想與身體同時停下來,不知是思想還是身體會更感吃力?」然後繼續說:「我跳舞時就跳舞,睡覺時就睡覺。」
哈哈,這樣磊落誠實的蒙田,應該是我的自我與自身,都想要投射的影子,當然一定也是我最愛的散步伴侶了。

目次

自序
散步路徑一 里居有溪
菜市場
煮菜記
破盤子
牛肉麵
芒果的滋味
吃螃蟹
年夜飯
開車
愛睡覺
下雨
我不愛開會
缺點
演講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
懶人病
購物欲
溫泉男體圖
感冒記
買保險
開刀記
一個人老去
歸零死
父親與槍
插花與盆栽
鄰居
老韓
司機大哥
微笑的人
巷口的兩家店
與弟弟的前妻喝酒
里居有溪

散步路徑二 城愁
向鄉村學習
城愁
回娘家
家鄉的美麗與哀愁
一個人旅行
理想的旅行
游牧的明珠
半下流的香港
寡婦山
東京戀曲
里山的生活
美食園林和戲曲
菲律賓啊菲律賓
建築的民主化
狂癲的建築師
山腳和稻田裡的美術館
因記憶而有生命的建築
蓋房子是基本人權
看風水
貝聿銘的遺憾

散步路徑三 一個文明的黃昏
畢業
同學會
孩子
打小孩
救救孩子吧
愛哭的男人
無用的爸媽
夜台北
偷情
小政府與大保母
同志結婚記
上大學,為什麼?
多情與專情
自學的年代
神奇的退稅
想和誰去荒島生活
小英讀書記
山之音
白先勇與孽子
王大閔的文學夢
戀者的難言之隱
魂斷威尼斯
一個文明的黃昏
書的告別
痛苦與榮耀
我要封鎖你
緩慢的力量
可靠的台灣人

書摘/試閱

菜市場
我既不擅長也不喜歡煮飯,但是上市場終究不可免,我長時卻只去家附近的超市。原因自然有一些,其中主要是三餐吃食,對我而言,其實就是一種必要的人生之惡,能輕鬆化解自然最好。而去超市買東西,至少簡單俐落也乾淨,完全符合我想減低任何外在危害的邏輯,更重要的是完全不需要與任何陌生人說話,也化解我對必須與群眾摩肩接踵的莫名恐懼。
但是,逐漸發覺自己會在週末早晨,有想搭公車去往四站遠傳統市場的心意。一初始,直接會去的是超市裡沒有的花舖,順便也會去買一些新鮮的蔬果,其他顯得繽紛喧鬧的各色攤販,我通常就像旁觀者一旁駐足觀看,會有些擔心自己在外貌與日常知識上,是否顯得魯鈍愚昧,讓那些熟練的店家看了笑話。
然後,不知不覺就加入興奮的人行忙碌行列,我通常蓄意穿夾腳拖和短褲,然後背著一個袋子,沿市場入口晃蕩下去,一路摸摸食品貨色、問問價錢高低,聽著商家幾聲美好暗爽的帥哥稱呼,腦中盤算如何搭配再來一週飲食,一一採購入袋回家,姿態神色逐漸有個熟悉模樣。
譬如這個剛過去的週末,我買了幾塊豬蹄膀來燉湯,搭配的是蓮藕、山藥和豆腐,這大概可以撐我幾餐的伙食。另外,還買了可現食的菜餚,方便我懶惰的天性,有一瓶現搾的檸檬原汁,用來沖調我的夏日飲品,離去前必去越南小攤販,買了現做的生春捲及冰咖啡,直接站在路邊吞食下肚。
這次最得意的,是帶回來白花叢開的梔子花。花舖主人說梔子花最好養,我還是有些擔心不安,因為過往那些我愛的花,卻總是不能被我養好。她安慰說:別擔心,只要天天澆點水曬點陽光,保證花香天天有。我把梔子花安置在陽台的綠色植栽中間,嗅聞著屋裡的暗香浮動,期盼花樹彼此為伴,並且和樂共處。
我以前害怕去熱鬧多人的菜市場,現在發覺一到週末,就想要去那個小巷子的市場流連往返,回家時都滿心愉悅與感謝。

