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汪懋華傳(簡體書)
滿額折

汪懋華傳(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0 元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8736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汪懋華傳: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是在汪院士的口述學術生涯採訪稿基礎上寫成的,但凡認識汪院士的人都深有體會,汪院士思路清晰、聲音洪亮。他講述的歷史情景交融而又樸實無華,聽者似醍醐灌頂,心靈得到啟迪和昇華。幾位執筆的作者都是近年活躍在新聞第一線的資深人士,汪院士的經歷也同樣感染了他們,精彩的歷史和文筆的珠聯璧合,《汪懋華傳: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不僅對農業工程和農業機械化從業人員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對於青年學生的勵志成長也大有裨益。從汪院士講述的經歷和成長史中,廣大讀者會得到人生的動力和發現努力方向。

目次

總序
序言

第一章 興甯一家人
1.粵東璀璨明珠——興寧
2.祖輩和父輩的故事
3.從手工製作帽子開始的童年
4.接受正規新式教育
5.興甯第一中學往事
6.人生十字路口與“天降”考大學機遇
7.壯哉,興甯升學團

第二章 大學五載 理論實踐同豐
1.艱難的北上求學之旅
2.進入全國農業的最高學府
3.停而複辦的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機械系
4.盧溝橋農場的農耕實習鍛煉
5.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成立
6.雙橋農場的過渡時期
7.海南島墾殖實習
8.重讀一遍大學二年級
9.熱心學生工作的團幹部

第三章 留學蘇聯前後
1.入黨
2.留蘇預備部——出國前的準備
3.出國前回鄉探親
4.出國前的實踐活動
5.難忘的留學生活
6.副博士論文
7.與魯諾夫院士的友誼

第四章 回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任教
1.農業電氣化系的新教員
2.帶領學生上農業用電生產實習課
3.為養豬場安裝自來水
4.農村對電氣化需求多多

第五章 身處逆境 不忘科研
1.善對“文革”初期的“兩派”內鬥
2.下放河南信陽“五七”幹校和博愛縣農村鍛煉
3.“北農機”整體搬遷到重慶西南農學院
4.學習研究半導體技術
5.組織到重慶長壽縣電機廠蹲點
6.收穫深情厚誼

第六章 進入學校領導層
1.學校北遷河北省邢臺市
2.在通縣農機修造廠搞技術改革
3.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回遷北京
4.首建農業電氣自動化專業
5.堅持不轉“戶口”的學院副院長
6.國內第一所農業工程大學誕生

第七章 搭建中國農業工程學科的框架
1.農業工程學科的源起
2.推動一級學科更名為工學門類——農業工程
3.重塑農業工程學科體系
4.助力農業工程教學改革
5.加強學科平臺建設

第八章 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用智能關心國計民生
2.憑綜合實力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3.擔任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理事長
4.傾心扶持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專業分會
5.精心呵護《農業工程學報》
6.凝練學科發展方向

第九章 站在戰略的高度
1.主持“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重大諮詢項目研究
2.課題組成員集體考察山東省農業機械化
3.院士帶隊赴歐洲專題考察農業機械
4.在德國實地考察機收甜菜
5.廣州研討會聚合集體智能
6.重大諮詢項目圓滿收官
7.創建“現代精細農業系統集成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8.申請農業部農業信息獲取技術重點實驗室

第十章 培育英才 桃李天下
1.第一個碩士研究生的故事
2.第一個博士研究生的故事
3.情系晚生

第十一章 大愛無疆 幫扶兄弟院校
1.出任浙江大學兼職院長
2.關心指導華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學科建設
3.內蒙古農業大學的特聘院士
4.對江蘇大學的無私幫助
5.幫扶雲南師範大學太陽能研究所
6.情灑“農工”都是愛

第十二章 影響力遍及四海
1.刻苦自學闖關英語
2.毛遂自薦出國任教
3.亞洲理工學院的中國教授
4.在國際組織中任職
5.執掌CIGR 2004國際農業工程大會
6.重訪俄羅斯
7.參與組建海外華人農業、生物與食品工程師協會
8.助力聯合國亞太農業工程與機械中心落戶中國
9.張開雙臂與世界相擁

第十三章 走在學科發展的最前沿
1.提出我國“精細農業”發展研究的第一人
2.推動物聯網在農業領域的發展戰略與應用研究
3.關注紫花苜蓿與奶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4.探索提高機械化擠奶效率的路徑
5.因地制宜推廣暗管改堿技術
6.推動精細農業向智能農業演進發展

