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粵語詞匯溯源
滿額折
粵語詞匯溯源
粵語詞匯溯源
粵語詞匯溯源
粵語詞匯溯源
粵語詞匯溯源
粵語詞匯溯源
粵語詞匯溯源
粵語詞匯溯源
粵語詞匯溯源
粵語詞匯溯源
粵語詞匯溯源
粵語詞匯溯源
粵語詞匯溯源
粵語詞匯溯源
粵語詞匯溯源

粵語詞匯溯源

定  價:NT$ 440 元
優惠價:9039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4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粵語是漢語一支重要的方言,由於部分詞匯口耳相傳,與語文脫節甚久,以致現在通行的寫法與本義的字形( 即「本字」) 不同,而粵語本字的探求,成為粵語研究的重要內容。

◆ 本書的「溯源」有兩重意義,一是有本字可考的詞匯,則探求其本字的寫法;二是無本字可考的詞匯,則求其在古書中的用例,證明其來有自。

◆ 本書共收錄現今仍沿用古漢語的粵語詞匯639 個,依香港語言學學會編訂「粵語拼音方案」的羅馬字母次序排列。

◆ 本書所考粵語詞匯的本字,均搜集字書、韻書、古典文學、古代文獻等參考資料,追溯其形、音、義的關係及演變。

◆ 本書立「本字、古義」項,詳析詞匯所含本字和意義,如有古書用例,另列舉說明。至於無本字可考的詞匯,則立「古義」項,羅列其義項,並引古書所見釋義或用例以證。各詞又立「今義」項,列舉其現今義項,並舉例說明。

本書不僅有助讀者認識粵語詞匯的來源和發展,更有助認識粵語的歷史和古書的詞義。


本書特色:

本書結合古書引證,重在為粵語詞彙溯源,目的為讀者提供更完整的粵語詞彙釋義,能通過本書查出粵語字/詞的音、意、句和來源,讓讀者了解粵語詞彙的本字及其發展演變。

作者簡介

陳雄根,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學士、哲學碩士、哲學博士,曾任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任,主治中國語言學,教授「文字學導論」、「訓詁學」、「粵語研究與應用」、「論語」等科目。主要著作有《先秦兩漢典籍引〈論語〉資料彙編》(2007)、《先秦兩漢典籍引〈禮記〉資料彙編》(2012)等。

張錦少,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哲學碩士、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研究範圍為王念孫、王引之研究、文字訓詁學、《詩經》、《左傳》等古代文獻。主要論著有《王念孫古籍校本研究》(2014)、《王念孫〈韓非子〉校本集證》(2014)。

名人/編輯推薦

【一句話推介】
追古溯源,尋根問底,了解粵語詞匯的發展及演變。

序 一
粵語是漢語一支重要的、歷史悠遠的方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先秦。在粵語的詞匯中,有不少來自古漢語,如「睇」、「睩」、「搴」,都出於古代楚方言。有些現在所見的粵語詞匯,是由古代的單音節詞與其他詞語構成,如「脢肉」的「脢」,是指背肉,出《周易》。又如「沒水」(即潛水)的「沒」(「沒」音「未」),見《莊子》一書。為粵語詞匯探求本字,有助鈎尋粵語的歷史。

粵語本字的探求,過去學者做了不少研究,然而,他們的著述,一般不重視語音的論證,縱或有所引述,卻沒有合理的解釋,以致所考本字欠缺說服力。另外,也有學者從古書中尋找保留在今天粵語的詞匯,然而這類研究,資料比較零碎,未為全面。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嘗試考求粵語本字,並從古書中搜羅今天所見的粵語詞匯。本書以《粵語詞匯溯源》命名,「溯源」有兩重意義,一是指有本字可考的詞匯,則探求它們本字的寫法;二是指無本字可考的詞匯,則搜尋它們在古書中的用例,證明它們是古已有之。至於既無本字可考,又不見於古籍的粵語詞匯,則不在本書的研究範圍之內。

