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平常心是道:禪理小故事(簡體書)
滿額折

平常心是道:禪理小故事(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  價:NT$ 192 元
優惠價:8716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平常心是道:禪理小故事》從禪宗典籍中選取了200余個有較高代表性和趣味性的禪宗小故事,用簡練而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敘述,并對其作注釋與解讀。故事大多短小雋永,富有哲理。尤其文末的點題之語更是直人心扉,使那些為生活碌碌而忙的人們懂得領悟平常心的可貴。讀罷掩卷長思,細細回味,亦能悟出一些人生的真意,感受心靈的滌蕩。對那些喜愛禪的讀者而言,《平常心是道:禪理小故事》不失為一本難得的佳品。

名人/編輯推薦

人心向往快樂無憂,期盼日日是好日,從側面反映了現實世界仍有諸多煩惱。明月依舊,萬象更新。今天的社會已與唐宋時代有了很大不同。然就人的心理、情緒而言,古今仍有許多相通之處。今人也會遇上煩惱事,也會郁悶犯愁而希求解脫,希求獲得一份安寧和愉悅。且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加劇,勞作日益復雜,思維日益細密,現代人常處于焦慮、緊張之中,更加需要精神調節。讀一點禪,體會禪的平常心,對我們也許會有益處。
《平常心是道:禪理小故事》從禪宗典籍中選取了200余個有較高代表性和趣味性的禪宗小故事,用簡練而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敘述,并對其作注釋與解讀。

讀一點禪
禪燈
讀一點禪,增添一份人生的自信
晚唐時候的本寂禪師,法號為曹山,是曹洞宗的開山祖師之一。有個僧徒慕名來參拜曹山,并問:“古代高僧說:人人都有,人人具足。請問大師,弟子身處凡塵,是否也有、也具足呢?”曹山說:“伸出手來。”僧徒莫名其妙,伸出了一只手。曹山握住他的手腕,認真地數起手指來:“一,二,三,四,五。足!”故事里的“具足”是具備充足的意思,“人人具足”是禪家常語,意謂每個人都充分具備了成佛的一切條件。成佛是參禪的目標,那個僧徒對于自己能否成佛顯然心存疑慮。
瞧,你的手也有五只手指,與佛手一樣。禪師用最普通的事實說明了“人人具足”的道理,幫助他解除了疑慮。
今天的一般人自不會將宗教性質的成佛作為人生目標,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思想的解放,理應有崇高的追求。事實上,許多人胸有遠大志向,千萬青年期盼做事業的成功者。在工作不順利的時候,在競爭場中處于下風的時候,在多年奮斗一朝失敗的時候,在煩悶疑惑氣餒心灰之際,你不妨伸出手,數數自己的手指:一,二,三,四,五。足!
你也許會受到啟示,找回自信;也許會猛然警醒,躍身而起,充滿再搏奪勝的勇氣。
唐代僧人法常去江西參見著名禪師馬祖道一,提出了禪者最感興趣的問題:法常問:“如何是佛?”
馬祖答:“即心是佛。”
法常一聽,當即大悟了。後來他住持明州(今浙江寧波一帶)大梅山,也成了著名禪師。
禪宗在中唐時代提出“即心是佛”,很快成了膾炙人口的禪語,其語意為“心就是佛”或“此心就是佛”。大意謂人人具有平等的佛
性,佛性便是心,故心便是佛,領悟了這個道理,便“見性成佛”。這就是說,不須向外尋求佛法道理,佛法就在各人自己心中。晚唐五
代的道希禪師這樣回答學人:學人問:“如何是正真道?”
道希答:“騎驢覓驢!”
自己騎著驢子,卻又到處尋找驢子,這不是很可笑嗎!“即心是佛”和“騎驢覓驢”從正反兩個方面告誡學人:必須充分地重視自我,確
立自我在參禪學道中的主體地位。
印度傳來佛教思想的同時,也傳來了佛教歷史和佛教神話中的一大批佛祖神祗。這些佛祖神祗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天上地下,無處不現,隨時可給人們帶來幸福,造成災難。于是,教徒們惶恐顫栗,頂禮膜拜。人性的懦弱化為盲目的迷信,精神的重壓造成人格的屈從。在這種情形下,禪宗響亮地提出“即心是佛”,不啻是三月春雷、久旱甘霖呀!“自古至今,佛只是人,人只是佛。”(百丈懷海語)大師的論斷不啻是打開廣大教徒沉重精神枷鎖的金燦燦的鑰匙呀!就在這種時候,我們又聽到了另一位禪界大師宣鑒的呵佛罵祖聲:我對先祖的看法就不是這樣!這里沒有什么祖師佛聖,菩提達摩是老臊胡,釋迦牟尼是干屎橛,文殊、普賢是挑糞漢。
對先佛先祖痛快淋漓的否定,表現了禪師對于自心是佛,對于現實人生十足的飽含激情的信心。中晚唐時代出現的呵佛罵祖的禪家施設,實際是對“即心是佛”觀點的補充與響應,是從另一角度幫助學人解除執著和疑惑,堅定自參自悟自成佛的信念。
五代時期的智洪禪師這樣回答僧徒的提問:僧徒問:“如何是佛?”
