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滿額折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魔鬼藏在複方裡!
你或許不在意自己把什麼吃下肚,
但對孩子的影響?──保證令人頭皮發麻!

「誰若是參考本書、還不斷地購買碳酸飲料和小熊軟糖給自己的孩子,那他真是無可救藥了。」

◎十一歲的孩童因跌倒而發現骨質疏鬆嚴重,肇因是一天三瓶可樂?
◎食用色素會導致兒童注意力缺失,甚至影響智商?◎木糖醇會造成血脂肪過高?
◎製造檸檬酸的原料竟是來自廁所常見的黑黴菌?◎草莓口味的香料是從木屑提煉的?
◎飲料、醬料及酒類中常見的焦糖色素,其實是由糖、阿摩尼亞和亞硫酸鹽混合而成?

「磷酸鹽、磷酸鈣、檸檬酸、二甲氨基偶氮苯、硫酸錳、高果糖漿、苯甲酸鈉、麥芽糊精、酵母萃、蘋果酸鈣、乳酸、己二烯酸……你知道這些食品添加物是什麼、其危險性,以及跟你有關嗎?」
事實上,這一段落落長、讀起來像是實驗室裡的化學物品清單的物質,頻繁出現在嬰幼兒奶粉、兒童愛吃的零食、可樂、調理湯包、奶油、洋芋片、調味料等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食品中。
藍色一號加上味精,會抑制細胞生長;沒有甜味的麥芽糊精除了會造成齲齒,還會使血糖升高;苯甲酸鈉有導致糖尿病的危險外,還可能造成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或是兒童發展障礙;磷酸鹽類會造成血管堵塞、導致心臟疾病……這些都比一般人認為的食品添加物對身體無害,業者才能合法使用,甚至是「歐盟准許添加」或「食品大廠出品等於沒問題」的認知,大相逕庭。
我們或許無法完全避開加工食品,但可藉由可靠的依據,來決定自己(或孩子)要不要吃,以及相對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為此,長年對加工食品有深入研究的漢斯烏里希博士在書中援引醫學研究及實際案例,精闢地解析多數化學物質是如何經過認可、得以「隱藏」在成分表中,以及進入人體後在交互作用下,對健康所帶來的加乘影響。
此外,作者亦詳列出323種食品添加物所扮演的角色,除了以圖示做重點提醒,並說明它們是否會危害人體健康、釀成疾病,以及我們多常在哪些食品、飲料中與之接觸,可做為消費者購買食品時的參考指南。

作者簡介

漢斯烏里希‧格林Hans-Ulrich Grimm

漢斯烏里希博士為身兼記者與作家身分,居住在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由於長年對加工食品的研究,令他把雀巢和康寶等加工食品逐出廚房,僅使用來自農場與傳統市場的新鮮食材。他的認知是:美味和健康是相依相存的。格林的書非常暢銷,單是著作《高湯會騙人》(Die Suppe lügt)在發行總額上就超過25萬冊,並被視為現代營養評論的典範。

◎作者目前與一群科學家及記者組成了「食品偵探華生博士」(Dr. Watson Der Food Detektiv)團隊,專門提供食品相關資訊服務,亦設有網站,內建中、德、法三種語言,讀者可鍵入標籤上的標示查詢各種食品添加物的作用,以及哪些疾病可能是由何種或多種食品添加物所致。

譯者簡介
劉于怡

旅居德國,現為自由譯者。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從第一頁起便緊緊吸引住讀者的目光,並使讀者充分了解食品公司如何以獲利為先,忽視消費大眾的健康問題。本書頗具實用價值,尤其是書中所附的『食品添加物辭典』,對添加物有詳盡的解釋,可做為購買食品時的參考指南。」──《瑞士消費者報導雜誌》(saldo)