本書考釋粵語本字,務求在音義方面求得穩妥的論證。字音方面,先從一字的《廣韻》或《集韻》切語入手,探究其讀音由中古至今的演變的規律。字義方面,則從《說文》、《玉篇》等字書,說解該字之義,並求該字在古書中的用例,羅列其義項,俾讀者從中了解字義的變化。如音義證據不足,則寧棄不錄。至於無本字可考的粵語詞匯,則探其在古書中的用例,這些古書,包括了古典文學、古代文獻等典籍。今粵語詞匯,見於古典文學作品的,如「晏」(遲、晚)、「搴」(掀,揭)見《楚辭》,「舊時」(從前)、「幾多」(多少)、「幾時」(何時)、「行路」(走路)、「好彩」(幸運)、日日(每天)、「花樽」(花瓶)、「金叵羅」(本指酒杯,今指極受寵愛的孩子)等,見於古詩或詞;「孤寒」(吝嗇)、「帶挈」(提携,關照)、「腳板」(腳掌)、「係」(是)見元雜劇;「補數」(彌補)、「七零八落」(零亂不整)、「搶眼」(耀眼,惹人注目)、「擔帶」(承擔)、「鬥氣」(賭氣)、「攢盒」(捧盒),見古典小說。至於在古代文獻見到的粵語詞匯,如「髧」(髮垂貌)見《詩經》、「後生」(年青人)見《論語》、「滰」(控去水份)見《孟子》、「狼戾」(野蠻殘暴)見《戰國策》、「起屋」(建造房子)見《漢書》。由此可見,粵語保留古語詞的數量是相當可觀的。

粵語本字難考,原因之一是粵語是一支方言,而非共同語,故它多在口頭流傳,很少用作書面語記錄下來,久而久之,不少本字便告湮沒,到後來要把原字寫出,便往往茫無頭緒,而改用同音字代替,或另造一字以記。如:「䐁」是動物的臀部,引申有盡頭之意,今人多知粵語duk1 音有盡頭之義,不知其字寫法,故以同音字「篤」記之。又如「噍」是咀嚼之意,今人不知,另造「𡁻」字以代。又如「香笄」是燒香後剩下幼長的竹籤,「笄」本義是髮簪,引申為竹籤,今人不知其正確寫法,以「香雞」代之。認識本字,有助準確理解詞匯的意義,不致因借字而望文生訓。本書所考本字,附以今粵語的寫法,以資比較。考求本字,目的在追本溯源,從古代漢語考證粵語的詞源。通過考求本字,可知何者為正字、何者為俗字、何者為粵語自創字、何者為同音借字等。認識本字,並不表示今後必須要寫本字,但它有助認識粵語的歷史和古籍的研究,卻是毋庸置疑的。

無本字可考,而在古書見到今天所見的粵語詞匯,在字形上大多保留原貌。像「挨晚」(傍晚)、「當堂」(當場)、「隔籬」(鄰舍)、「冷巷」(僻靜的小巷)、「收科」(打圓場),古今寫法相同。這些詞匯的意義,也大致保持不變。虛詞的運用,粵語也有承襲古書的用法。如唐• 杜甫〈第五弟豐獨在江左近三四載寂無消息覓使寄此二首〉其二:「聞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詩中「定」解作「還是」,表選擇性連詞,今粵語「定」還保留這個意思,如:「你去定我去?」意思是「你去還是我去?」又如宋• 歐陽修〈畫眉鳥〉:「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人間自在啼。」詩中「向」用作介詞,表動作的地點。今粵語「向」(讀如「響」)也保留這個意義,如:「我向辦公室等咗你好耐。」(「我在辦公室等了你很久。」)像「當堂」、「隔籬」、「定」、「向」等詞匯,察其在古書上
的用法,可以推斷它們的寫法,就是最早的寫法,其本字如此,也不必再考本字了。另外,掌握這些粵語詞匯的意義,也有助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

