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滿額折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3-6歲在家就玩蒙特梭利: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最實務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家庭環境是孩子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
4大探索主題‧共46種家庭活動
幫孩子「大腦可塑性」最大化,完全發揮潛能!

孩子是最獨特、最高級的學習者──
蒙特梭利教育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成為專注、好奇、適應未來世界的新兒童!

3~6歲的孩子正處於成長關鍵期:
‧身體獨立的落實:感官、動作和語言逐步發展完善
‧心智獨立的啟蒙:開始認識文字、數學、科學文化
‧社交獨立的起步:開始關注家庭以外的關係,掌握基礎的社交技巧
善用蒙特梭利教育,提供一個豐富有序的家庭環境,
就能把握6歲前孩子「大腦可塑性」最強的時期!

「兒童在3~6歲之間的成就,並不賴於說教,
而是依靠一種引領他的精神,從事建構的神聖指令。
此乃人類行為發生的根源,它只有在自由和井然有序的合適環境中才能發展。」──瑪麗亞‧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教育的理念是:
有意識地觀察孩子的發展,跟隨孩子的節奏,
懂得調動孩子參與生活的積極性,巧妙激發孩子對世界的興趣,
讓生活就是課堂,世界便是老師。

本書手把手帶你有效科學育兒,在家輕鬆落實蒙特梭利教育:
◆以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MI)的培訓為基礎,轉化為最適用於家庭的應用方案,解說運用教具的原則
◆因應孩子成長「敏感期」,針對感官探索、語言表達、數學邏輯、科學文化4大主題,分享46種家庭活動
◆提供進行活動的重要原則與技巧,區分初級、中級、高級3種層次,方便各家庭靈活實踐

本書幫助你:
‧尊重孩子的天性與發展差異,讓孩子有個性化的全面啟蒙,發展孩子最大潛能
‧打造對孩子友善的生活空間,幫助孩子獨立自主地照顧自己,參與家庭生活
‧準備孩子當下感興趣、能力所及的活動,在遊戲中陪孩子認識和探索世界

作者簡介

尹亞楠
國際蒙特梭利教師。曾任法國國際蒙特梭利學校主教,德國國際蒙特梭利培訓考官。
在法國獲得教育學碩士,在德國獲得AMI 0~3歲和3~6歲教師資格證。擁有四個國家一線教育經驗。
矢志於將蒙氏教育帶入到更多家庭,創辦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蒙氏育兒亞楠說」,組建社群,陪伴萬千家庭一起在家蒙氏。

吳永和
畢業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獲得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曾於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從事個體化醫療研究,目前在上海科技大學從事腦瘤藥物標靶研究。
在德國獲得AMI 3~6歲國際蒙特梭利教育資格證書,與妻子一同在家實踐蒙特梭利教育,並利用專業背景對蒙氏教育理念進行科學實證。

 

名人/編輯推薦

▍國內一致好評
口羊太太|親師諮詢師、親子部落客
大樹老師│育兒顧問
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 負責人
張旭鎧(阿鎧老師)|兒童職能治療師
陳其正 (醜爸)│親職講師、作家
詹宇夫妻|正向教養YouTuber
蒙特梭利媽媽在北加 (Jocelyn)|蒙特梭利教師、教育碩士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國外專業推薦
夏洛特‧普桑|法國資深蒙特梭利教育專家、《蒙特梭利的溫柔式教養》作者
我期待很多父母能有機會打開這本書,只要打開,你就能感受到二位作者的用心和創意。我與亞楠和永和相識多年,深知他們的專業和認真態度,但這本書還是出乎我的意料,我完全沒有想到他們能將這麼深刻、博大的教育理念,用如此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給華人家長。強烈推薦!

瑪利亞‧若斯|德國AMI資深培訓師、認證考官,師從馬里奧‧蒙特梭利
我謹代表眾多孩子的父母,衷心感謝亞楠和永和著完此書。孩子需要父母,他們愛父母,而父母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方法,來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長。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教養方式來培養蒙特梭利博士所發現的「新兒童」。

亨利‧維埃耶-格羅讓|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教育學教授
亞楠令我印象深刻,她對兒童教育,尤其是蒙氏教育有著極大的熱情。在斯特拉斯堡大學兩年的科學訓練中,她學會了用客觀、理性的方式來研究蒙氏教育,也做了很多德、法學前教育的對比研究,我相信這些學習經驗都會融入她的作品中,給華人家長提供新的視角和參考。


