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朝聖。旅人和他的文學座標:探訪莎翁、海明威、村上春樹等數十位文學巨擘筆下的場景
滿額折

朝聖。旅人和他的文學座標:探訪莎翁、海明威、村上春樹等數十位文學巨擘筆下的場景

定  價:NT$ 450 元
優惠價:9040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5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或者兩者兼具?
旅遊最大的目的不是去多久、多豪奢,而是對自己有何意義;
閱讀最大的目標不在黃金屋,而是開拓眼界、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共同之處在於:你不一定能「找到」些什麼,甚至可能會品嘗「失去」的滋味,
但重要的是帶給心靈純粹的感動──本書恰恰就是結合兩者的最佳選擇。

朝聖,是跨越一切的心靈交流
橫跨六大洲、上百個著名文學場景,
本書帶你一窺作家筆下的愛恨情仇,撞進他們不平凡的生命場景。
你不一定非得讀出什麼大道理,
但也許會有那麼一瞬間的心靈相通,激盪出耀眼火花。
這世界對彼此的了解始終不足,
而朝聖本身就是一種與作者交流的媒介,
能跨越所有時空、環境阻礙,連結雙方的內心最深處。

虛擬與現實的互相致意,甭管什麼先來後到
•買齊魔法學校用品的唯一選擇「斜角巷」,正是以迷人書街塞西爾巷為靈感。
•唐吉軻德投宿的「客棧」是他心中的城堡,如今也歡迎全世界的浪漫遊客。
•「純真博物館」表面上收集故事主角的物品,實則為作者創作時的各種收藏品。
•相約於「東京六次元書店藝廊」,早已是全球粉絲向村上春樹致敬的好默契。
……
循著喜愛的作品踏上旅程,看見虛構世界在實體裡重現,並向我們致意,
就能看出一部作品和一個地方的相互影響。
無論是以場景為原型而出現的創作,或是因作品而衍生的場所,都無所謂!
畢竟,能因此讓一個地點或城市熠熠生輝,有什麼比這更令人興奮的事嗎?

這不是一本旅遊提案!但歡迎你帶著它上路
跟隨喜愛的作品走,探訪當中的場景、氛圍和專屬於自己的意義,
這是任何一本旅遊提案都替代不了的行程。
你可以坐在咖啡廳欣賞本書,任想像力帶你遨遊其中;
也可以帶著它踏上旅程,一邊比對真實場景,一邊和書中世界對話。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經典,你的是哪一部?
看過本書後,不妨也為自己打造一趟朝聖之旅吧!

作者簡介

理查.克萊特納(Richard Kreitner)

他是《國家》雜誌的特約作家,在政治、歷史和文學方面的著作也發表於雜誌《《New York Times》、《The Washington Post》和《波士頓環球報》。克萊特納喜愛書籍和旅遊,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壯麗公路旅行之超級詳細的地圖》(The Obsessively-Detailed Map of American Literature’s Most Epic Road Trip)的作者,2015年發表於雜誌《Atlas Obscura》。現居紐約布魯克林。


賴怡毓
中原大學應外系畢業,熱愛翻譯,期許成為一名專業的書籍譯者,帶來一本又一本的好譯作。譯有《史坦貝克短篇小說選集:長谷×人鼠之間》

名人/編輯推薦

今天,我們來這本書打卡!
 Amazon 4.7顆星好評 

史蒂芬‧金老家的詭異水塔,因暮光之城聲名大噪的陰鬱小鎮,
邊走邊讀,探訪作家和他的文字產地

非旅遊‧文學提案
邊比對真實場景,一邊和書中世界對話。
任何一本旅遊提案都替代不了的行程

•直到拜訪了「彭伯利莊園」,伊莉莎白才對富有卻自負的達西先生改觀。
•「羅密歐,你為何是羅密歐?」看看戀人們趨之若鶩的求愛「茱麗葉」陽台與雕像。
•穿越「9又3/4月台」,哈利波特搭上前往霍格華茲的特快車。

原來這些經典中的名場景,都是真有其地!
英國前教育部長David Blunkett曾說:
「當我們翻開書,就等於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而當我們閱讀旅遊文學,就等於跟著作家的腳步探索城市,
更能貼近當地文化、感受心靈的衝擊與交流。

 本書特色 
• 橫跨六大洲的深度之旅,向經典中的經典致敬。
• 獨家收錄文學地圖和地標,可做為日後遊覽的好工具。
• 重現上百個文學作品中的場景氛圍,令人有如身歷其境。
• 就算沒讀過其中任何一本作品,還是會被作者的生動敘述深深吸引。

 各界享譽 
對某些讀者來說,光看書是不夠的,但透過此書的參考資訊,他們可以繼續追蹤這些故事,像是到華盛頓州的福克斯一窺《暮光之城》的場景、去西班牙塞戈維亞找尋《戰地鐘聲》的蹤跡、看看《白牙》底下的英國倫敦。──《華盛頓郵報》2019節日禮物指南

完美地將文學場景增加到讀者的行程中,像是亨利.大衛.梭羅在麻薩諸塞州的湖畔小屋、阿提克斯.芬奇慷慨激昂辯護的門羅縣郡政府,以及啟發羅貝托.博拉紐的墨西哥咖啡館。──《紐約時報》2019節日禮物指南

如果你喜歡探索和文學有關的真實地點,這本書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宅老爹」網站(GeekDad)