本書蒐羅的粵語詞匯,部分也同時是現代漢語詞匯,如「七老八十」(年紀很大)、「打攪」(打擾)、「鬥氣」(賭氣)、「緊要」(要緊)、「古板」(性格板滯、執拗)、「荷包」(錢包)、「些少」(少許)、「烏鴉嘴」(喻話多使人討厭的人),並見古典小說,這些語料後來分別為粵語和現代漢語吸納,成為它們的詞匯,從粵語和現代漢語共用的古漢語詞匯,可以考察粵語與共同語的關係,對漢語史的研究,意義重大。

粵語詞匯的意義和結構是不斷發展的。本書為粵語詞匯溯源的同時,也兼釋其今義。如某詞在今口語中常與別的詞語連用,形成詞組、成語、俗語、歇後語等,也會連帶論及,俾讀者了解詞義的演變、詞語孳乳的現象。如「屈」音gwat6 ,本義是無尾,引申作短,古典詩歌有「掘頭船」一詞組,以假借字「掘」代「屈」,「掘頭船」即短頭船。「屈」義又引申為鈍,《南齊書• 王僧虔列傳》有「掘筆書」一語,「掘筆」即鈍筆。今天粵語「屈」字仍保留「短」和「鈍」義,如「屈尾雞」即短尾雞,今粵語「枝鉛筆屈晒啦」一句,指鉛筆芯鈍了。除此之外,「屈」進一步引申有不通義,如「屈頭路」,即死胡同。又引申為說話語氣硬撅撅的,如「講嘢屈攂槌」,指說話硬邦邦的。又引申為決絶,如「屈情」,即絶情。

本書由本人與張錦少教授合作寫成。本人與張教授在粵語研究方面合作多年,過去曾參加國際粵方言研討會,共同發表考釋粵語本字的文章,又合著粵語本字溯源的專書。今次再度合作,撰寫《粵語詞匯溯源》,是總結過去共同研究所得,參考前人的粵語研究成果,並搜羅古書所見的的粵語材料,反覆求證寫成。所考詞匯,共639 個。當然,見於古籍的粵語詞匯,遠不只此數,這裏限於篇幅,先成一冊,容日後有機會再作補充了。本書的出版,希望惠及普羅大眾,故音義的考證,力求扼要,點到即止。古義部分,列舉詞的義項,並多舉書證,俾讀者明白。今義部分,亦列舉義項,並設句例以申明其義。讀者比較粵語詞匯古今義項,對詞義的演變,亦可思過半矣。

《粵語詞匯溯源》能够成書,得向幾位學者表示謝意。首先要向何文匯教授致謝,他推薦本人與商務印書館合作,並鼓勵本人把書完成。其次要感謝的是商務印書館毛永波先生,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毛先生就本書寫作的方式、篇幅的安排、全書的體例,給予很多寶貴的意見。本書荷蒙張雙慶教授慨允寫序,謹致謝忱!鄧思穎教授、范國先生對本書採用香港語言學學會的粵語拼音方案的音標,提出了有用的指引和說明。又周慧儀女士協助本書校對工作,謹此一併致謝。

探求本字,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因為本字的探源,有時很難有確定的答案,同一個詞語,不同學者所考本字,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另外,在搜求粵語吸納古書的詞匯,不免有所遺漏。本書探求粵語本字及古書所見粵語詞匯,雖力求避免失誤,然限於識見,錯漏自恐難免,祈望大雅君子,不吝指正。
陳雄根
2018 年6 月

序 二

舊同事陳雄根教授和張錦少教授新著《粵語詞匯溯源》即將出版,要我寫序。我們三人有多重關係,我和陳兄是中文系相差三年的同學,入學時我做學生會幹事,和他在迎新時的小組討論的情景尚歷歷在目;他任系座時,又是老上司。張兄既是我的學生,又是同鄉。他們之前的同類著作《追本窮源︰粵語詞彙趣談》也是我寫的序,所以再作馮婦,也就是應有之義了。

