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讓天賦自由
滿額折

讓天賦自由

定  價:NT$ 450 元
優惠價:9040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5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每一個人,在任何時候,只要願意,都可以活出自己!
四個關鍵問題,決定你是否活出自己
天資/什麼是你真正的力量所在?
熱情/哪件事讓你永遠充滿活力?
態度/你讓際遇左右生命,還是用態度創造運氣?
機會/如何為你的熱情找到實踐的管道?

你是否在用自己的人生,實現別人的夢想?
你是否受限於社會制約,妥協地活著,而非全然地實現自己的天命?
你是否以自己的期望,限制了孩子的道路?

本書將使你再也無法迴避內心的疑問。

書中59個最真實的生命故事,
每個人都過著挑戰重重的生活。
他們的人生絕非坦途,歷經低潮與阻礙,沒有人擁有「完美」的生命,
但卻曾在某些時刻,體驗到近乎「完美」的境界。
這些故事的重點不在於他們的成功,而在於――
你,如何回應內心的呼喚。
找到你的熱情所在,一切都會改觀!
歸屬天命,有跡可循,最明顯的就是自由與踏實的感受。
當你從事自己熱愛又擅長的工作,才可能覺得活出了真實的自我,成為你理想中的自己。
你覺得自己做著天生該做的事,也成為你天生該成為的人,這就是歸屬於天命的狀態。
――肯.羅賓森

作者簡介

肯.羅賓森Ken Robinson

國際知名創新、創造力與人力資源專家。合作對象遍及歐洲、亞洲、美國政府,以及國際機構、世界500強企業、非營利組織和世界頂尖文化組織。他的演說充滿熱情,鼓舞人心,善於以幽默勵志的方式傳遞深奧的知識,廣受歡迎。他告訴全世界讀者,在全球經濟新形勢下,商業、教育與組織的需求應如何變化。
二〇〇三年,因為對文化藝術的卓越貢獻,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二〇〇五年,他被《時代雜誌》、《財富》與CNN聯合評為「主流之音」。著有《讓創意自由》、《讓天賦發光》、《發現天賦之旅》、《讓孩子飛》等書。

盧.亞若尼卡 Lou Aronica

曾創作兩本小說,並與他人合著非文學類作品,包括與拉派爾(Clotair Rapaille)合著的暢銷書《情感行銷的符碼》(The Culture Code,天下文化)。現與妻子凱莉及四名子女居住於美國康乃迪克州。