☆「看完本書對食品添加物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且對食品公司到底賣給我們什麼可怕的產品,深感驚心。這本書該成為指定課外讀本,青少年才不會被五顏六色的食品所眩惑。」──德國《魔鏡網路雜誌》(zauberspiegel-online.de)

☆「作者的解釋清楚易懂,讀者無須具備化學知識便可理解。不論是對日常生活飲食發生疑問的消費者,或是不想繼續被加工食品裡奇怪化學添加物荼毒的人,都非常適合閱讀本書。」──瑞士《閱讀放大鏡》(Leselupe)

☆「作者多年來從事飲食專題研究,曾在之前的著作中呼籲讀者避開功能性食品及高糖飲食,本書則是對磷酸鹽化合物提出警告,而磷酸鹽化合物這種高危險物質,竟大量存在於我們的日常飲食中,從三合一咖啡、德國香腸、嬰幼兒配方奶粉、麗滋起司夾心餅到起司漢堡及薯條,無一倖免。」──《施瓦賓地方報》(Schwäbische Zeitung)

☆「誰若是參考本書、還不斷地購買碳酸飲料和小熊軟糖給自己的孩子,那他真是無可救藥了。」──德國世界報(Die Welt)

亞馬遜讀者五星書評

★「誰還敢相信超市裡販賣的食品對人體有益?我們吃下肚的東西竟然是黴菌、廢棄產品、木屑和一堆化學物質所組成的,真是太驚人了!經年累月吃下這些東西,身體怎麼可能不會生出像癌症之類的怪毛病?看完此書我們完全改變飲食習慣,食品添加物絕對不再出現在餐桌上。」

★「如同作者漢斯烏里希‧格林其它著作一樣,本書深入簡出,詳細剖析日常生活飲食中隱藏的危險。本書最大的優點就在於編排一目了然,讓人能迅速找到所需資訊,且詳細解釋食品添加物的特性及對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特別是標示出製造過程經基因改造技術,及過敏症患者不宜,不僅獨樹一幟且非常實用。」

★「看完本書後我開始自己烹調,並清空冰箱裡的清涼飲料。對我這個嗜吃即食品及只喝飲料的人來說,這個轉變並非易事。但這本書促使我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而這個改變所帶來的影響非常正面:拒吃加工食品兩個月後,除了減去五公斤體重,我也變得更有活力。」

目次

第一章 加速老化 –〈食品添加物的花花世界〉
受到食品添加物危害的心臟
《德國醫師協會通訊》對歐盟合法的食品添加物提出警告
誰需要「消泡劑」?
食品添加物的副作用:新型膽固醇的誕生
自覺「無辜」的可口可樂公司

第二章 喉嚨發癢 –〈假造的滋味及其後果〉
滋味大解放:煮雞高湯不用雞的祕訣
酒杯裡的食用香料:真相為何?
導致肥胖的祕密
苦味止步:如何欺騙味覺
攻擊腦細胞:味精如何影響大腦

第三章 苦澀的真相 –〈人工甜味劑的風險及其副作用〉
Cola light有多危險?
代糖其實是身材殺手
就連木糖醇也會導致血脂肪過高
吊詭的代糖:無糖仍有食糖的不良後果
致癌或不致癌:阿斯巴甜的無害說法,以及食品專家和業界的關係

第四章 僅剩的幾顆凸牙 –〈食品中化學物質對兒童所造成的負擔〉
舉棋不定的政府機關:芬達汽水到底該不該標上的警語
存在於口香糖、洋芋片及糖果裡,令人難以忍受的各式食品添加物
清涼飲料如何將輕金屬鋁帶進大腦
腸內亮紅燈:吃調理包馬鈴薯泥會滋長侵略性高細菌

第五章 窮人的奶油 –〈食品添加物:什麼是合法的?〉
美好的50年代:當食品添加物仍被視為「毒素」,需要危害防制時
神奇染坊:當人造奶油看起來像真的奶油一樣
通通吃下肚的後果
政府官員不(想)知道的事
伴你一生的添加物:真的健康嗎?
當食品添加物終於符合消費者的利益時

第六章 神祕的添加物 –〈「標示簡化」:造假的自然及其詭計〉
突如其來的休克
「標示簡化」運動及其陰暗面
食堂餐點中的祕密添加物
酵母萃:無須經過健康風險評估的添加物
天然,是指與生俱來的本質
添加了紫甘藍的巧克力球:這可能嗎?

