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誰來監管洩密者?:國家安全與新聞自由的衝突(簡體書)
滿額折

誰來監管洩密者?:國家安全與新聞自由的衝突(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  價:NT$ 299 元
優惠價:87260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2010年“維基揭秘”事件,2013年“斯諾登泄密”事件……據統計,近年媒體泄密在所有泄密情況中比例最高,對國家安全和利益影響也最甚。通過美國政府歷史上重大的泄密案例和事件,作者探討了未授權信息泄露背后的動機、代價、法律困境和解決之道,以期望提醒全美情報系統:對手是如何獲取美國情報的,對手獲得情報后會取得怎樣的優勢。全書內容涉及以下各類問題:
?泄密對美國歷史有何重大影響?
?保密對民主有怎樣的積極意義?
?保密對國家實力和安全有何意義?
?有關泄密的現有法律有何不足?
?如何區分不同性質的泄密?
?政府怎樣故意“泄密”?
?非法保密和過度保密有何危害?
?怎樣讓公眾信任政府保密的合理性?
?未授權信息泄露的原因和動機有哪些?
?未授權信息泄露對國家安全有何危害?
?如何鎖定未授權信息泄露者的身份?
?美國歷史上有哪些未授權信息泄露的經典案例?
?法律為何很難杜絕未授權信息泄露問題?
?政府應該如何減少泄密造成的危害?
?美國有哪些未授權信息泄露相關法律條款?
……
本書是未授權信息泄露最新研究權威著作,由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國家情報委員會、國家情報大學、國防情報局等聯合開發,中情局前局長、國家安全局前局長推薦美國政府人員必讀著作。本書實際案例豐富,理論和實用并舉,內容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在互聯網信息時代普及國家安全意識的目的十分明顯。毫無疑問,它對我國相關讀者同樣具備較強的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

蓋里?羅斯(Gary Ross),現為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ODNI,是全美情報系統的最高監管機構)的一名調查員。他曾獲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刑事司法與心理學雙學士、國家情報大學(National Intelligence University)戰略情報學碩士。他還完成了國家外交事務培訓中心(NFATC)、聯合反情報訓練學院(JCTA)和聯邦執法培訓中心(FLETC)等的高級培訓課程。他在犯罪調查、反情報行動、反恐等方面擁有近20年豐富的組織和監管經驗。他曾榮獲2003年中央情報總監(DCI)“反外國拒止與欺騙團隊獎”和2007年國防部“國家安全調查團隊獎”。

名人/編輯推薦

未授權信息泄露最新研究權威著作
歷述美國政府歷史上重大的泄密案例和事件
探討未授權信息泄露背后的動機、代價、法律困境和解決之道
中央情報局前局長、國家安全局前局長推薦美國政府人員必讀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國家情報委員會、國家情報大學、國防情報局等聯合開發

面對大規模泄密事件,美國如何探索比法律更有效的辦法?
在國家秘密和公眾知情權之間,政府應該怎樣做出抉擇?

作者序

一個秘密只有公之于眾時,才能判斷它是否理應成為秘密。
——維基揭秘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
2010年10月22日,網絡組織“維基揭秘”一手造就了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泄密事件。該網站不顧美國國防部的強烈抗議,公開了39萬條涉及美國在伊拉克軍事行動的機密。其實,維基揭秘在網站公開機密之前,先將資料送給了幾家新聞媒體,如美國的《紐約時報》、英國的《衛報》、德國的《明鏡周刊》,以及總部設在卡塔爾的半島電視臺。上述媒體在分析了維基揭秘送來的資料后,各自刊登了相應的報道。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維基揭秘第一次背叛美國政府、泄露機密信息了。2010年4月,維基揭秘就在自己的網站上公開了一段視頻,記錄了兩架美國阿帕奇直升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空襲。3個月后,維基揭秘又公開了7.7萬條機密,詳細揭露了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2010年11月,他們又從一個高速緩存器中發出了25萬多條美國國務院機密電報。同樣,維基揭秘也事先把這些外交電報透露給了英國、德國、西班牙和法國的多家媒體。 2011年4月,維基揭秘同多家媒體機構又一次爆料,披露了關押在古巴關塔那摩(Guantanamo Bay)軍事監獄中的700多名囚犯的《拘留人犯評估簡報》(Detainee Assessment Briefs)。
德國《明鏡周刊》這樣描述了這次泄密的規模:

一個超級大國出現如此大規模的敏感信息泄露事件,可謂史無前例。通過這些敏感信息足以勾勒出美國外交政策的基礎。美國的伙伴們對她的信心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動搖。

維基揭秘的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對他泄露美國在阿富汗等地的軍事情報,給出了如下的解釋:

這些文件是戰爭過程之中公布的最完整的資料,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發布消息或許大有裨益。材料的內容無所不包,相比之下,以往對阿富汗的報道就顯得黯然失色。這些消息不僅會改變我們對阿富汗戰爭的看法,也會影響我們對現代戰爭的看法。
戰爭中的殘忍和骯臟無處不在,這些檔案將戰爭中丑陋的一面曝光,不僅會改變民眾的觀點,也會影響政界、外交界一些重要人物的觀點。眼下,社會輿論普遍希望結束阿富汗戰爭,這些檔案本身當然不可能結束戰爭,但是在它在改變政治意愿方面可以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隨后的一次采訪中,阿桑奇解釋了他為何要公開國務院的外交電報:

如果國務院內部有人發現了政府濫用權力的行為,而政府內外又缺乏合理的監督機制,這些人就需要另找渠道把發現的問題說出來。我們就是這樣的渠道。

當被問道保守秘密是否合法性時,阿桑奇回應道:

保守秘密是有合法性的,信息公開也有合法性。不幸的是,有一些人干了違背人道、違背法律的事,就打出國家秘密做幌子,以為這樣就可以掩人耳目。殊不知,有良心的人一定會沖破重重阻礙,揭露不法之舉。其實,下決心解密的并不是維基揭秘,而是一個個檢舉者和政見不同者。維基揭秘的工作,就是保護檢舉者,使公眾消息通暢,使真相不被埋沒。

《紐約時報》報道,維基揭秘公開的軍事報道并沒有什么“驚世大揭秘”,但是報道確實透露了一些普通美國人不知道的細節和內幕。 在有關伊拉克的文件中,維基揭秘就公開了伊拉克平民在軍事行動中的死亡情況、伊朗對伊拉克叛亂者的軍事支持,以及美國依靠承包商來提高軍事實力等。有關阿富汗的材料記錄了美國中央情報局在阿富汗的大規模準軍事行動、阿富汗叛亂分子與巴基斯坦情報部門的關系,以及美國中央情報局對阿富汗情報部門的支持等。另據報道,關塔那摩《拘留人犯評估簡報》指出,關塔那摩監獄不是錯押無辜,就是錯放危險犯人,這種狀況十分令人堪憂。
《紐約時報》第一次發文透露國務院外交電報的當天,也發表了一篇《敬告讀者》。 該文解釋了時報刊發機密的動機以及涉密文章發表前的審議過程:

《紐約時報》認為,這些記錄(指美國外交電文)關系到公眾利益。電文闡述了美國外交的目標,外交上的成功、失敗及妥協。這些電報意義重大,其他任何記錄都無法與之相比。
《紐約時報》在紙質報刊和電子報刊上都對電文做了謹慎處理,刪除了文章內容及補充材料中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危及秘密線人安全的內容。《紐約時報》已同其他新聞組織共享了編輯后的內容;我們也與維基揭秘進行了溝通,希望他們能對即將公布的文件進行相應地編輯。
刪減完成后,《紐約時報》將準備發表的文章交給奧巴馬政府審議,請政府官員從官方的視角挑出可能危害國家利益的信息。政府官員在繼續對泄露機密表示譴責的同時,要求時報進一步縮減機密內容。《紐約時報》接受了政府的一部分意見。
處理機密信息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決不能輕舉妄動。編輯們一方面要讓公眾知情,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危害國家利益,力求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
其實,無論《紐約時報》如何決策,這些電報的大部分內容都會公之于眾。為什么?因為維基揭秘至少與歐洲4家媒體共享了全部秘密電報內容,還許諾給另一些媒體提供涉及該國的機密電文。此外,維基揭秘宣稱,他們準備把全部“寶藏”放在自己的網站上。如果等到材料公開《紐約時報》都沒有做深入的報道與細致的分析,就無異于剝奪了讀者的知情權,讓讀者的期待落了空。

