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和優秀教師一起讀盧梭(簡體書)
滿額折

和優秀教師一起讀盧梭(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3 元
定  價:NT$ 138 元
優惠價:87120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和優秀教師一起讀盧梭》一書以當代中國教育研究者的視角,穿越時空重新審視舉世聞名的法國教育家、“兒童的發現者”——盧梭的系列教育思想和著作,結合當代我國教育,尤其是兒童教育所面臨的一些誤區和突出問題,論述了兒童教育所應堅持的思想和出路。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兒童教育方面,盧梭堅持以了解兒童為前提,珍視兒童的幸福,讓其率性、自由地發展,不要對兒童輕下斷語。他還主張對兒童放任無為,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望,讓他們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快樂無憂地學習。在書稿最後一章,編者特別強調盧梭教育思想中德育的重要,教孩子如何做人是教育的天職,讓孩子培養善良習慣,在親身經歷中學習。《和優秀教師一起讀盧梭》并非對盧梭思想的概括,也不是對盧梭學術思想的“系統地梳理和介紹”。《和優秀教師一起讀盧梭》摒棄所謂的“全面”、“系統”這一類的“宏大敘事”,抱著一種關照教育現實問題的小心翼翼的態度,從盧梭的思想里汲取現今教育所需的養料和智慧。編者在盡可能認真研讀盧梭原著的基礎上,試圖抓住今天看來仍然熠熠生輝的主題;同時,編者試圖站在一個恭敬的學習者的立場,在品味精彩段落的同時盡量“忠實”于盧梭本人的思想。那些自覺不自覺地加入的現實教學案例和評析,實為閱讀過程中點滴心得的自然流露。

作者簡介

王艷玲,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在《比較教育研究》《教育科學》《全球教育展望》《教師教育研究》等全國教育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做訪問學者。茍順明,做過中學教師,現為云南師范大學講師、西南大學教育學院比較教育學專業博士生,主要從事教師教育研究。

名人/編輯推薦

《和優秀教師一起讀盧梭》:全國知名教育專家鐘啟泉、陸有銓、張華、胡惠閔,全國特級教師支玉恒鄭重推薦!盧梭被譽為“兒童的發現者”,開啟了現代教育思想的先河。西方教育界作過這樣的評價: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兒》留存于世,即使其他教育著述全都被焚毀,教育園地依然馥郁芬芳。