本書提供了80個著名文學場景裡的全彩照片,包括《梅崗城故事》裡阿拉巴馬州的門羅維爾、影響《傲慢與偏見》的彭伯利莊園,以及《藝伎回憶錄》裡的京都巽橋。──《出版人週刊》春季公告

本書會讓你迫不及待想一探經典中出現的場景。以辛克萊.路易斯命名的大街、詹姆斯.喬伊斯鍾愛的都柏林、松尾芭蕉的鄉村之旅和其他地方,精緻的全彩照片和生動的內容描述,都會激發你放下書本,走向世界的欲望。──《星辰論壇報》 

 

前言
二十歲時,我展開人生第一場旅行。當時是初冬,我在寒冷的蒙特婁就讀哲學系三年級,正努力向剛開始約會的女生解釋要去旅行的原因。然而,她沒有被我說服,連我自己也沒有。但我仍然覺得必須啟程──去「尋找」些什麼,這個說詞已經很老套了,但如今回頭看,這趟旅程不只是尋找,也是失去。
一個星期後,我抵達了:一個人站在山石嶙峋的頂峰,破曉點亮遠方一座別緻的湖畔村莊,覆滿白雪的山脈環繞在我身旁,閃爍著微光。我冷得發抖,出發時,身上只準備了一條巧克力以及極度興奮的心情,我拿出最初引領我來到這裡的那本書:威廉.華茲渥斯(William Wordsworth)的詩集。
在我腳下的是英國湖區的格拉斯米爾村莊──那是華茲渥斯住了十五年的地方(後來他搬到沿著同一條路向下數公里處),同時也是他的埋葬之地。有一次,華茲渥斯離開城鎮到國外旅行時,將格拉斯米爾稱為「人類所發現的最美之地」。我俯瞰這個覆滿白雪又寧靜祥和的世界,全然同意他的說法。
那年,我第一次接觸華茲渥斯的作品,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他的詩作,特別是那首敘事自傳詩《序曲》(The Prelude),講述所有影響他的人事物,偷偷地、靜悄悄地、堅定不移地將他塑造成了今日的模樣。這首詩的文字撼動了我,詩裡的自信也撫慰了我,讓我明白沒有什麼是真正的失去,所有的事物都一樣,結局都會是好的。
我和許多二十歲的人一樣,以為華茲渥斯所稱青壯年的「恐懼、痛苦、年少時的苦難」會永遠存在。我以前是誰,未來又會成為什麼?華茲渥斯向我們保證,大自然的無聲運行,會讓這些迫切的問題自行得到解決。
當然,這些都不是我來到格拉斯米爾村莊的理由。我猜我是想來看看那些造就出華茲渥斯的人事物吧──他小時候探險過的山峰和山谷,還有那蜿蜒的河流,教導他什麼叫做永恆與改變,而湖邊數千朵的水仙花,是他在「空虛或憂愁時」的眷戀──而若是只有一星期,就讓這一切都屬於我吧。
然而,儘管日出攀上了赫爾姆峭壁,山石嶙峋的頂峰向著格拉斯米爾延伸,在蒙特婁折磨我的所有恐懼、痛苦和苦難似乎都一起搭了便車過來,壓在我的肩上。那些日子是開到最高點和最低點的雲霄飛車。
當我在當地的酒吧啜飲一小口的酒,當我走在伏㓈山原1上(Fell,當地人稱作湖區的荒山),當我遊覽華茲渥斯的知名故居「鴿屋」(Dove Cottage,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屋內竟然還留有他兩百年前的鏡子),而當我又多喝了幾口,我在折磨人的恐懼之中掙扎,害怕是哪一步做錯了,也許我和華茲渥斯,或者格拉斯米爾,或者伏㓈山原相融得不夠徹底。
我應該再信任華茲渥斯一點。當我回過頭看,才發現那次的旅程是個轉捩點。我變得不一樣了──更沉著、更堅強了些,如《序曲》中所寫的,更加「對得起自己」了。
那之後的十年,我多數的空閒時間都用來做類似的旅行,探訪那些我喜愛的書籍所擁有的場景:包括詩作、散文、小說或其他類型的書籍。
不過現在我不是一個人了。我在蒙特婁時留下的女友,也是我學生報紙的編輯同事,後來成為我的老婆。至少她和我一樣,很喜歡遊覽作者的家鄉,還有其他文學場所,她也興致勃勃地同意,循著書本在美國和世界各地做短途旅行,從新罕布殊爾州和科羅拉多州,一直到波蘭和希臘。(沒有她的智慧、包容,還有對哈利波特的熟識,這本書以及我付出的所有努力,都不可能會實現。)
我們為何要去尋覓文學作品裡的場景?最明白不過的原因,就是想看看我們根據作者描述而在腦中形成的想像,是否和現實一致。我們將腦海中的構想投射到眼前所見的真實場景,再細數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又是怎樣的不同。
然而,我們去尋找書裡的場景,並非只著眼於特定的建築物或景色,也不僅止於書裡所製造的氛圍。這場旅行中反而有一些更怪誕、更神奇的事在流轉。我們想看看藝術家是如何將平凡的現實轉換成藝術品,這之間甚至涵蓋了一點宗教元素──因此,最貼切的說法就是「朝聖」。
我們循著喜愛的書籍踏上旅程,造訪書中的重要場景,不僅是為了探尋一個地方如何影響一本書,同時也要探索一本書如何影響一個地方。在貪看完一本像是為我們量身打造的作品後,我們便對虛構世界有了充分的想像,而當看見虛構世界在實體世界裡重現,並向我們致意時,那感覺真是興奮無比──比如一個角色的雕像(像是約翰.甘迺迪.塗爾﹝John Kennedy Toole﹞的小說《笨蛋聯盟》﹝A Confederacy of Dunces﹞,主角伊内修.J.萊里﹝Ignatius J . Reilly﹞的雕像就設在紐奧良),或是一座博物館,專門用來紀念某個作者和他的一生(像是加州薩利納斯的國立史坦貝克2中心)。這些都是書中世界的延伸,讓我們和其他書迷朋友能夠再次活在虛構世界裡。
