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歷史的盛宴(簡體書)
滿額折

歷史的盛宴(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  價:NT$ 228 元
優惠價:8719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作品以近代著名歷史學家為線索,精選了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歷史學家講歷史的文章。這些大師包括蔡元培、胡適、辜鴻銘、傅斯年、蔣夢麟、王國維、柳詒徵、李劍農、呂思勉、章太炎、梁啟超、金毓黼、張蔭麟等。作品有點有面,點面結合,夾敘夾議,還原給讀者一個真實的、宏觀的歷史的圖景,堪稱一部歷史的盛宴、大師的盛宴。

作者簡介

呂思勉,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
張蔭麟,無字,號素癡,亦常作筆名,廣東東莞人。著名學者,歷史學家。

名人/編輯推薦

跟史學大師一起讀中國歷史
一次與史學大師一起探訪中國歷史的快意之旅
讀歷史故事 品大師智慧 悟人生哲理
嚴 複 辜鴻銘 蔡元培 章太炎 梁啟超 王國維 柳詒徵 魯 迅
呂思勉 蔣夢麟 金毓黼 李大釗 何炳松 胡 適 傅斯年 張蔭麟
文化思想的卓越旅程 史學大師的智慧光芒

目次

001 | ?嚴?複:與夏曾佑論史書
004 | ?辜鴻銘:中國文明的歷史發展
011 | ?辜鴻銘:中國古典的精髓
014 | ?蔡元培:民族學上之進化觀
018 | ?章太炎:歷史的價值
020 | ?章太炎:論讀史之利益
024 | ?章太炎:略論讀史之法
031 | ?章太炎:論經史實錄不應無故懷疑
038 | ?章太炎:歷史之重要
043 | ?梁啟超:五種專史概論(節選)
051 |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
064 | ?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
069 | ?陳獨秀:中國歷代的大事
074 | ?柳詒征:國史要義史識
096 | ?柳詒征:與青年論讀史
104 |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導論
115 | ?李劍農:周代之“封建”
121 | ?魯?迅:史家對於小說之著錄及論述
125 | ?魯?迅:忽然想到(一至四)
129 | ?魯?迅:隨便翻翻
132 | ?呂思勉:歷史研究法(節選)
151 | ?呂思勉:中國史籍讀法(節選)
180 | ?呂思勉:怎樣讀中國歷史
188 | ?呂思勉:論文史
191 | ?蔣夢麟:歷史的使命
195 | ?蔣夢麟:中國生活面面觀
205 | ?朱經農: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
209 | ?金毓黻:古代史家與史籍
224 | ?李大釗:研究歷史的任務
229 | ?李大釗: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
235 | ?何炳松:歷史研究法
253 | ?胡?適:中國歷史的一個看法
259 | ?胡?適:“研究國故”的方法
262 | ?胡?適:說史
267 | ?胡?適:史學與證據
271 | ?胡?適: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個看法
285 | ?傅斯年:中國學術思想界之基本誤謬
292 |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301 | ?聞一多:五四運動的歷史法則
305 | ?張蔭麟:論史實之選擇與綜合
 
