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給冥王星(2021經典版)
滿額折

給冥王星(2021經典版)

定  價:NT$ 360 元
優惠價:90324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6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這變幻莫測的時代
我們更需要張惠菁

2021經典版特別新增――
張惠菁新序〈虛空燦爛〉、孫梓評專訪〈給自己〉

接住所有那些從時間裡刺穿而來的。有時是考題,有時是種子生長的信號。

《給冥王星》大部分的文章寫於二○○六年前後。那年,張惠菁的工作與生活都經歷極大變動。現在重讀,張惠菁說:「這些文字中隱有棘刺,是她在那變動時代中張望,試圖看得更透,結果也確實有些視線穿透時間而出,到達此刻,甚至未來的我跟前。『原來當時的我已經知道,也寫得出這樣的體會,後來卻還是跌跤與疼痛。』想到這裡,有時覺得人生近乎喜劇。……

多年前,我在〈風塵僕僕〉這篇文章中寫道:自我乃是舟筏。此時我想,這個自我的外延,與社會、與大我、與世界銜接組合的方式,何嘗不是舟筏的一部分。無論和諧或衝突,共鳴或抵抗,締結或斥離,也都是這舟筏行進的方式。我們因它而經歷,因它而思索。在此生中捎我一程的,一路或遠或近相伴的,不是只有「自我」,更有每個時空當下緣法關係的萬般變化。我如今看著這艘「舟筏」,歷經多年,在我眼裡它的定義擴充,未知是航道算式內的隱藏值,其軌道是燦爛的虛空。這艘舟筏,我仍然對自己說:我信賴它,在地面上稍我一程。」

「這本書獻給所有經歷過生命中意想不到變動的人。」初版〈後記〉中有這麼一句獻詞,擊中二〇二一年重讀此書的我――原來,比霧更深的地方,乃變化愈加劇烈的時代:撲朔難平的全球疫情,網路發達的科技威權主義,多點觸控技術超越「平面」局限及其嶄新困境……霧沒有心,洋蔥剝開過程即是抵達。有些後來發生的事,重溯已完成的書寫時,像忽然回頭看見夜空中被除名的星,閃爍著神祕的連結。――孫梓評

作者簡介

張惠菁

台大歷史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學碩士。199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流浪在海綿城市》,其後陸續發表有小說集《惡寒》與《末日早晨》,及《閉上眼睛數到十》、《告別》、《你不相信的事》、《給冥王星》、《步行書》、《雙城通訊》、《比霧更深的地方》等作品集。

張惠菁的書寫有她獨樹一幟的人文深度。題材往往發自她對當代人類生存狀態微細而敏感、特殊的觀察。曾經學史、曾在博物館任職,以及在上海、北京生活工作的經歷,使得她文章中常見信手打開的時空跨度。2019年起進入出版行業,現為衛城出版、廣場出版總編輯。

虛空燦爛――在有冥王星的天空下(節錄)

比如一個夜晚。比預想來的涼,也比預想來的靜。忽然就在那多出幾分的涼與靜裡無話可說。感覺有些簌簌地,似乎是擁擠的世間規範深植於我身上的某些制約,正在蒸發而去,細小魂魄一般從毛孔抽離散逸。一下子意識到,自己正在無所方向無所欲求之處。即便正走在路上,也並不覺得原來要去的地方真有非去不可的意義。如此,在時間與有限性的念頭再次湧上來之前,或許就是置身於荒野吧。而荒野,明確地呼吸著。
又比如那些週末的日間。因為家住在五層樓高的空間,正好是巷弄內樹木葉冠的高度。於是從清晨起,鳥聲便一直是背景音。倘若打開書,不,打開劇吧,這些背景音就會從意識中遠去,讓渡給劇裡的影像和聲音。其實是自願脫離日常,去跟隨劇裡的時間軸。而倘若又不是一齣足夠好的劇,常常就會邊看邊虛無地感到,自己為它放棄了點什麼,大概是時間的另一種可能吧。有時,也就聽著鳥聲再把自己的意識招回來,回到當下這個物理性空間。這個沒有殺人懸疑,沒有笑點或哭點,不以單一故事推進的時間。這個飽含歧義的此刻。
那些是意識到時間的線性的時候。也是意識到,時間的線性既是一種可能,也是一種陷阱的時候。是意識到在這一條線之外,還有一條平行的、還有一條歪斜的、還有不同轉速的時間的時候。是生出置身在此時間之外的念頭,從另一個角度俯瞰自身的時候。
又比如有一次,在用銅油擦拭一個生了綠銹的,手掌大小的憤怒尊像。一直覺得不夠乾淨。擦了一陣,開始發亮,放下時覺得還可以。過了一會再回來,又再看到,卡在細小的火焰紋路裡、火焰與底座的交接之處、腳踏的位置等等,還有更多藏得更深的銹垢。於是忍不住又再拿起來清理。一直到有人跟我說可以了,不要再清了,叫我去做別的事。從實際投入的時間或許是如此,或許還有其他的事更應該做,又或許,當時那盯著無盡細小處的污銹的我確實是在逃避著什麼。然而什麼是更該做的呢?那就像是站立在地面上,忘乎時間所以,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地打掃整理著一個小空間,忽然有宇宙飛船從上方經過,有人從那裡喊你。你接觸到的或許是一個更大的時間度量。而你真的應該拋下手邊的事,搭上那艘飛船嗎?
真相是,有我無法搭乘的飛船。它航行如此之近,彷彿正從頭頂掠過。我仰頭看著那飛船閃爍的底部,它巨大的量體我無法忽視,然而我不在它之中。
倘若一個人錯過宇宙飛船不只一次,是不是註定他是一個無依者?或是,正因為不在船上,他見到那飛船,又見到那飛船以及其他的飛船,系統與其他並行運作的系統。見過那些敘事,有的光輝熠熠,有的龐大。見過許多卻一直不屬於其中任一,游離逗留在它們之外。每次見到飛船都同時看到飛船之外更大的黑暗的宇宙,並且無法把眼光從那虛空移開。倘若一個人是這樣,那麼或許對他而言,多系統而無究極的歸屬,無法據為己有的廣大,便是世界的本質。