謝凱蒂/譯者

美國蒙特瑞國際學院口譯暨筆譯研究所碩士,具多年口筆譯工作經驗,於天下文化出版之譯作包括《和尚賣了法拉利》、《發掘你的太陽魔力》、《拍照前先學會看》、《看到什麼都會畫》、《賈伯斯傳》(合譯)。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你就是自己最偉大、最精采的作品
嚴長壽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台東均一實驗高中/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董事長
真的沒想到,這本《讓天賦自由》會這麼受到歡迎,上市至今,已經突破十多萬本,在書市這麼不景氣的當下,一本書能夠獲得這麼大的注意,應是作者肯.羅賓森爵士寫出我們對教育最普遍的心聲。
我不禁想到,為什麼一位英國學者反省教育的書,會引起這麼大的迴響?閱讀本書,首先我最感到意外的是,我一直以為,教育是台灣獨有的問題,看了這本書,才發現不論東西方、哪種文化背景,教育的改革早已是普世的價值,不獨台灣如此。可是,如果這些先進教育大國的學習方式,都有人提出這麼強烈的反省與批判,向來教育弊病叢生的台灣,不是更應該有改革的空間?
昨天,與今天,一個回顧,一個前瞻,一個是後照鏡,一個是探照燈。我不禁憂心一直重複過往僵化的教育,如何能夠引領台灣走向未來國際社會。於是,我帶著這本書,到處向政府人士建言,希望他們從中找到啟發,點燃一些革命的火種。但可惜的是,就我所能看見的未來,似乎仍然沒有人有辦法讓這艘迷航的大船,成功轉向。於是,我最終只好不得已親上火線,以一種「油煎火燎」的心情,提出我們教育應該不一樣的各種想法。
我深切的感受到,我們過去賴以為核心的教育方法根本是錯的,最後都化約成為「考試」。教育的英文是「education」,其最初是由拉丁文 educare 而來,「e」指的是「出」,而「ducare」意思是「引導」,合起來的意思便是「從裡面抽出」,也就是發展出人的天賦。
但這般宏旨,在我們現有的教育體制中,卻被限縮、化約為一連串的考試及分數。這也難怪肯.羅賓森在演講中不斷提出原本應讓發展天賦的教育機構,卻反過來極為諷刺地扼殺了人類最珍貴的創造力。
喜愛搖滾樂的朋友都知道平克.佛洛依德(Pink Floyd)樂團有一首很有名的歌叫做「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在他們的MV中,有著如工廠般的學校坐著沙丁魚般死氣沉沉的學生,最後他們起身宛如僵屍行走,嘴裡唱著「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在生產線上踩著整齊的步代,最後跌入鐵斗,經過機器絞碎最後被製作成一條條香腸。
這是多麼怵目驚心的教育意象,然而這不正是我們現階段教育活生生的比喻。
我之所以如此大力推薦本書,也可以說是我以切身的經驗出發,不必多說,大家都知道,我是個連大學聯考都沒通過的人,因為考試(我指的是最主流的筆試)訴諸的是強記、強背的能力,偏偏這不是我的強項。然而,我後來進入職場,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獨自摸索,透過工作環境所能提供的條件,努力自我教育,走出文憑的框架,也找到自己最喜歡、最有熱情,且最擅長的工作。
於是我終於發現到,我們的考試考不出品德、責任心、榮譽感、領導力,以及最具關鍵的「無可救藥的使命感」。走出教室,有百分之八十的能力,是學校裡學不到的。但很多人卻誤解,學校教的就是一切,以為分數及文憑代表一個人全部的價值。我甚至遇到很多名校畢業的大學生,也許在校他們是明星,但相處共事之後,結果發現他們很固執、自以為是,原來他一直在一個備受保護的環境成長,成績好固然是優點,但也成為他們人生致命的缺陷。
台灣社會對於學業成績優異的孩子,總是給予過多的關注。每年,我們最關心教育的時刻,大概是各種升學考試放榜的那天,各大媒體以整版整版內容,報導誰是狀元?哪個科系最高分?哪個學校最厲害考上最多台大醫科?長久以來,都只以考試的成果,做為一種虛榮的指標,即使應以技術為本位的職業教育,也走到了另一種偏鋒,像我們的證照制度,立意原本是好的,結果卻讓弱勢更沒有機會翻身,因為現在的證照是「學術門檻很高,技術門檻很低」。也就是,紙上談兵凌駕了實作的基本技能,我們現在創造了很多虛幻的比賽,目的之一是為了讓學校升等,好製造更多學無專精的大學生。
但是,學生何嘗不是這個結構的受害者!教改的重點在家長,如果家長不改變想法,如何可以支持教育全面性的更新變化?
事實上,每個人天生都帶著一個只屬於他個人的天職,時隱時隱,變動不居,有人終其一生都未識其貌,有人幸運地經過一連串的追索最後得以找到自我。
相信讀過《讓天賦自由》這本書的朋友都會同意,少有人能像羅賓森這麼清楚明白界定出一個人找到他自己「天命」歸屬的狀態:「歸屬天命,有跡可循,最明顯的就是自由與踏實的感受。當你從事自己熱愛又擅長的工作,才可能覺得活出了真實的自我,成為你理想中的自己。你覺得自己做著天生該做的事,也成為你天生該成為的人,這就是歸屬於天命的狀態。」
這段話說得太精采了,我們都有一種積極樂觀的信念,相信人可以透過自我創新而重塑自己的命運,他在本書反覆提到一個重點:「找到你的熱情所在,一切都會改觀。」
但最為關鍵的是,沒有人可以告訴你,這個獨一無二,能激發你熱情的「天命」會是什麼。答案,必須回到你的自身尋找。只能回到一個原點:你得傾聽你內心的聲音,回應你內心最深沉的呼喚,認識你自己,找到你的「天賦」,激發無以倫比的「熱情」自我實現。
因為在我心中,每個人最偉大、最精采的作品,就是你自己。

