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入世養生
滿額折

入世養生

定  價:NT$ 400 元
優惠價:9036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防治常見文明病,最簡易的養生指南

近年,健康生活成為都市人的追求,越來越多人重視養生,相關資訊氾濫,卻很少有人停下來思考真正的「養生」是什麼。

有人說養生是湯水和食療,有人說是氣功和冥想……它們都是,但也不完全是。

養生,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的總稱。我們每天在這個大都市營營役役,面對人生順逆,應採取什麼心態;遇上頭暈身熱,又應如何調養生息?無論食療還是氣功,不能否認它們是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養生手段,但我們不能忘記養生的真正意義,不能盲目跟風,把養生變成一場追逐,而必須靈活應變,順應都市環境和每人的身體狀況,摸索適合自己的方法,保持正確的態度,才是養生長壽的秘訣。

凡一門理論,都要通過實踐來驗證,是否有成效,經驗最重要。本書列舉了若干作者的病人案例,通過這些人的經歷,讓大家借鑑。

內文附QR code,連結到網上可觀看一節「八段錦」的氣功動作示範。

作者簡介

馬立礎,註冊中醫師,湖北中醫藥大學碩士畢業。八十年代開始習醫,九十年代在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就讀中醫證書課程,畢業後跟隨張大釗教授臨床實習十年。

二〇〇二年協助張大釗教授編寫《中醫文化對談錄》。二〇〇七年受聘為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自在人生自學計劃」課程編撰員,負責編撰「中醫養生食療」、「駐顏保養有妙法」(部分)及為長者學苑編寫「中醫藥常識入門」等課程。同年在商業電台為「自在人生自學計劃」主講「中醫養生食療」課程。從小愛好中國文化,除自我進修外,由二〇〇七年起亦跟隨黃漢立老師研習《易經》,冀能「道通醫易」,弘揚中國文化及醫學。

名人/編輯推薦

「這本《入世養生》從中醫基本理論入手,闡述中醫的養生之道,從『易學』的角度對中醫理論加以深刻的說明,借古喻今,深入淺出,從現代的環境闡述中醫養生理論的道理,是一本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書,值得我們學習和推薦。」
──張大釗(著名中醫師、《中醫文化對談錄》作者)

「馬醫師少年師從劉智輝先生,研習文史,為後來學習、研究中醫及養生古藉,打下了基礎。其後他在中醫學院學習時及畢業之後,親炙著名中醫學者張大釗教授逾十年之久,得其真傳。另外馬醫師專研腎臟科,腎為先天生化之本,和健康長壽有密切的關係。馬醫師藉此為南針,便較易分辨各種養生之術之得失了。
另外馬醫師多年來研習《易經》之學,最近七年又跟隨我學習易學及丹道。醫易結合,有助他提昇醫學和養生之學的水平,而乾坤易簡之理則使繁難的養生術變成一般人都能掌握的知識。」
──黃漢立(《六字氣訣》、「易經講堂」系列作者)

序一

認識馬立礎中醫師,已經有二十年了。一九九四年,他是我執教的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進修班第三班的學生,那時他是一名建築業界的專業人士,由於自小就熱愛中國文化,遂努力刻苦學習,中國文化底蘊深厚,所以在學習中醫時有豐富的學術基礎。

在中醫班的學習結束以後,他一方面跟隨我進行臨床實踐,一方面又在港九中醫研究院學習,二〇〇〇年又在湖北中醫藥大學修讀三年制中醫碩士課程。十年來,他逐步成長為一名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中醫師,為香港市民的養生保健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二〇〇二年,他參加了我編寫《中醫文化對談錄》的工作,表現出卓越的編寫才能。這二十年來,他自己也累積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這本《入世養生》就是他這二十年學習中醫、實踐中醫最好的經驗總結。

這本《入世養生》從中醫的基本理論入手,闡述中醫的養生之道,從「易學」的角度對中醫的理論加以深刻的說明,借古喻今,深入淺出,從現代的環境闡述中醫養生理論的道理,是一本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好書,值得我們學習和推薦。

是為序。

張大釗

 

序二

健康長壽是人類的願望。中國自古重人尊生,先秦諸子已多養生的言論。老子提出「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 五十九章》)。莊子特別撰著《養生主》篇,提出保身盡年之術。孔子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 鄉黨》),注重飲食養生。孟子所說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 公孫丑》),雖然以培養道德和提高精神境界為主要目的,但卻是更高一個層次的養生之法。其他諸子亦多養生精論,為免辭費,在此不贅。