314 | ?編後記

書摘/試閱

胡適•
中國歷史的一個看法
 
 
歷史可有種種的看法,有唯心的,唯物的,唯人的,唯英雄的……各種看法,我現在對於中國歷史的看法,是從文學方法的,文學的名詞方面的,是要把它當作英雄傳,英雄詩,英雄歌,一幕英雄劇,而且是一幕英雄悲劇來看。
民族主義是愛國的思想,英國有名的先哲曾說過:“一個國家要覺得它可愛時,是要看這個國家在歷史上是否有可愛之點。”中國立國五千年,時時有西北的蠻族——匈奴、鮮卑……不斷的侵入,可說是無時能夠自主的,鴉片戰爭又經過百年,而更有最近空前的危急。在此不斷的不光榮的失敗歷史中,有無光榮之點,它的失敗是否可以原諒,在此失敗當中,是否可得一教訓。
這一出五千年的英雄悲劇,我們看見我們的老祖宗繼續和環境奮鬥,經過了種種失敗與成功。在此連台戲中,有時叫我們高興,有時叫我們著急,有時叫我們傷心歎氣,有時叫我們掉淚悲泣,有時又叫我們看見一線光明,一線希望,一點安慰,有時又失敗了,有時又小成功了,有時竟大失敗了。這戲中的主人翁,是一位老英雄——中華——他的一生是長期的奮鬥,吃盡了種種辛苦,經了種種磨難,好像薑子牙的三十六路伐西岐,剛剛平了一路,又來了一路,又好像唐三藏西天取經,經過了八十一大難,剛脫離了一難,又遭一難似的。這樣繼續不斷奮鬥,所以是一篇英雄劇。磨難太多,失敗太慘,所以是一篇悲劇。
本來在中國的文字中——戲劇中、小說中,悲劇作品很少。即如《紅樓夢》一書,原是一個悲劇,而好事者偏要作些圓夢、續夢、複夢等出來,硬要將林黛玉從棺材裡拿起來和賈寶玉團圓,而認為以前的不滿意。這真不知何故?或者他們覺得人類生活本來是悲劇的,歷史是悲劇的,因此卻在理想的文學中,故意來作一段團圓的喜劇。
在這老英雄的悲劇中,我們把他分作幾個劇碼。先說到劇中的主人,主人是姓中名華——老中華,已如上述。舞臺是“中國”。是一座破碎的舞臺——窮中國,老天給我們祖宗的,實在不是地大物博,而是一塊很窮的地方。金銀礦是沒有的,除東北黑龍江和西南的雲、貴一部分外,都是要用絲、茶到外國去換的。煤鐵古代是不需要的。土地雖稱廣闊,然可耕之地不過百分之二十,而絲毫無用的地卻有三分之一。所以我們的祖宗生下來,就是在困難中。
這劇的開始,要算商、周,以前的不講。據安陽發掘出來的成績,商代民族活動區域,只有河南、山東、安徽的北部,河北、山西南部的一塊,也許到遼寧一部。他們在此建設文化時,北狄、南蠻不斷的混入,民族成了複雜的民族。在此環境之下,他們既然能唱一齣大戲,這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我們現在撇開了“跳加官”一類開台戲,專看後面的幾幕大戲。
 
