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貿易的真相:經濟學家張五常力薦,一本書讀懂國際貿易的真相(簡體書)
滿額折

貿易的真相:經濟學家張五常力薦,一本書讀懂國際貿易的真相(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5 元
定  價:NT$ 390 元
優惠價:87339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人人都該懂的貿易的真相,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周燕力薦
當下美國與中國的貿易之戰,我們面臨何種挑戰與風險?未來我們將向何處?經濟學家李俊慧立足國情、解讀貿易本質,前瞻趨勢之作!生動、有趣的歷史花絮,告別生硬知識點堆積;易懂、好用的宏觀視角,幫助我們精准把握政經時局走勢,決策當下與未來機遇。

★ 一本書讀懂貿易的本質,做複雜世界的明白人
誰也不是一座孤島,沒有與己無關的貿易,大到飛機輪船,小到圓珠筆芯,貿易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本書是繼《經濟學講義》後,又一本未上市就在讀者中私下爭相傳閱的經濟學力作。作者深入淺出,對國際貿易的概念和體系進行了系統闡述,並對當前國際貿易教科書中存在的錯誤一一修正,更旁徵博引,從政治、歷史等多角度,讓人對貿易有全方位的瞭解。

★ 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理解國際貿易背後的底層經濟邏輯,做複雜世界的明白人
李俊慧她對經濟解釋理論的掌握相當系統,達到融會貫通、揮灑自如之境,是張五常經濟學派首屈一指的衣缽傳人。貿易與經濟學總是不可分割,本書同樣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幫助讀者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理解國際貿易背後的底層經濟邏輯,做複雜世界的明白人。

 

國際貿易,我們每天在新聞上都能聽到的詞兒,現在更是全球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發動機。但你真的瞭解國際貿易嗎?它實質上是如何運作的?國與國之間為何會產生如此多的貿易糾紛?各種貿易政策背後的動機是什麼?貿易各方是如何勾心鬥角、運籌帷幄,最大程度維護自己的利益的?
國際貿易真的不只是進出口那麼簡單。《貿易的真相》是繼《經濟學講義》後,又一本未上市就在讀者中私下爭相傳閱的經濟學力作。作者深入淺出,對國際貿易的概念和體系進行了系統闡述,並對當前國際貿易教科書中存在的錯誤一一修正,更旁徵博引,從政治、歷史等多角度,讓人對貿易有全方位的瞭解。
翻開《貿易的真相》,領略國際貿易的玄機和奧妙,看透貿易背後的經濟和政治格局,做複雜世界的明白人。

作者簡介

李俊慧
經濟學家,喜馬拉雅“李俊慧的經濟學課”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音頻課程主講人,上百萬人次收聽播放。曾在廣州中山大學攻讀經濟學與管理學課程,獲博士學位,期間曾以交換留學生身份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就讀一年。現從事經濟學、國際貿易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2001年在張五常教授到中山大學講學之際與之認識,獲其青睞,從此結下亦師亦友的深厚交情。2006年起在網上主持張五常博客。2016年起,開始舉辦“經濟解釋”研討會,聚集頂級經濟學人探討經濟學。

名人/編輯推薦

這本書也太好看了吧,昨天晚上打開之後一發不可收拾,太有趣了,把貿易這種看起來晦澀難懂甚至有點兒專業的東西講得通俗易懂,還很有趣。書花了20%的篇幅來講歷史,看起來文字較少,背後其實有很深的積澱。書裡面關於腐敗、傾銷、關稅的看法都顛覆了我以前對貿易的認知,我真的開始反思自己以前的很多觀點和看法了。看完感慨,找到一個好老師真的太重要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所幸,現在還不晚。
——豆瓣網友 囧荇荇

買之前已經看了兩遍,豆瓣的五星評級完全沒法體現這本書的價值,必買兩本,一本精讀,一本收藏。
——豆瓣網友 dset5811

目次

第一講 國際貿易的體系 01
第一節 國際貿易在經濟學體系中的位置 002
第二節 國際貿易的體系 003

第二講 重商主義 09
第一節 為什麼“重商主義”如此重要 010
第二節 國際貿易的爆炸性增長 011
第三節 一個破解“中國歷史之謎”的全套解釋 015
第四節 西歐的民族國家的崛起 047
第五節 重商主義的主要觀點與政策主張 050
第六節 重商主義的錯誤 055