美國政府對泄密以及相關報道表示強烈譴責。包括奧巴馬在內的政府官員認為泄密對美國及其盟友的人員和行動構成了潛在的危害。針對有關美軍在伊拉克軍事行動的泄密,國防部發表了以下聲明:

維基揭秘引誘人們違反法律、泄露機密,還自以為是地把機密告訴全世界,尤其是我們的敵人,我們對此深感悲哀。我們知道,維基揭秘公開的有關阿富汗的機密正是恐怖組織一直在搜索的信息,恐怖組織會利用這些信息來對付美國。而涉及伊拉克的機密是阿富汗的4倍還多。維基揭秘如此大規模地泄露機密,不僅置美國軍人的生命于不顧,還把美軍的盟友、與我們并肩戰斗的伊拉克人和阿富汗人推向了危險的邊緣。維基揭秘現在唯一負責任的做法就是把他們竊取的機密物歸原主,并且立即刪除網站上的一切機密。
我們強烈譴責未授權信息泄露之舉,我們對此不做任何評論。唯一要說明的是,關于“重大活動”的報道不過是各作戰部隊當時的所見所聞,沒有結合前后的事件進行分析。這其中無論是悲劇還是平淡的場景,實質上都只是一個瞬間,不能以點帶面,不能反映整個事件的始末。因此,這些記錄應該歸為新聞故事、圖書和電影,而不是對伊拉克的新的認識。
然而,這些報道確實暴露了一些機密,使我們未來的處境更加如履薄冰。例如泄露涉及阿富汗的信息,我們知道,敵人一定會深挖這些信息,試圖透過這些信息洞悉我們如何行動、如何發展情報來源、戰場上如何反應,甚至窺測我軍的裝備。安全上存在這樣的漏洞很可能造成美軍及盟友的傷亡。

美國輿論對維基揭秘和媒體的泄密之舉反應不一。佩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47%的被調查者認為泄露阿富汗的軍事情報會損害公共利益; 而42%的人認為有利于公共利益。針對泄露國務院外交電報的行為,輿論產生了更明顯的分歧:60%的被調查者認為泄露外交電文有損公共利益;而31%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利于公共利益。對于“怎樣看待媒體處理泄密的方式”時,38%的受調查者認為新聞機構曝光得太多;而39%的人認為媒體對機密的報道恰到好處,兩種觀點的支持率幾乎持平。只有14%的受調查者認為媒體隱瞞得太多。
除了美國政府和民眾,盟國政府也表達了對泄密的擔憂:
英國國防大臣利亞姆?福克斯(Liam Fox)發表了一份聲明,稱“我們譴責一切未經授權的泄密行為。泄密將危及英國公職人員以及英國盟友的生命安全,令武裝部隊在各戰場上的行動更加困難、更加危險。”
阿富汗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Hamid Karzai)稱維基揭秘的行為“令人震驚且極其不負責任”,而且把盟軍的阿富汗線人推向了危險邊緣。
巴基斯坦官員指出,維基揭秘稱巴基斯坦情報組織與阿富汗反政府武裝有牽連,這一說法會損害巴基斯坦與美國的關系。 同時,他們十分懷疑今后美國能否保護好敏感情報。巴基斯坦情報部門的一位高級官員表示,如果美國中央情報局不出面譴責維基揭秘的說法,他們會重新考慮是否繼續與美國合作。
墨西哥總統費利佩?卡爾德龍表示,外交電文的泄露對墨美關系的影響“十分嚴重” 。根據維基揭秘曝光的電報,美國駐墨西哥大使多次在電報中批判卡爾德龍政府。對此,卡爾德龍要求美國免除此人駐墨西哥大使的職務。最終,這位大使遞交了辭呈,返回美國。
就連美國的敵人也紛紛對泄密做出評論。基地組織發言人、教士安瓦爾?奧拉基(Anwar al-Awlaki)在一段視頻錄像中大大贊揚了阿桑奇,并對美國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美國仍在朝公開真相的人開火。更重要的是,美國正全力封殺維基揭秘這樣的網站,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維基揭秘公布了伊拉克戰爭的真相;因為網站報道了美國外交官與駐各地特工的對話內容。
任何譴責美國腐敗的人都被指控為恐怖分子。美國給他們強加上一系列子虛烏有的指控,把他們劃定為穆斯林或者其他敵人。現在美國瞄準了維基揭秘的創始人阿桑奇。維基揭秘了曝光了太多白宮的陰暗面,美國政府企圖強加一些罪名來分散其注意力,沖淡泄密的影響。

