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等閒識得書幾卷(簡體書)
滿額折

等閒識得書幾卷(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  價:NT$ 192 元
優惠價:87167
領券後再享89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等閑識得書幾卷》是朱小棣第四部書話隨筆文集。所讀之書涉及文學、歷史、傳記等題材。作者隨性閱讀,隨筆摘記,卻能根據個人的樂趣和興奮點,從細微處讀出新意。他讀得有味,書也寫得有味。書話一體,便在朱小棣筆下面目一新,成為一篇篇精彩好看的散文。

《等閑識得書幾卷》堪稱一部趣味性、思考性閱讀的典范之作。

名人/編輯推薦

1.朱小棣已經寫了四部書話隨筆集,本本都保持著很高的寫作質量。他倡導閑讀,寫的是閑閑的書話,但字里行間流露著一種閑趣,沖淡平和,很有味道。

2.朱小棣是當今最會寫隨筆的華人雙語作家之一。

目次

目 錄
自序:涓涓細水任自流 1
流行與經典 1
江郎才不盡,妙舌戰群儒 3
上帝的疏忽 6
微微黃卷,雋永如玉 10
洗盡鉛華才是真 15
夏日讀《寒夜》 18
子午之夜,混沌經緯 21
流行的底色 24
時代落英,穆如清風 27
大川放歌,小文妙論 31
散淡未必疏懶,隨意獨具匠心 34
流行與經典 38
事出有因,查有實據 41

目 錄

自序:涓涓細水任自流 1

流行與經典 1

江郎才不盡,妙舌戰群儒 3

上帝的疏忽 6

微微黃卷,雋永如玉 10

洗盡鉛華才是真 15

夏日讀《寒夜》 18

子午之夜,混沌經緯 21

流行的底色 24

時代落英,穆如清風 27

大川放歌,小文妙論 31

散淡未必疏懶,隨意獨具匠心 34

流行與經典 38

事出有因,查有實據 41

一生三世,影像人生 44

昔有萍蹤寄語,何人不識韜奮 47

“廢”鐵成鋼,史海永生 50

沉默的王小波 53

八月未央,暗香浮動 56

平凡哲學家 58

梅開二度 61

簡約文字的生命力 64

清風亭下,始信有芳 67

一門精“英” 70

咀嚼與回味 75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77

一將功名,書生意氣 80

越嚼越香 82

柳亞子論詩議政 85

炮聲隆隆,書意亦濃 87

開會與發言 90

三兔同窟 92

秋后平原不識君 95

多少風流墨,香濃一壺茶 98

波城啞客 102

古董之橋 105

勝利的書 108

詩人眼中的幸福 111

救救大人 114

庸人不自擾,自擾非庸人 117

感人的不盡是詩 120

舞臺春風,編劇夕陽 123

三白有幸,六記浮生 125

初識日本 128

我讀梁文道 131

死在哪里都一樣 134

這也叫書 137

閑話金陵鴨 140

歷史與鏡頭 145

書林獨一樹,堂堂語中人 147

名門痞女 152

因人廢言易,因言廢人難 155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158

行云止水,弛中有張 162

歷史與鏡頭 165

明朝事,今朝了 168

斷腸人有難言之苦 171

價廉的紀實,珍貴的史料 174

于無聲處 179

激蕩風云之胡適 182

追識高華 188

初升的太陽 193

何方人物,走出延安 195

松柏常青,高山仰止 201

從石光榮到石鐘山 205

春風化雨,任怨恩來 208

大國博弈與盛世危言 215

“未”有犧牲多壯志 219

上海懷舊,何止于風花雪月 222

低頭思明月,天涯共此時 225

那一年 228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朱小棣讀書心得

◎ 愛好讀書,幾乎是一種天性。不喜歡看書的人,再好的讀書環境,也看不進去一頁書。愛讀書的,無論走到哪里,無書不足以果腹。窗外事可以煩心,手中書不必圣賢,讀書人自有方寸,一卷在握,寧靜致遠。

◎ 讀書其實有時和看戲差不多,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許多細致入微處,是要有睿智的機敏方可領悟的。

