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假病真演:高聖博和標準化病人的醫學教育之旅
滿額折

假病真演:高聖博和標準化病人的醫學教育之旅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講述慈濟高聖博醫師的從醫經歷及帶領培訓花蓮慈濟標準化病人中心的歷程,讓人對醫學教育養成的多樣性、趣味性有另一重了解。
★了解所謂標準化病人的起源、在當代醫學教育中的意義與其人文意涵。
★探討醫療體系因專門化趨勢導致的去人性問題,該如何透過「人」,重新鞏固醫病關係。

假病人,真表演,好老師!
這群愛「裝病」的「標準化病人」,在醫學生面前演出各種疾病症狀,
不但是醫學生學習看診的老師,更是促進醫病溝通的重要橋梁。

什麼是標準化病人?
標準化病人又稱為模擬病人,在慈濟則稱為「良語良師」,是指讓健康的人透過訓練,按照教案劇本演出實際病患的症狀及反應,讓醫學生學習問診技巧,並扮演醫學生考核時的關鍵病人。

臺灣在2000年引進標準化病人,作為醫學教育的一環。2006年,慈濟醫院首創邀請醫院志工擔任標準化病人。一開始,這群素人演員並不被看好,但慈濟志工「以醫學教育為優先」的使命感,讓花蓮慈濟醫院建立了全球唯一的標準化病人中心,還成為國外取經的對象。而曾陪伴這一群雜牌軍變成專業良師,並與之一起成長的,就是婦產科名醫高聖博。

名醫與志工的相遇
高聖博在奇妙因緣下,放棄北部高薪,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並參與標準化病人計畫,培育一群不問報酬、義無反顧的志工,他們自費前往花蓮,跟著導演學演技、跟著醫師學症狀,頂著瘀青妝、甚至戴義眼進入教室、考場,讓醫學生面對「真人」學習問診、下處方。近年來,高聖博更帶著志工們走入醫療現場及社區,以志工親身經歷的醫療爭議事件來做為教材,試著化解醫病溝通的鴻溝。
他相信,醫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出一位好醫生,真正為病人著想的醫師。」而標準化病人志工,正是陪伴醫學生成長、成為未來良醫的「良語良師」。

作者簡介

主述簡介
高聖博
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婦產部副主任、醫療人文實踐中心主任、婦產科主治醫師,同時任教於慈濟大學醫學系。二○○四年,為理想遷居花蓮,投入花東偏鄉醫療。曾任花蓮慈濟醫院「標準化病人中心」主持人,從事標準化病人計畫已超過十五年,業務包括:標準化病人師資培訓、教案撰寫、標準化病人招募培訓、OSCE規劃等。多年來舉辦近五十場標準化病人訓練師工作坊,並受邀參與超過上百場演講,積極投入全國標準化病人及相關師資之培育。二○一三年,更將其深刻領會化為文字,出版《精通標準化病人》一書,造福更多醫學教育者。至今仍在該領域深耕並創新研究,除擔任「台灣標準化病人協會」理事,其所主持的標準化病人計畫更在台灣獲得「國家品質標章」的肯定。同時,也持續在花東推動並實現醫療人文,以利他為核心,守護花東鄉親、培養未來仁醫。

撰文簡介
吳宛霖
一個住在後山,過著接送小孩、煮飯、餵狗、洗馬桶及壓力大時會追劇、作風老派的平凡大嬸。王小波曾說過:「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懷抱著詩意安分的過著淡泊殷實的人生,就是後山大嬸的美麗信仰、浪漫主義。真味只是淡,淡裡其實藏著一片海洋。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醫心醫育 良語良師

林俊龍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盛暑的八月中旬,花蓮慈濟醫院緊鑼密鼓、歡欣鼓舞地迎接三十五周年院慶,特別是在齊力抗疫的這一年,院慶,更顯溫馨。

回想五十五年前,證嚴上人在花蓮創辦慈濟功德會,從慈善入門,卻在照顧貧困家庭時,發現很多人家是「因病而貧,也因貧而病」,不捨貧病相生,讓上人在一九七二年,成立了「慈濟功德會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他號召當時省立花蓮醫院及在地診所的醫師、護理師來做義診,就是想照顧這些受病痛所苦,卻付不起醫藥費的貧病人家。

然而義診後,證嚴上人很快地發現,這樣似乎也行不通,若遇上重大意外或疾病,他們依然無力就醫;而一般民眾即使好不容易籌到錢,還是得盤山過嶺送到西部就醫。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需要在花蓮成立一家高品質、醫療設備現代化、不收保證金、且以病人為中心的醫院,這正是證嚴上人最初創辦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的濫觴。

