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上下)(簡體書)
滿額折

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上下)(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  價:NT$ 588 元
優惠價:87512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套裝共2冊)》內容簡介: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為父親編著的最重要一部著作。共分兩卷,上卷《父親與民國》(1893—1949),下卷《臺灣歲月》(1949—1966)。
全書以白崇禧戎馬生涯為主線,涵蓋北伐、蔣桂戰爭、建設廣西、抗日、國共內戰、二二八事件後赴臺宣慰……記錄從1927年至1949年白崇禧前半生的軍政活動,大起大落,澄清白崇禧與蔣介石、李宗仁等人分分合合的歷史誤區,以及1949年後在臺灣十七年的交游、信仰、弈棋、狩獵等暮年活動,淡泊自適,表露白崇禧作為兒子、丈夫、父親的生活點滴。
精選珍貴照片五百余幅,記錄諸多歷史關鍵時刻。其中,白崇禧作為歷史上華南領兵攻入北京的第一人、最後完成北伐大業的一組影像,更是彌足珍貴。
上卷看點——關系北伐成敗的龍潭之役,直魯軍殘敗之後的奉軍易幟,未被采納的建議西北國防電文,最不應該發生的蔣桂戰爭,聲名大噪的“三自三寓”政策和“三民主義模范省”,給予日軍“近代史上最慘烈之挫敗”的臺兒莊大捷,“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抗日最高戰略,中日戰史上最慘烈的攻堅之戰昆侖關大捷,抱憾終身的東北四平街會戰,渡江戰前促請蔣介石下野的《亥敬》與《亥全》電報,等等。
下卷看點——臺灣歲月,包括二二八事件後銜命赴臺宣慰,與本地族群的交流;作為協會理事長,鼓勵回教改革要受現代教育;嗜好圍棋,資助林海峰成就“世界棋王”??;喜愛狩獵,與“理論狩獵者”葉公超惺惺相惜;受情治人員長期監控,跟胡適、宋子文、“飛虎將軍”陳納德、邵氏老牌明星洪波等人交游。家族親情,講述馬太夫人九十大壽,父親母親患難相敬,母親是家中擎天一柱,還有大姐先智、二姐先慧、三姐先明、大哥先道、二哥先德、三哥先誠、四哥先忠、六弟先剛、七弟先敬以及先勇,十個兄弟姐妹的照片故事。

作者簡介

白先勇,白崇禧之子,1937年生,廣西桂林人。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劇作家。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他的小說被譯成英、法、德、意、日、韓等多種語言文字,在海內外擁有讀者無數。
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只手指》、《樹猶如此》,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重新整理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等人戲曲,制作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新版《玉簪記》,影響極廣,并撰有父親白崇禧傳記。

名人/編輯推薦

1、白崇禧的家藏照片,首次披露——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為父親編著的最重要一部著作,披露家藏的隨軍攝影,1928年白崇禧最後完成北伐,1946年以國防部長名義首次巡視華北等,500多幅珍貴照片,再現諸多歷史關鍵時刻。
2、白崇禧的畢生戰役,歷史功過——北伐收官之戰,龍潭戰役,蔣桂戰爭,兩廣事變,淞滬會戰,臺兒莊大捷,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昆侖關大捷,東北四平街會戰,徐蚌會戰,青樹坪之役……戎馬一生,大起大落。
3、白崇禧的歷史誤區,逐一澄清——蔣介石與白崇禧、陳誠,為何對白“敬而不親”,對陳“親而不敬”?李宗仁與白崇禧,“李、白”大事上為何也有分歧?昔日老部下撰寫《白崇禧傳》,為何竟說白崇禧擁兵自重“冷眼旁觀”?
4、白崇禧的臺灣晚年,最後表白——生前遭情治人員監控,死後蔣介石第一個前往祭悼,1966年以最高軍禮下葬臺灣六張犁回教公墓,與國民黨其他將領一樣,墓地也是朝著大陸方向的。其晚年生活,其家族親情,鮮為人知,今已披露。