第三講 絕對優勢理論 59
第一節 局部均衡分析 060
第二節 絕對優勢理論 065
第三節 分工的意義 072
第四節 幾何分析 077

第四講 比較優勢理論及其擴展 83
第一節 比較優勢理論 084
第二節 比較優勢理論的擴展——從邊際成本不變到邊際成本遞增 091
第三節 比較優勢理論的擴展——從物物交易到引入貨幣 097

第五講 提供曲線 103

第六講 H—O 模型 107
第一節 要素豐裕度與要素密集度 108
第二節 H—O 模型的重大意義 112
第三節 自由貿易可令所有人受益 116
第四節 民主制度阻撓自由貿易 122
第五節 不同要素的流動性 128
第六節 H—O 模型的幾何分析與驗證 137

第七講 關稅壁壘 145
第一節 關稅的基本概念 146
第二節 關稅的福利分析——小國情形 147
第三節 關稅的福利分析——大國情形 153

第八講 非關稅壁壘 157
第一節 為什麼會出現非關稅壁壘 158
第二節 進口配額 163
第三節 自願出口限制 174
第四節 傾銷與反傾銷 186
第五節 反補貼 196
第六節 其他非關稅壁壘 200

第九講 貿易保護主義的理由 211
第一節 保護幼稚產業 212
第二節 其他貿易保護主義的理由 216

第十講 區域經濟一體化 219
第一節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五個階段 220
第二節 關稅同盟的福利分析 223
第三節 主要的貿易集團 224

代後記:想起我的國際貿易老師 227

書摘/試閱

第一講 國際貿易的體系

第一節 國際貿易在經濟學體系中的位置
在講解國際貿易本身的體系之前,有必要先瞭解一下“國際貿易”在整個經濟學體系中的位置。
學過經濟學的人都應該知道,現代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而我在《經濟學講義》中就已經指出,這種劃分毫無意義,倒不如劃分為“價格理論”與“貨幣理論”。在這所謂的“微觀”與“宏觀”之中,隱含著一個假設,那就是它們所研究的經濟體是處於封閉狀態的,即“closedeconomy”。也就是說,這個經濟體是閉關鎖國的,對外沒有交往。現實中各國或多或少都有些交往,屬�“open economy”(開放經濟)。如果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對所研究的現象是重要的局限條件,就不能假設為封閉經濟,而是要把前提放寬為開放經濟。所謂的“微觀”與“宏觀”理論的結論推廣到開放經濟條件之下難免要做一些調整,這就構成了“國際經濟學”(InternationalEconomics)。
也就是說,國際經濟學並不是新的理論,使用的仍是經濟學課程裡的基礎理論,只是將之推廣到開放經濟環境(局限條件)下加以應用而已。
而國際經濟學本身,又可根據研究對象是物的流動還是錢的流動,劃分為“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與“國際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國際貿易”當然是研究物在國與國之間的流動,而“國際金融”則是研究錢的流動——錢的流動最初是伴隨著物的流動而產生的,但現在已有相當一部分是獨立於物的流動的。事實上,國外教材只有“國際經濟學”,而沒有獨立的“國際貿易”,只是我國在引入國外教材時將之切成兩本,獨立成書而已。

