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培養孩子的未來競爭力從繪畫開始:未來已來,從繪畫到創造力(簡體書)
滿額折

培養孩子的未來競爭力從繪畫開始:未來已來,從繪畫到創造力(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9.8 元
定  價:NT$ 419 元
優惠價:87365
領券後再享89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繪畫可以培養孩子的藝術思維,讓孩子擁有強大的想象力、創造力、表達力、審美力、專注力、形象記憶力等,讓孩子無懼未來,成為有跨界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本書基於作者對兒童美術教育的長期觀察、實踐和思考而創作。作者在書中告訴家長和兒童美術教育者要摒棄“學繪畫就是學繪畫技能”“畫得不像就是畫得不好”“早期就要練好基本功”等急功近利的做法和錯誤觀點,而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繪畫規律和特點來正確引導孩子,激發和培養孩子的藝術思維,讓孩子成為繪畫高手,把繪畫愛好變成全方面的素養培養。

作者簡介

潘利國

畫家、兒童美術教育專家、中央美術學院教師

中央美術學院中等美術教育師資研修班導師

中央美術學院少兒美術師資研修班導師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藝術委員會委員

中央美術學院“央美魯信杯”兒童繪畫大賽評委

文旅部美術考級中心顧問

《中國美術報》特邀專欄作者

多年致力於兒童美術教育的研究、實踐,發表了很多關於兒童美術教育的文章,其中很多文章被人民網、《人民教育》、《中國美術報》、“創意盒子”、葉子少兒美術網等多家媒體轉載。

名人/編輯推薦

要不要讓孩子早點學畫畫?多大的孩子才適合學素描?孩子學畫畫,先學什麼後學什麼?如何給孩子選擇美術培訓班?沒有繪畫基礎的家長如何引導……中央美院老師“一站式”解答兒童繪畫學習的種種困惑

讓每個孩子都能擁有藝術思維和審美意識。

培養想象力、創造力、表達力、審美力、專注力、形象記憶力六大能力,讓孩子不懼未來,成為有跨界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幫家長糾正繪畫學習的認知誤區,讓孩子少走彎路。

內含價值266元的繪畫學習體驗課。

名人聯袂推薦:“小小包麻麻”公眾號創辦人、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繪本展形象大使、中泰文化貿易交流大使小小包麻麻,第二書房創始人李巖 傾情推薦

很多孩子喜歡畫畫,用繪畫表達所思所想是很多孩子重要的日常行為之一。正確、良好的美術教育,可以促進孩子多方面的素質發展。

隨著文化教育水平的整體提高,現在的社會和家庭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美術教育,美術學習也成為很多孩子課外學習的主要項目之一。

不過,孩子如何學美術?機構和老師如何正確地教孩子?家長如何正確地理解和看待孩子的美術學習?這些並不是簡單的問題。

我之前一直從事繪畫創作,同時在美術學院教授成人進修的繪畫基礎課,對於兒童美術培訓領域並不是很了解。六七年前的偶然機會,我接觸了不少從事兒童美術培訓的機構和老師,在和他們交流以及看到他們所教孩子畫的作品後,我發現他們在兒童美術教學當中存在不少明顯的問題,孩子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下,有可能會走歪路。

於是,我開始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兒童美術的現狀和兒童美術的規律特點,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兒童美術的健康發展盡一點兒微薄之力。

2017年,我創建了公眾號“一起藝術”,開始陸續地寫一些文章,把我對兒童美術的研究和實踐心得分享出來。與此同時,也成立了一個兒童美術實驗工作室,通過教不同年齡的孩子來親身感受他們的世界,從中發現和梳理關於兒童美術教育的規律及更多的可能性。

每天與孩子打交道,在得到很多切身感受和啟發的同時,我也對一些國內外專家關於兒童心理及繪畫實踐的書籍、資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學習,以期更加系統、全面地理解和研究兒童的心理和繪畫規律。

在不斷實踐和思考的過程中,我越來越發現其實兒童美術教育遠不是我們想象當中的那麼簡單,它涉及兒童心理研究、美術專業知識技能、美術史、教育學等多個方面。它是一門系統、綜合的學科,需要下功夫深入思考和研究美術行為對兒童發展的意義、方法和規律,也需要深入了解兒童不同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及對應在繪畫上的表現特徵。

事實上,兒童美術教育表面上看只是畫一幅畫,而本質上應當是通過美術這一載體培養兒童的諸如思維、想象、感受、觀察、審美認知、敘事表達、情感抒發等一系列素質和能力的綜合行為。

如果僅局限在讓孩子學一些簡單的繪畫技能,將失去美術對兒童綜合素質開發的根本價值。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兒童的美術教育還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挖掘的地方,這需要更多有識之士的共同參與和努力。

基於以上理念和追求,近幾年來,我在具體的教學中針對以上不同的培養角度試驗了大量課程和教學方法,得到很多具體、鮮活的感受和啟發,也提出了不少自己的觀點和理念。我把這些思考和實踐感受通過公眾號陸續發表出來。令我欣慰的是,這些思考和實踐感受得到很多老師和專家以及廣大家長的共鳴和認可。《中國美術報》、人民網、《人民教育》、《光明日報》等很多官方媒體以及不少自媒體刊登、轉載了我的一些文章。這增強了我繼續在兒童美術教育探索和普及道路上堅持下去的信心,也讓我覺得自己做的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在這裡,特別感謝這本書的責編,希望我可以把這些內容整理成書來幫助更多人正確理解、認識兒童美術教育的意義和方法。在她的認可、鼓勵和幫助下,這本書即將出版面市。我深知,這本書的內容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兒童美術教育探索的路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僅僅是開始,我也期望得到更多讀者的批評指正。

也要感謝“一起藝術”的忠實粉絲和讀者,是他們的支持和認可給了我堅持的動力。我願意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兒童的藝術健康成長護航。

潘利國

2021年9月於北京

推薦序

總有朋友和我說:“李老師,能讓我孩子跟您學素描嗎?”

我說:“能教素描的老師太多了,不一定要找我。”

朋友說:“您是素描大家,我們認識您,肯定希望孩子跟您這樣的大師學啊!”

我問道:“你孩子多大了?上高中了嗎?”

他說:“孩子今年8歲,剛上三年級!”

我說道:“孩子太小了吧,他這個年紀應該還學不了素描吧?是不是可以去報個兒童繪畫班?”

他說:“孩子在兒童繪畫班學著呢,已經學了一年多素描了,這不想讓您這樣的大家給他拔高一下嗎!”

我聽完不禁有點兒困惑,現在孩子這麼早就開始學素描了?他們在學什麼?

說實話,我對兒童美術培訓行業情況並不太了解,但我知道過早學素描對大部分孩子來說是有害無利的。

恰巧,相識多年的老朋友潘利國來我工作室聊天,說他這些年一直在做兒童美術教育的研究和實踐。說到上面的話題時,引起他很多感慨,他說:“現在兒童美術培訓的勢頭髮展很猛,但是浮現出的問題也很多,很多家長和老師並不清楚兒童美術教育的規律、特點,導致很多孩子在美術學習道路上進入誤區。”

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誤區,讓更多家長和老師正確認識、理解兒童美術教育的特點和規律,他這幾年從不同角度和方向寫了很多闡釋兒童美術教育理念的文章,通過公眾號陸續發表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得到了不少家長、老師和專家的認可。

當我仔細讀了他的文章之後,對他提出的很多觀點和看法深表讚同,也對他所提到的兒童美術教育領域的很多誤區和亂象深感擔憂。

我覺得他現在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兒童美術教育不是件小事情,就如種樹一樣,一開始長歪了,就再難長高、長直。他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孩子盡可能不走入美育的誤區。

潘利國是一個有情懷、有責任感的人,無論是在以前的繪畫創作中,還是現在從事的兒童美術研究實踐中,都能感受到他那份理想與堅持。

現在,他付出很大心血寫的關於兒童美術教育研究和普及的文章即將出版成書,這是件可喜的事情。透過他深入淺出的分析和親切樸實的文筆,家長和老師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兒童的美術教育應該怎樣去做,父母應該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的繪畫發展。

這本書不但闡釋了很多非常好的理念和美育方向,也提供了很多非常具體的可操作方法,是目前市面上為數不多的理論和實踐兼具的兒童美術教育參考書籍。

相信這本書能夠為家長們解開很多培養孩子繪畫方面的疑惑,幫助孩子們在藝術的道路上更健康地成長!