◎ 【《父親與民國》序言】
父親白崇禧將軍,出生于公元一八九三年桂林六塘山尾村,一個回民家庭。祖父志書公早逝,家道中落,父親幼年在艱苦的環境中奮發勤學,努力向上,很小年紀便展露了他過人的毅力與機智。一九?七年,父親考入桂林陸軍小學,這是他一生事業奠基的起點。父親生長在一個革命思潮高漲的狂飆時代,大清帝國全面崩潰的前夕,桂林陸軍小學正是革命志士集結的中心。一九?五年孫中山成立同盟會,次年便派黃興至桂林發展革命組織,陸小總辦蔡鍔等人鼓吹“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父親深受影響,與同學們紛紛剪去長辮,表示支持。
公元一九一一辛亥年,十月十日晚,武昌新軍工程營的成員發出了第一槍,武昌起義,展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那一槍改變了中國幾千年的帝制歷史,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誕生了。武昌起義那一槍也改變了父親一生的命運。
武昌起義的消息傳來,廣西人士反應熱烈,組軍北上支援。父親參加了陸軍小學同學組織的廣西學生軍敢死隊,共一百二十人,隨軍北伐。家中祖母知道父親參加敢死隊的消息,便命父親兩位哥哥到桂林城北門去守候,預備攔截父親,強制回家。誰知父親暗暗將武器裝備托付同學,自己卻輕裝從西門溜了出去,翻山越嶺與大隊會合。那年父親十八歲。踏出桂林西門那一步,他便走出了廣西,投身入滾滾洪流的中華民國歷史長河中。
學生軍敢死隊水陸兼程,經湖南北上,父親肩上荷七九式步槍一枝,腰間綁著一百五十發子彈的彈帶,背著羊氈、水壺、飯盒、雜囊,身負重載,長途行軍,抵達漢陽時,父親與許多敢死隊同學腳跟早已被草鞋磨破,身上都生了虱子,癢不可當。時清軍據守漢口、漢陽,與武昌方面的革命軍隔江對峙,廣西北伐軍和學生敢死隊奉命,在漢陽蔡甸到梅花山一帶,配合南軍作戰,威脅敵方側後。一夜,父親被派擔任步哨,時適大雪紛飛,頃刻間父親變成了一個雪人。那是父親第一次上前線,而且參加一場驚天動地的革命行動,內心熱情沸騰,刺骨寒風竟渾然不覺。那是父親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親身參加武昌起義,對父親具有重大意義。他見證了中華民國的誕生,由此,對民國始終持有一份牢不可破的“革命感情”。
辛亥革命成功後,父親考入保定軍校三期,接受完整的軍事教育。父親在保定前後期的同學,日後在國民革命軍中皆任要職。保定畢業,父親與二十多位同學自愿分發到新疆屯邊,效法張騫、班超,立功異域。他曾經下工夫研究左宗棠治疆的功績,中國邊防一直是他戰略思想的要點之一。治疆的抱負,後因俄國革命交通阻斷,未能實現。
一九一七年,父親返回廣西,結識李宗仁、黃紹竑,共同從事統一廣西的大業,時稱“廣西三杰”。
一九二六年,北伐軍興,蔣介石總司令力邀父親出任國民革命軍參謀長,這是父親軍事事業第一個要職。當時北洋軍閥各據一方,中國四分五裂,其中以孫傳芳、吳佩孚勢力最大。中國人民經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革命新思潮高漲,對國民革命軍有高度期望,革命軍遂能以少擊眾,從廣州一路摧枯拉朽打到山海關。那是國民革命軍士氣最旺盛的時刻。北伐是民國史上頭一等大事。
北伐時期,父親立下大功,重要戰役,幾乎無役不與,充分展示他戰略指揮的軍事才能,尤其是一九二七年龍潭戰役,關系北伐成敗。時因寧漢分裂,蔣介石下野,國民革命軍內部動蕩不穩,孫傳芳大軍反撲,威脅南京,形勢險峻。父親臨危受命,指揮蔣介石嫡系第一軍,與孫傳芳部決戰于南京城郊龍潭,經過六晝夜激戰,不眠不休,終于將孫軍徹底擊潰。行政院長譚延?在南京設宴招待龍潭戰役有功將領,特書一聯贈予父親:

指揮能事回天地;
學語小兒知姓名。

北伐後期,父親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率領第四集團軍,揮戈北上。一九二八年六月十一日,父親領軍長驅直入北京,受到北京各界盛大歡迎,成為歷史上由華南領兵攻入北京的第一人。天津《大公報》主筆、名記者張季鸞在六月十四日發表社評:廣西軍隊之打到北京,乃中國歷史上破天荒之事。當年太平天國的兩廣軍隊只進到天津,父親時年三十五歲,雄姿英發,登上他戎馬生涯的第一座高峰。
父親繼續率部至灤河,收拾張宗昌、褚玉璞殘部,東北張學良易幟,最後完成北伐。
北伐期間,廣西軍屢建奇功,桂系勢力高漲,功高震主,蔣介石決意“削藩”。一九二九年,發生蔣桂戰爭,掀起中原大戰序幕,中國再度分裂。北伐成功,原為國民黨統一南北、建設中國最佳良機。北伐甫畢,南京開編遣會議,計劃裁軍,父親由北平拍數千言長電致國民黨中央,請纓率領第四集團軍至新疆實邊,可惜未受采納。中央派軍攻打廣西,父親等人一度流亡安南。後再潛返廣西,展開兩廣連盟,與中央對峙。期間父親致力建設廣西,不到七年,廣西由一個貧窮落後的省份一躍而成為全國“三民主義模范省”。一九二三年,父親曾在廣州晉見孫中山先生,受到極大鼓勵。父親對孫中山創作的《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實業計劃》中的建國理想及方針,心向往之。建設廣西,如土地改革、“三自”、“三寓”地方自治等計劃,可以說都在實踐“三民主義”的精神。胡適等人參觀廣西,大加贊揚。建設廣西,展現了父親的政治抱負及行政才能。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地方將領中,父親第一個飛南京響應蔣介石抗日號召。日本各大報以頭條新聞報道:“戰神蒞臨南京,中日大戰不可避免!”廣西與中央對峙因一致對外而暫時化解。
父親出任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長。對日抗戰,父親的貢獻不小:
一九三八年,軍事委員會在行都武漢開“最高軍事會議”,父親提出對日抗戰大戰略:“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以游擊戰輔助正規戰,消耗敵人實力作持久戰。日軍軍備遠優于中國軍隊,與日軍正面作戰,難以制勝。八一三上海保衛戰,中國軍隊傷亡超過十五萬精兵,犧牲慘重。父親認為,應該同時發動敵後游擊戰術,困擾敵人,不必重視一城一鎮的得失,使敵人局限于點線的占領,將敵軍拖往內地,拉長其補給線,使其陷滯于中國廣大空間,從而由軍事戰發展為政治戰、經濟戰,向敵發動長期總體戰,以求得最後勝利。父親自承抗日戰略思想,是受到俄法戰爭即俄國人拖垮拿破侖軍隊策略的啟發。父親的提議得到蔣介石委員長的采納,并訂為抗日戰爭最高指導原則,對抗戰的戰略方向,有指標性的作用。父親有“小諸葛”之稱,被譽為中國近代杰出軍事戰略家,他的抗日戰略,顯露出他高瞻遠矚的智慧。
抗日期間,父親奔馳沙場,指揮過諸多著名戰役:“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昆侖關之役”、“長沙第一、二、三次會戰”等。其中,尤其以一九三八年“臺兒莊大捷”至為關鍵。
時首都南京陷落,日軍屠城,中國軍隊節節敗退,全國悲觀氣氛彌漫。臺兒莊一役給予日軍迎頭痛擊,被國際媒體稱為日軍近代史上最慘重的一次敗仗。全國人民士氣大振,遂奠下八年長期抗戰之根基。父親與李宗仁等將領,登時被全國民眾尊為“抗日英雄”。
民國命運,自始多乖,內憂外患,從未停息。抗戰剛勝利,國共內戰又起,而且不到四年間,國民黨竟失去了大陸政權。國民黨在大陸上的失敗固然原因多重,然父親在他的回憶錄中卻認定軍事失利是導致國民政府全面崩潰的主因。抗戰後,父親出任首屆“國防部長”,其後又調任“華中剿總司令”,雖然身居要職,但職權受限,并未能充分發揮其戰略長才。國共戰爭,國民黨軍隊在戰略戰術上犯下一連串嚴重錯誤,終至一敗涂地。
首先,父親極力反對戰後貿然裁軍,內戰正在進行,處置不當,動搖軍心。本來國民黨軍隊有五百萬人,共產黨軍隊只有一百多萬。裁軍後,大批官兵尤其游雜部隊,這些八年抗戰曾為國家賣命的士卒,流離失所,眾多倒向共產黨軍隊,共產黨軍隊軍力因此大增。裁軍計劃由參謀總長陳誠主導,父親的反對意見,未獲高層支持。
一九四六年五、六月,第一次東北四平街會戰,那是國共抗戰後首度對陣,雙方精英盡出,蔣介石派父親往東北督戰。旋即國民黨軍隊攻進長春,林彪軍隊大敗,往北急速撤退,孫立人率新一軍追過松花江,哈爾濱遙遙在望。在此關鍵時刻,父親向蔣介石極諫,自愿留在東北繼續指揮,徹底打擊林彪部隊。蔣介石由于受到馬歇爾調停內戰的壓力,以及對共產黨軍隊情況的誤判,沒有采信父親的建議,竟片面下停戰令。林彪部隊因此敗部復活,整軍反攻,最後橫掃整個東北。事後多年,國民黨檢討內戰失敗原因,蔣介石本人以及國民黨軍隊將領咸認為那次片面停戰,不僅影響東北戰爭,而且關系全盤內戰。
一九四八年底一九四九年初之徐蚌會戰,乃國共最後決勝負的一仗。原本蔣介石屬意父親指揮此次戰役,父親時任“華中剿總司令”,北伐、抗戰父親在淮北平原這一帶多次交戰,熟悉戰略地形,他向蔣提出戰略方針:“守江必先守淮”,應將軍隊集結于蚌埠,五省聯防,由“華中剿總”統一指揮。未料臨時蔣介石卻將指揮權一分為二,華東歸劉峙指揮,而指揮中心卻設在徐州。徐州四戰之地,易攻難守。父親曾如此警告:“指揮權不統一,戰事必敗。”徐蚌會戰開戰前夕,國民黨、共產黨兩軍各六十萬,嚴陣對峙,國民政府高層深感勢態嚴峻,劉峙不足擔當指揮大任,國防部長何應欽、參謀總長顧祝同聯名向蔣介石建議,由父親替代劉峙統一指揮。父親飛抵南京開軍事會議,發覺國民黨軍隊戰略部署全盤錯誤,大軍分布津浦、隴海鐵路兩側,形成“死十字”陣形。父親判斷大戰略錯誤,敗局難以挽回,況且開戰在即,已無時間重新布置六十萬大軍,斷然做了一項恐怕是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決定:拒絕指揮徐蚌會戰。後徐蚌會戰國民黨軍隊果然大敗,蔣介石下野,李宗仁出任代總統。蔣、白之間,嫌隙又生。
內戰末期,林彪百萬大軍南下,父親率領二十萬部隊盤桓周旋,激戰數月,但當時大局已瀕土崩瓦解,士氣幾近崩潰。父親軍隊一路奮勇抵擋,由武漢入湖南,退至廣西,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但孤軍終難回天,父親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三日離開大陸,由南寧飛海口。
父親十八歲參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見證了民國的誕生。北伐軍興,父親率部由廣州打到山海關,最後完成北伐統一中國。抗日戰爭,父親運籌帷幄,決戰疆場,抵抗異族入侵,立下汗馬功勞。內戰時期,父親率部戰至一兵一卒,是戰到最後的一支軍隊。為了民國,父親奉獻了他的一生。

◎ 【《臺灣歲月》序言】
臺灣對于父親也具有特殊意義。一九四七年,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蔣介石派父親以國防部長名義赴臺宣撫善後。父親于三月十七日抵臺,停留兩星期。當時臺灣已遭軍隊鎮壓,人民恐慌,人心惶惶。值此危疑震撼之際,父親首要工作在于止痛療傷,安定人心。父親立即發布幾項重要措施:以國防部名義命令全省軍警情治單位停止濫殺,公開審判,有不少受刑人因父親這道命令,救回一命;對參加過二二八事件的學生,不咎既往,并呼吁學生返校復學。父親曾公開演講,向青年學生喊話。
父親在臺兩星期之間,由北至南,廣泛接觸并聆聽各界人士意見。回到南京,父親向蔣介石建議,撤換陳儀,撤職查辦警備總部參謀長柯遠芬。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父親正是臺灣歷史時刻的參與者。
父親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三十日自海南島入臺,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向歷史交代”。父親參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北伐、抗戰、國共內戰,他自己一生命運與民國息息相關,他選擇臺灣作為他的歸宿,最後在臺灣歸真,是死得其所。
父親在臺灣并未擔任要職,過了十七年平淡的日子。身為陸軍一級上將,此為終身職,父親在臺時期,表面上享有一級上將的待遇,事實上暗地卻遭情治人員監控跟蹤。父親對此極為憤恚,曾密函蔣介石詰問原由。
父親于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日因心臟冠狀動脈梗塞逝世,享年七十三歲。關于父親死因,兩岸謠傳紛紛,有的至為荒謬。起因出自一位在臺退休的情治人員谷正文的一篇文章。谷自稱屬于監控小組成員,文中捏造故事,謂受蔣介石命令用藥酒毒害父親。此純屬無稽之談。父親逝世當日,七弟先敬看到父親遺容,平靜安詳,大概病發突然,沒有受到太大痛苦。
父親喪禮舉行“國葬儀式”,蔣介石第一個前往祭悼。
父親在臺灣十七年,伏櫪處逆,亦能淡泊自適。他曾為鄭成功祠天壇橫匾題“仰不愧天”四字,這也是他一生寫照。

