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79折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79221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肢體動作,是充滿訊息與暗示的童言
身體,是走進孩子內心的通道

在每一場你與孩子的溝通裡,
文字語言只佔30%的作用,聽不見的童言──肢體動作卻佔了70%!

只有先成為感受細膩的父母,在每個不當言行發生的當下,
停下來,用心看孩子的身體動作及姿態,
才能聽出隱藏在行為之下的真實話語!
 
傾聽身體想說的話,你就會在孩子的行為背後,
找到恍然大悟的心疼與療癒。

資深動作治療師的教學互動經驗首次公開,
協助你解開孩子的行為密碼!

Code 1‧孩子們的各種姿勢,呈現出他們對於身邊的人事物及外在環境的觀點。彎腰駝背、下垂的雙肩和無力的雙臂,都是平衡壓力的反射性生理機制!而非「教」出來的。

Code 2‧當孩子企圖隱瞞時,會出現一些常見的身體姿態,包括快速眨眼、不敢看父母、低頭向下看、持續吞口水、舔嘴唇或清喉嚨、用手遮口說話、把手放在喉嚨上、扭動手指,在對話時擦擦鼻子、搔搔頭、摸摸頸子、聳聳肩等。

Code 3‧一個人的身體空間感越明顯,其意圖和自我肯定也越清晰。因此,一個輕鬆、開放的體態,就是心中坦然的外在表現。父母可藉此觀察孩子是否有自信。

Code 4‧空間中方向的直接或間接,和動作者的意圖、動機有所關連。比方當孩子肚子餓回到家,看到餐桌上一個剛烤好的麵包,孩子通常會直接走向餐桌,先拿起麵包咬個幾口再說。這個走向餐桌拿麵包吃的動作,在空間上是直截了當的,動作路徑是很單純的直線,也有明顯的起始和結束;反之,如果孩子買了什麼東西不想讓家人知道、這東西又大到放不進書包裡,孩子開了家門之後,就得小心翼翼地停下來,左顧右盼之後,再躡手躡腳地跨出通往房間的第一步,但又擔心直接進房太明顯,於是可能走走停停,等確定四下無人之後,再踮起腳尖溜進房間裡把東西藏好。這樣的空間使用是迂迴的,在動作路徑上有數個轉折,動作本身也不僅只有單一的目標。

Code 5‧當一個人身體不適、心情欠佳或缺乏自信時,體態會比較緊縮,頭也抬不太起來。反之,當一個人神清氣爽、心情好或充滿自信時,經常是抬頭挺胸、大步向前的。收縮、無力的身體樣貌,正是容易遭受攻擊的體態。因此,可以從體態的調整來建立身心自信。

Code 6‧有些家長因為疼愛孩子,不准孩子在地上爬行翻滾,也不讓他們在戶外的土地上做活動,只因為會弄髒衣服。其實,爬、翻、滾等是兒童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動作,不但可增進寶寶的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發展,亦可刺激內耳、前庭、骨骼和神經系統的發展,有助維持平衡感、手眼協調、左右腦均衡發展,以及記憶和理解力。上述於爬行過程中接收的良性刺激,可提升身體和空間智能的發展,讓孩子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以及如何避開障礙,有助形成抽象思考,對於數理學習極有幫助。

……(還有更多)

本書特色

◆活潑可愛小插圖:全書搭配小插圖,增加閱讀趣味及協助理解。

◆身體小教室專欄:5組肢體互動小遊戲+N個簡易肢體觀察小技巧,協助你解開孩子的行為密碼!改善孩子的行為問題!

本書重點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聽話、成績優異行為端正,成為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一旦孩子出現了不符合自己期望的言行,父母對於這樣的「不聽話」就會感到既生氣又苦惱,情急之下,也不免用責罵或體罰的方式立即「糾正」孩子的種種偏差行為。但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有沒有可能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培養、甚至強化了孩子的不當言行和態度?父母是否瞭解孩子隱藏在行為之下的身心感受?