作家尤多拉.韋爾蒂(Eudora Welty)出生於密西西比州,1956年發表論文《小說裡的場景》(Place in Fiction),主張文學作品必然以生活經驗為基礎,或多或少染著當地的色彩。小說不單只是四百頁來自特定時間和地點的明信片──但也相去不遠。韋爾蒂的結論寫道:「其實,小說的靈魂取決於場景。」
根據韋爾蒂的說法,一個故事的特定城市或文化背景,正是讓讀者相信故事是「真實的」的因素。韋爾蒂寫道:「一旦讀者認定小說中的場景是真的,小說就會開始散發一種熟悉的光芒。作者腦中的那本小說,和藏在小說裡的感覺和想法,會讓整本書活了過來。」我們放下對故事的懷疑──不只是在閱讀期間,更是在放下書本許久之後。
一個故事的場景,是一種讓作者和讀者交流想法的媒介,也是橫越一切時空和環境阻礙的思想交會之處,它能讓雙方內心的最深處連結在一起。撇除其他的不談,文學作品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形式。
「這世界對彼此的了解始終不足,現在也是一樣,但令人欣慰的是,一個國家透過藝術,往往能夠明確地與另一個國家對話。」韋爾蒂寫道。韋爾蒂主張,用神遊的方式去旅行並不是懶散,反而非常高尚──自由主義蘊含在最真實也最廣闊的詞義裡。
近年來,文學旅行蓬勃發展。根據美國商務部指出,「文化遺產」旅遊在過去十年間成長了一倍,同時,旅行社發現旅客若找出當地的「小說祕境」,通常就會待得更久、花得更多。當然,文學之旅已經成為各種研究和調查的主要資源,供學術期刊、經濟學和數位人文學等領域的書籍,或是區域規劃協會無數的報告做探究。
若有一本主流新書將場景設定在你的故鄉,很可能會徹底翻轉當地的經濟:問問華盛頓福克斯的企業領導者就知道了,因為作者史蒂芬妮.梅爾(Stephenie Meyer)把青年人愛看的《暮光之城》(Twilight)系列定位在福克斯。福克斯當地的商會還購入一輛紅色的雪弗蘭卡車,作為其中一部曲的代表。
波士頓則創辦了「文學區」,搭配特別講座、導遊,還有應用程式導航能引導遊客前往各種小說的場景和歷史文化之地。此外,文學活動也跟著劇增,主題聚焦於當地作家或甚至是單一作品。所有文學活動的始祖──「布盧姆3日」(Bloomsday)為每年的六月十六日,是根據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在《尤利西斯》4(Ulysses)所設定的時空而來。而自1954年都柏林首次正式歡慶布盧姆日後,這天也漸漸成為全球的節日了。
然而,一件帶有爭議的文學作品若沒有得到當地居民的全心支持,又花費心力去紀念的話,也可能會引起強烈的反彈。阿拉巴馬州門羅維爾計畫大力發展與哈波.李(Harper Lee)《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相關的觀光景點,卻引發一陣批評,居民擔憂這個計畫會使得當地成為「種族主義者的迪士尼樂園」。
一座紀念辛克萊.路易斯(Sinclair Lewis)的博物館設立在他的故鄉明尼蘇達州索客中心,近期已經關閉,顯然是因為缺乏當地的支持,因為路易斯曾嘲弄此地落後又隨波逐流。
波士頓和其他地方的激進主義者則不滿劃定特定的鄰近區域作為「文學區」,他們認為這是一個讓該地區地價飆升的絕佳方式,根本沒有一個活著在奮鬥的作家負擔得起。
不僅如此,把「現實」這個基本金屬煉造成珍貴黃金的神祕過程,可能隨時會面臨終結的威脅。未來文學的目標、諾貝爾獎得主的故鄉、世界聞名之作的場景,也許就在遙遠又偏僻的地方,沒有人注意過,甚至沒有人聽過。
1799年,在格拉斯米爾有誰能夠猜想到,剛搬來村子邊緣那間廢棄老酒館的帥氣青年詩人,會成為國王任命的桂冠詩人,讓這座不起眼的小村莊出現在地圖上許多個世紀?1980年代初期,在波扎那的首都嘉伯隆,有誰能想到當地的法律教授有一天會用一系列關於女子偵探社的小說巨作,使他們的城市聞名世界呢?
如今,在你身旁又有誰,能在你閱讀這本書的當下,告訴全世界,作為一個和你一樣活生生存在於二十一世紀前期的人是什麼感覺?就像你也同樣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為了確保這項任務能夠完成並且完美落幕,你可能得依靠自己。
從J.D.沙林傑(J . D. Salinger)的作品《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裡的中央公園旋轉木馬,到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位於瓦爾登湖畔的小木屋,再到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位於法國伊利耶爾坎布雷(為向作者表示敬意而重新命名)的阿姨家,那間被施了法的臥房,讀者可以透過閱讀去想像這些地方的景象、聲音和氣息,深入一點說,甚至是一些詭異的細節。但是這些場景也能在現實生活中實際去看、去聽、去聞。
本書列出文學作品中部分非常知名且廣受喜愛的場景,並加以描述──這些場景如何在作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及造訪這些地方能看到什麼。我希望讀者能夠閱讀這本書,在享受樂趣的同時,還可以發揮它的積極功能,協助打造自己的文學朝聖之旅,不管目的地離家近不近,要不要跑到世界的另一端都無所謂。
就像尤多拉.韋爾蒂在數十年前所寫的,這世界的相互理解始終不足,值得我們記住藝術和旅行所帶來的力量,能幫助彼此明確地對話,讓我們更加對得起自己。