第一幕 老英雄建立大帝國
第二幕 老英雄受困兩魔王
第三幕 老英雄死裡逃生
第四幕 老英雄裹創奮鬥
第五幕 老英雄病中困鬥
 
第一幕 老英雄建立大帝國
中國有歷史的時期自商、周開始,馳[疆]域限於魯、豫,已如上述。在商代社會中,迷信很發達,什麼事情都問鬼,都要蔔,如打獵、戰爭、祭祀、出門……事無大小,都要把龜甲或牛骨燒灰,看他的龜文以定吉凶。在此結果,而發明了龜甲、牛骨原始象形的文字,這文字是很笨的圖畫,全不能表達抽象的意思,只能勉強記幾個物事名詞而已。在這正在建設文化的時候,西方的蠻族——周,侵犯過來了,他具強悍的天性,有農業的發明,不久把那很愛喝酒的、敬鬼的、文化較高的殷民族征服了。這一來,上面的——政治方面是屬於周民族;下面的就是屬於殷民族。二民族不斷的奮鬥:在上面的周民族很難征服下面的殷民族,孔子雖是殷人(宋國),至此很想建設一個現代文化,故曰:“吾從周”。而周時,也有人見到兩文化接觸,致有民族之衝突,所以東方(淮水流域)派了周公去治理,南方(漢水流域)派了召公去治理,封建的基礎,即于此時建設。但是北狄、南蠻在此政治之下經過了長期的鬥爭,才將他們無數的小國家征服,把他們的文化同化,以後才成七個大國家,不久遂成一個大帝國。
至於文字方面,也是從龜甲上的、牛骨上的不達意的文字,經過充分的奮鬥,而變為後代的文字,文學方面、哲學方面、歷史方面,都得著可以達意的記載。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在周朝的時候,許多南蠻要想侵到北方來,北邊的犬戎也要便到南部去。醞釀幾百年,犬戎居然佔據了周地;再經幾百年,南方也成了舞臺的[一]部分。
此時的建設期中,產生了一個“儒”的階級,儒本是亡國的俘虜——遺老,他本是貴族階級,是文化的保存者,亡國以後,他只和人家打打官司,寫寫字,看看地,記記帳,靠這類小本領混碗飯吃而已,(根據《荀子》的《非十二子》篇)。這班人——“儒”一出來,世界為之大變,因為他們是不抵抗者,是懦夫。我們從字義看,凡是和儒字同旁的字眼,都是弱的意思,如需(耎)字加車旁是軟弱的(軟)字,加心旁是懦字,加孑旁是孺字,是小孩子。他們是唱文戲的,但是力量很大,因為他們是文化傳播者,是思想界。老子後世稱他為道家,但他正是“儒”的階級中之代表,他的哲學是儒的哲學,他的書中常把水打譬喻,因為水是最柔弱的,最不抵抗的。這就是儒的本身,他們一出,凡是唱武戲的,至此跟著唱起文戲來了。幸而在此當中,出來一個新派,這就是孔子。他的確不能謂之儒者,就是儒者也是“外江”派。他的主張是“殺身成仁”,他說:“志士成仁,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又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人以為己任,死而後已。”這完全和老子相反。老子是信天的,主自然的;而新派孔子,是講要作人的,且要智、仁、勇三者都發達。他是奮鬥的,“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就是他的精神。新派唱的雖也是文戲,但他們以“有教無類”打破一切階級,所以後來產生孟子、荀子、弟子李斯、韓非。韓非雖然在政治上失敗,而李斯卻成了大功,造成了一個大帝國。(第一幕完)
 
第二幕 老英雄受困兩魔王
不久,漢朝興起來了,一般(班)殺豬的,屠狗的,當衙役的……起來建設了一個四百年的帝國。他們可說得上是有為者,如果沒有他們的奮鬥,則決不會有這四百年的帝國,但是基礎究未穩固,而兩個魔王就告來臨!
第一個魔王——野蠻民族侵入。在漢朝崩潰的時候,夷狄——羌、匈奴、鮮卑都起來,將中國北部完全佔領(300~600),造成江左偏安之局。
第二個魔王——印度文化輸入。前一個魔王來臨,使我們的生活野蠻化;後一個魔王來臨,就是使我們宗教非人化。這印度文化侵略過來,在北面是自中央亞細亞而進,在南方是由海道而入,兩路夾攻,整個的將中國文化征服。
原來中國儒家的學說是要宗親——“孝”,要不虧其體,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將個人看得很重。而印度文化一來呢?他是“一切皆空”,根本不要作人,要作和尚,作羅漢——要“跳出三界”,將身體作犧牲!如燒手、燒臂、燒全身——人蠟燭,以獻貢于藥王師。這風氣當時轟動了全國。自王公以至於庶人,同時迎佛骨——假造的骨頭,也照樣的轟動,這簡直是將中國的文化完全野蠻化!非人化!(第二幕完)
 
第三幕 老英雄死裡逃生
這三百年中——隋、唐時代是很艱難的奮鬥,先把北方的野蠻民族來同化他,恢復了人的生活。在思想方面,將從前的知識解放出來。在文學方面,充滿了人間的樂趣,人的可愛、肉的可愛,極主張享樂主義,這于杜甫和白居易的詩中都可以看得出。故這次的文化可說是人的文化。再在宗教方面,發生了革命,出來了一個“禪”!禪就是站在佛的立場上以打倒佛的,主張無法無佛,“佛法在我”,而打倒一切的宗教障、儀式障、文字障,這都成功了。所以建設第二次帝國,建設人的文化和宗教革命,是老英雄死裡逃生中三件大事實。(第三幕完)
 
