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藝術時間線(簡體書)
滿額折

藝術時間線(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88 元
定  價:NT$ 1128 元
優惠價:8798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有庫存,下單後進貨(等候期約2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2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用一條30000年時間線完整厘清人類輝煌的藝術創造歷程,屬￿每個人的藝術課。由牛津大學藝術家擔綱主編,英國皇家藝術學會、倫敦聖馬丁藝術學院、麥吉爾大學等機構和學府的精英學者和藝術家聯合打造,他們以專業眼光甄選人類歷史上影響深遠的藝術家和400多幅傑作,既有璀璨的藝術明星――喬托、波提切利、達·芬奇、拉斐爾、丟勒、提香、卡拉瓦喬、倫勃朗、莫奈、馬奈、凡·高、高更、傑克遜·波洛克、馬蒂斯、達利、畢加索、安迪·沃霍爾、草間彌生......也有各時代隱匿於光環下卻意義重大的作品――北非描述一萬年前人類生活的洞穴畫、龐貝古城倖存的肖像畫、精美的福音書插畫.....編排方式獨具一格,以清晰的時間脈絡、大量精緻的插圖、詞典式的精闢講解帶領讀者巡覽各時期藝術珍寶,同時梳理各流派和門類的發展歷程,藝術的豐饒和流變盡收眼底。同時,將藝術作品置於社會發展大脈絡中,與社會、科技、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重要事件並聯在同一條時間線上,揭示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鮮為人知的聯繫,將藝術重新定位為我們人類總體故事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

伊恩·扎切克,畢業於牛津大學瓦德漢學院與科陶德藝術學院,他專長於藝術與設計領域的圖書創作,已出版眾多著作。

蘇希·霍奇,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藝術史學家、作家和藝術家,在世界各地舉辦藝術研修工作室,開辦藝術講座。

伊恩·奇爾弗斯,畢業於科陶德藝術學院,多年來致力於為牛津大學出版社撰寫和編輯一系列重要的藝術工具書,包括《牛津藝術詞典》與《二十世紀藝術詞典》。

羅爾· 金:畢業於倫敦聖馬丁藝術學院美術專業,為包括《藝術通史》在內的許多藝術書籍撰稿。

艾瑪· 德沃特,藝術史學家,在麥吉爾大學獲得藝術史碩士學位,並在薩塞克斯大學獲得由英國藝術與人文研究理事會(AHRC)資助的藝術史博士學位,在大學教授關於女性藝術家、現當代藝術以及室內設計史的課程。

安· 凱:作家、編輯,專長於藝術、文學和社會/ 文化史,擁有布里斯托爾大學藝術史碩士學位,曾為《藝術通史》撰稿,為DK 出版公司的重磅書系撰稿。

目次

1.古代與中世紀

2.文藝復興與巴洛克

3.洛可可與新古典主義

4.浪漫主義及其後

5.現代主義時期

書摘/試閱

約書亞· 雷諾茲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在其《談話錄》(Discourses)的一篇中宣稱:“無物無來源。”他旨在勸導聽眾認真研究,去探求事情的來龍去脈,但他的有些言論也一樣適用於說明歷史的重要性:“每個人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時間都必須用於蒐集材料,為其發揮潛能而做準備。嚴格說來,發明創造只不過是把之前已經搜羅和積存在記憶中的素材、意象進行新的組合。”同樣,沒有哪一個藝術家能完全擺脫自己的時代。哪怕是最神秘的作品,即便藝術家本人已經不遺餘力地將其與人類的存在經驗和自然世界分離開來,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創作環境的影響。

當代事件的意義通常不會即刻顯露出來。在公眾意識中,印象派大概是(相當)晚近的時代裡最流行的藝術運動。在有些人看來,這種繪畫風格流變有可能發生在任何時代,但事實上,它在19 世紀晚期出現時,是由一系列獨特的境況所孕育的——當然,其中有些是藝術的因素。印象派受到巴比松田園畫家們的影響,這些人在楓丹白露森林一帶實踐一種新形式的繪畫,限定在室外光條件下進行創作。印象派也受到居斯塔夫· 庫爾貝獨立立場的影響。他們尤其受到愛德華· 馬奈激進繪畫手法的影響。除這些之外,戶外作畫——印象派運動的核心原則——因某些外在因素而變得容易了很多。

當時,油彩的生產和包裝技術取得了飛速發展。在那之前,顏料裝在用繩子紮緊開口的豬尿泡裡。要使用顏料,畫家們只得在尿泡上戳一個孔。但不幸的是,一旦戳開孔洞,就沒什麼可行的辦法把它再次密封起來。更糟糕的是,油彩暴露在空氣中會很快變硬變乾,並且外出攜帶也不方便,在顛簸的旅程中,它們經常會爆開。顯然,這樣的裝備不適合戶外作畫。人們也試圖尋求解決方案,19 世紀30 年代,有人試驗用金屬材質的注射器裝顏料。這算是一種改進,但注射器成本高,此辦法不夠經濟。

