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滿額折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定  價:NT$ 480 元
優惠價:79379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華爾街日報》、《出版者周刊》爭相報導
一本棒球版的《快思慢想》
用棒球場內場外的決策誤判,帶領我們窺探隱而未見的思維盲點!

明明削進好球帶的好球,為什麼主審卻喊了壞球?
某屆選秀狀元明明打得奇差無比,卻比其他同屆的球員能在登錄名單中存活更久?
帶領球隊拿下年度總冠軍的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
連續安打五十六場跟打擊三圍傲視全聯盟,為什麼是前者拿到了MVP?

如果你是一位愛看棒球的人,這些問題肯定曾經出現在你腦海過(可能不是全部,但至少有一樣吧?)。
在棒球賽場上,其實跟我們在經濟學或是生活環境中一樣,各個層面都隱藏著我們未曾細想過的行為心理學,大從新人選秀(就像是投資商品),小至何時該揮棒(你可以想像成是何時該決定股票的進出場時機),隨著上述的決策變得愈來愈複雜、愈來愈需要資料數據的輔助,瞭解其背後的思維和運作。在本書中,就是以前所未見的方式來分析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到底那些決策者在想些什麼?如果我們的大腦思考判斷,往往會在不經意的時刻讓我們產生錯覺,但我們該怎麼知道自己「想錯」了呢?

假使用經濟學當例子讓你頭昏腦脹,那麼是時候用棒球比賽當例子讓你茅塞頓開了!

本書作者洛爾揉合了行為科學理論,以及跟球隊主管、總教練、球員的訪談,分析美國職棒史上著名的決策:它們為何成功,又為什麼失敗;也探究賭博心態和各程度的風險評估,如何影響美國職棒的樣貌,還有棒壇當前最新的資料革命,怎麼改寫數十年來既有的決策思維。

在這過程中,洛爾嘗試解答多年來大家爭論不休的問題,舉凡「投手投得愈用力、球速愈快,是不是會增加受傷風險」、「大聯盟球隊是不是都高估了交易小聯盟新秀的價值」等等,透過其故有的精闢分析和銳利文筆,帶入一些棒球史上最悠久的爭辯主題之中,使我們能透過滿載知識和實用資訊的有趣文字,除了更了解棒球,也更了解我們自己。

作者簡介

基斯‧洛爾
洛爾是美國知名運動網站「運動員」(The Athletic)的資深棒球作家。此前,他曾擔任 「ESPN 知情者」(ESPN Insider) 專區的資深棒球作家、為棒球分析網站「棒球指南」(Baseball Prospectus)撰寫專欄,也曾任職於大聯盟多倫多藍鳥隊,擔綱總管特助,負責數據分析工作。洛爾現居美國德拉瓦州(Delaware)。

名人/編輯推薦

棒球作家 文生大叔
棒球Podcast《HITO大聯盟》主持人 王啟恩
知名棒球Youtuber 台南Josh
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 沈雲驄
職棒球星 周思齊
資深體育媒體人 卓君澤
富邦勇士籃球隊助理教練 林煒晧
立法委員 3Q陳柏惟
MLB聖地牙哥教士隊台灣區球探 耿伯軒
暢銷作家 陳宏宜
棒球作家 張尤金
資深球評 曾文誠
運動視界主編 楊東遠
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雷浩斯
關鍵評論網集團共同創辦人 楊士範
棒球球評 潘忠韋
棒球研究者 鐘勝宏