目次

【上卷】 《父親與民國》(1893—1949)
【序言】 002

【第一部】 北伐 011
最後完成北伐大業的國民革命軍將領
北伐紀錄照片來源
歷史時刻:直魯軍易幟
征東勝利,唐山歡慶
北伐時期媒體報道
廣州號飛機
龍潭之役:北伐戰史上至為關鍵、扭轉乾坤的一役

【第二部】 蔣桂戰爭 建設廣西 071
最不應該發生的戰爭
父親致國民政府:《建議西北國防的電文》
建設廣西模范省
《白崇禧訪問記》(《良友》畫報專訪)
兩廣事變
蔣桂議和
廣西三杰

【第三部】 抗戰 111
中外皆知的抗日名將
雷霆走精銳,行止關興衰
淞滬會戰: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最慘烈的第一役
臺兒莊開戰的歷史時刻
父親與臺兒莊大捷
大破日軍兩將軍
大捷之後,舉國振奮
武漢軍事會議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攻勢
桂林行營
桂南會戰?昆侖關戰役:中日戰史上最慘烈的攻堅之戰
血戰昆侖關
昆侖關戰役陣亡將士紀念塔
賦予重任
巡視陸軍機械學校
戰火中的桃花源
校閱青年軍
漢中會議

【第四部】 勝利與內戰 203
勝利來臨
南京謁陵
軍事會議,反對裁軍
蘇滬視察軍隊接收
視察江南造船所
父親的憾恨:東北失守始末
憂國之心:余紀忠四平街之憾
南京,國慶
祭悼史迪威
安撫馬歇爾
南京出席國民大會
華北巡視:北平行轅、張家口、太原……
李宗仁競選副總統風波
父親與徐蚌會戰
最後勝負
內戰尾聲
撤退前夕與諾蘭的會面

【下卷】 《臺灣歲月》(1949—1966)
【序言】 / 332

【第五部】 臺灣歲月 335
二二八事件父親來臺宣慰
臺灣民眾對父親的感念
超越族群省籍的友誼
《敬悼白上將健生先生》(《中國一周》專文)
“國民大會”
軍政活動
松山機場參觀“空軍飛行表演”
校閱“陸軍光武演習”
參觀“空軍”
民間交流
回教活動
圍棋
狩獵
受到情治人員監控
朋友往來
父親歸真

【第六部】 家族親情 501
祖母九十大壽
父親母親
《敬悼先室馬佩璋夫人》(白崇禧)
十個兄弟姐妹與父親的照片故事(先智、先慧、先道、先德、先誠、先明、先忠、先剛、先敬、先勇)

【大事記】 白崇禧將軍年表 613
【後記】 父親的身影 625

書摘/試閱

一九二三年三月,父親因作戰足傷,赴廣東治療,孫中山當時正在廣州,父親乃以全權代表身份晉見孫大元帥,表達廣西請求加入革命行列、廣西統一對革命的重要性。孫中山也深以為父親的建議為上策,立即委任黃紹竑為廣西討賊軍第一軍總指揮,父親為參謀長,誠摯地對父親說:“我無槍、無糧、無餉,只有三民主義。”父親說:“廣西統一不需大元帥的物質支持,所需者只是革命信仰而已。”
一九二六年,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父親受命代行革命軍總參謀長職務。北伐初期,父親揮軍底定湘鄂、進攻江西,擊潰吳佩孚、孫傳芳軍。麾下第七軍廣西部隊奮勇克敵,因有“鋼軍”之稱。一九二七年,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任命父親為東路軍前敵總指揮,一舉平定浙江,進軍上海。此時因寧漢分裂,蔣介石下野,孫傳芳部乘國民黨內部分裂,回頭反撲,占領南京龍潭。父親恰自上海回南京,路上發現孫軍蹤跡,緊急成立指揮所,指揮第一、第七軍與孫軍激戰六晝夜,遂將孫軍擊潰,斃敵二萬余人,俘虜三萬余人,孫傳芳主力幾全部覆滅。龍潭之役是北伐至為關鍵、扭轉乾坤之一戰。
一九二八年,父親收編湖南唐生智部後,以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奉命代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權,策劃肅清關內殘余軍閥張宗昌、褚玉璞部,第一、二、三、四集團軍都派有部隊參加,父親領軍揮戈北上,九月直達北京、天津,東北張學良易幟,北伐底定。父親成為最後完成北伐大業的國民革命軍將領。
——【最後完成北伐大業的國民革命軍將領】