著名畫家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美協水彩畫藝委會副主任

中國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

全國美術作品展評委

李曉林

2021年10月於北京

目次

繪畫可以培養孩子的未來競爭力

“雙減”政策下,如何看待兒童的美術教育/ 2

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接觸自然、感受藝術/ 2

培養審美要從小開始/ 3

教會孩子用藝術思維解決問題/ 4

學習美術對學習其他學科大有益處/ 5

讓孩子學繪畫有什麼意義/ 8

繪畫是兒童感知和表達的第二語言/ 10

繪畫可以讓孩子多一種視角看世界/ 11

繪畫可以讓孩子熱愛生活,有人文關懷精神/ 12

繪畫是一種心理疏解方式/14

繪畫可以培養孩子的哪些能力/ 16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耐心/ 17

培養孩子的審美意識/ 17

培養孩子的形象記憶能力/ 19

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19

讓孩子學繪畫不是一定要培養成畫家/ 21

美院的畢業生終都從事什麼去了/ 21

藝術素養將成為通向未來的競爭優勢/ 22

從中央美院的“奇葩”考題看未來競爭力/ 26

考查思維、想象、判斷理解等能力是大趨勢/ 26

單一的繪畫技能學習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31

第二章

了解這些繪畫知識,才能正確引導孩子

兒童繪畫的發展階段和培養方法/ 36

兒童繪畫的發展階段/ 36

5歲之前:塗鴉期的繪畫啟蒙/ 41

5~7歲:圖式性表意期的繪畫培養/ 42

7~10歲:意向性寫實期的繪畫培養/ 44

10~13歲:寫實前期的繪畫培養/ 46

不要隨便對孩子的畫指指點點/ 48

讓孩子畫出像大師級作品的“五感”/ 52

孩子畫得像才是畫得好嗎/ 54

如何看待兒童繪畫的“像”與“不像”/ 54

兒童眼中的“像”是“心像”/ 55

兒童繪畫與抽象繪畫、意象繪畫有異曲同工之處/ 59

一味地讓孩子畫得像會帶來什麼後果/ 63

你是否還在用一些模式教孩子畫畫/ 63

要求畫得“像”讓孩子不敢放手表達/ 65

兒童對形象的認知是由主觀到客觀的過程./ 67

為什麼要鼓勵孩子自由、隨意塗鴉/ 70

塗鴉能真實地反映孩子的內心和狀態/ 70

塗鴉可以幫助孩子梳理知識、體驗和想法/ 72

為什麼現代主義繪畫適合作為兒童繪畫的參照/ 75

兒童繪畫的形式特點/ 75

現代派大師是兒童繪畫好的老師/ 77

怎麼理解和學習馬蒂斯的藝術/ 79

第三章

兒童繪畫學習的常見問題和誤區

要不要讓孩子早點學畫畫/ 84

學繪畫就是學繪畫技能嗎/ 86

孩子繪畫裡的個性和自由都去哪兒了/ 86

繪畫也重視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90

如何衡量孩子的繪畫學習效果/ 91

為什麼有些孩子總說自己不會畫/ 93

“畫不好”才是孩子繪畫的真實呈現/ 93

寧可“畫不好”,也不要“畫完美”/ 97

總說“不會畫”的孩子是否要先學畫形象/ 100

兒童在早期更喜歡畫故事/ 100

讓孩子在敘事表達中鍛煉繪畫思維/ 105

要不要教孩子學畫形象/ 106

孩子早期學畫畫,少教多導才是高明的做法/ 108

在七八歲之前繪畫學習的主體是孩子/ 110

七八歲之前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感知/ 111

孩子到什麼年齡才適合學素描/ 115

什麼是素描/ 115

過早學素描會有哪些負面影響/ 117

孩子在什麼年齡階段適合學素描/ 118

學素描時要注意什麼/ 119

如何讓孩子畫出動人的色彩/ 122

色彩能夠激發孩子的表達欲望/ 122

關於色彩/ 123

孩子學色彩的參照系/ 125

如何指導兒童畫色彩/ 127

兒童畫好色彩的關鍵因素/ 127

怎樣才算是系統地學習繪畫呢/ 130

讓孩子考級就是系統地學繪畫嗎/ 130

系統性的學習要體現綜合素養的培養/ 132

孩子學畫畫,需要先學什麼後學什麼/ 135

孩子學繪畫的順序與成人不同/ 135

兒童繪畫的四個階段/ 137

孩子在9歲前學畫畫要不要練基本功/ 142

繪畫的基本功訓練有哪些/ 142

兒童繪畫學習需不需要練基本功/ 145

家庭中如何準備常用的繪畫材料/ 148

第四章

這樣培養,讓孩子成為繪畫高手

在塗鴉期如何培養孩子的塗鴉思維/ 152

兒童繪畫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152

家庭是培養塗鴉思維的場所/ 155

如何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157

形象想象力的培養/ 157

敘事想象力的培養/ 163

空間想象力的培養/ 168

表達想象力的培養/ 170

為什麼要讓孩子多去寫生,如何引導孩子寫生/ 172

為什麼要寫生/ 172

兒童寫生寫什麼/ 175

兒童寫生的特點和魅力/ 176

如何引導兒童寫生/ 177

多畫速寫讓孩子受益良多/ 180

為什麼孩子適合學習速寫/ 181

多畫速寫對孩子的好處/ 182

如何引導孩子畫速寫/ 183

兒童速寫的特點/ 184

5~12歲是孩子速寫的時期/ 186

家長如何陪孩子畫速寫/ 187

教孩子“以畫代話”可以拓展綜合能力/ 189

畫畫是幫助孩子講故事的一種途徑/ 189

家長要多引導孩子在家進行敘事性繪畫/ 193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敘事性繪畫/ 194

沒有繪畫基礎的家長如何引導孩子/ 199

2~3歲階段的引導方法/ 201

4~6歲階段的引導方法/ 202

6歲以後的引導方法/ 206

兒童繪畫怎樣才能教出一定的高度/ 211

如何讓孩子畫出有較好藝術性的畫/ 214

第五章

怎麼幫孩子挑選優質的繪畫課

兒童美術教育的亂象/ 220

兒童美術培訓不能只有老師的創意/ 226

如何挑選優秀的兒童美術老師/ 232

兒童美術機構的教學質量參差不齊/ 232

學習效果好不好主要看老師的能力/ 234

選擇美術老師的8個判斷維度/ 236

了解和尊重孩子才能成為一名好的美術老師/ 239

如何給孩子選擇美術培訓班/ 243

一看課程是否具有系統性與全面性/ 245

二看課程設置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 246

三看孩子取得的成效如何/ 247

四看老師的綜合素養和教學水平/ 248

書摘/試閱

繪畫可以培養孩子的未來競爭力

“雙減”政策下,如何看待

兒童的美術教育

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接觸自然、感受藝術

經常收到家長的問題,其中問得比較多的問題是:

孩子喜歡畫畫,要不要培養?要不要去報繪畫班?

感覺孩子在繪畫方面沒天賦,還有必要學嗎?

孩子將來不走專業的繪畫道路,要不要培養他的繪畫興趣?

孩子學繪畫有用嗎?有啥用?

……

美術、音樂長期以來在人們心中都被當作特長類的小眾科目來看待。家長如果覺得孩子在這方面有天賦,才可能比較重視,給孩子找老師或機構專門學習。如果沒看出孩子有這方面的特長,大部分就會不了了之。而且,大多數家長即便讓孩子學習藝術,也更注重專業技能的學習,希望把孩子打造成有一技之長的特殊人才。

而事實上,藝術教育應當是每個孩子都要接受的基礎教育之一。我們國家很早之前就提出,學生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美術也是中小學必學的科目之一。只是,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和功利思想的影響下,藝術素質教育被嚴重忽視和邊緣化了。

現在,*“雙減”政策的出臺和正式落地,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把中小學生從繁重的校內、校外學業壓力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和機會接觸自然、感受藝術、放飛自我,更為全面、健康地發展。

培養審美要從小開始

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長離不開藝術的陪伴,他們需要多種“養分”,否則只會導致不均衡發展。美術對兒童的意義,不只是一項愛好或一項技能,還有更重要、更長遠的意義。積極參與美術的學習實踐可以培養孩子的審美素養和能力。

美術,顧名思義,是關於美的藝術,就是培養一個人對美的感知、感受、欣賞和表達的能力。審美修養,應該是作為一個完善的人需要的重要素養。具有良好的審美修養才能更好地感受自然,體會美好,升華內心。

社會整體審美水平的高低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水平。一個健康的國家和民族不僅需要經濟、科技的發展,也需要相應的審美水平來匹配。

我們現在的全民教育整體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越來越多。但也應該意識到,當前全民審美水平還相對較低,多數人對於審美還缺少基本的認識,對美、對文化的理解還很膚淺、褊狹。即便是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審美也大多處於一個很淺的層次。

因此,從孩子開始,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尤為重要。

然而,現階段的社會大背景下,日益加劇的教育內卷讓太多孩子陷在繁重的各種學業補習中無法抽身。雖然孩子們超前超綱地學了很多知識,但成長中同時需要的其他素養卻得不到培育。

國家出臺的“雙減”政策無疑是給這種現象踩了急剎車,目的是希望校內外教育回到健康、正確的軌道上,讓孩子們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均衡發展。

教會孩子用藝術思維解決問題

兒童為什麼要學習美術知識或參與美術活動?除了提高審美素養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培養運用藝術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們大多情況下是依賴理性和邏輯思維解決問題,而藝術思維是更偏重感性和直覺的一種思維方式。有些時候,靠理性和邏輯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感性和直覺的藝術思維卻可以解決。因此,培養藝術思維是對理性思維的一種很好的補充。

我們都知道,達·芬奇是偉大的畫家,同時他也是偉大的科學家、建築學家和發明家,在他身上體現了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毋庸置疑,藝術的思維方式讓達·芬奇在其他領域的研究中如虎添翼,取得了非凡成就。

事實上,不止達·芬奇,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不少既是畫家又是詩人、建築學家、工程師的跨界人才。從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看出,藝術思維對其他領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對於兒童來說,學美術不僅是學習一項技能,更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和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習美術對學習其他學科大有益處

當我們讓孩子從學美術技能和追求視覺效果的狹窄範圍中跳出來,把它當作一種連接和拓展其他知識領域的手段時,會發現美術可以幫助孩子走到更寬廣的領域。

比如,通過繪畫表現,孩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詩、成語,可以更感性地了解歷史文化,可以更具象、生動地感受山川地理、植物、動物,可以更豐富地想象和表達科技與幻想。孩子學習美術知識或參與美術活動對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顯著的作用。

這種把藝術與文化學科融合學習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不同學科的應用場景中。比如,有些數學題是用畫面的形式呈現的,還有些語文題是要求用繪畫的形式完成的。而且,未來更高層次的追求,必然是藝術和科技、藝術和生活的緊密結合。具有藝術思維、藝術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在平庸中脫穎而出。

那些城市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那些漂亮的汽車、那些炫酷精致的工業產品,無一不是藝術與科技或藝術與生活的完美結合。

綜上,藝術素質和藝術思維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未來不可或缺的一項基礎能力和素養。我們需要的藝術基礎教育方向不是要培養專業藝術家,而是有藝術眼光和藝術思維的綜合性人才。

讓孩子學繪畫有什麼意義

一位兒童美術培訓老師在路上遇到一個以前在她的美術班學習的8歲女孩。這個孩子非常喜歡畫畫,聰明熱情,畫畫很棒,老師們都很喜歡她,但她很久不來上課了。

這位老師問孩子:“你怎麼不來上美術課啦?不喜歡畫畫啦?”

孩子答道:“媽媽給我報了很多課外班,我現在沒時間學美術了。”

老師又問道:“你都報了哪些班啊?怎麼會那麼忙?”

孩子說:“除了上學之外,每周還要上很多課外班:兩次英語、兩次數學、一次語文、一次鋼琴、一次遊泳、一次舞蹈,還有一次機器人編程。現在只有周日下午有空,我很想學畫畫,可是媽媽說留半天時間讓我休息休息,就不報美術班了。”

這位老師和我說,她當時聽了很痛心,心想:“這麼多課都不能停,為什麼美術就能停掉?更何況孩子還很喜歡。”

相信不少美術老師都有這種體會:孩子的美術課在所有課外班的重要性排序上往往是靠後的,稍有風吹草動,脆弱的美術課就會被波及,學生要麼請假不來了,要麼乾脆停掉了。

除了那些對畫畫興趣特別強烈,或者在畫畫上顯示出一定天賦的孩子會引起家長的重視外,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美術學習並沒有什麼熱情。他們覺得孩子將來又不當畫家,也不會從事美術專業的工作,學美術沒什麼用,甚至是浪費時間。

的確,在當今這個時代,人們更看重學以致用、立竿見影的東西。語、數、外自不必說,學不好不行,不學更不行。學鋼琴可以上臺表演,可以拿獎、拿證,可以培養氣質;學舞蹈能鍛煉體形又能健身,還能在晚會上表演;學機器人編程,將來可以成為高薪的IT人士。

而學美術呢?當畫家似乎太遙遠,其他的好處諸如審美啦、思維創造力啦好像又太虛,看不見。

還有人會認為,自己從來沒學過美術,對美術也完全不懂,不照樣有房有車,生活無憂,過得很好嗎?孩子將來只要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過上好日子不就夠了嗎?