第七章 食品中的化學物質可能危害身體健康 –〈食品添加物辭典〉
1. 它是什麼?
2.危險性
3.跟我有關嗎?
圖示說明:製造過程含基因改造技術 / 過敏症患者不宜 / 人工偽美味 / 高危險物質 / 添加氾濫 / 人工化學合成物質

第八章 不被視為添加物的添加物
.香料
.食品加工助劑與酵素
.基因工程與添加物
.味精替代品-酵母萃
.麥芽糊精
.高果糖漿

參考文獻
◎化學添加物引起的疾病列表
◎化學添加物的字母列表

書摘/試閱

試閱:本文摘自《把化學吃下肚》一書第二、三章。

致癌或不致癌:阿斯巴甜的無害說法,以及食品專家和業界的關係
阿斯巴甜是各式代糖種類中銷售最廣、也最成功的產品。不只是超市的貨架上,連在藥妝店的保健食品區都能見到它的蹤影。全世界有超過九千種產品使用阿斯巴甜做為甜味劑:除了Cola light,無糖的能量飲料紅牛(Red Bull)及箭牌公司旗下的無糖口香糖白箭(Wrigley’s Spearmint),還有德國穆勒(Müller)的無糖調味乳、瑞士知名的利口樂(Ricola)草本無糖潤喉糖。甚至在以兒童和青少年為消費對象的食品中,代糖的使用度也愈來愈高。主要原因是代表業界的利益團體及牙醫師,大肆宣傳包含阿斯巴甜在內的代糖可以有效預防蛀牙。
在所有代糖的種類中,阿斯巴甜的爭議最大。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它對健康頗具威脅性,不僅會傷害大腦、致癌,甚至會傷害胎兒。研究也指出,其他種類的代糖並不比阿斯巴甜健康。但由於近年來食糖的名聲大壞,代糖因此廣受消費者的歡迎,大家都希望可以盡情享用甜食,而沒有齲齒、腦袋不靈光及肥胖等負擔。
為了達成這個心願,食品業推出了各式各樣的代糖產品,除了阿斯巴甜、果糖(Fructose)外,還有麥芽糖醇(Maltit)、山梨醇(Sorbitol)、木糖醇(Xylitol)等與糖分子結構相似的糖醇類代糖。近年來,更有號稱為「南美原始林之天然奇蹟」的甜菊糖苷(Stevia,又稱甜菊糖)。可惜的是,許多研究結果皆顯示,這些甜蜜好滋味的代糖並非毫無副作用。無後顧之憂地享受甜食,畢竟只是個夢。
但這些負面的研究結果,並未妨礙代糖成功地攻佔消費市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消費者並非有意識地吃下這些含有代糖的食品。代糖常隱身在許多加工食品裡,如酸黃瓜罐頭,這些消費者想不到會添加代糖的產品中。這些產品並非打著「清淡口味」(light)或是「無糖」的身分販賣,只有在成分標示的小字上,消費者才會看到這些代糖的名字。而食品製造業者之所以放棄食糖改用代糖,最重要的原因是成本考量:人工甜味劑比起天然食糖便宜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代糖的使用雖然與日俱增,但食糖的總消耗量並未減少。就像奧地利政府〈食品添加物〉的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代糖真的是用來取代食糖,以目前代糖的消耗量來做計算,全球食糖的總生產量應該要減少17%。但實際上,近年來食糖的消耗量並未減少,反而是穩定地成長。也就是說,這些使用量愈來愈大的代糖並非真正取代食糖,而只是額外添加上去的。