引言 生命的歸屬
幾年前,我聽到一個很棒的故事,之後也很喜歡轉述。有個小學老師正在給一群六歲的孩子上繪畫課,坐在教室後面的一個小女孩平常上課很少專心,在繪畫課上倒是相反。持續二十分鐘之久,小女孩定定坐著,雙手圈著畫紙,完全沉浸於自己的創作中。老師十分驚奇,最後,開口問小女孩在畫些什麼。她頭也沒抬就說:「我畫的是上帝。」老師聽了訝異地說:「可是沒人知道上帝的長相呀!」
小女生說:「等一下就知道了。」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令人想起年幼時期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我們具有多麼奇妙的自信心,但多數人長大之後便遺失了這樣的自信。你如果問一年級的學生,誰覺得自己有創意,他們全都會舉起手來。而同樣的問題如果問的是大學高年級生,則多半的人都不會舉手。我全心相信每個人都具有無限潛能,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量,但年紀愈長,反而逐漸遠離了這些潛能。諷刺的是,「教育」正是主要原因之一。許多人因而不曾與自己的天賦接軌,因此也無從得知自己其實能創造多高的成就。
從這個層面看來,這些人並不認識自己。
不完美的人生,完美的體驗
我經常往返各處,與世界各地的人合作,對象包含教育機構、企業,以及非營利組織。在我所到之處,總能看到許多學生嘗試規劃未來,卻不知從何做起。我發現憂心的家長試圖幫助孩子,卻反而讓孩子更加遠離他們真正的天賦。這是因為家長有預設立場,認為孩子必須遵循傳統路線才能追求成功。我也發現許多雇主想盡辦法,希望了解員工有哪些多元的才幹,以便盡量善加利用。這一路走來,我看過不知多少人從未真正了解自己獨特的天賦與熱情所在。他們不喜歡目前的工作,卻也不知道做什麼才能帶來成就感。
另一方面,我也看到各種領域的成功人士,他們對工作懷抱熱情,也對自己的選擇毫無懷疑。我相信他們的故事都蘊藏了重要意涵,可以讓我們了解人類的潛能與自我實現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曾在全世界各種場合演講,發現這種故事的說服力最高,能夠讓人意識到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人生、孩子的教育,以及各種組織的運作。
本書包含各式各樣的故事,分別描述了相去甚遠的個人是如何開展他們的創意人生。其中許多人特別為本書接受專訪,訴說他們最初如何認識到自己特出的天賦,又是如何因為做自己喜歡的事,而締造成功的生涯。特別吸引我注意的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多半不曾遵循傳統道路,生涯中充滿曲折、轉彎,與意外。這些受訪者都表示,過去並不曾如此剖析訪談內容所揭露的理念與經驗:真正認識了自己的那一刻;揮灑天賦的過程;家人、朋友、老師給予的鼓勵或阻力;面對重重障礙時,還能堅持下去的憑藉。
他們的故事並非童話,這些人都過著挑戰重重的生活;他們的人生旅程並非輕鬆的坦途,都同樣經歷過低潮與高潮;他們沒有一個人擁有「完美」的生命,卻經常在某些時刻體驗到近乎完美的境界。他們的故事十分精采。
我們必須活出天命
不過,這本書的重點其實不是他們,而是你。
我書寫的目的是為了展現更豐富的人類才能與創造力,同時指出,我們若能與自身獨特的天賦與熱情接軌,將可帶來多大的正面意義。本書探討對生命具有重大意義的議題,針對的不只是我們的生命,還有我們的孩子、學生、工作伙伴的生命。我採用「天命」二字,指稱「喜歡做的事」與「擅長做的事」能夠相互結合的境界。我深信每個人都有必要找到自身的天命歸屬,不只因為那讓我們獲得成就感,更是為了讓人類社群與組織能夠在不斷演進的世界中永續發展。
當今的世界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變化著。面對未來,我們必須以破除舊習的態度,重新認識人類潛能,才有可能因應新時代的生存環境。我們必須重新理解開發人類天賦的重要性,並體認到每個人展現天賦的方式都可能不同。我們必須創造環境,包含學校、職場、政府,讓所有人都能獲得啟發,活出創意人生。我們必須確保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發揮所長,以自己的方式發現天命所在。
本書讚頌人類才華與熱情之多元,令人目不暇給,讚頌人類成長茁壯與開拓生命的非凡潛力,同時也探討人類的天賦在什麼條件之下方得蓬勃發展,或因而逐漸消逝。我們該如何使當下的生命更豐富?面對無法預知的未來,如何以唯一可能的方式做好準備?
為了讓自己與他人發揮所長,我們急需對人類潛能建立更完善的概念,我們必須擁抱天命。