醫院啟業後,最初靠著與臺大醫院建教合作,有著周周南來北往的醫師群支援,然而,除此之外,東部花蓮要招募醫師、護理師,實在難上加難,長期而穩定的醫護,要從哪裡來呢?醫、護、醫技、藥劑等都是醫療專業,需要有良好的教育和學習環境,於是,上人又籌辦了慈濟護專(現為慈濟科技大學)、慈濟醫學院(慈濟大學),希望能藉此培育出具備愛心、熱忱,且願意留在花東服務鄉親的醫護。

從最早的護專到現在的慈濟大學,證嚴上人在立校之初,便設置了「慈誠懿德爸媽」的制度,讓一群來自各地的慈濟志工,把來花蓮念書的學生當成自家孩子般疼惜。多年來,慈濟許多醫學生、護生們,在被照顧的過程中,感受到這份無私的愛,無形中也傳遞了未來能「視病如親」的養分,這也是慈濟醫療最重視的人文精神。

從無語良師到良語良師

醫學教育、人才培育,在慈濟醫療志業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從醫學院延伸推展的「無語良師」,有許多我們慈濟的師兄、師姊,在往生後,志願捐出大體,成為大體老師,讓我們的醫學生能在他們的身上學習,作為解剖、教學,也用於醫師進行模擬手術的教學、研究,精進醫術。

但這還不夠,除了「無語良師」,慈濟還有一批陣容堅強的志工,志願扮演起「良語良師」的任務,也就是這本書所著墨的「標準化病人」,這是醫學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一位醫學生要被訓練、培育成學有專精的醫師,很大一部分是需要透過「臨床經驗」來學習。但是,我們又不能把真實病人,交託給醫學生來做學習、判準與考核。這時候,就非常需要「良語良師」來扮演病人、投入學習了。慈濟這群良語良師(標準化病人),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醫學教育訓練、戲劇訓練等,努力去模仿出實際病人的真實病痛,學到最後,就連醫師壓腹時的幾分痛,要如何表演,都能精準拿捏,好讓我們這些年輕的醫學生、護生、醫技生等,能夠在學生時期,就能體會如何去面對臨床病人、如何友善溝通等。

雖然「標準化病人」最初的發源地來自美國,但是慈濟醫療領域卻又將它提升了一個層級。怎麼說呢?因為國外的「標準化病人」主要是聘請演員去扮演病人,是專業,也是勞務關係。而在慈濟醫院,扮演標準化病人的「良語良師」,都是自願參與的慈濟志工,他們不僅從未收取任何酬勞,還自掏腰包支付前來花蓮受訓、服務的交通費。這群志工,很單純的信念便是「培育未來良醫」,他們為了扮演罹病工人,自行採購頭盔、工具包;為了扮演罹患恙蟲病的農婦,把臉畫黑曬黑、指甲塗黑,還配上袖套;還有扮演骨折病人的志工,一天讓二十幾位醫學生重複在她手上打了二十幾次的石膏,打到手都起疹子,也無半句怨言,心裡只替醫學生緊張、擔憂著,石膏有沒有打對地方。這樣帶著信念的付出,使得他們的投入更為真切,扮演更加到位。慈濟志工的信念與心意,大幅提升了標準化病人教學的品質,也讓「慈濟良語良師」在臺灣、在世界上,獨樹一格,成為慈濟醫學教育的特色亮點。

曾長年主持「慈濟標準化病人中心」的高聖博醫師,原本在臺北服務,是非常出色的婦產科醫師。坐擁高薪的他,卻在認識了慈濟環保志工並投入環保站服務後,感受到證嚴上人濟世救人的慈悲心,他不僅捨棄大都會優渥的生活來花蓮慈濟醫院服務,更長期投入醫學教育領域。這十五年來,他為了拓展、深化「良語良師」(標準化病人)的訓練與培育課程,不僅前往國外取經、學習,引進一流海外講師來到花蓮帶領標準化病人研討會暨工作坊,在摸索出一套屬於本土化的訓練方式後,他也跑遍臺灣,甚至海外,無私分享「慈濟良語良師」的作法與成果,還曾出版《精通標準化病人》等醫學教育專書,嘉惠更多醫學教育者。