推薦序
用蒙氏教育培養面向未來的全新兒童
瑪利亞‧若斯(Maria Roth) 德國AMI資深培訓師、認證考官

很榮幸能為我兩位學生所寫的書作序。我和亞楠、永和夫婦的關係早已不局限於師生,更是摯友。雖然他們畢業快十年了,但我們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繫,不論他們去了哪裡,法國、德國,還是中國。
我與蒙特梭利教育結緣,要從幾十年前說起。一九七○年,瑪麗亞‧蒙特梭利的兒子馬里奧‧蒙特梭利(Mario Montessori)在德國慕尼黑舉辦了第一期國際蒙特梭利教育培訓,我有幸成為他在德國的第一屆學生。後來,馬里奧成了我的培訓師導師,我跟隨他學習,並在一九七六年成為德國首位蒙氏培訓師。馬里奧來過我的培訓中心,親自指導我和孩子們工作,我想說,是馬里奧帶著我在蒙特梭利教育之路上持續地成長和蛻變。
多年之後,當亞楠第一次走進我的教室時,我充滿了期待,因為她將是我的第一位中國學生,而且亞楠同我年輕的時候一模一樣,對兒童教育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情。
有一次,亞楠的先生永和在旁等待她下課,我便邀請永和來旁聽。想不到因為永和的加入,那節課變得妙趣橫生,我們進行了很多有意義的討論。課後我極力說服永和同亞楠一起來參加培訓,他想了幾天,終於答應了。就這樣,永和便成了我唯一「請求」來的學生。
直到亞楠和永和在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MI 3~6歲的畢業證書上填寫身分時我才知道,永和是德國博士。「博士」的教育體系本就起源於德國,擁有博士頭銜的人在德國是備受尊重的。我當時非常驚訝,驚訝於我這位學生的低調和謙和。
亞楠每週都會來我的幼兒園實習幾天,我對她要求非常嚴格,因為她是我的第一個中國學生,誰知道她將來會不會像我一樣成為中國第一個蒙氏國際培訓師呢?
畢業的時候,亞楠的優秀表現令很多考官印象深刻。當我問她未來的計畫時,她說想回法國工作,並嘗試一些其他的方向。亞楠後來沒有同我一樣繼續深鑽3~6歲階段的兒童教育,而是又去參加了AMI 0~3歲的培訓,之後開始翻譯、出版書籍。亞楠一直像個蒙氏兒童,充滿了熱情和創意,她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想法堅定而執著。不論亞楠在蒙氏教育的哪個階段、哪個方向工作,我相信她都會將這種做事的內驅力、堅持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傳遞給周圍的人。顯而易見,她最先傳遞給了她的讀者。
亞楠和永和在這本書中,為大家所展示的蒙特梭利博士關於兒童發展的研究,都是基於科學的。所有父母都想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很有必要透過本書來瞭解孩子到底有多大的潛能。
為了將孩子的潛能發揮出來,你需要一個能給孩子提供自由選擇機會的環境,透過一些優美且設計嚴謹的教具來激發孩子親身的體驗。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很可能會出現很多錯誤。但什麼是錯誤呢?錯誤僅僅是不符合成年人期待的結果而已。錯誤有它存在的理由,就像青黴素的發現就是從「錯誤」而來。
蒙特梭利博士長期觀察孩子,這就是為什麼她能夠發現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以及學的是什麼。蒙特梭利博士是科學家出身,她設計的所有教具都基於科學知識,她先讓孩子從教具中獲得感官印象,然後再給予他們對應的詞彙。蒙氏教育領域有句俗語:透過手和心靈學習。蒙特梭利博士也說過,要讓孩子體驗「有情感的學習」。孩子們明白事理、欣賞事物,他們不會故意去破壞任何東西。
我的幼兒園曾經來過一位參訪者,她想知道在蒙氏教育環境下,孩子的表現是怎樣的。結果這位參訪者發現,我這裡的孩子都是用「真刀實槍」在工作,因為一把塑膠刀是沒辦法讓孩子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的。成年人見此狀況通常非常擔心,但他們不會向孩子示範正確用法,而是簡單直接地將自認為危險的用品從孩子身邊拿走。在我的幼兒園,我會和孩子一起準備餐桌、共進午餐,因為他們想弄清楚所有的事情,想親手去做所有成年人會做的事情。
蒙特梭利博士用一種獨一無二的方式在教具中展示出教育科學,我們向孩子示範教具,孩子模仿、重複,一直到他獲得這項能力。
最後,那位參訪者驚訝地說道:「孩子們沒有玩具,他們完全自主地讀寫,他們還學習數學,這一切都是真的!更令人震驚的是,所有的孩子都這麼開心!」
是的,孩子們跟隨內在的指引,因而積極、活躍,他們允許自己犯錯,然後自己修正錯誤,成年人只有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才出現。
我經常看到,如果成年人沒能給孩子提供他們當下想要的支援,之後孩子就不再想做這件事了。比如蒙特梭利博士發現,孩子在3歲多的時候開始對書寫的動作感興趣,而到了大約4歲半,這個興趣就消失了,因為那時孩子開始對別的事情產生了興趣,那就是閱讀。所以,我們要關注科學,瞭解如何及時地為孩子提供他們當下所需的營養,不論是生物、地理,還是語言、數學。提供的時機非常重要,把握好時機的祕訣就是始終以孩子為中心,如果他不想做,那他有自由選擇其他活動的權利。
在德國,我經常被質疑向幼兒園的孩子提供「大學」課程。可是孩子們的確渴求知識啊,他們如此好奇,他們並不是像在學校裡那樣透過考試來獲得知識的。你能聽到很多孩子快樂、自豪地歡呼:「我可以數到百萬了!」
但是,這些知識並不是教師教授給孩子的,而是那些邏輯嚴謹的教具讓孩子們學會的。馬里奧‧蒙特梭利曾經跟我說:
孩子的興趣最重要。我們不能阻止孩子去學習,如果孩子沒有做好準備,就不要將這個知識強加於他。我們不需要講很多,因為教具自己會解釋。我們只是準備好教具,並示範教具的用法。
我問一個孩子:「你是怎麼學會的?」孩子給我的答案是:「我沒有學,我只是做而已。」這種無意識的學習便是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精華:吸收—記憶—分類—結構—整合。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準備好的環境中,在孩子自主選擇教具的過程中。如今流行的「自主學習」之說便是同樣的道理。
我謹代表眾多孩子的父母,衷心感謝亞楠和永和著完此書。孩子需要父母,他們愛父母,而父母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方法,來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長。過去的方法存在著問題,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教養方式來培養蒙特梭利博士所發現的「新兒童」。


"推薦序
用蒙氏教育培養面向未來的全新兒童
瑪利亞‧若斯(Maria Roth) 德國AMI資深培訓師、認證考官

很榮幸能為我兩位學生所寫的書作序。我和亞楠、永和夫婦的關係早已不局限於師生,更是摯友。雖然他們畢業快十年了,但我們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繫,不論他們去了哪裡,法國、德國,還是中國。
我與蒙特梭利教育結緣,要從幾十年前說起。一九七○年,瑪麗亞‧蒙特梭利的兒子馬里奧‧蒙特梭利(Mario Montessori)在德國慕尼黑舉辦了第一期國際蒙特梭利教育培訓,我有幸成為他在德國的第一屆學生。後來,馬里奧成了我的培訓師導師,我跟隨他學習,並在一九七六年成為德國首位蒙氏培訓師。馬里奧來過我的培訓中心,親自指導我和孩子們工作,我想說,是馬里奧帶著我在蒙特梭利教育之路上持續地成長和蛻變。
多年之後,當亞楠第一次走進我的教室時,我充滿了期待,因為她將是我的第一位中國學生,而且亞楠同我年輕的時候一模一樣,對兒童教育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情。
有一次,亞楠的先生永和在旁等待她下課,我便邀請永和來旁聽。想不到因為永和的加入,那節課變得妙趣橫生,我們進行了很多有意義的討論。課後我極力說服永和同亞楠一起來參加培訓,他想了幾天,終於答應了。就這樣,永和便成了我唯一「請求」來的學生。
直到亞楠和永和在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MI 3~6歲的畢業證書上填寫身分時我才知道,永和是德國博士。「博士」的教育體系本就起源於德國,擁有博士頭銜的人在德國是備受尊重的。我當時非常驚訝,驚訝於我這位學生的低調和謙和。
亞楠每週都會來我的幼兒園實習幾天,我對她要求非常嚴格,因為她是我的第一個中國學生,誰知道她將來會不會像我一樣成為中國第一個蒙氏國際培訓師呢?
畢業的時候,亞楠的優秀表現令很多考官印象深刻。當我問她未來的計畫時,她說想回法國工作,並嘗試一些其他的方向。亞楠後來沒有同我一樣繼續深鑽3~6歲階段的兒童教育,而是又去參加了AMI 0~3歲的培訓,之後開始翻譯、出版書籍。亞楠一直像個蒙氏兒童,充滿了熱情和創意,她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想法堅定而執著。不論亞楠在蒙氏教育的哪個階段、哪個方向工作,我相信她都會將這種做事的內驅力、堅持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傳遞給周圍的人。顯而易見,她最先傳遞給了她的讀者。
亞楠和永和在這本書中,為大家所展示的蒙特梭利博士關於兒童發展的研究,都是基於科學的。所有父母都想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很有必要透過本書來瞭解孩子到底有多大的潛能。
為了將孩子的潛能發揮出來,你需要一個能給孩子提供自由選擇機會的環境,透過一些優美且設計嚴謹的教具來激發孩子親身的體驗。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很可能會出現很多錯誤。但什麼是錯誤呢?錯誤僅僅是不符合成年人期待的結果而已。錯誤有它存在的理由,就像青黴素的發現就是從「錯誤」而來。
蒙特梭利博士長期觀察孩子,這就是為什麼她能夠發現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以及學的是什麼。蒙特梭利博士是科學家出身,她設計的所有教具都基於科學知識,她先讓孩子從教具中獲得感官印象,然後再給予他們對應的詞彙。蒙氏教育領域有句俗語:透過手和心靈學習。蒙特梭利博士也說過,要讓孩子體驗「有情感的學習」。孩子們明白事理、欣賞事物,他們不會故意去破壞任何東西。
我的幼兒園曾經來過一位參訪者,她想知道在蒙氏教育環境下,孩子的表現是怎樣的。結果這位參訪者發現,我這裡的孩子都是用「真刀實槍」在工作,因為一把塑膠刀是沒辦法讓孩子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的。成年人見此狀況通常非常擔心,但他們不會向孩子示範正確用法,而是簡單直接地將自認為危險的用品從孩子身邊拿走。在我的幼兒園,我會和孩子一起準備餐桌、共進午餐,因為他們想弄清楚所有的事情,想親手去做所有成年人會做的事情。
蒙特梭利博士用一種獨一無二的方式在教具中展示出教育科學,我們向孩子示範教具,孩子模仿、重複,一直到他獲得這項能力。
最後,那位參訪者驚訝地說道:「孩子們沒有玩具,他們完全自主地讀寫,他們還學習數學,這一切都是真的!更令人震驚的是,所有的孩子都這麼開心!」
是的,孩子們跟隨內在的指引,因而積極、活躍,他們允許自己犯錯,然後自己修正錯誤,成年人只有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才出現。
我經常看到,如果成年人沒能給孩子提供他們當下想要的支援,之後孩子就不再想做這件事了。比如蒙特梭利博士發現,孩子在3歲多的時候開始對書寫的動作感興趣,而到了大約4歲半,這個興趣就消失了,因為那時孩子開始對別的事情產生了興趣,那就是閱讀。所以,我們要關注科學,瞭解如何及時地為孩子提供他們當下所需的營養,不論是生物、地理,還是語言、數學。提供的時機非常重要,把握好時機的祕訣就是始終以孩子為中心,如果他不想做,那他有自由選擇其他活動的權利。
在德國,我經常被質疑向幼兒園的孩子提供「大學」課程。可是孩子們的確渴求知識啊,他們如此好奇,他們並不是像在學校裡那樣透過考試來獲得知識的。你能聽到很多孩子快樂、自豪地歡呼:「我可以數到百萬了!」
但是,這些知識並不是教師教授給孩子的,而是那些邏輯嚴謹的教具讓孩子們學會的。馬里奧‧蒙特梭利曾經跟我說:
孩子的興趣最重要。我們不能阻止孩子去學習,如果孩子沒有做好準備,就不要將這個知識強加於他。我們不需要講很多,因為教具自己會解釋。我們只是準備好教具,並示範教具的用法。
我問一個孩子:「你是怎麼學會的?」孩子給我的答案是:「我沒有學,我只是做而已。」這種無意識的學習便是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精華:吸收—記憶—分類—結構—整合。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準備好的環境中,在孩子自主選擇教具的過程中。如今流行的「自主學習」之說便是同樣的道理。
我謹代表眾多孩子的父母,衷心感謝亞楠和永和著完此書。孩子需要父母,他們愛父母,而父母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方法,來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長。過去的方法存在著問題,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教養方式來培養蒙特梭利博士所發現的「新兒童」。