塔利班發言人扎比烏拉?穆賈希德(Zabihullah Mujahid)證實,塔利班正在仔細審閱維基揭秘泄露的文件。 他表示,“我們會通過自己的秘密系統進行調查,確認維基揭秘中提到的人是否真的是美國間諜。如果是,我們知道該怎樣懲罰他們。”穆賈希德補充道,塔利班已經開始留意媒體泄露的秘密。
雖然阿桑奇斷言維基揭秘遵守了“損害最小化”程序,但是大量報告顯示,維基揭秘網站上未經刪減的文件泄露了數百名與美國合作的外國人的身份。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援助沖突中無辜受害者運動(Campaign for Innocent Victims in Conflict,CIVIC)、開放社會研究所(Open Society Institute,OSI)、阿富汗獨立人權委員會(Afghanistan Independent Human Rights Commission)以及國際危機組織駐喀布爾分支(Kabul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ICG)等5個人權組織的代表先后對維基揭秘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他們要求維基揭秘刪除或刪減包含身份信息的內容。
2010年8月,阿桑奇在接受采訪時談到了美國合作者的身份泄露問題:

我們也面臨著艱難的抉擇。我們面臨著經濟上的限制和現實的問題。現實情況是,只有信息公開才會帶來正義,然而遲到的正義算不上正義。我們不可能耗費幾年的時間逐字逐句地修改這些文件,我們必須盡可能地選擇一條最好的途徑,那就是聽一聽其他媒體如何看待這些機密材料。
現在,我們很遺憾一些無辜的人因為暴露了身份而面臨著威脅(一些媒體夸大了受威脅的人數),但這也是我們面臨的困境。我們要逐句閱讀這些文件嗎?那會花費75萬美元,耽誤大量的時間。這筆錢從哪里來?那些指責維基揭秘、假裝擔心阿富汗平民的人并不愿意真正行動起來,我們又能怎么樣?單純指責維基揭秘是不公平的,這是一個艱巨的工程。我們也面臨著艱難的選擇。

據報道,阿桑奇在與少數記者單獨會談時又給出了另一番回答。英國《衛報》的一名記者在《維基揭秘:朱利安?阿桑奇向秘密宣戰》(WikiLeaks:Julian Assange’s War on Secrecy)一書中記錄了與阿桑奇的一段談話。談話的內容是機密文件中暴露了外國人的身份。根據此書的記錄,阿桑奇做了這樣的評論:“他們是線人嘛,被暗殺也是意料之中的,這是他們自找的。” 但是阿桑奇本人否認上述言論,并準備起訴《衛報》誹謗。
2010年10月,五角大樓發言人公開表示,美國會努力保護軍事報告中提到的伊拉克人。 他說:

我們認為,約有300名伊拉克人因身份暴露而面臨著極大的危險。我們已經把名單通告了駐伊美軍,現在他們正在聯系這些伊拉克人,努力為他們提供保護。

國務院也展開行動,向數百名人權活動者、外國政府官員以及商人發出警告,告訴他們因為身份暴露所面臨的潛在威脅。據稱,有少數人被轉移到了相對安全的地方,或回到自己的國家,或轉移到別國。 另據報道,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平民為此更加不愿意與人權調查人員對話,而且人權活動者與外交人員的溝通也受到了消極影響。
美國駐外大使中,除了駐墨西哥大使辭職以外,駐厄瓜多爾大使也被驅逐出境;駐利比亞大使則被召回美國。 厄瓜多爾政府之所以驅逐美國大使,是因為他在給政府的電報中提到厄瓜多爾警察力量的高層存在腐敗,并且厄瓜多爾總統可能知道此事。而這封電報也遭到了維基揭秘的泄露。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也譴責了維基揭秘泄露外交電報之舉。 克林頓表示,泄密破壞了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合作,“破壞了責任政府的正常運轉。”他還表示,那些為了保護他人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人現在正面臨著坐牢、酷刑和死亡等嚴重后果。但是希拉里?克林頓堅信,即使受到如此嚴重的影響,美國與外國政府的關系依然會堅持下去。
此外,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聽說,有人把泄露外交電文描述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垮臺,說泄密改變了游戲規則,等等。這些說法明顯是夸大其詞。外國政府之所以與美國合作,并不是因為他們喜歡美國、信任美國,也不是因為相信美國能夠保密,他們與美國合作純粹是出于利益的需要,僅此而已。

隨后,在國會召開的吹風會上,國務院一些官員評價,外交電文的泄露讓美國“非常尷尬”,但是局勢仍在“掌控之中”。 據報道,一名國會議員認為,美國政府為了對泄密者提起刑事訴訟,不得不把泄密的危害說得如此嚴重。
據多家媒體機構報道,國防部成立了一個120人的特別任務小組,來評估泄密的危害。2010年8月,國防部長就阿富汗軍事情報的泄露向參議院軍事委員會(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提交了一份初步的調查報告。報告的結論是,泄密并未暴露特定的情報來源和獲取方式,只是阿富汗線人的身份暴露可能危害美國的國家安全。 國防部長蓋茨同時報告,軍隊正在同聯盟伙伴聯合評估泄密帶來的其他風險,并考慮采取相應的行動來降低危害。
除了泄密的利弊問題,維基揭秘還有幾個引人爭議的問題:
其一,維基揭秘究竟算不算新聞組織?阿桑奇是不是記者?這二者的性質也是人們熱議的焦點。阿桑奇稱自己是組織和領導記者的總編兼出版人。對此,前《紐約時報》記者、普利策獎得主 朱迪思?米勒評價道,他“也許不是個好記者,但是他算是一名記者。 ”而《華盛頓郵報》記者達娜?普里斯特表示了不同的意見。2011年,在美國律師協會(American Bar Association,ABA)的一次活動中,普里斯特表示:“我覺得阿桑奇根本不算是記者,而是記者的消息人。” 《紐約時報》執行主編比爾?凱勒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紐約時報》認為阿桑奇是消息人,而不是合作伙伴。 而職業記者協會卻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他們在公開的一份聲明中表示,維基揭秘究竟算不算“新聞活動”、阿桑奇算不算“新聞工作者”,他們還沒有形成一致的觀點。
其二,維基揭秘中涉及的機密材料究竟歸誰所有。美國政府堅持主張對機密文件的所有權。政府聲稱維基揭秘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把竊取來的文件物歸原主、并從其網站上刪除。 而阿桑奇則主張維基揭秘獲取的機密歸自己所有。當《衛報》發表了從其他途徑獲得的外交電文時,阿桑奇就威脅要起訴《衛報》。 他主張,公開機密文件與他的經濟利益息息相關,如果《衛報》不遵守合作出版協議,他就準備采取法律措施。2010年7月,美軍上等兵布萊德利?曼寧(Bradley Manning)因泄露國防機密、涉嫌違反《軍事審判統一法典》(Uniform Code of Military Justice)而被拘留。 曼寧泄露了美軍在伊拉克軍事行動的一段視頻和50多條國務院機密電報。雖然檢方沒有指控他給維基揭秘提供了有關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機密,但是指控他與維基揭秘有牽連。 2011年3月,檢方又增加了包括盜竊公共記錄、未經授權轉移國防機密、計算機詐騙、違反軍規及援助敵人等22條指控。盡管援助敵人最高可以判處死刑,但是軍方并不準備起訴以死刑的罪名起訴他。 到2011年5月審判之前,曼寧一直被關押在堪薩斯州的利文沃斯堡。據報道,曼寧曾在網上與一位名叫阿德里安?拉莫(Adrian Lamo)的黑客聊天, 在聊天中透露了自己泄密的過程。隨后拉莫舉報了曼寧,致使曼寧被起訴。一家在線雜志曝光了曼寧和拉莫的聊天記錄,這段記錄似乎就是曼寧把機密拷貝出來并告訴維基揭秘的過程。