集先秦醫術大成,形成完整體系的《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偉大的醫學經典,一直到今天仍然是深造中醫者所必讀,它所提出的「上醫治未病」的主張和據此指示的各種養生方法,影響深遠。後世的養生方法大都是從此引申、發展的。

隨著人類生活的逐漸改善,保健養生亦日受重視。自漢至清二千多年,養生理論日漸完善,內容範圍日漸擴大,實踐方法日漸改善,有關著作亦日漸增多。由於大多數的養生方法都是經過歷代逐漸修正,行之有效的,因此,即使到了今天,仍然可以繼續實踐。

現今的生活,較之以前更為富足幸福,因此期求健康長壽的意願也更迫切。馬立礎醫師有鑑於此,撰寫《入世養生》一書,以回應廣大讀者的需求。

馬醫師少年師從劉智輝先生,研習文史,為後來學習、研究中醫及養生古籍,打下了基礎。其後他在中醫學院學習時及畢業之後,親炙著名中醫學者張大釗教授逾十年之久,得其真傳。另外馬醫師專研腎臟科,腎為先天生化之本,和健康長壽有密切的關係。馬醫師藉此為南針,便較易分辨各種養生之術之得失了。

另外馬醫師多年來研習《易經》之學,最近七年又跟隨我學習易學及丹道。醫易結合,有助他提昇醫學和養生之學的水平,而乾坤易簡之理則使繁難的養生術變成一般人都能掌握的知識。

由於馬醫師具備上述三項撰寫養生著作的才具,再加上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參閱各種資料,細心斟酌各種養生方術的得失,針對現代人養生的需求,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加以說明。所以《入世養生》這本書的內容精要,深入淺出,切合實用,可以作為普及養生的南針。

所以我在這裏謹向關心養生的讀者誠懇推薦這本書。

黃漢立

 

自序

現在是資訊泛濫的年代,因為互聯網的興起,每日流傳的訊息如排山倒海,有對有錯,如何辨別,有賴常識,而當中有些資料聲稱由專家建議,到底是真是假,便要由專業人士解說了。本書旨在說明中醫對養生的基本理論,並以簡易的方法,指導如何實踐。

例如有產婦產後自己按照一些書本內建議的湯水來調理,喝了補氣和補血的燉湯後,睡眠不佳,則服用安神的湯水,卻出現頭暈,終於都要請教中醫師。後來服用了中醫師所設計的燉湯後,覺得身體復元很快,先前的毛病都沒有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中醫師是根據產婦當時的體質,按產婦需要,是氣虛、血虛、陰虛還是陽虛來調補的。

市面上的養生書籍,一般多以食療養生為主,但食療只是養生的一部分,如果不明白自己的體質屬性,只會如上述產婦一樣,越調越差。其他的養生書籍有專以體質而論,或按節氣配合食療,有專講氣功、拍打拉筋、疏通經絡,但按照現代人面對的環境,在都市化的生活中應該如何養生,市面上的養生書都很少提及。

凡一門理論,都要通過實踐來驗證,是否有成效,經驗最重要。本書列舉了若干筆者曾接觸過的病人案例,這些主人翁都是都市的普通人,通過這些人的經歷,希望大家借鑑,反思一下自己應該怎樣養生。

中醫是以簡馭繁,把複雜的變化簡單化,最後概括為陰與陽兩種既對立又協調的現象,這種現象可以應用在天文、人文、地理,所以氣候的變化、人體健康的好壞、自然現象的表現,都可以通過陰陽的變化而說明。

《易經》是說明陰陽變化的書,根據《周易古經》和《十翼》所發展及引伸出來的學問稱為「易學」。本書也嘗試用易學來闡述養生的理論,希望讀者能掌握養生的基本理論,對應自己的情況,變化運用,設計一套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

最後感謝張師、黃師的提點、鼓勵和賜序,但因個人學養所限,見聞不廣,考慮未周,內容錯漏,在所難免,當文責自負。凡我中醫前輩、同道、支持中醫者,能惠而賜正,實所期盼!

最後,將此書獻給我的妻子,感謝她多年對我的默默支持!