◎ 我平日看書,也最喜歡從邊邊角角看出一些花絮和意味。

◎ 我個人的閱讀偏好,從來就是不喜歡華麗,而偏愛誠實。

◎ 閱讀,其實就是一種邂逅,需要的是緣分。

◎ 還是林語堂說的好,讀書其實是一顆靈魂在搜尋另一顆靈魂,“人人必須自尋其相近的靈魂”。這樣也就根本無所謂什么好書壞書,必得趣味相投才算好。

◎ 原來書是可以不必記住內容而一讀再讀的,目的其實并不在了解內容信息,而只是在慢慢享受閱讀過程所帶來的美好享受而已。

價廉的紀實,珍貴的史料

手上這本《毛家灣紀實——林彪秘書回憶錄》(張云生著,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當年標出的市價是人民幣4元整。對于這樣一本430頁厚的書,這個定價在當年亦不算高,今日回首,更是要感慨它的價廉。但是其中所蘊藏的史料,卻非常珍貴,我甚至要為它至今未能倍受重視而叫屈。

當然,這里面有許多主客觀的原因。首先,作者的文字表達水平不高,不過就是一個普通中學生的水平。但憑這一點,就已經十足令人玩味。他是從沈陽軍區抽掉上去的,主要是因為符合政治標準,尤其是組織標準,也就是說,是由林彪信任的老部下給推薦的。文字表達水平不高也不奇怪,因為他的任務主要是給首長講文件,也就是替代首長本人看原文,然后口頭上匯報一個大概意思給首長聽。我不知道其他領導人中有多少也是采取這個方式來接收大量文字信息的,但這至少是一個偷懶而經濟的實惠辦法。至于總結得恰當準確與否,完全取決于首長的喜好和訓練。例如,“文革”初期各個省委受到沖擊的情況不斷被上報中央,整理成簡訊類的文件,當秘書一一加以匯報時,被林彪揮手打斷,說:“不要再講了!”“這樣講用處不大。今天這個省委受沖擊,明天那個省委受沖擊,反正都是受沖擊就是了。講得再多,只是省的名字搬個家,沒有什么新東西。”從這里我倒是一下子就看出了林彪的精明與干練。而且也并不如今天某些熱衷于要替林彪翻案的人所描繪的那樣,仿佛他只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將軍,而不是一個能干的政治家。

這本紀實出版于1988年,讓我略感驚訝的正是它的出版時間那樣早。在我的記憶中,那還是一個熱衷于將正面領袖人物請下神壇的年代,遠遠不是一個重新評價負面歷史人物的歲月。而今20多年過去了,我才發現,其實在去偽存真方面,今天的史學界似乎并不比這本老書有更多的新意。例如,“文革”伊始,老帥們的困境及林彪的態度,書中從葉群的嘴里已透露的很清楚:“首長對毛主席是緊跟的,對中央文革是支持的,但他和那些老帥也有感情。我實在難哪,但不能推著他向右轉,看著他犯錯誤。”

葉群也的確從她的立場出發,替林彪出面,為討好和配合江青做了許多努力。書中一個生動的例子是,周恩來有一次在深夜向毛澤東匯報工作時,提出召開一次軍級干部會議的建議,當即得到毛的批準。次日,周親自給林辦來電話,將這事報林彪,林也表示同意。可是一天下午,葉群卻從釣魚臺打電話回來,說是康生和江青對此有看法,認為周越過林直接向毛建議的做法不妥,此例不可開。經與林彪商量后,葉和康跑到毛那里去告狀。于是,“總理特意寫了一封信給林彪”認錯,保證“今后絕不重犯”。而林彪聽秘書念了信后,“似乎有所感動。他當即口授了一封給總理的復信,大意是:看到你的信,我深受感動。我應當向你的謙虛精神學習”。不料葉群看到后頓時火冒三丈,認為簡直是開玩笑,最多打個電話就行了,為什么給人家留下文字根據呢?于是林彪照辦了。

書中不僅描繪了林彪與江青這兩個政治集團之間既相互勾結利用又相互打擊的一面,最令人叫絕的是爆料出下面這樣一個新聞。19672月初的晚上,作者正在給葉群講文件,只聽見從林彪的走廊里傳來一陣怪叫:“葉群!葉群!叫葉群!快把江青給我趕走!”林彪為何如此怒氣沖沖,又如何敢于這樣發怒?只聽在林彪會客室的門口傳來江青的聲音:“林彪同志,我有缺點、錯誤,你可以批評,何必生氣呢?”是啊,這又是何必呢?又為何要口呼葉群呢?書里沒有交代,但明眼人一看即知。

林彪是一個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書中另一次暴怒發生在葉群身上。由于林立果在選妃子的過程中看上了一個被葉群否決的美女,并在林彪的同意下與之有了約會,當葉群知道后立刻去找林彪大鬧:“我辛辛苦苦地為老虎找對象,你倒成了摘桃派了!”林彪一時沒聽懂,問:“你說什么?”葉群拉開嗓子大喊:“你是摘——桃——派!”林彪說:“我摘什么桃?”“你摘的是女人!漂亮女人!”這一下可把林彪給氣壞了。這不等于在罵他扒灰嗎?于是當場給了葉群一記耳光,并說:“你這個壞婆娘!你給我滾!我和你離婚!”這才嚇得她跪地求饒。