導讀:探訪“兒童的發現者”——盧梭兩百多年前,在東普魯士柯尼斯堡一條栽種著菩提樹的小道上,每天下午三點半,總會準時走來一個不足五英尺(152.5厘米)的矮個子,他在那里要散步一小時——他就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偉人伊曼努爾?康德。可是有那么幾天,鄰居們沒有準時看到他的出現,都為他擔心。怎么回事呢?原來他那幾天沉浸在一部名叫《愛彌兒》的書里,以至于忘了時間,忘了自己??時間再往前推移一段,那是1728年復活節前的一個周日,居住在法國安納西從事慈善事業的華倫夫人收留了一個流浪兒,他只有16歲,身材勻稱,容貌清秀,神態灑脫,他長著烏黑的眉毛和頭發,一雙小而微陷的眼睛放射出聰慧的光芒。這個頗具風采的少年,就是日後《愛彌兒》以及其他若干超越時代的不朽之作的作者、18世紀最杰出思想家、文學家和啟蒙運動者——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盧梭于1712年生于一個鐘表匠家庭,剛出生八天母親就去世,十歲時父親逃亡他鄉,他遂成了孤兒,從此顛沛流離,輾轉流浪。他當過雕刻匠的學徒,當過流浪兒,當過富人家的仆役、跟班和家庭教師。他的一生坎坷有如崎嶇的山路,每一段溝壑深藏著一個奧秘,每一個奧秘又幻化成一部斑斕的作品,讓人嘆為觀止。在他豐富的著述中,集中體現他教育思想的是《愛彌兒》和《新愛洛伊絲》(第五卷)。尤其是《愛彌兒》,早有教育學人作過這樣的評價: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兒》留存于世,即使其他教育著述全都被焚毀,教育園地依然馥郁芬芳。《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可以用建立在日內瓦城的一尊盧梭雕像來體現:盧梭左手按著摧殘兒童的情境圖,右手所持的是他要為兒童砸開的鐐銬,身前是一個兒童學習的畫面。從這樣一尊雕像人們不難看出盧梭所致力的兒童解放理想。他被譽為兒童教育的旗幟、廣大兒童的福音。《愛彌兒》一書以其飽蘸深情的筆調,一反傳統社會對兒童的種種歧視和偏見,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審視兒童、研究兒童、欣賞兒童,使兒童成為教育過程的關注點,使兒童問題成為世人矚目的課題。盧梭在書中建立的新的兒童觀,奠定了他作為“兒童的發現者”的歷史地位。然而,《愛彌兒》的出版卻將盧梭的生活推向了更加悲慘的境地,他被巴黎高等法院批捕,著作被當眾焚毀;他從此到處逃亡,到處被人驅趕,幾無容身之地。一方面是身陷絕境,一方面是身後的盛譽,《愛彌兒》到底是一部怎樣的書?簡要地說,這是一部優美平實、娓娓道來的教育哲理小說,也是教育領域可堪稱“戰斗檄文”之作:在“性惡論”一統天下的時代,他堅持人性本善,堅決反對教育中盛行的體罰約束、死記硬背、機械灌輸,主張呵護兒童的善良天性,尊重兒童的自由,讓兒童率性發展;在人們追逐奢靡頹廢的上流社會生活、貪圖虛榮享樂的時代,優美的自然景象和質樸的自然狀態卻畢生縈繞在盧梭心頭,與殘酷的社會現實形成強烈的對比。因此他謳歌自然,呼吁讓兒童回歸大自然的懷抱,倡導要從自然界最普遍和最常見的事物來學習,“用地球教地球,用太陽教太陽”;他反對當時占主流的“先天觀念說”,堅持人的學習依賴感覺器官和直接經驗,倡導感官訓練、實物教學、直觀教學??他與他所生活的時代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因而成為那個時代共同的敵人。