智洪答:“即汝是。”
即汝是:你就是!這是值得玩味的禪語,從“即心是佛”的一般判斷發展到了“即汝是佛”的具體肯定。超越一切參學修道過程,直指
每個普通人當下是佛。鼎盛時期的禪界擁有一批杰出的思想者,此時禪思想的鋒芒已在客觀上越出了宗教修行的界限,一定程度地揭示并肯定了人的至尊地位與崇高價值。聯系禪家對打坐拘束身心的批評及提出隨心適性的平常心理論,可以看出,優秀禪師已把對人本身的關注納入自己的思考范圍。它不僅具有宗教革新意義,而且具有更深刻更廣泛更積極的人類文明意義。如果每一個人都能真正認識自身的寶貴價值,無疑會從根本上樹立起崇高的人生信心,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能動作用,建設美好富足的精神與物質文明,而每個建設者必然會是事業有成理想如愿的高尚的人。
讀一點禪,領受一份創新的勇氣禪宗雖以“禪”名宗,卻反對傳統的坐禪修習的方式。南岳系始祖懷讓大師說: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能成佛?
六祖慧能則抨擊“長坐不臥”的修行法門“是病非禪”。他責問:“長坐拘身,于理何益?”馬祖道一(709~788年)和石頭希遷(700~790年)以下,禪林又興起不讀佛經的風氣。《臨濟語錄》里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天,王常侍來禪寺訪問,和住持義玄禪師一起參觀僧堂。常侍問:“這一堂僧人讀經嗎?”
“不讀經。”義玄答。
“學禪嗎?”
“不學禪。”
常侍十分疑惑地問:“經又不讀禪又不學,究竟干什么?”
禪師充滿信心地回答說:“他們都能成佛作祖的!”
不用拘束身心地坐禪,不用長年累月地讀經,當修行者們從這一系列僵硬死板的形式桎梏中解放出來,他們的心靈是多么舒適輕快,多么活潑自在!“一念若悟,眾生是佛。”(慧能語)如此隨心適性、簡捷易行的頓悟解脫禪法,怎么會不吸引社會各層次的廣大民眾呢!歷史已經證明,禪宗的勇于改革造成了它數百年的興盛局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今人讀禪,啟發多多!
細讀唐宋時代的禪語,隨處可發現新鮮的東西,可以感受到禪者不甘守舊、樂于創新的精神。
唐代中葉的禪僧曾經精心編制了“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的美妙傳說,將禪宗的源頭推溯到如來佛的身上。此時的永嘉玄覺禪師(665~713年)也在他的禪學長詩《證道歌》中歌詠過“如來禪”: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六度萬行:指一切修行解脫法門)詩句的思想與拈花微笑故事的旨意是一致的。但到了晚唐時候,禪林又否定了前人肯定的“如來禪”,轉而推崇更新鮮的“祖師禪”了。慧寂禪師(814~890年)就曾這樣批評他的師弟智閑:汝只得如來禪,未得祖師禪。
這顯然是因為從中唐到晚唐,五家創立,各具宗風特色,機鋒妙語,一時遍播禪林。禪宗不斷推出新的思想,“祖師禪”的稱呼更適合
新的禪法。
因循守舊不是禪的性格,正如五代時期同安常察禪師在他《塵異》詩中大聲詠唱的:丈夫自有沖天氣,莫向如來行處行!在禪宗正式形成宗派之前,東晉的著名僧人竺道生已經表達過眾生皆有佛性、頓悟成佛的觀點。禪宗繼承發展了這一思想,明確提出“即心是佛”,并把它作為“悟”的主要內容,逐漸成了廣大禪僧的修行實踐。從現知的文獻記載來看,“即心是佛”的提法出現于唐代中葉。中唐以後的禪師語錄中,又頻頻出現了“即汝是佛”的提法(例見上文)及類似的禪語,將教義上的一般命題化為教徒個人的參悟方式。晚唐的義玄禪師(臨濟宗始祖)對聽法者說:你欲得識祖佛么?只你面前聽法的是!
