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新譯圓覺經
滿額折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新譯圓覺經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7522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5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套書優惠

優惠價:85 127007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經》全名《修多羅了義經》,透過等十二位與佛陀的問答,宣說如來妙理,揭櫫一切眾生具足妙心,是指引如何修行。《經》廣受唐代重視,北宋郭印提出四書,清末吳坤修甄選,它從未缺席,又早早流布高麗與鎌倉時代的朝鮮、日本。該經一卷之薄,允為東亞漢傳「經中之睛」。是次新注,深度利用東亞文獻以校勘、輯佚,紹述唐僧忠於原典及思想、語言原貌之傳統,從佛學乃至文學角度,予以精當闡釋,化深奧為易懂,內容至簡至要。〈導讀〉一文更明析該經結構、、善注、文體,乃至東亞古典時代地位諸議題。研讀者,切莫錯過。

The Sūtra of Perfect Englightenment 經, whose full title is The Nītârtha Sūtra on the canon of the great and expansive Perfect Enlightenment (Dà fāngguăng yuánjué xiūduōluó liǎoyì jīng) 修多羅了義經, use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Buddha and twelve Bodhisattvas, led by Mañjuśrī, to promulgate the wondrous doctrine of perfect enlightenment. It discloses that all sentient beings have an innate mind of perfect enlightenment, and guides them on how to train to attain Buddhahood.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Sūtra of Perfect Enlightenment was held in high esteem by the Tiantai, Huayan, Chan, and Vajrayāna (Esoteric) schools. And it was listed in the four Buddhist classics proposed by the Northern Song’s Guo Yin 郭印, and the Thirteen Buddhist Sūtras selected by the late Qing’s Wu Kunxiu 吳坤修. It was also disseminated in the Goryeo Kingdom 高麗 in Korea (918-1392), as well as Japan during the Kamakura 鐮倉 period (1192–1333). Only one fascicle long, the Sūtra of Perfect Englightenment rightly came to be regarded as ‘the eye of the Buddhist canon’ in East Asian Buddhism. This new translation, with new annotations, draws heavily upon East Asian sources to collate, reconstruct and pass down the true spirit of the Sūtra. It also follows the Tang monk Xuan Zang’s tenets of being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as well as its ideas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Informed by Buddhist studies and also literary studies, it provides meticulous and accurate explanations in a way that is easy to understand and as concise as possible. The author has also provided a Reader’s Guide to point out the Sūtra’s structure, the most authoritative manuscript and annotations, the literary genre, and the question as to the text’s status as an East Asian classic. This is a must-read for those studying Buddhist classics.

(Translated by Dr. Corey Lee Bell)

 

作者簡介

商海鋒

北京人,南京大學漢籍研究所博士。曾獲聘耶魯大學、東京大學訪問學人。曾任臺灣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日本東京國文研外來研究員,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研究員。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京都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客員研究員。致力於「東亞漢籍為基礎的文學藝術思想史」,主持香港政府優配研究金「日本詩僧萬里集九對蘇軾的詮釋與想像:東坡抄物《天下白》研究」,傑出青年學者計劃「日本禪僧萬里集九的黃庭堅詩注《帳中香》研究」。

序 言

與《經》項目結緣,始於二○一二年冬,業師張伯偉教授的一通薦函。其時,筆者在南京大學漢籍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北宋室町詩禪綜合研究》正在攻堅階段。緣此,得與臺北三民書局的資深編輯張先生書函往復,研討工作細節。二○一三年秋,張編輯來北京出差,下榻王府井華僑飯店。時筆者已從南大畢業,回至北京家中,一邊在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兼職,一邊籌備簽證,欲趕赴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任博士後研究員。書稿正式簽約,即在此間匆匆一晤之際。臺北兩年深造,遂赴任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再赴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直至二○一九年夏,書稿始得殺青。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人世輾轉,歲月蹉跎,如今落墨導讀並序言,恍然已是庚子大疫後的二○二一年春。其間張編輯退休,與書局信函聯絡,改為向劉編輯討教。其後,又承書局安排責任編輯王小姐,專司此稿。王編輯的工作綿密、謹嚴,每次信函討論都有及時、切實的效果,有力保證了書稿的品質。對於業師的點撥和書局多年來垂賜的耐心與信任,筆者銘記於衷!
 