-----------------------------
1伏㓈山原特指分布於北歐、英國北部等地的高山、高地地形,該地形的一個特點是局部處於林木線以上,所以表面多被石楠荒原覆蓋。
2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為美國作家,曾獲得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
3利奧波德•布盧姆(Leopold Bloom)是詹姆斯•喬伊斯所著小說《尤利西斯》中的主角和英雄。
4小說《尤利西斯》講述主角利奧波德•布盧姆,於1904年6月16日一晝夜之內在都柏林的種種經歷。作者之所以選擇該日,是為了紀念他和妻子諾拉•巴納克爾(Nora Barnacle)首次約會的日子。

目次

前言

Chapter 1美洲篇
美國:東北部
• 德利鎮儲水塔頻傳詭異事件…《牠》/史蒂芬.金
• 阿姆赫斯特的甜蜜時光…詩集/埃米莉.狄更森
• 野鴨家族尋家去…《讓路給小鴨子》/羅伯特.麥克洛斯基
• 康科特鎮外的森林生活…《湖濱散記》/亨利.大衛.梭羅
• 在1840年代的新伯福找尋自由…《白鯨記》/赫爾曼.梅爾維爾、《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生平記述》/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 普羅維登斯的神祕日落…小說集/霍華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
• 霍爾頓.考爾菲德的中央公園…《麥田捕手》/J•D•沙林傑
• 對紐華克的痛苦情感…小說集/菲利普.羅斯
• 文學的布魯克林…華特.惠特曼/貝蒂.史密斯/楚門.卡波提/瑪麗安.穆爾/湯瑪士.伍爾夫/阿爾弗雷德.卡津/波勒.馬歇爾/休伯.塞爾比/強納森.列瑟

美國:南部
• 維吉尼亞州的游泳小馬…《欽科蒂格島的迷霧》/瑪格麗特.亨利
• 郝思嘉在喬治亞的出沒地點…《飄》/瑪格麗特.米契爾
• 薩凡納古城的神祕謀殺案…《善惡花園》/約翰.伯蘭特
• 故鄉未解的過去和不明的未來…《梅岡城故事》/哈波.李
• 瀰漫著恐懼和內疚的阿肯色州小鎮…自傳/瑪雅.安吉羅
• 紐奧良的心靈家園…田納西.威廉斯/約翰.甘迺迪.塗爾/安.萊絲
• 紐奧良的其他知名文學地點

美國:中部
• 回到雷德克勞德…小說集/薇拉.凱瑟
• 堪薩斯州令人毛骨悚然的家…《冷血》/楚門.卡波提
• 什麼是理想,什麼是基礎…《最藍的眼睛》/童妮.摩里森
• 明尼蘇達小鎮與當地之子的折磨關係…《大街》/辛克萊.路易斯

美國:西部
• 阿拉斯加樹林裡的魔法巴士…《阿拉斯加之死》/強.克拉庫爾
• 華盛頓福克斯的吸血鬼趣事…《暮光之城》系列/史蒂芬妮.梅爾
• 在孤涼峰達到涅槃…《達摩流浪者》/傑克.凱魯亞客
• 加州海岸上的文學之旅…垮掉的一代/嬉皮士/約翰.史坦貝克/羅賓遜.傑弗斯/亨利.米勒/雷蒙.錢德勒

加拿大
• 古老的靜謐之地…《清秀佳人》/L.M.蒙哥馬利
• 縈繞心頭的金斯頓監獄…《雙面葛蕾斯》/瑪格麗特.愛特伍
• 沐浴在安大略省的文學花園…小說集/艾莉絲.孟若

墨西哥與南美洲
• 墨西哥沙漠中的象徵森林…《火山下》/麥爾坎.勞瑞
• 咖啡廳是一種心境…小說集/羅貝托.博拉紐
• 西班牙港的奮鬥者之街…小說集/V.S.奈波爾