就這個發展來看,甜蜜滋味所帶來的結果是相當負面的:除了食糖本身存在的副作用,現在還要額外加上代糖所引起的健康風險。食糖最令人詬病的副作用在於熱量太高,不僅導致肥胖,還可能引發如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等嚴重疾病。對兒童來說,吃太多糖會影響注意力、造成學習障礙,當然還有蛀牙。而食糖對人體的傷害不僅如此,它還會導致心臟疾病、供給癌細胞養分促其增長。
今日,製作阿斯巴甜的方法不僅是化學合成,更運用了先進的生科技術。阿斯巴甜是一種自然界並不存在的人工化合物,其主要原料天門冬胺酸(Aspartic acid)及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通常是由基因改造過的微生物、如原本寄生於人與動物腸內的大腸桿菌所產生。此外,消費者常會在含有阿斯巴甜的食品包裝上看到「內含苯丙胺酸」的標示,但一般人並不清楚這個標示的含義。苯丙胺酸原本是一種人體必需胺基酸,但攝取過多又無法分解排出體外時,便會造成問題。像是罹患苯丙酮尿症(PKU:phenylketonurics)的患者便無法正常代謝苯丙胺酸,造成它在大腦異常堆積,進而影響大腦發育而導致智能不足。因此,歐盟食品法規規定含有阿斯巴甜的食品,包裝上必須有「內含苯丙胺酸」之標示 。
如前所述,較為敏感的人食用阿斯巴甜後,也會產生類似中國餐館症候群的徵候,如頭痛、頸部麻痺、全身痠痛及噁心想吐等。不過,相較之下,最令人感到憂心的,還是阿斯巴甜對大腦的影響,及其對胎兒可能造成的傷害。另外,關於阿斯巴甜是否致癌的問題,學界至今仍爭論不休,未有定論。而致癌問題,早在阿斯巴甜爭取許可成為代糖時,便引發莫大的爭議。尤其是1977年由美國政府委託調查阿斯巴甜一案,所發表的布列斯勒報告書(Bressler-Report)中,揭露廠商為獲得許可,不惜提供竄改及造假的研究資料等騙局,疑雲重重,令人驚心。
許多研究皆證實,食用阿斯巴甜的確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尤其是義大利拉瑪奇尼基金會(Ramazzini-Stiftung),對此問題發表過不少相關的研究報告;其中一篇甚至指出,每日攝食阿斯巴甜的劑量,只要達到歐盟訂立的安全容許量的一半,就可能導致腦瘤、肝癌及肺癌。此外,義大利波隆那(Bologna)癌症研究中心主任馬蘭多‧索夫里提(Morando Soffritti)醫師也認為,阿斯巴甜是高危險的致癌物。一項動物實驗中顯示,長期餵食阿斯巴甜的老鼠,雖然每日餵食劑量不超過歐盟所訂定的攝取安全容許量每日每公斤體重40毫克,仍然出現包括血癌等各式癌症。
至於阿斯巴甜對孕婦及胎兒的影響,則在一項由丹麥學者杜哈魯‧哈德松(Thorhallur Halldorsson)與其美國及冰島同事共同執行的大型研究計畫中獲得證實。這項約有六萬名孕婦參與受訪的研究結果顯示,每天一罐含阿斯巴甜的無糖飲料,早產的風險會提高38%,一天四罐所造成的風險則高達80%。
許多專家認為,阿斯巴甜對兒童可能造成的傷害更大。兒童大腦裡的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功能尚在發育,因此有害物質較容易透過屏障進入大腦。況且基於牙齒保健的因素,許多以兒童為主要消費對象的食品皆以阿斯巴甜做為甜味劑。