(下午1:54:42)曼寧:我先找一張音樂光碟
(下午1:55:21)曼寧:比如“Lady Gaga”的碟……抹掉上面的音樂……把壓縮后的分割文件拷進去
(下午1:55:46)曼寧:一點兒都沒人懷疑
(下午1:55:48)曼寧:有點悲哀是吧
(下午1:56:04)拉莫:可能永遠不會有人懷疑
(下午1:56:07)曼寧:我也不用躲躲藏藏的
(下午1:56:36)拉莫:從職業角度說,我很好奇,存儲機密的服務器怎么那么不安全
(下午1:57:19)曼寧:有人一天工作14小時……每天都這樣……沒有周末……沒有娛樂……
(下午1:57:27)曼寧:3個禮拜之后就不當回事了
(下午1:57:44)拉莫:我是說技術上不安全
(下午1:57:51)拉莫:難道是物理接觸?
(下午1:57:52)曼寧:(點頭)
(下午1:58:16)曼寧:但是沒什么物理安全可言
(下午1:58:18)曼寧:要物理接觸吧
(下午1:58:20)曼寧:哈
(下午1:58:33)拉莫:看似有安全防護,實際上沒有
(下午1:58:51)曼寧:就5位密碼……但是就好像你敲敲門……
(下午1:59:15)曼寧:武器嘛,每個人都有武器
(下午2:00:12)曼寧:每個人都坐在自己的工作站里……看看音樂視頻、飛車追逐、大樓爆炸之類的視頻,拷貝一些東西到DVD、CD上……文化創造了機會
(下午2:01:44)曼寧:最難的是上網……把敏感信息上傳到開放的互聯網上可不是鬧著玩的……我們的網絡對動亂、恐怖主義、民兵、犯罪等信息都是有監控的
(下午2:01:52)拉莫:網絡反監控軟件(TOR)?
(下午2:02:13)曼寧:反監控軟件+安全套接層(SSL)+安全文件傳輸協議(SFTP)
(下午2:02:33)拉莫:(點頭)
(下午2:03:05)拉莫:不知道具體怎么操作的,不過聽起來不錯
(下午2:03:22)曼寧:我還問過國家安全局的人,有沒有發現本地網絡的有可疑活動……他聳聳肩說“那不是首要任務”
(下午2:03:53)曼寧:然后回去繼續看《鷹眼》
(下午2:12:23)曼寧:所以很多因素導致了大規模的數據泄露……物理安全、技術安全、還有人文方面
(下午2:13:02)曼寧:不保護信息安全的典型實例
(下午2:14:21)曼寧:聽著音樂,假裝唱著“Lady Gaga”的《電話》,同時創造著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信息泄露
(下午2:15:03)曼寧:就這么簡單,也很乏味
(下午2:16:37)曼寧:泄密
(下午2:17:56)曼寧:服務器、日志、物理監控、反情報系統都是擺設,信號分析疏忽大意……簡直就是“完美風暴”
(下午2:19:03)曼寧:(嘆氣)
(下午2:19:19)曼寧:聽著很惡劣吧
(下午2:20:06)拉莫:有一點
(下午2:20:52)拉莫:我是說軍方的網站
(下午2:21:08)曼寧: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下午2:21:32)曼寧:真悲哀
(下午2:22:47)曼寧:我是說,萬一我要是不懷好意,會有什么后果
(下午2:23:25)曼寧:比如我可以把這些東西賣給俄羅斯或者中國,能掙好多錢吧?