北伐期間,廣西軍立了大功,桂系勢力猛增,兩廣、湖北、平津多屬勢力范圍內,功高震主,中央蔣介石采信政學系謀士楊永泰“削藩”的建議,以軍事解決第四集團軍。一九二九年初,蔣介石在南京召開編遣會議,解散各集團軍。父親曾向蔣介石建言,自古以來“裁兵不難裁將難”,處置不當,即起禍亂;應將軍隊調往邊疆實邊,鞏固國防;他自己請愿帶兵往新疆屯邊,效法左宗棠治疆。父親對邊疆國防有深入研究,他自己是回教徒,治理新疆回教少數民族,或易奏效。他并列出治疆綱要,向中央請愿,惜父親此一重要建議未被采用,遂引來蔣桂戰爭及中原大戰。正在此時,武漢方面桂系少壯派將領湖北籍的胡宗鐸、陶鈞等冒進出兵湖南攻打魯滌平,造成所謂“湘變”,恰好授以中央消滅桂系的口實。雖然李宗仁與父親極力滅火,解除胡、陶兵權,并向中央請罪,但蔣介石“滅桂”政策已定,同時蔣買通唐生智潛往平津,策反父親部下,因為父親所御第四集團軍多為唐舊部。父親倉促出走,從天津乘船至香港返廣西。
蔣桂戰爭開始,中央軍、粵軍、湘軍、滇軍各路攻打廣西,父親與李宗仁一度流亡安南河內,後又潛返廣西,將中央軍擊退,此時北方馮玉祥、閻錫山第二、第三集團軍已加入反蔣聯盟,中原大戰開打。事實上,一九二九年的蔣桂戰爭完全可以避免,是最不應該發生的戰爭。蔣桂戰爭引發中原大戰,國民黨失去北伐後統一的機會,中國形成四分五裂局面,遂讓日本有可乘之機,一九三一年侵占東北,揭開中日大戰序幕。
——【最不應該發生的戰爭】

中華民國本合五族組織而成,各族之盛衰安危,謀國者自當兼顧統籌,一體重視。故總理建國大綱內有云:對于國內弱小民族,當扶植之,對于國外侵略強占,政府當抵御之。今試觀五族所處地位,除漢族十九居本部十八省不論外,余則關東三省為滿族舊地,久為日人勢力所包圍;陰山南北為蒙族所居,已困頓于蘇俄羈勒之中;前後衛為藏族之地,亦被逼于英人暴力之下;惟有天山南北,回族聚居者最多。自清光緒七年向俄索還伊犁,嗣又改設新疆行省,回民遂得安處,亙三十余年之久。然近數年來,蘇俄不得志于近東,轉其鋒以南向,對新疆百出陰謀,使回民日趨于危險之境。查新疆人口,共約三百余萬……性質好勇尚義,富于團結力,且以宗教之關系,近且與東歐之土耳其、中亞之阿富汗、波斯等國交通聲氣。如果我能注意邊境,提攜并進,使其得安居樂業,免受外人壓迫之苦,深知五族共和之益,則不啻吾圉可固,即將來之歐亞二洲,弱小民族之聯合,皆可于此握其樞紐。不然,坐視莫理,一旦為人利用,則唐宋各代邊患之往事可鑒,能無寒心?況新疆北連蒙古,唇齒相依,南接西藏,輔車相助,故新疆穩固,則蒙藏自安,赤縣神州,金甌無缺。此為扶植國內弱小民族,請注意于西北國防者一。
現代欲在經濟上避免壓迫膨漲勢力,自以發達工商業為第一要圖。然最後勝利,必歸于地方富厚之國家。查我國土地面積三千四百九十余萬方里,占亞洲四分之一,而東三省、蒙古、新疆、西藏之幅員廣袤,較本部十八省超過一倍有半。今本部東南各省,生齒日繁,將有人滿之患,邊疆則荒原曠野,一望無垠,即以新疆論之,面積有江蘇省十六倍之大,人口與江蘇相較則僅一與十之比,果能設法開辟,力籌邊防,使外人無所逞其陰謀,肆其侵占,則內地過庶之人口,隨時皆可移殖邊荒,對于國計民生,俱有莫大之利益。此為國家繁榮、民族生存之久遠計,請注意于西北國防者二。
——【父親致國民政府:《建議西北國防的電文》】

建設廣西,有其內在的需要及外在的條件。蔣桂戰爭,廣西勢力由數十萬大軍一夕間土崩瓦解,而且中央軍窮追不舍,粵、滇、湘各軍入侵廣西,在廣西境內作拉鋸戰,雖然最後都被李、白等率部驅逐出境,但連年戰亂,據李宗仁的話,此時廣西真是“瘡痍滿目,殘破不堪”了。整頓廣西,乃燃眉之急。廣州開府,兩廣重修舊好,九一八事變之時,日軍入侵東北,南京政府一面窮于應付日本人,一面內戰頻頻失利,已現捉襟見肘之勢,兩廣獨立,中央無可如何,廣西乃暫時解除後顧之憂。
廣西地處邊陲,自古遠離中原政治文化中心。境內多山脈丘陵,耕地有限,當時人口約一千四百萬人,漢人占百分之六十,其他少數民族成分復雜。這樣一個地瘠人貧、偏遠落後的地區,如何將它治理成中國一個有示范性的省份,這是當時廣西領袖們臥薪嘗膽、全力以赴的一個理想目標。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起,至一九三七年七七全面抗戰,七年間,在李、白、黃等人全力以赴的推動下,廣西從一個組織散漫、民智蔽塞的邊陲地區,一躍而成為組織嚴密、全省皆兵、有“新斯巴達”之譽的“模范省”。
——【建設廣西模范省】