序章

這是一本棒球書,但我也希望它不全然是一本棒球書。

第一次有想寫這本書的念頭時,我實在打不定主意,究竟要不要用棒球去解釋我們人在思考和決策時的重要概念,或是反過來,究竟要不要用那些從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和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習得的概念,來解釋一些好像跟心理學沒什麼關係的棒球歷史事件。我想要把人做決定的原理,跟棒球結合在一起,以此為出發點述說一些故事,同時提供讀者足夠的基本心理學知識,讓他們讀完後有種「嗯,我有學到東西」的感覺。
然而,開始撰寫此書後,我並沒有選定某一種方式,而是擁抱它的一體兩面:這是一本運用經濟學概念來說明事件的棒球書,能讓讀者多去思考過去一百年來,許多人在棒球界所做出的那些不理性決策;它同時也是一本從棒球場上發生的案例出發,向一般大眾解釋認知偏誤和錯覺(cognitive bias and illusion)的書,深入程度足以讓你在家或在工作時,腦子會時不時地去思考,並提供你決定是否要更深入研究某個主題的參考。
當然,這本書的概念其來有自,並非完全由我自己發想。雖然我也很想像一個驕傲的小小孩,跟各位說:「這一切都是我自己完成的。」但事實是,近十年來,大聯盟球界引入許多非傳統學術背景(如決策科學﹝decision science﹞或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分析師,他們刺激了球隊管理階層人員,開始閱讀前述提到的相關主題和知識,所以球界已經有不少人認識這些概念。雖然賽伯計量學(sabermetrics)革命席捲棒壇的故事相當為人所知,電視上都看得到,但大聯盟球隊管理階層思維上的轉變,卻鮮少被報導,沒什麼人知道。當某些球隊總管正擁抱數據,試著找尋能幫助他們贏過其他球隊的著力點,並且在其他球隊之前提早發掘新的競爭優勢時,另一部分的總管也開始檢視自己思考、做決定的方式,避免落入所有人在做決定時都容易掉入的認知圈套。
我第一次接觸這些概念,是在二〇一四年的春天,當時在時任休士頓太空人隊(Houston Astros)決策科學主任梅戴爾(Sig Mejdal)的建議之下,我讀了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的《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康納曼靠著「把心理學研究導入經濟學的深入見解,特別是對於人類在未知狀態下所做出的判斷和決策,有著深層的探究」,成為二〇〇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跟老同事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於一九九六年年逝世)開創了行為經濟學的領域,揭露了古典經濟學長期以來教導我們,人類在做經濟決策時會完全理性的理論,其實並不被實證支持。人類沒有像古典經濟學所述的那麼理性。人類的理性,會受制於那些由我們的思想所加諸的限制,而這些限制則來自各式各樣的認知偏誤和錯覺。康納曼、特沃斯基、塞勒(Richard Thaler,二〇一七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及其他經濟學家,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和論文發表,已經向外界解釋了這些認知偏誤和錯覺究竟是甚麼。
在棒球界,《快思慢想》很快就從一本沒有人知道的書,變成所有球隊管理人員的必看讀物,這在進步和演化速度,大概跟一隻狂歡整個週末、仍在宿醉的樹懶一樣慢的棒球運動裡面,稱得上是令人驚艷的跳躍式發展。
二〇一二年季前,魯諾(Jeff Luhnow)成為太空人的總管,他跟他當時的左右手梅戴爾(現任巴爾的摩金鶯隊﹝Baltimore Orioles﹞助理總管),要求所有管理階層的新進員工都得讀過《快思慢想》。沒多久,奧克蘭運動家隊(Oakland Athletics)、芝加哥小熊隊(Chicago Cubs)、波士頓紅襪隊(Boston Red Sox)也有樣學樣。等到我在二〇一九年開始投入大量心力在這本書上時,所有我接觸的球隊管理階層人士,要不是已經讀完《快思慢想》,就是至少已經開始看了。
雖然《快思慢想》有因為體育賽事的普遍性,而舉到一些相關的例子,但它完全不是運動書;即便我認為在運動世界常見的非黑即白論調裡,它已經算是知識分析類書籍,但認真來說也算不上。《快思慢想》真正做到的是,請讀者去反思自己的思維,好在之後可以做出更好、更理性的決策。棒球世界裡,有很多決定的決策過程都很短,只運用到康納曼在書中所提到的大腦「系統一」(system 1)。系統一指的是直覺推理,包含捷思法和心理捷徑,如此的思維方式,對於一個深陷火場、需要趕緊逃出的人來說是很好的,但對於一個正在思考要開出什麼樣合約條件,給一名待業後援投手的大聯盟總管來說,就不是那麼理想。
經由「系統一」所做出的決策,充斥整個棒球界。不論是球場內的比賽,還是球場外的球隊操盤;不管是在賽季期間,還是休賽季期間,都能發現這種決定。「自由球員接受價碼最高的合約」、「具有被選秀資格的球員加入第一支挑選他們的隊伍」,這兩種決策方式,都很容易出錯,因為它們都是容易出錯和常被偏見誤導的「快思」――也就是「系統一」的思維類別――所生成的決策。如果你是那支沒有檢視自家預測系統是否太過樂觀、或沒有考慮到所有可能情境的球隊,那你就會變成冤大頭。
《快思慢想》是一本很棒的書。它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使我非常注意那些自己思考時會出現的缺陷(像是,我好像不應該透露那麼多關於自己的事),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這本書。《快思慢想》的資訊密度很高,而且預設讀者已經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才會來讀。如果你是完全沒有相關知識基礎的讀者,那它對你來說可能會太硬。市面上有其他屬於相同類別的書,比較沒那麼硬,適合一般大眾讀者,在本書中我會一一提到它們。這些書當中,有很多都幫助我發想出某個段落,乃至整個章節。我也在書末附上了一份此類書籍的清單,若你有興趣做更深入的探究,向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學習更多,那歡迎進一步地找出那些書,再讀下去。
我在本書運用了大量的棒球術語和概念,並且盡量保持術語用法的一致性。當需要採用數據和專有詞彙時,我也力求使用固定的幾個數據和詞語。以下是幾個比較常見的:

打擊三圍。打者的打擊三圍,列出來的格式會長這樣:三成/四成/〇點五五〇。這三個數字分別代表打擊率、上壘率、長打率。每一年,這三個數據項目的聯盟平均值都不同,但我前面舉例所列的三個數值,在任何球季都比聯盟平均高。如果你在其他地方聽到有人說,某某打者的「打擊」(hitting)領先全聯盟,那代表的是該打者的打擊率為全聯盟最高。打擊率是上壘率和長打率的成份之一,但後面兩者所包含的資訊更多、更重要。上壘率能指出打者上壘的頻率,以任何手段造成的上壘都算,包括安打、保送、觸身球。長打率能粗略地衡量選手的長打火力,在其公式中,一壘安打值一個壘包、二壘安打值兩個壘包、三壘安打值三個壘包、全壘打值四個壘包,把這些壘包數全加起來後(即壘打數﹝total base﹞),再除以打者的打數,即長打率。
WAR(Wins Above Replacement)值。即勝場貢獻值,它把選手能在場上做的所有事情,量化成價值數據,並把這些數據統合起來變為一個單一數字,代表著球員在某一年為其球隊帶來了多少額外的勝場。以打者來說,WAR值所代表的是打擊、防守(守備技巧、範圍、臂力)、跑壘的綜合價值,另外也會考量他守備位置的價值,因為每個守位的難度不盡相同。投手方面,WAR值代表的是投手抑制失分的能力有多強,以及他投的量有多大。WAR值有幾個不同的版本,每個版本的運算方式都不太一樣;最常見的兩個公開WAR值,來自知名棒球數據網站「Baseball-Reference」以及「FanGraphs」。這兩個版本在本書中都有被用到。WAR值愈高,代表球員表現愈好;若WAR值為負,則代表球員的表現對球隊造成傷害,此時對球隊來說,他們在自由市場上隨便找一個堪用的替代球員,都會比繼續用原球員來得好。
替補等級。替補等級球員的WAR值為〇或更少,這個假設的價值,等同球隊隨便從三A剛叫上來的小聯盟球員,或是從其他球隊的釋出名單(waiver)上隨意撿來的球員。換言之,替補等級球員的表現,既沒有幫上球隊,也不會傷害球隊。