◎認識身體的語言,讓你更了解孩子
人與人的溝通,語言文字的傳送與接收只佔了一小部分,單憑口語表達或書面文字,尚不足以全盤涵蓋所謂的溝通技巧。如果我們知道如何觀察各式各樣的身體動作及姿態,就更可以理解這些動作與姿態背後的「行為語言」。無論是成人、青少年或兒童,人們在各種情緒狀態下都會表現出某種程度的身體語言(因人而異),也可能會有些慣性動作和表情,這些都是我們自身的「動作語錄」,也是表達內心情感的重要管道。因此,家長平日可以透過觀察和互動去熟悉孩子的身體語錄,這樣即便孩子嘴裡不說,在他們的情緒有所變化時,家長就可以透過對其肢體語言的掌握,找出孩子心情故事中的轉折與起伏。

◎你也可以是孩子的行為解碼專家
了解身體的語言一點也不難。本書作者以動作的各種質地為切入點,透過觀察和孩子的行為及實地感受孩子的身體動作,一步步解開孩子的行為密碼、瞭解孩子的需求(身體想要說什麼),即時發現與回應孩子需要被照顧、被理解的地方,以及親子雙方在遊戲、互動的過程中,可以如何更進一步同理到彼此的身心感受,讓親情順暢無礙地交流互動。

作者簡介

姜愛玲

在多年的舞蹈治療實務經驗中,深深體會到除了語言和文字之外,人們經常藉由身體動作、姿態及接觸等種種非口語信號建立關係。身體動作的互動不但可促使個體與他人建立關係,更能幫助修正與他人溝通的方式。了解自己與他人的身體語言及溝通模式,不僅有助於覺察與釐清個人與自身、個人與他人,以及個人與群體之間的互動關係,更能在這樣的覺察歷程中探索更多互動關係的可能性。

學經歷:美國維琴尼亞自由大學(Liberty University)心理諮商碩士、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文化暨傳播碩士、澳洲衛斯理學院(Wesley Institute of Ministry & the Arts)舞蹈治療研究所。荷蘭億派國際(Inspirees)資深舞蹈治療培訓師、台灣亞太健康管理協會講師暨北投分會長、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理事、講師暨專業認證舞蹈治療師(CDT)、恩主公醫院精神科日間病房/財團法人切膚之愛基金會舞蹈治療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專案舞蹈治療師、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兼任講師、台灣藝術教育館台灣藝術教育網舞蹈治療諮詢教授。曾任淡江大學兼任講師、長庚大學護理系客席講師、南山人壽人力資源部副理。著作:《心在跳舞:遇見舞蹈治療》。

名人/編輯推薦

真心推薦

(按姓氏筆劃排序)
王一郎 傅利企管顧問公司(臺灣)總經理
王浩威 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
李昕 迷火佛拉明哥舞坊創辦人
周宇 荷蘭億派國際總經理
唐耀棕 淡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蔡志一 台灣亞太健康管理協會理事長
詹麗珠 切膚之愛基金會執行長
劉漢玉 NYU美國紐約大學校友會總幹事
謝文宜 實踐大學學務長
謝耀朱 台北市永吉國小附幼園長

作者序

肢體動作,是無聲的童言

我是一位舞蹈/動作治療師,每當和別人提起我的職業時,大多會得到這樣的回應:「舞蹈治療?那是跳什麼舞?」或是:「這是用跳舞來復健嗎?」其實在舞蹈治療當中,我們並不教導任何種類的舞蹈,動作美感和技巧訓練也並非關注的焦點,而是透過舞蹈治療師的引導,讓參與者的身體回到自然的狀態,以最自然、具自發性的動作釋放壓力、抒發內心的情緒感受和與人建立關係。我們的身、心是緊緊相繫的一體兩面,舞蹈治療正是讓參與者在身體律動之中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態,藉由身與心的交互流動讓這兩者協調一致,並透過動作和他人溝通互動。因此,這是一種整合與互動的療癒方式,其目標就是增進溝通。