江青、葉群的這些丑態,在書中都是有不止作者一人見證的,所以可信度比較高。對其他領導和高干的紀實,也透露出許多第一手資料,值得玩味。例如,在選妃子的過程中,福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就曾耿直地表示不滿,當面讓作者把他的意見帶上去,要向林彪曉以利害,說明這樣做影響如何之不好。同是這位善良好心的韓司令,書中卻有過另一處描寫,幾乎令人捧腹。“文革”中,這位韓司令急于想要向首長匯報工作,后來知道林彪、葉群都沒工夫和興趣聽他匯報,就主動要求對秘書講,再由秘書匯報給首長聽。而他竟然一講就講了5個多小時。聽了秘書的介紹,林彪似乎有些吃驚。“哪有那么多的話可說?”“韓司令說,他并沒談完。”“哈哈!5個小時還沒談完?”其實秘書只介紹了10多分鐘。作者寫道,林彪顯然不愿聽下去。“他講了5小時的話,我看10分鐘就夠了。”這是林彪的結論,可你沒法不贊同。

作者是給首長講文件的,似乎也頗能抓住要點,可是這本紀實在寫作上的弱點恰恰在于廢話太多。那一番番急于插入、表白自己的廢話,不僅多余,還往往顯得可笑。閱讀者若是能排除這類干擾,而直接攝取那些珍貴的歷史鏡頭,則可以大有斬獲。例如,1969年國慶前后,這位被“九大”寫進黨章的接班人,顯然是真的相信,蘇聯會對我國搞突然襲擊。甚至緊張到因為擔心敵機轟炸,忽然要在節日前夕下令,將北京周圍包括十三陵在內的幾大水庫連夜放水,差一點導致下游幾十個縣受淹,幸而周恩來說服了他,才沒有這樣做。而所謂林副主席的“一號命令”,則完全是由于他真的相信,在1020日蘇聯外交部副部長率團來京談判之日,蘇聯會發動戰爭,甚至判斷代表團的飛機“很可能不是運載什么談判代表的,而大半可能是攜帶原子彈的不詳之客”。歷史經過這樣似乎不經意的泄露其可笑的一角,卻使后來種種加在林彪頭上的政治罪名忽然變得難以成立。 

像這樣心血來潮的事還不止一件。早在“文革”之前,他就發明過一個“堆山”的軍事策略,妄想用人工堆成幾座山來阻止現代戰爭中的入侵之敵。在他手下搞了幾年的工程,一經派了兩名秘書現場視察回來匯報之后即告吹報廢。他還叫兒子林立果試驗過一個用兩輛自行車臨時捆綁成戰車的計劃。兒子鼓搗半天,最后的結論是:“問題是前輪。兩輛前車把是活的,必須固定死才能保持平行,但一固定死了,也就轉不成彎了。你有什么高招嗎?”

除去揭示這種種精明和愚昧以及政治上的見風使舵、消極觀望以外,書中還透露,這位副統帥那些眾所周知的公共形象不過是些無聊的假象。例如,人們都還記得他不斷揮動紅寶書的鏡頭,殊不知他身上連一本語錄也不帶,都是隨身保鏢給他準備好,他隨時接過來拿在手里揮舞幾下做做樣子。雖說他在政治上極力緊跟偉大領袖,但在魄力上又是不及萬分之一。例如,當有一次從秘書的匯報中發現,“有的大字報把矛頭指向了黨中央,有的示威游行的人甚至把毛主席的畫像撕碎,踩在腳下”,林彪立刻讓人把這樣一些新動向上報給毛。“這份文件送給主席后,主席當夜批退回來。主席在林彪批字的那張紙上,用黑色軟鉛筆批道:‘林彪同志:這是大好事。左派要準備犧牲幾千人,換取右派幾十萬’ 。”兩人的不同品性,躍然紙上。

凡此種種具體事例,都為我們今天研究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原始素材。只可惜作者的水平不夠,所以只會在上述紀實的后面寫道:“我看過主席批示后,有些不解”,“主席是在贊揚林彪呢,還是批評林彪的大驚小怪呢?”讀者若是能跳越這類思維定式和框框,一定會和我一樣痛快地感覺到讀史的酣暢。

2009106

何方人物,走出延安

俗語說,人不可貌相,而且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但也時常會有誤導。其實書也如此。有時往往就會因為書的長相,包括書名、作者、裝幀設計等,而錯過一本好書。甚至由于編排,還會因為開篇甚至前半部,而使讀者放棄閱讀,與后面內容的精彩紛呈和石破天驚失之交臂。

我有幸讀到何方先生的《談史憶人》,完全是因為副書名“紀念張聞天及其他師友”中的張聞天,引起我一點關注的好奇,想看看還有什么新史料和新發現。打開書來逐字逐句地念,二三十頁過去都未見精彩,甚至納悶作者干嘛要費勁地證明,遵義會議后張聞天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這樣的事實。難道這還需要證明嗎?20世紀70年代末期不就已然在撥亂反正中重修歷史,布達天下了嗎?

