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遠山幾道彎(簡體書)
滿額折

遠山幾道彎(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8 元
定  價:NT$ 168 元
優惠價:8714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遠山幾道彎》由莫伸編著。
《遠山幾道彎》以“我”,即趙世平為主角,記敘了主人公在十二盤插隊生活的知青歲月。主人公剛剛結束校園生活,有些稚嫩與毛躁,卻滿懷熱情與理想,投入到下鄉運動中后,他在十二盤遭遇了殘酷現實生活的沖擊,其中更有因招工與同伴反目,身邊熟悉的人慘死,農村野蠻落后的現狀對他的觸動很大,他并沒有因此沉淪,他一直在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摒棄了遲疑與低俗,在反思中得到了凈化。也正是因為他說堅持的美好與崇高,他得到了友誼,得到了村民的信任,也得到了熱烈但無疾而終的愛情。但主人公要被招工離開時,他有不舍有感激,正是生活讓他成長了。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遠山幾道彎》是“中國知青文庫”之一,通過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歷史事件,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了一群知識青年在農村生活的境遇。作者莫伸用寫實的手法,將城市年青人在農村中的無奈和艱辛,以及渴望從農村重返城市的希望、失望、甚至是絕望的心情,描述的淋漓至盡。

葉辛
40多年前,中國的大地上發生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波瀾壯闊”四個字,不是我特意選用的形容詞,而是當年的習慣說法,廣播里這么說,報紙的通欄大標題里這么寫。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當年還是毛澤東主席的偉大戰略部署,是培養和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百年大計,千年大計,萬年大計。
這一說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強調,而是天天在我們耳邊一再重復宣傳的話,以至于老知青們今天聚在一起,講起當年的話語。憶起當年的情形,唱起當年的歌,仍然會氣氛熱烈,情緒激烈,有說不完的話。
說“波瀾壯闊”,還因為就是在“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喚之下,1600多萬大中城市畢業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奔赴農村,奔赴邊疆,奔赴草原、漁村、山鄉、海島,在大山深處,在戈壁荒原,在兵團、北大荒和西雙版納,開始了這一代人艱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講完這一段話,我還要作一番解釋。首先,我們習慣上講,中國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有1700萬,我為什么用了1600萬這個數字。其實,1700萬這個數字,是國務院知青辦的權威統計,應該沒有錯。但是這個統計,是從1955年有知青下鄉這件事開始算起的。研究中國知青史的中外專家都知道,從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時間里,全國有100多萬知青下鄉,全國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這個階段涌現出來,宣傳開去。而發展到“文革”期間,特別是1968年12月21日夜間,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發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掀起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那個年頭,毛主席的話,一句頂一萬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且落實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過夜”。于是乎全國城鄉迅疾地行動起來,在隨后的10年時間里,有1600萬知青上山下鄉。而在此之前,知識青年下鄉去,習慣的說法是下鄉上山。我最初到貴州山鄉插隊落戶時,發給我們每個知青點集體戶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鄉上山》。在大規模的知青下鄉形成波瀾壯闊之勢時,才逐漸規范成“上山下鄉”的統一說法。
我還要說明的是,1700萬知青上山下鄉的數字,是國務院知青辦根據大中城市上山下鄉的實際數字統計的,比較準確。但是這個數字仍然是有爭議的。
為什么呢?