人與人之間除了語言文字的溝通之外,非語言溝通也佔了極高的比重。我們能以各種理解程度,來傳達各種形式的訊息,這樣的溝通過程並不僅限於說和寫的語言。當我們與和別人互動時,有時候溝通順暢,有時卻溝通不良,這並非用詞遣字或思考邏輯的問題,而是關乎當互動的雙方在傳達自己的意思時,接受訊息一方對於另一方的非語言表達了解多少。文字的傳送與接收,只佔了人類溝通的一小部分,所以在舞蹈治療的訓練中,我們必須學習與懂得觀察別人各式各樣的身體動作及姿態,以了解這些動作與姿態背後的「行為語言」。

我在工作中所接觸的對象涵蓋各年齡層,當然也包含了孩子們。在我帶領兒童團體的經驗中,除了留意孩子們在團體中的動作表達、言行和身心狀態之外,他們在團體前後與父母的互動也是我所關注的。我曾經帶過一個兒童團體,在第一次的課程中,我發現有個孩子的動作幅度、力道都很大,也習慣用吼叫的方式說話,在一間並不大的治療室中,他的聲音常顯得相當刺耳。那次團體結束後,我一打開治療室的門,他就飛奔而出大聲叫著他的媽媽,說時遲那時快,只見他媽媽也同樣大聲地回應:「跟你說過多少次不要亂跑亂動,你都不聽!再不聽話,小心我打死你!」我聽到之後心中一驚,難怪這位小朋友無法控制他的衝動(動作和聲音)。是不是正因為他經常被如此對待,於是就有樣學樣地複製起來了?

這種狀況不禁讓我深思: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有沒有可能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培養、甚至強化了孩子不當的態度和言行?父母是否瞭解孩子隱藏在行為之下的身心感受?許多大問題,其實都是由小問題的日積月累衍生而來。身為父母,該如何開始從小地方著手,讓孩子的言行舉止更為合宜?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種種行為表現,常是父母言行的再製,也可能是父母疏於瞭解、陪伴之下的結果。在團體中對其他同伴大小聲的孩子,原來自己在家中也常被父母以吼叫、怒罵和威脅性言詞對待;抱怨孩子老是找不到東西、總是懶得整理自己玩具的媽媽,從來沒想過是因為自己一直跟在孩子身邊幫忙收拾東西,而錯失訓練孩子為自己負責的大好機會;一個在團體中話說個沒完的孩子,在家中極度缺乏自我表達的機會,只因為一開口就會挨罵;偷偷拿走媽媽皮包的小男孩,其實並不缺錢,但他卻不敢承認自己的偷竊行為,其實只是為了讓爸爸媽媽的注意力從彼此爭吵移回到他身上;一群學業成績不佳,卻依然努力用功、並且擁有多元才藝的國中生,卻因為父母師長獨尊學業表現,日積月累的責罵、輕視導致自信心嚴重低落,在學校甚至遭到功課優異同學的欺負,師長卻視若無睹,讓這群孩子對自己的未來不抱什麼期望……。

身為一位舞蹈/動作治療師,我希望以這本書和家長老師們分享,以動作的各種質地為切入點,透過觀察和孩子的行為及實地感受孩子的身體動作,一步步解開孩子的行為密碼、瞭解孩子的需求(孩子的身體想要說什麼),即時發現與回應孩子需要被照顧、被理解的地方,以及親子雙方在遊戲、互動的過程中,可以如何更進一步同理到彼此的身心感受,讓親情順暢無礙地交流互動。孩子感受到父母完全的愛與關懷,也就自然而然地表現出正向行為。孩子穩定的情緒和得體的行止,確實來自父母的真心關懷和以身作則。唯有先成為感受細膩的優質父母,才能培養出健康快樂的優質孩子。

目次

作者序 肢體動作,是無聲的童言
導言 了解身體的語言

Part 1 犀利孩子的N個詭計
<透視孩子為達目的,頻頻出招的小小心機>
童言01 老師,我問妳喔……
童言02 哼,她哪有多好!
童言03 爸比陪我……
童言04 是他說要玩的!
童言05 不買給我,我就躺在這裡!
童言06 我—就—是—不—要!