香港工作期間,筆者草創「東亞古典學研修會」。承蒙學系支持,曾以「《經》譯注」為名,申請到啟動研究金的支持。得以招聘研究助理(程廣泉、陳越溪)、學生助手(張歡歡、郭禹昆、陳澤霖、謝李潔、李抒颺、陳灝揚、鄭麗詩、李多航、魏搏、張曦元、莊鳳妮),又邀請學界同好(梁樹風博士、劉雅詩博士、許建業博士),每週圍坐研讀《》。是此整理,底本得以採用北京國圖室藏《藏》本《經》,乃該經存世之最。以上,謹申謝忱。
筆者自南京大學秉承的學術薰習,從師公程千帆先生(西元一九一三—二○○○年)「文獻學與文藝學相結合」的理念,到業師漢籍研究所的祕籍琳瑯,既霑既足,生我百穀!因之,是次》,筆者不僅在精神上力圖紹述唐僧傳統,亦欲充分發揮自身所受「漢籍」與「古典文學」的綜合訓練潛質,令舊經再譯,其命維新。
 
二○一七年,緣兼任京都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客員研究員,筆者摯友、前任副所長柳幹康博士,曾帶引參訪初代所長教授(西元一九八八—一九九四年在任)當年伏案的空間。一代禪學泰斗,素樸無華如斯。謹以是次,向給予筆者把握《》經義上最多啟迪的海外三賢(韓僧、柳田教授、Charles Muller教授),致以溫厚的敬意。
 

 

書摘/試閱

經 題

大方廣1.2.修多羅3.了義4.
 
【注 釋】
1.大方廣 唐(西元六○二—六六四年)永徽四、五年(西元六五三—六五四年)譯《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四四:「言方廣者,謂以正理,廣辯諸法,以一切法,性相眾多,非廣言詞,不能辯故。」
2. 圭峰(西元七八○—八四一年)《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首裴休〈序〉:「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其實,皆一心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終日,而未嘗者,凡夫也。欲證,而未極者,也。具足,而住持者,如來也。」(《嘉興藏》,卷首,頁1a-b)
3.修多羅 梵語sūtra音譯,意譯線經,簡稱經,表示佛陀所說教法如同絲線,能貫穿一切義。
4.了義 梵語n¹târtha意譯。直接、完全、徹底地盡述佛法的奧義。其反面是「不了義」,即順應有情眾生有限的理解程度,不直接、不完全、不徹底地描述或譬喻佛法的奧義,以漸次方便的方式引導說明。盛唐菩提流志(西元?—七二七年)譯《大寶積經》卷五二:「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是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差別,是名了義。」(《大正藏》,第三一○種,頁三○四,中欄)
【語 譯】
至大至正至為鴻富的講述關於圓滿覺悟的能貫穿一切道理的達於終極境界的
 
唐罽賓1.沙門佛陀多羅2.
 
【注 釋】
1.罽賓 西域古國名,今喀什米爾地區。
2.佛陀多羅 南朝梁慧皎(西元四九七—五五四年)《高僧傳》卷三〈譯經下〉有關「佛馱多羅」一段,僅提及其「譯出《觀世音受記經》」一種,不及《經》。又北宋贊寧(西元九一九—一○○一年)《宋高僧傳》卷二〈唐洛京白馬寺覺救傳〉云:「釋佛陀多羅,華言覺救。……救之行迹,莫究其終。大和中(西元八二七—八三五年),圭峰密公著《疏》判解,經本一卷,後分二卷,成部續又為《鈔》,演暢幽邃,今東京、太原、三蜀盛行講演焉。」
 
