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中國後浪:一個美國90後視角下的中國年輕人(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後浪:一個美國90後視角下的中國年輕人(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9 元
定  價:NT$ 354 元
優惠價:87308
領券後再享89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作者作為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系畢業生,畢業後開始遊歷中國,並在這個過程中近距離觀察了1990年後出生的中國人,通過個人接觸,探索中國年輕人對金錢,性別,愛情以及中國在世界上的角色轉變等各方面的感受,並使其成書出版,希望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年輕中國,而不是西方固有印象中的古老中國,並由此搭建一個中國和世界溝通的真實橋梁。


作者簡介

戴三才(Zak Dychtwald):Zak Dychtwald是Young China Group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Young China Group是一家智庫和咨詢公司,專注於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新興身份以及不斷發展的東西方千禧一代的心態。


名人/編輯推薦

1.國內系統介紹90、00後等年輕人生活和精神狀態的社會紀實性作品。
2.不求宏大敘事,聚焦個體喜樂。
3.以一位美國90後的外部視角,重新觀察中國的年輕人,讀來既熟悉又新穎,既日常又有深刻的反思,也體現出了中西觀念的強烈碰撞和對比。
4.在洶涌的時代浪潮裡,每一個年輕人都應該被看見。後浪不是一群人,而是有著獨特欲望的個體。


目次

第一章 偷器官的妓女
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高墻:神話、語言及其他_ 001

第二章 貝拉和書
競爭激烈、催人奮進的考試文化_ 029

第三章 戴著皇冠的頭上寫滿了憂慮
被寄予厚望的中國“小皇帝”_ 047

第四章 逃不開的啃老
中國房市與婚事的碰撞_ 069

第五章 變化中的性趣
靜悄悄的革命_ 093

第六章 那些年輕的剩女
社會壓力下的女性婚姻_ 113

第七章 “雙十一”做雙眼皮
全球最大購物節與炫耀性消費_ 129

第八章 學霸的創新夢想
中國學霸能否徹底改變中國_ 153

第九章 朋友別哭
尋求認可的性取向_177

第十章 學會玩樂
從吃苦到吃火鍋_199

第十一章 活在當下
一億新旅人上路了_ 229

第十二章 年輕人及其政黨
新一代怎麼看政府_ 251


書摘/試閱

中國千禧一代和美國千禧一代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自《中國後浪》(英文版)出版以來,這是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我在寫作和完成本書時,並沒有一個很好的答案。敘事性非虛構作品會有意地“接地氣”,對我來說,也許我跟細節、跟人、跟故事都太貼近,因此反而不識廬山真面目了。

直到我回到美國,重新卷入國家認同危機的旋渦,答案才終於浮出水面。在美國,我們剛開始接受這樣的想法:“親身經歷”會劇烈影響你的實際情況和世界觀。以種族、性別和社會、經濟地位為基礎, 不同美國人的親身經歷有著天壤之別。正是通過這樣的天壤之別,我們才了解到上面的想法。

類似地,也正是中國年輕人的親身經歷塑造了他們獨特的世界觀, 這種世界觀與全世界其他地方的年輕人,包括我的家鄉美國的年輕人,都截然不同。具體來講,是快速變化的生態系統塑造了中國後浪。他們以“中國速度”成長起來——或許你也是。而快速變化的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經滲透到全國十幾億人的三觀中。
我們說到中國速度的時候,一般都是在說建筑。2011—2014 年, 中國澆筑的混凝土比美國整個 20 世紀澆筑的還要多。我們喜歡把1990 年和 2020 年上海外灘的照片並排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前面那張照片上是一排沒有起伏的兩層建筑,而在後面這張照片中,遍地高樓拔地而起的一座現代大都市在古老河流的映襯下閃閃發光。

但是,從來沒有人討論過以中國速度成長對心靈的影響。就跟外灘的河岸一樣,這樣的直線增長是如何塑造這代年輕人的心靈風景線的? 我說以中國速度增長在全球都獨一無二,就真的是獨一無二。考
慮一下我想在這裡提出的“生活變化指數”,這個衡量標準跟蹤的是人均 GDP(國內生產總值)在人一生中的變化幅度,比較世界各地在同一時間出生的人一生當中經歷的經濟變量。