Part 2 說謊小孩的難言之隱

<洞析孩子不顧一切,放棄誠實的情非得已>
童言07 時間到了啊!
童言08 人家真的沒有拿!
童言09 我怕考不好
童言10 是你答應我的!

Part 3 任性小孩的求救訊號
<探尋孩子選擇被動,偷懶耍賴的前因後果>
童言11 我的小貓熊在哪裡?
童言12 我該怎麼辦?
童言13 再玩一下嘛!
童言14 我們這組最爛啦!

Part 4 不安孩子的真情告白
<解讀孩子面對挫折,要攻擊或投降的抉擇>
童言15 是他自己跌倒的!
童言16 這樣好怪!
童言17 我不知道……
童言18 因為他們功課好啊!

Part 5 落單孩子的生存之道
<體會孩子遭受抵制,人際關係告急的辛酸>
童言19 媽咪,妳以前都不管我!
童言20 這是我的,不分你玩!
童言21 亂講,才不是這樣!
童言22 你很白目吔!
童言23 到別組去啦!
童言24 他們都不喜歡我!

【身體小教室】
Room 1
父母停看聽:身體的心情小故事
親子動一動:身心快易通──動作中的情感交流

Room 2
父母停看聽:空間的接觸和運用
親子動一動:身體愛塗鴉──讓想像力釋Fun壓力

Room 3
父母停看聽:動作的時間和韻律
親子動一動:身體小魔鏡──啟發孩子的主動性

Room 4
父母停看聽:心身的力道和收放
親子動一動:身體雕塑家──打造自信的好體態

Room 5
父母停看聽:看見孩子的距離感
親子動一動:律動你我他──玩出人際的潛規則

書摘/試閱

我—就—是—不—要!
大吼大叫的家庭,培養出易怒的孩子

不要再跑,我們進教室了!

「把球給我!」戴著眼鏡的小豪,在教室外面的空地上一邊喊著,一邊正運著球的小武。

「我也要玩球,把球給我啦!」小豪又大聲地說了一遍,小武卻還是沒有回應。

小豪這下心中一急,就向前跑了幾步,伸手想要把球撥過來,卻不小心撞到小武,自己的眼鏡也掉在地上。
「你幹嘛撞我?」小武沒好氣地問著。「人家還在玩耶!」話一說完,小武就雙手抱球向前跑,小豪立刻追上去。「把球拿來,不然我打死你!」小豪伸出右手用力一揮,把小武推倒了。

「老師,他推我,還說要打死我!」抱著球跌坐在地上的小武,趕緊向老師討救兵。

老師這時連忙走了過來。「小豪,你怎麼推小武?」小豪在班上經常情緒激動、大聲喊叫甚至出手傷人。「不可以說要打死人家,知道嗎?」老師說道。

「不管啦!」小豪這回喊得更大聲,接著把頭轉向小武,邊說還邊跳腳。「都是你在玩,害人家都不能玩,不公平!」說完之後,小豪忽然開始奔跑。「不公平不公平!人家也要玩球!我要玩球!」只見他用力邁開步伐滿場飛,雙手握拳揮舞著,看來很生氣。

「小豪,不要再跑了!回來,我們進教室上課了!」老師邊說邊追,好在自己手長腳長,不一會兒就趕上了,於是攔下小豪把他帶進教室。這位新手老師,今天已經是第三次追著小豪跑,他也不知道小豪的情緒為什麼那麼容易起伏。

你再吵,我就打死你!