第四幕 老英雄裹創奮鬥
老英雄正在建設第三次文化的時候,北方的契丹、女真、金、元繼續的侵過來了,這時老英雄已經是受了傷——精神上受了傷(可說是中了精神上的鴉片毒,因為印度有兩種鴉片輸到中國,一是精神上的鴉片煙——佛,一是真鴉片),受了千年的佛化,所以此時是裹創奮鬥,然而竟也建立第三次大帝國——宋帝國。全國雖是已告統一,但身體究未復原,而仍然繼續人的文化,推翻非人的文化(這段歷史自漢至明,中國和歐洲人相同,宗教革命也是一樣)。範文正公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王荊公的變法,正與前“任重而道遠”的學說相符合。
在唐代以前,北魏曾經辟過佛,反對過外國的文化,禁止胡服、胡語即其例,但未見成功。而在唐代辟佛的,如韓愈,他曾說過:“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三個大標語。這風氣雖也行過幾十年,但不久又恢復原狀。然在這一次,卻用了一種軟功夫來抵制這非人的文化。本來是要以“人的政治”。“人的法律”、“人的財政”來抗住它的,但還(害)怕藥性過猛,病人受納不起,所以司馬光、二程等,主張無為,創設“新的哲學”、“新的人生觀”。在破書堆中找到一本一千七百幾十個字的《大學》來打倒十二部《大佛經》,將此書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來創造新的人的教育,新的哲學,新的人生觀。這實在是老英雄裹創奮鬥中的一個壯舉,但到了蒙古一興起,老英雄已精疲力竭,實在不能抵抗了!(第四幕完)
 
第五幕 老英雄病中困鬥
這位老英雄到明朝已經是由受創而得病了,他的病狀呢?一是纏足。我們曉得,在唐朝被稱的小腳是六寸,到這時是三寸了,實在是可驚人!二是八股文章。三是鴉片由印度輸入。這三種東西,使老英雄內外都得病症。
再有一宗,就是從前王荊公的秘訣已被人摒棄了。本來他的秘訣一是“有為”,一是“向外”;但一班的習靜者,他們要將喜、怒、哀、樂等,於靜中思之,結果是無為,是無生氣,而不能不使這老英雄在病中困鬥。
清代的天下居然有二百餘年,這實是程朱學說——君臣觀念所致,因為此時的民族觀念抵不住君臣的名分觀念。不過老英雄在此當中,而仍有其成績在,就是東北和西南的開闢,推廣他的老文化。湖南在幾十年前,在政治上佔有極大勢力;廣東、廣西於此時有學術上的大貢獻,這都是老英雄在病中的功績。他雖然在政治上失地位,然而在學術上卻發生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科學的精神,而成就了一種所謂的“漢學”。這種新的學術,是不主靜而主動的,它的哲學是排除思想而求考據。考據學一發生,金石、歷史、音韻,各方面都發達。顧亭林以一百六十二個證據,來證明“服”字讀“備”字音,這實在具有科學之精神。不過在建設這“人的學術”當中,老英雄已經是老了,病了!
 
尾聲
這老英雄的悲劇,一直到現在,仍是在奮鬥中。他是從奮鬥中滾爬出來,建設了人的文化,同化了許多蠻族,平了許多外患,同化了非人的文化,從一千餘年奮鬥到如今,實在是不易呀!這種的失敗,可說是光榮的失敗!在歐洲曾經和我們一樣。歐洲過去的光榮,我們都具備著,但是歐洲畢竟是成功。這種原因,我認為我們是比他少了兩樣東西,就是少了一個大的和附帶一個小的,大的是科學,小的是工業。我們素來是缺乏科學,文治教育看得太重。我們現在把孔子和其同時的亞里斯多德、柏拉圖來比一比:柏拉圖是懂得數學的,“不懂數學的不要到他門下來”;亞里斯多德同時是研究植物的。孔子較之,卻未必然吧?與孟子同時的歐幾裡得,他的幾何至今沿用,孟子未嘗能如此吧?在清代講漢學的時候,雖說是有科學的精神,卻非加利萊(略)用望遠鏡看天文,用顯微鏡看微菌,以及牛頓發明地心吸力可比。所以中西的不同,不自今日始。我們既明白了這個教訓,比歐洲所缺乏的是什麼?我們知道了,我們的努力就有了目標。我們這老英雄是奮鬥的,希望我們以後給他一種奮鬥的工具,那麼,或者這齣悲壯的英雄悲劇,能夠成為一純粹的英雄劇。
(選自《胡適全集》第十三卷)
 