一九三七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中日大戰爆發……父親抵京次日,日本各大報頭條登出——
“戰神蒞臨南京,中日大戰不可避免!”
父親參加抗日,出任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因總參謀長程潛赴平漢代任第一戰區司令官,父親遂代行總參謀長職務。北伐期間,父親任國民革命軍參謀長,如今再度出任蔣介石委員長最高軍事幕僚長,“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蔣桂戰爭的恩怨,因對外抗日而暫時勾銷。
父親的軍事才能,出將入相,既擅長帶兵馳騁沙場,成為一代名將,又精于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是國民黨軍隊中杰出的戰略家。一九三八年,父親在武漢軍事會議中提出:“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以游擊戰輔助正規戰,與日本人作長期抗戰。”此建議為軍事委員會最高領袖蔣介石所采納,遂成為抗日最高戰略指導方針,對抗戰全盤策略影響至巨。蓋日軍裝備遠優于中國軍隊,與日軍正面打正規戰,必犧牲慘重,無制勝可能,故應以游擊戰輔助正規戰,以消耗敵人為主要目的,積小勝為大勝,并拖長敵人補給線,使其陷入中國內地廣大空間,效法俄國對付拿破侖之戰略,將日軍拖垮。
抗戰期間重要戰役,父親幾乎無役不與——“八一三”淞滬會戰,臺兒莊大捷,武漢保衛戰,三次長沙會戰,昆侖關之役,這些著名戰役或由父親指揮,或與其他將領共同指揮。
——【中外皆知的抗日名將】

一九四六年二月十八日,蔣介石與何應欽(左,參謀總長)、父親(右,副參謀總長)合影于中山陵。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橫匾刻在陵墓大門上方。八年前南京陷落,日軍屠城,三十萬軍民慘遭殺戮,而今勝利歸來重上中山陵謁陵,這是莊嚴而又蘊含歷史悲壯的一刻。
——【南京謁陵】

一九四六年四月十八日至五月十八日之間,國民黨、共產黨雙方軍隊,精銳盡出,在東北中長鐵路線上的重鎮四平街,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這是戰後兩軍為了爭奪東北第一次主力會戰,對于東北得失,以及整體內戰,關系至巨。會戰在四平街持久拉鋸不下,雙方攻守最激烈的時刻,五月十七日父親奉蔣介石主席之命,飛往東北督戰。當時父親已發表為首任國防部長,并將于六月一日就職。父親赴前線督飭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并其部下新六軍、新一軍、七十一軍,三天內攻下四平街,并繼續往長春、永吉進攻。林彪部隊十萬余人大敗,潰不成軍,往松花江北岸哈爾濱撤退。此時馬歇爾正在南京代表美國政府調停國共內戰,向蔣介石施壓停戰。在此關鍵時刻,父親飛回南京向蔣介石報告戰果,并力主國民黨軍隊應不顧一切,乘勝追擊,占領北滿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等城市,徹底清理東北共產黨軍隊。蔣氏基于國內外種種復雜原因,始終未能采納父親此一關系東北國共戰爭勝負的重大建議,于六月六日,片面下令停戰。時國民黨軍隊孫立人所率之新一軍,已追過松花江北岸,抵達雙城,離哈爾濱不足一百公里,中共中央大為震動,毛澤東下令林彪,準備棄守哈爾濱。此次停戰,遂予林彪部隊喘息機會,整軍反撲,東北形勢,自此逆轉,後東北易手,乃影響整體國共內戰。
——【父親的憾恨:東北失守始末】

李宗仁與父親自早年統一廣西,歷經北伐、抗日,兩人數度并肩作戰。合作年間,在中華民國關鍵時刻,立下扭轉乾坤的功勞,如龍潭之役、臺兒莊大捷等。世稱“李、白”,關系密切。李大度,白精明,二人互補,有如劉備與諸葛亮。但二人在大事上,也有分歧的時候,劉備雪弟恨伐東吳,諸葛亮勸阻無效,終壞了諸葛亮聯吳抵魏的大計。李宗仁參選副總統,父親力諫,李不采納,導致蔣介石與李、白再度分裂。
李宗仁從北平到南京,在父親大悲巷雍園一號家中,與父親商量競選副總統策略。據當時在場的軍醫署署長陳石君的回憶,當父親聞知李宗仁出面競選副總統背後有美國人的支持,父親認為有美國勢力介入,大大不妥,與李宗仁當場還起了爭執。後來美國對華白皮書記載,司徒雷登大使確實提議過以李代蔣的可能。但基于兩人的淵源,父親還是盡力幫李助選,競選總部即設在大悲巷家中。
——【李宗仁競選副總統風波】

一九四八年四月,副總統選舉李宗仁勝選後,五月,蔣介石解除父親國防部長職務,調任“華中剿總司令”,駐節漢口。任職時,父親向蔣介石陳述“華中剿總”的戰略部署。
父親認為,“華中剿總”的主要任務為保衛南京此一政治中心,他預測保衛京畿與共產黨軍隊必將有一場決定性的惡戰,而為達此目的,必先確定“守江必先守淮”這條古來兵家遵守的大戰略,建議將“華中剿總”設在蚌埠,能緊靠南京,在徐州、蚌埠之間江淮山岳地帶,運用攻勢防御,堅持長期作戰。尤為重要者,中原大軍必須統一指揮,不能分割使用,五省聯防(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江西),才能有效部署軍隊,與共產黨軍隊作殊死一戰。父親任國防部長時,已獲命在九江設立國防部指揮所,為了應付大別山的威脅,後指揮所遷漢口,父親對于華中大戰略本來就有了計劃設想。
可是任命發表時,蔣介石卻將華中戰區一分為二,“華中剿總”設漢口,徐州還另設一“剿總”,由劉峙任總司令。父親大為震驚,此一決策,破壞了父親“守江必先守淮”、“剿總”設在蚌埠統一指揮的大戰略,徐州乃四戰之地,易攻難守,絕非合適指揮中心。而且劉峙在國民黨軍隊將領中,并無特殊戰功,不是一流戰將,如何能擔負保衛南京重任?父親向蔣介石直陳:“中原大軍分割使用,將來必敗無疑!”為此,父親避走上海,不接受任命,後來蔣派多人到上海敦促,才勉強到漢口上任。父親知道蔣介石如此布置,必然招來大禍,所以才采如此激烈行動,犯顏直諫。果然徐蚌會戰被父親言中,國民黨軍隊大敗。事後,中外學者對這場國共生死戰爭有這樣的評論——
哈佛歷史學家費正清(John Fairbank):
“國民黨軍隊這場慘敗的典型錯誤是蔣介石將戰場部署于徐州平原而非淮河流域的不智之舉,以及他不將指揮權賦予廣西將領白崇禧,白乃杰出的戰略家,熟知該區戰略地形。”(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中美關系》)
——【父親與徐蚌會戰】