放學時,小朋友們在教室外的走廊上等著爸爸媽媽來接他們回家。孩子們的家長陸續來到,過了一會兒,小豪的媽媽也來了,看到老師先說了一聲「老師好」,老師也和她打招呼。這時,小豪不知從哪兒衝出來跑向媽媽,還很高興、大聲地喊著:「媽媽,媽媽,我們回家!」

「跟你說過多少次,不要亂跑!」小豪媽媽伸出右手,指著小豪大聲斥責他,差點兒就戳到他的鼻子。「喊那麼大聲做什麼?再吵,我就打死你!」眼看著媽媽還舉起右手揮了一揮,小豪立刻收起臉上的笑容,低著頭默默跟著媽媽離開學校。

在一旁的老師聽了心中一驚。小豪剛才並沒有調皮搗蛋,但是看在他媽媽的眼裡,怎麼會變成罪該萬「死」呢?老師又想了想,腦海中陸續浮現一幅幅自己稍早追著小豪跑的畫面。咦,這母子倆的動作和口氣,怎麼如此相像?而且他們都說要「打死」人……。

小豪母子的狀況,讓我想起一位朋友的親身經歷。

情緒起伏大,好友很迷惘
這位朋友唸大學的時候,有一位非常要好的同學,兩人常相約看電影、看展覽、打球和聚餐。因為這位同學的家在另一個離學校很遠的地方,我朋友就常常找他來到家中坐坐,所以朋友一家人也都和他很熟。

我常聽朋友提起他的這位好伙伴。他說同學什麼都好,還常常教他功課,就是脾氣有些難以捉摸,有時候兩人聊著聊著,這位同學就會越講越激動,說話聲音變大,也常常雙手握緊拳頭,一副義憤填膺、打算找人比劃比劃的模樣,但他看起來並不像在生別人的氣,過了一會兒又恢復了先前的談笑風生,情緒轉折之快與大,令我朋友摸不著頭緒。

有一年寒假,這位同學邀請我朋友到他家小住幾天,朋友也很爽快的答應了。那天,他倆一起搭火車來到了同學的家鄉,一個寧靜的鄉間小鎮。生長在都市的朋友,第一次來到這個地方,一下火車就好奇地四處張望,他的同學就先帶他到鎮上走一走,然後才回到家中。

到了同學家,同學的父母和妹妹都在,一家四口很熱情地招呼我的朋友。同學先帶他到樓上客房放好行李,然後下樓和大家一起泡茶,五個人就這麼坐在客廳邊喝茶、邊看電視和聊天。到了傍晚,同學的媽媽進廚房準備晚餐,看到廚房裡的醬油快沒了,就託正準備出門運動的爸爸順便買回來。等他出門之後,客廳就剩下我的朋友和同學兄妹倆。眼看茶快喝完,聊天也聊得差不多了,於是同學的妹妹拿出撲克牌,三個人就玩了起來。到目前為止,家中氣氛依然很輕鬆愉快。

高分貝的對話,大起大落的情緒
過了一會兒,同學的媽媽喊了同學的小名,他立刻起身進廚房幫忙,不久他就把一大鍋熱湯端到餐桌上。我的朋友和同學的妹妹此時聞香離桌,三個大孩子索性轉移陣地坐在餐桌前聊了起來,正在切菜的同學媽媽也不時說上幾句。後來不知是聊到什麼話題,先是同學和他妹妹小有爭論,接著兄妹倆的聲音越來越大。在廚房裡做菜的同學媽媽一聽,就放下手邊的工作,走出來加入談話。

我的朋友發現除了自己之外,在場的每個人似乎都有點兒生氣,於是就安靜地看著他們越講越大聲。他的同學說著說著覺得口渴,就進廚房倒了一杯水出來邊喝邊繼續講。這杯水並沒有讓同學的情緒降溫,他反而越說越激動,握著水杯的左手也越握越緊。