第二節 國際貿易的體系
接下來看“國際貿易”的體系是如何構成的。
準確來說,這門課的名字應該叫“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顧名思義,“國際貿易”本身由兩大部分構成 :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貿易政策。前一部分是學習國際貿易方面的理論,後一部分則是對各國政府採用的國際貿易政策進行所謂的福利分析(這一部分對應於“微觀”中的“福利經濟學”,實際上是將“福利經濟學”應用於分析國際貿易政策的效果)。
根據有關理論,“國際貿易理論”部分在歷史上的發展階段可細分為三部分:古典經濟學時期的國際貿易理論、新古典經濟學時期的國際貿易理論、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古典經濟學時期的國際貿易理論包括亞當 •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絕對優勢理論、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1823)的比較優勢理論、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的相互需求理論,其中比較優勢理論是處於正統地位的核心理論,絕對優勢理論是它的前身,相互需求理論是對它的補充。而新古典經濟學時期的國際貿易理論包括 H-O 模型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理論,處於正統地位的核心理論當然是 H-O 模型,其他衍生出來的理論是對它的補充與發展。
現代國際貿易理論泛指在“二戰”之後出現的一些新的國際貿易理論。然而這些理論都未取得眾所公認的正統地位,因此不同教科書可能會講授不同的理論。這些現代國際貿易理論中,名氣較大的有規模經濟及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國際貿易理論、產業內貿易理論、戰略貿易理論等。
然而,在我看來,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全都有著不對之處。如規模經濟及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國際貿易理論,是基於“微觀”中的規模經濟、壟斷經濟進行分析的 ;產業內貿易理論中最關鍵的定義“產業內”本身就含糊不清——把產品定義得很寬(如凡是有四個輪子的東西都叫汽車),產業內貿易的數量就會大增 ;把產品定義得很窄(如通過不同的定義將轎車與卡車界定為不同產業),
產業內貿易的數量就會大跌。改一下概念就能使得現象大變,試圖解釋可以如此隨心所欲使之變幻莫測的現象的理論,談何科學驗證?而戰略貿易理論是用博弈論來制定貿易政策的——對,不是解釋現象,而是指導政府制定政策——更是異想天開地甘被政府,甚至只是被一小撮利益團體利用。《經濟學講義》中早就對博弈論的問題剖析得很清楚,而戰略貿易理論更大的問題是它不以解釋現象為本,而以做政策建議為目的。政治場上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政府一換屆,上屆政府信奉的理論很可能就會隨之被掃地出門,作為一門科學的尊嚴從何而來?總之,我認為那些所謂的現代國際貿易理論,還沒有一個能成為“國際貿易”中的經典理論,因此本書是不會講授這些理論的。
而“國際貿易政策”部分,則可根據它所分析的對象再細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分析一國政府的貿易政策(其實就是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如果是自由貿易,根本不需要政府搞任何政策)的福利影響,包括對關稅壁壘與非關稅壁壘的福利分析。第二部分是分析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自由化或經濟一體化的福利影響,包括對區域性的一體化(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和全球性的一體化(如 WTO)的分析。傳統教科書對這一部分內容的分析雖然談不上大錯,但膚淺得很。因為它的理論根基是“微觀”中關於政府對價格的干預的分析。我在《經濟學講義》中指出過,“微觀”這一部分內容是用“短缺”“過剩”這些並非事實的概念來分析的,應用到國際貿易政策上時,再加進“福利經濟學”中的“無效率”概念,做的是規範經濟學的價值判斷,雖然是有實證基礎的價值判斷,但這種分析忽略了局限條件而簡單地用“無效率”來判斷,對於解釋現象是無能為力的。有意義的分析,是引入張五常教授的“租值消散”與“租值蠶食”概念,這不但可以解釋在國際貿易中出現的大量富有黑色幽默感的“奇葩”現象,而且在此基礎上推導出的政策建議,才是靠譜的。
另外,有些國際貿易方面的教科書還會處理“經濟增長和國際貿易”“國際要素流動”“國際貿易與發展中國家”等這些題材。其中研究國際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常用一大堆幾何圖形來分析,卻與現實毫無關係,純粹是智力遊戲而已。當然,國際貿易對經濟增長是有意義的,本書會將之歸進國際貿易理論中進行有意義的分析。而國際要素流動的題材,包括直接投資(資本要素的流動)與移民(勞動力要素的流動),有些教材甚至把跨國公司的研究也扯進來。我個人認為,跨國公司的研究最好還是歸併到管理學中去,確實屬�經濟學範圍的國際要素流動的分析則可以歸進 H-O 模型中。至於把發展中國家單列出來研究是搞特殊理論,大可以把這一題材歸入國際貿易政策的分析中。
 