【語 譯】
大唐帝國以西,古罽賓國僧人佛陀多羅所譯
 
序 分
 
【分 旨】
開宗明義,直接點出本性即在自心,無論諸佛、眾生於此點皆平等不二,而所謂淨土即在自心。並開列十二,為其後敷陳全經之結構,開啟序幕。
 
如是(1.(2.婆伽婆3.,入於神通4.,大光明藏5.,三昧正受6.()()如來7.,光嚴住持8.,是諸眾生9.,清淨覺地10.。身心寂滅11.,平等本際12.,圓滿十方13.()二隨順14.,於()二境15.,現諸淨土16.
 
【注 釋】
1.如是我聞 「我聞如是」的倒裝,將賓語「如是」前置,是強調此刻之講授,僅為轉述當日佛陀所言,而非講者自述,以暗示讀者,後文之可信。「我」指當日的聽者和此處的講著,即佛陀弟子中號稱「多聞第一」的阿難。當日佛滅度前,阿難曾請教佛陀「一切經首,當置何字?」佛答當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叢林等」。參隋淨影慧遠(西元五二三—五九二年)《大般涅槃經義記》卷一。
2.一時 即某時。北魏菩提流支(生卒年不詳,約六世紀)譯《金剛仙論》卷一:「既曰我聞,說必有時,故次云一時。然時有多種,或有一念時,有日夜時,有百年時,有一劫時,有春秋冬夏時。今言一時者,非此等時(中略)。雖言一時,不云某年某月某日說,故不知何時也。」(《大正藏》,第一五一二種,頁八○一,上欄)
3.婆伽婆 梵語bhagavat音譯,又作薄伽梵,意譯有德、世尊,即具備眾德而為世所尊重,古印度通常尊稱神仙、貴人亦用婆伽婆,此處乃佛之尊稱。
4.神通 因修習禪定而得的無礙自在、不可思議之作用,包括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之五神通。《四分律》卷三一:「修習禪定,獲五神通。」《妙法蓮華經》卷一:「深修禪定,得五神通。」
5.光明藏 光明之寶庫,完善含藏之地,指如來的身體,亦指有情自己的本心即自性,此處指佛陀講法時的所在。
6.三昧正受 三昧即正受,前者音譯,後者意譯,其結構為梵漢對舉。三昧,梵語samādhi之音譯,即將心止於一境使不散亂的禪定狀態。所謂「正受」,遠離邪想為正,領受所緣之境為受,即三昧之異名,唐善導(西元六一三—六八一年)《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玄義分〉云:「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大正藏》,第一七五三種,頁二四七,下欄)
7.一切如來 一切即十方三世之全部。如來,梵語tathāgata意譯,即「如實而來」之簡稱,「如」為依據,「如實」即依據真理,故如實而來,即云諸佛均依據真理而來,進而以此動作或曰事實而代指諸佛。
8.光嚴住持 光明莊嚴地久住護持。此處與前句之「入」字相呼應。
9.眾生 梵語sattva意譯,即有情、含識,原指世間迷者。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西元三九四—四六八年)譯《雜阿含經》卷六:「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嘉興藏》,頁9a)
10.清淨覺地 既云「清淨覺地」,則此《經》中之「眾生」已轉而具有如來藏學派流行之後賦予的新含義,即一切眾生本來具有清淨本性,此處之「覺地」即眾生之自心。
11.寂滅 《增一阿含經》卷二三:「汝既不聞如來說偈乎?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滅最為樂。」度脫生死,就能遠離迷惑,進入寂靜的安穩世界,此一狀況即寂滅。
12.平等本際 本際,梵語koṭi意譯,指過去時間的邊際,轉指事物的原點、原因,即絕對平等之理體—真如本性或曰。緣在此一真如本性、之上,眾生並無高下深淺之差別,故云「平等」。
13.十方 梵語daóa­dió·ni意譯。四方(東西南北)、四維(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的總稱。
14.不二隨順 《大疏》以此句為「隨順不二」之倒裝。隨順,順從而不拂逆。不二,離於兩邊,超越分別,亦即真如本性或曰之別名,與前句之「平等」相呼應。
15.不二境 清淨、之自心,即前述之「清淨覺地」。
16.淨土 菩提修造而成的清淨世界,為佛所居,與之相對的是眾生所居,因其充滿煩惱,故稱「穢土」。淨土可現於十方三世,如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世界、阿閦佛之東方妙喜世界、藥師佛之東方淨琉璃世界。然聯繫上句之「不二境」,則此處之淨土,不假外求,即在自心。
 