這麼說也對,美術從來就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至多算是個調味劑。

但不可否認的是,美術的潛在作用將日益凸顯。因為,人們的物質需求越得到更好的滿足,對藝術和美的需求就越高。具備藝術眼光和藝術思維的復合型人才必然在將來受到追捧。

此外,物質極大豐富之後的社會將會更強調以人為核心的人本主義,更強調個人體驗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人的幸福觀也會更多元化。

那麼,繪畫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孩子需不需要學繪畫呢?

繪畫是兒童感知和表達的第二語言

繪畫是一項很綜合的行為活動,它可以很好地把孩子的內心感受與外部世界有效地連接起來。它不是剛需,卻是滋潤剛需的土壤。

世界是由各種具體、豐富的形象構成的,孩子一出生睜開眼睛的時候,面對的就是豐富的視覺世界。當他們還無法進行複雜感知的時候,視覺形象就成為他們感知世界為直接的方式。

在孩子還不具備很好的文字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書寫能力的時候,圖畫在某種程度上是文字閱讀和表達的一種替代。兒童時期的繪畫是一種像語言文字一樣的表達方式,是一種敘事和思考的方式。繪畫的形象、色彩只是這種方式的“外衣”。

孩子與繪畫有天然的親近感,幾乎每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塗鴉、塗畫的陪伴。繪畫是孩子感知、反映內心和外在世界的途徑之一,在繪畫的過程中,孩子逐漸學會了感知世界,學會了表達情感,學會了思維探索。

不少孩子在十一二歲以後,畫畫的熱情逐漸降低了,主要是由於他們有了閱讀能力,有了更多理解和表達的方式,不太需要借助繪畫來表達了。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繪畫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基本的語言,是除文字語言之外的第二語言。具體來說,如果孩子的繪畫裡有思考和理解的痕跡,有感受的呈現,有情感的流露,有表達的衝動,那麼就很有價值了。

繪畫可以讓孩子多一種視角看世界

繪畫對於孩子的意義,更多的應該是繪畫過程帶來的拓展作用。

一位母親談到讓孩子學美術的目的時說:“我讓孩子學美術,不為別的,就為讓她多一種看世界的方式,讓內心更豐富一些,多一些表達的出口。”

繪畫可以豐富孩子的形象思維,使思維的維度更寬。我們經常會感嘆藝術家異於常人的奇奇怪怪的想法,經常為他們大膽新奇的想法折服,而這種想法正是這種不同於正常邏輯的思維方式帶來的結果。因此,學習繪畫會使孩子的思維更豐富,也會使他們多一種視角去看待世界。

繪畫可以讓孩子熱愛生活,有人文關懷精神

美術是關於美的藝術,對美的追求會使我們的心靈變得純潔,變得柔軟善良。孩子學習繪畫,可以使他們追求真善美、遠離丑惡,遠離庸俗。

有一本書叫《熱愛生活》,記錄了凡·高的一生。搞藝術的人一定是熱愛生活的,因為只有真實、豐富的生活與自然才能激發他們的靈感,才是他們藝術生命的源泉。一個對生活毫無熱情、對自然無動於衷的人,是不可能創作出好的藝術作品的。

學習繪畫,就是要培養孩子體味生活、感受自然,從而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學習繪畫能讓孩子具有藝術思維,具有發現美的眼睛,能時時處處發現和感受生活與自然的美好。大眾眼中的破墻爛瓦,在畫家眼中卻可能是具有韻律的美景,就像普通人眼中的荒漠孤冷,在詩人筆下卻是一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畫面。

讓孩子學畫畫,就是培養他們對世界的感知能力,讓他們多一些藝術氣息與人文關懷。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畫畫不僅僅是修煉技術,它更是表達一種生活態度。

繪畫是一種心理疏解方式

現代社會,隨著物質的極大豐富與經濟的高速發展,留給我們的精神棲息地越來越少。繪畫能使我們在巨大壓力下有一個自我傾訴與放鬆的空間。

對美好的感知能讓孩子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好,能讓他們在灰暗的世界裡感受到彩色的亮麗,能讓他們在面對貧窮時依然感到內心是富有的,能讓他們在面對孤獨時不感到寂寞。

總之,讓孩子學繪畫,可以讓他在用邏輯思維理性、客觀認識世界的同時打開一扇感性的大門,培養形象思維能力;讓他在循規蹈矩的知識學習之外,還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在平淡的世界裡也能發現美、欣賞美。

從某種意義上說,接受美術教育是每個孩子應該享有的權利。缺失對美的理解和感受的人生體驗會有種種遺憾。

讓孩子從小接受美術教育,接受藝術的熏陶,絕不僅僅是為了掌握一些簡單的技能,也不僅僅是為了考級拿證,或能夠靠繪畫吃飯,而是通過藝術熏陶讓孩子的內心更豐富,體驗更細膩,心靈更柔軟,讓他們能夠在享受物質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精神體驗和追求。

世上的美好,除了外在的美好,還應有內心的靜水深流。藝術之於人的作用也許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實實在在地存在於內心深處,只有被喚醒和滋潤後,它才會慢慢散發出誘人的香氣。在孩子心中種下一些藝術的種子吧,讓他將來有個有趣的靈魂!

繪畫可以培養孩子的哪些能力

現在的家長越來越意識到早期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的確,早期教育做得好,能為孩子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形形色色的早教課中,美術教育不應被忽視。很多人認為讓孩子學美術僅僅是為培養興趣和掌握一技之長,其實早期美術教育的意義遠不止這兩點。從具體層面來看,兒童的早期美術活動有以下幾方面的積極意義。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耐心

繪畫表達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在他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之前,繪畫是他們敘事表達的重要途徑,因為繪畫是所有形式裡直觀的、不需要解讀的形式。人類的文明也是先有繪畫再有文字,然後有了文化。因此,孩子畫畫是一種自發的本能需求,這種本能一定要得到充足的釋放和保護,否則就會阻礙其發展。

我們經常看到,平常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的幼兒,一旦塗畫起來就會顯得很專注。所以,通過繪畫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與耐心是順應其身心發展規律的好方式之一。

培養孩子的審美意識

從事美術工作需要良好的觀察與感受能力,沒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細膩豐富的感受能力,很難在繪畫道路上走遠。當然,普通人也需要良好的觀察與感受能力,一個不懂觀察、缺少感受的人很難獲得豐富的自然生活帶來的審美體驗,他們的生活因為缺少感受而變得乏味。

觀察力是孩子學習能力的體現,觀察力和感受力強的孩子,學習其他學科時會更得心應手一些。繪畫是培養觀察力和感受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孩子早期的審美教育具有積極的意義,如果早期的審美導向不對或缺失,後期隨著觀念的成形,改變就比較困難。早期定的基調會影響其一生,現在很多成年人缺少基本的審美,就是因為從小缺少審美環境的熏陶和有意識的培養。

審美的形成需要一個耳濡目染、潤物細無聲的漸進過程,因而從小接受審美的教育就很有必要。

培養孩子的形象記憶能力

繪畫是培養形象記憶能力的好途徑之一。

繪畫活動中,需要大量寫生,表現各種各樣的形象,這種行為的長期積累就會形成良好的形象感知和形象記憶能力。良好的形象記憶能力在很多方面都能發揮作用,它能有效地和抽象記憶(邏輯記憶)形成互補。單純靠抽象記憶難以記住的事情輔以形象記憶就會簡單許多。所以,形象記憶能力作為人們必需的一項重要能力不應被忽視,而培養形象記憶能力好的時期就是在兒童時期。

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人類的發展離不開想象,想象力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沒有了想象力也就沒有了希望。孩子天生具有原始的想象力,他們的想象力需要得到保護和培養。

繪畫對孩子想象力的發展和培養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孩子在繪畫創作中經常要通過形象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表現想要敘說的事件和情景,這就需要他們去主動地想象甚至創造形象和情境,這個過程對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總的來說,對孩子的早期美術教育,要從更寬的角度來理解,不能局限在狹義的美術本身,而應該把美術教育作為一個載體,去拓展它更寬泛的作用和意義,否則就會被困在為畫畫而學畫畫的窄小胡同裡。

在本質上理解和把握了美術教育的核心,才會看到一片更廣闊的天地。

讓孩子學繪畫

不是一定要培養成畫家

美院的畢業生終都從事什麼去了

如今,從各大著名美術學院出來的學生跨界在各個領域做出優秀成績的事例屢見不鮮,主要原因是現在的美術學院早已不是單一培養畫家的傳統意義的專業美術學院了。

以我所在的中央美術學院(以下簡稱“中央美院”)為例,20年前的中央美術學院,只有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壁畫五個造型專業和一個美術史專業,師生總計不過600人。那時學生的理想就是畫好畫當畫家。今天的中央美院與20年前已完全不同了,規模、硬件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的是方向和定位也有很大不同了。現在的中央美院包含了設計、建築、繪畫造型、多媒體、實驗藝術、人文等多個綜合學科。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刻等純藝術專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而且也在往跨學科方向發展。畢業生所從事的職業也越來越寬泛:搞設計的,拍電影的,當演員的,搞樂隊的,搞金融的,開酒吧、飯店的,做互聯網的……林林總總,幹什麼的都有。

現在,中央美院的學生在傳統的造型基礎方面的能力整體上也許與從前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創新能力和跨學科的適應能力更加突出,因此能很快地融入社會大環境中,並取得良好成績。

所以,不要認為美院畢業的孩子就一定要去搞美術。再看看國外的藝術院校,這種趨勢的改變就更加明顯了:無論是老牌的還是新型的藝術學院,架上繪畫早已不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觀念藝術、新媒體藝術、綜合裝置藝術等跨領域、跨學科的藝術門類。

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趨勢都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這個時代不需要那麼多畫家了,尤其是那種傳統意義上靠手藝吃飯的畫家。

藝術素養將成為通向未來的競爭優勢

藝術文化的需求、審美的需求是物質基礎上更高層次的內在需求。當社會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必然離不開對藝術文化的追求。

19世紀法國文學家福樓拜就曾預言:“藝術將越來越科學化,科學將越來越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將在山頂重逢。”

其實早在古希臘文明時期,科學與藝術是緊密相關的。人們甚至沒有嚴格區分科學與藝術的概念,認為兩者理所當然地是自然哲學的兩個組成部分。這個時期的一些杰出人物,從早期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到後期的歐幾裡得,都是精通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大師。而文藝復興時期則是科學與藝術的合作。義大利畫家、科學家達·芬奇用藝術家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用科學家的精神去探索自然,深邃的哲理和嚴密的邏輯使他在藝術和科學上都達到了。

當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云計算、無人駕駛等這些高科技在生活中應用得越來越廣泛,工業化的標準化程度越來越高,技術的普及拉平了眾多產品差距的時候,藝術將扮演神秘的黑馬角色。設計、創新、創意、感受體驗和審美趣味等或許將是產品勝出的關鍵因素。蘋果打敗摩托羅拉、諾基亞等手機巨頭,不僅僅靠的是技術,更重要的是審美和體驗。宜家為什麼那麼成功?兩個關鍵詞:設計和體驗。現在商業圈都流行強調產品升級,如何升級?也許通過藝術的手段是好的突破口。