近年來,粵語研究的熱潮不斷。幾大漢語方言組織的系列研討會,基本上兩年一屆,只有粵語最正常,從無間斷。只有粵語有自己的學術期刊《粵語研究》。而方言詞的研究,這幾年正是方興未艾,令人矚目。最新的這本書,以我看來,有幾個亮點。

第一,如上所說,它顯示了方言研究的最新動向和成果。粵語是漢語方言中最強勢的方言,所以它在研究上的很多表現,都位居漢語其他方言的前列。最早的方言語法專著,就是寫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出版於七十年代初由張洪年教授所寫的《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這是一本極具時代意義,又極具學術價值的著作。和之前一些為推廣普通話而編寫的學話小冊子,不可同日而語。文革結束不久,又看到高華年的《廣州方言研究》,也是以語法為主,在內地屬單一方言區較早的一種。至於詞匯,香港商務印書館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出版了饒秉才、歐陽覺亞、周無忌合作的《廣州話方言詞典》,屬於方言研究中最早的。粵語書面語方面,近年香港有黃仲鳴《香港三及第文字研究》和李婉薇的《粵語書寫》二種專著,都是開風氣之先。總之,粵語能有這種特殊的表現,原因與它是香港這個「特區」的主要用語有關,「特區」的香港因為少了一些束縛,研究的發展就會快一點。這幾年香港的學界出版界,對詞匯,尤其是本字的考證的興趣最濃,早期有吳昊的一些著作,近期有彭志銘、彭家發的專著,還有一些粵方言聯綿詞本字的考證,在網上廣為流傳,有一些被報紙採納,版面上常有怪字出現,是香港書面語的一景。陳、張二位的新著,是這方面最新的成果。與其他人不同的是,雄根兄的專業是文字訓詁學,錦少兄的專業是文獻學,二人皆長於做考證,這部書,反映了方言詞匯研究的最新動向,比之前他們以普及為目的「趣談」,是為了在電視媒介上向市民介紹語文知識,其深度和廣度當然大有不同。

第二,方言詞匯研究,一向落後於語音、語法兩方面。原因之一是它必須在語音描寫的幫助下進行,其二是詞義不好把握,不是母語的人來做,常常會出錯,或者問不出真正的「本義」來,即問不出該詞的土味來。第三,是如何把握收詞的數量,陳、張二位的第一本同類著作收詞100 個,自然是嘗試的結果,這一次全書收639 個,就大有可觀了。記得周法高教授和我們談起一個語言的詞匯量問題,他說要能較全面反映這個語言的面貌,五、六萬個詞是少不了的。而上述饒秉才等的詞典,連同諺語、短語收了近五千個,數量已經不少,因為方言中的不少詞,和共同語是相同的。我們關注的是方言特殊的詞語,是能找到源頭的存古詞語,目前這個成績已然不錯,更何況書中雄根
兄說「見於古籍的粵語詞匯,遠不止此數」,「前言」中又表示「粵語詞匯有源可溯的,數量當遠超本書所載」,本書的撰作目的,是「拋磚引玉」,「引起學者的注意」,為粵語詞匯的研究闖出一片新天地來,我們期待更豐碩成果的出現。