不料接下來才讓我這個自認為熟悉黨史而去國多年的人大跌眼鏡。原來到了80年代,竟然因為陳云給中央的一封信,而令官方統一改變宣傳口徑,模糊倒退到稱張聞天為“負總責”,竟連夫人劉英也只好為了“顧全大局”,不再說自己的丈夫曾經做過總書記。而長期與張聞天共事、替他寫稿的何方,則在晚年放棄了自己原本研究國際問題的專業,轉而關注黨史,為后世揭開了許多歷史之謎。

年逾八旬的何方先生,以其在香港出版的《黨史筆記》和《從延安一路走來的反思》,步入公共空間,得到各方專家、學者的好評。只是由于我的孤陋寡聞,要等到國內的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了《談史憶人》之后,才有緣結識老人的文筆,而且還差一點兒把書放下,錯過機緣。

讀書其實有時和看戲差不多,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許多細致入微處,是要有睿智的機敏方可領悟的。我平日看書,也最喜歡從邊邊角角看出一些花絮和意味。這次讀書,也是因為這樣的“發現”,才開始激發我對此書的濃烈興趣。

例如,作者回憶隨張聞天大使在駐蘇工作期間的日子里,寫到張聞天大抓學習,因為使館工作人員普遍知識水平低。“我們使館很多人就不知道雨果是什么人。一問打掃衛生的蘇聯女工,人家竟能講出讀過的一串子雨果作品。蘇聯人要翻譯郭沫若的劇作《棠棣之花》,問大使館書名是什么意思,怎樣翻譯。可是我們誰也不知道,只好由文化參贊戈寶權打電報問郭沫若本人,才知道是兄弟(或姐弟)情深的意思。”

這樣的爆料還有不少。例如寫道,“我跟張聞天參加了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不知是由于沒有經驗還是喜歡講排場,代表團去了180多人,超過了美、英、法,當時就被有的外國記者稱為人海戰術。按工作量來說,實際上一半人都用不了”。“按周總理的說法,多去些人是為了練兵。可是1961年解決老撾問題的第二次日內瓦會議(前后拖了半年),中國代表團的人數還更多些。當時正是國內的三年困難時期,代表團長陳毅干脆說,多去些人是為了讓大家改善生活。”

作者不僅揭秘了許多高層的領導關系,例如張聞天與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的關系,也生動揭示了各人的工作作風和為人品性。作者甚至在一次會議上公開提出過一個看法,“認為建國后從思想上來說有兩條外交路線(而且按照一般說法,外交是內政的延伸,那么在國內問題上當然也是兩條路線),一條自然以毛主席為代表,另一條就是張聞天的思想。周總理思想上接近張聞天,但實際執行的是毛澤東路線”。在許多人事問題上,作者也是內部知情者,許多當事人其實還蒙在鼓里。例如寫道,“陳翰笙后來常對人說,沒給他劃右派是周總理保下來的。這當然不是事實。其實他不了解,周總理對外交部肅反和反右派這類事情,除一般號召外是根本不具體干預的,連對長期在身邊工作的喬冠華和龔澎都不便出面保,何況他陳翰笙?直到很晚的時候,我才在醫院里把實情告訴了他:是張聞天保了他。”

書中所敘人物往往十分傳神。有兩處順便寫到胡耀邦的地方,便是如此,都是從劉英說起的。“劉英保持了一世的清白。但她并不獨善其身,一直是非分明,嫉惡如仇,甚至還有點好打抱不平。她晚年在紀委工作,主持公道,敢于碰硬,一些案件到她手里總是一抓到底,非得弄個水落石出。一個時期,人們對有的高干子弟意見很大,劉英經過調查了解,就約帥孟奇、章蘊求見胡耀邦反映情況。總書記說,再忙,也要抽時間見一見幾位老大姐,并耐心地聽她們講了兩小時,最后表示,他知道的比她們講的還多,但處理起來有一定難處,只能慢慢來。”另外,隨著張聞天1959年在政治上的倒臺,劉英也被組織處理。“直到‘文革’后甄別平反,還要給她留個尾巴,說運動中態度不好。她拒不接受,去找當時的組織部長胡耀邦。胡說,‘態度不好就是立場穩。做得對嘛’ 。”一看就是胡的語言,親切、生動又形象。