Chapter 2歐洲篇
• 彭伯利莊園的女主人…《傲慢與偏見》/珍.奧斯汀
• 探訪謀殺天后的一哩之旅…小說集/阿嘉莎.克莉絲蒂
• 荒野上的景色…《嘯風山莊》/艾蜜莉.勃朗特
• 威河邊的寧靜…《作於廷騰寺上幾英里處的詩詞》/威廉.華茲渥斯
• 古往今來的倫敦…傑弗里.喬叟/查爾斯.狄更斯/維吉尼亞.吳爾芙/喬治.歐威爾/J.K.羅琳/查蒂.史密斯
• 蘇格蘭的迷人夢幻島…《彼得潘》/ J.M.巴利
• 「我死後,都柏林將永留我心」…《尤利西斯》/詹姆斯.喬伊斯
• 妳的甜美誘使我犯罪…悲劇名著/威廉.莎士比亞
• 貢布雷的生活美學…《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
• 從高塔到下水溝的巴黎氣息…小說集/維克多.雨果
• 對抗巨人的遊俠騎士…《唐吉軻德》/米格爾.德.塞萬提斯
• 地中海修道院裡的樂曲與狂怒…《馬約卡島的冬天》/喬治.桑
• 尋找真正的塞戈維亞橋…《戰地鐘聲》/歐內斯特.海明威
• 佛羅倫斯的愛與失…《窗外有藍天》/E.M.佛斯特
• 讓斯德哥爾摩聲名大噪的犯罪…千禧年三部曲/史迪格.拉森
• 邁向醒悟的陡峭山坡…《魔山》/湯瑪斯.曼
• 奧斯特里茨的覺醒…《戰爭與和平》/列夫.托爾斯泰
• 莫斯科的魔王公寓…《大師與瑪格麗特》/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
• 聖彼得堡的謀殺事件…《罪與罰》/費奧多爾.杜斯妥也夫斯基

Chapter 3亞洲&大洋洲篇
• 伊斯坦堡的渴望與痴迷…《純真博物館》/奧罕.帕慕克
• 印度喀拉拉邦的野生花園…《微物之神》/阿蘭達蒂.洛伊
• 西貢機場的關鍵逃亡…《同情者》/阮越清
• 京都橋上一場改變人生的相遇…《藝伎回憶錄》/亞瑟.高登
• 拋下對世界的看法…《奧之細道》/松尾芭蕉
• 東京一道通往異世界的入口…小說/村上春樹
• 紐西蘭海岸的毛利傳奇…《鯨騎士》/威提.伊希麥拉

Chapter4非洲篇
• 哈拉雷運動俱樂部裡的頓悟…《瑪莎.奎斯特》/多麗絲.萊辛
• 露天市場裡的狄更斯…開羅三部曲/納吉布.馬哈福茲
• 夢幻城市──丹吉爾…《遮蔽的天空》/保羅.鮑爾斯
蘭馬翠的嘉伯隆里市…《堅強淑女偵探社》/亞歷山大.梅可.史密斯

書摘/試閱

阿拉斯加樹林裡的魔法巴士
著作:《阿拉斯加之死》/強.克拉庫爾
地點:阿拉斯加州希利鎮

1992年四月二十八日,一名二十四歲的加州人步入阿拉斯加州希利鎮以西的曠野之中,他身上只帶了十磅的米、一把來福槍、四百發子彈、一台相機和幾本書。路過的皮卡車駕駛載他一程到登山口,他看這名陌生旅人的裝備明顯不足,非常替他擔心,於是駕駛強迫他收下自己的一雙靴子。駕駛的擔憂是對的,因為一百三十一天後,一名偏遠地區的獵人,在一輛廢棄巴士裡發現了這個旅人,他的名字叫克里斯多福.麥坎德斯(Christopher McCandless),他削瘦屍體已在睡袋裡腐爛,遺體大約只剩三十公斤。
克里斯多福.麥坎德斯探索人生並孤獨死去的故事,最初是在1993年由撰稿人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為《戶外探索》雜誌所寫,1996年才撰成暢銷書《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如今該書已成為二十世紀後期美國非小說類作品的經典。
2007年的電影版本由西恩.潘導演與製作,向不熟悉此事的觀眾介紹這名年輕人的故事。麥坎德斯深受亨利.大衛.梭羅和傑克.倫敦作品的影響,他厭倦主流社會,想追求一個與大自然和自己更加真實、單純的關係,因此他走向阿拉斯加的樹林,尋找能夠隱居的地方。
好吧,可能是如此,也有可能是他自戀無知,企圖尋死,這答案取決於你問的人是誰。
眾所皆知,麥坎德斯的原始計畫是一路走到白令海(真令人難以置信),但他發現阿拉斯加的茂密叢林實在是難以克服的障礙,便往回走數哩,回到在史坦必德小徑看見的一輛故障巴士上扎營。這輛綠色配白色的巴士是萬國收割機公司1946年的車款,原本是屬於費爾班克斯市的大眾運輸系統,最後一次使用則是在1960年代初,當時工人在附近的迪納利國家公園邊境修築通往礦山的道路,這輛巴士是他們的臨時避難所。因為車軸壞了,工人便把它丟棄在河岸邊。
麥坎德斯在巴士生活的幾個月裡,四處尋覓植物和漿果,狩獵鵝和豪豬,有次他還成功獵捕到一隻麋鹿。然而,到了七月,他終於受夠了,他想要回歸文明世界。可是他發現回程的路被他在初春時初次跨越的那條河淹沒了。現在河流隨著冰雪融化,水位上漲,已經無法通行。他沒有在這趟大冒險攜帶半張地圖,所以不知道其實距離不到一哩處就有手動吊車能幫他過河。
克拉庫爾和其他人仍不斷在調查與修正他們的分析結果,但尚不清楚麥坎德斯的確切死因。在麥坎德斯接近末尾的一篇日記裡,他似乎把原因歸咎於誤食有毒馬鈴薯,那之後他太過虛弱沒辦法離開床,也沒辦法靠獵食維持生命。「連站起來都很困難。」他在七月下旬寫道。「飢餓。極度危險。」
這輛巴士仍在原地。2003年,一名阿拉斯加的記者騎著雪地摩托車來到此處,他形容巴士的殘骸「你根本想不到,會在這個開闊的白色空間看見這麼不合理的東西。」人稱它為「魔法巴士」,現為文學旅人的熱門景點,他們來此尋找生命的意義、與麥坎德斯的靈魂交流,或拍一張值得分享的照片,拍攝的方式和已故旅人相機裡的照片一樣,人坐在摺疊椅上,以巴士做背景。
巴士內,麥坎德斯的家人在他死去的睡袋旁放了一塊牌匾,紀念他的「冒險旅程,探尋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實現上帝所賜予的人生大禮。」麥坎德斯的父母1993年來到此處時,留下了急救備用品,希望避免再有憾事發生,此外,這裡還有數百個追隨他腳步的旅客所留下的多本筆記本,裡面有滿滿的留言。
多年來,許多旅人將自己的座右銘刻印在巴士生鏽的鋼板和車頂上。其中一句睿智的忠告寫道:「真相就擺在那裡,不要再愚弄他人。」。另一句建議道:「過你一直以來夢想的人生。」這句話改編自梭羅。另外有個慈善家寫下了更為務實的留言給明顯太過隨便的旅客:「維護這個地方的整潔,你們這群蠢豬。」可惜的是,近年來逐漸增加的人潮已經嚴重破壞此地,隨處可見彈孔、丟棄物,以及普遍的破壞現象。
計畫去朝聖這輛巴士的人都應該要清楚,這是一趟很長很艱難的路程,需花費三日往返,途中會經過史坦必德小徑,還要跨越兩條湍急的河流。務必確保備齊所有必要的資訊與工具,以應付往返的艱辛路途,若是半途覺得不行了就馬上放棄,不要覺得丟臉。
每年都會有幾個徒步旅行者卡在小徑上等待救援。2010年就有一名來自瑞士的旅人,在試圖跨越那條困住麥坎德斯的河流時淹死了。此外,最重要的一點是,絕對不要獨自前往。麥坎德斯在筆記裡就說了:「快樂只有在與人共享時才真切。」可惜他太晚才領悟這個道理。
若想要來看看這輛巴士,有一個比較簡單且大幅降低危險性的選擇,那就是改看2007年的電影所使用的仿製巴士。它位在附近的希利鎮裡,第四十九州釀造公司(49th State Brewing Company)外的場地上,距離迪納利國家公園的路口大約十六公里。
這間釀造廠的網站上寫了一段很有道理的話:「你可以選擇走三十二公里的路穿越蚊蟲肆虐的苔原,冒著生命危險橫渡提克蘭尼卡河,拍一張站在『魔法巴士』旁邊的照片;但你也可以來參觀這裡的仿製巴士,路程大約二十公尺,在這裡一邊享用多汁的漢堡,暢飲手工精釀的啤酒,一邊思考關於自我、隱居和社會的深奧議題。」