我在寫這本書、談到各種認知偏誤和錯覺時,預設讀者完全沒有任何經濟學或心理學的背景。我自己在大學和研究所有念過經濟學,不過那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而且我當時學的經濟學,全都在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的範疇內。古典經濟學假設所有人都是理性的,總是會做出就經濟學角度來講考慮周全的決定,但這跟現實不符,而且我們已經發現這件事長達四十年之久了。即便如此,一九九〇年代初期,你在我母校哈佛大學也找不到太多關於行為經濟學的課程,我甚至懷疑根本沒有。我必須靠自學瞭解這些道理,或是在做中學,即使到現在,我也還在吸收相關的知識。我很享受這趟學習的過程,想要分享給跟我一樣對這些道理感到好奇的讀者。我希望此書能引起大家對行為經濟學的興趣,就跟康納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讓我一頭栽進這個領域一樣。
我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來組織本書的架構,好讓各位不僅能按順序讀完,也可以挑令你感興趣的章節選讀。每一章的結構都有一貫的模式:我會先用一個棒球故事開頭,接著解釋故事中我認為造成錯誤的認知偏誤或錯覺,最後再用另一個明顯的相關棒球案例來收尾。我有標記或補充說明,那些證明書中所提及的認知偏誤確實存在的研究和文章,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自行額外查閱、詳讀。對於想看更多具體實證的讀者,我強烈推薦你們去查閱那些資料,因為它們呈現了更多人真的會做出不理性行為的事實。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覺得我有正確辨識出每個故事裡面的認知偏誤確切是什麼。我們沒辦法證明那些人當下究竟真正在想什麼,尤其是書中提到的很多認知偏誤都源自於潛意識,這種情況下更難去探究。沒有人會坐下來好好規劃,讓自己落入可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的圈套。就算是自己去檢討過去的決策行為,也很難找到確切的認知偏誤種類。在部分案例中,我至少還可以仰賴決策者曾經說過的話,從中挖出線索,推測他可能犯下哪個特定的認知偏誤,但能做的好像也僅止於此。各位在閱讀部分章節時,可能會覺得:「洛爾(Keith Law,本書作者)說這個故事源自於甲認知偏誤,但我不那麼認為。」如果是這樣,我尊重各位的想法,因為我把甲故事跟甲認知偏誤連結在一起,並不是要證明甲認知偏誤一定就是甲故事的發生原因。我之所以呈現那些連結,是想要用來解釋甲認知偏誤,另外也想說一個你可能聽過或沒聽過的好棒球故事(當然希望的是各位都還沒聽過這些故事)。心理學教授山托(James Shanteau)在一篇一九八九年發表的論文中,就點出了我前面提到的困難:「問題是,就算偏誤、偏見確實存在,我們也很難用有邏輯的方式,去把它跟某個特定的思維連結起來。」雖說如此,我們還是能夠運用現有的知識和理解,去做最合理的猜測,而這也是我在本書中一直在做的事。
由於我一向樂觀看事情,所以最後一章,我選擇用一些正確決策的案例來替本書收尾。這些正確決策在發生的當下,感覺都很反直覺,但經過時間的驗證,最後都被證實是比較好的選擇。我有跟每一個做出正確決定的決策者聊過,詢問他們做出決定前的過程,試圖瞭解他們如何繞過潛在的思維陷阱,做成好的決策。一個典型的思維陷阱案例是,球隊總管選擇立刻給一個剛打出非常亮眼生涯年的球員,一張優渥的五年延長約。好的結果不一定都來自好的過程,但當大家起初都認為某個決策是錯的,最後卻發現它其實是對的,這時就值得花時間去研究為什麼會是這樣。
我希望大家讀完這本書後,能成為更有知識的棒球迷。即便本書沒有介紹什麼新的分析工具或全新概念,但我相信各位或多或少能有些收穫。非大聯盟業內人士,諸如像我一樣的棒球作家、球賽播報員、在家對著電視激情吼叫的球迷(不必為此感到難堪,因為我自己也會這樣),有時間的餘裕能去重新思考很多由系統一所創造的想法和決策。如果你常思考一個總教練、總管、球員是否做出正確的決定(當然也包含,「不做某事」、「不作為」是不是正確的),常會去思考各種可能的情境,以及那些決策者是否犯下本書提到的認知偏誤,我相信本書能提供大家更合理、經過更多反芻思考的結論。也許之後各位對電視吼叫的內容,會因此聽起來比較聰明一些。