 
 
•胡適•
說?史
 
 
《論語》十五,有這一段話: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何晏《集解》引包氏曰:
 
古之史於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知者。有馬不能調良,則借人使習之。孔子自謂及見其人如此,至今無有矣。言此者,以俗多穿鑿也。(此據日本古卷子本)邢昺《正義》本“古之史”作“古之良史”,又“借人使習之”作“借人乘習之”。邢《疏》說:“史是掌書之官也。文、字也。古之良史於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能者,不敢穿鑿。孔子言我尚及見此古史闕疑之文。有馬者借人乘之者,此舉喻也。喻己有馬不能調良,當借人乘習之也。……”
 
又《論語》六,有這一段話: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集解》引包氏曰:
 
野如野人,言鄙略也。史者,文多而質少也。彬彬,文質相半之貌。(邢昺《疏》:“……‘文勝質則史’者,言文多,勝於質,則如史官也。……”)
 
文與質的討論又見於《論語》十二: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也?”(適按:末三“也”字作“耶”字讀,就不用解說了。皇侃本、高麗本、日本古卷子本,都有最末“也”字。)
 
《集解》引孔安國說:
 
皮去毛曰鞟。虎豹與犬羊別者,正以毛文異耳。今使文質同者,何以別虎豹與犬羊耶?
 
以上三條,可以互相發明。我以為“史之闕文”一句的“文”字,也應該作“文采”“文飾”解。“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是說:“我還看見過那沒有文藻塗飾的史文。現在大概沒有了吧?”這就是說,“現在流行的‘史’,都是那華文多過於實事的故事小說了。”
當孔子的時代,東起齊、魯,西至晉、秦,南至荊楚,中間包括宋、鄭諸國,民間都流行許多新起的歷史故事,都叫做“史”,其實是講史的平話小說。最好的例子是晉國獻公的幾個兒子的大故事——特別是太子申生的故事,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僖公五年至二十四年)才歸國重興國家的故事。這個大故事在《國語》裡占四大卷(《晉語》一至四),約有一萬八千字;在《左傳》裡也有五、六千字。(舊說《左傳》出於《國語》,是不確的。試比較《國語》《左傳》兩書裡的晉獻公諸子的大故事,可知兩個故事都從同一個來源出來,那個來源就是民間流行的史話,而選擇稍有不同,《國語》詳於重耳複國以前的故事,《左傳》詳於重耳複國以後的故事。)這個大故事,從晉獻公“蔔伐驪戎”起,到晉文公死了,還不曾完,文公的棺材還“有聲如牛”,卜人預言明年的殽之戰的大捷。這故事裡,有美人,有妖夢〔魔〕,有大戰,有孝子,有忠臣,有落難十九年的公子,有痛快滿意的報恩報仇;凡是講史平話最動人的條件,無一不有;凡是講史平話的技術,如人物的描寫,對話的有聲有色,情節的細膩,也無一不有。這種“史話”就是孔子說的“文勝質則史”。
又如魯國當時就流行著許多史的故事,如季氏一族的大故事,從季友將生時卜楚丘之父的卜辭起,到魯昭公失國出奔——從前八世紀的末年直到前六世紀的晚年,一個二百年的大故事。試讀“昭公出奔”的一個“回”(昭公二十五年),從季公鳥的寡婦如何挑撥起季氏的內訌說起;次說到季平子與郈昭伯兩家鬥雞引起仇恨;次說到平子如何得罪了臧孫氏一族;次說到這些不滿意的分子如何聳動昭公決心要消滅季氏的政權;次說到陰謀的實行,公徒攻入季氏門,季氏的危機;次說到叔孫氏的家徒如何用武力去救援季孫氏;次說到孟孫氏如何猶豫,如何轉變過來援助季氏,合力打敗公徒;最後才說到昭公的去國出奔。這是很有小說意味的“史話”。
此外,鄭國有鄭莊公的故事,有子產的故事。衛國有衛宣薑的故事,有衛懿公亡國的故事。魯國有“聖人”臧文仲的故事。晉國有叔向的故事,還有那趙氏從趙盾到趙武的大故事。在《左傳》結集的時候,那個趙氏史話裡還沒有程嬰、公孫杵臼的成分,然而已很夠熱鬧了。後來《史記•趙世家》裡採取了那後起的程嬰、公孫杵臼大故事,於是那個後起的史話也就成了正“史”的一部分了。
我們必須明白在孔子時代各國都有哪些很流行、很動人的“文勝質”的“史話”,方才可以明白孔子說的“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一句話。“闕文”的史,就是那乾燥無味的太史記錄,例如“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一類的史文,絕沒有文采的藻飾,也沒有添枝添葉的細膩情節。
《儀禮》八《聘禮》有這一段:
 