附錄 :國際金融的問題
本書是“國際貿易講義”,原則上不會涉及“國際金融”的內容,但有時難以避免。如後面要指出“重商主義”的謬誤時,必須介紹大衛•休謨提出的“價格 - 鑄幣流動機制”,而這本質上屬�國際金融的範疇 ;又如後面擴展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而引入不同國家有不同貨幣的條件時,無可避免地要牽涉貨幣匯率問題。
“國際金融”的教材內容大致是由以下幾部分組成的 :國際收支、匯率、國際金融市場與工具、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學、國際貨幣體系。
國際金融市場與工具的部分應該併入“投資學”裡去,但如果我們把《經濟學講義》中的“利息理論”與“信息費用”部分學好了就不需要再另外學投資學了。國際收支的一部分是介紹國際收支賬戶構成的,屬�介紹事實的常識性內容,與理論無關 ;另一部分是匯率與國際收支平衡的關係,實際上屬�匯率的部分。匯率與國際貨幣體系其實是一回事,只不過前者是從一個國家的角度看,後者是從全球的角度看。
讓我挑出那個貌似很有道理的“利率平價說”來做個示範性的批判吧!先說一件真事。2008 年之前,也就是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引發金融海嘯之前,我父親有一天打電話給我,說他去銀行辦事時被銀行職員強烈推薦做美元存款,他看到美元的利率比人民幣高不少,很是動心,便打電話問我應不應該做。我當頭一句就是“別做這種傻事!”當時人民幣持續單邊升值,美元的存款利率雖然比人民幣的存款利率高不少,但怎麼都比不上人民幣的升值幅度,如果不是真的需要使用美元,而是純粹為了投資而做美元存款自然是“傻事”一樁。
從這件真實的小事引申出去,人們真的會因為某國貨幣的利率高就轉去持有該國貨幣,從而導致該國貨幣匯率上升嗎?發展中國家政局動盪,通脹嚴重,如果沒有利率管制,名義利率必然遠遠高於發達國家,但真的會有投資者那麼蠢,按著“利率平價說”的指導去賣出美元,轉而持有這些國家的貨幣嗎? 1997 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由於港元受到國際炒家狙擊而導致銀行間的同業隔夜拆借利率飆升至百分之幾百。對於一個能夠進入該市場的投資者來說,他會因為這利率奇高無比而按著“利率平價說”的指導去賣出美元,轉而持有港元嗎?(注意 :前提是這個投資者不是為了狙擊港元而想持有港元,而是為了獲得這奇高利率的利益而想持有港元)顯然,上述回答都是否定的!這說明“利率平價說”早就被無數事實所推翻。
有人會說,“利率平價說”中的“利率”其實不是名義利率,而是“純利率”,那麼根據《經濟學講義》中的“利息理論”內容可得出以下推論 :純利率較高的國家,經濟增長就會較快。一個國家如果經濟增長較快,也就是物品的數量與質量增長較快,在其他因素不變(包括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不變)的情況下,該國貨幣的購買力一定會上升。根據“購買力平價說”,其匯率也會隨之上升。
也就是說,有“購買力平價說”就已經足夠解釋或推斷純利率較高的國家的貨幣匯率會上升,再搞一個“利率平價說”出來豈非多此一舉?
至於其他的貨幣分析法、超調模型……更是無須再論。外匯市場上的匯率表面上看是由供求關係的變動決定的,但決定這些供求關係的背後因素(局限條件),撇除因為故意造價所帶來的信息費用上升外,追根溯源一定是由各國的經濟實力與貨幣政策是否配合相宜決定的。
且說我有一個親戚在某省的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有一天我遇到他,他說他最近忙於研究“匯率形成機制”。
我聽了暗暗苦笑,想 :這有什麼好研究的?是的,那所謂的“匯率形成機制”,說容易不容易,說難其實也不難。說不難,是因為只要把《經濟學講義》中的“貨幣理論”學透了,匯率的本質就會很清楚。
說不容易,是因為外匯市場除了像一般的金融市場那樣存在著嚴重的信息費用問題外,還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政府管制,因此外匯市場是一個被極度扭曲的不自由的市場。各國政府的中央銀行動不動就以公開市場業務來干預匯率就不用說了,國際貿易中的貿易保護主義、國際投資中的種種鼓勵或限制、直截了當的外匯管制……都會或直接或間接地扭曲匯率水平,使之不能如實地反映各國經濟實力。這就猶如計劃經濟時代商品普遍受到政府管制,所謂的價格根本不是由市場競爭來決定的,簡單地使用供求理論怎麼可能知道價格形成的機制?
也就是說,傳統經濟學或教科書經濟學的匯率理論完全沒有關於交易費用的考慮,這是理論推斷與現實嚴重脫節的根本癥結所在。
而“國際金融”中關於匯率與國際收支的關係都是用彈性做分析的,《經濟學講義》早就批判過彈性只是個概念,根本形成不了可以進行事實驗證的理論,因此那些分析是無法驗證的。