"推薦序
用蒙氏教育培養面向未來的全新兒童
瑪利亞‧若斯(Maria Roth) 德國AMI資深培訓師、認證考官

很榮幸能為我兩位學生所寫的書作序。我和亞楠、永和夫婦的關係早已不局限於師生,更是摯友。雖然他們畢業快十年了,但我們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繫,不論他們去了哪裡,法國、德國,還是中國。
我與蒙特梭利教育結緣,要從幾十年前說起。一九七○年,瑪麗亞‧蒙特梭利的兒子馬里奧‧蒙特梭利(Mario Montessori)在德國慕尼黑舉辦了第一期國際蒙特梭利教育培訓,我有幸成為他在德國的第一屆學生。後來,馬里奧成了我的培訓師導師,我跟隨他學習,並在一九七六年成為德國首位蒙氏培訓師。馬里奧來過我的培訓中心,親自指導我和孩子們工作,我想說,是馬里奧帶著我在蒙特梭利教育之路上持續地成長和蛻變。
多年之後,當亞楠第一次走進我的教室時,我充滿了期待,因為她將是我的第一位中國學生,而且亞楠同我年輕的時候一模一樣,對兒童教育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情。
有一次,亞楠的先生永和在旁等待她下課,我便邀請永和來旁聽。想不到因為永和的加入,那節課變得妙趣橫生,我們進行了很多有意義的討論。課後我極力說服永和同亞楠一起來參加培訓,他想了幾天,終於答應了。就這樣,永和便成了我唯一「請求」來的學生。
直到亞楠和永和在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MI 3~6歲的畢業證書上填寫身分時我才知道,永和是德國博士。「博士」的教育體系本就起源於德國,擁有博士頭銜的人在德國是備受尊重的。我當時非常驚訝,驚訝於我這位學生的低調和謙和。
亞楠每週都會來我的幼兒園實習幾天,我對她要求非常嚴格,因為她是我的第一個中國學生,誰知道她將來會不會像我一樣成為中國第一個蒙氏國際培訓師呢?
畢業的時候,亞楠的優秀表現令很多考官印象深刻。當我問她未來的計畫時,她說想回法國工作,並嘗試一些其他的方向。亞楠後來沒有同我一樣繼續深鑽3~6歲階段的兒童教育,而是又去參加了AMI 0~3歲的培訓,之後開始翻譯、出版書籍。亞楠一直像個蒙氏兒童,充滿了熱情和創意,她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想法堅定而執著。不論亞楠在蒙氏教育的哪個階段、哪個方向工作,我相信她都會將這種做事的內驅力、堅持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傳遞給周圍的人。顯而易見,她最先傳遞給了她的讀者。
亞楠和永和在這本書中,為大家所展示的蒙特梭利博士關於兒童發展的研究,都是基於科學的。所有父母都想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很有必要透過本書來瞭解孩子到底有多大的潛能。
為了將孩子的潛能發揮出來,你需要一個能給孩子提供自由選擇機會的環境,透過一些優美且設計嚴謹的教具來激發孩子親身的體驗。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很可能會出現很多錯誤。但什麼是錯誤呢?錯誤僅僅是不符合成年人期待的結果而已。錯誤有它存在的理由,就像青黴素的發現就是從「錯誤」而來。
蒙特梭利博士長期觀察孩子,這就是為什麼她能夠發現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以及學的是什麼。蒙特梭利博士是科學家出身,她設計的所有教具都基於科學知識,她先讓孩子從教具中獲得感官印象,然後再給予他們對應的詞彙。蒙氏教育領域有句俗語:透過手和心靈學習。蒙特梭利博士也說過,要讓孩子體驗「有情感的學習」。孩子們明白事理、欣賞事物,他們不會故意去破壞任何東西。
我的幼兒園曾經來過一位參訪者,她想知道在蒙氏教育環境下,孩子的表現是怎樣的。結果這位參訪者發現,我這裡的孩子都是用「真刀實槍」在工作,因為一把塑膠刀是沒辦法讓孩子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的。成年人見此狀況通常非常擔心,但他們不會向孩子示範正確用法,而是簡單直接地將自認為危險的用品從孩子身邊拿走。在我的幼兒園,我會和孩子一起準備餐桌、共進午餐,因為他們想弄清楚所有的事情,想親手去做所有成年人會做的事情。
蒙特梭利博士用一種獨一無二的方式在教具中展示出教育科學,我們向孩子示範教具,孩子模仿、重複,一直到他獲得這項能力。
最後,那位參訪者驚訝地說道:「孩子們沒有玩具,他們完全自主地讀寫,他們還學習數學,這一切都是真的!更令人震驚的是,所有的孩子都這麼開心!」
是的,孩子們跟隨內在的指引,因而積極、活躍,他們允許自己犯錯,然後自己修正錯誤,成年人只有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才出現。
我經常看到,如果成年人沒能給孩子提供他們當下想要的支援,之後孩子就不再想做這件事了。比如蒙特梭利博士發現,孩子在3歲多的時候開始對書寫的動作感興趣,而到了大約4歲半,這個興趣就消失了,因為那時孩子開始對別的事情產生了興趣,那就是閱讀。所以,我們要關注科學,瞭解如何及時地為孩子提供他們當下所需的營養,不論是生物、地理,還是語言、數學。提供的時機非常重要,把握好時機的祕訣就是始終以孩子為中心,如果他不想做,那他有自由選擇其他活動的權利。
在德國,我經常被質疑向幼兒園的孩子提供「大學」課程。可是孩子們的確渴求知識啊,他們如此好奇,他們並不是像在學校裡那樣透過考試來獲得知識的。你能聽到很多孩子快樂、自豪地歡呼:「我可以數到百萬了!」
但是,這些知識並不是教師教授給孩子的,而是那些邏輯嚴謹的教具讓孩子們學會的。馬里奧‧蒙特梭利曾經跟我說:
孩子的興趣最重要。我們不能阻止孩子去學習,如果孩子沒有做好準備,就不要將這個知識強加於他。我們不需要講很多,因為教具自己會解釋。我們只是準備好教具,並示範教具的用法。
我問一個孩子:「你是怎麼學會的?」孩子給我的答案是:「我沒有學,我只是做而已。」這種無意識的學習便是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精華:吸收—記憶—分類—結構—整合。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準備好的環境中,在孩子自主選擇教具的過程中。如今流行的「自主學習」之說便是同樣的道理。
我謹代表眾多孩子的父母,衷心感謝亞楠和永和著完此書。孩子需要父母,他們愛父母,而父母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方法,來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長。過去的方法存在著問題,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教養方式來培養蒙特梭利博士所發現的「新兒童」。