未來是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以往工業時代的很多工作崗位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而創新、創意和審美能力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所以,未來人才所需的知識儲備,包括繪畫在內的藝術素養將非常重要。

以理工科著稱的浙江大學的原黨委副書記鄭強教授也曾談道:“一個大學沒有藝術就沒有情感。”他認為,中國的教育有沒有希望,有沒有未來,就在於我們的學生喜不喜歡繪畫,喜不喜歡書法,數理化教會了我們邏輯思維和精細的計算,但人生豈止邏輯,豈止計算,人生的豐富需要情感的滋潤,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更需要繪畫、書法這些藝術的滋養。

這些都反映了對藝術教育的重視不再只是藝術教育領域內的自言自語,它正成為一種廣泛的社會認知。

藝術素養教育不僅僅是我們陶冶情操、培養氣質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生產力,它能讓科技更有生命,讓技術更有溫度,讓生活更有質量。

可以這麼說,將來不懂科學和先進的技術可能不利於搞藝術創作,同樣地,不懂藝術或缺少藝術思維的人,也有可能被時代淘汰。

即便從功利的角度,我們不妨換個思路看:現在家長們對孩子剛需性的語、數、外學習普遍都非常上心,如果說十幾二十年前孩子在課外提早學了些英語、奧數之類的課在學校能顯出優勢的話,現在這種優勢會越來越小,因為大家都在拼命學。依靠語、數、外學習突出重圍事實上變得越來越困難了。而如果有一項特別的藝術能力加身,競爭優勢就顯然不一樣了。

因此,藝術素養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也許20年後你會因為沒有注重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而追悔莫及。

綜上所述,藝術的學習不應該僅僅是培養一個興趣愛好或者是為將來的職業選擇做準備,而應該是一種基礎學習。

當然,如果把美術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我們就有必要拓展開發美術更為寬泛的價值。只停留在為畫畫而畫畫,或為彈琴而彈琴的單一層面,顯然是無法具備藝術素養的。

從中央美院的“奇葩”考題

看未來競爭力

考查思維、想象、判斷理解等能力是大趨勢

中央美院是眾多孩子心中的藝術學習聖地,考入中央美院也是他們心中的夢想。不過,考入中央美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只看近年的考題恐怕就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了。我們以2019年兩個專業的考題為例,看看都考些什麼。

專業:藝術設計

科目一:造型基礎

考試題目:我的群體

考試內容:

群體(英語:Community)也被稱為社群或者共同體,是指因為共享共同價值觀而聚集在一起的社會單位。雖然絕大部分群體是由同類人或物種面對面後才能夠組成較小的團體,但是也有針對民族、國際社會、虛擬社群等較大群體或者由多個共同組成的群體進行的研究。其中群體的傳統定義是一群彼此有互動且居住在共同區域的人,而今常用來指具有共同價值觀或者因有共同地域關係而產生團體凝聚力的一群人。

如上所述,群體本來常用來指有共同價值觀、因有共同地域關係而有社會凝聚力(social cohesion)的一群人,且一般而言會是一個比家還要大的社會單位,而這個詞也可以指一個民族或全球性的群體。當一群人面對共同的問題或利益,為了達到同一目標而一起工作,這群人也就成為一個群體。

考題要求:

  1. 根據考題繪製一幅完整的畫面。
  2. 要求在畫面中以繪畫的方式通過造型元素的構成,來表達我與我的群體之間的關係。
  3. 繪畫風格不限。

科目二:設計基礎

考試題目:我的有趣時代

考題要求:

如果你有幸受邀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出作品,請根據主題“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設計一件作品方案。

採用畫稿約一半的畫面完成一幅作品方案正稿,方案表現形式不限,可以採用二維圖形、三維圖形等表現形式;作品方案繪製材料不限。

採用畫稿另外約一半的畫面, 用方案草圖的方式來闡釋作品方案的構思邏輯或製作說明,並完成一段文字說明(不少於100字)。

專業:實驗藝術

科目一:造型能力

考試題目:失重的衣服

考題要求:展開想象力,畫出一件衣服在失重條件下的狀態。

科目二:命題創作

我的月球生活

中國月球探測設備此刻正在月球背面工作。請展開你的想象力,想象人類已在月球上建立棲息地,你在其中生活,會是什麼樣?會發生怎樣的情節?

看完上述考題你有什麼感覺?是不是一片迷茫?是不是覺得很難?可以說既很難又不難,說它難,因為別說一般考生,就連功夫了得的專業畫家和經驗豐富的高中美術老師恐怕也要撓頭許久。

這種考題難在它是非常開放、自由的設定,題目內容很抽象,幾乎沒有什麼可抓的標準和參考樣式,也沒有可依據的過往經驗,大部分考生所熟悉和掌握的繪畫技能和知識在很大程度上用不上,它是在一個全新的自由場景下考查考生對試題內容的理解、思考、想象和邏輯的闡釋表達。當然,這種表達是要通過視覺造型呈現出來的。

這對於那些只注重繪畫基本功和技能學習而缺少豐富想象力和綜合思維鍛煉的考生來說確實很難,簡直無從下手。這就好像一個習慣了在導演要求下按劇本演出的演員,突然被告知沒有劇本、沒有導演,只需要根據電影或戲劇題目自由隨意表演一樣,肯定會手足無措。所以,很多考生戲稱央美試題虐你沒商量!

說它不難,因為它不需要你有多強的繪畫基本功,不需要你有多熟練的繪畫技巧,即便是沒受過多少系統造型基礎訓練的學生,只要有良好的思考和理解,有活躍的想象力和自我表達能力,就完全可能取得不錯的成績。換句話說,拋開對內容深度的理解,一個想象力豐富、天馬行空、敢於自由表達的孩子不見得比只有繪畫基礎而缺乏想象和思辨的成年考生考得差。

很顯然,這樣的考題在很大程度上跳出了基於美術基本功的考查,而更聚焦於考查學生的思維、想象、判斷理解力、對社會生活及熱點的關注和理解,以及把抽象轉換為具象形象的表達能力。

正如不少考生吐槽的:“這簡直不是考美術啊!這是考‘腦洞’夠不夠大!”從某種意義上說,它考的就是“腦洞”。

這對於那些每天只在畫室裡埋頭苦練素描人像、色彩靜物,研究應試套路的考生無疑是一場災難。

不少人認為中央美院這麼出題是為了避免考生押題應考和按模式化的套路來學習,因而劍走偏鋒,出些刁鉆的題。這當然是一方面原因,此外更為重要的原因,我認為是中央美院在率先積極探索新時代下的美術教育,尤其是基礎美術教育如何走向更為正確、健康的方向。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的基礎美術教育,無論是針對專業院校的高考美術培訓教育,還是更為基礎的少兒美術教育,都是著眼於以圍繞“畫好畫”為核心的技能培養,而嚴重忽略了對於他們思維、想象、理解和判斷、個性表達等綜合素養和能力的關注和引導。

在這種體系下培養出來的學生,且不說那些為應考突擊培訓出來的,即便是有扎實基礎的學生,也往往僅具備一些造型的能力和技能,也許他們能把一幅素描人像或色彩靜物畫得不錯,可一旦面對需要更多思考、想象、創新的命題時,一旦面對更為開放,需要更多自主表達的內容時,就會感到束手無策,因為以前所學的知識經驗和能力都用不上了。

之所以很多考生,包括輔導老師都覺得中央美院的考題很難,非常“奇葩”,就是因為這樣的考題完全超出了老師和考生對美術學習的認知經驗:每天練習的比例、結構、光影色調、細節塑造等似乎在這樣的考題前發揮不出太大作用。

單一的繪畫技能學習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狹義地講,學美術是學習為畫好一幅畫或作品需要具備的一切技能、方法和知識。廣義地講,應該是通過美術手段學習思考、解決問題的邏輯和方法。

前者是畫家思維,後者是藝術家思維。二者有何不同呢?畫家思維更聚焦於畫的結果本身,而藝術家思維更聚焦於思考的方法和實施過程,更注重思路和見解表達。很顯然,中央美院對學生的要求和培養方向在由畫家思維往藝術家思維方向轉變。

我們再結合2018年的考題,可以更明晰地看出這一方向:

2018年設計基礎造型專業考試題目:幸福指數

  1. 認真閱讀報告材料,結合個人生活體驗,深度理解關鍵詞內涵。
  2. 圍繞人、物或空間關係對關鍵詞進行富有想象力的敘事表達。

實驗藝術專業命題創作考題內容:坐在椅子上,把自己連椅子一塊搬起來的方法

說明:

  1. 請準備好迎接一種超越現實的思維挑戰,拿出你的智能來,描述你把自己和椅子一塊兒搬起來的方法。
  2. 對於習慣繪畫方式的考生來說,你可以作一幅完整的繪畫。對於願意嘗試創作方案計劃書方式的考生來說,你可以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完成一份方案作業,表達秩序與層次要清楚。

可以看出,以中央美院設計學院和實驗藝術學院為代表的考試改革方向,更注重考查考生視覺表述的邏輯和想象能力,以及對社會熱點的感知和洞察能力,把考生的視野從關注書本轉移到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時代上來。不再局限於對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考查,明顯增加了對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文化敏感度和思辨能力的考查。

回到前面我們提出的問題:學美術到底要學什麼?只是能夠畫好一幅畫嗎?我想,中央美院的考試改革方向已經給了我們答案:除了會畫畫外,還需要更多的綜合素養。這些顯然不是靠短期的專業技能培訓所能解決的,而是需要從根本上進行長期的綜合鍛煉,即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能力。

我們知道,在日益加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學科交叉已經是一種趨勢,社會更需要具備多學科綜合素養的復合型人才,對人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一的技能型學習已不適應未來的發展。作為美術院校的學生,僅會畫畫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中央美院率先在近幾年連續邁出了考試改革探索的大步子,其目的是引領美術教育從相對狹窄往更為寬泛、綜合的方向發展,這也必然是未來美術教育發展的趨勢。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實現這種教育方向的轉變,面臨的挑戰還是巨大的。在長期的固有觀念和功利思想的影響下,無論是兒童美術教育還是中高考美術培訓,包括很多高校美術教育,基本上都還是“畫家思維”的教學模式,以技能技法和知識經驗的培養為主。美術教育培訓機構對於如何通過美術學習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其他綜合素養能力方面還遠沒有給予足夠重視,更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很現實的原因是這些綜合素養和能力比之於技法等顯得太虛、沒有標準又很難短期見效,在功利化的教育背景下很難被重視。

不過,時代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固守陳舊的經驗和習慣意味著被淘汰,無論是教育機構和老師,還是家長和學生,面對新的時代都必須做出改變,這種改變是方法上的改變,更是觀念上的改變!