參觀地點
迪納利國家公園和保留區
99755 美國阿拉斯加州
https://www.nps.gov/dena/index.htm

第四十九州釀造公司
99743 美國阿拉斯加州希利鎮公園公路248.4英里處
(Mile 248.4 Parks Highway Healy, AK 99743)
https://www.49statebrewing.com/denali/



蘇格蘭的迷人夢幻島
著作:《彼得潘》/ J.M.巴利
地點:蘇格蘭鄧弗里斯

無盡的年月之中,他與小精靈和美人魚尋歡作樂、對抗海盜,還臨時起意誘拐(我們得說實話)父母外出、在家單獨過夜的孩子。他會飛,他永遠不會長大。
兒童文學裡最受歡迎的角色之一──彼得潘,曾出現在作者詹姆斯.馬修.巴利(James Matthew Barrie)1902年的小說《小白鳥》(The Little White Bird)的幾個章節中,這是他的初次登場,後來催生出了另一本書,叫做《肯辛頓花園裡的彼得潘》(Peter Pan in Kensington Gardens)。
在這本書裡,彼得與一群小精靈以及其他魔法生物,一起住在倫敦有名的御花園裡。花園的大門關閉後,群眾都離開時,他們就能自由自在地隨處走動。1912年,作者巴利親自委託打造一座彼得潘的雕像,彼得潘吹奏長笛,身邊圍繞著他的魔法朋友,雕像現在仍存在。2004年的電影《尋找新樂園》(Finding Neverland),強尼.戴普飾演作者巴利,某天他在公園裡認識了一名女子,後來他在與女子的孩子們相處時,得到了創造彼得潘和迷失男孩的靈感。
然而,今日多數讀者所熟悉的(多虧1953年的迪士尼電影)彼得潘故事另有起源。《小白鳥》問世兩年後,巴利寫了一部劇作《彼得潘:不會長大的男孩》(Peter Pan, or The Boy Who Wouldn’t Grow Up),故事中男主角來到倫敦,帶著溫蒂.達林和她兩個頑皮的弟弟前去夢幻島。
這個不受時間影響的樂園,靈感源於倫敦以北三百五十哩的鄧弗里斯,是蘇格蘭西部沿岸一座中等規模的集市城鎮(這裡正巧也是十八世紀詩人羅伯特.伯恩斯的故鄉)。1873年,年值十三歲的巴利搬到鄧弗里斯,進入當地一所學院就讀。他和兩個富家男孩成為好友,他們家擁有一棟文藝復興式住宅,叫做斜坡堡(Moat Brae)。
斜坡堡建於1823年,坐落在一片綠意盎然的草地上,草地向下綿延至尼斯河,遠方的景色則是一片霧濛濛的山丘。這幾個男孩時常在斜坡堡的花園裡玩耍,假裝自己是海盜,或是遠方小島上的沉船倖存者。附近甚至還有一個洞穴,剛好成為完美的藏身之處。
1924年,作者巴利最後一次來到鄧弗里斯(鄧弗里斯贈與他開啟鎮上大門的禮節鑰),巴利表示自己待在鄧弗里斯的這幾年「大概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因為我真的很喜歡這個地方。」他滿懷情感地回憶起童年時期在斜坡堡花園的「冒險遊戲」。他說,這是一個「迷人的土地」,他與朋友的冒險旅程是「這部邪惡作品──《彼得潘》的源起。」
斜坡堡最開始是為當地一名律師所建造,此後的兩百年間,轉手過許多不同的人。十九世紀時,斜坡堡多作為住宅使用,到了二十世紀,則多作為療養院使用。後來,斜坡堡出售給一名開發商,他計畫將這棟迷人的房子轉型為旅館,但是沒有實現。此後,斜坡堡閒置,任由他人破壞,進而荒廢。
2009年,就在它將被拆除的前幾天,房子和土地都由一個信託基金會買下,這間基金會成立的原意便是為了保護這個房地產。在蘇格蘭政府與私人捐款的幫助下,房子進行改建,準備開設國立兒童文學與說故事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Storytelling),屆時將打造圖書館、閱讀室、表演場,以及供常駐作家使用的公寓,而全新的夢幻島探索花園(Neverland Discovery Garden),將擁有小精靈的樹蔭處和海盜的瞭望台。
彼得潘從來不想長大,斜坡堡同樣也是。

