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經典導讀:論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
滿額折

經典導讀:論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

定  價:NT$ 250 元
優惠價:9022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5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你們這些冥頑者啊,
你們總是不斷地埋怨自然,
要知道,你們的一切痛苦,
都是來自你們自身的啊。」


撰寫於1754年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是應法國第戎科學院的徵文而寫,為盧梭第一本重要哲學著作。此文無論在政治觀點與思想體系上,皆僅次於《社會契約論》,也可直接視為其緒論。在這篇論文中,盧梭指出,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同時,驅使了人類與原始的良善漸行漸遠,而私有制的產生即是造成人類真正不平等及其後果的關鍵環節。
作者忠實地解析《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的四個部份:獻詞、序言和主文的兩部份,各自扮演了何種重要角色,以及蒐集了同時期的參賽作品, 《論不平等》如何有別於當時的自然法學派,而成為該書的特殊性。藉由本書的引導,我們將一窺盧梭如何一邊檢視人跟自然的關係,一邊製作出一部人的歷史。

作者簡介

布雷思.巴霍芬(Blaise Bachofen)
塞爾基蓬圖瓦茲大學教授。著作包括和布魯諾.貝爾納迪共同編纂的合集《盧梭,政治,美學:「致達朗貝爾的信」研究》(高等師範學院出版社,2011)。

譯者
蘇威任

譯有《吉他魔法書》等十餘本書。在這個屬於譯者的欄位,我想留下2019年的張狂話語,卻想不出有什麼字句屬於我。想當個音樂家已嫌太遲;讀書除了助眠或搭乘捷運,解決不了人生什麼問題。不如學好法文,勉強混口飯吃。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洪世謙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正如大家週知,盧梭的思想影響了康德、馬克思,也引發了同一時代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狄德羅、孟德斯鳩、孔狄亞克……)的各種議論,這本書同時開啟了盧梭後來的《社會契約論》及《愛彌兒》。同樣為人熟知,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之後簡稱《二論》)旨在說明,社會與政治的不平等,並不源自於自然差異,人類天生的差異並非不平等,亦非構成社會不平等的基礎,人類的不平等並非依據自然法,也非自然法所認可,而是社會制度才造成人類社會的不平等。於是,《二論》聚焦於「自然」(自然狀態、自然法、自然權……),透過對自然狀態的研究,說明政體的真實基礎,他說:「關於精神不平等的起源,政治構體(corps politique)的真實基礎、成員的相應權利,以及其他上千個同等重要卻未經解釋的類似問題,都呈現了種種困難。這種對始初之人(l’homme originel),對其真實需要及其義務的基本原則之研究,同时也是解决那些困难的唯一好方法。」盧梭這樣的宣稱,無疑違背了當時所流行的自然法學說,當時的自然法特指神的意志,而正是在這點上,《二論》顯現了它的重要性及革命性的色彩,盧梭認為人所該享有的權利和該遵守的法則,不來自於自然法,而取決於人的自由意志。
本書作為《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的入門書,除了提綱挈領地帶領讀者進行了幾個問題的考察外,例如同樣是第戎學院獎,盧梭在寫作《論科學與藝術》和《二論》時,動機和對象的差異;又或者,作者忠實地解析《二論》的四個部份:獻詞、序言和主文的兩部份,各自扮演了何種重要角色,以及相較於同時期的參賽作品,《二論》如何有別於當時的自然法學派,而成為該書的特殊性。對《二論》起源和章節構成的分析顯現了本書特點,在現今盧梭的研究中,「自然狀態」一直是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一者說盧梭是盡可能地將自然狀態視為初民狀態,也就是社會的闕如,甚至是社會性的闕如,也因此這個狀態是較不完整(例如Leo Strauss),另一方則將盧梭的自然狀態視為純屬假設,與實際歷史毫不相關(例如涂爾幹)。因此作者在本書中,側重闡明盧梭在自然、政治與人之間的多重辯證關係,尤其集中在不平等和私有財的分析,因此作者在全書中,花了許多篇幅,從政治、人類學、歷史的角度,論證盧梭為何需要區分的自然人(l’homme naturel)與人為人(l’homme de l’homme)的對立。作者認為,盧梭想告訴我們,若想要
回答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必須先回答人的本性為何?然而,問題在於我們無從查察所謂純粹地人的本性,也因此盧梭的作法是讓人處於完全剝除社會的狀態,也就是孤獨的狀態,這個狀態下的人是盧梭認為最符合人在自然狀態下的本性,也唯有透過這個方式,才能說明社會的人離人的自然本性有多遠,也才因此完成盧梭在《二論》的核心論題—自然的不平等並非人類不平等的基礎及其起源。透過這方式,盧梭唯一承認之人的自然本性是憐憫心(pitié)。他說:「思考一下人類最初和最單純的靈魂。我相信我們可以發現兩個先於理性的原則:其中一個使我們強烈地關心自身的幸福以及自我保護,而另一個在我們看見有知覺的生物,尤其是我們的同類遭受到死亡或痛苦時激起我們一種天然的 憎惡。如果我們的思想能將這兩種原則協調在一起,那麼即使不引入社會性的原則,所有自然權的規則也能從這協調中產生」在此論證了自然狀態和人類本性後,盧梭才能進入《二論》第二部分,解釋人類從自然狀態發展到社會狀態的原因。這樣的論證帶出了本書的另一個精彩處,作者指出盧梭主張要認識自然狀態下的人,就算不是不可能,也極其困難。這類對於自然的觀察,只能是方法論上的觀察,對作者來說這是盧梭的中心假設和貢獻。如同上述,盧梭之所以研究自然,是想證明我們所認得的人,其實都是「去自然化」的人,是歷史加上許多次改變形成的結果,從而我們發現的人,不是自然狀態下的人,而是人轉身背棄自然之後的人,因此要討論人的本性,其實皆已遠離了一切可以被看成「自然狀態」的性質。因此,若要討論體制的不平等,跟人類其他的不平等一樣,關係到的人類都是去自然化的人,不論他是以何種方式生存,包括生存的各個層面,都早已去自然化了、「外於自然」的。
正如盧梭在《二論》序言裡的名言:「若我們用冷靜的、客觀的眼光看待人類社會時,它首先顯示出強凌弱的情況,於是我們的心靈對某部份人的冷酷無情感到憤愾,而對另一部分人的愚昧無知感到嘆息」。從思想史的脈落來看,作者一再提醒《二論》對《社會契約論》的諸多影響;從實踐的角度來看,作者也一再提醒我們《第二論》的重要貢獻在於盧梭利用哲學人類學的方法,既重探了自然法又以此切入了政治問題,讓人脫離了神的意志,而從具有歷史、社會等人文角度討論各種人的問題,進而影響後世討論公民社會中的道德、自由、平等,甚至人民主權等概念。藉由本書的引導,我們將一窺盧梭如何透過否認自然法授權的不平等,而開啟人類平等、自由的歷史新頁。