唯有真心投入,才能有所成就。如今,高醫師已是臺灣數一數二的「良語良師」(標準化病人)醫學教育的倡導者,也是推動者,他將「標準化病人」這個領域在醫學教育上,樹立了非常好的典範,不僅立足花蓮、立足臺灣,並放眼世界,繼續發光發熱。而高醫師熱忱不變,依然秉持著來到花蓮的初發心,持續協助花蓮慈濟醫院各個單位,以志工實境演出的教案影片作指引,進行服務流程改善研討,並在過程中融入慈濟醫療人文精神,這也是醫界的一大創舉,指日可待。

感恩十五年來,為慈濟醫學教育而投入標準化病人的慈濟志工們,感恩高聖博醫師將慈濟醫療融合專業與人文的寶貴經驗,透過良語良師們無私奉獻的身影,如實分享,彌足珍貴,相信大家也能在此書中有所收獲,樂為之序,感恩。

[推薦序二]醫學教育典範 向良語良師致敬

林欣榮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今年是很特別一年,不僅是慈濟基金會五十五周年,花蓮慈濟醫院三十五周年,慈濟大學醫學系二十五周年,而和慈濟醫療相關的還有心蓮病房二十五周年,以及標準化病人十五周年。

在醫療人文實踐中心高聖博主任的著作《假病真演:高聖博和標準化病人的醫學教育之旅》,彷彿時光隧道,追憶標準化病人的概念剛剛引進臺灣的初期,一切沒有頭緒,在探索學習的過程,我們發現國外標準化病人的來源,主要是退休老師、公務人員及一般民眾。儘管演員也是其中一個選項,但這對於遠在花蓮的慈濟醫院來說,顯然比不上都會區大醫院,方便職業演員參與。

然而,這並不影響在二○○六年三月十二日「一般醫學標準病人訓練班」的開訓,因為有慈濟志工全力支持,即使在上完兩天的嚴格訓練課程後,仍然有五十位師兄師姊留下來接受挑戰。

事實上,證嚴上人向來重視教育,特別是培育醫師及醫事人員的標準化病人,因此在招募標準化病人時,上人的首選就是慈濟的師兄師姊,高主任深刻了解上人的用心,也毅然承擔起這項不凡的任務,我們稱標準化病人為良語良師,最能傳承上人的精神,也是慈濟醫學教育中OSCE(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的一大特色。

標準化病人必須表現出真正病人的反應,這對於志工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包括聲音、表情與動作等專業演員的表演能力,還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並能接受學生碰觸,在我心中不僅是最棒的老師,還要具有誠實、守時、守信以及樂於付出等人格特質,令人欽佩與尊敬。

記得當年,為了師兄師姊更能掌握表演標準化病人的精髓,我們邀請曾兩度獲得金馬獎的導演蕭菊貞,人稱「蠻牛老師」的演員廖嘉琛、主持大愛台「草根菩提」的演員陳夙芬來上課,整個訓練課程,嚴格精實,一點都不含糊,這在書中,可以看到多位資深良語良師的「甜蜜」分享。

在慈濟,最可貴的就是「樂於分享」,因此我們不僅舉辦標準化病人訓練班,在第一年,即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高雄醫學大學、林口長庚醫院、三軍總醫院來分享標準化病人的現況與運用、如何訓練標準化病人,以及運用醫學院學生擔任標準化病人的經驗。

儘管在臺灣醫界,花蓮慈院的OSCE和標準化病人的起步,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但高主任在一場OSCE國際研討會中,不僅與美國紐約的臨床能力中心的創辦人馬克‧史瓦茲醫師結下好緣;二○○八年,史瓦茲醫師還在花蓮慈院標準化病人國際研討會擔任講師,大力讚揚花蓮慈院在標準化病人領域的努力與成果。

慈濟標準化病人會成功的原因,主要是有一群以醫學教育優先為使命感的志工,作為靠山。很快地,標準化病人中心在教學部正式啟用,證嚴上人還親自揭牌祝福,高主任擔任主持人,轉眼間十三年過去了,我們不僅用在醫師的培育,也運用在各醫事人員的訓練上,我們有訓練官、考官團隊,更有穩定的標準化病人資源;同時,我們已累計豐沛的各類教案。

過去幾年來,高主任更多次邀請美國、加拿大,從事OSCE及標準化病人的專家學者到花蓮分享,並以工作坊的方式,與包括慈濟醫療體系各醫院,及臺灣醫界從事教學相關領域的醫事及行政人員,做深度的交流與研習。