相信中央美院的考試改革不僅僅是高校個例的改革,它帶來的美術基礎教育方向的改變必然會在更大範圍內產生影響,因為這才是將來藝術教育的發展方向。

中央美院“奇葩”考題提出來的問題,不僅是針對考中央美院的學生提出來的,也是向全社會提出來的。

兒童繪畫的發展階段和培養方法

兒童繪畫的發展階段

孩子大多都喜歡畫畫,很多家長對孩子應該怎麼學畫、學什麼、按什麼順序學卻往往感到迷茫。

兒童期是身心處於快速發展變化的時期,每長一兩歲,都會與之前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所呈現出的繪畫心理和特徵是不同的。家長和老師必須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來研究相應的繪畫學習內容,採用科學系統的方法來培養。

一般來說,我們把兒童的繪畫發展階段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2~3歲

無意識塗鴉期

3~4歲

有意識塗鴉期

4~5歲

有計劃塗鴉期

5~7歲

圖式表意期

7~10歲

意象寫實期

10~13歲

客觀寫實前期

3歲之前孩子的繪畫行為更多的是一種無意識或下意識的塗鴉,類似於一種遊戲的體驗。這個時期他們所畫出的線條、圓圈、色塊還沒有一定的指向,沒有明確目的。

3~4歲階段,孩子會把所畫的一些形象、符號或者色塊,對應到一些具體的事物上。孩子會給這些塗鴉形象命名,盡管這些形象、符號、色塊不一定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但孩子已能給予它們明確的意義和指向。

4~5歲還屬於塗鴉期,不過,這個時期的塗鴉開始有了明確的目的和計劃,孩子可以用這些塗鴉形象去表述一些故事或者特定的事物了。

5~7歲階段,孩子的語言交流和理解能力有了顯著提高,這個時期,他們更願意用繪畫形象表述和交流。這個時期他們所畫的形象多是象徵性的主觀形象,他們筆下的形象與客觀物象特徵有一定聯繫,但更多是孩子對客觀物體印象的主觀概括,具有很強的圖式化特徵,象徵性的意義更大。

7~10歲階段,孩子對客觀世界的觀察感受與理解進一步深入,所繪形象的客觀特徵和細節也逐漸多了起來。這一階段,他們開始進入繪畫寫實的萌芽期,開始追求物象的客觀屬性,不過,這種寫實主要是一種大致意思的描述,具有更多的寫意屬性,意似大於形似。

10~13歲階段,這個時期孩子的觀察和理解能力,以及對事物認知的能力進一步提高,逐漸趨於成人的理性客觀世界。這個階段他們更樂於也有能力去描繪接近客觀真實的形象,也開始有了明確的體積和空間意識,進入客觀寫實的準備期。

了解了孩子從幼兒到少年時期不同階段的心理特徵及繪畫發展的普遍規律,我們在引導孩子的繪畫學習時才能做到合理規劃。

5歲之前:塗鴉期的繪畫啟蒙

這個時期屬於幼兒的感官和認知發育期,我們可以讓孩子通過塗畫線條形狀、玩顏料混色、撕紙拼貼、揉捏黏土等遊戲的方式,刺激和培養孩子的手、眼、腦的協調能力,發展他們的感知和認知能力。提供適合幼兒觀看的圖片、繪本、動畫等豐富他們的視覺感知能力。

這個階段,作為教師和家長的任務不是去教孩子具體去畫什麼形象和畫面,而是要設計不同的遊戲方案,陪孩子一起參與到用繪畫材料完成的遊戲中。

當然,對於3~4歲的孩子,由於他們的塗鴉已經不是無目的的行為,在這個遊戲過程中可以引導他們進行一些有意識的表述。比如,引導孩子講一講他們所塗鴉的形象或者畫面代表了什麼,有什麼意思。

4~5歲的孩子,由於認知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他們的塗鴉有了更明確的目的和計劃性,在上述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引導他們去表述完整的想法或形象畫面。

總的來說,這個時期屬於孩子繪畫發展的萌芽期,繪畫行為更多是一種幼兒本能的自發行為,因此不適合過多地去教,家長和教師應該多營造環境氛圍、提供材料道具、設計遊戲主題,陪孩子在“玩”的過程中自然成長。

5~7歲:圖式性表意期的繪畫培養

5歲以後,孩子的認知和理解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對外部世界有了更明晰的感受和認知,腦海中的視覺形象逐漸豐富起來,他們的思維也更加活躍起來。

與此同時,他們的繪畫形象表現也從之前的不易分辨的塗鴉符號,逐漸過渡為有了明確特徵的象徵性形象。所謂象徵性形象,就是他們會把自己對一些客觀物象或想象形象的認知、理解提煉出其主要的特徵,通過自己的主觀處理形成一個簡練可辨的完整形象。這些形象盡管與實際物象有很大差距,也沒有太多具體細節,但足以令他們利用這些形象去表達故事,組織畫面。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基本沒有把單個形象畫得深入具體的能力,也還很難理解諸如構圖、色調、畫面語言等理性的知識。因此,在這個階段去教他們太多的形象塑造方法和畫面處理知識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符合他們自身發展規律的。這個時期依然要少教多導,多引導、激發孩子自身的表達願望,多尊重孩子自身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這個時期是孩子思維活躍、表達願望旺盛的時期。這個階段他們具備了象徵性形象表意的能力,因此可以更自由地表現更寬泛的內容和故事場景。

針對上述特點,這個時期的繪畫學習應該聚焦於引導孩子更多地用畫畫的形式去表達、去敘事。教師和家長要通過主題或故事設計引導孩子進入不同的情景表達入口,引導他們用自己的理解和表達方式去自由、大膽地表達。因為,我們的重點在於讓孩子進行思維和表達,讓孩子用畫說話。所以,畫面表述中的形象和畫面效果不是關注的重點,而應關注孩子表達的內容是否豐富、順暢,想法是否活躍,表達是否有趣、自然。

在這個時期,如果我們擔心孩子畫不好、畫不出來,而讓孩子學畫一些簡單的形象,不敢放手讓他們畫豐富的故事,不敢讓他們自由表達的話,孩子就只能學會一點簡單的形象圖式,而且這種形象多是簡單記憶的結果,沒什麼意義,反倒會干擾他們在自主表達過程中的大膽和自由,得不償失。當然,孩子在敘事表達的過程中,必然涉及具體的形象表現,不過,孩子普遍本能上具備自我創造圖式化形象的能力,不管是簡單還是複雜的形象,基本上不會對他們進行自由表達形成障礙。如果想讓他們把形象更加豐滿到位些,也只需在他們現有圖式化形象基礎上稍加引導即可,不必先入為主地去教他們過多超出他們認知的形象。很多孩子總說自己不會畫、畫不好,其實就是孩子被過早教了不符合他們認知和自我能力的形象,而當在表達中需要畫出沒被教過的新的形象時,他們就會束手無策,連原本可以畫出來的圖式化形象也不敢畫了。

7~10歲:意向性寫實期的繪畫培養

這個時期,孩子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觀察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提高,繪畫形象的細節表現能力和畫面的控制能力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因此,這個時期是孩子繪畫發展的一個時期,有必要全面培養孩子的繪畫綜合素養和能力。

首先,這個階段孩子還保持著豐富的想象和無拘無束的表達熱情,要繼續加強他們敘事表達的願望和能力。這個階段他們用畫面進行敘事表達會更加深入、具體,所能表達的題材也更加寬泛,畫中的形象也更加有細節,畫面的形式感和完整度也能更好地呈現出來。在引導孩子創作敘事表達時,除了要鼓勵他們繼續保持大膽、主動、自由表達的同時,可以導入一些構圖、色調、畫面組織以及形象表現的知識。因為此時他們有了理解和接受這些知識的能力,同時也對畫面和形象有了一定的要求。

其次,這個時期要開始通過寫生和速寫培養孩子的觀察感受能力和形象的表現能力。當然,這個階段他們還處於意向性寫實的時期,對形象的塑造表現是客觀模擬與主觀意象的結合。因此,培養他們速寫和寫生並不是要求他們畫得多像多準,而主要是培養他們的直覺觀察和感受能力。在寫生內容的選擇上也盡可能寬泛:人物、動物、建築、交通工具、日常物品和環境都需要接觸。也就是說,這個時期孩子寫生的重點不在於精度而在於寬度。通過內容豐富多樣的寫生、速寫,可以培養孩子的形象表現能力。

此外,隨著孩子理解能力的提升和視野漸趨豐富,一些美術欣賞、材料實踐、設計思維等課程內容也可逐步加入這個階段的繪畫學習中。

總之,這個時期孩子的美術學習應強調綜合素養的培養。

10~13歲:寫實前期的繪畫培養

10歲以後,孩子的思維漸趨理性,觀察和認知方式也逐漸向成人靠攏,逐漸具備了客觀理性分析和深入表現客觀形象的能力。

一些強調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課程內容也就提到這個年齡階段美術學習的議事日程上了。素描寫生、速寫、色彩寫生、主題創作、主題設計等都可以讓孩子接觸、學習。

這個時期,寫生和技法訓練的比重可以加大,讓孩子進行更深入細致的觀察和表現。同時,一些更理性的專業知識,比如透視、結構、空間、體積明暗以及色彩的冷暖、協調、調色規律等也可逐步傳授給孩子了。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這個時期應加大上述寫生和技法學習的比重,但依然要讓孩子保持全面的發展,想象表達的敘事創作、繪本故事編繪、設計創意思維等依然要同時進行。

從上面的規律也可看出,在孩子繪畫學習過程中,教與不教是一個有規律的過程:前期少教,後期多教;前期感性多,後期理性多;前期重引導,後期重教授。作為家長和教師,需要把握這個規律,掌握好教與不教的度。

不要隨便對孩子的畫指指點點

有一次,一個兒童美術機構組織孩子畫爸爸媽媽肖像的體驗活動。

孩子們興高采烈地用畫筆和顏料在畫布上投入地塗畫他們心中爸爸媽媽的形象,孩子的爸爸媽媽則在旁邊做模特。

孩子畫得簡單幼稚,但都十分生動有趣。其中一個5歲多的小男孩畫的爸爸特有意思:凌亂的頭髮一根根地豎起來,眉毛一高一低且彎彎曲曲,眼睛一大一小,小小的眼球、大大的眼白,紅紅的鼻頭,歪到耳邊的大嘴,大大的頭,細細的脖子。孩子畫得很用心、很投入。盡管他塗的顏色有點混亂,線條也歪歪扭扭,但在我看來,是一幅很有意思的肖像畫。

這時,他爸爸來到他的畫前,一邊和他說著什麼,一邊拿起筆在孩子的畫上改了起來。看完他給孩子改的畫,我哭笑不得:爸爸把孩子原來畫得凌亂、稀疏的頭髮,用黑色塗得工工整整,兩只原本可愛調皮的眼睛也改成了又圓又黑的濃眉大眼,歪到耳邊的大嘴也回到了原來的位置。臉的顏色也從孩子畫的青綠色調改成了粉撲撲的肉色。本來生動有趣、充滿童真、極富感染力的孩子的作品,讓那位爸爸改成了標準簡筆畫那樣的動漫頭像。