不過,代糖對大腦可能造成的傷害,仍以胎兒時期的風險最高,因其可透過胎盤影響胎兒的大腦發展,也提高了先天性智能不足的風險。特別是約有2%的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有苯丙胺酸代謝缺陷的問題,若孕婦患有此類隱性苯丙胺酸代謝而不自知,風險性自然更高。針對這一點,亞特蘭大小兒科醫師路易斯‧埃薩斯(Louis J. Elsas)教授在美國參議院的聽證會時表示憂慮。他認為,要釐清阿斯巴甜對胎兒的影響非常困難。況且,阿斯巴甜可說是一種神經毒素,雖然致病劑量仍然不明。至於它對胎兒是否造成傷害也很難明判,因為沒有人知道,到底多高的劑量會導致胎兒大腦受損。他的研究資料顯示,一般婦女血中苯丙胺酸濃度為50微莫耳 (micromolar),習慣喝無糖飲料及使用代糖的婦女,濃度則會提高為150微莫耳。而它在胎盤中的濃度將會加倍,於胎兒大腦中則會再增加二至四倍,這樣計算下來可能高達1,200微莫耳的濃度。這麼高的濃度在埃薩斯教授的實驗中,已會導致神經細胞的死亡了。
埃薩斯教授並表示,在大腦初期發展階段,高濃度的苯丙胺酸會造成無可修復的傷害,導致發育障礙,產生某些先天性疾病。例如小頭畸形症(Microcephaly),因患者腦部組織發育不全甚至停頓,導致嚴重的智能缺陷。
憂慮阿斯巴甜對胎兒發展可能造成傷害的,並非只有埃薩斯教授。一篇由巴西研究人員於2007年發表的學術文章也指出,懷孕期間食用阿斯巴甜對胎兒的發展恐有傷害。因此,建議孕婦最好避開含有阿斯巴甜的食物。雷納多‧阿佐貝(Reinaldo Azoubel)教授甚至要求,添加阿斯巴甜的食品必須像藥品一樣,標示出孕婦不宜食用的警語。
不僅對兒童,阿斯巴甜同樣會影響成人的大腦運作,而且可從腦波圖(EEG)上清楚看出。另外也有實驗證實,阿斯巴甜會使受試者在參與認知測試時,反應變得遲緩而需較多時間。
歐盟食品科學委員會(SCF)雖然承認苯丙胺酸對大腦可能產生負面影響,但對於阿斯巴甜仍成為合法的食品添加物一事,委員會解釋,在一般正常的食用狀況下,可能引起中毒的風險幾乎為零。當然,製造阿斯巴甜的廠商對產品安全性深信不移,並舉出大部分的國家都准許使用阿斯巴甜做為無害的保證。連總部在義大利帕瑪市(Parma)的歐洲食品安全局,也認為無須擔心。關於這個現象,批評者認為,歐洲食品安全局之所以對這個問題保持沉默,是因為局內某些握有決定權的人士,和生產阿斯巴甜的廠商、及代表食品業界的利益團體「國際生命科學會」(ILSI),皆有相當程度的連繫。而支撐國際生命科學會這個研究機構的資金,大半是由國際食品大廠所承擔,其中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卡夫食品、聯合利華(Unilever)及寶僑(P&G)等跨國企業。另外,製造阿斯巴甜的先鋒美國孟山都(Monsanto)和日本阿斯巴甜的主要製造商味之素,都是國際生命科學會的贊助廠商。
國際生命科學會不僅與業界唇齒相依,近年來與各政府單位的關係也益發密切。像位於卡爾斯魯厄(Karlsruhe)的馬克斯‧魯布納研究所(MRI:Max-Rubner-Institut)是德國最重要的國家級食品營養研究機構,直接隸屬於聯邦政府消費者保護部 (BMELV)。這個研究所的所長葛哈特‧瑞西克蒙(Gerhard Rechkemmer)可說是德國政治地位最高的食品營養研究學者,同時,他也是國際生命科學會裡的的高層決策人員之一。