第四,是詞匯的時代問題。當我們對一個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有了全面的了解後,通過比較和其他手段,就有可能為這個方言的歷史勾勒出一個輪廓。目前所有方言學者各自做的工作,正是為了這個目標努力。本書「前言」說「粵語在形成過程中,在不同的時代吸納大量的古語詞,……可知粵語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方言」,還原它的部份面貌,是很有價值的研究。本書引用的文獻資料宏富,由最早的《易經》、《詩經》的先秦時代,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之近現代作品,時代跨度大,能搜集到這麼多珍貴的資料,十分難得。如何加以利用,要細加考量。
本書把639 條詞語分為兩大類,一是有本字可考的詞滙,即書中詞頭加上「※」號的詞,二是無本字可考的詞匯。後者的提法可斟酌。因為所有書面的詞語,只要是第一次出現的,都可以假設是它的本字,無必要在字書中再找一個和它意義相近的字,作為它的本字。《漢語大詞典》標榜它的書證採用的是該詞第一次出現的那一條,之前既無此詞,也就無所謂本字了。而且無本字的詞,較多的是較後起的雙音詞,而傳統的字書,收的是單字,中國語文的字和詞往往是矛盾的,一個字有時是一個詞,有時又僅是其中一個語素,「字」是漢語很有特色的單位,此所以徐通鏗等教授主張「字本位」理論是有相當道理的。例如,書中收的「大班」,是洋人來華開公司出現的詞,這樣的新詞當然不必考本字。此外,因應本書豐富的材料,可以作下一步分析的,是如何細化這些材料的問題。如上面說的「古」的時間拖得長,可以分得更細一點。「今」只指今日粵語,可以逕用「粵」字,更為準確。同時,在分析時,可以注意書面語和口語的不同。總之,細讀本書的《前言》部份,對了解粵語詞匯是很有幫助。

看了本書的若干詞條,的確是饒有趣味,一時技癢,也舉一個例子來談談,以增加讀者研習粵語的興趣。「熨斗」一詞來源甚早,書證出自《世說新語》。但「熨」字後起,本字是「尉」,《說文解字》十篇上火部收「尉」字,這個字的左下方的「小」,其實是「火」字,所以收入火部,這是字形譌變的結果。《說文》的解釋是︰「從上按下也。从𡰥(古文「仁」),又(即「手」,今譌作「寸」)持火,所以申繒也。」段注︰「字之本義如此,引申之為凡自上按下之稱。」又引用《通俗文》的說法「火斗曰尉」。從上面的資料可知,「尉」的偏旁構成顯示它的本義是手持火,從上而下,壓平布帛(即「所以申繒也」),它的本義是壓平布帛的工具,叫「火斗」。因為有以上按下、自上平下之意,故秦漢間多用作官名。應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為稱。」(《漢書• 百官公卿表》)後來「尉」的引申義流行,表「申繒」的義項又因為文字的譌變看不到從「火」的特點,於是用字人又造了從「尉」、從「火」的「熨」字,用來表示壓平衣物的意思。作為動詞,現代漢語有「熨平、熨衣服」等詞語,作為名詞,則構成如「火斗」一般的「熨斗」。奇怪的是,「熨」在近現代有了一個yùn的音,現在的共同語字書,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都以這個音為主,但在一些大型、古代字典,如《辭源》則無此音。閩南方言此字音wut5 ,仍能讀出這個字的入聲,和yùn 音正好是陽入對轉。

《漢語大字典》收這個字的古音,但在定現代音時逕注上yùn 音,無任何解釋。在粵語區,熨斗叫「燙斗」,「熨衣服」叫「燙衫」。有一個可能是這兩個字形近,你把「熨」字看成「燙」字了。有趣的是,如果這個詞的書面寫作「燙斗」,而你讀作〔thɔ ŋ33 tɐ u35〕,那你是在讀粵方言詞;但如果你看到的是「熨斗」,而仍然讀作〔thɔ ŋ33 tɐ u35〕,那你就是用「訓讀」的方法讀這個詞了。

總之,「燙斗」是粵方言詞,「熨斗」是古語詞和共同語詞,要考證「熨」字的本字,當作「尉」。現代漢語今讀 yùn ,是陽入對轉的派生詞。粵語「尉」作為姓氏,還當讀入聲的wɐ t55 。是為序。

張雙慶
2019年6月於美國加州

目次

序一………………………………………………….001

序二………………………………………………….007

前言………………………………………………….013

粵語標音說明…………………………………………049

凡例………………………………………………….053

粵語音標檢詞索引……………………………………063

筆畫檢詞索引…………………………………………..071

正文…………………………………………………….1-298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9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