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百年清史纂修史(簡體書)
滿額折

百年清史纂修史(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6 元
定  價:NT$ 336 元
優惠價:87292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百年清史纂修史》為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一般項目《百年清史纂修史及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理論研究》(11YJA770031)研究成果。
《百年清史纂修史》主要內容包括《清史稿》篆修經過、《清史稿》評論、臺灣《清史稿》編修經過、臺灣《清史稿》評論、十九家《清史》撮要、國家《清史》篆修經過、國家《清史》芻議、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及其若干理論等部分。《清史》的意義在于它保持了中國傳統史學的連續性,保持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續性,為中國正史的完善和研究,提供了更為翔實的歷史資料。書中還介紹了臺灣《清史》評論和章節體、紀傳體、編年體、綜合體、紀事本末體《清史》研究等。不同版本的《清史》研究給《百年清史纂修史》帶來諸多精彩的閱讀體驗

作者簡介

劉海峰,1965年9月23日生,河南省平輿縣人,達斡爾族。1997年畢業于中山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2007年畢業于廈門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曾在《史學月刊》《安徽史學》《齊魯學刊》等學術刊物發表《(清史稿)撰述人及關系考》等學術論文67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3篇,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復印中心全文轉載2篇。出版《穆彰阿與道光朝政治》等學術專著2部;擔任《駐馬店通史》第二主編;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1項;主持省內有關科研項目3項。獲“河南省新長征突擊手”等榮譽稱號。現為黃淮學院天中歷史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名人/編輯推薦

本著為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一般項目《百年清史纂修史及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理論研究》(11YJA770031)研究成果 。
正史為中華民族特色史學。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一脈相承、綿延不絕,正史實為貫穿中國古今歷史文化一重要主線,其功績至善至偉。百余年來,歷史學家前赴后繼去篆修《清史》,肩負起保持中國傳統文化連續的責任。2002年,《清史》篆修工程正式啟動。此次重修《清史》,大陸學者、港澳臺學者乃至國外學者共同參與,為《清史》的重修提供了強大的支持。《清史》的意義在于他保持了中國傳統史學的連續性,保持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續性,為中國正史的完善和研究提供了更加翔實的歷史資料。本書還介紹了臺灣《清史》評論和章節體、紀傳體、編年體、綜合體、紀事本末體《清史》研究。同版本的《清史》研究給本書帶來了多彩的閱讀體驗。

目次

自序
第一章《清史稿》纂修經過
第一節《清史稿》纂修之緣起
一、北洋民國政府與《清史》纂修
二、清史館之設立
第二節《清史稿》體裁體例之商定
一、《清史稿》體裁之爭論
二、《清史稿》體例、凡例之確定
第三節《清史稿》纂修之經過
一、第一階段(民國三年春至民國六年)
二、第二階段(民國六年至民國十五年)
三、第三階段(民國十五年至民國十六年)
第四節《清史稿》主要纂修人及其史稿貢獻
一、《清史稿》主要纂修人簡介
二、清史館之桐城派與旗人派 自序
第一章《清史稿》纂修經過
第一節《清史稿》纂修之緣起
一、北洋民國政府與《清史》纂修
二、清史館之設立
第二節《清史稿》體裁體例之商定
一、《清史稿》體裁之爭論
二、《清史稿》體例、凡例之確定
第三節《清史稿》纂修之經過
一、第一階段(民國三年春至民國六年)
二、第二階段(民國六年至民國十五年)
三、第三階段(民國十五年至民國十六年)
第四節《清史稿》主要纂修人及其史稿貢獻
一、《清史稿》主要纂修人簡介
二、清史館之桐城派與旗人派
第五節《清史稿》之付印
一、《清史稿》之刊發
二、《清史稿》關內本與關外本之區別

第二章《清史稿》評論
第一節前人關于《清史稿》之評論
一、近代學者關于《清史稿》之評論
二、現代學者關于《清史稿》之評論
第二節《清史稿》之學術價值
一、內容翔實和編纂得體之處
二、《清史稿》史觀進步之處
第三節《清史稿》之學術失誤
一、政治立場問題
二、學術失誤

