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國古典詩學的還原與闡釋(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古典詩學的還原與闡釋(簡體書)
中國古典詩學的還原與闡釋(簡體書)
中國古典詩學的還原與闡釋(簡體書)
中國古典詩學的還原與闡釋(簡體書)
中國古典詩學的還原與闡釋(簡體書)
中國古典詩學的還原與闡釋(簡體書)
中國古典詩學的還原與闡釋(簡體書)
中國古典詩學的還原與闡釋(簡體書)
中國古典詩學的還原與闡釋(簡體書)
中國古典詩學的還原與闡釋(簡體書)
中國古典詩學的還原與闡釋(簡體書)
中國古典詩學的還原與闡釋(簡體書)
中國古典詩學的還原與闡釋(簡體書)

中國古典詩學的還原與闡釋(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2 元
定  價:NT$ 312 元
優惠價:87271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珞珈語言文學學術叢書:中國古典詩學的還原與闡釋》是作者二十餘年來研習中國詩學和詞學部分成果的結集。全書分六輯:第一輯討論中國詩學的基本範疇,第二輯描述先秦詩歌、音樂及歷史的傳播與接受,第三輯論述明清詩學的重要理論家及其理論貢獻,第四輯分析幾組重要的清代詞學理論範疇,第五輯探討清代詞學的重要流派及其理論貢獻,第六輯描述清代不同時段詞學思潮的變遷。全書在指導思想上突出了一個重要理念,即理論研究必須以基礎文獻為討論的出發點,文獻是還原,理論是闡釋,兩者不可或缺,基礎文獻清理的終極目的還是為了闡釋。《珞珈語言文學學術叢書:中國古典詩學的還原與闡釋》無論是在材料的搜集上還是理論的闡釋上,都具有較強的原創性和開拓性,作者通過第一手材料的梳理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體現了無征不信、言必有據的學術理念。

作者簡介

陳水云,1964年8月生,湖北武穴人。1987年畢業于湖北大學中文系,獲湖北大學碩士學位(1993)和南開大學博士學位(1996),1996年進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先后為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2009年為美國新澤西州Rutgers大學東亞系訪問教授。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湖北省古代文學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詞學、明清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出版有《清代詩學》(合著)、《清代詞學發展史論》、《明清詞研究史》、《二十世紀清詞研究》、《唐宋詞在明末清初的傳播與接受》、《中國文學批評史學術檔案》等學術著作10余部,在《光明日報》、《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民族文學研究》、《中華文史論叢》等發表論文1 20余篇,先后獲中南地區人民出版社優秀圖書獎、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第五屬夏承燾詞學獎二等獎、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等。目前承擔的項目有:國家社科基金“八股文批評史”、教育部社科基金“中國詞學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古典詩學的還原與闡釋》無論是在材料的搜集上還是理論的闡釋上,都具有較強的原創性和開拓性,作者通過第一手材料的梳理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體現了無征不信、言必有據的學術理念。

目次

第一輯
感應與山水審美的發生
漢語與山水詩的“造境”
占典意境的符號學詮釋
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的“小道”說
第二輯
先秦時期詩歌的傳播方式
先秦時期的“說”詩方式
“士”與戰國時期的傳播藝術
春秋雅俗樂之爭與當代文藝發展方向的思考
第三輯
三種鄂藏本稀見清代詩話考述
清初遺民詩人杜睿的詩學思想
清初詩學家葉燮論杜甫其人其詩
王漁洋的“神韻”說與王維的山水詩畫
張問陶詩歌思想的發展
論晚明山陰祁氏女性文學群體
第四輯
論詞絕句的歷史發展
清初散佚詞選六種考論
“詩圣”杜甫與“詞中少陵”
清代詞學的“尊體”理論
清代詞壇的“詞史”意識
清初詞學的南北宋之爭
第五輯
八旗詞壇與清代詞論
浙派詞學與傳統美學
乾嘉學派與清代詞學
晚清常州詞派的“尚澀”
咸豐、同治時期淮海詞人群體綜論
南社論詞之兩派及其詞學史意義
第六輯
明末清初詞學思潮的轉變
嘉慶年問詞學思想的新變
道光年間詞學思想發展的內在理路
“終結”與“開篇”——清末民初中國詞學的現代轉型
后記

書摘/試閱



因此古人非常重視藝術結構的空白部分,認為“畫在有筆墨處,畫之妙在無筆墨處”(戴熙《習苦齋畫絮》)。他們甚至要求把藝術表現的重心放在虛空部分上,讓虛空部分把藝術文本的全部魅力表現出來,如唐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隔窗云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王維)、“山翠萬重當檻出,水光千里抱城來”(許渾),把遠景納入眼前,讓虛空結構(窗、門檻、水)生發出不盡的意味,藝術意境也即由此呈現出來。故唐劉禹錫云“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記》),司空圖亦云“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二十四詩品》),就是說藝術意境生成于“象外”的虛空部分(“環中”)里。后來,笪重光亦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畫筌》)。清王石谷、惲壽平評道:“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即虛實相生法,人多不著眼。空處妙,通幅皆靈,故云妙境也。”(湯貽芬《畫鑒析覽》)
藝術意境的生成,不僅來自于由結構空間性帶來的“象外之象”,而且更來自讀者對結構的解讀和對情感的體驗。元人方回云:“心即境也。治其境而不于其心,則跡與人境遠,而心未嘗不近;治其心而不于其境,則跡與人境近,而心未嘗不遠。”(《心境記》)清人方士庶亦云:“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衡是非,定工拙矣。”(《天慵庵筆記》)所謂“心”,即主體之心,亦即體驗者之心靈,它把外在的藝術文本轉化為內在的心靈結構,并把有限的文本結構再度構造為無窮的藝術形象,所以巴特把藝術文本分為可讀性與可寫性兩種,認為可寫性文本(相當于虛實結合的藝術品)要求讀者參與到意義的生產活動中,讀者不再是無所事事的多余累贅的消費者,而是自由地對能指作用的發揮作出響應,并在參與文本的創造過程中。體會到異乎尋常的“極樂”之感。但是,藝術意境的生成,亦即藝術文本結構的被解讀,得受解讀的語境和解讀的主體心境兩種因素限制。從解讀的語境來說,藝術結構的空間被呈現為何種意象,完全受制于當前被解讀的語境,如月夜星河之景便被解讀為如下之境:“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風露浩無聲” (楊載)、“明河有影微云外,清露無聲萬木中”(沈周)、“半江殘月欲無影,一岸冷云何處香”(盛青嶁)。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71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