【語 譯】
當初我親耳聽聞佛陀之說法,是這樣的:某時,毘盧遮那佛在神通光明的寶藏進入禪定,諸佛亦皆隨之光明莊嚴地進駐此一眾生自心的清淨本覺之地。眾生自心本來度脫生死而寂靜安穩,於真如之本性上平等無別,順從此一無別的平等本性,即可於自心中顯現淨土。
 
【箋 疏】
大光明藏既是外在的彼岸,也是佛陀與眾生的自心,所以修行就無需向外馳求。同時,因為是大光明藏,據,本經的佛陀是毘盧遮那佛。據淨源,北宋則認為是盧舍那佛。
 
與大摩訶薩1.,十萬人()。其名曰:、彌()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2.,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注 釋】
1.大摩訶薩 「」為菩提薩埵之簡稱,「菩」即菩提之簡稱,為梵語bodhi之音譯,即覺悟,「薩」即薩埵之簡稱,為梵語sattva之音譯,即有情眾生,故「菩提薩埵」即覺悟了的有情眾生。「摩訶」為梵語mahā之音譯,亦即大。故「大摩訶薩」即「大」之繁稱,是對更尊崇的稱法。
2.眷屬 梵語parivāra之意譯。眷即親愛,屬即隸屬,合指親近、順從者,文中指諸之徒眾。
 
【語 譯】
諸佛與眾多一起,諸這十二位為上首,與其徒眾一起進入禪定,同在如來的平等法會之中。
 
 
【分 旨】
《略疏》:「,此云妙首,亦云妙吉祥,表信解之智故,亦云妙德,表證智故。文中說本起因地,究真妄以成正解,成就信根故,請問人當此。」此節以代表「智慧」的文殊發問,導出佛陀針對「因地法行」的解說。陀羅尼、菩提、涅槃、波羅蜜為梵語音譯,真如、如來藏則為梵語直譯,然以上皆為中國人所難以透徹理解的西化概念,而本經首次大力提倡的一詞,即上述西化術語之本土化及形象化的重新表達。,既是果地,亦是因地,故此節實為解說「頓悟」。解說過程中,佛陀藉「空花喻」及「二月喻」解說「無明」,使闡釋更為生動。
 