常駐倫敦的美國肖像畫家約翰· 戈夫· 蘭德(John G. Rand)在這方面尋得了突破。1841 年,他設計出一種可壓扁的、帶螺旋蓋帽的錫管。這種方法杜絕了所有浪費,因為錫管不會漏,蓋子可一次次反复擰開,而且不會破壞顏料的保質期。由於這一設計也使顏料的成本略微增加,這種管裝油彩稍稍花了一段時間才流行起來。但印象派畫家全心全意接受了這一創新,恰如雷諾阿所評價的:“沒有管裝的油彩顏料,就不會有塞尚,不會有莫奈,不會有畢沙羅,也不會有印象派。”

顏料的生產也正在經歷一場革命。事情始於1856 年,英國一位名叫威廉· 亨利· 珀金(William Henry Perkin)的年輕化學家無意中發現了一種新的色彩。他當時正試著合成奎寧,然後注意到其中一個燒瓶裡有一些異常的、色澤鮮豔的殘留物。進一步實驗之後,他設法製造出了第一種苯胺顏料,那是一種明麗的紫色,被他稱為木槿紫(mauve)。這種新色彩即刻大受歡迎、風靡一時,在1862 年達到了流行的巔峰——維多利亞女王選了一件木槿紫色禮服作為參觀倫敦萬國博覽會的正式著裝。憑此發現,珀金發了大財,也促使歐洲各地的化學家紛紛效仿。隨後的幾年間,數十款新型合成顏料出現在市場上。這意味著比起他們的前輩,印象派畫家可選擇的色彩範圍得到了大大的擴展。

在另一種迥異的情境下,顏料(或者不如說是顏料的缺失)對於我們如何看待歷代藝術品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有趣的例子有很多,最令人玩味的是公元前3000 年,在愛琴海基克拉迪群島上製作的大理石微型雕像。這些雕塑作品風格精簡,幾乎到了抽象的地步。雕像那接近於三角形的頭部向上仰望,但除了鼻子,臉上沒有五官元素。女性大都站著,雙臂交叉,緊緊護在軀幹前,而男性通常是坐著,在演奏某種樂器。20 世紀初的藝術家們對這些雕像心醉神迷,那種形式上的純粹與簡約深深吸引了他們。畢加索與羅馬尼亞雕塑家布朗庫西(Brancusi)都極為喜愛這些雕像,而意大利畫家莫迪里阿尼(Modiglian)的有些雕塑則受到它們的直接影響。然而諷刺的是,後來的技術檢測表明,這些雕像原本有著鮮豔的色彩,面部畫有眼睛與嘴唇。假如這些都原樣保留著,現代主義者的反應恐怕就遠遠不會那麼強烈了。

很多古典雕塑也是如此。我們已經習慣於認為它們是未曾著色的,但事實上,它們當中大多數都有過彩繪。劍橋大學古典考古博物館曾試圖展示雕塑原本的狀態看上去是如何不一樣,於是做了一些最著名藏品的複製件——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古希臘的歐塞爾夫人像(Lady of Auxerre)與長裹裙少女像(Peplos Kore)——並畫上彩繪,與沒有彩繪的版本並列展示。二者反差可謂驚人。其實在那之前的一個世紀中已經有過類似的嘗試。1862 年,約翰· 吉布森(John Gibson)在倫敦萬國博覽會展出了他的《著色的維納斯》(Tinted Venus)。此作面臨的局面也許並不令人驚訝——它引起的評價多少是毀譽參半的。《雕塑家雜誌》(Sculptor's Journal)對此讚賞有加,稱之為“現代出品的最美、最精雅的人物造型之一”;而期刊《雅典娜神廟》(Athenaeum)的評論員則嗤之以鼻,認為其一無是處,只是“一個無恥的英國裸體婦人”。

作品隨機的“抽彩”式倖存,影響了人們對所有藝術分支的看法。在諸如編籃筐或紡織之類的領域中,工藝匠人們肯定也取得了莫大的成就,但他們用的是易腐、易滅失的材料,因此如今只剩下對那些成就意猶未盡的一瞥了。例如,在很多中世紀早期的工藝品上,或者在泥金手繪抄本的裝飾頁上發現的那些錯綜交纏的花紋,如果設想一下它們可能曾受到那些已滅失的編織類作品的影響,還是很有趣的。