意謂站在這兒聽法的就是祖師,就是佛。五代的文益禪師(法眼宗始祖)這樣啟發他的弟子慧超:慧超問:“如何是佛?”
文益答:“汝是慧超。”
你慧超本身是佛,何必再問“如何是佛”!北宋初期道齊禪師的答語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學人問:“如何是佛?”
道齊答:“汝是阿誰?”
“阿誰”即誰(“阿”是前綴)。禪師的意思很清楚:你不就是佛嗎!
“如何是佛”是禪家的常用“問頭”(問題),禪師們的答語從“即心是佛”到“汝是阿誰”,讓我們感到禪旨越來越明白,越來越具體,越來越親切。一代又一代的禪師用他們機智尖新的言辭,顯示出禪思想的不斷演進和勃勃生機。
以上只是力求通俗的舉例性的說明。可以概括地說,從唐代中葉至晚唐五代,禪宗經歷了富有個性的崛起(以慧能及其弟子神會等為代表)、不斷推陳出新的發展(以馬祖、石頭及其一、二傳弟子為代表)和五家競起、門風各異的隆盛(以五家創立為標志)三大階段。在兩個多世紀的時間中,禪宗完成了極為出色的“三級跳”,一舉奠定了它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今人查尋其歷史演進,可以獲得不少超越宗教的啟迪。
讀一點禪,看“腳跟下”,持平常心優秀的禪思想家不僅富有創新激情,而且具備崇尚實際的精神。
有人問楊岐派創始人方會禪師:“怎樣學習佛祖的教說?”禪師回答:“腳跟下!”
云門宗禪師重元對弟子們說:福勝一片地,行也任你行,住也任你住。步步踏著,始知落處。若未然者,直須退步,腳下看取!(福勝:禪師住地名稱。看:含有注意、留神之意。取:助詞,無實義)“腳跟下”、“步步踏著”、“腳下看取”,禪師們用這些極普通的言語
啟示學人注重目前,參悟目前。
黃龍派第二世傳人祖心禪師曾經說過:如果單明自己,不悟目前,此人有眼無足;如果只悟目前,不明自己,此人有足無眼。
上文已經談過禪宗極力提倡自心是佛、重視自我,祖心禪師將重視目前與重視自我相提并論,并且形象地比喻成如同眼和足一般的重要,這是極富啟示意義的。人如無眼,漆黑一團;人如無足,行之不遠。禪之所以能洞察心靈,指出“即心是佛”,能傳播于天下,綿延于後世,正是因為它具有這樣的眼和足呀!
唐代懷海禪師住持江西百丈山,他規定禪僧必須經常參加勞動(禪家稱作“普請”),并且以身作則,雖然年事已高,也堅持和僧眾一起干活。有一次,一位僧人實在不忍心,就悄悄地把懷海老人的勞動工具藏了起來。懷海無法干活,就拒絕進食,他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那個僧人只得把工具還給了老人。懷海把禪僧必須參加勞動作為寺院制度寫入著名的《百丈清規》(又稱《禪門規式》)。這一做法迅速地推廣到各地禪寺,并為後世禪林仿效。
佛教僧侶長期讀經坐禪,勢必脫離勞動,依賴政府和施主供養。一旦社會經濟惡化,佛僧的生活來源便趨枯竭。這是晚唐五代社會動蕩、經濟蕭條時期,佛教其他各宗派紛紛衰敗,惟獨禪宗農禪并作,自食其力,不僅沒有削弱,反而繁盛興旺的重要原因。
主動地適應環境,貼近生活,禪宗在此存亡之秋表現了超越倫等的生存智慧,因而形成了禪門又一特色。
馬祖道一及其弟子百丈懷海等一批禪僧所組合成的洪州宗提倡并實行農禪結合,不僅具有現實生存意義,也有其禪法理論基礎,這就是處處有禪,“頭頭是道”(頭頭:事事,處處),“浩浩紅塵,常說正法”,“鐘聲雀噪,可契真源”。洪州宗的禪師們適時地提出了“平常心”的原則:馬祖道一:“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聖……只如今行住坐臥、
應機接物盡是道。”
從諗問:“如何是道?”