演講恐懼症
我其實一直有演講恐懼症,只是說起來旁人都不信。
大學同學一次聚餐,有人就指著我說:跟大學樣子改變最大的,就是你了吧!這句寵辱難辨的話,我猜想意思是:你不是一直很靦腆害羞的,怎麼現在卻變成四處趴趴走的人呢?我才憶起自己過往如何怯於上台,甚至要緊張冒汗的個性。
我多年前還擔任學校系所主管,同時要應付升等的壓力,特別勤於回應各種邀約,我算過一年內曾經參與超過兩百五十次的各種活動,包括各種校內外行政會議,以及各領域五花八門的演講或座談。
想來餘驚其實猶在,不僅佩服自己能花如此多時間,去做這些不怎麼營養的事情,更訝異居然把自己從阿宅的本性,變身成有些公眾人物的准架勢。但如果再仔細想,這樣近乎逆轉個性的改變,更早已經出現在我當建築師的階段,那時我意識到自己內向的反社交態度,必然會造成業務收入的困境,因而半強迫自己去扮演一個必須善於與公眾溝通的人物。
事務所最後還是結束營業,但必須以外在世界需求為重的習性,卻牢牢深植在我的內裡,幾乎難以撼動改變。也就是說,會以為若不能成功討好這個世界,或是無法逆反自己的本性,就注定會淪為失敗一族。
這樣驚恐之餘,完全忘記我其實是一個有演講恐懼症的人了。
幸好,幾年前身體忽然出現問題,逼迫自己思考如果餘年光陰真的無多,這些永遠待辦的大小目標,究竟優先次序應當為何,也意識到自己在做很多沒太多意義的事情,包括我根本不擅長的演講與開會等。也就是說,我其實花了太多的力氣,在扮演以為別人期待的某種角色,並逐漸遠離自己真正的本相。
拜生病的啟示與藉口,我當下宣告對未來演講的大量婉辭,也讓自己忽然有鬆了一口氣的舒暢感。這並不是反對演講等相關活動,因為我很清楚好的演講,真能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我現在活動其實還是不算少,但是在知己知彼的衡量下,會適量適時的選擇參與,對於壓力與自在的平衡拿捏,終於漸漸有些心得。而且,自從不再有非去不可的演講,那個纏身不去的演講恐懼症,也彷彿突然好了大半呢!

開刀記
剛去醫院做了一個需要全身麻醉的癌症切片手術,這已經是四年內的第三次同樣的手術。朋友看我似乎大浪不驚,好奇問我說:「你怎麼都不會害怕呢?」我說雖然檢驗的結果,如前兩次般完全順利過關,但要說不緊張不害怕,應該是自欺欺人的說法吧!
但是究竟在緊張些什麼呢?於我,首先當然就是對於檢驗結果的擔憂猜測,因為就算是神經再大條,也不免會往最壞的可能去揣測,而且由此連貫下來的,就會想到其他牽扯事情的接續安排,立刻發覺似乎所有事情,當初都沒準備好,所有應做的事情,也顯得來不及做了。
但是,我有時確實有著生之由之的任性態度,對於錯失的機會與那些來不及完成的未來,一橫眼一咬牙地狠下心志,倒是也可以浮雲流水般的忘卻去。另外讓我避之不去的緊張壓力,反而是面對手術的麻醉過程,自己會忽然想像著這樣被麻醉下去,會不會就從此不再醒過來了呢?
我手術開刀的經驗不算多,麻醉的次數反而多一些,那種忽然完全失去意識,有如脫離一切的空白感覺,每次在我緩緩甦醒過來時,就覺得特別的清楚可怕。也就是發覺自己竟然有這麼一長段時間的空白,並且絲毫無法追憶起任何點滴,完全不像夜裡入睡,還有夢境情節與半醒的潛意識,讓自己覺得依舊與世間連結著。
朋友聽說我害怕麻醉甚於檢驗結果,覺得荒謬難以置信。我自己再細細去想,也覺得似乎不合常理。但是在某個程度上,檢驗的結果就算再糟再絕望,都還是可以理性清楚地去面對思考,反而因麻醉所出現的問題,會讓人全然措手不及,連反應與安排的機會都沒有呢。
我的父親退休後接受熟識醫師的建議,去做了一個無關痛癢的心臟小手術,醫師說法是這幾乎沒有風險,不如趁著身體精神都良好的時候,就一次開刀解決了吧。沒想到麻醉後進入手術房,父親就沒有再醒著出來,自然也完全沒有機會與我們說話或告別。
我想我真正擔心的,其實是這樣的突然與匆促,而不是人人早晚都要面對的那個生死離別。因為生命的分離是如此自然不可免,莊重的告別就特別彌足珍貴了。