目次

目 次
推薦序 別再錯得那麼理直氣壯,讓美國職棒的故事教你如何正確思考/文生大叔
推薦序 棒球與行為經濟學的完美搭配/王啟恩
推薦序 做決策前,先看看這本書吧!/曾文誠
推薦序 原來這就是答案!/張尤金
序章
第一章 為什麼我支持電子好球帶
第二章 別從冰山一角論斷事情的全貌
第三章 贏了,就是成功;輸了,就是失敗
第四章 這樣做才對,因為我們之前都是這麼做的
第五章 沒被鎂光燈照到的失敗者
第六章 歷史是生著者比下的產物
第七章 把冷水淋在火燙的棒子上
第八章 維持現狀錯了嗎?
第九章 明天,這就是別人的問題了
第十章 安打王羅斯無效的自我辯解
第十一章 付出去的錢,潑出去的水
第十二章 大聯盟快樂球
第十三章 經典好決策

結論
延伸閱讀
誌謝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為什麼我支持電子好球帶

錨定偏誤(anchoring bias)如何影響好球帶認定以及其他事情

如果你在棒球賽季有使用推特,特別是最近幾年的季後賽期間,你應該有意無意都會看到有兩派球迷針對一個特定議題大力爭論:一派球迷想要大聯盟趕快採用機器人主審,另一派球迷則擁護具有人性成份的人類主審,兩邊對於棒球是否該採納電子好球帶的問題爭執不下,誰也不讓誰。二〇一九年世界大賽(World Series),這問題又成為焦點。第五戰,主審巴克斯戴爾(Lance Barksdale)搞砸了兩個好壞球判決,其中一球他甚至直接怪罪華盛頓國民隊(Washington Nationals)捕手戈姆斯(Yan Gomes),貌似是因為戈姆斯接球後立刻起身的動作不夠尊重他,所以才故意把好球判成壞球,這結果令國民總教練馬丁尼茲(Dave Martinez)相當不滿,在休息區對巴克斯戴爾大喊:「該醒醒了吧你!」另一個誤判的位置更誇張,一顆離好球帶有一段距離的外角球進來,巴克斯戴爾直接把受害打者羅布勒斯(Victor Robles)拉掉,令羅布勒斯氣得跳腳,怒不可遏地把打擊手套扔到一邊。這兩球的判決都很糟糕,而且在兩個案例中,巴克斯戴爾感覺都在懲罰國民隊:第一次是懲罰戈姆斯在主審還沒做出判決前就認定那是好球,第二次則是懲罰國民全隊在戈姆斯那球的判決後,質疑他的權威。這些誤判當然也有可能只是純然的人為失誤,但至少畫面上看起來給人的觀感非常差。
我個人是全力支持電子好球帶的那一派。判定好壞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人類幾乎不太可能把這件事做好(尤其是在有另一個人(捕手)蹲在主審前面,擋住部分視線的情況下),而且只要有少少幾球的誤判,就有可能改變比賽結果、甚至整個系列賽的戰局。球界有一些蠻實際的論點,反對電子好球帶,比較為人所知的一個是,現存的球路追蹤科技,不一定比優秀的人類主審來得準確,這點還算有所根據,不過另一個論點就可說是一派胡言:我們應該保留比賽中的「人性成份」(human element),因此就要接受「場上不是球員的人」(也就是裁判)影響比賽結果的狀況。人類不應該擔負好壞球判決的任務,因為人很容易就落入非常多的認知偏誤(相信已經讀到這裡的各位,都清楚這點)。
我們已經能證明主審也是有認知偏誤的,而且至少有兩種。我不是說那種很會投好球的投手,總是能在好球帶外側一兩球的位置獲得主審偏好的狀況,也不是說那種很喜歡抱怨好壞球判決的打者,被主審以較小好球帶伺候的情形。這些偏誤或許真的存在,而且也會隨著電子好球帶的應用而消失,但它們的影響沒有很普遍,此外,能佐證這些偏誤的實證,通常沒有特別大的說服力。
我所說的兩種主審會經常犯下的特定錯誤,都來自認知上的偏誤,它們遠比前述提到「主審對某特定球員偏心」或「某特定主審判決上有特殊偏好」的情況普遍,且影響力更大。人類都會有認知上的問題。由於主審被要求要在每一球進來之後,立刻做出好壞球判決,而且一旦做了判決便沒有轉圜餘地,就算事後發現有錯,主審也得堅持原本的認定,因此主審在好壞球判決上出錯,是沒有所謂的修正機制的,錯了就是錯了。這稱不上是讓人類擔負好壞球判決工作的弊病,反而是一種特色。