因為國務院知青辦統計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鄉知青的數字,沒有統計千百萬回鄉知青的數字。回鄉知青,也被叫作本鄉本土的知青,他們在縣城中學讀書,或者在縣城下面的區、城鎮、公社的中學讀書,如果沒有文化大革命,他們讀到初中畢業,照樣可以考高中;他們讀到高中畢業,照樣可以報考全國各地所有的大學,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樣,不會因為他們畢業于區級中學、縣級中學不允許他們報考北大、清華、復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績好,名牌大學照樣錄取他們。但是在上山下鄉“一片紅”的大形勢之下,大中城市的畢業生都要匯入上山下鄉的洪流,本鄉本土的畢業生理所當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鄉村里去。他們的回歸對政府和國家來說,比較簡單,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邊去,那里本來就是他們的家。學校和政府不需要為他們支付安置費,也不需要為他們安排交通,只要對他們說,大學停辦了,你們畢業以后回到鄉村,也像你們的父母一樣參加農業勞動,自食其力。千千萬萬本鄉本土的知青就這樣回到了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鄉村里。他們的名字叫“回鄉知青”,也是名副其實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鄉知青,和他們就不一樣了。他們要離開從小生活的城市,遷出城市戶口,注銷糧油關系,而學校、政府、國家還要負責把他們送到農村這一“廣闊天地”中去。離開城市去往鄉村,要坐火車,要坐長途公共汽車,要坐輪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長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龍江、內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雙版納,路途相當遙遠,所有知青的交通費用,都由國家和政府負擔。而每一個插隊到村莊、寨子里去的知青,還要為他們撥付安置費,下鄉第一年的糧食和生活補貼。所有這一切必須要核對準確,做出計劃和安排,國務院知青辦統計離開大中城市上山下鄉知青的人數,還是有其依據的。
其實我鄭重其事寫下的這一切,每一個回鄉知青當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隊落戶的公社里,我就經常遇到縣中、區中畢業的回鄉知青,他們和遠方來的貴陽知青、上海知青的關系也都很好。
但是現在他們有想法了,他們說:我們也是知青呀!回鄉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覺得他們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關于中國知青總人數的說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說是2000萬,有的說是2400萬,也有說3000萬的。
看看,對于我們這些過來人來說,一個十分簡單的統計數字,就要結合當年的時代背景、具體政策,費好多筆墨才能講明白。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中,還有多多少少類似的情形啊,諸如兵團知青、國營農場知青、插隊知青、病退、頂替、老三屆、工農兵大學生,等等等等,對于這些顯而易見的字眼,今天的年輕一代,已經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經常會碰到今天的中學生向我提出的種種問題:憑啥你們上山下鄉一代人要稱“老三屆”?比你們早讀書的人還多著呢,他們不是比你們更老嗎?噯,你們怎么那樣笨,讓你們下鄉,你們完全可以不去啊,還非要爭著去,那是你們活該……
有的問題我還能解答,有的問題我除了苦笑,一時間都無從答起。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武漢大學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黃土地之歌”、“紅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系列作品這一大型項目,實在是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經歷過那一時代的知青們回顧以往,理清脈絡;又利于今天的年輕一代,懂得和理解他們的上一代人經歷了一段什么樣的歲月:還給歷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記憶。
對于知青來說,無論你當年下放在哪個地方,無論你在鄉間待過多長時間,無論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業績還是默默無聞,從那一時期起,我們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稱呼:知青。這是時代給我們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記。
歷史的巨輪帶著我們來到了2012年,轉眼間,距離那段已逝的歲月已40多年了。40多年啊,遺憾也好,感慨也罷,青春無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罷,我們已經無能為力了。
我們所擁有的只是我們人生的過程,40多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將永久地銘記在我們的心中。
風雨如磐見真情,
歲月蹉跎志猶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萬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雖談不上“感天動地”。但也是共和國同時代人的成長史。事是史之體,人是史之魂。1700萬知青的成長史也是新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不可遺忘,不可斷裂,亟求正確定位,給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給昨天、今天和明天一個交待。
是為序。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尾聲 后記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細雨不知什么時候便從山林中鉆了出來,輕輕地向溝谷中飄灑。這是一條梭形溝谷,溝底很開闊,很平坦。伐魚河從溝中間流過,咿咿呀呀,永遠不歇。隨著風兒的飄送,聲音時而像老人們在深沉而哀切地嘆息,時而像孩子們在歡快而天真地嬉逗……河中兀立著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這些石頭都是從秦嶺山頂崩坍風化,而后被雨水、河水沖滾到這兒的。也許,再過十年、二十年,這些石頭又會繼續風化,繼續被沖向下游——說不定總有一天,低凹的關中平原會被填高,甚至和秦嶺山脈并肩攜手吧!