《愛彌兒》集中體現了這種不同,從而迫使盧梭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多災多難的逃亡生活。直到他辭世那一天,巴黎高等法院也沒有撤銷他因該書獲罪的“逮捕令”。然而,正如同人類歷史上一切偉大的思想聖徒或先知一樣,盧梭在生前歷盡磨難,忍受了難言的屈辱,死後卻得到了他本人在世時并未刻意追求的巨大榮耀。他去世後十一年的法國大革命前夕,革命先鋒馬拉等人在王宮附近向群眾朗讀并講解他的《社會契約論》;法國大革命爆發,巴黎人民抬著他的半身像在街上游行;他去世後十六年,巴黎全體政要和各界代表把他的靈柩護送到“供奉不朽的人的殿堂”——先賢祠??在世界教育領域,盧梭指引了啟蒙時期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方向,裴斯泰洛奇、蒙臺梭利、福祿培爾、第斯多惠乃至杜威等名家巨匠源源不斷地從他那兒汲取了智慧資源,譜寫出一曲又一曲教育史上的華彩樂章! 武漢大學哲學系盧梭研究者趙林這樣敘寫他心目中的盧梭:“盧梭是一個體驗著巨大的內心痛苦同時又能真誠地直面這種痛苦的人,他的整個生活可以看作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掙扎??他所編織的那個憂郁而恬美的夢幻直到今天還縈回在心靈相通者的心頭。”是的,單就教育領域而言,盧梭所編織的夢——理解兒童、尊重兒童,把兒童從抽象灌輸、機械訓練中解放出來——至今仍然是我們共同追求的夢想,甚至可以說,它也是當下我國整個教育領域孜孜以求的理想。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反反復復地讀盧梭,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教育改革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繞不開盧梭,這也是為什么這本小書要邀您一起來品味盧梭所品味出的教育的真諦。需要說明的是,這本小書不是對盧梭思想的概括,編者的初衷并非是“系統的梳理和介紹”;它更不是對盧梭思想的解讀,盧梭的思想如此博大精深,非是這樣一本薄薄的小書所能涵蓋;本書也不是要像教育史書那樣,從今天的觀點來評價盧梭,做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工作——對于這本小書,充其量只能說是編者在盧梭思想的寶庫中翱翔了一番,采擷了一些碎玉,將之串起來與廣大中小學教師朋友們分享;也可以這樣說:這是關注教育現實問題的同行,在盧梭思想的海灘上,拾得了一些自認為精美的貝殼,將這些貝殼與自己的感想一道,呈現出來與伙伴們共享。總之,本書摒棄所謂的“全面”、“系統”這一類的“宏大敘事”,抱著一種關照教育現實問題的小心翼翼的態度,從盧梭的思想里汲取現今教育所需的養料和智慧。當然,這種“汲取”,絕不是順手拈來的斷章取義,編者在盡可能認真研讀盧梭原著的基礎上,試圖抓住今天看來仍然熠熠生輝的主題;同時,編者試圖站在一個恭敬的學習者的立場,在品味精彩段落的同時盡量“忠實”于盧梭本人的思想。那些自覺不自覺地加入的現實教學案例和評析,實為閱讀過程中點滴心得的自然流露。當然,由于筆者學力有限,雖反復閱讀,但難免有理解不深入、不全面的地方。好在它不是“領讀”,也不是“解讀”,同為教師,我們想要與您“一起讀”,交流“讀後心得”。故不揣簡陋,將點滴體會整理成文,呈現在您的面前。讓我們從這里起步,叩開盧梭的教育智慧之門,探訪這位不朽的“兒童發現者”;讓我們在盧梭教育思想的引領下,重新發現兒童,修繕我們的教育家園!