 

目次

推薦序
前言 前言

第1章-《論不平等》的起源-一部作品的歷史 第1章-《論》的起源-一部作品的歷史
一.發表的背景
二.盧梭《論不平等》的特殊處
三.《論不平等》的雙重研究方法

第2章-人的歷史-《論不平等》的分析 一.發表的背景
二.盧梭《論》的特殊處
三.《論》的雙重研究方法
第2章-人的歷史-《論》的分析
一.《論不平等》的結構 一.《論》的結構
二.《論不平等》的獻辭
三.《論不平等》的序言 二.《論》的獻辭
三.《論》的序言
四.《論不平等》的前言 四.《論》的前言
五.《論不平等》的第一部分 五.《論》的第一部分
1. 研究觀點的取角 1. 研究觀點的取角
2. 自然狀態的描述:自給自足的孤獨 2. 自然狀態的描述:自給自足的孤獨
3. 潛在的人性 3. 潛在的人性
六.《論不平等》的第二部分 六.《論》的第二部分
1. 研究觀點的取角
2. 最初的巨變:自尊
3. 第二回巨變:土地財產權
1. 研究觀點的取角
2. 最初的巨變:自尊
3. 第二回巨變:土地財產權
第3章-人性與自然權-涉及的相關主題 第3章-人性與自然權-涉及的相關主題
一.人是什麼?
1. 自然狀態與人性
2. 最早的自然狀態的實證地

書摘/試閱

人是什麼?
自然狀態與人性

 自然狀態的雙重涵義

「自然狀態」的觀念,十分廣義來說,是指「自然」所製造人的狀態,我們可以想像,也就是人類除掉文明果實的狀態。儘管自然狀態的說法只到了現代才出現,這種想法從古希臘羅馬的一些作家裡、從中世紀文學直到文藝復興、特別是到了現代(即十七世紀以降)都能找到。描述自然狀態,也各自為了不同的目的。
 這類描述,有的宣稱描繪出原初狀態的人類,或人的史前階段,作為人類歷史的開端。一般而言這是古希臘羅馬時代與中世紀人們設想的自然狀態。例如羅馬詩人盧克萊修在《物性論》(De Nature rerum)第五卷所描述的世界生成,還有首批動物的創造,包括人類,最後是人類的原始生活,樹下,山洞,森林,是他們的居所。這種原初狀態也常常被形容為人類的黃金時代,或在基督教文化裡形容成尚未墮入原罪的人類狀態。人在失樂園時期的表述儘管建立在神話之上,卻被認真當作人類歷史裡的真實階段。
自然狀態的描述,它的功能到現代變得更加複雜。在很多例子裡它都繼續被當成人類的原始狀態。現代思想家如格老秀斯、普芬朵夫、洛克, 都讀過古希臘羅馬作家,也多有參考他們的想法以進行自己的描述,同時加入自己的人類學臆測。但是現代作者進行這類描述的根本理由已經徹底改變了,如此一來它的地位屬性也跟著改變,內容通常也不例外。這些作者屬於現代自然權學派(天賦人權說),自然狀態的觀念對他們來說, 主要是當成方法論的工具,因此是一個虛構的情境,用來思考政治型社會的存在理由。後面當我們探討自然權的問題時,會再檢視這套推論的內容。目前我們只須記住,自然狀態在現代作家的思想裡,指的就是一個非政治的狀態:如果國家和法律不存在,人所處的狀態,就是自然狀態。
這樣的虛構並不需要額外假想人在物理、智力、精神的根本構成上有什麼不一樣,他們就是我們現在認得的人。反之,以洛克為例,他甚至進一步認為,人類在決定邁入初期政治型社會之際,在他們還沒做出決定之前,從法律的觀點來看,他們仍舊處於「自然狀態」,除此之外,他們跟文明人並無二致。