"推薦序
用蒙氏教育培養面向未來的全新兒童
瑪利亞‧若斯(Maria Roth) 德國AMI資深培訓師、認證考官

很榮幸能為我兩位學生所寫的書作序。我和亞楠、永和夫婦的關係早已不局限於師生,更是摯友。雖然他們畢業快十年了,但我們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繫,不論他們去了哪裡,法國、德國,還是中國。
我與蒙特梭利教育結緣,要從幾十年前說起。一九七○年,瑪麗亞‧蒙特梭利的兒子馬里奧‧蒙特梭利(Mario Montessori)在德國慕尼黑舉辦了第一期國際蒙特梭利教育培訓,我有幸成為他在德國的第一屆學生。後來,馬里奧成了我的培訓師導師,我跟隨他學習,並在一九七六年成為德國首位蒙氏培訓師。馬里奧來過我的培訓中心,親自指導我和孩子們工作,我想說,是馬里奧帶著我在蒙特梭利教育之路上持續地成長和蛻變。
多年之後,當亞楠第一次走進我的教室時,我充滿了期待,因為她將是我的第一位中國學生,而且亞楠同我年輕的時候一模一樣,對兒童教育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情。
有一次,亞楠的先生永和在旁等待她下課,我便邀請永和來旁聽。想不到因為永和的加入,那節課變得妙趣橫生,我們進行了很多有意義的討論。課後我極力說服永和同亞楠一起來參加培訓,他想了幾天,終於答應了。就這樣,永和便成了我唯一「請求」來的學生。
直到亞楠和永和在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MI 3~6歲的畢業證書上填寫身分時我才知道,永和是德國博士。「博士」的教育體系本就起源於德國,擁有博士頭銜的人在德國是備受尊重的。我當時非常驚訝,驚訝於我這位學生的低調和謙和。
亞楠每週都會來我的幼兒園實習幾天,我對她要求非常嚴格,因為她是我的第一個中國學生,誰知道她將來會不會像我一樣成為中國第一個蒙氏國際培訓師呢?
畢業的時候,亞楠的優秀表現令很多考官印象深刻。當我問她未來的計畫時,她說想回法國工作,並嘗試一些其他的方向。亞楠後來沒有同我一樣繼續深鑽3~6歲階段的兒童教育,而是又去參加了AMI 0~3歲的培訓,之後開始翻譯、出版書籍。亞楠一直像個蒙氏兒童,充滿了熱情和創意,她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想法堅定而執著。不論亞楠在蒙氏教育的哪個階段、哪個方向工作,我相信她都會將這種做事的內驅力、堅持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傳遞給周圍的人。顯而易見,她最先傳遞給了她的讀者。
亞楠和永和在這本書中,為大家所展示的蒙特梭利博士關於兒童發展的研究,都是基於科學的。所有父母都想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很有必要透過本書來瞭解孩子到底有多大的潛能。
為了將孩子的潛能發揮出來,你需要一個能給孩子提供自由選擇機會的環境,透過一些優美且設計嚴謹的教具來激發孩子親身的體驗。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很可能會出現很多錯誤。但什麼是錯誤呢?錯誤僅僅是不符合成年人期待的結果而已。錯誤有它存在的理由,就像青黴素的發現就是從「錯誤」而來。
蒙特梭利博士長期觀察孩子,這就是為什麼她能夠發現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以及學的是什麼。蒙特梭利博士是科學家出身,她設計的所有教具都基於科學知識,她先讓孩子從教具中獲得感官印象,然後再給予他們對應的詞彙。蒙氏教育領域有句俗語:透過手和心靈學習。蒙特梭利博士也說過,要讓孩子體驗「有情感的學習」。孩子們明白事理、欣賞事物,他們不會故意去破壞任何東西。
我的幼兒園曾經來過一位參訪者,她想知道在蒙氏教育環境下,孩子的表現是怎樣的。結果這位參訪者發現,我這裡的孩子都是用「真刀實槍」在工作,因為一把塑膠刀是沒辦法讓孩子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的。成年人見此狀況通常非常擔心,但他們不會向孩子示範正確用法,而是簡單直接地將自認為危險的用品從孩子身邊拿走。在我的幼兒園,我會和孩子一起準備餐桌、共進午餐,因為他們想弄清楚所有的事情,想親手去做所有成年人會做的事情。
蒙特梭利博士用一種獨一無二的方式在教具中展示出教育科學,我們向孩子示範教具,孩子模仿、重複,一直到他獲得這項能力。
最後,那位參訪者驚訝地說道:「孩子們沒有玩具,他們完全自主地讀寫,他們還學習數學,這一切都是真的!更令人震驚的是,所有的孩子都這麼開心!」
是的,孩子們跟隨內在的指引,因而積極、活躍,他們允許自己犯錯,然後自己修正錯誤,成年人只有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才出現。
我經常看到,如果成年人沒能給孩子提供他們當下想要的支援,之後孩子就不再想做這件事了。比如蒙特梭利博士發現,孩子在3歲多的時候開始對書寫的動作感興趣,而到了大約4歲半,這個興趣就消失了,因為那時孩子開始對別的事情產生了興趣,那就是閱讀。所以,我們要關注科學,瞭解如何及時地為孩子提供他們當下所需的營養,不論是生物、地理,還是語言、數學。提供的時機非常重要,把握好時機的祕訣就是始終以孩子為中心,如果他不想做,那他有自由選擇其他活動的權利。
在德國,我經常被質疑向幼兒園的孩子提供「大學」課程。可是孩子們的確渴求知識啊,他們如此好奇,他們並不是像在學校裡那樣透過考試來獲得知識的。你能聽到很多孩子快樂、自豪地歡呼:「我可以數到百萬了!」
但是,這些知識並不是教師教授給孩子的,而是那些邏輯嚴謹的教具讓孩子們學會的。馬里奧‧蒙特梭利曾經跟我說:
孩子的興趣最重要。我們不能阻止孩子去學習,如果孩子沒有做好準備,就不要將這個知識強加於他。我們不需要講很多,因為教具自己會解釋。我們只是準備好教具,並示範教具的用法。
我問一個孩子:「你是怎麼學會的?」孩子給我的答案是:「我沒有學,我只是做而已。」這種無意識的學習便是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精華:吸收—記憶—分類—結構—整合。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準備好的環境中,在孩子自主選擇教具的過程中。如今流行的「自主學習」之說便是同樣的道理。
我謹代表眾多孩子的父母,衷心感謝亞楠和永和著完此書。孩子需要父母,他們愛父母,而父母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方法,來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長。過去的方法存在著問題,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教養方式來培養蒙特梭利博士所發現的「新兒童」。