馬立礎

 

目次

第一帖:易學與養生
養生誠宜及早謀
人生百歲不是夢
從小開始養生
豪宅利養生?
不同體質的養生方法
攝生有術
陰陽與天年
鷹爸的反思
運氣養生

第二帖:氣功養生法
不花錢的養生法
氣功治病的奧秘
氣功基礎(一)
氣功基礎(二)
如何防止氣功的偏差
運動養生的原理
八段錦養生功法
按摩養生法
駐顏祛病功法

第三帖:食療新知識
藥食同源
飲食新理念
食物的謬誤
老火湯與羅漢果
放眼未病時
何處覓神醫
無妄之災
命運的抉擇
不妄作勞

第四帖:都市病養生系列
神經衰弱的攝生
糖尿病的攝生
冠心病的攝生
胃病的攝生
虛不受補
錯服人參的後果
鹿茸與高血壓
養生三寶
燕窩與靈芝
山竹能治病
科技養生

附錄/日常飲食講性味

書摘/試閱

第一帖:易學與養生

 

01 養生誠宜及早謀

先生今年五十多歲,最近因為睡眠不好,容易早醒,希望通過治療後能得到改善。經過問診,得知先生時常要到內地公幹,有時即日來回,有時要工作數天後才回港,十分疲累,但因行將退休,希望工作表現良好,可以申請延期退休。其實先生的個案是典型的打工仔寫照,香港並無退休保障,除了有長俸的公務員外,大部分人都要面對退休後的生活問題,有部分人年輕時有儲蓄,但如果退休後不幸患病,積蓄有可能很快用光而疾病卻仍未醫好,到時就會很彷徨,不知如何是好。如果在年輕的時候,除了儲蓄金錢之外,也有「養生」的觀念,把身體的健康「儲存」起來,到年紀大時便可以提取來用了。

可惜都市人工作繁忙,很多人每天工作十一、二小時,連休息時間也缺乏,加上生活壓力大,年輕夫婦又要照顧兒女,根本難以培養養生的理念。

其實養生並不受年紀、居住環境或貧富所限,任何人均可養生,只是重點不同。在香港,大部分二十歲以下的人都不懂得養生,二十至三十歲的人覺得不需要養生,三十至五十歲的人沒時間養生,五十至六十歲的人已步入中老年期,才覺得需要養生,但這時健康可能已經開始走下坡,多數人都可能患上高血壓、糖尿病或膽固醇過高、骨質疏鬆;較嚴重的會有冠心病、前列腺疾病等。這時才醒覺要開始養生,已經太遲了。

其實自我們一出生,就已經開始養生了,不過那是不自覺的,因為來自孩提時父母對我們的照顧,例如選擇合適及富營養的食物給我們吃;帶我們曬太陽、做運動;保證有充足的睡眠。可惜當大部分人長大以後,因為生活的改變而忽視了持續養生的重要。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已經指出,生活的方式會直接影響人類壽命的長短。在《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一篇中有記載,上古時代的人已經懂得養生之道,能夠按照天地間陰陽變化的規律,去調節體內陰陽的變化,以適應寒來暑往、四季氣候的改變。他們運用伸展運動去活動肢體,以及用氣功等方法來調養精神,鍛煉身體,做到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過度操勞,使精神與身體互相協調,健健康康地活到一百歲才去世。相反後來的人生活就不一樣,以酒當水喝,生活無規律,酒醉之後又肆行房事,縱情色欲而使體內陰精枯竭,用不正當的嗜好將體內的真氣耗散殆盡;也不知道要小心保持陰精和陽氣要充沛,並且不善調養精神,過度使用腦力,只知貪圖一時之快而違背了養生之道。由於生活上無節制,所以活到五十歲左右就衰老了。中醫學的天然壽命訂在一百至一百二十歲,即天年,是人類自然死亡的時間,凡短於這個時間死亡的話,都和我們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回顧一下現今社會,大部分人都是以酒為漿、上網為常,休息時間不足,加上運動少,多吹冷氣、少曬太陽,身體抵抗能力弱,所以連禽鳥的流感病毒也能傳染給人類,這不值得我們反思嗎?故此,先生的失眠是都市壓力所引起的,除了用藥物治療外,生活習慣也要調整才能根治。

 

02 人生百歲不是夢

最近有朋友為媽媽舉辨「百歲」壽宴,壽星婆自然成為追訪對象,老人家精神充沛,笑言其養生祕訣;「每天早晨往公園運動一下,午後小睡片刻;每餐吃八分飽,什麼食物都吃,不挑食,不偏食;最重要是每週和孫兒打打麻雀。」老太太頭髮白了後又黑起來,眼睛視力良好,耳朵聽力也很正常,沒有駝背,嘴裏也有十顆牙齒,臉上和手部的皮膚很白滑及有彈力,沒有老人斑,如美玉一樣晶瑩亮麗。有朋友送了一個步行測心率機給她,她説:「我心安理得,這個機器用不著,反而你們平時行路急趕,比我更需要。」説得大家都笑起來。