同樣的,許多歐洲食品安全局裡的專家,也與國際生命科學會關係密切。像是2009年在阿斯巴甜一案中,主持歐洲食品安全局專家委員會的丹麥學者約翰‧克里斯提安‧拉森(John Christian Larsen)便曾在國際生命科學會裡工作多年。在替阿斯巴甜背書保證無害的歐洲食品安全局專家委員會的成員裡,曾為國際生命科學會工作的,還有荷蘭伊翁‧里真(Ivonne Rietjens)教授、法國學者杰‧查理‧勒布隆(Jean-Charles Leblanc)、前任阿斯巴甜評估會主席英國學者蘇珊.巴洛(Susan Barlow),以及義大利的里卡多‧克雷貝里(Riccardo Crebelli)和來自瑞典的克提.斯凡松(Kettil Svensson)。至於法國多明妮克‧帕任‧瑪絲(Dominique Parent-Massin)教授則同時為三個國際生命科學會的成員工作:製造阿斯巴甜的日本味之素公司、阿斯巴甜最大的客戶可口可樂公司,以及丹麥代糖供應商丹尼斯克公司。
就算歐盟並未對代糖做出任何制裁手段,民間的疑慮卻愈來愈大。英國一家連鎖超商甚至以「噁心」(nasty)的字眼來形容阿斯巴甜。
在對各類代糖失望後,市場上又出現一種全新的產品,打著純天然的旗號,為人們享受甜食無後顧之憂的願望帶來一絲曙光。這個全新的產品便是甜菊糖苷。
甜菊糖苷一開始流行於「改革之家」(Reformhaus),強調天然與環保的另類飲食文化圈。然而今非昔彼,甜菊糖苷的天然綠色商品形象,獲得了像是可口可樂等大企業的垂青。提煉甜菊糖苷的甜葉菊植物,是由一位信仰無政府主義、愛好探險的瑞士自然科學家莫伊斯‧貝托尼(Moises Bertoni),在一百多年前的巴拉圭原始林裡所發現的。如今,甜葉菊從原始林植物搖身一變成為甜味劑的甜菊糖苷,原本綠油油的葉子經由一連串複雜的化學方法處理後,成了白色的粉末。在這個變身的過程中,加入了一些不知名的物質,使得白色粉末的甜菊糖苷跟原來的甜葉菊性質完全不一樣,對人體的影響自然也就大大不同了。
甜菊糖苷(E 960)在歐盟地區是合法的的食品添加物,歐洲食品安全局認為,在食用不超過一定的劑量下,對身體無害。而其經過化學配製所得的白色結晶,嚐起來有點金屬味,並微帶苦味,因此各食用香料製造廠,其中包括全球第四大香料製造商、位於德國霍爾茨明登(Holzminden)德之馨公司(Symrise),皆研發出遮蔽甜菊糖苷不良異味的方法,使其甜味更加圓滿自然。而比利時、奧地利和瑞士等國家,便禁止甜菊糖苷打著「天然」的招牌販售。德國食品業界專業週刊《食品新聞報》(Lebensmittelzeitung)認為,這樣的禁令將會使得想以「天然物質」做為產品特色的製造商期望落空。專精於食品法的馬庫司‧古魯貝(Markus Grube)則表示,從法律角度來看,這樣的禁令是對的,畢竟,甜菊糖苷是一種「高科技產物」。
歐盟訂定甜菊糖苷的每日攝取安全容許量非常有限:每日每公斤體重4毫克。如果像一般美國青少年每天10%的營養攝取來源為清涼飲料的話,很容易就超過歐盟所允許的安全容許量。
最容易受到食品添加物傷害的,毫無疑問的是兒童。許多人甚至是打一出生起,便被餵食這些化學物質,隨著年紀增長不知不覺地愈吃愈多,直至超過身體所能負擔之劑量。