"推薦序
用蒙氏教育培養面向未來的全新兒童
瑪利亞‧若斯(Maria Roth) 德國AMI資深培訓師、認證考官

很榮幸能為我兩位學生所寫的書作序。我和亞楠、永和夫婦的關係早已不局限於師生,更是摯友。雖然他們畢業快十年了,但我們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繫,不論他們去了哪裡,法國、德國,還是中國。
我與蒙特梭利教育結緣,要從幾十年前說起。一九七○年,瑪麗亞‧蒙特梭利的兒子馬里奧‧蒙特梭利(Mario Montessori)在德國慕尼黑舉辦了第一期國際蒙特梭利教育培訓,我有幸成為他在德國的第一屆學生。後來,馬里奧成了我的培訓師導師,我跟隨他學習,並在一九七六年成為德國首位蒙氏培訓師。馬里奧來過我的培訓中心,親自指導我和孩子們工作,我想說,是馬里奧帶著我在蒙特梭利教育之路上持續地成長和蛻變。
多年之後,當亞楠第一次走進我的教室時,我充滿了期待,因為她將是我的第一位中國學生,而且亞楠同我年輕的時候一模一樣,對兒童教育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情。
有一次,亞楠的先生永和在旁等待她下課,我便邀請永和來旁聽。想不到因為永和的加入,那節課變得妙趣橫生,我們進行了很多有意義的討論。課後我極力說服永和同亞楠一起來參加培訓,他想了幾天,終於答應了。就這樣,永和便成了我唯一「請求」來的學生。
直到亞楠和永和在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MI 3~6歲的畢業證書上填寫身分時我才知道,永和是德國博士。「博士」的教育體系本就起源於德國,擁有博士頭銜的人在德國是備受尊重的。我當時非常驚訝,驚訝於我這位學生的低調和謙和。
亞楠每週都會來我的幼兒園實習幾天,我對她要求非常嚴格,因為她是我的第一個中國學生,誰知道她將來會不會像我一樣成為中國第一個蒙氏國際培訓師呢?
畢業的時候,亞楠的優秀表現令很多考官印象深刻。當我問她未來的計畫時,她說想回法國工作,並嘗試一些其他的方向。亞楠後來沒有同我一樣繼續深鑽3~6歲階段的兒童教育,而是又去參加了AMI 0~3歲的培訓,之後開始翻譯、出版書籍。亞楠一直像個蒙氏兒童,充滿了熱情和創意,她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想法堅定而執著。不論亞楠在蒙氏教育的哪個階段、哪個方向工作,我相信她都會將這種做事的內驅力、堅持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傳遞給周圍的人。顯而易見,她最先傳遞給了她的讀者。
亞楠和永和在這本書中,為大家所展示的蒙特梭利博士關於兒童發展的研究,都是基於科學的。所有父母都想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很有必要透過本書來瞭解孩子到底有多大的潛能。
為了將孩子的潛能發揮出來,你需要一個能給孩子提供自由選擇機會的環境,透過一些優美且設計嚴謹的教具來激發孩子親身的體驗。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很可能會出現很多錯誤。但什麼是錯誤呢?錯誤僅僅是不符合成年人期待的結果而已。錯誤有它存在的理由,就像青黴素的發現就是從「錯誤」而來。
蒙特梭利博士長期觀察孩子,這就是為什麼她能夠發現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以及學的是什麼。蒙特梭利博士是科學家出身,她設計的所有教具都基於科學知識,她先讓孩子從教具中獲得感官印象,然後再給予他們對應的詞彙。蒙氏教育領域有句俗語:透過手和心靈學習。蒙特梭利博士也說過,要讓孩子體驗「有情感的學習」。孩子們明白事理、欣賞事物,他們不會故意去破壞任何東西。
我的幼兒園曾經來過一位參訪者,她想知道在蒙氏教育環境下,孩子的表現是怎樣的。結果這位參訪者發現,我這裡的孩子都是用「真刀實槍」在工作,因為一把塑膠刀是沒辦法讓孩子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的。成年人見此狀況通常非常擔心,但他們不會向孩子示範正確用法,而是簡單直接地將自認為危險的用品從孩子身邊拿走。在我的幼兒園,我會和孩子一起準備餐桌、共進午餐,因為他們想弄清楚所有的事情,想親手去做所有成年人會做的事情。
蒙特梭利博士用一種獨一無二的方式在教具中展示出教育科學,我們向孩子示範教具,孩子模仿、重複,一直到他獲得這項能力。
最後,那位參訪者驚訝地說道:「孩子們沒有玩具,他們完全自主地讀寫,他們還學習數學,這一切都是真的!更令人震驚的是,所有的孩子都這麼開心!」
是的,孩子們跟隨內在的指引,因而積極、活躍,他們允許自己犯錯,然後自己修正錯誤,成年人只有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才出現。
我經常看到,如果成年人沒能給孩子提供他們當下想要的支援,之後孩子就不再想做這件事了。比如蒙特梭利博士發現,孩子在3歲多的時候開始對書寫的動作感興趣,而到了大約4歲半,這個興趣就消失了,因為那時孩子開始對別的事情產生了興趣,那就是閱讀。所以,我們要關注科學,瞭解如何及時地為孩子提供他們當下所需的營養,不論是生物、地理,還是語言、數學。提供的時機非常重要,把握好時機的祕訣就是始終以孩子為中心,如果他不想做,那他有自由選擇其他活動的權利。
在德國,我經常被質疑向幼兒園的孩子提供「大學」課程。可是孩子們的確渴求知識啊,他們如此好奇,他們並不是像在學校裡那樣透過考試來獲得知識的。你能聽到很多孩子快樂、自豪地歡呼:「我可以數到百萬了!」
但是,這些知識並不是教師教授給孩子的,而是那些邏輯嚴謹的教具讓孩子們學會的。馬里奧‧蒙特梭利曾經跟我說:
孩子的興趣最重要。我們不能阻止孩子去學習,如果孩子沒有做好準備,就不要將這個知識強加於他。我們不需要講很多,因為教具自己會解釋。我們只是準備好教具,並示範教具的用法。
我問一個孩子:「你是怎麼學會的?」孩子給我的答案是:「我沒有學,我只是做而已。」這種無意識的學習便是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精華:吸收—記憶—分類—結構—整合。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準備好的環境中,在孩子自主選擇教具的過程中。如今流行的「自主學習」之說便是同樣的道理。
我謹代表眾多孩子的父母,衷心感謝亞楠和永和著完此書。孩子需要父母,他們愛父母,而父母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方法,來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長。過去的方法存在著問題,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教養方式來培養蒙特梭利博士所發現的「新兒童」。