第二講 重商主義

上一講綜述了“國際貿易”的體系,接下來順理成章就要進入“國際貿易理論”部分的學習了。根據前面“國際貿易理論”構成的簡介,本來是要講解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的,因為它是古典經濟學中處於正統地位的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前身。然而,在講解絕對優勢理論之前要先花很長的篇幅,極盡詳細地介紹早在斯密之前,也就是早在經濟學成為一門學科之前就已經出現的一個重要的經濟思想——“重商主義”(Mercantilism)。

第一節 為什麼“重商主義”如此重要
稱“重商主義”是經濟思想而不是經濟理論,是因為它還沒有一整套從假設、公理出發邏輯地推導出理論及推論的、合乎科學標準的完整體系。而且,這個經濟思想有嚴重的錯誤。大家可能會問 :這麼一個錯誤的經濟思想,為什麼本書要花很長的篇幅,極盡詳細地介紹呢?原因有三:
其一,亞當•斯密其實就是為了批判這個錯誤的“重商主義”而提出“絕對優勢理論”的。知道了什麼是錯的,才能更好地明白什麼是對的。通過詳細的介紹而知道重商主義為什麼錯,將非常有助於理解亞當•斯密的理論對在哪裡。
事實上,當本講詳細地介紹完重商主義之後,關於亞當•斯密的理論只需要花費少得多的篇幅就能講解清楚。
其二,雖然重商主義是錯的,並且早在兩三百年前就被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清清楚楚地指出了它的錯誤所在。然而時至今日,這種錯誤的思想仍然嚴重地影響著現實之中各國政府的國際貿易政策。可以這麼說,從重商主義這種錯誤思想的存活時間之長、影響之深遠而論,它遠勝凱恩主義,甚至是馬克思主義!這種現象證明了以下觀點 :在各種思想爭奪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競爭中,不是優勝劣汰(準確地說,是正確淘汰錯誤),而是適者生存!所謂“適者”,不等於正確,只是更適應有關的局限條件而已。尤其在政治生態中,更能適應政治局限的思想不見得是更正確的思想。然而,講授、傳播思想,當然要講正確的理論。以是否適應政治局限作為判斷對錯的標準,科學豈非成了政治的附庸?
其三,我想借講解“重商主義”的機會,闡述一個我還在構想中的全套解釋。
這個全套解釋當然是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的,但它卻用於解釋歷史發展、政治制度,屬�宏大敘事性質,要揭開“中國歷史之謎”。這將是這本講義與其他所有國際貿易教材大不相同之處。
本講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介紹重商主義 :第一,重商主義產生的背景(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重商主義)。第二,重商主義的主張,以及以此為基礎推導出來的政策建議。第三,重商主義為什麼是錯的。
借此機會要提出的那個全套解釋,將出現在第一部分。因為這一部分的性質是解釋現象,正是“經濟解釋”大派用場之處。通過解釋重商主義出現這一現象,我將和盤托出一個破解“中國歷史之謎”的全套解釋,進而可以引申去解釋更多、更宏大的現象。
第二節 國際貿易的爆炸性增長
重商主義盛行於 17 世紀至 19 世紀,為很多西歐國家採用。它的核心內容是,主張政府以管制性的政策去實現國家繁榮。但在詳細介紹重商主義的觀點與政策主張之前,先來看一下它產生的背景。
重商主義產生的第一個大背景,是航海技術的發展與“地理大發現”這兩個因素帶來的國際貿易的爆炸性增長。