存在於口香糖、洋芋片及糖果裡,令人難以忍受的各式食品添加物
牙齒,是這一對雙胞胎女孩最大的罩門,每回到了該微笑的場合,都令她們很難堪。雙胞胎之一的瑪德蓮(Madleen)說,常常會有小朋友問她,牙齒為什麼那麼黃,她總是跑掉不回答;米雪兒(Michell)則想起牙齒剛開始變壞時,蘋果也咬不下去,她只好改吃優格。雙胞胎的媽媽說,一開始她也沒留意到孩子們的牙齒毛病,先是臼齒開始出問題,漸漸地整口牙齒變黃變脆,常常裂開斷掉。現在,米雪兒上排牙齒全部毀壞,而瑪德蓮僅剩幾顆凸牙而已。
有愈來愈多父母與牙醫師發現,小孩或是小病人嘴巴裡竟然是滿口爛牙,而導致這類嚴重牙齒疾病的肇因,則是口腔內的酸蝕現象。瑞士伯恩(Bern)牙齒保健專科醫師亞德里安‧路奇(Adrian Lussi)教授是研究牙齒酸蝕問題的專家,他表示,牙齒酸蝕的問題已取代蛀牙,成為牙齒疾病中的大宗。現在,不僅在瑞士伯恩,德國基森與馬堡(Marburg)大學附設醫院,皆設有牙齒酸蝕的門診時間。
而造成牙齒酸蝕的禍首,就是像芬達(Fanta)、冰紅茶及蘋果蘇打等碳酸飲料。路奇教授表示,兒童如果每天超過四次飲用這類飲料,造成牙齒酸蝕的風險便會大大提高。因為這類飲料,大部分都添加了具腐蝕性的檸檬酸(E 330)。近年來,包括英國布里斯托大學(Bristol University)等研究單位發表的論文皆指出,檸檬酸是導致牙齒酸蝕的主因之一。
檸檬酸具腐蝕性,其實並不它是什麼祕密。它能有效分解水垢中的碳酸鈣,因此常被添加於浴廁除垢清潔劑中。以純檸檬酸做為清潔劑的德國海特曼公司(Heitmann),在產品包裝上還特別標註:「請放置於兒童無法拿取處。」而這樣的物質,卻毫無節制地添加於兒童食品中。
以檸檬酸為例便能理解,為什麼一個原本存於天然食品中的無害物質,卻在加工食品中出現問題?答案就在於其「生產方式」:人工製造出來的檸檬酸與它在自然界的存在,兩者已毫無關係。以人工製造的方式簡單便宜,可以脫離原料限制大量生產、添加在許多原本不該含有這種物質的食品 裡,使得人們處處吃到它,攝食量一多,自然就出問題了。
就像所有的食物添加物一樣,不僅需視其本身的性質為何、是否具有毒性等,還有使用量是否會造成過量攝食的問題。因此,一種原本天然無害的物質,便可能因為人工合成、加上毫無節制地大量使用,成為高風險的有害物質。
檸檬酸在1968年全球生產量為五萬噸,2010年則高達一百八十萬噸。這種爆炸性的成長並非依靠檸檬種植面積的擴展所達成。因為,食品業製造檸檬酸的原料,早就和檸檬這種植物一點關係都沒有了。人工合成檸檬酸的原料,是來自於一種名為黑麴菌(Aspergillus niger)的黴菌產生的。黑麴菌原本是一種無用的東西,且只帶給人類生活麻煩,像是造成浴室裡的黑色污漬。然而在食品工業的實驗室裡搖身一變,不僅為食品業帶來檸檬酸,還順便為建材業生產石膏。
大量生產與泛濫添加的結果,便對消費者的身體產生新的挑戰。尤其是兒童,常常得承受身體無法負荷的量。而對政府機構來說,也形成新的挑戰。德國聯邦風險評估中心可說是食品安全最高的把關機構,在對「過量檸檬酸導致兒童健康受損」的問題上表示憂慮,並在評估過量攝取檸檬酸時,引用瑞士學者的研究結果指出,知名的清涼飲料像是汽水、工業製造的冰紅茶等,幾乎等同於高風險產品,而糖果等甜食,更是兒童牙齒保健最可怕的殺手。
問題是,風險評估中心無法在現有的研究資料中,找出檸檬酸的安全劑量。因此結論是,消費者得自行決定是否要承擔這個風險。而自負風險的先決條件,則是他們得知道有這個風險存在──廠商必須盡告知的義務。專家建議,含有檸檬酸的食品包裝上,必須標註警語。針對這一點,風險評估中心的原文如下:「依照現有的資料判斷,無法否認下列事實,即含檸檬酸的飲料及甜食會對牙齒造成傷害。風險評估中心建議,所有這類食品應標上警語以示大眾。」
根據這一點,所有含有檸檬酸的加工食品都要標上警語。這樣一來,不只是芬達汽水、拉瑪人造奶油、康寶調味包還是小熊軟糖,幾乎所有的碳酸飲料、速食調理包和甜食,包裝上都得明顯地標印警語。關於警語的內容,風險評估中心也提出具體的方向做為參考:「所標示的警語必須明顯指出,過量食用這類產品會傷害牙齒。而每天超過兩次以上攝食此類產品,即屬過量。」此外,風險評估中心認為,警語中也必須明示「嬰幼兒不宜食用此類產品」。
這份由風險評估中心所發出的聲明,發表於2004年1月9日。而風險評估中心要求標示警語的立場,卻只維持了一年。在2005年2月24日所發表的新版聲明裡,毫無原因地取消標示警語的要求,但對「食用過量、高檸檬酸的食品,會造成牙齒酸蝕」的立場,實際上並沒有改變。至少從聲明所引用的研究資料來看,並未有任何新的研究報告或數據,駁斥這個立場,轉而支持無害之說。也就是說,傷害依然存在,但無須警告。為何出現這種變化,風險評估中心無法提供答案。


