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題
大方廣1.圓覺2.修多羅3.了義4.經
【注 釋】
1.大方廣 唐玄奘(西元六○二—六六四年)永徽四、五年(西元六五三—六五四年)譯《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四四:「言方廣者,謂以正理,廣辯諸法,以一切法,性相眾多,非廣言詞,不能辯故。」
2.圓覺 圭峰宗密(西元七八○—八四一年)《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首裴休〈序〉:「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心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嘉興藏》,卷首,頁1a-b)
3.修多羅 梵語sūtra音譯,意譯線經,簡稱經,表示佛陀所說教法如同絲線,能貫穿一切義。
4.了義 梵語n¹târtha意譯。直接、完全、徹底地盡述佛法的奧義。其反面是「不了義」,即順應有情眾生有限的理解程度,不直接、不完全、不徹底地描述或譬喻佛法的奧義,以漸次方便的方式引導說明。盛唐菩提流志(西元?—七二七年)譯《大寶積經》卷五二:「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是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差別,是名了義。」(《大正藏》,第三一○種,頁三○四,中欄)
【語 譯】
至大至正至為鴻富的講述關於圓滿覺悟的能貫穿一切道理的達於終極境界的經典
唐罽賓1.沙門佛陀多羅2.譯
【注 釋】
1.罽賓 西域古國名,今喀什米爾地區。
2.佛陀多羅 南朝梁慧皎(西元四九七—五五四年)《高僧傳》卷三〈譯經下〉有關「佛馱多羅」一段,僅提及其「譯出《觀世音受記經》」一種,不及《圓覺經》。又北宋贊寧(西元九一九—一○○一年)《宋高僧傳》卷二〈唐洛京白馬寺覺救傳〉云:「釋佛陀多羅,華言覺救。……救之行迹,莫究其終。大和中(西元八二七—八三五年),圭峰密公著《疏》判解,經本一卷,後分二卷,成部續又為《鈔》,演暢幽邃,今東京、太原、三蜀盛行講演焉。」
【語 譯】
大唐帝國以西,古罽賓國僧人佛陀多羅所譯
序 分
【分 旨】
開宗明義,直接點出圓覺本性即在自心,無論諸佛、眾生於此點皆平等不二,而所謂淨土即在自心。並開列十二菩薩,為其後敷陳全經之結構,開啟序幕。
如是我聞1.:一時2.婆伽婆3.,入於神通4.,大光明藏5.,三昧正受6.,一切如來7.,光嚴住持8.,是諸眾生9.,清淨覺地10.。身心寂滅11.,平等本際12.,圓滿十方13.,不二隨順14.,於不二境15.,現諸淨土16.。
【注 釋】
1.如是我聞 「我聞如是」的倒裝,將賓語「如是」前置,是強調此刻之講授,僅為轉述當日佛陀所言,而非講者自述,以暗示讀者,後文之可信。「我」指當日的聽者和此處的講著,即佛陀弟子中號稱「多聞第一」的阿難。當日佛滅度前,阿難曾請教佛陀「一切經首,當置何字?」佛答當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叢林等」。參隋淨影慧遠(西元五二三—五九二年)《大般涅槃經義記》卷一。
2.一時 即某時。北魏菩提流支(生卒年不詳,約六世紀)譯《金剛仙論》卷一:「既曰我聞,說必有時,故次云一時。然時有多種,或有一念時,有日夜時,有百年時,有一劫時,有春秋冬夏時。今言一時者,非此等時(中略)。雖言一時,不云某年某月某日說,故不知何時也。」(《大正藏》,第一五一二種,頁八○一,上欄)
3.婆伽婆 梵語bhagavat音譯,又作薄伽梵,意譯有德、世尊,即具備眾德而為世所尊重,古印度通常尊稱神仙、貴人亦用婆伽婆,此處乃佛之尊稱。
4.神通 因修習禪定而得的無礙自在、不可思議之作用,包括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之五神通。《四分律》卷三一:「修習禪定,獲五神通。」《妙法蓮華經》卷一:「深修禪定,得五神通。」
5.光明藏 光明之寶庫,完善含藏之地,指如來的身體,亦指有情自己的本心即自性,此處指佛陀講法時的所在。
6.三昧正受 三昧即正受,前者音譯,後者意譯,其結構為梵漢對舉。三昧,梵語samādhi之音譯,即將心止於一境使不散亂的禪定狀態。所謂「正受」,遠離邪想為正,領受所緣之境為受,即三昧之異名,唐善導(西元六一三—六八一年)《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玄義分〉云:「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大正藏》,第一七五三種,頁二四七,下欄)
7.一切如來 一切即十方三世之全部。如來,梵語tathāgata意譯,即「如實而來」之簡稱,「如」為依據,「如實」即依據真理,故如實而來,即云諸佛均依據真理而來,進而以此動作或曰事實而代指諸佛。
8.光嚴住持 光明莊嚴地久住護持。此處與前句之「入」字相呼應。