"推薦序
用蒙氏教育培養面向未來的全新兒童
瑪利亞‧若斯(Maria Roth) 德國AMI資深培訓師、認證考官

很榮幸能為我兩位學生所寫的書作序。我和亞楠、永和夫婦的關係早已不局限於師生,更是摯友。雖然他們畢業快十年了,但我們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繫,不論他們去了哪裡,法國、德國,還是中國。
我與蒙特梭利教育結緣,要從幾十年前說起。一九七○年,瑪麗亞‧蒙特梭利的兒子馬里奧‧蒙特梭利(Mario Montessori)在德國慕尼黑舉辦了第一期國際蒙特梭利教育培訓,我有幸成為他在德國的第一屆學生。後來,馬里奧成了我的培訓師導師,我跟隨他學習,並在一九七六年成為德國首位蒙氏培訓師。馬里奧來過我的培訓中心,親自指導我和孩子們工作,我想說,是馬里奧帶著我在蒙特梭利教育之路上持續地成長和蛻變。
多年之後,當亞楠第一次走進我的教室時,我充滿了期待,因為她將是我的第一位中國學生,而且亞楠同我年輕的時候一模一樣,對兒童教育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情。
有一次,亞楠的先生永和在旁等待她下課,我便邀請永和來旁聽。想不到因為永和的加入,那節課變得妙趣橫生,我們進行了很多有意義的討論。課後我極力說服永和同亞楠一起來參加培訓,他想了幾天,終於答應了。就這樣,永和便成了我唯一「請求」來的學生。
直到亞楠和永和在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MI 3~6歲的畢業證書上填寫身分時我才知道,永和是德國博士。「博士」的教育體系本就起源於德國,擁有博士頭銜的人在德國是備受尊重的。我當時非常驚訝,驚訝於我這位學生的低調和謙和。
亞楠每週都會來我的幼兒園實習幾天,我對她要求非常嚴格,因為她是我的第一個中國學生,誰知道她將來會不會像我一樣成為中國第一個蒙氏國際培訓師呢?
畢業的時候,亞楠的優秀表現令很多考官印象深刻。當我問她未來的計畫時,她說想回法國工作,並嘗試一些其他的方向。亞楠後來沒有同我一樣繼續深鑽3~6歲階段的兒童教育,而是又去參加了AMI 0~3歲的培訓,之後開始翻譯、出版書籍。亞楠一直像個蒙氏兒童,充滿了熱情和創意,她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想法堅定而執著。不論亞楠在蒙氏教育的哪個階段、哪個方向工作,我相信她都會將這種做事的內驅力、堅持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傳遞給周圍的人。顯而易見,她最先傳遞給了她的讀者。
亞楠和永和在這本書中,為大家所展示的蒙特梭利博士關於兒童發展的研究,都是基於科學的。所有父母都想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很有必要透過本書來瞭解孩子到底有多大的潛能。
為了將孩子的潛能發揮出來,你需要一個能給孩子提供自由選擇機會的環境,透過一些優美且設計嚴謹的教具來激發孩子親身的體驗。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很可能會出現很多錯誤。但什麼是錯誤呢?錯誤僅僅是不符合成年人期待的結果而已。錯誤有它存在的理由,就像青黴素的發現就是從「錯誤」而來。
蒙特梭利博士長期觀察孩子,這就是為什麼她能夠發現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以及學的是什麼。蒙特梭利博士是科學家出身,她設計的所有教具都基於科學知識,她先讓孩子從教具中獲得感官印象,然後再給予他們對應的詞彙。蒙氏教育領域有句俗語:透過手和心靈學習。蒙特梭利博士也說過,要讓孩子體驗「有情感的學習」。孩子們明白事理、欣賞事物,他們不會故意去破壞任何東西。
我的幼兒園曾經來過一位參訪者,她想知道在蒙氏教育環境下,孩子的表現是怎樣的。結果這位參訪者發現,我這裡的孩子都是用「真刀實槍」在工作,因為一把塑膠刀是沒辦法讓孩子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的。成年人見此狀況通常非常擔心,但他們不會向孩子示範正確用法,而是簡單直接地將自認為危險的用品從孩子身邊拿走。在我的幼兒園,我會和孩子一起準備餐桌、共進午餐,因為他們想弄清楚所有的事情,想親手去做所有成年人會做的事情。
蒙特梭利博士用一種獨一無二的方式在教具中展示出教育科學,我們向孩子示範教具,孩子模仿、重複,一直到他獲得這項能力。
最後,那位參訪者驚訝地說道:「孩子們沒有玩具,他們完全自主地讀寫,他們還學習數學,這一切都是真的!更令人震驚的是,所有的孩子都這麼開心!」
是的,孩子們跟隨內在的指引,因而積極、活躍,他們允許自己犯錯,然後自己修正錯誤,成年人只有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才出現。
我經常看到,如果成年人沒能給孩子提供他們當下想要的支援,之後孩子就不再想做這件事了。比如蒙特梭利博士發現,孩子在3歲多的時候開始對書寫的動作感興趣,而到了大約4歲半,這個興趣就消失了,因為那時孩子開始對別的事情產生了興趣,那就是閱讀。所以,我們要關注科學,瞭解如何及時地為孩子提供他們當下所需的營養,不論是生物、地理,還是語言、數學。提供的時機非常重要,把握好時機的祕訣就是始終以孩子為中心,如果他不想做,那他有自由選擇其他活動的權利。
在德國,我經常被質疑向幼兒園的孩子提供「大學」課程。可是孩子們的確渴求知識啊,他們如此好奇,他們並不是像在學校裡那樣透過考試來獲得知識的。你能聽到很多孩子快樂、自豪地歡呼:「我可以數到百萬了!」
但是,這些知識並不是教師教授給孩子的,而是那些邏輯嚴謹的教具讓孩子們學會的。馬里奧‧蒙特梭利曾經跟我說:
孩子的興趣最重要。我們不能阻止孩子去學習,如果孩子沒有做好準備,就不要將這個知識強加於他。我們不需要講很多,因為教具自己會解釋。我們只是準備好教具,並示範教具的用法。
我問一個孩子:「你是怎麼學會的?」孩子給我的答案是:「我沒有學,我只是做而已。」這種無意識的學習便是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精華:吸收—記憶—分類—結構—整合。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準備好的環境中,在孩子自主選擇教具的過程中。如今流行的「自主學習」之說便是同樣的道理。
我謹代表眾多孩子的父母,衷心感謝亞楠和永和著完此書。孩子需要父母,他們愛父母,而父母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方法,來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長。過去的方法存在著問題,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教養方式來培養蒙特梭利博士所發現的「新兒童」。


 

 

 


 

目次

推薦序 用蒙氏教育培養面向未來的全新兒童
前言 法式的「好好學」和德式的「好好玩」

PART 1 理念篇:給孩子一個科學的成長環境
第1章 家庭環境是孩子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
設計一個對3~6歲孩子友好的生活環境
預備一個能激發孩子潛能的啟蒙環境
第2章 蒙氏教育背後的科學
基因不是先天註定的
3~6歲孩子必需的五大環境要素
未來的蒙特梭利教育