眾所周知,連接中國(從長安出發)與歐洲的古代絲綢之路是在陸地上,但隨著航海技術的逐漸發達,海上絲綢之路(從廣州出發,起于秦漢,興于隋唐,盛于宋元)開始興起。與使用海路相比,通過陸地進行國際貿易的交通費用(Transportation Costs)與交易費用(Transaction Costs)是非常高的。事實上,即使到了現在,海上運輸費用也是所有運輸方式(包括空運)中最便宜的,因此最大量地應用於國際貿易之中的仍是海運。首先,從物理學上說,克服地面的摩擦力比克服水面的摩擦力所消耗的能量要高得多。而且,在海上可利用風力、海流作為動力,這對於蒸汽機發明之前的人類來說,比起用牛馬、駱駝拖拉車輛的生物動力要強多了。其次,在陸上會遇到多如牛毛的盜賊劫匪,他們利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利,用少數武裝力量就足以阻斷通行的道路。相比之下,海上雖然也有海盜,但沒有相當的財力是無法進行海戰的,這導致海盜的數量比陸上盜匪的數量要少得多。
交通費用與交易費用對國際貿易的規模與結構有重大影響。如果交通費用與交易費用很高,國際貿易規模會縮小,國際貿易的結構也會偏向于附加值高的所謂高端(高質量)產品。理論上的分析將會在後面講解國際貿易理論以及分析關稅、配額等貿易壁壘的影響時詳細進行,這裡只要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能讓人明白。
例如,假設現在從中國出口產品到歐洲去要花合計 1000 元的交通費用與交易費用,作為出口商會怎麼選擇出口的產品?顯然他不可能選擇出口一瓶水。因為這瓶水在這裡也不過賣 1 元,運到歐洲去至少要賣 1001 元才能彌補成本。可是,誰會願意花 1001 元買一瓶水呢?這種運費遠高於商品本身價值的情況,有一句粵語俗話形容得最絕妙,那就是“妹仔大過主人婆”(丫鬟比夫人小姐這些主子架子還大)。但如果賣到歐洲去的是價值1000萬元的絲綢,加上運費也只是1000.1萬元,完全有可能賣得出去。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古代的國際貿易對象都是奢侈品,因為只有這些高價值的奢侈品才能負擔得起那麼高昂的交通費用與交易費用。
然而,古代以奢侈品為主體的國際貿易結構,其一是導致國際貿易的規模不會很大。雖然奢侈品單件價值很高,但需求量很低,因此貿易總額並不大。
其二是導致國際貿易對整體經濟的意義其實微不足道。這些奢侈品只有大富大貴之家才買得起,與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毫不相干,有與沒有都沒啥影響,對整體經濟而言只是錦上添花而已。但是將目光投向現代,人們的生活之中有多少產品是來自國際貿易?片刻不能稍離身邊的手機,天天上網用的電腦,運動時穿的服裝、跑鞋,路上飛馳著的汽車……數不勝數!由於航海技術的發達,海上貿易大量取代陸上貿易,交通費用與交易費用大幅下降,能參與國際貿易的產品種類大幅增加,正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在國際貿易領域裡,這句詩不是悲涼,而是喜悅!
另一個使得國際貿易在整體經濟中的地位大幅上升的因素是“地理大發現”。西方自古以來就極其渴望與東方(主要是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往來。因為西方的飲食結構是以肉食為主,在那個沒有電冰箱的時代,需要使用香料醃制肉食以延長保存期,在食用時也要使用香料作為調味品以掩蓋肉食可能已經腐爛而散發的臭味。然而,西方與東方之間進行貿易,必須通過中東作為中介。現在的中東國家大多是靠石油致富,而在古代則是靠坐在東西方的中間做貿易中介而大發其財。西歐國家與中東國家在歷史上爭鬥不斷,宗教不同導致的文明衝突只是表像,深層次的根本原因還是經濟利益。因此,西方一直尋求繞開中東,直接與東方進行貿易的通道,以便把中東作為貿易中介而賺取的豐厚利潤收入囊中。