又過了一會兒,母子兄妹三人竟然當著我朋友的面吵了起來,每個人說話的聲音和樣子都很激昂。他們好像並不在乎家中有外人,說吵就吵、毫不遲疑。我朋友已經不太記得當時在吵些什麼,但是他對於接下來聽到的話卻印象深刻。他們越吵越烈,尤其是同學和他的媽媽,後來他忽然非常大聲地冒出一句:「我—就—是—不—要!」只見同學面紅耳赤地將水杯用力往餐桌上一摔,倏地起身快跑上樓,然後就聽到「砰」的一聲。這位同學把自己關在房裡生悶氣。

家中有外人,當作沒看到
這時,我的朋友簡直是尷尬極了,不知是該上樓關心同學,還是留在樓下看著辦。同學的媽媽和妹妹,卻沒有受到有人氣得離座的影響,依然繼續爭論著,才沒講幾句,同學的爸爸就回來了。他見到爭吵不休的母女倆,先是問了幾句,然後也加入大聲吵的行列。我朋友真的給弄糊塗了,他完全搞不清楚這家人為何而吵,原本還開開心心的,不一會兒竟然就成了激烈的口水戰場。

等到晚餐時間,我朋友剛好趁機上樓找同學,同學打開房門之後也沒講什麼,就跟著我朋友一起下樓和其他人一起吃晚餐。這回全家人又恢復了泡茶聊天時的模樣,若無其事地邊吃邊聊,也不時會問問我朋友對於某些事情的看法,我朋友當然有問必答、全力配合,儘管心中非常不解,這一家人的情緒變化,怎麼這麼像在搭雲霄飛車啊?

大吼大叫的家庭,培養出易怒的孩子
各位細心的讀者,若您把上述兩個例子連結在一起,就不難發現它們有個共通之處,那就是孩子都生長在大吼大叫的家庭。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身體衝動的小豪,原來有個一生氣就揚言把孩子「打死」的媽媽,而我朋友的那位好同學,則是一家人卯起來吵。

孩子的學習,並不是只有在父母、老師教導時才進行。父母師長的行為讓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過不多久就會說在口中、行在身上。關心孩子的父母,無不想盡各種辦法,或者藉由直接教導、或者透過書籍、床邊故事或其他媒介來教導孩子。換句話說,孩子們通過觀察父母的言行舉止,來學習與他人互動。如果父母一天到晚只會大吼大叫、惡言相向,這樣的行為就會烙印在孩子的心中,讓他們以為這就是和別人溝通的方式,也就很容易把這種模式帶到家庭以外的環境當中。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在上述例子中,孩子的種種行為表現,正好就是父母言行的再製。習慣對同學大小聲的小豪和他的媽媽一樣,無論是說出來的話或身體動作,都充滿了威脅與攻擊性。我朋友的那位易怒、情緒起伏劇烈的好麻吉,原來也經常和自己的家人大聲地呼來喊去、發生爭執。他在家庭之外的表現,只不過是反映出自己和家人的互動模式。

孩子從父母的行為中學習
有一位網友曾經無奈地表示,很受不了她家隔壁的鄰居。這位網友住的是一間老房子,隔音效果不太理想,經常被迫收聽鄰居家中的各種噪音。鄰居家通常七早八早就開始熱鬧起來,一下子把電視機開得很大聲,一下子又砰砰作響地把東西搬來搬去,過不了多久就開始吵吵鬧鬧。困擾著這位網友的不單是這些惱人的噪音,還有鄰居一家人的對話內容。

鄰居家的長輩,常用髒話怒罵家中的孩子,只要小孩子講話稍微大聲一點,就會開罵,孩子們越吵,大人就罵得越兇,用詞也更為不雅。當孩子們吵起來的時候,常常動不動就互飆三字經,但聽聽孩子說話的聲音,年紀應該還很小,怎麼就罵起髒話來了呢?