PART 2 實踐篇:手把手帶你在家蒙氏育兒
第3章 感官探索
視覺‧三維空間
視覺‧顏色
視覺‧形狀
視覺‧彩色圓柱
視覺‧百變形狀
視覺‧魔力三角形
視覺‧多項式視覺化
觸覺‧材質
聽覺‧聲音
嗅覺和味覺‧味道
第4章 語言表達
聽和說
解音遊戲
遊戲識字
漸進閱讀
運筆書寫
英語讀寫
第5章 數學邏輯
1~10的數量對應
認識0以及複習1~10
金珠十進位
金珠四則運算
郵票遊戲
認識11~100
連續數
跳著數
練習四則運算
抽象算盤架
分數拼圖
第6章 科學文化
天文地理‧地球儀
天文地理‧平面地球拼圖
天文地理‧文化展示台
天文地理‧地形地貌
天文地理‧初識天文
動物植物‧生物分類
動物植物‧動物
動物植物‧人
動物植物‧植物
動物植物‧生態系統
時間歷史‧日曆、週曆和年曆
時間歷史‧沙漏和時鐘
時間歷史‧生日
時間歷史‧年齡
科學實驗‧空氣
科學實驗‧水
科學實驗‧重力
科學實驗‧磁力
科學實驗‧聲音

尾聲 回歸蒙特梭利教育哲學
致謝

書摘/試閱

前言
法式的「好好學」和德式的「好好玩」

3~6歲上幼兒園的這三年,是應該讓孩子好好玩,還是好好學?有多少華人父母一直在這兩條路上左右搖擺。
很多文章聲稱:西方教育就是讓孩子在幼兒園裡好好玩,什麼也不學。其實這裡所說的「西方」,概括不了所有的西方國家,即使是在同一個國家,不同地區的育兒風格也可能大不一樣。
我早先在法國的幼兒園當老師,有了孩子之後,成為德國幼兒園的孩子家長。深入德、法兩國「育兒圈」後我很快發現,就連近在咫尺的兩個歐洲國家,幼兒教育理念都大相徑庭。比如在法國,孩子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家長會對孩子說:「好好學。」但是在德國,家長就會對孩子說:「好好玩。」
有段時間,我經常在學校放假或者開學之際乘坐火車往返於德、法兩國,沿途遇到過不少帶著孩子穿行歐洲大陸拜訪親戚的家庭,常會聽到德國的爺爺嫌棄法國幼兒園老師總教孩子認字、數數,或者法國的媽媽抱怨德國幼兒園完全放養,諸如此類的聲音。
我們到底是應該讓孩子像德國孩子一樣「好好玩」,還是像法國孩子一樣「好好學」呢?在德、法兩國生活的十年裡,我不斷與一些跨越兩國的教育工作者進行探討,想不到我們都有非常相似的觀察體會。
德國是幼兒園的發源地,英文「kindergarten」來自德語,直譯是「兒童花園」。不過與創始地位不相匹配的是,在聯邦德國時期,西德很多州的幼兒教育系統沒有得到太多來自政府的支援,因此,德國的幼兒園流派眾多,它們各自自由發展,品質參差不齊。直到今天,德國很多城市的幼兒園學額還很緊缺,學費昂貴。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愈發青睞自由寬鬆的育兒風格,可能也有關於社會公平的考量,使得德國傳統的幼兒園老師及家長都不贊成孩子在幼兒園期間接觸讀寫、算術等內容,孩子們在幼兒園多是自由玩耍,因此到了小學一年級,絕大部分德國孩子都處於同一起跑線。而在德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幼兒園老師們相對重視音樂教育和自然教育,有不少德國幼兒園不論颳風下雨、嚴寒酷暑,都會堅持帶孩子們去森林徒步。
德國教育體系最有特色的就是「雙軌制」。這個制度可以幫助不同的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路線,既可以選擇進入通往大學的文理中學,也可以選擇進入實科學校或者職業預科學校。或許跟大部分華人孩子的想法不同,很多德國孩子更願意選擇後者,因為可以早早畢業,並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
德國教育體系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先鬆後緊,寬鬆的早期教育和嚴格的高等教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德國的家長都會努力讓孩子從一開始就覺得上學是件好玩的事情,所以德國的孩子在幼兒園,甚至在小學的前兩年都會處於「盡情玩」的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壓力才會逐漸增加。如果選擇文理中學這條路,那也是很辛苦的,進入大學之後,這些孩子就完全沒有輕鬆的日子了,因為不好好努力是很難從德國高校畢業的。
在這樣一個奉行「平均主義」、選擇多元、先鬆後緊的教育環境中,德國的家長也就不容易感到焦慮,能夠真正放手讓孩子去「好好玩」。
德式的「好好玩」是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盡情地體驗大自然,積累豐富的感官經驗,激發對科學文化的廣泛興趣。在資源富足的環境中自由玩耍,對孩子來說就是最佳的學習方式。如果在這個基礎上,還能及時、有效地支持孩子在書寫、閱讀、數學等方面的發展,不錯過學術啟蒙關鍵期,在我看來,德式的「好好玩」便無可挑剔了。
我們再來說說法國。法語幼兒園單詞是「Ecole maternelle」,直譯是「母親學校」。十九世紀,法國就領先世界確立了近代學前教育制度。在這之後,法國政府一直非常重視學前教育,並將其納入了中央集權的教育行政管理體制。
在法國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所有孩子都可以就近享受免費的公立幼兒教育,法國的幼兒園老師都要經過嚴格篩選,全部為碩士及以上學歷。法國政府還透過立法保障了學前教育的品質,依據法律,法國學前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激發兒童對學習的興趣,為將來的系統學習做準備。根據《法國學前教育大綱》(le programme d'enseignement de l'école maternelle),幼兒園教育分五大學習領域:語言、體育、藝術、邏輯、科學文化。之所以將語言置於首位,是因為對於法國人來說,語言是一切的基礎,母語是最重要的科目。除了發展口語,法國幼兒園的語言教育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循序漸進地帶領孩子進入文字世界,開始書寫和閱讀。
法國的孩子在幼兒園畢業時,不僅能寫出自己的名字,會分解音節,還掌握了基礎的數量對應、幾何知識、科學文化常識等。大多數法國孩子在幼兒園畢業後要進入「CP班」,即學前班,用一年的時間掌握自主閱讀。孩子們只有在幼兒園循序漸進地學習過,才能更順利地銜接法國「CP班」和小學。
相比於德國,法國的幼兒啟蒙方案更加完整,法國的幼兒教育也曾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儘管如此,如今卻有越來越多的法國人不再滿足於傳統的幼兒園,他們認為舊的模式已經不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新世界。近年來,蒙特梭利教育在法國也很受歡迎。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在形成的過程中曾經深受法國幼兒教育的啟發,因此這套方法體系與《法國學前教育大綱》到今天都能相得益彰。很多法國傳統的幼兒園老師開始借鑒蒙特梭利教育方法,追隨每個孩子的發展節奏,努力讓孩子在學中玩,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更多的樂趣和自主權。
到底是應該像德國人一樣讓孩子「好好玩」,還是應該像法國人一樣讓孩子「好好學」呢?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會受到諸多方面的影響,但是父母完全可以靈活、自由地取各家之長,形成適合自己的育兒風格。