清涼飲料如何將輕金屬鋁帶進大腦
利物浦大學(Liverpool University)一項以喹啉黃、食用藍色1號、味精和 阿斯巴甜四種食品添加物為主的研究證實,在化學物質交互作用下,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並非單純的加法結果,而是以倍數計算。在此實驗中,研究人員透過觀察上述四種化學物質對神經細胞發展的影響,試圖了解它們對於兒童發育中大腦的可能傷害,而實驗結果則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這些物質對大腦的傷害程度,或者說它們的神經毒性並非預料中的以加法方式增加,而是以倍數計算。例如食用藍色一號鋁麗基和味精混合後,減緩細胞生長速度並非預估的15.8%,而是46.1%。這代表,食品添加物的世界裡,計算影響的方式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就上述的例子來說,答案應該是等於六。而當初官方允許這些化學物質做為食品添加物時,完全沒有考慮到物質之間的交互作用。
以檸檬酸來說,這個幾乎存在於每一種加工食品裡的化學物質,會促使人體加強鋁的吸收,也因此,海德堡大學腦科專家孔拉德‧拜洛伊特(Konrad Beyreuther)教授形容它就像「特洛伊木馬」。而鋁對大腦的傷害,不僅會造成兒童過動與學習障礙等問題,更是帕金森症及阿茲海默症的肇因之一。另一方面,最新研究資料顯示,鋁可說是金屬性雌激素(Metalloestrogen),屬於環境荷爾蒙的一種,會導致性功能失調和產生營養吸收障礙。在自然界中,許多甜式食物都有含鋁,好比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本身便富含鋁。但消費者攝取鋁的劑量,則多半是因為食品添加物,特別是食用色素常常會額外添加這種輕金屬。食品業的資料宣稱,添加了鉛的食用色素會讓顏色更加飽滿亮麗。但這種額外添加的方式,並不會顯現在食品標籤上,使得消費者看不出食品含有鋁的成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