 盧梭筆下的自然狀態

 這兩種自然狀態的設想,實際上經常摻混在一起,譬如在盧梭筆下就是如此。更確切來說, 在《論不平等》裡兩種都看得到,不過其意義目的就是為了爬梳先前一直未加留意而混淆在一起的東西。
盧梭認真看待了自然狀態下人的觀念,也就是說,自然所塑造出人的樣子。他認為,研究這個問題有助於釐清他真正關心的問題,也就是人類學最根本的問題:什麼是人?不過,他並不認為我們一旦獲得人在自然狀態裡的知識,也就瞭 解了人的本性。反之,他認為透過跟自然狀態的對比,才得以勾勒出人的本性,或是說,人的「根本構成」。

 「所有人類知識中最有用的」

 盧梭在序言裡寫道,關於人的知識,是所有人類知識中最有用、卻又最不完備的。他把這種知識比擬為德爾菲神廟裡雋刻的箴言(「認識你自己」)和蘇格拉底奉行的座右銘。一旦我們想研究現行制度的價值時,這種知識就十分有用,因為我們必須瞭解這些制度是否適合於人。舉凡一切關於政治或道德的反思,背後都免不了有一些人類學假設,也就是,跟人類本性有關的假設。一如盧梭隨後引用的日內瓦法學家布爾拉馬基的話: 法的觀念,尤其是自然法的觀念,顯然就是關於人的本性的觀念。因此,為了進行政治反思,盧梭投入了人類學的研究。但我們可以想見,政治論述裡的古典前提(包括格老秀斯,普芬朵夫, 特別是洛克),必定會受到他的人類學研究的影響 而出現深刻的質變。

儘管關於人的知識有用,並不意謂這門知識不難,更不代表它已經完備。相反地,它是人類知識中進展最慢的。那麼,該怎麼進行才好呢? 盧梭為了探討人跟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脫離原始狀態究竟多遠,他閱讀了經典思想,也從中獲得啟發;但更重要的是他運用了最新的科學知識, 包括動物和人類的生理學,地質學,心理學,和「民族學」式的觀察(我們不妨這麼形容遊記這類不太在意學術嚴謹性的作品)。不過他自己又指出,運用經驗內容不代表沒有問題,盧梭人類學裡的實證曖昧性,不應被當成《二論》的缺陷, 反而應該看作本書所傳遞出最豐富訊息之一。

 自然狀態:形上學的對象
 
這個詭異的理論對象、盧梭所稱的最早的自然狀態,究竟具有怎麼樣的地位?還有另一條詮釋之路是盧梭為我們提供的,我們的物理學家每天在對宇宙形成所做的〔⋯⋯〕一些假定的和條件式的推理,和他的描繪來作比較。不管是宇宙的起源,或人類的起源: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都是很類似的問題。在兩個例子裡,研究的對象不是在一個均質前後相續的過程中、這個或那個特定時刻點上發生的事情。探究的對象,是一個發生過程的絕對起點,也就是,出現一個性質完全斷裂的東西,在「變成」過程裡的一個徹底異質的東西。
「宇宙形成」指的並不是宇宙狀態裡的其中一種,而是啟動一系列宇宙狀態的那一刻,那一剎本身並沒有承接前一個類似的狀態。宇宙起源的提問,跟人類起源的提問,在這一點上是共通的,不論前者或後者,突然間有某個東西冒出來了,它的性質跟之前存在的東西都徹底不同。再加上生命的起源,這樣自然科學界的三大謎團就都講到了,即使到今天,仍舊是科學界的疑問。我們當然可以嘗試還原這些斷裂點在真實時序中出現的樣貌和條件(譬如斷定生命出現或智人出現的年代);但不論是十八世紀或今天,都沒有一位科學家得以宣稱破解物質是怎麼從虛無中誕生,生命和感性是怎麼從物質裡冒出,意識與自由是怎麼從感性裡浮現的。
這就是《二論》第一部分處理的對象:描述那個難以捉摸的時刻,當人不再只是一隻動物, 不再只是自然界裡的任何一個東西。這個時刻是一個斷裂,一個幾何學上的點,它無法以實證的樣貌來呈現,無法說出具體的發生長度,寫入具體的經驗裡。這項探究的真正基礎其實就是純粹的思辨,超越一切經驗參照,基於純粹分別來推論人怎麼跟「自然」生命分離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