相反,有些領域能贏得額外關注,部分原因可能是物品本身非常耐用。亞述人、阿卡德人與巴比倫人毫無疑問也創作過比圓柱印章遠為傑出的藝術品,但這些印章仍然令人著迷,因為它們存留於世的數量相當可觀,告訴了我們有關它們各自古文明的很多信息。而古希臘的花瓶手繪行業在當時或許並未吸引到最頂尖的藝術家參與其中,但這些物件本身比其他形式的繪畫保存得更好,流傳下來的更多。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這還要歸功於古董玩家與收藏家,比如威廉· 漢密爾頓爵士(Sir William Hamilton)這樣的人。他的妻子是著名的艾瑪· 漢密爾頓(Emma Hamilton)——海軍將領納爾遜勳爵(Lord Nelson)的情婦。漢密爾頓爵士最終將他那規模龐大的藏品賣給了倫敦的大英博物館。

有時候,藝術家們為歷史本身做出了直接的貢獻。有幾個人,比如雅克-路易· 大衛(Jacques-Louis David)與居斯塔夫· 庫爾貝,密切參與政治,但結果並非總是讓人開心和欣慰的。更多的人則是承擔了外交角色,為他們那些來自皇家或侯門的讚助人提供重要服務。而在少數情況下,藝術與歷史的關聯則相當出乎意料。例如,旋渦主義(Vorticism)是20世紀早期的一場短命的先鋒藝術運動,發起人是溫德姆· 劉易斯(Wyndham Lewis),陣營中的重要人物還有大衛· 邦伯格(David Bomberg)、愛德華· 沃茲沃思(Edward Wadsworth)與克里斯托弗· 內文森(Christopher Nevinson)這樣的傑出藝術家。旋渦主義的視覺風格借鑒了立體主義,但其浮誇、反叛的基調則來自未來派。旋渦主義最典型的畫面,是由棱角尖銳、相互交纏的圖形元素構成的令人眼花繚亂的渦旋。

旋渦主義發起於1914 年,但僅舉辦過一次專題展,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衝擊下煙消雲散了。不過,它並未被遺忘。1917 年,德國潛艇大肆出擊,三個月內便擊沉了約500 艘商船。在這種情形下,一位才華出眾但風格保守的海景畫家諾曼· 威爾金森(Norman Wilkinson)向英國海軍部建言,用一種新奇的方法來偽裝船隻。讓船隱身是不可能的,但可以用扭曲變形的抽像圖案塗繪船身,以便在視覺上破壞船體的形狀——這在很多方面與旋渦主義畫作相似。如此,也許可以迷惑敵軍潛艇的指揮官,使其無法分清船隻正在駛來還是正在遠去,甚至會以為船正在沉沒。

威爾金森的建議被採納,在倫敦皇家學院,“迷亂分部”(Dazzle Section)隨即設立。來自美術學校的女性團隊設計了那些圖案,在實際塗繪船隻時,還有專業的藝術家現場督導。這些藝術家之一便是旋渦主義的愛德華· 沃茲沃思,他駐紮在利物浦的船塢指導塗繪。

最終,英國、加拿大與美國的數千艘商船與數百艘海軍艦艇都被“迷亂”了。2014 年,“一戰”爆發100 週年之際,這些藝術家的貢獻得到了認可——幾位當代頂尖藝術家製造了五艘“迷亂”的船。這些人中包括托比亞斯· 雷貝格(Tobias Rehberger),他為皇家海軍艦艇“總統號”創作了襲自法國畫家費爾南德· 萊熱(Fernand Léger)的“管狀”圖案。還有英國波普藝術家彼得· 布萊克(Peter Blake),他為“雪蓮號”渡輪設計了一套卓越的波普塗裝(見281 頁)。

本書通過將重要的藝術作品與重要事件串聯在同一條時間軸上,來突出藝術與歷史之間的關聯,以此綜覽和概述西方藝術的演化進程,迴避了將主題劃分為歷史時期、風格流派與藝術運動的常規做法,提供了一個新鮮的視角來觀照藝術史。這一視角也帶來很多驚喜,比如,讀者會發現,大衛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Oath of the Horatii)這一最光輝壯麗的新古典主義畫作(見165 頁)的問世,居然只比最著名的浪漫主義場景之一——亨利· 弗塞利(Henry Fuseli)的《夢魘》(Nightmare)(見164 頁)晚了三年。本書內容從最古老的洞穴畫開始,一直延伸到身份神秘的班克斯最近完成的壁畫裝置作品。書中將這些作品與當時的社會、政治和文化事件置於一個關聯情境下,由此導向了更深的理解,讓讀者看到全世界那些最偉大藝術傑作背後的影響因素,同時也能對藝術本身的故事有一個全新的洞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981
海外有庫存,下單後進貨
(等候期約2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