南泉普愿答:“平常心是道。”
梵日問:“如何即成佛?”
鹽官齊安答:“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莫作佛見菩薩見,平常心是道。”梵日言下大悟。
上引三則是較早表述“平常心是道”的語錄。普愿和齊安都是馬祖道一的弟子,洪州宗的重要禪師。普愿的弟子景岑關于“平常心”
有一則著名的闡說語:僧徒問:“如何是平常心?”
景岑答:“要眠則眠,要坐則坐,熱則取涼,寒則向火。”(向火:烤火)“平常心是道”是禪宗發展期的重要思想。它既是修行者日常行為的原則,也是禪師啟發學人獲得頓悟的“話頭”(機語),如上引語錄中梵日就是如此“言下大悟”的。禪僧省悟之後,按禪家的說法,須要“保任”,即保持、維護。該如何保任呢?也須有平常心。道悟禪師是這樣告誡他的弟子崇信的:崇信省悟後問:“如何保任?”
道悟答:“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凡心”即平常心。“任性逍遙,隨緣放曠”是對“凡心”的具體說明。
平常心理論是對頓悟說的重要補充。既是頓悟成佛,那必然是短暫片刻甚至是剎那間的事。在這之前與之後,則須以平常心看待日常的修習及各種事為。洪州宗重要禪師大珠慧海這樣答問: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慧海答:“用功。”
問:“如何用功?”
答:“饑來吃飯,困來即眠。”
餓了就吃飯,要吃飯就得種糧食。楊岐方會禪師曾說:楊岐無旨的,栽田博飯吃。(旨的:指禪法宗旨。博:換)田頭溪邊,處處道場,運水搬柴,無非妙用。禪家以平常心理論將參禪悟道和勞動自給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本宗的生存發展找到了思想上與物質上的共同支撐點。
平常心理論中的適性、隨緣、著眼目前、處處是道等觀念,不僅具有豐富的哲學意義,而且還有隨時調諧精神狀態的功能。
唐代的金牛禪師是馬祖道一的弟子,他住持寺院後,經常親自下廚做飯,供養眾僧。每當開飯時,他抬著飯桶,“到堂前作舞,呵呵大笑,曰:‘菩薩子,吃飯來!’”
這是一則生動的禪林故事,洋溢著禪僧的樂觀精神。只有將日常勞作與為大眾服務看成平常、快樂的事,才會有如此充滿歡喜的動作言句。北宋懷璉禪師說:但知十二時中平常飲啄,快樂無憂。(十二時:指一整天。飲啄:謂生活安然適意)指明平常心可以帶來快樂無憂的感受。
云門宗始祖文偃禪師有“日日是好日”的著名機語,南宋女禪師妙總對此句的闡釋是:日日是好日,佛法世法盡周畢。不須特地覓幽玄,只管缽盂兩度濕。(缽盂兩度濕:寺院規矩,每日兩餐)這就是說,無論出家還是在俗,都應懷有平常心,如此便可體會到日日都是好日,自然也便日日都有一份好心情了。平常心帶來的快樂,不是一時的情緒變化,而是在此種哲學思想指導下,對人生世界作總體觀照,因而形成一種持久恒常、安然樂觀的心境,故日“日日是好日”。
人心向往快樂無憂,期盼日日是好日,從側面反映了現實世界仍有諸多煩惱。明月依舊,萬象更新。今天的社會已與唐宋時代有了很大不同。然就人的心理、情緒而言,古今仍有許多相通之處。今人也會遇上煩惱事,也會郁悶犯愁而希求解脫,希求獲得一份安寧和愉悅。且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加劇,勞作日益復雜,思維日益細密,現代人常處于焦慮、緊張之中,更加需要精神調節。
讀一點禪,體會禪的平常心,對我們也許會有益處。

目次

自家寶藏:心佛
佛性無差別
自家寶藏
空中一片云
布毛示法
佛頭著糞
一二三四五,足!
不瞎不聾不啞
百夏又有何用
我也作佛
漢國主人
火與火
床這邊是什么?