這個事例其實反映出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多家長,包括不少從事兒童美術教學的老師,在他們的認識裡,大人肯定比孩子懂得多,大人肯定比孩子畫得好,孩子畫畫那點兒東西還不簡單?大人隨隨便便都可以指導孩子。

其實,孩子的畫從本質上講是一種高級的藝術,有完全不同的一套邏輯,我們只有了解和學習了兒童繪畫的相關知識,才能真正讀懂孩子的畫,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成人一般容易接受具象寫實的繪畫,這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真實、具體的世界裡,覺得畫得越像、越逼真,才是畫得好,技藝高超。這其實是一種技術崇拜的心理。另外,大多數成人的藝術審美教育缺失嚴重,對美術史,對美術的風格、流派、藝術形式缺少基本的認識,對美的認知僅僅停留在是否畫得像、畫得好看的層面。所以,那些畫得像照片的畫作更容易得到普通大眾的認可。反之,就會覺得畫得不好,不被認可和接受。

孩子的繪畫,本質上更接近於非寫實繪畫體系所呈現的面貌。這是因為,孩子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客觀寫實體系中形象、透視、光影、空間等因素不可能有較好的理解與表達,他們的畫更多的是呈現自己的想象、對形象的特有認知、對看到事物的主觀概括。他們畫的畫面是平面的,用的色彩是主觀的、強烈的,畫的形象是夸張的、不受局限的,畫面裡的空間和時間是多維的,他們的用筆是自由的。

孩子繪畫的這些特點在很多方面暗合了現代繪畫所追求的理念,所以我們常常看到有些現代繪畫大師的作品很像孩子的繪畫。確實是有不少大師從兒童的繪畫中汲取靈感。當然,現代大師的畫不等同於兒童的畫,他們是在經過完整的藝術歷程後上升到或者說回歸到一種接近兒童繪畫的表象,的不同在於他們是有意識、有控制的追求,而孩子的繪畫更多是一種本能。

讓孩子畫出像大師級作品的“五感”

我們不是說所有孩子的畫都像大師的作品,要創作出像大師作品的兒童畫作還是需要專業知識和經驗豐富的老師指導。

那麼,如何能讓孩子的畫作像大師的作品呢?我覺得需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1.?平面感

平面感是兒童畫的專有特徵,而且平面感也是一種很高級的形式,千萬不要過早地讓孩子去畫空間、透視和光影。

2.?節奏感

強調構圖,重視畫面中點、線、面的疏密節奏,注意畫面中的疏密布局。節奏就如音樂的旋律一樣,節奏布好了,韻律就出來了。

3.?色塊布局感

注意幾個大色塊的歸納與運用,畫面要有主色調。運用好協調色與對比色,不要照抄客觀色彩,可以畫得更主動和概括一些。色塊要有主次之分。

4.?豐富感

畫面的語言手法要豐富,材料的運用很重要。“材料語言”會使畫面不簡單、更耐看。

5.?稚拙感

兒童畫一定要有兒童的屬性——天真、有趣、生動、熱烈,這是他們繪畫的可貴之處,一定要保護這種特質,不要太追求技巧的熟練和畫面的工整,留給他們足夠自由的空間。

只要把握好以上幾點,孩子肯定能畫出精彩的作品。

孩子畫得像才是畫得好嗎

如何看待兒童繪畫的“像”與“不像”

很多人在點評畫時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錯啊!畫得挺像!”或者“這畫的是什麼啊!一點兒都不像!”

“像”與“不像”幾乎是一般人評價一幅畫好壞的重要甚至是的標準。盡管現在的人常常把凡·高、畢加索、莫奈掛在嘴邊,抽象、具象、超現實各種流派也能如數家珍。然而,很多人心裡感嘆、佩服、喜歡的依然是那些非常具象的繪畫。“像就是好”成為長久以來人們對繪畫評判的共識。

首先,一般成人對繪畫作品“像”的評判標準是建立在客觀、真實基礎之上的,參照物就是客觀、真實存在的物象,繪畫作品對客觀物象的還原度越高就“越像”。很多人對那些寫實、逼真的繪畫作品會大加贊嘆,“畫的和照片一樣!”是很多人對繪畫作品的褒獎。與此同時,現行的美術學院和應試體系下的美術教育也是以客觀寫實為基本要求,盡管比普通人對“像”的理解多了些學術和審美的要求。學美術必須先學會畫準畫像幾乎是全民共識。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在看待和評價兒童繪畫的時候,自然就會習慣性地沿用“像”的標準,不同之處只是降低了些標準而已。因此,我們也就很容易習慣性地用“像”的標準評價孩子的繪畫教育。兒童繪畫教育中“像與不像”的問題,盡管已是老生常談,卻是一直困擾兒童美術教育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只有把這個觀念擺正了,其他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兒童眼中的“像”是“心像”

對普通人而言,沒有接受過廣泛、深入的專業藝術教育,把對繪畫作品好壞與否的標準停留在像與不像的層面無可厚非,是很正常的本能認知。成人眼中的“像”,是盡可能接近現實的還原,也就是說越像、越逼真,也就越好。因此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那種細如毫發的超寫實繪畫或照相寫實繪畫往往能得到更多人的崇敬和膜拜。

我們總覺得孩子畫不像是他們能力達不到,他們沒有學會畫得像的技巧。其實孩子不是不追求畫得像,只是他們理解的“像”是完全不同於成人對“像”的理解的。

孩子眼中的像不是以客觀真實為依據的,他們的“像”是更加主觀的“像”,是“心像”,不是“物像”。比如,畫一張桌子,成人從某一個角度只看到兩條桌子腿,就只會把看到的那兩條腿畫出來,看不到的就不畫了。但孩子一定會把四條腿都畫出來,就像趴著的烏龜一樣。你要是告訴他只畫兩條腿就行,他會反駁你說,兩條腿的桌子能站得住嗎?再比如,很多時候兒童畫的房子,是可以看到房子的整個形象甚至包括房子裡的東西的,而我們成人畫的房子可能只是一面局部的外墻。孩子眼裡的房子是住人的,需要有窗戶、屋頂、門,還需要有家具,只有一面墻的房子怎麼能算是房子呢?

這就是孩子眼中的真實,他們眼中的“像”。

有一次,我讓幾個5歲多的孩子畫地鐵裡的場景,我在黑板上簡單勾勒了我理解的地鐵站裡的景象,有地鐵車廂、有站臺、有站名、有坐在車廂裡的人,還有站臺上的人。我還沒講完,一個男孩已經把地鐵車廂畫好了,他把車廂畫在紙的下方,裡面還畫了幾個小人,手裡似乎拿著什麼,他說那是保安。

我看到他把地鐵畫得很靠下,一點兒地方沒留,心想一會兒站臺和站臺上的人物景象怎麼畫啊!沒想到,他在地鐵車廂上方又迅速畫出一條貫穿畫面的橫線,上面又畫了幾輛小汽車。我問他,你這是把汽車開到地鐵裡了嗎?孩子一邊在汽車旁邊畫了個長方塊,一邊說:“這是地鐵上面的馬路!這是汽車,這是樓房!”

我恍然大悟,原來孩子認為地鐵是在地下,他畫的是他對地鐵的理解和表達。而成人提到地鐵時,不由自主地想象出的是眼睛所能看見的客觀的局部場景。

這就是孩子和成人對真實或像的認知的區別。成人理解的“像”是建立在完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而五六歲前的孩子對“像”的認知是主觀的,是他們對這一事物的綜合印象,是一種“心像”,和真實有很大距離。

在兒童的早期繪畫階段(六七歲之前),孩子幾乎不受客觀的約束和干擾,完全是主觀地去呈現他們心中的“像”,比如,他們畫的人,胳膊可以從腰裡長出來,畫的貓有八條腿,畫的房子可以看到裡面的全部景象。

也正是如此,孩子才具備了天馬行空的想象,也畫出了各種令成人意想不到的畫面。孩子往往能創造出奇怪、新穎、有趣的形象,這是他們繪畫可貴的地方。

孩子的繪畫發展規律與他們的心智成長規律相吻合,是由主觀到逐步接近客觀的過程。違背規律地讓孩子過早去受客觀的限制,無疑是在扼殺他們的想象力。

兒童繪畫與抽象繪畫、意象繪畫有異曲同工之處

很多時候,成人認為的“像”,在孩子眼裡是“不像”的,而大人認為的“不像”恰恰是孩子認為的“像”。用一句哲學用語來概括的話,就是成人的畫唯物,兒童的畫唯心。

因為這些原因,兒童的繪畫顯示出與成人繪畫截然不同的特徵。孩子的繪畫在形式上呈現的是抽象(意象)繪畫的特徵,孩子的畫並不等同於幼稚、不成章法。事實上,正是由於孩子獨特的感知和認知特點,使得他們的繪畫具有獨立的審美屬性。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兒童的繪畫,我們有必要簡單了解一下什麼是抽象繪畫和意象繪畫。

繪畫的形態呈現基本分為具象、抽象、意象三個大類。具象,顧名思義,指具體客觀的形象,越接近真實就越具象。與其相對應的就是抽象,抽象是指抽離了具體特徵、細節、形態的一種表現形式。意象從面貌上說是介於具象和抽象之間的一種形式,既保留了一些具體形象的特徵,又不過分追求形象的客觀和細致,具有一定的抽象特徵。

抽象繪畫和意象繪畫的重要特徵,除了表現形態上與客觀具象繪畫不同外,的區別是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對客觀物象的依賴,更強調主觀性,更具有自由精神,也更符合兒童繪畫中“心像”而非“物像”的特徵。

很顯然,兒童繪畫的特徵,無論是主觀性還是外在特徵,都與抽象繪畫、意象繪畫的特徵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兒童與專業抽象畫家的區別在於,畫家是有意識的抽象,而兒童是不自覺的抽象或意象,具有更多的偶然性。

兒童為什麼會不自覺地呈現出抽象或意象繪畫的特徵?