父親于抵臺當天,傍晚六點半鐘,向全省廣播:“臺灣此次事變,實是我們臺灣光復後一件極不幸的事,蔣介石主席已決定采和平寬大的方針,訂定處理原則……”這次廣播,因是事變後風聲鶴唳之際,中央政府第一次派特使向臺灣民眾喊話,沖擊頗大。
臺灣著名作家、《亞細亞孤兒》的作者吳濁流,如此記載:
“為了處理這個事件,中央公布說要派白崇禧將軍擔任特使來臺灣,六百萬島民才吁了一口氣。大家都相信,白部長一定像小孔明一般,能夠好好給我們處理。”
“三月十七日下午六點半鐘,白崇禧將軍在廣播中發表處理方針。于是秩序因此而立刻恢復了。二二八事件對臺灣來說,確實是個大風暴。”(《無花果》)
吳濁流這番話,代表了當時臺灣民眾對父親的認知與期待。
對這次事變所牽連的青年學生,父親特別關心。有不少學生因參加過這次事變,心存懼畏,不敢上學。父親特別于三月二十日下午六時半,向全省學生廣播,除了保證復學學生人身安全外,最後向臺省青年學生呼吁:“切望放大眼光,不要歧視外省人,破除地域觀念,一本親愛精誠,如手如足。此次發生事件,已成過去。現在未上學的學生應即刻歸校上課。其他青年亦應各安本分,中央關懷臺灣,尤其愛護臺灣青年!”
——【二二八事件父親來臺宣慰】

一九五二年八月三日,臺北中山堂光復廳有一場不平常的棋賽,觀眾上千,父親也在其中。原來旅居日本的圍棋“大國手”吳清源返臺,居然跟年方十一歲的一位圍棋神童林海峰對弈。吳清源讓棋六子,林海峰雖然輸了一目,仍然引起了全臺轟動。
父親一生愛才,曾經栽培過為數甚眾的青年學生、干部,送他們出國深造。尤其家境清寒、努力向上的有志青年,父親更是想盡辦法,大力相助。父親幼年家道中落,自己苦讀出身,所以特別同情貧苦奮發的年輕人。
林海峰,祖籍浙江寧波,出生上海,國共內戰時隨家來臺。林海峰自幼便展現圍棋天才,九歲參加全臺棋賽,大出風頭,擊敗許多圍棋名流。父親也曾敗在小小林海峰手下,于是大為欣賞。受到吳清源鼓勵,林父欲送林海峰赴日深造,苦無資金。父親得悉,出面籌款,神童林海峰得以成行。
林海峰在東京進入了日本棋院,受過嚴格訓練後,終于拜吳清源為師,成為“大國手”的第一個弟子,踏上他日後成為棋王的道路。
——【圍棋】

父親曾笑葉公超是“理論狩獵者”,談起打獵,頭頭是道,可經常空手而歸。
父親與葉公超私交甚篤,賞識葉公超的外交天才、學識氣度,葉公超大概對父親的彪炳戰功及軍事才能亦是敬重的,彼此惺惺相惜,更重要的是兩人的人格都有一種守正不阿的特色,他們是國民黨高級官員中,極少數敢對蔣介石說真話的人。國家陷入危機,他們不惜犯顏直諫,因為他們都把國家安危放在最前面,是真正的愛國之士。後來,皆因直言賈禍,政治上受到打壓。
葉公超很早便常與父親論及臺灣在國際地位上的艱難困境,美國阻擋中華人民共和國入聯合國的政策漸漸失效,因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聯合國是遲早的事,美國一直在醞釀兩國的政策,臺灣應該及早思考因應之道。我幾次聽到父親轉述葉公超的論點,其憂心忡忡,溢于言表。一九六一年,葉公超終因蒙入聯與高層意見不合,又言辭不慎,撤職返臺。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一日晚,父親赴馬繼援將軍家宴,葉公超亦在場,宴罷父親與葉公超乘座車,并送葉公超回府。此時“前國防部長”、“前外交部長”兩位都受到監控,只不知跟蹤座車的是一組還是兩組特務人員。那是父親與葉公超最後一次相聚。十二月二日,父親心臟病猝發,遽然歸真。
——【狩獵】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日,父親因心臟病突發逝世,醫生研判,是冠狀動脈梗塞。二日一早,父親原擬南下參加高雄加工區落成典禮,參謀吳祖堂來催請,才發覺已經倒臥不起。前一天晚上,父親還到馬步芳之子馬繼援將軍家中赴宴,回家後,大概凌晨時分突然病發。
當時我在美國加州,噩耗是由三哥先誠從紐約打電話來通知的。我整夜未眠,在黑暗的客廳中坐到天明。父親驟然歸真,我第一時間的反應不是悲傷,而是肅然起敬。父親是英雄,英雄之死,不需要人們的哀悼,而只令人敬畏。父親的辭世,我最深的感觸,不僅是他個人的亡故,而是一個時代的結束。跟著父親一齊消逝的,是他身上承載著的沉重而又沉痛之歷史記憶:辛亥革命、北伐、抗日、國共內戰。我感到一陣墜入深淵的失落,像父親那樣鋼鐵堅實的生命,以及他那個大起大落、轟轟烈烈的時代,轉瞬間,竟也煙消云散成為過去。
——【父親歸真】