作為美國的 90 後(我出生於 1990 年),我經歷的人均 GDP 增長約為 2.7 倍——感覺我所經歷的變化好像這輩子都在劇烈加速。緊跟在我們後面出生的就是數字土著一代,他們只知道數字世界。首先是互聯網——我還記得用我們家計算機撥號連上“美國在線”的聲音;接下來是手機——世貿雙子塔在“9·11”襲擊中倒下之後,父母給 11 歲的我配了第一部手機,這樣我們就能隨時保持聯絡;再到智能手機、社交媒體、手機銀行、電動汽車、大數據、可再生能源,還有即將到來的基因治療和太空私人旅行。

跟我作為美國千禧一代經歷的 2.7 倍增長相比,中國 90 後見證的人均 GDP 增長是 32 倍。好好想想吧。過去 30 年間,中國這個世界比我那個世界的發展速度快了整整一個量級,這個世界的環境也有如猛湍飛瀑,奠定了他們對家庭、政府、技術、工作、金錢、旅遊、食品、童年和變化的態度。

中美過去 30 年生活變化指數上的巨大差距,並不代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1990 年以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以及這些國家的年輕人,都經歷了跟美國水平相當的增長。比如說,1990 年出生的印度人經歷的 GDP 增長是 5.7 倍,而同一年出生的巴西人經歷的 GDP 增長則是 2.8 倍。即使放眼全球,中國也毫無疑問是一枝獨秀,獨領風騷。

如果你是 1990 年出生的中國男性或女性,想象一下這種變化在個人層面上的影響。你出生的中國距離中國改革開放不過十餘年,你的父母都在一個農業社會和落後的經濟體中長大,而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的村莊變成了小鎮,小鎮又變成城市,後來又變成了大城市。你還記得你叔叔因為在工廠工作,買了一輛嶄新自行車時得意的樣子。要不就是,你離開了自己的小村莊,在那裡,你的祖父母很可能比你矮了整整一頭,因為他們長大的過程中都沒吃過飽飯。你搬到了大城市,想找一份計算機編程的工作。在這座城市裡,不斷流動和擴張已經成為常態。中國千禧一代出生在一個人均 GDP 只有 300 美元的國家, 大部分家庭都沒有冰箱,家用計算機就更別提了。在 30 年間他們見證了一個世紀的變化,這為他們奠定了與世界上其他行動緩慢,有時還走得跌跌撞撞的同齡人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如今,他們的現代生活滾滾而來,與美國人並駕齊驅。

20 世紀 90 年代初是中國的一個拐點。出生在那個時代,就意味著你只能不由自主地在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中演進。90 年代中國劇變的帷幕真正拉開時,鄧小平,這位中國現代經濟的總設計師,用一句話總結了這個國家的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

外國人很喜歡這句話,因為這句話表達了中國政府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務實態度,但是很少有人想到這句話向中國人民傳達的信息。這是鄧小平在用一種古典美的方式告訴這個國家:“我們一邊摸索一邊前進。”這句話當中還暗含了一層意思:我們難免會跌倒,也準備好了要犯錯誤,在這些不確定因素出現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成功應對。對中國的十幾億人口來說,過去 30 年的快速變化帶來了同樣的信息:要麼適者生存,要麼大浪淘沙。

中國過去 30 年的心理環境的獨特之處,在中國國內很難充分理解,因為人們已經習以為常。已故的戴維·福斯特·華萊士曾於 2005 年在凱尼恩學院的畢業演講中講了一個故事。故事裡有三條魚,一條大魚,兩條小魚。大魚遊過小魚身邊時向它們點頭致意,隨後說道:“早啊年輕人!你們這兒水怎麼樣?”兩條小魚又遊了一會兒,其中一條才說道:“見鬼,水是什麼?”

在塑造我們的身份和我們的思考方式時,我們的環境有重要作用, 但我們往往都習焉不察。對這整整一代人的人生來說,中國的生態系統在持續、快速變化,這變化有時讓人著迷,有時又冷酷無情。

所以說到中國速度的時候,我可不是在說制造業的快速升級。制造業升級也挺牛的,在與日新月異的中國有關的討論中,這個話題也有其分量。不過,我要說的是 4 億多中國千禧一代身在其中的,從全球來看都毋庸置疑、絕對獨一份的生態系統——一個按自己的步調前進、以直線速度增長演化的生態系統。那麼下一個問題是,中國速度如何改變了中國年輕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中國年青一代與老一代又有什麼不同?