第十四章 坦蕩的人生 和睦的家庭
1.精力旺盛堪比青壯年
2.能力是通過刻苦和勤奮得來的
3.夫唱婦隨 琴瑟和諧
4.長女承繼父業
5.平淡而美滿的家庭生活
附錄
附錄1 汪懋華院士年表
附錄2 國內外重要學術性任職與貢獻
附錄3 汪懋華1986-2010年發表的主要學術論文題錄與2008年後主編出版的專著
附錄4 汪懋華2011年至2017年7月應邀作學術報告題錄
附錄5 採訪汪懋華院士的女兒汪甯教授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1.粵東璀璨明珠——興寧
廣東省興寧縣(1994年改名為興寧市)是南國一個很美麗的小城市,地處廣東東北部的興寧盆地,北與江西省贛州市毗鄰,位於東江和韓江上遊,因甯江貫穿全境南北而得縣名。史書記載興甯古時屬於龍川縣管轄,在東晉鹹和六年(331)設立興寧縣,算起來距今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歷經朝代更迭,興寧轄境數次變更,北宋以後才逐步固定下來。1985年,廣東省實行市管縣體制。興寧縣(市)一直隸屬於梅州市。由於位於廣東、江西、福建三省的交界處,很久以來一直是粵東、贛南、閩西一帶重要的地區性商貿中心,行商坐賈不絕於旅,商業貿易相當發達,近現代歷史上曾有“小南京”之稱,興寧人保持著悠久的經商傳統。
興寧是嶺南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地方之一,當地民居、民俗、方言都具濃郁的客家特徵。客家人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融合過程。宋代之前,居住在中原的漢人進行了5次大規模的南遷,史料表明,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的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國60萬大軍攻滅了楚國後,揮兵直指嶺南,在佔領這一地區後,秦王朝把嶺南變成遷徙中原“罪徒”的一個流放地,後又“經略”開發,有秦一朝,被迫南遷的中原人計有3批、數十萬人。1984年3月,考古工作者在興甯新圩鎮大村鬼樹窩崩崗南坡出土6枚完整的編鐘,經廣東省博物館專家鑒定,被認定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文物。這一考古發現說明秦漢之際興寧一帶已有南遷漢人的足跡,考古工作者判斷。他們可能先是在這裡駐軍,其後代逐漸衍化成了嶺南的居民;到了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的漢人又發生過多次連續性的南遷轉徙。到唐末五代,南遷客家先民,“其遠者已達惠、嘉、韶等地,其近者則達福建寧化、長汀、上杭、永定等地,其更近者,則在贛南各地”,也就是說,北宋之前,客家人的分佈已經遍及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和廣東東部等地,由於興寧縣在歷史上先後隸屬過惠、嘉地區,所以這裡一直是客家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這些南遷的中原漢人,有的是被朝廷舉家流放,更多的是為了躲避各種各樣的戰亂而南下。歲月荏苒,這些原籍在中原的漢族人逐漸在南方各省形成了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被稱為中華漢民族八大民系中的一個重要支系,如今在河南省固始縣等地,還建立有紀念祖先南遷的根親文化博物館。
1932年11月11日,汪懋華就出生在興寧市的一戶客家人家。並在興寧小城渡過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的初期階段。汪懋華的祖先早年也是由北方遷來的,至於祖籍最早是哪裡如今汪家人已經說不清楚了,但確切知道來梅州定居之前是住在江西。江西本身就是歷史上客家人南遷途中重要的中轉站。至於汪家是從江西哪個地方南遷的,汪家人現今有著不同的說法。據汪懋華回憶,他記憶中汪家的先祖是從江西婺源縣搬來的,因為他從小就聽說祖籍所在地是江西生長油菜花最多的地方,那裡有許多客家人。而梅州市客家博物館裡展出的內容裡,也顯示婺源一帶是客家人集中的地方之一。但是汪懋華大伯父的兒子、他的七堂弟汪棠華和九堂弟汪駿華卻回憶說,他們汪家最早是在江西的弋陽縣,與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汪東興的家族是一支,只是他們家後來搬到了江西撫州市的臨川縣,是從臨川縣遷到興寧來的。無論哪種說法更接近歷史真相,至少汪家早年生活在江西這一點是大家認可的。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