出門便是草
老和尚與小和尚
別再折騰
原來大王還沒到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騎牛回家
上樹前後
座位
天下大禪佛
認識真我(六則)
心花頓發:禪悟
大庾嶺
鰲山成道
燭滅眼亮
擊竹悟法
沒吃早粥肚子餓
原來尼姑是女人
丙丁童子來求火
炭火機緣
獵犬與羚羊
大有人說法
浩浩紅塵,常說正法
當朝皇帝
謝大眾印證
兩件公案
牧牛三喻
超越語言
沒啥好說
騰騰和尚與則天皇帝
打地和尚
莫道無語,其聲如雷
為蛇畫足
無處開口
公牛生崽
得力句
名師高徒
你們都識字
近則不問,問則不近

說與做
了翁注禪
拙妻也可住庵
平常是道
指示心要
教壞童子
天氣寒冷,路途保重
饑來吃飯,困來即眠
上齋堂吃飯
園頭代語
禪與棕櫚樹
小心火
你也見,我也見
處處有禪
云在青天水在瓶
蹺腿的意圖
善慧放魚
講不清楚
供養羅漢/()
南泉與行腳僧
紅爐白雪,融成一片
一視同仁
三等接待
你無佛性
萬卷書擱哪兒
有與無
又是一粒
如何是你?
害怕人笑
這個與那個
凡聖兩忘
趙州茶
紅爐一點雪
圓悟一拳
竹篦
瓶中鵝
放下什么
米里有蟲
寸絲不掛
木偶戲
蝦蟆與老茄
就在目前
落到這般田地
電光石火,禪家機鋒
子湖狗
不肯承當
法眼雪亮
一柄劍與一車劍
文偃三敲門
一滴也不配喝
德山棒
有道理與無道理
高手
是你有這個
婆子燒庵
惟儼退銀
殺人箭與活人箭
我狂已醒,君狂正發
太守更危險
禪師貴姓
可惜面糊
自由自在
白日尿床

臨濟問路
智者的開拓
丹霞燒佛像
不拜佛祖
別動這棵
金屑雖貴重,不可落眼中
但吃肉邊菜
有一人不受戒
文喜遇仙記
坐禪
打發閑神野鬼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種田吃飯
菩薩子,吃飯來
悟者的涅槊
歸去也
口病
無聲三昧
就要出發
出行須擇日
倒立而逝
就是這個,并非其他
莫曉師伯
法堂倒
最後一句
臨濟喝
師徒真誼
大雄山下一只虎
‘梅子熟啦
兩年獨處
真心參禪
禪法傳承
賊父賊兒
不說破
師徒真誼
夏安居之前
磨頭的故事
千古禪燈
拈花微笑
立雪斷臂
本來無一物
磨磚作鏡
挑明法眼
溈山主人
臨濟三頓棒
轉讀佛經
浙江上座
一切現成
禪太多

書摘/試閱

認識真我(六則)
【總提示】
禪家提倡認識自我,自我為主,這個“我”并非色身之我,而是真我。
色我生死病老,煩惱相逼,虛幻不實,轉眼無常。
真我清凈無染,安寧自在,超脫生死,真實永恒。
對此真我,禪家有種種稱呼:主人公,無位真人,無事道人,有一人,那一人,本來面目,自家寶藏,以及各種具體場合中的代稱隱指,等等。
這都反映了禪宗對于生命真實和心靈本質的勇敢、深入的探索,對于擺脫人類種種痛苦、煩惱、焦慮不安而進行的引人注目的實踐。
1 從生至死,就是這個靈默是毗陵(今江蘇常州)人,他是在江西馬祖那兒受具足戒,成為正式僧人的。後來外出游方,來到湖南石頭和尚的禪院。剛向和尚行過見面禮,靈默便說:“請和尚不必多言,只說一個句子,能讓我契悟,就留在這兒;不能的話,我就往別處去啦!”
石頭和尚端然而坐,望著這位新到的年輕僧人,雙眼炯炯有神地沉默著。
靈默見和尚并無反應,心想,常聽人說湖南石頭如何了得,看來并無奇特,不過如此。
于是,收起坐具,背上包袱,轉身便往法堂門外走去。還未跨出門檻,只聽得身後和尚猛喚一聲:“閣梨!”(對僧人的稱呼)
靈默不由自主地回頭張望。
和尚說:“從生至死,就是這個。回頭轉腦干什么!”
此言直透靈默心底,他當下便徹底省悟了。
【點題】
認識了真實的自我,整個生命過程便充滿生機,充滿信心,不再動搖,不再猶豫。
這便是石頭言句中呈示的機鋒。
2 他悠閑著哩!
道楷在義青禪師的啟示下省悟之後,便留在禪師的法會里,後來被委派作典座(負責做飯和清潔工作)。有一天,道楷在走廊上遇見禪師,連忙上前行禮請安。禪師看他兜著圍單,高卷著袖管,就慰問道:“廚房事務很辛苦吧?”道楷忙稱:“不敢!”