但世界為什麼要關心中國後浪?對地球村公民來說,答案很簡單:影響力。中國千禧一代約有 4 億人,是美國千禧一代(8 000 萬人)的 5 倍。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的數據,中國年青一代比北美、歐洲和中東三個地方的年輕人加起來還要多。

但是,當世界說到中國時,我們關注的經常是過去:老成見、老政治、老傳統、老一輩人。中國的年青一代正走向成熟,他們已經開始引領這個國家強大的經濟和政治未來。中國年輕人已經開始影響甚至是定義了他們進入的所有市場,影響了美國人、歐洲人、非洲人以及他們本國同胞的生活。

除了影響力,定義中國年輕人的還有四個主要的“大局”變化。我相信其他方面會在未來幾年變得更加突出,尤其是在創新方面。

首先,跟中國老一代相比,年青一代思想開放,也樂於接受外部世界。中國老一代是在一堵文化的高墻背後長大的。我朋友歡歡 1990 年出生於四川——跟我同年。他父母還記得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村
裡人經常會擠進他們鄰居家破敗的房子裡,因為房子的土墻上釘著一份掛歷。這 12 張圖畫(歐洲田野)是村裡人對外面那個世界的唯一視角。對大部分人來說,西方已經蛻化為一系列響亮的口號,也是“文化大革命”的進軍號角。他們接到指示:“超英趕美!”

而中國年輕的千禧一代,是在觀察外部世界的過程中長大的。他們是數字土著。歡歡和他的同齡人都上過十年左右的英語必修課, 他是在看美劇、追趕西方時尚、關心西方政治的過程中長大的。我在中國的很多朋友都可以隨口說出美劇《老爸老媽的浪漫史》中巴尼的臺詞,以及馬丁·路德·金的名言。

他們也不只是從遙遠的地方了解世界。中國年輕人正在越來越多地親眼看到外面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給全球旅遊業帶來了一波波振蕩。在中國,持有護照的人中有三分之二不到 40 歲。盡管只有約 9% 的人擁有護照,中國還是代表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境遊市場, 而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千禧一代這些人推動的。中國持有護照的人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就會多出 1 400 萬護照持有者。美國已經不再是世界上最有利可圖的旅遊市場,旅遊業必須開始迎合中國。

中國年輕人的第二個決定性特征,是他們白手起家的故事。我有個朋友的父母來自貴州,他們告訴我,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們為了不餓死,還吃過樹皮。可資比較的是,同一時期,也就是 1969 年, 我父母心裡想的卻是前往伍德斯托克,那裡有以性、毒品和搖滾樂著稱的音樂節。1990 年以來,美國的人均 GDP 增長到原來的 2.5 倍,這是質的躍升。但在同樣的時間跨度裡,歡歡看到自己國家的 GDP 增長了 30 多倍。中國的年輕人在他們的生命中見證了一系列有形的、個人的巨大變化——從鄉村到城市,從自行車到小汽車,從板樓到高樓大廈, 而這些變化必然也塑造了他們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第三個特點是,4 億人之眾的“中國年輕人”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由他們的人口學命運決定的。跟老一輩相比,千禧一代的人口相對較少。這麼大的群體,怎麼會被認為人數很少呢? 1949 年,新中國成立
伊始,中國每個家庭平均有五六個孩子,平均預期壽命據估計低至 36 歲。中國那時候的人口結構就像金字塔,底部是年輕人,很寬,頂上是老年人,很尖。中國傳統的退休制度依賴於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反哺模式,在兄弟姐妹眾多可以幫助贍養年邁父母的情況下,相對來說是可持續的。不過,很多人還是等不到退休就去世了。

今天,中國面臨的人口挑戰可能會毀了年青一代的未來。金字塔正在倒轉。財富增加已經轉化為壽命延長,中國老年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 76 歲。但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意味著今天跟老人相比,年輕人的數量相對較少,往往會形成“四二一”家庭——一個孩子,兩位父母,四位祖父母。