目次

導讀:探訪“兒童的發現者”——盧梭 了解兒童是教育前提把兒童當作兒童 兒童純潔善良 兒童天性好動 兒童具有內在發展的潛能 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珍視兒童的幸福 兒童真正的幸福在于盡情地玩,自由自在地嬉戲 不要剝奪了孩子童年的歡樂 最重要的,是使兒童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遵循自然,讓兒童率性發展 教育要以天性為師 按照你學生的年齡去對待他 不要企圖給年幼的孩子講空洞的道理 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望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 關鍵是要讓孩子產生學習的愿望 現實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動力 只有有形的物質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 教育不能是空洞符號的填充 讓孩子學習有用的知識 所學的知識要有用 我們應該教給孩子什么樣的知識 告訴孩子發現真理的途徑 引導孩子的好奇心 使孩子產生學習的愿望,向他提供滿足愿望的辦法 讓孩子做,而不是讓他聽你講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材教育,在大自然中進行 孩子的心向往大自然 從最普遍和最顯著的現象開始學習 讓兒童對所學的知識有切身的體驗 用地球講地球,用太陽講太陽 孩子迷路了,趁機教方位 在學科知識與大自然之間找銜接點 把學科知識還原為它被抽象出來的直接經驗 挖掘兒童的生活經驗中與學科知識有關的因素 必須教給孩子做人的天職培養善良的習慣 育德從嬰兒期開始 成人身體力行,給兒童做表率 慎重選擇孩子的人際環境 在點滴生活中培養品德 讓孩子從親身經歷中學習 一桌盛宴引發的思考 怎樣醫治孩子的虛榮心 教育的藝術是讓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 要以行動而不以言辭去教育孩子 附錄:本書主要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把兒童當作兒童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界定,“兒童”是指0~18歲的人,而我國習慣上指較幼小的未成年人。那么,我國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都可以稱為“兒童”。作為教育者,我們經常得思索:兒童,特別是年幼的兒童是怎樣看他周圍的事物的?他們是怎樣思考問題的?他們小小的腦袋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不得不承認,對于這些問題,我們知之甚少。美國課程學者卡利尼(P.Carini,2001)曾經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許多年前,在一家自助洗衣店里,我注意到一個還不滿三歲的小女孩,她正看著母親把洗好的衣服從烘干機里拿出來。母親直起身來,頭向後一甩。她那一頭黑亮飄逸的長發,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泛著紅色的光澤,此時從她的面前被甩到後面,滑落下來。小女孩站在母親身後,屏住了呼吸,然後輕輕說了聲:“噢,下雨了。”與此同時,她伸出雙手,手掌朝下,隨著母親身後波浪般垂下的長發而有節奏地揮動。小女孩的臉上充滿了驚奇。多么奇特的想法!母親黑亮飄逸的長發,在小女孩的眼里居然如同細細密密飄灑而下的雨絲,使她情不自禁地伸出雙手,隨著頭發的甩動而揮動,正如她伸出雙手,去觸摸那些同樣細密飄逸的雨絲。孩子的思維如此獨特。然而,長期以來,這種獨特被我們簡單地看作幼稚與童趣,兒童期在人們眼里,不過是對成年的一個漫長的準備。兒童期的獨特價值,向來不被重視;兒童期的典型特征,人們鮮有研究。在人類漫長的文明史中,直到18世紀,就整個社會意識水平而言,人們并沒有發現兒童與成人有什么根本不同,并沒有把“兒童”概念從寬泛的“人”的概念中分離出來,可以說,那時的兒童觀基本上是一種“小大人”的兒童觀。盧梭這樣描述當時的狀況: 我們對兒童是一點也不理解的:對他們的觀念錯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應該知道些什么,可是卻不考慮孩子們按其能力可以學到些什么,他們總是把小孩子當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們還沒有成人呢。(《愛彌兒》,第2頁) 由于人們總是把小孩子當大人看待,直到盧梭生活的18世紀,“盡管還是很小的孩子,就要學著成人的情態,說成人式的話,穿成人式的衣,效成人式的行動,作成人式的思維”。“我們從來沒有設身處地地揣摩過孩子的心理,我們不了解他們的思想;而且由于我們始終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們,所以,當我們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訴他們的時候,也跟著在他們的頭腦中灌入了許多荒唐和謬誤的東西。”(《愛彌兒》,第221頁) 對兒童的發現,以盧梭的《愛彌兒》問世為標志。他要人們好好研究兒童,愛護兒童,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給他們應有的地位。他說:“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 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愛彌兒》,第91頁) 自盧梭“發現兒童”以後,“把兒童看作兒童”、“以兒童的眼光看待兒童”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立場。“兒童的發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擺脫將兒童看作“小大人”的觀念,強調兒童具有自身的特性, 從而將“兒童”從籠而統之的“成人”的觀念之內凸顯和獨立出來。從此, 教育開始真正考慮兒童的存在,社會開始研究兒童。在教育領域,裴斯泰洛奇、蒙臺梭利、福祿培爾、第斯多惠、杜威等人沿著這一條線索, 逐漸把兒童的地位放在了教育中顯著的位置。在我國,陶行知、陳鶴琴、魯迅、豐子愷等教育家、人文學者也對封建文化下兒童遭受的不公正境遇進行揭批,并闡發了新的兒童觀對教育的意義。21世紀初,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目標直指“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樹立新的學生觀、課程觀、教學觀。盡管如此,當代仍然有很多人不能客觀公正地看待兒童,還把兒童當做小大人。很多家長和教師狠抓兒童期的教育,蠻橫地剝奪孩子休息、玩樂甚至自由探究與思考的權利,以便在兒童身上實施成人設計好的教育方案。他們簡單地認為兒童在知識、情感、道德性上與成人只有量的差異而無本質不同。今日教育中兒童負擔的沉重、厭學乃至精神世界的灰暗、單調,主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者不把學生當兒童,而是當做小大人, 揠苗助長,其結果往往欲速而不達。在盧梭看來,“把兒童當兒童”首要的是成人必須認識兒童不同于成人的特點,即把兒童期看作人生的一個特殊發展時期加以研究,研究兒童的發展過程,研究兒童不同于成人的獨特的生活狀態。那么兒童區別于成人的身心特性究竟是什么?應當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兒童?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闡述了他對兒童的看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2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