其實,綜合全世界大部分長壽的養生祕訣,大多很簡單,都是每天過著簡單樸實的生活。反之一些像螞蟻一樣忙碌的城市人,未到四十歲已經未老先衰了。其實,影響養生成敗的因素很多,包括了日常生活習慣、精神狀態、身體調養和適當運動等,而像上述老太般有樂觀平靜的心態,應是最有效的養生秘笈。

中醫養生學最重要的觀念之一是「和」,因為人類處於天地之間,要順從大自然的規律,才能好好地生活。可惜,各國政府為了不同的政治及經濟利益,罔顧人類福祉,逆天而行,最後人類必然自嚐惡果。

在大自然中,日月升降,寒來暑往,都會影響我們身體氣、血、陰陽的變化,不同的養生方法其實都是想不停地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而創設的。都市生活壓力大,很多人都很緊張,不懂得如何鬆弛。在七十年代之前,西方醫學對社會因素會令人的精神產生不良影響並無認識,直至生物、心理與社會醫學結合的研究模式產生以後,才對「人」的內涵加以審視。人和其他動物的不同,是人的思維和智慧超越其他動物,正因如此,人的心思也比其他動物複雜。人的心思很奇妙,它既可讓人體驗到人生的樂趣,也會讓人感受到生活的苦惱,當欲求增多,痛苦越多;如果經常追求功名和錢財,在現實社會尋尋覓覓,久而久之,便會心煩氣躁,肝氣鬱結,虛火上升,魂不守舍,健康便會出亂子,輕者失眠,重者便會患上憂鬱病了。

傳統中醫學很早便認識到精神世界對健康的重要。在《黃帝內經》就提出:「活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文章指出人會得病是因為精神不在身體軀殼之內。古人以君主形容心臟,稱之為君主之官,所在的決策都由心去主宰,心等於一國之君,當君主的心思不放在朝政,不為百姓謀福祉,而沉迷酒色徵逐,則國家滅亡,指日可待。人也一樣,如果每天都心緒不寧,患得患失,憂心如焚,等於心已離身而去,形體無心又焉能獨存?我們有情緒是很自然的,但要知道節制,不要超出自己所能承受的範圍,時常努力去放鬆自己的心情,自古的養生家都提倡要有達觀的心態去迎接人生。

 

03 從小開始養生

香港的家長大部分都很寵愛孩子,對孩子的學業很緊張,對健康也很著緊,可惜大部分都不得其法。

養生的觀念很多人都有,但大多是片面的。市面上提供的養生方法都是針對上了年紀的人,無非是提供一些對身體有益的食物或食療湯水、拉筋及疏通經絡的方法、如何順應二十四節氣的生活等等。

其實這些方法很被動,因為身體已年過半百,開始步入暮年,事倍而功半。雖然張景岳著有《中興論》,但中醫一向主張「上工治未病」,如果從小孩出生後便開始養生,又是否可行呢?現在便和各位探討一下。

養生是一種生活,是中國歷代先民的一種生活方式,可惜以前環境衛生較差,營養又不足,以致壽命短促。隨著現代科技昌明,營養充足,本來很好,但又走到另一個極端,因為生活緊張,運動不足,變成營養過多積聚而衍生高血壓、糖尿、心血管閉塞等疾病。

「麻、痘、驚、疳」本來是中醫兒科四大強項,可惜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醫學發達,嬰兒出生後接種疫苗注射,麻疹和天花已經絕跡,至於驚風與疳積亦因社會環境清潔而減少,變成家長沒有小孩可以看中醫的意識,有很多家長甚至懷疑中藥含有重金屬或其他不明物質,會損害孩子的肝臓。其實這些觀念當然不正確,因為中醫對小兒用藥在宋朝時已經發展得很成熟,很多人都認識的一條名方「六味地黃丸」,便是由北宋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擬出的。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不喜歡吃中藥,其實小兒用藥的分量比大人為少,藥味數目不多。我最小的病人是初生二十天,因患尿布疹,用西藥後療效不彰,整天哭啼。因為她父母都是我的病人,在電話把情況吿訴我,問年紀這麼小,能不能吃中藥,我説當然可以。後來嬰兒來了,整個臀部都發炎,一片紅腫,於是用了四味藥,無非是金銀花、乾地黃、蒲公英、生甘草。吃了幾服藥後,症狀明顯受控,而對胃納也無影響,後來女嬰吃了中藥後再配合消炎藥,很快便痊癒,至今已四歲了。