華人父母的三種育兒風格
從我近年來在我們經營的網路社群中對近千個華人家庭的跟蹤觀察發現,當今的華人父母育兒有如下三種風格。
第一種風格的父母,也就是所謂的直升機式父母。他們常常以自己的意願為中心,把孩子每天的生活安排滿檔行程,試圖將孩子培養成自己期待的樣子。這樣的父母很喜歡盲目照搬、拼湊各家「成功」經驗,強迫孩子「好好學」,也很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產生焦慮情緒。
很多父母覺得,總應該做點什麼來「幫助」孩子應對競爭壓力滿滿的未來。但是他們不明白,如果沒有科學的教育理念和系統的教育方法做支援,他們所做的一切究竟會給孩子的發展帶來助力還是阻力,都不一定呢。在錯的方向上用力過猛,還不如像第二種父母一樣什麼也不做。
第二種風格的父母,可以稱為放養式父母。他們更加尊重孩子,用平等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懂得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卻不太瞭解如何恰當地輔助孩子的發展,不過好在他們知道自己不懂,也沒去破壞,孩子還能相對自由地成長。有些父母是因為自己小時候吃夠了學習的苦,一定要補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因此將壓力推遲,盡量讓孩子「好好玩」。
第三種風格的父母,不論他們是否瞭解蒙特梭利教育,都是我眼中的「蒙氏父母」。他們不受各種外界聲音的影響,不去糾結到底是該讓孩子玩還是該讓孩子學,他們只是有意識地觀察孩子的發展,跟隨孩子的節奏,懂得調動起孩子參與生活的積極性,巧妙激發孩子對世界的興趣。孩子可以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生活就是課堂,世界便是老師。

集德法所長,讓孩子自主「工作」
對於「蒙氏父母」來說,「玩」和「學」根本不是對立的。如果你仔細觀察就很容易發現,孩子天生對學習感興趣。也許我們成年人覺得學習是件辛苦的事,但是孩子並不這樣認為。當成長環境為孩子提供了足夠的支援時,你就能觀察到孩子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孩子受大自然的指引,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更確切地說,他們是在「工作」,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自己的大腦發展而「工作」。
孩子是最獨特、也是最高級的學習者。與成年人不同的是,對孩子來說,過程即目的。在自主的「工作」中,孩子會完全沉浸其中,透過不斷的重複,達到專注、忘我的狀態,擁有高頻率的「心流體驗」。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將其描述為一種內心高度興奮、喜悅、充實的感覺。在這個時候,孩子成長得最快,他們的大腦在飛速地變化著。
因此,所謂的「玩」和「學」,都是從成年人的角度出發來定義的,對孩子來說,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心智建構。如果成年人很少有體驗心流的機會,那就很難理解和想像孩子的精神世界所能抵達的地方。所以我們要盡可能保持謙卑,清空成見,透過營造科學的環境,讓孩子自發地玩耍和學習,達到深度專注,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建立起這種現代教養目標的共識,但是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去實踐,於是只能做第二種放養式的「佛系」父母,起碼不去破壞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熱情和能力。
當今育兒市場上的各種「科學方法」、「系統方法」讓人眼花繚亂,這些方法不一定真的禁得起科學推敲,禁得起大樣本、長時間的實踐檢驗,也許很多方法只是一家之言,僅能代表個人經驗。
瑪利亞‧蒙特梭利博士在二十世紀初創設了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她之後,有這樣一群信奉或推崇蒙氏教育理念的人活躍於世界各地,他們一直不斷地實踐和豐富著這套方法,蒙氏教育法可謂是在全世界範圍內經過了上百年的實證檢驗。同時,這套方法非常便於在家中實踐,這就是為什麼在世界的每個角落,不論當地的學校教育如何,總能有蒙氏父母竭盡所能地為孩子提供個性化的家庭蒙氏教育,並取得了超越時代和階層的成功。
我們寫作這本書的初衷就是為華人父母呈現這套科學、系統、並且已經過上百年大規模實踐檢驗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看過《教會孩子照顧自己,是他一生最好的禮物》(編按:此書以0~3歲為主,下文簡稱為《教會孩子照顧自己》)的讀者聯繫我們說,孩子在長大,他們非常急切地想要看到3~6歲的在家蒙氏方案是什麼樣的,於是我們快馬加鞭地將這本書創作完成,盡可能地追趕上孩子們的成長腳步,讓已經開始在家實踐蒙氏教育的父母們能夠一以貫之地為孩子提供這種適應未來世界的個性化家庭教育方案。

蒙氏兒童養成方案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一共六章,每章相互獨立,你可以從任何感興趣的一章開始閱讀。
第一部分是理念篇,共有兩章。第一章解決「是什麼」的問題,是對蒙特梭利教育方法的綜述。我們從宏觀上介紹了如何設計一個適宜3~6歲孩子的成長環境,以及如何在這個環境中給孩子科學的啟蒙。
第二章解決「為什麼」的問題,將為你呈現蒙特梭利教育背後的科學。這一章是由我先生創作的,他不僅是一位德國自然科學博士,同時也是一位國際蒙特梭利教師,在這一章,他會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蒙特梭利教育方法的科學性。
如果你讀過《教會孩子照顧自己》,那麼你會發現,這一章比起上一本的「塑造嬰幼兒大腦」那一章更加深入和完善,還增加了很多針對3~6歲孩子家長關心的問題的解答。
第二部分是實踐篇,我們用四章篇幅集中解決「怎麼辦」的問題,給你一套蒙特梭利教育法在家中具體落地的應用方案。圍繞感官探索、語言表達、數學邏輯、科學文化四大主題,每一章都是單獨領域的理論方法和應用方案。方案內容的主體來自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MI)的培訓,再結合我在法國蒙特梭利學校的教案筆記,以及女兒在德國蒙特梭利學校的活動內容,我將這套學校方案轉化成了家庭版。另外,我的先生從一個科學工作者以及爸爸的角度,校對、拓展了方案細節,使其在實用的基礎上,確保科學和嚴謹。
在尾聲部分,我們將帶領讀者回歸蒙特梭利教育哲學。父母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對家庭教育生發出更深刻的體悟,借著這個時機,結合理論文章或者書籍,再回到實踐之中,便會得到更全面的提高。
本書的最後,還附有一張拉頁圖,完整地梳理了3~6歲的蒙特梭利家庭方案。實踐過程中,家長無須翻書查閱,只要打開這幅拉頁圖,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參照圖中對應的年齡為孩子準備接下來的家庭教育方案了。
這本書既能幫助已經入讀蒙特梭利學校的孩子家長瞭解蒙氏教師的教學理念,也能幫助那些沒有機會進入蒙特梭利學校的家庭在家為孩子實踐蒙氏教育方法,從做中領悟蒙氏理念。
如果你覺得蒙特梭利博士的原著太深奧,那建議你先嘗試她的實踐方法,當你被她的實踐方法深深吸引時,再回頭,便更容易理解那些抽象的教育理論;如果你欣賞蒙特梭利教育哲學,但是並不知道怎麼將其落地實踐,那這本書將手把手帶你在家採用蒙氏方法育兒,讓孩子享有個性化的全面啟蒙;如果你正在為孩子的幼小銜接感到焦慮,本書會帶著你從容有序地幫助孩子銜接小學生活,銜接未來人生;如果孩子在家裡經常感到百無聊賴,你也不知道怎麼幫助他,那跟隨書仲介紹的蒙氏活動方案,和孩子一同興趣盎然地認識和探索世界吧。
相信所有父母都可以自信、獨立地規劃孩子3~6歲的蒙氏家庭方案,培養一個專注、好奇、適應未來世界的新兒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