“在煮粥呢,還是蒸飯呢?”禪師關心地問。
“人工淘米燒火,行者煮粥蒸飯。”(人工、行者都是寺院中的雜役)“那你干什么?”
“謝和尚慈悲,讓他悠閑著哩!”
禪師點頭稱是。
【點題】
真我無事無為,安閑自在。
3 替他東奔西走有一天,惟儼禪師在菜園里遇上弟子曇晟,便問他:“干什么來,曇晟?”
曇晟停下腳步回答:“在擔糞哩,老師。”
禪師走近了,悄聲問:“那個人呢?”
“在。”
“你如此來來去去的,為了誰?”
“替他東奔西走罷。”
禪師繼續考問道:“為何不讓他同行?”
“行走、挑擔與他有什么關系?”曇晟心領神會地回答。
4 替他拿碗握筷
上堂時,一位新到的行腳僧上前參拜,惟儼禪師問他:“從哪兒來?”
“南泉。”僧人回答。(南泉是當時著名的禪院,在今安徽貴池—帶)
“在那兒待了多少時間?”
“從冬到夏。”
禪師笑著打趣道:“喝了那么多泉水,都成了一頭水牯牛啦。”
行腳僧領會禪師的意思,從容地回答說:“不,雖然待在那兒,卻從沒有吃過他們的粥飯。”
“喝了一年的西北風嗎?”禪師突然發問。
行腳僧向前跨了一步,胸有成竹地低聲道:“和尚別搞錯了,自有人為他拿碗握筷哩!”
禪師贊許地點點頭。
5 主人公
五代時候的師彥,從全豁禪師那兒悟法之後,棲止于臺州(今浙江臨海一帶)的瑞巖山。
他常常坐在庵舍前的一塊巨石上,自喚自答——喚:主人公!答:在!
喚:警醒著點。答:唉!
喚:日後別受人蒙騙。答:是!
【點題】
自喚“主人公”,時時自我警醒,這是禪者在省悟之後所下的“護持”(維護鞏固)功夫。
6 唯有一真實
惟儼自17歲上出家之後,數年如一日地研習經論,嚴守戒律,刻苦自勵,精進不懈。
有一天,他掩卷嘆息,自言自語道:“大丈夫理應擺脫束縛,自我清凈,豈能終日沉溺于瑣屑的條文字眼里呢?”于是背起缽囊,去參謁石頭希遷禪師。
見著希遷禪師後,惟儼便道:“經論、戒律我已初步了解,只是常聽到南方禪師提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對此實未明了,請和尚慈悲指示!”
禪師說:“這樣也不行,不這樣也不行,這樣不這樣都不行。你怎么樣呢?”
惟儼茫然不解。
禪師仔細地望了他一會說:“上座的緣分不在這里,到馬大師那兒去試試吧。”
于是,惟儼離開南岳衡山,跋山涉水,來到江西馬祖道一禪師的法會中。參拜之後,惟儼又提出了“見性成佛”的問題。馬祖端詳著面前的年輕人,沉默有頃,然後對他說:“我有時讓他揚眉瞬目,有時不讓他揚眉瞬目。有時揚眉瞬目是對的,有時揚眉瞬目是不對的。你怎么樣呢?”
惟儼這一聽,頓時契悟了。連忙向禪師行禮致謝。馬祖問:“你體會到了什么道理?”惟儼答道:“弟子在希遷禪師那兒,真好比是蚊子上鐵牛啊。(見提示)”馬祖點點頭,囑咐他:“既然如此,善自護持!”(維護鞏固悟心稱為護持)自此,惟儼便留在法會中。侍奉老師。
三年之後的一天,馬祖問道:“惟儼,近日有何體會?”
“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惟儼立即回答。
馬祖聽了,滿意地笑著說:“你如今的見地,可謂是協和心體,布于四肢。既然如此,你可以離開這里,去他處住山(即住持寺院)啦!”
【點題】
希遷與馬祖啟發惟儼的兩段機語都落腳于識破色身、明悟真我。若不明悟真我,一切作為都有盲目性;明悟了真我,則一言一行,揚眉瞬目,無不自由自在,無不契合道法。
蚊子上鐵牛:蚊子停在鐵牛上,無下嘴之處,喻指玄妙禪法無法用語言表述,也無法根據語言去理解。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