於是,1.,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2.,右遶3.()4.()跪叉手5.,而()佛言:「大悲6.世尊7.!願()此會,諸來法眾8.,說於9.如來,本起清淨,因地10.法行11.;及說,於大()12.中,發清淨心13.,遠離諸病14.,能使未來,末世15.眾生,求大()者,()墮邪見16.。」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注 釋】
1. 梵語mañjuśrī音譯,佛陀左脅侍,代表智慧,德才超群,居諸之首,故又稱「法王子」。
2.頂禮佛足 以兩膝、兩肘及頭之五體投地,以頭頂承接所禮者之雙足,以示禮敬之極。
3.右遶 從左向右順時針繞中央尊位旋轉,表達敬意。
4.三帀 表示禮敬三尊,並以期斷滅三毒。帀,通行本作「匝」,今據宋刻本改。
5.叉手 合掌交叉兩手之指頭,又稱金剛合掌。西晉竺法護譯(永嘉二年,西元三○八年)《普曜經》卷二〈降神處胎品第四〉:「叉手十指為禮。」(《大正藏》,第一八六種,頁四九○,中欄)
6.大悲 梵語mahā karunā意譯,即不認眾生受苦而欲救拔之的悲憫心。
7.世尊 即前〈〉中「婆伽婆」之意譯。
8.法眾 隨順佛法之徒眾,為出家「五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之總稱。本經其後〈六‧〉中,又有云:「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
9.說於 對於……進行解說。
10.因地 直譯即「因」這一位置,與「果地」對稱:未證得悟境者在因地,如眾生;已證得悟境者在果地,如佛陀。盛唐般剌蜜諦譯(中宗神龍元年,西元七○五年)《楞嚴經》卷五:「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頁14b)此處文殊請教「因地法行」,即請佛陀指教如何修行的方法路徑。
11.法行 方法、行儀。
12. 梵語mahāyāna意譯,音譯「摩訶衍那」,指能將無盡眾生無分別地、完全地從煩惱此岸載至覺悟彼岸的教法。相對於此的是「小乘」。佛陀入滅一段時間之後,一個新的思想、教派興起,自稱「」,而將與之不同的原始、部派貶稱為「小乘」。
13.清淨心 後秦龜茲國鳩摩羅什(西元三四四—四一三年)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分卷:「諸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嘉興藏》,頁6b)
14.諸病 貪嗔癡慢四種邪見。唐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三一:「諸有情具身心病。身病有四……心病亦四,一者貪病,二者瞋病,三者癡病,四者慢等諸煩惱病。」(《嘉興藏》,頁6a)
15.末世 梵語saddharma­vipralopa意譯為「末法」,即正法絕滅。故正法絕滅的世代,即末世。16.邪見 梵語mithyā­dṛṣṭi意譯,直譯為不正確的見解,為正見的反義。
 
【語 譯】
此時,便從圍坐的徒眾中站起身來,五體投地,以頭頂禮佛足,自右向左繞佛行走三圈,長跪叉手,向佛求告:「世間最悲憫的尊者!懇請您為來此法會的徒眾講解:首先,如來您當初未悟之時,是如何憑藉本來的清淨心進入悟境的呢?其次,我等怎樣在救度眾生的教法中,秉持無執著的清淨本心,遠離貪嗔癡慢等諸種心病,從而引導未來處於末法時代而希望求取教法的滾滾蒼生,不落入偏執見解的陷阱之中呢?」提完這些問題,文殊再次五體投地禮敬佛陀,如此重複了三次,求請佛陀的解答。
 
尒時世尊,告言:「善哉1.善哉!善男子2.!汝等乃能,(),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末世,())眾生,求大()者,得正住持3.()墮邪見。汝今諦聽4.,當()汝說。」時,奉教歡喜,及諸大眾5.,默然而聽。
 
【注 釋】
1.善哉 梵語sādhu意譯,音譯「娑度」,意為「契合我意」。盛唐義淨(西元六三五—七一三年)譯《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一:「娑度:譯為善,凡是作法了時,及隨時白事,皆如是作,若不說者,得越法罪。」(《嘉興藏》,頁1a)《左傳‧昭公十六年》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
2.善男子 梵語kula­putra意譯。持五戒之男子。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西元三九四—四六八年)譯《雜阿含經》卷三七:「云何為善男子?謂不煞生乃至正見,是名善男子。」(《》,第三六張)
3.得正住持 得到正法,住於禪定,護持佛法。
4.諦聽 梵語óravaNa意譯。意為仔細地用心聆聽,屬於受持的十種規定方式之一。
5.大眾 梵語mahà­saMgha意譯。即多數的眾人,通常指比丘、比丘尼因聽法而匯聚一處。
 
【語 譯】
這時,佛陀便教導:「好啊好啊!信佛聞法而持戒行善的男兒!你們竟能為諸位以及末世百姓,向佛陀請教修習如幻三昧的簡便方法,一步步地讓眾生能夠脫離幻境。現在你好好聽著,我來為你解說。」此時,見如來答允教誨,無盡歡喜,和其他所有大眾安靜聽講。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5 225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