1.?兒童(七八歲之前)的視覺和知覺還沒有形成同步

兒童看到的實際形象與他們腦海中形成的知覺形象有很大的差異。物體形象的大小、前後、高低、粗細等在他們的知覺裡沒有明顯的差異。客觀物象在他們眼中的映射和腦海中的知覺認知還不能形成有效統一。

2.?兒童還不具備深入刻畫細節的能力

大量實踐表明,兒童,尤其是早期兒童並不具備對形態細節變化的感知能力,因而他們看到的、感知到的形象是粗略的形象。

此外,兒童時期由於對比例、透視、結構、空間等理性的因素很難理解和把握,因此他們的繪畫本能上呈現出平面化、隨機性、生澀感等特徵。他們畫面中的形象、色彩也不受客觀物象的約束,非常隨意自由,這些特點也使得他們的繪畫遠離具象而更接近抽象(意象)的本質。

3.?從心理層面看,兒童時期是非常自我的時期

兒童的很多活動都是非常自我的行為,他們不在意行為結果的意義。他們往往自得其樂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在繪畫方面,兒童的畫更多是自我世界的表達,他們的畫往往不是畫給別人看的,而是畫給自己的。他們在自己的畫裡隨心所欲、天馬行空。他們喜歡畫畫並不是滿足於畫面的呈現效果,而是通過畫畫這一載體來表達心裡的想法和感受。只要他們認為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了,哪怕只是畫了簡單的符號,他們就覺得足夠了。因此,他們對於客觀地刻畫形象也沒有本能的意願(這個特點在7歲以前的兒童中尤為明顯)。

因此,兒童畫出來的畫面具有抽象和“意象”繪畫的基本特徵:形象簡單夸張、線條粗率任性、色彩主觀強烈、畫面背後的信息豐富。有意思的是,兒童對提取形象的概括能力是超強的,他們往往能夠幾筆畫出看著“哪兒都不對但一看又是”的形象。這正是因為他們不會受客觀真實的干擾,能更加主觀地畫出他們的“心像”。從這點上說,兒童往往是抽象(意象)繪畫的大師。

我們在欣賞和評判兒童繪畫時,應該站在欣賞、評判抽象或意象繪畫的角度,像欣賞評價抽象或意象繪畫一樣來觀看和品評孩子的畫,否則就會得到錯位的答案。

要讀懂兒童的繪畫,除了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徵外,還需要懂得如何欣賞理解抽象繪畫和意象繪畫,這樣才能打開走進兒童繪畫世界的大門。

一味地讓孩子畫得像

會帶來什麼後果

你是否還在用一些模式教孩子畫畫

無論是心理特徵還是外在呈現形式,孩子的繪畫都與成人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我們在對孩子進行繪畫教育引導時,應當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這些特點和規律。我們需要尊重孩子眼中的真實,而不應該讓孩子強行接受成人認為的“像”。

然而,不容樂觀的現實是:盡管不少懂得兒童美術教育內在規律的專業人士,一直主張和呼吁在兒童美術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兒童的自我發展規律,給他們正確的美術啟蒙和引導,然而在普遍的認知背景下,社會上的大量美術培訓機構以及學校幼兒園,都還是用成人認知的“像”的思路去教孩子畫畫。很多老師和家長是這樣教孩子畫畫的:教孩子畫花,先畫個圓圈,然後圍繞圓圈畫出一圈三角形的花瓣,然後在花朵的下面畫一條垂直線,線的左右各畫一片小葉子;教孩子畫房子,大多是先畫三角形,下面再加正方形,然後在正方形裡畫個田字一樣的窗戶。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我們經常看到孩子畫出來的畫常常是這樣的:畫面中的左上角或右上角有一輪或半輪紅紅的太陽,而且太陽總是發著一樣的光芒。他們畫的樹永遠都是一根直直粗粗的樹幹,然後上面畫個圓圈表示樹冠,而且上面總是掛滿了蘋果。他們畫的魚總是一個三角形加一個小三角形。青草、房子、太陽、花朵、小鳥、小魚成為很多孩子畫畫的永恒主題。這是典型的簡筆畫教學思路,教給孩子的是數學公式般的簡單的概念化形象。

還有些老師,早早地教孩子比例、結構、透視、體積、空間等,他們希望孩子畫出來的形象和大人理解的一樣準確、合理。他們教孩子要盡量把比例畫準,把線條畫整齊,把色彩塗均勻。他們教孩子一定要畫出近大遠小的透視,要把物體畫出體面,要把人物或動物的結構畫合理。他們教孩子人的頭一定要是三庭五眼的比例,全身是七個頭的比例,畫眼睛要畫出上下眼皮,還要畫出黑眼珠和瞳孔高光……

比起前面簡筆畫式的教學,這種教的方式似乎更專業,也更容易得到家長的認可。如果是針對八九歲以上的孩子,這樣教也不算是錯誤的,但如果是教八九歲以下的孩子,這種方式就明顯有問題了。

這兩種教學模式都是把成人對“像”的理解簡單下放到孩子身上的做法。

要求畫得“像”讓孩子不敢放手表達

在上述教學方式下,孩子可能很快學會了一些形象的畫法或知道了一些畫畫知識,但他們僅僅是學會了一些模式和概念,並不是他們自己的真實感受和認知,缺失了孩子繪畫應有的特點和生氣。孩子靠公式化的記憶完成繪畫,只會讓他們形成固有概念和依賴,失掉自己的感知和思考。

而這些所謂“像”的概念一旦在孩子心中建立起來,無疑會給他們戴上枷鎖,對他們自由的表達和豐富的想象造成嚴重的束縛,使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得不到充分的釋放和發展,造成孩子在繪畫過程中畏首畏尾,不敢放手表達。

我在教學中就遇到過不少這樣的事例:課堂上我經常會給孩子講一個故事或出一個繪畫主題,適當引導後,讓他們畫出一個完整豐富的情境和有敘事性的畫面。往往一些五六歲的孩子能更好地實現我的意圖:盡管他們畫的形象簡單幼稚,甚至抽象凌亂,但他們都能把故事和主題表達出來,而且畫面內容往往很豐富,畫面表現也都自由、大膽。反倒是有些稍大一點兒的孩子,尤其是之前或多或少地學過一些形象的畫法,或者已經受到家長和老師所教形象的干擾,他們在創作時,要麼總是不敢下筆,要麼總在一個具體形象上糾結,一直擦來改去。還有的孩子畫線條一定要用尺子畫,本應該很隨意的一條邊緣線也要描半天。我鼓勵他們大膽地去畫就好了,畫得像不像或者好看不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故事畫出來,把畫面畫完整。他們會反駁我說:“可我這樣畫出來丑死了,一點兒都不像!”

我不知道這些孩子對“丑”和“像”的概念來自哪裡?家長?老師?書本?總之,他們多多少少已經被這種“像不像”的認知禁錮住了。

有個女孩子喜歡畫動漫,之前學了不少模式化的動漫形象:大大的眼睛,長長的頭髮,漂亮的裙子,細細的腿。孩子畫得很細、很規整,一絲不茍,和動漫書上的幾乎一樣。別的孩子總羨慕地說:“你畫的真好!”這個孩子也很有成就感,不論畫什麼場景,畫什麼主題的人物,甚至畫寫生人物,她畫出來的都是動漫形象,而且畫什麼都一定要用細細的自動鉛筆,橡皮和尺子不離手。

還有個孩子,剛剛滿6歲,之前有老師教會了他畫簡單的透視和立體的幾個面。他畫什麼都想畫出立體感,都要畫出幾個面,畫簡單的桌子、椅子,他能把透視和立體感畫得像模像樣,但東西一多,場景一複雜,孩子就畫不了了。如果鼓勵他說:“你隨意大膽地去畫,不用管那麼多。”孩子卻總說:“老師,你幫我畫,我都要畫成立體的。”這個孩子特別在乎比例,畫東西的時候,一定要畫出他認為合適的比例。因此,他的畫要比同齡孩子畫出來的畫顯得更有規矩和條理,也更“像”一些。

這兩個孩子在父母的眼裡,甚至在別的家長和孩子眼裡往往被認為是畫得好的,因為他們比同齡的孩子畫得更“像”。但其實,這是不應該有的早熟,他們在掌握一些技能的同時,卻又被這些技能束縛住,失去了更多的可能。

我不知道他們是否能理解,其實對於他們這個階段,畫畫的意義真的不在於學會畫好看的形象,而是通過畫畫的形式去自由、活躍地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培養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形成良好的審美感受和自由表達的能力。如果聚焦於畫得“像”與“不像”“好看不好看”,就失去了通過繪畫讓孩子綜合發展的意義。

兒童對形象的認知是由主觀到客觀的過程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孩子繪畫中“形象”的重要性,兒童進行形象寫實的學習和訓練也是有必要的,只是這種學習和訓練,要依據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的規律進行,不能拔苗助長。孩子對形象的感知和認知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他們對“像”的認知發展是一個由主觀到客觀的過程。四五歲之前他們的形象是完全主觀的意識。5歲到七八歲階段,在主觀形象的基礎上逐漸有了對客觀形象的呈現意識。八九歲以後,客觀現實對他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也就逐漸趨於成人對“像”的理解和認知,畫出來的畫也就越來越接近成人對“像”的認知。這是一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過程,急不得,否則就是揠苗助長!

兒童的繪畫發展有其自身獨特的規律、特點,有不同於成人標準的評價和發展體系。教孩子畫畫不是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識、技能簡單地灌輸給他們,而是需要掰開揉碎,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特點,滲透到對他們的引導中;需要做到融會貫通,因勢利導;需要躬下身來,進入孩子的世界,深入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和繪畫發展規律,從他們的心理和視角出發,選擇相應的符合他們發展規律的正確引導方式,這樣才能讓孩子在藝術成長的道路上健康發展。

如果您還很難理解和接受孩子畫得“不像”,那麼就暫時把關注點從畫得“像”與“不像”上挪開吧,因為,孩子的繪畫裡不僅僅是“像”與“不像”,還有更寬廣的世界!

為什麼要鼓勵孩子自由、隨意塗鴉

塗鴉能真實地反映孩子的內心和狀態

相比那些效果完整的兒童畫,下面這些孩子的畫顯得隨意、草率,是實實在在的塗鴉之作,家長對這樣的畫大都隨手一扔,甚至對孩子輕斥一句:“你畫的什麼亂七八糟的,一點兒都不認真!”

家長習慣了孩子每次上美術課要帶回來一幅像模像樣的畫作,對於那些潦草混亂、隨意塗鴉的畫,很少認真看一眼就隨手丟掉了。然而,這些不認真、草率的塗鴉作品中卻蘊藏著很多秘密,也正是這種不加掩飾、信手創作的塗鴉才能更真實地反映孩子的內心和狀態。

如果不親自看著他們完成整個過程,聽他們邊塗鴉,邊認真地描述要表達的情節和內容,只看後完成的結果,你肯定想不到這些塗鴉裡面蘊藏著豐富的內容。

塗鴉是孩子自發地記錄自己認知軌跡的呈現。他們往往通過塗鴉的方式對自己當下感興趣或所獲得的知識進行描述。這個過程顯然不是在畫一幅畫,而是對他們所知所想的知識或體驗進行梳理和思考。塗鴉其實是促進孩子大腦發育,促進他們訓練表達的邏輯,釋放情感體驗的一種重要途徑,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行為。

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塗鴉行為要麼斥為胡塗亂畫,要麼置之不理,這些都會無形中壓制和傷害孩子塗鴉的熱情,從而使他們的思維得不到釋放和鍛煉。作為家長和老師,需要了解他們塗鴉作品中的信息,尊重和鼓勵他們自由抒發和任性表達。如果怕他們把畫面效果毀了而過多阻止和干預,只會影響孩子的思維表達和自由想象。

塗鴉可以幫助孩子梳理知識、體驗和想法

有個5歲多的男孩,他迷戀科學和戰爭,總是一邊隨意地畫著一些線條,一邊一本正經地以播音員的口吻說道:“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他記不住這個詞,說成諾兒貝利)發生核泄漏,核反應堆爆炸,產生了蘑菇云。核輻射把周圍的建築和人物、動物都毀滅了……核裂變還會產生中子、離子、原子。”說到這兒,他一下子又跳到了1945年,“1945年,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一顆原子彈,日本就投降了。原子彈特別厲害,能把一個城市炸毀!”