為了廣泛嘉惠醫院各團隊,我們向上提升,成立慈濟醫療人文實踐中心,將標準化病人的概念,運用在行政經營與危機管理等領域,除了實務面,也做研究,在二○二○年,透過量化與質性融合研究,探討志工參與標準化病人的動機,並舉辦「標準化病人經營與發展研討會」。

學海無涯,在醫學教育的精進上,更是與日俱進。感恩高主任的承擔與始終如一,經由此書重現過去十五年來,花蓮慈院教學團隊與志工的努力與成果,亦請容我藉此書,向所有參與慈濟標準化病人的師兄師姊,獻上最崇高的敬意。

[自序]眾多無私的愛

十幾年前,不到四十歲,北部知名婦產科診所副院長,帶著妻子和一對幼小的子女,來到花蓮慈濟醫院。薪水瞬間少了三分之二,工作量大增好幾倍,還有二次累到掛急診,妻子和家中長輩竟然還支持他的工作,這家人是傻了?還是懵了?

回顧這十五年回來花蓮的日子,我問自己:「後悔嗎?」,當然不!世上有幾個人能像我這麼幸運,能夠遭遇這麼多「不可思議的因緣」,過著這麼有意義的人生。

一個人,一輩子,如果有幾位親友願意無所求的全心支持你,已經夠幸運了,更何況是一大群人!而這群一百七十位的慈濟志工,與我非親非故,卻願意排除萬難,隨時協助我、陪伴我,他們有些已經是我父執輩的年紀,有些是大老闆,許多人的社會成就都遠遠在我之上,但在我的面前卻時時自謙能力不足,接受我及標準化病人師資群的指令及指導,絲毫沒有慍色。但,這一股謙沖柔懷的力量,卻是近年來引領臺灣醫學教育界重大變革的主要推手之一,他們是「標準化病人」, 證嚴法師稱他們為「良語良師」。

因為「良語良師」這股力量,讓我硬著頭皮,獻出人生第一場「全英文」的精彩演講,讓慈濟的醫學教育被看見;因為這股力量,讓我有勇氣帶著破英文前往美國和一群美國醫學教育精英一同受訓;因為這股力量,讓我回國後,在短短二年內,受邀跑遍全台超過五十場的演講;因為這股力量,讓全國各醫學院校看到「志工擔任標準化病人」的契機,讓醫師執照考試的變革得以實現;而最終,因這股力量,讓慈濟標準化病人獲得「國家品質標章」的全國榮耀。

這本書,描述的雖然是十五年來慈濟標準化病人投身醫學教育的故事,但,如果細細品酌,不難發現,這許許多多人的投入,都是堆砌在大家最不願意遭遇的──病苦。

因為體驗過「病苦」,希望能教育出仁心仁術的醫療團隊;因為聽聞過他人的「病苦」,希望受苦的病人及家屬,在疾病治癒時,心也能被撫慰;然而,卻也因為「病苦」所帶來的情緒與壓力,醫方與病方的誤會與衝突依舊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出現。

這群「良語良師」協助完成了台灣醫學教育界重大的階段性任務──全國醫學校院臨床技能測驗,非但沒有因此自滿而停下腳步,在十五年後,憑著全然的信任,支持著我,再次投入一個完全陌生,卻是大家一直在追求的領域──醫療人文。

「醫療人文實踐中心」在二○二○年七月一日成立,同事好友聽聞後,除了祝福,卻仍不免為之憂心。「人文」,尤其是「醫療人文」,光要讓人感受,就何其困難,更何況是要去「實踐」。

然而,我卻無懼於眼前的挑戰。如同十五年前,沒有人看好慈濟標準化病人計畫,十五年後,這群「良語良師」依舊一本初衷,以無私的愛,期望為醫界帶來改善的契機,與其說是一股傻勁,倒不如說,這群「良語良師」早已在實踐真正的「醫療人文」!

我們這家人,不是傻了,也不是懵了,而是因為我們太幸福了。十五年來,得遇明師,進入慈濟大家庭,因著證嚴上人的諄諄教誨,成長了慧命;因為法親、長官、同事的愛,渡過了人生的幽暗,反而成了滋養智慧的法水。這些幸福的際遇,與十五年前相比,已然不可同日而語。

正是因為,中心的成立是由「眾多無私的愛」所凝聚,我深深的相信,「醫療人文」最終一定可以實踐!