9.眾生 梵語sattva意譯,即有情、含識,原指世間迷者。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西元三九四—四六八年)譯《雜阿含經》卷六:「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嘉興藏》,頁9a)
10.清淨覺地 既云「清淨覺地」,則此《圓覺經》中之「眾生」已轉而具有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流行之後賦予的新含義,即一切眾生本來具有清淨本性,此處之「覺地」即眾生之自心。
11.寂滅 《增一阿含經》卷二三:「汝既不聞如來說偈乎?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滅最為樂。」度脫生死,就能遠離迷惑,進入寂靜的安穩世界,此一狀況即寂滅。
12.平等本際 本際,梵語koṭi意譯,指過去時間的邊際,轉指事物的原點、原因,即絕對平等之理體—真如本性或曰圓覺。緣在此一真如本性、圓覺之上,眾生並無高下深淺之差別,故云「平等」。
13.十方 梵語daóadió·ni意譯。四方(東西南北)、四維(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的總稱。
14.不二隨順 宗密《大疏》以此句為「隨順不二」之倒裝。隨順,順從而不拂逆。不二,離於兩邊,超越分別,亦即真如本性或曰圓覺之別名,與前句之「平等」相呼應。
15.不二境 清淨、圓覺之自心,即前述之「清淨覺地」。
16.淨土 菩提修造而成的清淨世界,為佛所居,與之相對的是眾生所居,因其充滿煩惱,故稱「穢土」。淨土可現於十方三世,如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世界、阿閦佛之東方妙喜世界、藥師佛之東方淨琉璃世界。然聯繫上句之「不二境」,則此處之淨土,不假外求,即在自心。
【語 譯】
當初我親耳聽聞佛陀之說法,是這樣的:某時,毘盧遮那佛在神通光明的寶藏進入禪定,諸佛亦皆隨之光明莊嚴地進駐此一眾生自心的清淨本覺之地。眾生自心本來度脫生死而寂靜安穩,於真如圓覺之本性上平等無別,順從此一無別的平等本性,即可於自心中顯現淨土。
【箋 疏】
大光明藏既是外在的彼岸,也是佛陀與眾生的自心,所以修行就無需向外馳求。同時,因為是大光明藏,據宗密,本經的佛陀是毘盧遮那佛。據淨源,北宋則認為是盧舍那佛。
與大菩薩摩訶薩1.,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2.,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注 釋】
1.大菩薩摩訶薩 「菩薩」為菩提薩埵之簡稱,「菩」即菩提之簡稱,為梵語bodhi之音譯,即覺悟,「薩」即薩埵之簡稱,為梵語sattva之音譯,即有情眾生,故「菩提薩埵」即覺悟了的有情眾生。「摩訶」為梵語mahā之音譯,亦即大。故「大菩薩摩訶薩」即「大菩薩」之繁稱,是對菩薩更尊崇的稱法。
2.眷屬 梵語parivāra之意譯。眷即親愛,屬即隸屬,合指親近、順從者,文中指諸菩薩之徒眾。
【語 譯】
諸佛與眾多菩薩一起,諸菩薩以文殊師利、普賢、普眼、金剛藏、彌勒、清淨慧、威德自在、辯音、淨諸業障、普覺、圓覺、賢善首這十二位為上首,與其徒眾一起進入禪定,同在如來的平等法會之中。
正宗分一‧文殊師利菩薩
【分 旨】
據宗密《略疏》:「文殊師利菩薩,此云妙首,亦云妙吉祥,表信解之智故,亦云妙德,表證智故。文中說本起因地,究真妄以成正解,成就信根故,請問人當此菩薩。」此節以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薩發問,導出佛陀針對「因地法行」的解說。陀羅尼、菩提、涅槃、波羅蜜為梵語音譯,真如、如來藏則為梵語直譯,然以上皆為中國人所難以透徹理解的西化概念,而本經首次大力提倡的圓覺一詞,即上述西化術語之本土化及形象化的重新表達。圓覺,既是果地,亦是因地,故此節實為解說「頓悟」。解說過程中,佛陀藉「空花喻」及「二月喻」解說「無明」,使闡釋更為生動。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1.,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2.,右遶3.三帀4.,長跪叉手5.,而白佛言:「大悲6.世尊7.!願為此會,諸來法眾8.,說於9.如來,本起清淨,因地10.法行11.;及說菩薩,於大乘12.中,發清淨心13.,遠離諸病14.,能使未來,末世15.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16.。」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注 釋】
1.文殊師利菩薩 梵語mañjuśrī音譯,佛陀左脅侍菩薩,代表智慧,德才超群,居諸菩薩之首,故又稱「法王子」。