而對于一些當事人在寫回憶錄時不實事求是的地方,書中也有非常精彩的揭露,其實質,其實就是人品問題。例如,“中央到陜北釋放劉志丹等錯捕的同志,明明是張聞天在他們關押地瓦窯堡領導處理的”,后來許多黨史著作和回憶錄里都說成是遠在直羅鎮指揮打仗的毛澤東下令釋放的。何方有一次問劉英,為什么張聞天派去處理劉志丹案的王首道在回憶錄里不提張聞天,反而說是毛澤東。劉英只說了一句話:“你可不了解他,整風一開始反教條主義,他就把馬列的書扔出了窯洞,還受到聞天的譏笑呢。”這樣的筆墨,可謂真是傳神到家了。

書中人物還包括孟用潛,因為上書批評“統購統銷”這種把農民“釘死在農村”、成為“二等公民”的政策,被毛澤東譏諷為“上書言事”,給從全國合作總社副主任的位子上免了官。免職后,原本內定去南開大學做校長,結果其本人自愿要求到外交部張聞天手下籌建國際關系研究所。“文革”中,他被外交部領導拋出來,成為第一批斗爭對象。1966810日上午,由喬冠華副部長主持對他的批斗會。臺下忽然有人高喊,“孟用潛跪下!”主持人也就當即責令他跪下。然后被戴高帽游街,任意踢打,直到他爬不起來。

孟的故事“說明一個有意被抹殺或搞混的史實,就是從外交部和全國的情況看,‘文革’開始后的頭半年,確實存在過一條被毛澤東稱為‘資反路線’的東西,表現在組織領導上有計劃地對所謂重點對象進行關押批斗等殘酷迫害,群眾被煽動搞打砸搶、抄家、破‘四舊’,以至草菅人命,如一些中小學打死校長、教員,街道上打死地富反壞右分子等。這條路線不管怎樣稱呼,它的昭彰劣跡總是客觀存在,是掩蓋和攪混不了的”。何方指出的,恰是歷史的復雜性,不像許多今人簡單地把 ‘文革’ 歸罪于毛澤東一人完事。

當然,由于毛后來對劉少奇的打擊迫害,孟再次遭難。由于孟曾經和劉少奇一起在東北做地下工作時被捕,‘文革’中被刑訊逼供,硬要他交代,證明劉是叛徒,被整成大小便失禁,喪失記憶,變成癡呆。1978年平反后,外交部也只給他一間小平房,后來還是靠女婿于光遠的交涉,才分到一套兩居室。住了不到2年,夫人腦溢血病故,本人成為植物人,晚景凄涼,死于198588日。

何方的書里還寫到李一氓和李慎之,都是80年代以來對思想解放運動有過重要貢獻的人物。由于前者和我父親曾經在抗戰時期上海難民所里一道工作過,而后者我本人曾經在哈佛大學趙如蘭教授家里見過,所以讀起來格外親切。意想不到的是這樣一段故事。何方說李慎之“有一陣竟對新儒學著了迷”,“對此我卻堅決反對,認定儒學不論新舊,都是中國現代化道路上的障礙”。后來為了寫紀念李一氓的文章,何方征求李慎之的意見,李在回函中承認,“李一氓曾給上海的蔡尚思寫過一封信,反對新儒學與說傳統文化好的人,認為不能從五四倒退。我當時也有點迷于新儒學(主要是我那時認為,‘文革’破四舊反傳統是五四的延續,是反傳統過了頭的表現,因此有此思想)。但是后來發現有些人是打著最最革命的旗號,復辟最最反動的傳統。五四精神對中國不是不夠,而是沒有扎根。因此幡然悔悟,力主發揚五四精神,重視啟蒙,因而有了近年來的一些文章。現在回想李一氓堅持五四精神不動搖實在難得。這一點也許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偉大正確之處”。

最后,何方在書里還寫到陳樂民——資中筠的丈夫。重要的意義也是在于思想認識。何方說,“正如他所說,‘經過反復的思索,很系統的思索,肯定西方文明或歐洲文明的歷史發展,是最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的’。至于中國傳統和越來越吃香的儒學,當然應該發揚光大,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但是不管你怎么解釋,怎么提倡,設多少研究機構,修多少孔子學院,他只引用譚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