目次

推薦序一 醫心醫育 良語良師 林俊龍
推薦序二 醫學教育典範 向良語良師致敬 林欣榮
自 序 眾多無私的愛

第一章 微不足道的開始
回溯的旅程
生涯轉彎的王牌醫師
會被拼錯的OSCE
摸索前進的醫師和志工
演什麼不像什麼
不求回報的志工魂
披甲上陣 實戰演出
演病人也能救命
世界唯一標準化病人中心成立
第二章 偉大的行動
勇敢踏上征途
教得多不一定好
學習特殊化妝
第一次設計教案就上手
一百場分享的長征
標準化病人也能當訓練師
韓國經驗與國家考試
從以醫院為家到想離家出走
推動共好 獲得認證
第三章 說自己的故事
發揮白老鼠精神
添加眉角的2.0版本
受傷的醫者
改善醫病的隱形鴻溝
真實經驗是最佳教材
醫學院沒教的事
沒關係,我幫你
第四章 永保初心 正念向前
醫療人文實踐的起步
利他同溫層
當一座破冰的橋
往醫病和諧大步邁進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第一章 微不足道的開始
回溯的旅程
一月三十日。天氣晴。

清晨,天微微亮,高聖博與夫人秋琴早早就起床準備,高聖博仔細檢查了感謝狀、錄音錄影器材,秋琴則準備好伴手禮,他們要趕著到車站,搭乘七點三十分的火車到臺北站,再轉區間車到鶯歌。

這是一趟感恩之旅,也是一趟延遲已久的旅程。從二○○六年「標準化病人」計畫啟動開始,有一群慈濟志工,從接受訓練、上課、參加考試到跟著高聖博到處分享,一路沒有怨言地擔任醫學教育隨傳隨到的「標準化病人」,直到二○二一年的三月十二日,這群「良語良師」就要「服役」屆滿十五年了。

十幾年前,花蓮慈濟醫院推動醫學教育,由志工自告奮勇擔任讓醫學生練習醫術的「標準化病人」。有鑑於都是「當醫生的老師」,對照於往生後無私捐出大體,或防腐後供醫學生在解剖學課程學習,或經急速冷凍保存可由醫師進行模擬手術教學的「無語良師」,標準化病人則是活生生、可以和醫學生立即互動對話的老師,而被稱為「有語良師」,後來再由證嚴法師進一步定名為「良語良師」,以彰顯並感恩這群擔任標準化病人的志工發揮生命良能,透過與醫學生和醫事人員的良善互動,對醫學教育進展產生很大的貢獻。

花蓮慈濟醫院的標準化病人,大多由花蓮區志工和北區志工組成,由於花蓮人力少、要承擔的任務更多元,因而有七成的標準化病人,都是由慈濟北區志工來承擔。這些每次有任務都特地從北部前來的志工,多是五十歲以上的銀髮族,年紀不小,通常身兼多職,生活非常忙碌,儘管如此,他們還是盡可能將寶貴的時間和精神都排給標準化病人的受訓和演出,甚至,連食宿交通也都是他們自掏腰包埋單,但多年來,他們從來沒有喊過一聲累。

和標準化病人胼手胝足走過十幾年的高聖博醫師,早已將感謝放在心中多時,遲遲找不到時機點正式地表達。二○一九年,高聖博原本計畫在十二月的繼續教育課程中,籌畫一場特別的感恩活動來感謝這群全力默默守護醫學教育的志工。但好事多磨,繼續教育課程因故取消,後來又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就這樣,時間一路來到了二○二一年,高聖博和夫人秋琴,趕在農曆年前,在北區標準化病人忙完社區事務後的空檔,決定北上探視好久不見的夥伴們,於是在群組裡號召,相約一月三十日到鶯歌的志工官文俊家一聚。

官文俊被認為是北區標準化病人的「老大」,他原本就擔任北區標準化病人的召集人,幾乎有一半的師兄都是因他號召而來,二○一○年,他發生小中風,才比較常在家休養復健,所以高聖博此行的任務,除了在歲末年終看看這些資深的標準化病人,也一併探視官文俊,這位老戰友。
普悠瑪列車從花蓮站緩緩出發,開始往北急駛,二○二○跨到二○二一年的這個冬天特別寒冷,不是八、九度的低溫、就是連日的冷雨。高聖博出發這一天陽光普照,行經太魯閣出海口時,河床上白色的芒花在藍天下隨風翻飛。高聖博因為容易暈機,總是選擇搭乘火車往返臺北、花蓮,這條北迴線鐵路他已來回坐了無數次,但這次的心情特別不一樣,與其說是為了公務的旅行,更像是跟久違的家人相聚。