除了石頭,伐魚河里游動著許多小魚。不知是由于地氣的原因還是其他原因,這里的魚長相很猙獰,以至于剛下鄉時,我們競不敢吃它們。并且奇怪的是,這里沒有一條魚能超過半尺長!按說這兒有許多深潭。這條河的存在更是有無法算清的歷史了,可是卻沒有一條大魚!從這里再往上走,用不了十里遠,就是山的頂端。越過山頂,便到了太白縣。那里有一條桃川河,水流并不比伐魚河大,河中卻有娃娃魚,一條便四五斤重。一山之隔,品類竟截然不同,這使我們不解!
細想起來,不解的事情多得很呢!從這兒朝北走三四里,有一座“天門”。是兩塊石頭卡在一起,中間露出一道窄縫。通往陜南的小路就從這石縫中穿過。那一年,聚財從天門中過,突然兩邊的石頭擠緊了,生生把他擠死。擠得腦漿直流。再后來,楊家溝一位年輕媳婦透露,那天她和聚財在小路上相遇,聚財一把抱住她就往草叢里按。她急得亂呼亂叫,卻沒有人聽見。眼看著衣服被扒光,突然草叢中躥出一條碗口粗的大蛇,慢慢向他們蠕動。聚財一驚,松了手。她站起來就跑。說來也怪,那大蛇竟不追她,而是死死盯準了聚財。就在聚財連滾帶爬地穿過天門時。嘩啦一聲,天門猛地將聚財卡住。
是真是假,無從考證。總之,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還有許多。剛下鄉時,我們每聽一件,便毛骨悚然,感到洪荒遠古般的大山是那么神秘,那么恐怖!但很快,我們發現這兒的生活和山外并沒有什么不同。最重要,也最本質的仍然是種莊稼,是縫補衣服,燒火做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氣開春,人們便脫棉穿單;時臨深秋,人們便又脫單穿棉……和城里——不,應當說和全中國的人都一樣地活著,并且活得不慌不忙,疲疲塌塌。這種疲塌傳染了我們,于是我們也常常兩眼望天,悵惘而麻木……
就說眼下,我和岳平能夠單獨在這里看玉米地,這在三年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這里已經緊挨著秦嶺山頂了,一片又一片古老的樹林組成了高深莫測的世界。霧氣和水氣就在樹林里面回蕩和飄旋,慢慢吞吞,不聲不響,十分惡毒,十分陰險!由于海拔關系,即使是艷陽當頭的大晴天,這里一早一晚也得穿棉衣。何況現在已是深秋!更何況這里的野豬和豹子時常出沒,虎視眈眈地盯牢著我們拼死守衛著的玉米地呢!常常在半夜里,我們舉起火把,掂著木棍,對趁黑偷襲的狗熊和野豬進行恫嚇——我們敲響一切可以敲響的東西。燃亮一切可以燃亮的東西,在一陣色厲內荏的、莫名其妙的瞎咋唬中,狗熊和野豬便倉皇地逃竄了!
看玉米地的差事很苦。這里沒鍋沒灶,每天只能攪拌面疙瘩吃,實在饞了,我和岳平便用斧頭背面將地上夯平,再攤開一張塑料布,小心翼翼地搟面。但沒法切面,只好用手扯,扯得不倫不類,像窮孩子的尿布。至于睡覺,更慘!是用桐木搭就的三角架,沒門沒窗戶。每到半夜風起,我們都連頭帶腳蒙嚴……
我們愿意看玉米。看玉米可以一天到晚不干重活兒,可以不去犁地、背糞、為牛圈墊土……那些牛馬般的機械勞動把我們干煩了!我們想無所事事。
而現在,無所事事的日子就要結束了!
上午,生產隊捎來話,讓我倆回隊里去。
捎話的是秋兒。他長得很結實,突出的特點是嘴大,嘴大不怕,問題在于他的嘴茬子是向兩頰上翹翹著伸去的。這叫“豬茬子嘴”。養過豬的人都知道,挑選豬娃有一條最重要的標準:嘴茬子要大!這樣的豬上膘快,好喂——當然,秋兒人很好,和我們知青相處得很好,但無論如何,他那張嘴讓人一看見,不由得就聯想起那個討厭的字眼兒了。
P1-3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4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