第三章臺灣版《清史》編修經過
第一節南京國民政府與《清史》之重修
一、南京國民政府第一次重修《清史》
二、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重修《清史》
第二節臺灣版《清史》編修之經過
一、臺灣版《清史》編修之緣起
二、臺灣版《清史》編修之經過
第三節臺灣版《清史》與《清史稿》之主要區別
一、總目錄與卷數區別
二、本紀主要區別
三、諸志主要區別
四、諸表主要區別
五、列傳主要區別
第四節臺灣版《清史》主要編修人及其《清史》貢獻
第五節臺灣版《清史》立法院質詢案始末
一、立法院第一次質詢案
二、立法院第二次、第三次質詢案
三、立法院質詢案對臺灣版《清史》的影響
第六節臺灣修訂《清史》之最后努力
一、臺灣史學界與《清史稿校注》
二、臺灣史學界與"定本清史"

第四章臺灣版《清史》評論
第一節臺灣版《清史》之學術價值
一、糾正《清史稿》諸多史觀錯誤
二、完善《清史稿》諸多義例
三、修正《清史稿》諸多體例
四、增補《清史稿》諸多內容
五、糾正《清史稿》諸多史實錯誤
第二節臺灣版《清史》之學術失誤
一、史觀之失
二、史實錯誤
三、目錄之失
四、體例之失
五、相互矛盾
六、漏載重大史事
七、內容繁冗
八、贊論之失
九、錯字別字
十、脫衍字詞
十一、時間錯誤
十二、斷句錯誤
十三、缺少圖錄

第五章十九家《清史》綱目
第一節章節體《清史》
一、陳懷與《清史要略》
二、孟森與《清史講義》
三、稻葉君山(日本)與《清朝全史》
四、蕭一山與《清代通史》
五、鄭天挺與《清史》
六、戴逸與《簡明清史》
七、費正清(美國)與劍橋《清史》
八、王戎笙與《清代全史》
九、李治亭與《清史》
第二節紀傳體《清史》
十、劉承幹與《清國史》
第三節編年體《清史》
十一、戴逸、李文海與《清通鑒》
十二、章開沅與《清通鑒》
十三、李文海與《清史編年》
第四節紀事本末體《清史》
十四、黃鴻壽與《清史紀事本末》
十五、南炳文與《清史紀事本末》
第五節綜合體《清史》
十六、白壽彝與《中國通史?清史》
十七、朱誠如與《清朝通史》
第六節章回體《清史》
十八、蔡東藩與《清史通俗演義》
十九、黎東方與《細說清朝》

第六章國家《清史》纂修經過(上)
第一節國家《清史》纂修緣起
一、新中國第一次《清史》纂修動議
二、新中國第二次《清史》纂修動議
三、新中國第三次《清史》纂修動議
四、新中國第四次《清史》纂修動議
五、新中國第五次《清史》纂修動議
第二節國家《清史》纂修第一階段--體裁體例討論階段
一、成立《清史》編纂委員會體裁體例工作小組
二、11次《清史》編纂體裁體例學術座談會
三、國家《清史》體裁體例商討目錄
四、體裁體例商討綜述
第三節國家《清史》纂修第二階段--項目立項階段
一、國家《清史》纂修工程之架構
二、國家《清史》纂修工程管理之機構
三、國家《清史》項目之立項

第七章國家《清史》纂修經過(下)
第一節國家《清史》纂修第三階段--初稿撰寫和階段性成果
評估階段
一、編委會工作指導
二、《通紀》撰寫與初評估經過
三、《典志》撰寫與初評估經過
四、《史表》編纂與初評估經過
五、《傳記》撰寫與初評估經過
六、《圖錄》編纂與初評估經過
七、國家《清史》主體類三、四級項目結項程序
第二節國家《清史》主要纂修人
一、《通紀》主要纂修人
二、《典志》主要纂修人
三、《傳記》主要纂修人
四、《史表》主要纂修人
五、《圖錄》主要纂修人
六、其他主要纂修人
第三節國家《清史》纂修第四階段--審改合成階段
一、啟動審改合成工作
二、國家《清史》審改合成之經過
三、國家《清史》纂修之艱難