從SARS說起

二○○三年,臺灣發生了嚴重的傳染病疫情,一種新發現的冠狀病毒出現,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其命名為「SARS病毒」。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在臺灣共發生三百四十六名確診病例,甚至造成七十三人死亡、醫院封院,更有十一名醫護技相關人員因此殉職,全臺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

二○○三年的SARS,更讓臺灣醫學發展產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形成了一道分水嶺,包括醫院評鑑、醫學臨床教育等等,都產生了不同以往的變革。為了讓醫學生有成熟的技術及危機處理能力,教學醫院被要求必須有能夠客觀評估醫學生臨床能力的評估方法,例如:客觀結構化的臨床技能測驗(OSCE,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來檢視臨床醫學生及醫師的技能是否成熟,「標準化病人」也因而在這時候成為醫學教育的重點,擔任舉足輕重的角色。

火車抵達臺北站,高聖博與夫人鄭秋琴轉搭區間車到鶯歌,沿途行經萬華、板橋、樹林、山佳後抵達鶯歌車站。中途停靠板橋站時,李滿圓和黃雪梅上車與他們會合,他們同齡,都是已經七十四歲的慈濟志工,也都是第一批的標準化病人,一路跟著標準化病人成長。一行人從鶯歌站下車,夥伴蔡義偉到火車站接他們,一起步行到距離約十分鐘路程的官文俊家。

官文俊家在鶯歌鬧區有一大棟店面,其實在他們抵達前,包括蔡義偉等北區慈濟志工,一大早就到官文俊家幫忙打掃、整理等著了!官文俊的牽手張淑美是比先生更資深的慈濟志工,她除了照顧先生、打理一家大小,還要看顧家裡生意,這一天更準備了豐盛的水果和茶水咖啡,招待許久未見的夥伴。

演什麼不像什麼

雖然標準化病人剛開始看起來像雜牌軍,但他們是要實施OSCE(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的靈魂,是非常關鍵且重要的角色。在極度缺乏標準化病人,且各項評鑑工作準備在即,內、外、婦、兒四科的標準化病人就是「誰先搶先贏」。

第一天開訓,各科開始發下訓練腳本,分別是:消化性潰瘍、胰臟炎、腎結石、骨盆腔炎、異位妊娠以及骨折等等,這些對於一般民眾來說,都是非常深奧的疾病,很多志工都懷疑自己真的能懂嗎?

高聖博笑說,在挑選標準化病人的時候,吳永康醫師先搶了一批、內科謝明蓁醫師也搶了一批,「我因為在接生,回來的時候都已經搶完了,就剩下幾個人,還好都是女生」。婦產科的教案都是子宮外孕、骨盆腔發炎,病患應該都是生育年齡(20~45歲)的女性,但高聖博趕到時,看到的幾乎都是上了年紀的志工,讓他驚呆了,一時也不知該如何是好。那時候有一位志工李滿圓,已經六十幾歲,滿頭白髮。李滿圓說,因為自己比較內向,不大喜歡主動自我推薦到哪個案例,所以等到最後都沒被挑中,當高醫師匆匆跑過來,看到她們這群等他的志工時,「他整個表情都傻了」,想起來就好笑!

很久以前有一句廣告臺詞叫做「他抓得住我」,演員要演什麼、像什麼,但滿頭白髮的李滿圓,卻要扮演三十幾歲子宮外孕的病人,無論如何都有難度。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高聖博只能硬著頭皮訓練,訓練完之後為了測試行不行得通,他找住院醫師來當受試者模擬問診。

住院醫師:「請問您幾歲?」
李滿圓:「三十幾歲」。
住院醫師:「好,三十幾歲。請問您哪裡不舒服?」
李滿圓:「哎喲好痛!哎喲!我肚子好痛!」

儘管住院醫師和標準化病人正經八百的演練,但實際上第一次要演子宮外孕,李滿圓根本不知道哪裡該痛,痛了要怎麼唉,她以為就是來演戲。李滿圓一邊演,一邊心裡想:「我看高醫師頭都要痛了!」高聖博在一旁看著他們認真排演,其實真的很想偷笑,但六十歲的李滿圓和二十多歲的住院醫師就這樣把整個教案劇本一本正經又順暢地演完,竟然都沒有笑場,讓高聖博也不禁心生佩服。

其實,其他科別也是狀況百出,譬如內科扮演胰臟炎的患者,應該是不曾住院、開啤酒屋五年的三十五歲餐廳老闆,但由於選擇胰臟炎的志工中,剛好沒有男性,就以女性志工代替上場,她一被醫師問及過去的病史,便老實說出自己真實的疾病:「曾經胃出血。」