目次

推薦序 你就是自己最偉大、最精采的作品 嚴長壽 
引言 生命的歸屬
chapter 1 找出天賦與熱情
chapter 2 一定有屬於你的才華
chapter 3 誰都能飛
chapter 4 忘我的境界
chapter 5 尋找讓你看見自己的伙伴
chapter 6 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chapter 7 幸運來自你的態度
chapter 8 辨認生命中的良師
chapter 9 人生永遠不嫌遲
chapter 10 當興趣不能餬口時
chapter 11 學校的好成績不等於人生的好成績
後記 全體人類都必須活出天命
謝辭 頒發「特殊服務獎」
注釋

書摘/試閱

Chapter 1找出天賦與熱情
吉莉安才八歲,前途已經出現危機。她的功課一塌糊塗,起碼在學校老師的眼中是如此。她老是遲交作業,筆跡潦草,考試成績也差。不僅如此,她還經常影響課堂的進行,不是動來動去發出噪音,就是猛盯著窗外看,老師得被迫暫停教課,把吉莉安的注意力拉回來,但她卻又開始干擾身邊的小朋友。吉莉安自己倒是一點也不在意,她早習慣被大人糾正,也絲毫不認為自己是問題兒童,但校方卻十分憂心。等到學校發函給家長的時候,事態才開始顯得嚴重。
學校認為吉莉安有某種學習障礙,也許比較適合轉往特殊教育學校。當時還是一九三○年代,若是現在,吉莉安可能會被判斷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讓她服用利他能(Ritalin)或其他治療過動症的藥物。不過在當時,尚未得知過動症是一種疾病,沒有現成的治療方式,患者也不知道可以用藥物協助治療。
吉莉安的父母收到學校信函,擔憂之際也立刻採取行動。媽媽幫吉莉安穿上漂亮衣服和鞋子,綁個馬尾辮子,然後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帶她去讓心理醫師診斷。
必須舞動身體才能思考
吉莉安告訴我,記憶中,她被帶進一個橡木牆板的大房間,書架上排著皮革裝訂的書,站在大書桌旁邊的是一個身穿毛呢外套、相貌莊嚴的男子。他把吉莉安帶到房間另一端,請她坐在寬大的皮沙發上。吉莉安雙腳幾乎懸空,周遭環境讓她有些害怕。她擔心給人不好的印象,所以把雙手壓在身下坐著,免得自己亂動。
心理醫師走回書桌,大約花了二十分鐘詢問媽媽,了解吉莉安在學校的問題,以及學校認為她造成哪些困擾。醫生並非對著吉莉安發問,但一直都注意看著吉莉安,因此讓她感到極度不安與困惑。即便當時年紀還小,吉莉安也了解這個人對她的生命有重大的影響力。吉莉安知道「特殊教育」是什麼意思,她可不想沾上任何一點邊,而且她真的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其他人似乎都認為她不對勁,聽著媽媽回答問題的方式,大概連媽媽都這麼想吧!
或許我真的有問題⋯⋯,吉莉安這樣想著。
當醫生和媽媽終於談完,醫生從書桌邊起身,走向沙發,坐在小女孩身邊。他說:「吉莉安,妳剛才都很乖,謝謝妳。不過妳還得再乖乖待一會兒,現在我要跟妳媽媽單獨講話,我們要出去幾分鐘。別擔心,我們很快就回來。」