他又說道:“日本福島核電站也發生了核反應堆泄漏,造成很多人受到輻射,他們就會得白血病和其他癌症。”

他一邊興奮地講述,一邊在紙上塗畫,當他講得差不多時,紙上已經畫得滿滿當當的了,有各種奇形怪狀的幾何形象、隨意飛舞纏繞的線條、螞蟻一樣的小人兒。經過他的解讀,大人才知道原來畫裡面的這個是直升機,那個是潛艇,還有噴發的火山和核反應堆,畫的各種雜亂線條說是電波和輻射產生的射線。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對孩子這樣的塗鴉不以為然,認為這不過就是孩子瞎說亂畫。

的確,從一般意義上說,這稱不上一幅好看的畫,我更願意把它稱為“敘事的痕跡”。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追求的不是畫一張畫,而是通過畫表達敘事的過程,畫的終結果無非就是這個敘事過程留下來的痕跡而已。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把對事物、知識的感知和理解,把內心的情緒通過塗鴉的方式進行釋放和表達。這是一個他們對所知、所感、所想進行綜合整理和思考的過程。顯然,在這個塗鴉過程中產生的豐富的思維活動遠比畫出一幅所謂的畫價值大得多。

這個男孩的塗鴉過程涉及歷史、科學、軍事,你能說他這僅僅是胡塗亂畫的嗎?他通過不同途徑所獲得的知識或信息通過塗鴉行為表達出來,而塗鴉又激發了他不斷獲取和聯繫各種信息和知識的熱情。

這個孩子在塗鴉的樂趣裡逐漸養成了對事物、知識、生活細節留心的習慣,在他豐富的畫面中,總能看到他獲得的新鮮知識和事物的細節:無人機、攝像頭、車庫計時牌、水龍頭、機器人、核反應堆、直升機、潛艇、電線、火山、史前怪獸、有毒液體……林林總總、七七八八。而且,他還總能把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組織到一起編成一個故事。

這也許才是他塗鴉的收獲吧!

當我們習慣了用畫面效果評價孩子的繪畫學習時,是不是很容易忽略這個階段孩子塗鴉的真正意義?

事實上,塗鴉行為對3~7歲孩子的早期成長有積極的意義。這絕不是體現在畫出來的畫面效果上,而是體現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了積極的思維活動,對世界產生了好奇,產生了更豐富的內心感受,更加有表述的願望與熱情。

為什麼現代主義繪畫

適合作為兒童繪畫的參照

兒童繪畫的形式特點

我們主張不要在意孩子畫的效果,而要更多地去體驗過程,這並不是說完全不用考慮效果。兒童繪畫中畫面所呈現的效果,一方面可以檢視兒童在繪畫實踐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好的效果也是激勵孩子持續保持興趣的重要因素。

那麼,評價兒童繪畫的標準是什麼?這就需要充分了解兒童繪畫的表現語言和形式特點。

繪畫大致可分為以內容表達為主和以形式表達為主兩大類。一般來說,寫實類繪畫基本是以內容表達為主,以描繪具體形象和敘事為主要訴求,形象的塑造和敘事表達是寫實類繪畫的關鍵。而以形式表達為主要訴求的繪畫,一般不會強調客觀呈現形象,追求的是對畫面的主觀處理,具體的形象細節不重要,注重的是整體的畫面語言風格。如馬蒂斯和勃拉克作品中,人物、花瓶、水果等形象只是畫面語言中的一個符號,這些具體形象與畫面中的背景、線條、色塊等元素有機地融入整體畫面,構成畫面的形式語言。

兒童繪畫的語言形式特點更接近以形式表達的藝術。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對具體形象做深入精細化的表達,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技術雕琢。也就是說,他們不具備通過寫實手段塑造形象、獨立成畫的能力。

其次,兒童繪畫的特點暗合了形式繪畫的內在規律,如兒童繪畫中不考慮比例透視、沒有虛實過渡、色塊採用平塗等,這些都是形式繪畫中基本的表達語言和方法。

因此,在兒童繪畫教學中,只有深入研究形式語言的規律,引導兒童有效地運用貼切的形式語言才能保證兒童繪畫呈現較高的藝術水準。

現代派大師是兒童繪畫好的老師

以馬蒂斯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大師的繪畫所呈現出的畫面特徵,無疑非常適合兒童繪畫作為借鑒參照的樣本。我們可以通過分析、研究馬蒂斯繪畫的特點,探討兒童繪畫中如何恰當、有效地吸收學習這些特點。

拋開美術史上的創新意義,現代主義繪畫在形態上呈現出以下幾大特徵:

  1. 不拘泥於客觀的摹寫,而更專注於藝術性的表達。
  2. 弱化畫面的敘事性,強調繪畫的風格化。
  3. 強調畫面本體語言,如線條、色彩、構成,而弱化表達事物的客觀屬性。
  4. 畫面更具有平面感和形式感。
  5. 畫面更加簡潔、概括,色彩更加鮮明,更加有裝飾感。

馬蒂斯的藝術非常鮮明地呈現出以上特徵,他說:“奴隸式地再現自然,對於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來解釋自然,並使它服從我的畫面的精神。如果一切我需要的色調關係被找到了,就必須從其中產生出生動活潑的色彩的合奏,一支和諧的樂曲。”

馬蒂斯的繪畫輕鬆、自然、簡練,畫面安排巧妙,色彩鮮明悅目,有極強的裝飾意味和形式感,而且具有兒童繪畫般的稚趣。他的畫面中,不受客觀物象的束縛,大膽自如地調配色彩與形象。物象在他筆下更像一個個音符,他自由地組織這些音符,形成和諧動人的旋律。

為什麼說以馬蒂斯為代表的現代主義繪畫適合作為兒童繪畫的參照體系呢?

首先,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無源之水,人類文化是在不斷學習、吸收前人優秀的文化基礎上發展的,兒童美術也不例外。

目前,兒童美術教育領域還有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教孩子沒那麼多講究,這也就導致很多培訓機構教孩子畫了不少畫,卻缺少像樣的、有高度的畫。

其次,以馬蒂斯為代表的現代主義繪畫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與兒童繪畫的特點相似:

  1. 現代主義繪畫強調畫面的主觀處理,兒童繪畫的特點就是不被客觀物象局限。
  2. 現代主義繪畫強調平面感和形式感,兒童繪畫也是以平面化呈現為基本的手段。
  3. 現代主義繪畫色彩鮮明,對比強烈,色彩的構成平面化,這也是兒童繪畫呈現的顯著特徵。
  4. 現代主義繪畫不追求準確、熟練,更講求畫面的趣味,這也與兒童繪畫的特質有異曲同工之處。
  5. 現代主義繪畫的特點在技術難度上降低了孩子的學習難度。

因此,基於上述特點,馬蒂斯等現代派大師作為兒童繪畫好的老師再合適不過。

怎麼理解和學習馬蒂斯的藝術

1.?畫面的布局與構圖

這一點是在兒童繪畫教學中重點研究的,兒童繪畫不可能有複雜的技法,也不可能畫得很豐富細致,但怎樣才能畫出來不簡單、具有美感的畫?

做好構圖,處理好畫面的布局十分關鍵。馬蒂斯的繪畫看似輕鬆隨意,但構圖布局卻十分考究,畫面中物體位置的安排、物體大小比例的設定、色塊面積的比例都十分用心,因此畫面看起來才會十分舒服。

2.?鮮明和諧的色彩

馬蒂斯的繪畫色彩強烈、鮮明,畫面中運用了大量鮮艷的原色和對比色,給人強烈、明快的視覺感受,同時輔以大面積的灰色系和黑白色塊用於協調畫面,使得畫面鮮明之外更加雅致。兒童在繪畫中也喜歡使用鮮艷明亮的色彩,也是以平塗為主,但是他們的畫面往往色彩混亂,鮮艷有余而和諧不足。因此,在引導兒童色彩繪畫教學中要加強色彩的搭配關係,如同類色系的運用和對比色系的運用,另外畫面中一定要有灰色系來平衡大面積的純色。

3.?輕鬆自然的表達

馬蒂斯的繪畫呈現出輕鬆寫意的特質,用筆、鋪色都非常放鬆,甚至有未完成的感覺,這就使得他的畫面有一種非常空靈透氣的質感,輕盈放鬆、隨意閑適,像午後的咖啡館一樣,這也正是馬蒂斯一直追求的藝術主張。

兒童的繪畫本質上非常接近這種表達方式,因此在引導孩子繪畫時,要讓他們保持大膽放鬆、隨意天真的表達方式,切不可因追求形象而過於拘謹、死板,丟掉可貴的畫面氣質。

4.?有韻律的畫面語言節奏

欣賞馬蒂斯的繪畫猶如聽一曲美妙悠揚的小夜曲,時而舒緩,時而緊湊,他筆下的線條、色塊、形象都化作一個個音符,在畫面中跳動著,合奏出悅耳的旋律。

在下面這幅畫中,植物的葉子、花瓶的圖案、地毯的花紋都一絲不茍地甚至笨拙地詳盡描畫,而紅墻、人物、罐子、水果卻畫得非常精簡,逸筆草草,營造出有張有弛、極富韻律的畫面節奏。

什麼是畫面語言?就是畫面中點、線、面、黑、白、灰等基本元素的運用,馬蒂斯的繪畫就很好地闡釋了畫面語言的魅力。

在引導兒童繪畫實踐中,畫面語言的學習運用,實際上比掌握透視、比例、光影等寫實因素更容易,也更重要。要記住,兒童對於畫面的節奏和形式處理有一種天生的靈性,引導得當往往能出現非常有趣、精彩的畫面。

5.?整體渾然,不拘細節

馬蒂斯的繪畫幾乎看不到對局部精細的描繪,他更注重畫面中的態勢和整體色彩的關係。他的作品流暢、簡潔、大方,一鼓作氣,渾然天成。而兒童在繪畫中也往往呈現出這種特點,他們不關注細節是否準確、精細,往往畫得大膽肯定,隨意輕鬆,這是他們繪畫的可貴之處,在教學中一定要鼓勵和保護他們的這種特質。

找到合適的參照體系,找到對應的範本,就是在前進的路上找到一盞指路的明燈,馬蒂斯無疑是兒童繪畫道路上璀璨的明燈之一。因此,好好琢磨琢磨馬蒂斯的繪畫藝術吧,他會幫助你把兒童繪畫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