另一邊,飾演罹患椎間盤突出的志工,與醫師對話時,還自行添加臺詞,當醫師問診較多,他還自己對醫師不耐煩:「痛死了!還不快打針,問那麼多?」而飾演患者太太的志工,在醫師還沒診斷病情之時,便跳過劇本,問起:「醫師啊!他這個病要住院嗎?」種種脫稿演出的情境,讓醫師又氣又好笑,只能指正說:「你應該先問他得的是什麼病?」

跟著朋友一起受訓的顏金雀,雖然有訓練醫學生的熱情,但很多醫學名詞和情境根本就記不太起來,直到要考試之前的演練時,她一緊張,教案全都忘得一乾二淨,一看到高醫師,不知要講什麼,只想到自己的身體哪裡有問題,馬上問起自己困擾的更年期毛病。

「高醫師,我的月經說不來就不來,有時候還會燥熱,那欸安內?」
「?!」高醫師頭痛起來:「妳的教案不是這樣,妳怎麼問到更年期了?」

雖然狀況連連,但因為標準化病人和學生認真重視的態度,多練習幾次、多講解幾次,志工發揮高配合度和用功的精神,自然而然地也就進入狀況了。這也讓高聖博增加了信心,決定好好訓練志工。就這樣,在訓練師和標準化病人都沒有經驗的情況下,非常克難地開始了訓練的任務。

顏金雀說:「每次接到組長的電話,叫我來我就來!我看別人都很懂,自己都不會,很緊張跟不上,後來一次不對、兩次不對,慢慢練習,慢慢知道,最後就都跟上了。」

厚著臉皮跟著學,終於慢慢趕上進度,雖然這樣,顏金雀也產生過放棄的念頭。「我原本中途也想溜,有一次在花蓮火車站遇到吳坤佶醫師,我就跟吳醫師說,『吳醫師,我什麼都不懂,我怕誤人子弟,我可能不適合。』」吳醫師知道每個志工對當時的標準化病人訓練都很重要,也看過金雀表演。他說:「不會呀!你怎麼會誤人子弟,我看你很好。」這句話幫金雀打了一劑強心針,讓她知道自己有進步,可以繼續留下來幫助醫學生。


第二章 偉大的行動
一百場分享的長征

二○○九年十月下旬,在成功大學醫學院剛成立的「國鼎臨床技能中心」裡,高聖博拿著手電筒對著標準化病人官文俊的眼睛照光,透過投影,坐在台下的醫師們各個瞪大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了什麼!

一般人的眼睛瞳孔遇到強光會收縮,瞳孔如果照了強光不會收縮,通常都是腦出血非常嚴重,命在旦夕。但臺上的官文俊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高聖博請其他的醫師上來照光,不論照幾次,官文俊的瞳孔都不會改變。

透過攝影機直接投影在布幕上,這個標準化病人的表演效果,讓臺下嘖嘖稱奇,怎麼想都想不到,瞳孔為什麼都沒有變化?難道訓練標準化病人,還可以訓練到讓他們可以控制瞳孔收縮?

其實這是高聖博使出了一些「小技巧」。

高聖博說,如果要讓病人照光瞳孔不會收縮,就要點散瞳劑;但散瞳劑點太多,會對標準化病人眼部健康造成影響,眼壓會升高。「不傷害」是標準化病人任務執行時最重要的原則,為了堅持這項原則,高聖博去找眼鏡行討論,發現角膜變色片、瞳孔放大片的效果一點也不真實,他左思右想要怎麼辦才好,還請眼鏡行老闆幫忙詢問,有沒有可以讓瞳孔不會改變的方法。沒想到,過了幾天,眼鏡行回電說:「高醫師,還真的有吔!」,這個方法就是――「義眼」,專門給眼睛受傷變白或失明的人帶。義眼看起來像隱形眼鏡一樣,戴上後,可以把受傷的眼睛遮起來,看起來跟真的眼睛一模一樣,戴起來也不會不舒服,官文俊就是帶著這個,讓大家怎麼都想不到!