辭無常,孫而說。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苟足以達,義之至也。(鄭玄注:“史謂策祝。”)
 
這裡的“辭多則史”,與論語“文勝質則史”,都是指古代民間流行的“史的平話”,是演義式的“史”。
這種“史的故事”或“史的平話”,起源很古,古到一切民族的原始時代。商民族的史詩: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那是商民族的史的故事。周民族的史詩,說的更有聲有色了:
 
厥初生民,時維薑嫄。
生民如何?
克禋克祀,以弗無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載震載夙,載生載育——
時維後稷。
誕(誕有“當時”之意)彌厥月,
先生如達。(達是小羊)
不坼不副,無菑無害。
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誕置之平林,會伐平林。
誕置之寒冰,鳥履翼之。
鳥乃去矣,後稷呱矣。
……
 
這是人類老祖宗愛講愛聽的“故事”,也就是“史”。這首生民詩裡已有很多的藻飾,已是“文勝質”的“史”了。
古代的傳說裡常提到“瞽”“史”兩種職業人。《國語》的《周語》裡,召公有“瞽獻典、史獻書”的話。又說:“瞽史教誨,耆艾脩之,而後王斟酌焉。”《周語》裡,單襄公說:“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很可能的是古代說故事的“史”,編唱“史詩”的“史”,也同後世說平話講史的“負瞽[鼓]盲翁”一樣,往往是瞎子。他們當然不會做歷史考據,只靠口授耳傳,只靠記性與想像力,會編唱,會演說,他們編演的故事就是“史”,他們的職業也叫做“史”。
春秋時代以至戰國時代各國的許多大規模的“史”的故事,就是這樣編造出來的,就是這些“瞽史”編唱出來的。其中至少有一部分經過《國語》、《左傳》、《戰國策》、《史記》,諸書的收采,居然成了歷史了。(我們不要忘記了古代還有“左邱失明,厥有《國語》”的傳說。)中間雖然出了幾個有批評眼光、有懷疑態度的大思想家,如孔子要人“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如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然而孔子自己說的堯、舜,說的泰伯,也還不是傳說裡的故事嗎?孟子自己大談其舜的故事,象的故事,禹的故事,也還不是同“齊東野人之語”一樣的“史”嗎?
總之,古代流傳的“史”,都是講故事的瞽史編演出來的故事。東方西方都是這樣。希臘文historia,拉丁文historia,也是故事,也是歷史。古法文的estoire,英文的story與history,都是出於一個來源的。
 
(選自《胡適全集》第十三卷)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