第八章國家《清史》芻議
第一節國家《清史》之學術價值
一、體裁之創新
二、體例之創新
三、凡例之創新
四、史觀之創新
五、史料占有更豐富
六、史實記載更準確
七、內容之創新
八、纂修方式之創新
第二節國家《清史》纂修工程之附屬貢獻
第三節國家《清史》能否成為國家正史
一、國家《清史》與"二十四史"之比較
二、國家《清史》與《清史稿》之比較
三、國家《清史》能否成為國家正史
四、《清史稿》《新元史》措置之商榷

第九章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及其若干理論
第一節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之萌發
一、近代以來中國史學發展的"九大變局"
二、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概念的提出
第二節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之內涵與外延
一、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之內涵
二、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之外延
第三節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之理論基礎
一、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理論體系之基石--"大一統"
國家觀
二、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之三大支柱--"易代修史"
正統論、"紀傳國史"統領論、"鑒戒史觀"經世論
三、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之邏輯基礎--中國近現代
史學發展的二律背反
第四節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理論之主要內容
一、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之基本特征
二、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之發展階段
三、近代中國民族史學之"史學革命"與"革命史學"
四、近現代中國民族史學之特色正史--正史為中國史學主體論
五、近現代中國民族史學之特色史理--實事求是史理論
六、近現代中國民族史學之特色體裁--史體各有優劣論
七、近現代中國民族史學之特色體例--史學體例精細論
八、近現代中國民族史學之特色史館--中國大史館論
九、近現代中國民族史學之特色功能--史學經世論
十、近現代中國民族史學之特色史家--當代史家超越古代史家論
十一、近現代中國民族史家之愛國主義史情--史家六長論
十二、近現代中國民族史學之特色史料--史料源頭活水論
十三、近現代中國民族史學之特色史籍--史籍為史學精華論
十四、近現代中國民族史學之特色對象--百科皆史論
十五、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之地方史--國史與地方史志互為表里論
十六、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之大眾史學--精英史學與大眾史學一體化發展論
十七、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的國際化--中國史與世界史相得益彰論
十八、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之弊端--當代中國史學八病論
十九、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中國民族特色史學的發展--近現代中國民族特色史學螺旋式發展論
參考文獻
后記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對于革命黨人。《清史稿》撰述者采取的態度是相當謹慎的。清末,清廷培養新軍,反為新軍所覆,史稿于辛亥革命前,統稱“新軍”,辛亥革命中稱“變軍”,辛亥革命后稱“民軍”。如《趙爾豐傳》有“因揭示撫輯變兵”,《榮睿傳》有“變軍方踞府署”,《周飛鵬傳》有“變軍入城”等。又如辛亥革命后,《樸壽傳》有“民軍起,卒防軍與搏”,《讓梨傳》有“為民軍所憚”,《喜明傳》有“民軍猝起”,《何永清傳》有“民軍恐不相容”,等等。
與上述相對應,對于革命黨人,辛亥前,例稱“叛”“亂”,辛亥革命中,例稱“黨人”“黨軍”。如:《端方傳》有“川、鄂為黨人所萃”,《瑞澄傳》有“得黨人名冊”“與黨人戰于灄口”,《吳以剛傳》有“黨人謂以剛藏軍器”。《王毓江傳》有“捕黨人最力,黨人尤恨之”。
史稿在辛亥前稱革命黨人為“匪”,辛亥后概稱“革命黨人”,在撰述人自身是有一定深意的。由“匪”而“黨人”而“民國”,名稱的轉變,暗示著民國與清逐漸變成雙方對等的政權,對于脫胎于滿清官宦的知識分子來言,能作此層,實屬不易。《清史稿》早期批評者指責史稿“內清室而外民國”,其實質是含有一定政治因素在內。值《清史稿》纂修之際,實際上有南、北兩個民國政權存在。清史館依附北京政府,而北京政府優待滿清皇室,史稿為滿清歌功頌德,則與北京政府同出一轍,此所謂“食人之食者必忠其事,受人之任者必觀其成”。于北京政府之要員,史稿無批評一人。昔者伯夷、叔齊采薇西山,不食周粟,在封建倫理中一直唱作榜樣,因其舉動至愚,忠心可嘉。因此,從提倡效忠統治者而言,《清史稿》于北京民國政府斷不可謂“抑民國”。而與“南方民國”,《清史稿》雖然做了一定的努力,但其敵視態度也是斷不可否認的。生逢亂世,南北爭吵,身居紅墻之內,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南方革命黨人開共和之功,尚苛他求?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9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