吉莉安有些惶惑地點點頭,兩個大人便讓她獨自坐在那兒。醫生走出房間的時候,傾身把書桌後面的收音機打開。
他們一走到外面的走廊,醫生就對吉莉安的媽媽說:「請在這裡站一會兒,觀察她做些什麼。」那兒有扇窗可以看進房間,但吉莉安看不到他們這一邊。幾乎就在同時,吉莉安已經起身,隨著音樂在房間四處遊走。兩個大人靜靜站著觀察了幾分鐘,小女孩的優雅身段讓他們屏氣凝神。任何人都看得出來,吉莉安的動作具有某種渾然天成、甚至可說是原始的成分,而她臉上那樣純然愉悅的神情也再明顯不過。
最後,醫生轉頭對媽媽說:「妳知道了吧?林恩太太,吉莉安沒有病,她只是有跳舞的天分,帶她去上舞蹈課吧!」
我問吉莉安後來的發展如何。她說媽媽完全按照醫生的建議去做了,她告訴我:「我無法形容那有多棒,我走進那間教室,裡面滿滿都是跟我一樣的人,坐不住、必須舞動身體才能思考。」
她開始每週上舞蹈課,每天在家裡練舞。後來,到倫敦的皇家芭蕾學校考試,獲得入學許可。接著進入皇家芭蕾舞團,晉升為獨舞者,到世界各地巡迴表演。這個階段的生涯告一段落之後,她又成立自己的音樂劇場,製作一系列成功的表演,在倫敦與紐約上演。最後,她結識了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並和他合力創造了幾齣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包括「貓」與「歌劇魅影」。
前途曾經充滿危機的小女孩吉莉安,最後成為享譽全球的吉莉安.林恩(Gillian Lynne)。她是極負盛名的當代編舞家,曾為無數人帶來歡樂,也為自己累積了財富。這都是因為某個人看進了她的心靈深處,某個人曾經見過跟她一樣的孩子,並且懂得解讀其中的意義。如果換成其他人,或許會讓她吃藥,要求她不要亂動。但吉莉安根本不是問題兒童,也不需要轉到特殊教育學校。
她只是需要展現真正的自我。
一輩子都要畫漫畫
麥特跟吉莉安有所不同。他在學校向來表現良好,平時成績可圈可點,也都能通過重要考試。問題是,他實在沉悶無聊到了極點。為了娛樂自己,他開始在課堂上畫畫。他告訴我說:「我不停地畫,而且愈來愈厲害,即使不看畫紙也能畫,好讓老師以為我有專心上課。」對他而言,美術課就是盡情揮灑繪畫熱情的機會。「我們在著色本上面著色。我當時想,我沒辦法在線條之內著色,我不要,我無法忍受這種限制!」等到他進了高中,事情突地進展到另一個層次:
我們有美術課,同學都呆呆坐著,老師也很無聊,畫具也只是晾在那兒,沒有人去用。所以我就使盡全力畫畫,一堂課畫三十張作品,畫完再一一觀賞,看看像什麼,然後加上標題。〈海草中的海豚〉,好,下一張!我記得自己畫了數不清的作品,最後他們發現我用掉太多畫紙,還出面制止我。
這種無中生有的創作讓人相當興奮,隨著技巧逐漸提升,我很高興可以跟自己說:「嗯!這看起來⋯⋯有一點⋯⋯像它應該有的模樣⋯⋯」但我逐漸發現,繪畫技巧進步的速度開始降低了,所以我把注意力轉而放在情節和笑料上面,我想這樣比較有趣。
麥特.葛洛寧(Matt Groening)就是全球知名卡通「辛普森家庭」的原創人。他從其他畫家的作品中獲得真實的啟發,這些人不見得精通繪畫技術,卻善於將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與天馬行空的情節融合在一起:
我得到很大的鼓勵,因為我看到畫不好的人卻以此維生,例如詹姆司.桑伯(James Thurber)。給我重要啟發的還有約翰.藍儂。在他的書《藍儂說法》(In His Own Write)和《害群之西班牙馬》(A Spaniard in the Works)裡,都充滿了他樸拙的圖畫,並配上了幽默的文字和瘋狂的故事。有一段時間我都在模仿藍儂。此外,勞伯.柯倫(Robert Crumb,美國著名的地下漫畫大師)也對我有很大的影響。
麥特的老師與父母都鼓勵他做其他的生涯規畫,建議他上大學,,找個更實在的工作,即便是他身為漫畫家與製片人的父親也是如此。事實上,直到他進入大學(那是一所既不給成績單、也沒有必修課的非傳統學府),僅僅只有一位老師曾經對他有所啟發:
一年級的老師保存了我在課堂上的畫作,她真的保存了好多年。我很感動,你知道,學生人數如此之多。她的名字是伊莉莎白.胡佛,「辛普森家庭」裡的一個角色就是以她命名。
雖然長輩不認同,他卻不氣餒,因為麥特心中十分清楚自己的創造力與熱情所在。
小時候一邊玩耍,一邊用恐龍之類的小公仔編故事,那時我就知道自己一輩子都要做這個。我看到大人提著公事包走進辦公大樓,心裡就想:「我沒辦法像他們那樣,我想做的就只有這個。」我身邊的小孩原本都有一樣的想法,長大後卻逐漸改頭換面,嚴肅了起來。至於我呢,我活著就只為了玩耍和說故事。
我知道什麼叫做正途,上高中、上大學、拿到證書,然後出社會找個好工作。我也知道這對我來說行不通,我一輩子都要畫漫畫。
我在學校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經常混在一起,也把漫畫作品帶到學校,彼此交換欣賞。隨著年紀漸長,我們野心也變大,開始做電影。真的很棒!這也有一部分是補償作用,因為我們不善於人際社交。我們週末不是待在家裡,而是出門做電影。星期五晚上也不看足球賽,而是去附近的大學看非主流電影。
我下定決心要靠幽默為生。不過,當時並不認為這樣行得通,以為我會做個爛工作、討人厭的差事。在想像的畫面中,我在輪胎批發店工作,不知道當時為什麼覺得是輪胎批發,但我就是看到自己滾著輪胎到處走,到了休息時間才畫漫畫。
事情的實際發展與他的想像相去甚遠。麥特移居洛杉磯,終究有機會在《洛杉磯週報》發表連環漫畫《地獄生活》(Life in Hell),並開始闖出名號。他因而獲得福斯電視網的委託,請他在綜藝節目「崔希烏曼秀」(The Tracey Ullman Show)中創作卡通短片。他向福斯自我推銷的時候,當場捏造出「辛普森家庭」。誰也不相信,他在走進福斯之前,根本完全沒概念。「辛普森家庭」發展成半小時的節目,每週日在福斯電視網播映。直到本書出版之際,已持續十九年之久,還衍生出電影版、漫畫書、玩具,以及不計其數的相關商品。也就是說,「辛普森家庭」已自成一個流行文化帝國。
當初麥特如果聽話,去找個「正經」工作,這一切就不可能發生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