2.頂禮佛足 以兩膝、兩肘及頭之五體投地,以頭頂承接所禮者之雙足,以示禮敬之極。
3.右遶 從左向右順時針繞中央尊位旋轉,表達敬意。
4.三帀 表示禮敬三尊,並以期斷滅三毒。帀,通行本作「匝」,今據宋刻本改。
5.叉手 合掌交叉兩手之指頭,又稱金剛合掌。西晉竺法護譯(永嘉二年,西元三○八年)《普曜經》卷二〈降神處胎品第四〉:「叉手十指為禮。」(《大正藏》,第一八六種,頁四九○,中欄)
6.大悲 梵語mahā karunā意譯,即不認眾生受苦而欲救拔之的悲憫心。
7.世尊 即前〈序分〉中「婆伽婆」之意譯。
8.法眾 隨順佛法之徒眾,為出家「五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之總稱。本經其後〈正宗分六‧清淨慧菩薩〉中,又有云:「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
9.說於 對於……進行解說。
10.因地 直譯即「因」這一位置,與「果地」對稱:未證得悟境者在因地,如眾生;已證得悟境者在果地,如佛陀。盛唐般剌蜜諦譯(中宗神龍元年,西元七○五年)《楞嚴經》卷五:「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高麗藏》,頁14b)此處文殊菩薩請教「因地法行」,即請佛陀指教如何修行的方法路徑。
11.法行 方法、行儀。
12.大乘 梵語mahāyāna意譯,音譯「摩訶衍那」,指能將無盡眾生無分別地、完全地從煩惱此岸載至覺悟彼岸的教法。相對於此的是「小乘」。佛陀入滅一段時間之後,一個新的佛教思想、教派興起,自稱「大乘」,而將與之不同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貶稱為「小乘」。
13.清淨心 後秦龜茲國鳩摩羅什(西元三四四—四一三年)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分卷:「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嘉興藏》,頁6b)
14.諸病 貪嗔癡慢四種邪見。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三一:「諸有情具身心病。身病有四……心病亦四,一者貪病,二者瞋病,三者癡病,四者慢等諸煩惱病。」(《嘉興藏》,頁6a)
15.末世 梵語saddharmavipralopa意譯為「末法」,即正法絕滅。故正法絕滅的世代,即末世。16.邪見 梵語mithyādṛṣṭi意譯,直譯為不正確的見解,為正見的反義。
【語 譯】
此時,文殊師利菩薩便從圍坐的徒眾中站起身來,五體投地,以頭頂禮佛足,自右向左繞佛行走三圈,長跪叉手,向佛求告:「世間最悲憫的尊者!懇請您為來此法會的徒眾講解:首先,如來您當初未悟之時,是如何憑藉本來的清淨心進入悟境的呢?其次,我等菩薩怎樣在救度眾生的大乘教法中,秉持無執著的清淨本心,遠離貪嗔癡慢等諸種心病,從而引導未來處於末法時代而希望求取大乘教法的滾滾蒼生,不落入偏執見解的陷阱之中呢?」提完這些問題,文殊菩薩再次五體投地禮敬佛陀,如此重複了三次,求請佛陀的解答。
尒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1.善哉!善男子2.!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3.,不墮邪見。汝今諦聽4.,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5.,默然而聽。
【注 釋】
1.善哉 梵語sādhu意譯,音譯「娑度」,意為「契合我意」。盛唐義淨(西元六三五—七一三年)譯《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一:「娑度:譯為善,凡是作法了時,及隨時白事,皆如是作,若不說者,得越法罪。」(《嘉興藏》,頁1a)《左傳‧昭公十六年》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
2.善男子 梵語kulaputra意譯。持五戒之男子。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西元三九四—四六八年)譯《雜阿含經》卷三七:「云何為善男子?謂不煞生乃至正見,是名善男子。」(《高麗藏》,第三六張)
3.得正住持 得到正法,住於禪定,護持佛法。
4.諦聽 梵語óravaNa意譯。意為仔細地用心聆聽,屬於受持經典的十種規定方式之一。
5.大眾 梵語mahàsaMgha意譯。即多數的眾人,通常指比丘、比丘尼因聽法而匯聚一處。
【語 譯】
這時,佛陀便教導文殊師利菩薩:「好啊好啊!信佛聞法而持戒行善的男兒!你們竟能為諸位菩薩以及末世百姓,向佛陀請教修習菩薩如幻三昧的簡便方法,一步步地讓眾生能夠脫離幻境。現在你好好聽著,我來為你解說。」此時,見如來答允教誨,文殊師利菩薩無盡歡喜,和其他所有大眾安靜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