參觀地點
斜坡堡(國立兒童文學與說故事中心)
DG1 2EA 英國蘇格蘭鄧弗里斯鎮喬治街
(George Street Dumfries, Scotland DG1 2EA UK)
https://www.peterpanmoatbrae.org



妳的甜美誘使我犯罪
著作:悲劇名著/威廉.莎士比亞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義大利維羅納、丹麥赫爾辛格、蘇格蘭考德

沿著威尼斯的大運河走,有一棟狹窄卻壯麗的哥德式建築,其特色是陽台有精緻的旋轉圓輪雕刻(在城市裡獨一無二),房子上的徽章驕傲對著經過的船夫和遊客展示。這枚徽章隸屬於孔塔里尼家族(Contarini clan),他們是威尼斯的創始家族之一,也是義大利最古老的貴族。
這些是事實。然而,神話卻有所不同:傳統認為這棟房子隸屬於莎士比亞筆下的美麗威尼斯女子──苔絲狄蒙娜(Desdemona),她的丈夫奧塞羅是摩爾人,因為懷疑妻子與他的副將凱西奧有染,便將她殺死。這個劇本改編欽齊奧(Cinthio)1565年的義大利作品《一位摩爾上尉》(A Moorish Captain),這個故事似乎是以知名的威尼斯家族尼可洛.孔塔里尼為原型,他是當地的總督,皮膚黝黑,人稱「那位摩爾人」。
孔塔里尼和奧塞羅一樣,曾在十六世紀初領軍對抗土耳其人。孔塔里尼的故事與莎士比亞所寫的十分吻合,但孔塔里尼並沒有因為嫉妒而將外遇的妻子掐死,反而是他自己被殺身亡,而後他的妻子返家與家人同住。
這則傳奇故事與這棟擁有數百年歷史的旅遊景點,看似只有一絲相關,但仍然流傳了下來,這也多虧了世世代代的畫家和攝影師,他們描繪出孔塔里尼宅邸模樣,認定屋主就是苔絲狄蒙娜。

參觀地點
孔塔里尼法桑宮(Palazzo Contarini Fasan)
30124 義大利威尼斯米諾托街
(Calle del Minotto 30124 Venice Italy)

遙遠的維羅納,
兩個名望相當的家族,揭開了故事的序幕……

《羅密歐與茱莉葉最悲慘的悲劇》(The Most Excellent and Lamentable Tragedie of Romeo and Juliet)自此開始上演,這大概是莎士比亞最早的一部悲劇作品(學者將時間追溯至1590年代初期),也是莎翁最受歡迎(也最令人震撼)的劇作之一。
但是故事開頭所指的名望家族到底在哪個地方呢?五百年來,兩家世仇和兩個不幸的戀人所交織而成的故事,在讀者和戲迷的心中是如此逼真,許多人堅信現實世界中一定有這兩個虛構人物的真實先例,而他們曾在黑暗夜晚立下愛的誓言,悲嘆「變化無常的月」,反抗著命運。
這個渴求的確強大,就像吹蠟燭一樣,讀者的願望實現了(即使命運不佳的男女主角沒能完成心願)。1905年,義大利維羅納有一棟非常特別的建築對外出售,這棟房子的歷史可追溯至十三世紀,曾一度隸屬當地香料商卡佩羅家族所有(根據至今仍存在的袍徽來看)。一直以來人們都懷疑卡佩羅家族就是該作品中卡帕萊特家族的原型。
莎士比亞這部劇作的靈感來自亞瑟.布魯克(Arthur Brooke)的《羅密烏斯與茱麗葉的悲劇歷史》(Tragicall Historye of Romeus and Juliet),1562年出版。而布魯克的寫作靈感則是來自於義大利的幾位作家(包括但丁),他們的故事論及了一場不共戴天的家庭仇恨,起因於一些早已遺忘的古老糾紛。卡佩羅的家在二十世紀初出售時,維羅納市迅速搶購,並在房子裡加上了茱麗葉風格的陽台,讓這項主張更加合理了。
這棟房子至今仍開放大眾參觀。遊客可以在裡面看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和1968年重金拍攝的電影版裡所使用的文藝復興風格傢俱。房子外頭有一座茱麗葉的雕像,她的右胸被摸到發光,那是遊客在為她祈求她從未得到的好運。
茱麗葉懇求的知名場景:「噢,羅密歐,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在那座陽台底下,牆上有好幾層情侶用口香糖黏上去的簽名和浪漫的留言。幾年前,這個情形實在太嚴重了,所以維羅納便加以禁止,違者將處以高額的罰款。無疑是「妳的甜美誘使我犯罪!」
對眾所皆知的夜晚潛行者羅密歐,以及現代的文學朝聖者來說,很方便的是,這名迷人男子的住處僅距離他的愛人幾步之遙。傳統認為茱麗葉的禁忌愛人住在「羅密歐的家」(Casa di Cagnolo Nogarola),與茱麗葉家的背景故事相比,這項主張的證據基礎更少。
「羅密歐的家」是一座十三世紀的城堡式雄偉建築,有高牆、塔樓,還有一整排天井。屋主曾是蒙太奇家族(卡佩羅家族的宿敵,故事大概就是這樣了),他們需要一座城市堡壘用來抵禦敵人。房子的外牆刻著非常貼切的文字,如同羅密歐悲痛苦惱的吶喊:

不,我已經把自己弄丟了。我不在這裡。
我不是羅密歐。他在別的地方。

羅密歐的家是私人所有,跟茱麗葉的家不同。但一樓有家餐廳,範圍涵蓋房子原有的幾間房間。

參觀地點
茱麗葉的家
37121 義大利維羅納卡佩羅大街23號
(Via Cappello, 23 37121 Verona Italy)
https://casadigiulietta.comune.verona.it

羅密歐的家(私人)
37121 義大利維羅納斯卡里格之墓大街2號
(Via Arche Scaligere, 2 37121 Verona Italy)



伊斯坦堡的渴望與痴迷
著作:《純真博物館》/奧罕.帕慕克
地點:土耳其伊斯坦堡

諾貝爾獎得主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2008年出版了迷人的小說《純真博物館》(The Museum of Innocence),主角凱末爾是1970年代伊斯坦堡的富裕商人。已有婚約的凱末爾瘋狂地愛上另一名女子,她叫芙頌,是一個漂亮但貧窮的銷售員,同時也是凱末爾的遠房親戚。他們開始了一場狂熱卻短暫的戀情。故事中,芙頌在參加完凱末爾的訂婚宴後便消失不見,凱末爾取消了婚禮,開始在這瞬息萬變的城市裡(伴隨著「伊斯坦堡海水、苔蘚、鴿子糞、煤煙、汽車廢氣和椴樹花香的熟悉氣息」)搜索愛人的蹤跡。
幾年後,芙頌再婚了。凱末爾接近她擔任製片人的遲鈍丈夫,讓他一直懸望著凱末爾可能投資他的下一部電影。靠近芙頌是一種折磨,但同樣有所收穫。兩人之間的連結很深,卻不可能有結果,近十年來,凱末爾從極樂、禁忌的性愛和痛苦的分離中,著魔般地收集起與他們之間相關的物品,即使是最些微的關聯也不放過:耳環、丟掉的橄欖核、香水瓶、舊明信片、一台三輪車、彩券、數千個菸蒂還有內褲。
凱末爾的懷舊(對於和無法相守的愛人共度的一生,還有伊斯坦堡豐富但稍縱即逝的過去)如此狂熱,以致於芙頌死後他買下她的祖宅,將它改成一座博物館,收藏與芙頌有關的紀念品。凱末爾說:「伊斯坦堡現在是一個讓我想起她的記號星河。」
2012年,帕慕克在伊斯坦堡新潮的吉漢吉爾區巷弄,開設了真實的純真博物館,它坐落在一棟紅色瘦窄的鄂圖曼時代建築裡,四周是曲折的小巷和老舊的古董商店。博物館表面上是展示凱末爾的收藏品,實際上是帕慕克撰寫這部作品時收集的各種物品。
一樓的展示櫃陳列了四千兩百一十三支芙頌抽過的香菸。樓上其他間則有二十世紀伊斯坦堡的錄音設備,還有照片、圖畫和小說的手稿。館內共有八十三個玻璃櫃,每一櫃代表書裡的不同章節。當初帕慕克計畫同時籌備小說與博物館,讓兩者相互對應;每一本小說的末頁都有一張免費的博物館入場券。這項計畫模糊了事實與虛構、想像與現實之間的界線,本身也與著魔有些相似。
帕慕克曾向記者表示:「博物館不應該是旗幟(權力的象徵與符號),反而應該要深入藝術作品,展示出收藏品的靈性。」純真博物館的確反映出帕慕克的精神,以及被遺留下來的凱末爾所堅持的哲學,他在小說尾聲解釋了收集物品的原因:「為了告訴土耳其和全世界的人們,要以自己的生活為榮。」

參觀地點
純真博物館
34425 土耳其伊斯坦堡貝伊奧盧區吉庫吉瑪街與達爾谷街轉角2號
(Cukurcuma Street, Dalgic Cikmazi, 2 34425 Beyoglu İstanbul, Turkey)
https://masumiyetmuzesi-en.myshopio.com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