二○○八年四月,高聖博剛從美國學回整套的標準化病人大全的課程,又在自己對照實驗後,他發現這套課程對臺灣的醫學教育及訓練有非常好的幫助。他也致力在吸收轉換,讓標準化病人真正「本土化」,且積極投入醫學教育的領域,無私地與更多夥伴分享。

當時花蓮慈濟醫院因為醫師們和志工群非常積極地投入、推動,已是臺灣實施標準化病人這個領域走在比較前頭、也比較成熟的醫療機構之一。臺灣各家醫學院校為了教學醫院評鑑以及OSCE將納入國家考試,也開始重視標準化病人的推動。

著手本土化

除了推廣從美國受訓後,轉型為『本土化』的訓練師工作坊,前面曾提到,二○○八年八月,高聖博邀請來自美國紐約的標準病人訓練專家――馬克‧史瓦茲醫師在花蓮舉辦一場「標準化病人國際研討會暨工作坊」,當時,總計有來自臺灣、中國大陸、印尼等共一百三十餘位醫護人員參加。這是臺灣自二○○三年開始舉辦標準化病人研討會以來,除了講授病史詢問、教案設計外,史瓦茲醫師首次藉由慈濟志工(劉鏡鏘師兄)擔任的標準化病人,在講臺上運用真人「示範身體檢查」,並且直接以英文和標準化病人互動溝通,因此,演示效果極佳。

史瓦茲醫師表示,標準化病人的訓練,除了讓醫學生能熟悉與病人互動的模式外,其實在脊椎損傷、安寧療護,甚至藥物諮詢、災難演習上,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更想像不到的是,就連法律相關系所,也會使用到標準化病人,尤其是對於犯罪案件的起訴、辯論過程,個案的心理以及證據蒐集,標準化病人都扮演非常關鍵的訓練和客觀角色。史瓦茲醫師的一席話打開了在場學員的眼界,也讓所有與會者知道標準化病人可以運用的深度和廣度。

這場國際研討會結束後,高聖博仍持續開設訓練師工作坊,當中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雖然高聖博二○○八年學成返臺後,就不斷地傳授美國那套完整的標準化病人訓練師課程,但台灣醫學教育學會OSCE小組成員們,並不知道遠在臺灣東部的花蓮慈濟醫院起跑得這麼快!直到台灣醫學教育學會在二○○九年組團到韓國參訪之後,學會成員受到韓國做法的啟發和鼓勵,下定決心要推動將OSCE納入臺灣國家考試,而決定全力發展。在討論的過程中,學會成員們普遍覺得臺灣其實已經準備得很好很充分了,只是師資還不夠,並差了一些完整概念而已。此時,高聖博終於發聲,表示其實自己從美國學回整套系統後,一直在花蓮舉辦工作坊,也訓練了一批師資,學會其他成員才得知花蓮慈濟醫院早已走在前頭,幾乎每一到兩個月就會舉辦一場工作坊,不到一年,高醫師已經辦了七場工作坊了。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是由臺灣各醫學院校的醫學教育代表所組成,其中的OSCE小組分成四組,包括「標準化病人組」、「及格標準設定組」,「考試事務組」和「考官組」。高聖博是「標準化病人組」,由於這個小組成員來來去去,高聖博一直堅守崗位,後來因為對該領域的熟稔與付出,被大家推派為組長,負責統籌、分享與推廣。

於是各醫學院、醫院陸續派人到花蓮慈濟醫院取經,後來也受邀到各醫院去分享。二○一○年,是高聖博全臺走透透的一年,包括成功大學、高雄醫學院、臺北醫學院等等,高聖博都去分享正確的觀念,去教各醫學校院的老師如何訓練標準化病人、如何評分,有時候更帶著標準化病人去交流演出。在成功大學國鼎臨床技能中心裡展示眼球瞳孔不會變化,就是其中一次。還有另一個經典橋段,就是透過志工,演出「標準化」表現難以展現的疼痛。

標準化病人的主要訴求就是每次的演出都要一致。志工蔡義偉當時演出的病名是「膽囊發炎」;一般人手壓著肋骨下面吸氣的時候,膽囊會被往下移動,如果膽囊發炎,一壓到膽囊,就會疼痛。所以膽囊發炎的人,通常吸氣吸到一半,就會因為疼痛而閉氣。高聖博說,「疼痛幾分,每一次都需要標準的模式。」但要怎麼精準地表現出剛剛好的疼痛,那就要適時的讓標準化病人知道,吸氣吸到什麼時候就要停住。他們想到的方法,就是在背部放鬆的時候,貼上一塊酸痛藥膏,當標準化病人開始吸氣吸到背部有點拉扯的時候,就表示要停了。

這樣下來,每次停住的時間都非常的精準,讓大家又開一次眼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