中國的經濟制造業奇跡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人口結構,有很多人做了很多廉價的工作,加上任勞任怨的態度和多勞多得的新制度。中國這代年輕人是獨生子女群體,他們不會也不可能給這個世界生產襯衫。這代年輕人,推動中國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是創新。他們也知道,要麼更有創業精神,創造更有價值的就業機會,要麼就會在老齡化人口面前敗下陣來。這一代嶄露頭角、堅毅果敢的企業家,將在世界舞臺上與美國的創新者一較高下。像微信這樣的已經擁有 10 億用戶的應用,技術上已經比美國提供的應用更加先進。不用退出微信, 你就能使用臉書、Instagram(照片墻)、Skype(網絡電話)、WhatsApp(網絡信使)、Yelp(點評網站)、Venmo(支付應用)、ApplePay(蘋果支付)、Groupon(團購應用)、優步、亞馬遜等林林總總一大堆應用所具備的各種功能(還包括:幹洗,轉比特幣,預訂 KTV 房間,找代駕, 等等),所有這些都在同一個超級應用裡面。有些青年企業家——尤其是程序員——已經開始產生影響,比如 22 歲的勾英達就創立了一家電商公司“野農優品”,意在將農民和城市居民聯系起來,由前者為後者提供綠色農產品,也讓農民可以判斷產品需求,優化作物產量。整體上看,O2O 模式(在線到線下)也許會促進中國農業產業的變革,並縮小日益加劇的城鄉之間的分野。

沒有能力照顧老人不僅會從經濟危機轉變成政治危機,還會造成精神危機。照顧父母,是中國人看重的“孝道”的題中應有之義。做父母的好孩子就等同於做一個“大寫的好人”。這代年輕人渴望照顧父母但又幾乎完全做不到,因此深受困擾。

很多人都說這群獨生子女是“小皇帝”:受到太多關注,被寵壞了。但跟關注一起來的,還有幾乎無法想象的壓力——考上名牌大學,事業有成,結婚生子,最後能養活整個家庭。雖然確實有些人被寵壞了,但也有很多中國年輕人覺得自己被關注和期望壓得透不過氣來。中國年輕人花了更多時間上學,力圖在競爭極其激烈的教育和就業市場上得到哪怕是一絲一毫的競爭優勢。目前在美國留學的外國學生,三個當中就有一個來自中國,而且絕大部分都是自己全額支付學費。短期內,美國大學的業務會因為中國千禧一代得到巨大提升,但長遠來看,這些受到良好教育的學生會回到自己的國家,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

第四個特點是,他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自豪。中國千禧一代見證了他們的國家以人類歷史上未曾經見的速度和規模擺脫了貧困。

1990 年,中國的教育系統開始關注中國的歷史成就。這種新的教育方式,再加上這個國家近些年的異軍突起,給了他們很多自豪的理由。

他們強烈的自我意識,對以前“現代化”就等於“西化”的觀念帶來了衝擊。有趣的是,跟西方大國的互動越來越多,反而讓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不再那麼迷戀西方的社會格調。

他們認為自己的政府很有效率,雖然也有缺陷。對西方了解得多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所有政府都有缺陷,而不只是他們的政府——至少,他們的政府能把事兒辦了。

這代年輕人渴望“自由”。千禧一代把這個詞文在胳膊上,寫進音樂中。但是,他們期待的自由並不像大部分西方人所期待的那樣是從政府的壓迫和束縛中解放,很多人都是在尋求從傳統期望——到了一定年齡就得結婚,要買了房才能算是“合格”的單身漢,對“成功” 的定義也只圍著物質上的收獲打轉——的壓迫和束縛中解脫出來。

現在的年青一代被夾在兩座大山中間,一邊是父母從傳統觀念出發對他們的殷切期待,另一邊是現代化、城市化進程帶來的壓力。比如說,女孩子會聽到別人說,她們得花更多時間追求更高的學歷才能出人頭地,但要是婚結得晚,或是壓根兒不結婚,就會被稱作“剩女”。男孩子會聽到別人說,要贍養父母,要給他們生個孫子,但是在“有資格結婚”之前他們得先買套房,所以到頭來成了從父母和祖父母那裡舉債,而不是贍養他們。他們身上的標簽是“啃老族”。

在中國現代歷史上,這代年輕人是第一代大體上不用考慮“我們家今天吃什麼”這種生存問題的人。實際上,他們這代人在問的是: “我對自己有什麼需求?我的家人呢?我的祖國呢?”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在他們這裡從生存問題提升到了自我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叫 他們“躁動的一代”——定義當代的身份認同絕非易事。

我最早開始為寫作本書找材料的時候,中國互聯網上一度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話,就是“屁股決定腦袋”。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坐在什麼地方,每天都有什麼人圍著你,你對自己周圍環境和人、事的看法, 你成長過程中聽到過的各種嘮叨,都會決定你的世界觀,對你的影響會比你自己願意承認的大得多。

通過本書,我希望幫助外面的世界看清楚,從中國內部看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也希望讓中國人了解一個外國人的看法,因為這個人努力嘗試深入了解這個地方和這裡的人民,這裡已經是他的第二故鄉。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