有一天,這位網友下樓買早餐,大老遠就聽到鄰居的孩子在互罵。等她走到樓下時,就看到這兩個背著書包的孩子在馬路邊互相推來推去,動身體的同時亦不忘再飆幾句三字經。網友看他們的樣子,頂多國小二、三年級,三字經卻已經朗朗上口,看了真的很令人憂心。小小年紀就會講這麼多三字經,長大以後呢?

溫柔和堅定,教出孩子好性情
孩子正處於身心發展階段,對什麼事情都很好奇,看到、聽到了什麼也很快就會學起來。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動輒破口大罵或動手教訓孩子,就難保孩子不會有樣學樣。經常被父母言語威脅的孩子,在家中或許敢怒不敢言,但一出家門就很容易把壓抑在心裡的積怨發洩出來,弱小的同伴、小動物、各種物品,都有可能成為孩子出氣的對象。等到事情鬧大,學校通知家長,父母又是一頓難聽的責罵甚至體罰。孩子從未得到父母的好言相待,怎能奢望他們對別人有好臉色、好態度?

如何教出好性情的孩子?其實並不困難:

1. 證嚴法師曾經說過,孩子的心如同一頁頁純淨的白紙,家庭和學校幫他們寫上怎樣的文章,孩子現在和未來的人生,也就是這一頁頁的白紙,就會按照家庭、學校和社會為他所寫上的腳本來演。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若希望孩子守規矩懂禮貌,父母自己就得先成為這樣的人,並且以相同的態度對待孩子,他們才能從您身上看到及學到合宜的行止。

2. 對孩子好言相待,並不表示非得寵或溺愛孩子不可,而是在口語和行為上適度調整。例如,孩子如果到處跑或大聲說話,這時他們的身體姿態通常是向前或向上移動,速度大多比較快,力量也比較重。這時,您可以從自己的身體姿態開始,先在原地站好,眼神和身體的正面隨著孩子的方向移動,然後以平和穩定的聲調叫住孩子。若孩子沒有停下來,您再快步上前穩穩地抱住孩子,把他帶到一旁。跟孩子溝通時,請不疾不徐地說出每一個字,保持語氣的溫和與身體姿勢的穩定,以相對的動作質地來緩和孩子的浮動,並且表示您擔心他們會跌倒或撞到別人。

3. 提供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盡情跑跳。我有一位朋友和他太太常帶兩個孩子到戶外活動,還告訴他們不用擔心弄髒衣服,反而是玩得越髒越好,讓他們得以在大自然中盡情舒展身體、奔跑跳躍打滾。孩子們很好動,體力也都很好,玩起來時開懷的笑聲不絕於耳。但是,當他們和大人應對時,卻都很有禮貌也很大方,行為舉止相當得宜。讓孩子有機會釋放體內的能量,滿足了他們好動的需求,就不會在該安靜的時候騷動不止。

4. 如果家長本身言行適切,卻發現孩子怎麼變得越來越皮、講話越來越不得體,一定要先檢視孩子的環境因素。是看電視或上網學的?還是在外面跟別人學的?同時,家長也需要和學校老師取得聯繫,了解孩子在校內的交友狀況,以確認孩子是否受到同學影響。

5. 孩子是父母一生的功課。無論學校老師多麼努力教導孩子,他們最需要的還是來自家庭的關懷與教導。言行不當的孩子,就算學校老師或輔導人員再怎麼努力勸導、修正,若孩子回到家中依然面對著一成不變或越演越烈的威脅性言行,孩子的攻擊性就很難獲得改善,家庭之外的努力與協助也終將白費。