曼寧首次被起訴后5個月,國會提出修改《間諜法》第798節。新法案被稱為《保護人工情報與加強合法傳播法案》(Securing Human Intelligence and Enforcing Lawful Dissemination Act,SHIELD Act)。該法案增加了未授權信息泄露的類別:各情報機構的秘密線人及情報來源、美國或外國政府的人工情報活動均被列為不得泄露的類別。與此同時,眾議院也提出了一項類似的法案。但是截至111屆國會休會之前,兩項法案都未能付諸實施。
2010年12月,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就“維基揭秘、《間諜法》與憲法”一題召開聽證會,仔細審議了實施刑事處罰的可能性、《憲法第一修正案》與憲法本身的關聯,以及在界定“記者”這一概念時遇到的困難。為本書撰寫評論的兩位學者——美利堅大學法學教授史蒂芬?弗拉德克和作家加布里埃爾?舍恩菲爾德都參加了此次聽證會。2011年3月,參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Senate Homeland Security Committee)也召開了一次主題為“維基揭秘時代的信息共享:尋求安全與合作的平衡點”的聽證會。
維基揭秘事件發生后,《紐約時報》仔細考慮了維基揭秘的模式是否可以復制。該報準備開通一條“泄密者綠色通道”(EZ Pass lane for leakers),讓政府雇員能夠以匿名的方式大批量上傳機密文件。 而半島電視臺(Al Jazeera)已經搶先設立了“透明單元”(Transparency Unit),供知情人上傳信息。
維基揭秘不僅在政府和媒體中間掀起了層層波瀾,也激起了人們對媒體公開信息與政府保護機密這一矛盾的激烈辯論。這一矛盾由來已久,而維基揭秘則重新激發了與之相關的辯論。辯論中提出了一些很難回答的問題,例如:
? 什么樣的機構可以算作“媒體”?法律,尤其是《憲法第一修正案》對媒體提供了哪些保護?
? 媒體在推動社會廣泛辯論、揭露政府不當行為方面扮演著什么角色?
? 媒體機構能否正確評估未授權信息泄露對國家安全造成的危害?
? 政府過度保密達到了怎樣的程度、能在多大限度內容忍或赦免泄密行為?
? 提升個人和公司的利益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泄密?
? 泄密對美國與外國政府及外國情報組織的關系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 未授權信息泄露造成了怎樣的危害(包括情報來源和獲取方式、財政支出、生命損失等方面)?
? 國會對軍事活動和情報活動是否實施了有效的監督?

正如本書書名所示,泄密問題不僅涉及政府內部的自我監督與外部的媒體監督,還涉及媒體責任及維基揭秘等組織的責任。在一次有阿桑奇參加的會議上,道格拉斯?穆雷(Douglas Murray)問阿桑奇:“政府是選舉產生的,而您,阿桑奇先生,則不是選舉出來的。那么誰來監督您?”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在一檔電視節目“60分鐘”中采訪了阿桑奇,其中也談到了監督的問題。主持人問道:“您認為您是美國和其他大國的監督者,在這個過程中您自己也變得非常強大了。那么誰來監督您呢?”阿桑奇答道:

“維基揭秘的消息人可以向我們提供信息,也可以不提供;出資者可以為我們出錢,也可以不出錢,這些都取決于我們的表現。若沒了公眾的消息來源和資金支持,我們根本存活不了幾個月。”

提供信息和資金支持的團體或個人能否實施有效的監督?有沒有能力進行監督?這是未授權信息泄露中最棘手的部分。本書將一一分析上述問題,剖析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包括維基揭秘,以便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國家安全和媒體自由之間持續不斷的沖突。在本書的最后,我們將討論政府應該采取什么方式,或者說有沒有一種方式來減少泄密造成的危害。泄密是一個很火的話題,而泄密事件幾乎每天都在發生。由于時間有限,本書內的信息均截止到2011年5月1日為止。

目次

推薦序1(中央情報局前局長 邁克爾·海登)
推薦序2(國家情報委員會高級培訓主管 威廉·帕爾科特)
推薦序3(美利堅大學法學教授 史蒂芬·弗拉德克)
推薦序4(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加布里埃爾·舍恩菲爾德)
推薦序5(資深媒體人 本杰明·紹爾)
推薦序6(國家情報大學博士 沃倫·斯奈德)
作者序
第一章 相互矛盾的原則
屁股決定腦袋
未授權信息泄露知多少
學術研究
依法回應:《間諜法》
尋找立法解決的替代性方案
鎖定泄密者之艱難——大海撈針
法律的濫用與阻止未授權信息泄露
立法途徑的替代性方案——理性選擇理論
第二章 未授權信息泄露的收益:記者的動機及正當理由
記者泄密的動機
記者泄密的正當理由
政府雇員及其動機:“供給方”
結論
第三章 未授權信息泄露的代價:認清危害
危害的類別
損己利敵
證實偏見與媒體發現損害的能力
結論
第四章 從“常春藤鈴”看記者的決策過程
泄密之前
結論
第五章 極運用理性選擇理論
應用理性選擇理論,走出兩難境地
應用過程
前景展望
附錄
附錄一:有關未授權信息泄露的法律框架
行政部門
立法部門
司法部門
結論
附錄二:美國中情局歷任局長簡表
致謝
參考文獻
英漢術語對照

書摘/試閱



推薦序6
從喬治·華盛頓的獨立戰爭到喬治·布什的反恐戰爭,維護新聞自由與保護機密的需要(指保護情報來源與獲取方式不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被公開)之間始終存在著一道難以彌合的矛盾。中央情報局前高級執行官、美國情報部門否認與欺騙委員會副主席兼國家科技情報副總監詹姆斯·布魯斯(James Bruce)把這一矛盾稱為“民主政治的困境”:
……描述了保密與民主之間的關系。毫無疑問,民主要求信息公開,以便分清責任。如果嚴肅地看待政府責任的問題,就會發現,保密就其性質而言必然對民主構成威脅。但是,信息公開雖然有利于美國的民主,也方便了敵人竊取信息。(注釋見原文)
曝光情報來源和獲取方式所造成的危害與記者泄密的動機之間存在很深的矛盾,蓋里?羅斯在本書中著重探討了如何協調這一矛盾。羅斯探索了這一矛盾的歷史淵源。他指出,未授權信息泄露這一問題已經成為了政府、學者和法律界經常討論的熱點話題。參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眾議院情報特別常設委員會(House Permanent Select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HPSCI)、參議院司法委員會(Senate Judiciary Committee)及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也多次就此問題召開聽證會。
美國政府非常清楚,對涉及國家利益的信息進行保密是十分必要的。除此之外,政府也有責任維護民主制度下公眾的開明與進步。羅斯在書中對這兩個方面做了充分的闡述。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則可以追溯到憲法的前十條修正案,即《權利法案》。《權利法案》在序言中聲明,該法案的目的“在于防止對美國憲法權力的誤解和濫用……是公眾對政府信任度的延伸。” 雖然《權利法案》的序言不像憲法序言那樣廣為流傳,但是它仍然體現了美國國父們的思想精髓。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