第一個人類主審會出現的問題是,好壞球判決會受到前面幾球判決的影響,而且前一球的影響尤為劇烈。照理來講,一顆球是否通過好球帶,跟前幾球是好球或壞球完全沒有關係,不應該受到影響。每一球都是獨立事件,如果你具備猜測投手下一球是好球還是壞球的能力,即便成功率沒有到特別高,投手對你來說也算很好猜。如果你的身份是打者,那很容易就能把投手打得很慘。
二〇一六年,陳丹尼爾(Daniel Chen)、莫斯考維茲(Tobias Moskowitz)、舒休(Kelly Shue)共同發表了一份研究,內容為分析大聯盟PITCHf/x系統(一種球路追蹤系統)從二〇〇八到二〇一二年收集到的所有球路資料。三位研究人員把資料中所有由主審判定好壞球的「連續幾球」挑出來,排除掉被打進場內的球、界外球、揮棒落空、其他所有非主審認定好壞球的情形,最後發現共有九十萬組這樣的「連續幾球」。他們也把所有由主審認定好壞球的案例進行分類,一類是「明顯」,也就是該案例的好壞球結果非常明顯,另一類則是「模糊」,代表該案例在好球帶邊邊角角,不容易區分是好球還壞球。研究人員發現,被歸類在「明顯」類別的案例,有百分之九十九最終都獲得正確的好壞球判決,而被歸類在「模糊」類別的案例,則只有百分之六十的正確率。
他們在研究中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主審把「連續幾球」中的第一球判成好球後,是不是比較可能把第二球判成壞球?換言之,即前一球的判決結果,會不會影響到第二球的判決。結果發現,確實有,如果前一球被判成好球,那下一球被判成壞球的機率會提升百分之〇點九;若前兩球都被判成好球,那下一球被判成壞球的機率會增加百分之一點三。數字乍看之下不大,但實際影響卻蠻大的。而且此效應如果發生在下一球是「模糊」的情況下,更加顯著,偏誤效應會比那些「明顯」的球路高出十至十五倍。
該研究的三位研究人員,把研究呈現的結果歸類為「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的一種。所謂的賭徒謬誤,就是荒謬地以為,由於某件事發生了很多次,因此接下來不太可能發生;或者由於某件事很久沒發生,因此接下來很可能會發生。舉例來說,有賭徒謬誤的人會認為,賭場輪盤遊戲連續開出五次黑色號碼之後,接下來開出紅色號碼的機率會比較高,只因為該輪盤已經很久沒開出紅色號碼。這種情況在棒球界也常常看到,最經典的案例是,許多人會說一名最近連續幾次打擊都沒有敲安打的打者,應該下一次就會擊出安打,因為「打出安打的時機差不多到了」。如此論述亦十分離譜。有些人也說,主審可能有預設好的好壞球配額,認為要把每場比賽一定比例的球判成好球,要是在比賽中某個當下判得好球比例低於那個頻率,就會在剩餘局數多判好球彌補。
另一個認知偏誤――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能提供我們更簡單的解釋。錨定效應就是,獨立於下一個決定之外的過去資訊,仍會改變決策者對於某個行為結果發生機率的評估,進而影響他做下一個決定的決策過程。主審對前一顆球的判決,不應該影響下一球的判決,也不應改變他們把下一球判對的機率,但真實世界並非如此,因為主審的內心沒有把前後兩球的判決視為各自獨立的事件。主審自己可能也沒意識到這個認知偏誤的存在。這發生的原因,有可能是主審內心預設的好壞球配額作祟:「我前一球已經判好球了,所以我應該適時地補一顆壞球回來。」也有可能是潛意識的預期:「前一球已經是好球了,投手不太可能連兩球都投好球,所以下一球比較可能是壞球。」無論確切原因為何,最簡單的解釋是,主審的內心已經定錨在前一球的判決結果上,因此他對下一球的評判基準出現變化,代表他們比較沒辦法把連續幾顆好壞球判決的後面幾球判正確。這是另一個支持電子好球帶、反對人類判好壞球的論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79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