巷口的兩家店
我在台北東湖居住了二十年,剛來時還很偏僻,店面商家都不多。我的巷子是U字形,兩個巷子口各開了一家雜貨店與洗衣店,雜貨店是對年輕夫妻經營,連個招牌也沒有,但是看起來十分踏實也兢兢業業,洗衣店則是兩位中年的兄弟,沉默友善地經營著店面。
我自然慶幸巷口就應付生活雜物的商店,也秉持必須支持在地小店的觀念,盡量去和他們打交道。我不喜歡多問個人隱私,但間接感覺到這兩家商店,其實是這裡原本農田家族裡的人,在土地被改建成公寓後,選擇開了生活必須的小店,來確保餘生的生計。
隨著居民不斷移入,以及越開越多的商店,我也觀察到他們經營的困境漸起。首先是雜貨店的斜對面,開起來一間便利商店,不管在外觀、內容與服務時間上,都立刻壓倒這間依舊以傳統模式作經營的雜貨店。
我還是盡量去雜貨店購物,但明顯感覺到生意的滑落,讓我幾乎不忍去直視這對夫妻擔憂的面容。果然,沒多久店門就悄悄地關起來,之後店面不斷轉租給不同的商家,我也很久沒有再見到這對小夫妻出現,不免會憂心他們的生活是否無恙。
另外一家洗衣店,一直持續經營到現在。但是,兩年前在另一邊的巷子口,開了一家可代收送洗、也有全天自助洗衣設備的店家。我雖然還是送洗老洗衣店,但新店可以洗鞋,所以我也偶爾會去光顧,感覺到新店的電腦管理與專業效率,都遠遠強過老店,也會用手機通知取衣服等訊息。
這同時,老洗衣店裝了十分老舊的電腦,但功能僅止於登記送洗紀錄,取代之前幾乎直接記得每個人洗衣狀態的模式;甚至開始送衣的服務,就是會忽然來電話,如果你正好在家,老態已露兄弟中的一人,就會騎著摩托車,把衣服送到家門口。
我明顯感覺到兩兄弟想奮力一搏的企圖,但其實擔心著這樣勝敗的必然已定。有時走過這家洗衣店,看洗衣滾筒轟隆隆地轉著,兩兄弟忙著一旁燙襯衫褲子,神態專注也認真,熱氣連過路者都感覺得到,心裡不免憂心又起。
我想著三十年前的這兩家人,眼見土地從成長所最為熟悉的稻田,變成截然不同的都市景貌時,他們應該都意識到必然要面對的生存新挑戰,也各自選擇了覺得可靠的行業,以為只要像他們父輩一樣認真努力,人生自然不會有問題的。
可是,世界已經不是那樣運作,金錢並不依靠勞動積累,能夠見勢轉向的人,比執著死守的人,要更有競爭的機會。我完全不知道能對他們說什麼,也不知道要對這世界說什麼,因為他們也只是無數這樣消失去的小店家,其中無人記得的兩家罷了!

半下流的香港
週末去了趟香港,參加盛名的Clockenflap音樂節,順道感受似乎處在顛波狀態的香港社會。音樂節的卡司與氣氛都十分成功迷人,也親眼目睹台灣音樂人安溥與吳青峰的廣大魅力,絲毫不遜色其他國際名牌。
同時間,還看了中平卓馬的「挑釁」攝影展,聆聽獲得二○一七普立茲音樂獎的現代歌劇《天使的骨骸》,逛了週日早晨的菜市場,夜半在小酒館臨街看人,九龍巷弄吃露天宵夜。當然,也有烤乳鴿的精緻飲茶,更在宿處對面的家庭餐廳,多次擁擠地見識了一個小廚房,如何迅速地從早餐、午餐、下午茶到晚餐,神奇且源源不絕供應出多變又好吃的各樣食物。
這就是香港,一個奇異地混和了多元文化,又能各自運作順暢,恍如天橋上摩肩接踵的來往行人,如此肌膚貼近、又似乎毫不相干。也就是說,你看到這些異質甚至矛盾的階級與文化,用如此貼近卻又平行的方式,並存在人人都緊張卻似乎甘之如飴的社會。
所以如此,我覺得是因為被英國統治百年的過程裡,有意無意地迴避了許多糾纏整個二十世紀的衝突與災難,譬如國族主體的認同何在、文化意識是否被掌權者蓄意建立,使得香港得以「因禍得福」地生活在無絕對主體的狀態。因此生存與生活的自身當下現實,反而被格外放大重視,社會在無數平行的齒輪運作下,有效率地把以個人利益為本的生存現實感,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是極為特殊的一種質地,因此在回歸後,遭逢到強大的中心主體時,立刻顯現出必然的不適應。但是,這樣的陣痛並非歷史首見,一九四九年流亡到香港的趙滋蕃,在他隨後發表的小說《半下流社會》裡,對眼中所見的香港社會群像(尤其流亡至此的知識份子),發出了嘲諷式的嚴厲批判,藉小說寫出了「一個交織著希望和失望,糾纏著新生和滅亡的時代」。
然而,這個讓趙滋蕃度過一生的「半下流社會」,如今又再次交夾在希望和失望、新生和滅亡的狀態下。我這樣週末匆匆來去,其實依舊困惑難解,只好去回看小說的扉頁所寫:「勿為死者流淚;請為生者悲哀。」
彷彿忽然明白當下現實的逼近,才是趙滋蕃當年心中的悲涼所在呢?