【身體小教室】
父母停看聽:身體的心情小故事
只要是人,就一定會有情緒。情緒是什麼?情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不同程度的喜悅、憤怒、哀傷、沮喪、焦慮、興奮等心理狀況。身心是一體的兩面,當我們處在特定的情境之下或遭受某些刺激,就會感受、體驗到各式各樣的身體感覺,而內心的情緒轉變,也會透過身體動作反映出來,我們對這些身體反應,同樣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感受。因此,若想真正了解自己和孩子內心的想法和感受,身體語言的觀察就顯得很重要。您可將「表一、勁與情緒對照表」做為認識身體動作的開始,雖然凡事皆有特殊例外情形,但它確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基本架構來了解動作背後的心情故事。

除了身體動作之外,情感的表達也會透過臉部表情和說話聲音呈現出來。一般來說,滿臉通紅通常代表害羞、窘困或生氣,臉色發白表示驚恐,皺眉頭代表煩惱或困惑,嘴角向下顯示不開心,眼神飄忽不定可能是漫不經心或有事相瞞。另外,說話聲音中的音調、音量、語氣、速度節奏和字句的斷續,也是探詢內心感受的重要線索。保持對這些副語言(paralanguage)的敏銳度,就更能明白孩子心中的點點滴滴。

親子動一動:身心快易通──親子間的情感交流
要增進身體語言的觀察力,可以從動作的模擬開始,先在身體層面和孩子在動作上達到協調一致,進而體會孩子動作中所蘊含的心情,讓自己和孩子在身心兩方面達到調合。若您的孩子年紀比較小,可與他們進行以下活動:

【我是你的鏡子】
01 和孩子兩個人面對面,先由孩子帶領動作,家長則是孩子的「鏡子」,必須留意孩子的動作轉變並且忠實地做出來。

02 可以先從臉部表情的變化開始,擠眉弄眼、皺皺鼻子、鼓起腮幫子、嘟著嘴巴……。

03 以各種不同的手勢搭配持續變換的表情,讓動作更有趣。

04 雙腳也可以動一動,讓親子從頭到腳共享手舞足蹈的樂趣。

05 變化身體的高低、上下左右前後等方向及動作的速度和力量,讓動作更豐富。

06 兩人交換:由孩子當鏡子,家長帶領動作,在「身體總動員」的過程中讓彼此更麻吉。

若孩子年紀比較大、玩遊戲對他們而言並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父母親還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觀察孩子的身體語言。首先,留意孩子說話的慣用語氣(速度、音量、音調和用字),並以這樣的方式與之溝通。例如,輕聲細語的孩子通常比較秀氣或害羞,若以突如其來的聲音或動作回應,或許會讓孩子感到突兀或害怕。若孩子比較細緻敏感,太過直接的表達可能會在無意間傷了孩子。若孩子既活潑又好動,說話宜講重點,以配合孩子自身活躍的節奏韻律。

接著,可以觀察一下孩子說話時的表情、姿勢或慣性動作,這麼做並不是要全然複製模仿,而是要去感受、接納孩子身體動作的特質,並以父母自己的身體語言去回應。我就曾在車站和郵局排隊時,看到有家長和孩子以臉部表情增進彼此互動。父母說了一句話逗孩子開心,孩子可能呵呵的笑開懷,也可能還揮舞著雙手,若父母笑的方式和身體動作能顯現出孩子內心喜悅的強度,孩子就會感覺自己被看到、被懂了,而父母接著也會明白孩子的這份「懂得」,通暢的親子互動即可持續下去。

孩子需要被父母看見、聽見和理解,與孩子溝通時,如何尊重孩子和用心傾聽他們,是最重要關鍵。若父母一天到晚只問孩子功課做了沒,卻不願花時間深入了解他們的感受和想法,孩子久而久之就會與父母越來越疏離。如果父母只懂得對孩子下命令,而不去傾聽、了解他們的真心話,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進而與父母對抗。當孩子在課業、友誼或其他方面遇到困擾時,父母可以和孩子坐下來一起討論和分析,探索各種可能的處理方式及其會產生的結果。若覺得孩子的選擇不甚恰當,也要試著尊重和引導孩子多面向的思考,以取代下指令的權威管教方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21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