香港的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很多人都患有鼻敏感疾病,最近有位母親帶兒子來看鼻敏感,但小孩只有二十個月大。據其母親説:「孩子父親有鼻敏感,最近兒子晨早起床後打噴嚏、流鼻水,已有數週,懷疑小孩遺傳了父親的鼻敏感。」中醫並無鼻敏感的病名,因為外邪易從皮膚毛孔入侵,肺氣虛弱以致鼻流清涕,故該小孩是否遺傳或肺氣虛弱,需待觀察,但也可能是因受涼而起的傷風。當時我寫了一張食療方給小孩母親:葱白連鬚三條,把泥洗淨備用,板豆腐一方、淡豆豉二錢、生薑兩片。其做法如下:先用油少許起鑊,放入薑片後,再放豆腐,用慢火把豆腐兩面煎至金黃色,然後加清水兩飯碗,水滾後加入葱白、淡豆豉並蓋上鑊蓋,收中慢火滾十分鐘後成一碗,把豆腐等湯渣隔去,只飲湯,分兩次飲用。該小孩飲了二次後已經好轉,再無打噴嚏及流鼻水的症狀。

上方其實脱胎於《肘後方》的葱豉湯,因為怕小孩難接受葱豉之味,故加入豆腐以中和之,對於初起傷風很有效,但要留意餵湯藥給小孩時,最好分兩次,因為小孩胃中時有痰涎隔阻,餵藥時往往會連藥帶痰嘔吐出來,應待其嘔吐後一小時再服餘下之藥,乃可見效。注意淡豆豉非家用豆豉,請到中藥店購買。

還有一個案例,有位母親認為孩子在一歲前都不能吃中藥,所以有病都吃西藥,但她的孩子有皮膚病,西醫説是「濕疹」,吃了藥也沒能根治。到了孩子一歲半,經人介紹來診,希望通過中醫能把病治好。小孩來診的時候,皮膚只有數點紅疹,不太嚴重,當時,我已經跟那媽媽説:「吃了中藥以後,皮膚的紅疹可能增多,不用擔心。」當時該名母親唯唯諾諾。小兒回家吃藥後,身體大量出現紅斑,那孩子的母親和外婆一齊來質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我解釋紿他們聽,這是身體自己修復的現象,病邪排出體外,屬正常現象,而且孩童還很活潑,上次來診時不是解説了,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嗎?但他們仍不接受,結果,那孩子沒有再來了。

中醫是可以根治皮膚病的,按照中醫的理論辨證,讓身體自己調整,把不屬於身體內的病邪排走,好像錄像機倒帶一樣。上述個案,小孩在兩個月時已發病,一直未有根治,病邪累積在體內,所以一服中藥便好像很嚴重,其實是快要病好。找醫生治病,又對醫生不信任,最終吃虧的都是自己。

最後要説的,仍是皮膚病的病案。有一個十六歲的年輕人自澳洲回港度暑假,來診的時候説,在澳洲的時候,被朋友的狗抓傷了,而他一向也有濕疹,時發時癒,回港前在澳洲已經看過醫生,曾服用抗生素藥物,現在只在右腳腳面有一小塊(大約兩個五元硬幣大小)紅斑未癒。我看該紅斑只是淺紅色一塊,無甚特別,而脈浮細,舌質正常,便按辨證開了清熱解毒的藥三服,囑其回家每天吃一服。不料第二天接到他媽媽來電,説他的兒子病情突然轉重,不能下床,要請我出診。

我到診後,病人躺在床上,不能坐立,他媽媽説昨晚吃了藥後,從早上開始臀部、耳朵、腳面都出水,痛苦不堪,要用水泡把臀部托起才成。於是診斷後再開藥,囑咐每隔四小時一服,每天吃三服藥。每隔一天到診一次,但效果不明顯,出水的地方轉移,無傷口的,水從皮下出,很痛,要用紗布把水吸乾,吃藥一星期後,未見顯著效果。病人的媽媽十分擔心,問我為什麼會這樣?何時才會病好?我只能解釋這是體內壞死的細胞凋謝,變成滲液排出體外,何時排清很難估計。

病人繼續服藥後,出水的情況慢慢減少,於是轉用健脾活血祛濕藥治療,病情受到控制,一個月後完全治癒回澳。這時他的媽媽才吿訴我,治療一星期後好似無甚效果,爸爸曾提議轉看西醫,但兒子説,他在澳洲這幾年都是接受西醫治療,但仍時常發作,現在吃了中藥雖然很痛苦,但身體覺得很舒服,堅持要繼續用中醫治療。

所以,有很多病人痊癒後都感謝我,我的回答都是:這應該感謝你自己,因為你對我的信任,我才可以治好你的病。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