東京戀曲
我年輕時經常四處去旅行,那時是帶著對世界的好奇、以及想要自我挑戰的雙重心理,通常會刻意一個人獨行,其中自然有練膽識的意味。我曾經買了環繞世界一週的機票,因為不方便請假太久,就用兩週的時間,美歐亞的跑了一圈,每個城市最多就待了兩天,現在想來確實瘋狂。
現在我對旅行的興趣淡了許多,甚至還會嫌搭飛機累人,出入機場囉唆費時,但若真要出國度個短假,會想到大約就是東京。首先這樣的飛行時間可以接受,而且東京一切文明便利,讓人放鬆壓力大減,然後去東京也不需要為什麼原因,以及做什麼特別計畫,只要落地住宿安置好,自然有足夠的事情可以做。
我在東京最喜歡做的兩件事情,大約就是參觀美術館的展覽、以及逛街購物。尤其近年設計與建築展覽的數量大增,幾乎時時都可以看到厲害的展覽,再加上原本就豐富飽滿的當代或古典藝術展覽,兩條腿不走得痠痛,大概很難餵飽視覺饗宴的胃口。
另外,就是隨性的逛街購物,這通常也不做特別計畫,就挑一些年輕時尚的區域,盡量迴避那些精品名牌,去感受一下東京的品味活力,讓自己逐漸鬆弛的腦子,得到一些衝擊與洗滌。我也喜歡在東京買穿著衣飾或個人用品,因為那種對材質的細膩敏感度,以及對設計細節的專注,幾乎很難找到可匹敵的城市。
我還記得第一次去到東京,是一九八五年夏天回台轉機時,匆匆一人銀座一帶亂逛。後來夜深了,發現附近幾家旅館都沒有空房,我只好坐上計程車,手寫著旅社和便宜兩組字,那個禮貌的中年司機,就載著我四處找宿處,並且都還會先下車去問,回來告訴我有房間否,以及房價大約多少。最後,居然找到一個聞所未聞的子彈旅館,不但乾淨便宜,也讓我大開眼界。
我旅行喜歡輕鬆自在,不太會刻意去安排固定的行程,也不覺得有什麼非看不可的旅遊特色。我現在更在意的是城市文化,以及生活在那裡的人的品質,因為這些都是最真實的質地,不是做作造假的門面功夫。
我喜歡東京的美感處處,那是表裡如一的真實質地,是可以屢次來去也不覺厭倦的城市。

看風水
重啟核四與離岸風電的議題,一直占據新聞版面不去,看起來還要繼續延燒到下次大選。而這樣關乎節約能源以及如何與自然共生永續的議題,其實在日常的住居環境裡,早也就以風水的身分現身了。
但是,風水究竟是什麼?風水的必要性又是什麼呢?
華人很早就思考自然與生命之間的關係,趙廣超所寫的《不只中國木建築》一書提到:「最早看風水的應該是周代初期的英明領袖公劉,他率領百姓遷移,到泉水交匯的地方,從平原到高地仔細地審查,利用日影來測定方位,分別陰陽,然後安邦立業。」
另外,極擅長建造城市的羅馬帝國,在開疆闢地建造城市時,除了觀察各樣地形地貌外,據說都要在選擇的環境裡,現地獵取飛禽與走兔,並直接品嘗檢視其肝臟的潔淨狀態,來判斷環境是否健康宜居。
華人的建築觀念,從來不以單一建築作為終極點,而是將個人的起居生活、居室、坊里、城郭、國家,乃至於整個世界宇宙,都放在一起思考。所謂的風水,也可以說就是華人社會對於「有機宇宙哲學」(李約瑟語)的空間解釋。
這也牽涉到如何把自然的世界,以哲學或建築手法轉換入生活空間的思考,不管是如明朝《園冶》所提的相地、掇山、借景,或如天壇借用建築語彙以象徵宇宙(萬物皆可以金木水火土等元素來呈現)、哲學的轉譯(如《易經》或《道德經》)、數字的暗示(尺寸與節氣、時辰、星宿相呼應),都可見到建築意欲與自然銜接,藉此尋找到安身立命的定位點。
「看風水」能如此被長久接受,也很真實地反應出人的某種困境現實,例如對財富、地位的無安全感,對生活、命運的徬徨失措,對宇宙與己身斷離的不安,這些原本可應該被解決的問題(藉生活、哲學、倫理、社會結構與空間環境等),現在卻逐漸失卻了一己的掌握力。
風水作為「現代知識」,是不是經得起考驗尚不可知,但是作為一門久遠的承傳,依舊在現代華人的意識與實際層面,有著重大的影響力。因此,「看風水」對人的心靈與生命,如果能有著務實或務虛的效用,也許就不用以不科學的實證態度,過度批評這樣的學問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3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