古代陸上貿易繞不開中東,近代海上貿易一開始也繞不開中東——因為當時唯一通往東方的海上通道是波斯灣!率先被發現的能繞開中東的新的貿易航道,是繞過整個非洲大陸,從南端好望角直接進入印度洋。這一條航道雖然比走波斯灣要繞長得多的路,但成功地避開了中東國家,很快成為了繁忙的航道。
這說明,與交通費用相比,交易費用往往更高!
因為這條航道最早是被葡萄牙人發現的,葡萄牙人利用這條航道發展國際貿易,從中攫取豐厚的利潤,形成強大的實力,壟斷了這條航道,其他眼紅的西歐國家想與之競爭卻沒有相應的實力,怎麼辦?我在《經濟學講義》中講解“覓價”(壟斷)時就已經指出,先進入市場的生產者可能因為先發優勢而自然
而然地形成壟斷地位,使得後來者怎麼也無法進入與之競爭。然而,這並不等於競爭不復存在,壟斷者從此就可高枕無憂。競爭對手可以另外開闢一個新市場,徹底將原有的市場淘汰出局,使處於原有市場之內的壟斷者也隨之被淘汰掉。
像柯達壟斷了整個膠捲市場,其實力之強已經不可能再有競爭對手進入這個市場將之擊敗。於是競爭對手的選擇是開闢數碼市場,以徹底淘汰膠捲市場的方式來與柯達競爭。看看各個西歐國家在近代陸續崛起的過程,當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這一次,進來的是西班牙,伊莎貝爾女王與哥倫布的天作之合催生了另一條更重要的新航道。
其實西方很早之前就已經有大地是球形的想法,但想法歸想法,要使想法落實為大膽的行動,經濟利益的推動力不可或缺。如果大地是球形的,則從西方去東方,不一定非要往東走,大可逆向思維往西走,一直走到盡頭不就是東方了嗎?哥倫布確實是大膽至極,因為在已經知道整個地球佈局的現代人看來,
他關於大地是球形的的想法雖然是對的,但以當時的航海技術,一直往西走,直到盡頭便是東方的設想還是太過不自量力了!從西方往西走到達東方,要跨過兩個大洋(大西洋與太平洋)與一塊大陸(美洲大陸),而傳統的道路往東走到達東方只需跨過一塊大陸(非洲大陸或亞歐大陸),二者根本不可相提並論。
然而,無知者無畏!正因為無知,哥倫布無畏地踏上了征程。在毅力與運氣的雙重幫助之下,哥倫布成功地跨過了大西洋,到達了美洲大陸。當時,他以為那就是他尋找中的印度(India),所以稱當地人為印第安人(Indian)。
這條新航道開闢的意義很是重大,因為它不僅僅是開闢了一條新航道,使西班牙在葡萄牙壟斷了海上貿易航道的情況下仍能突圍而出,也為後來的挑戰者起了示範作用,激勵更多國家投入更多力量去開闢新航道。更為重要的是它發現了一個新大陸,國際貿易版圖大為擴大,更多的產品與人口捲入國際貿易之中,自然而然地使得國際貿易的規模與國際貿易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力更上一層樓。
當時有一個所謂的“三角貿易”盛行了大約 400 年之久。這個“三角貿易”先在歐洲裝載鹽、布匹、朗姆酒等商品,運到非洲去換成奴隸,然後穿過大西洋把奴隸運到美洲換成糖、煙草、稻米等返航。雖然這過程因牽涉販賣“黑奴”而被史學家視為“罪惡”,但客觀地看待它,我們可以體會到多了一個美洲大陸對於國際貿易的重要意義。
航海技術的發達與“地理大發現”導致國際貿易爆炸性增長,這直接帶來了以下結果 :財富也隨之爆炸性增長了。然而,財富的爆炸性增長主要集中在一個群體 :那就是從事國際貿易的商人!也就是說,一個富有,因而實力強大的社會階層的地位上升,必然帶來權力的重新分配。因為有了錢,就會要求有權,這不僅僅是人性,更是必需。一個人如果有錢卻沒權,他就如同肥美的羔羊,只會引來餓狼的垂涎。有錢的人必然要求獲得足夠的權力來保護他的錢財,並進而要求更大的權力去進一步地增加他的錢財。
但是,商人階層憑藉國際貿易帶來的滾滾財源而崛起,並進而掌握國家權力,並不是簡單的改朝換代,而是有著更深遠的政治制度變遷的影響。那就是民族國家的崛起!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3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