父親出生于民國紀元前十八年廣西臨桂縣山尾村一個回教家庭,祖父志書公娶羅錦圩馬全記的大小姐,就是我的祖母。祖父經商,但因早逝,家道中落,生活困難,七個兒女由祖母一手扶養。因為父親自小聰明過人,個性堅強,祖母獨具慧眼,認為父親長大必有出息,所以傾全力栽培,大伯、二伯都去當學徒,但獨讓父親進私塾讀書。父親常愛談起祖母伴讀的故事——十歲,父親讀畢四書、五經,私塾的規矩,大年初一要把經書背誦一遍,背不出要罰跪挨打的。因為書經《洪范》一篇辭文艱深,讀到深夜,仍記不起來,父親個性最是好強,背不出書,是很丟面子的事,急得痛哭,祖母在一旁做針線相陪,她勸父親先睡一覺,早上腦筋清楚,容易記憶。第二天拂曉,祖母喚醒父親起來念書,果然都背進去了。祖母深夜伴讀,父親一輩子也沒有忘記祖母栽培之恩。他的學費,是祖母夜復一夜織鞋底賺來的,祖母晚年雙目失明,也是因為年輕時燈下操勞過度。父親非常心疼祖母經歷過的艱辛生涯。
一九四四年,祖母九十歲,父親在桂林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壽誕華宴。家里擺席三天,父親的同僚、部屬、親友都來拜壽。蔣委員長特派總參謀長何應欽到桂林代表祝賀,駐華美軍司令史迪威也到了桂林,參加壽宴。
父親一向不尚奢侈,平日生活簡樸,并不喜歡排場,尤其在治理廣西時期,提倡斯巴達精神。此次祖母九十壽宴,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例外。父親是孝子,大概想借此機會,表達他回報母親栽培之恩。
——【祖母九十大壽】

一九五?年代,松江路還是臺北市的邊陲地帶,路中央是碎石子,只有兩旁鋪有柏油。那一帶都是一排排木造屋,好像是臨時蓋起來的公務員宿舍。我們家松江路一二七號是兩幢房子打通合成的,因人多,單棟不夠住。依我們家當時的經濟情況,大概可以住進一幢比較像樣的房屋的,那時臺北的房價還很低。但父母親一向不很講究擺場面,國難當前,大家一起克難,也就無所謂了。在這間木造屋里,父母親在臺灣度過了他們的晚年。
這棟木造屋,給我們留下許多記憶,克難歲月,也有溫馨的時刻。有一年遇到臺風過境,傾盆大雨,一早我去母親房中探視她,發覺她端坐在床上,地上擺了面盆、鋁桶,原來我們那間木造屋抵擋不住臺風的侵襲,開始漏水了。母親房中叮叮咚咚,雨水從屋頂滴到盆中,母親看我進來指了一下屋漏,放聲哈哈笑起來,我看見這個場景,也忍不住跟著笑了。是母親的朗笑聲,把在逆境中遭受的一些不愉快,驅逐得一干二凈。
——【父親母親】

母親愛看京戲,常看顧正秋劇團的演出。有一次,父母親帶我們一同去“國軍文藝中心”看張正芬的《紅娘》。那晚大雨滂沱,寒風惻惻,我們的座車剛停在戲院門口,後面那輛跟我們共存了很多年的車牌15-5429的黑色吉普車就跟了上來。車上的三個人,在寒風冷雨中縮在車內,沒有下車。母親往車外瞥了一眼,嘆道:“真是辛苦了他們!”她對我說:“你去買幾張票,請他們一起到戲院里看戲吧!”我去買了三張戲票拿到吉普車那邊,把票遞給車里的三個人,說道:“我母親要請你們看戲呢!”三個情治小伙子慌張了一陣,不過還是接受了母親的好意,一同進戲院觀賞張正芬的拿手戲《紅娘》去了。
——【父親母親】

先明的病狀開始相當嚴重,她生幻覺聽到各種聲音,父母施盡全力醫治她,什么治療都尋遍了:西醫、中醫、神醫。先明也住過臺大醫院的精神病院,但精神分裂這種至今查不出病因的神秘病癥,對有些人是有去無還、無法恢復的。幸虧先明的病狀沒有惡化,在全家的呵護下,她只是一個天真的孩子。我想,其實先明是不喜歡這個虛偽的成人世界,躲回到她自己干凈無邪的童真世界里,自由自在過她自己的童話生活去了。
——【父親與我們:十個兄弟姐妹與父親的照片故事】

母親過世,我赴美國留學,父親送別于松山機場。那天濛濛冷雨,寒風凌厲,我記下了當日與父親告別的情景:
“母親下葬後,按回教儀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墳,第四十一天,便出國飛美了。父親送別機場,步步相依,竟破例送到飛機梯下。父親曾領百萬雄師,出生入死,又因秉性剛毅,喜怒輕易不形于色。可是暮年喪偶,兒子遠行,那天在寒風中,竟也老淚縱橫起來,那是我們父子最後一次相聚,等我學成歸來,父親先已歸真。月余間,生離死別,一時嘗盡,人生憂患,自此開始。”(《驀然回首》)
那是我跟父親最後一張合影。
——【父親與我們:十個兄弟姐妹與父親的照片故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