寫《給冥王星》的那段時間,我的生活經歷很大的變動。離開前一個在博物館的工作,接受了一個在上海的私人公司職位,於是打包行李,搬到對岸去。
現在回頭看那段時光,其實很不可思議。
再把時間往前倒轉個幾年,父親在十分突然的情況下辭世。我和家人都沒有心理準備。因此父親的死並不是個結束,而比較像是一個潘朵拉盒子打開。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各自在心裡一遍遍淘洗,父親的驟然離去、他所留下的空白,死亡,對我們意味什麼。我和姊妹生活在距離遙遠的城市,因此我們是各自孤立地面對這道題。而它在時間中不斷以各種變貌出現。
最初那段時日,對我而言最艱難的,或許不是從父親轉移到我身上的家庭義務,而是一種對敘事的抵擋。我在抵擋著,母親從無意義中尋找意義的企圖。母親在父親逝後,嘗試過各種敘事,試圖定義那個男人的一生。她會忽然開始數說,他做錯了什麼、為何不能做得更好。她經常在吃飯的時候,在走路的時候,忽然就數說起父親來,一遍一遍,夾帶著情緒的衝擊。起初我試圖為她開解,後來只能沈默以對。
更後來我才理解,那無數次輪迴的述說,其實不是關於父親,而是關於母親自己。在父親之死帶來的忽然變動前,母親需要一個解釋。然而她能夠找來充作敘事支架的,只有那些最世俗的價值:這個男人是否成功,是否負責,我們的家庭是否符合別人眼中的美滿幸福,讓丈夫那樣死去是不是一種失敗,丈夫放手離去是不是對我們這個家的一種背棄。這個敘事空間,其支架落定的位置實在太被世俗標準所決定了。母親並不是個不智的人,但當人太想在標準中肯定自己時,是無法從標準中脫身的。
就像建築在風中的沙堡。我們一隻眼睛已經看穿,那是禁不起拆穿的幻影――它的每一粒沙子,即使確實出自父親生前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其被建構安置的位置也只是呼應某種,對我而言十分專制的價值觀。然而,在現實生 活中,我們又因為建築這虛幻沙堡的正是我們的親人,而投鼠忌器。從這點上 說,我對父親的送別,其實沒有即時完成。那場按著習俗走的告別式,那套司儀在儀式中理所當然講述的,充滿世俗語言的亡者人生回顧,實際上是行不通的。用世俗價值捏塑一個人人生的敘事,是一件過小的緊身衣。一旦意識這點,便回不了頭去相信。日後我在還會不斷遭到那敘事的伏擊。伴隨著我自己人生的失敗,那由虛幻的沙粒構築起的城堡的形狀,總在每一個岐路的時刻發出地鳴。那沙風暴在說,你既已不信,為何還要走進來?
還要到累積足夠多的失敗以後,我才逐漸學會,或許,確實是有可能一隻眼睛看穿虛妄,一隻眼睛看出(像把虛空中的點連線成圖形般)令自己令他人在此世安魂的敘事。那是一個選擇,出世與入世。或許,早有許多人即使不說,也已經這樣在做。這是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的命題:拓展敘事以安置那些被排除的無處容身的事物,與看清建構的虛妄而解消那些失效而成為魔障的敘事。兩者同時發生,相互轉動。再解消再建構,再建構再解消。
這大概是西元兩千年初,我處在的一種狀況。世界大環境似乎是樂觀的,網路正發展,「全球化」三個字經常浮現,不久便出現了像《世界是平的》這樣的書。台北蓋起了一〇一大樓。我在故宮工作,那也是一份不易的工作。但是不久故宮開始籌備南部分院,而且將是一所亞洲博物館。新的事物在發生。然而世界蓬勃的表象下,改變或許並沒有那麼快。在我人生的許多角落,我仍然與各種陳舊的敘事搏鬥著。它們自四面掩至。家人,社會,有時也是我自己。
二〇〇六年,我在故宮作為機要秘書的職務,隨院長任期結束而終止。我去了上海。(未完待續)

目次

序 虛空燦爛――在有冥王星的天空下

光頭報告
為了追見一節竹子
果蠅
路邊攤的Brunch
亞歷山卓城
假面亞歷山大大帝
圖書館形狀的慾望
姨丈
給冥王星
滿城的樹葉
火攻
完整的PK
一千年夜宴
許多人的傳奇
時尚刺客
祖母綠
上海式分手
城市的暗記
一句沒聽見的話
潤七月之秋
浦律子
風塵僕僕
高原與鐵路
手工鞋作坊
尋歡作樂
清十郎的抉擇
納博科夫的蝴蝶
當記憶說話的時候
風中沙堡
冬城
暱稱的流浪
衡山路
後記

附錄 給自己――張惠菁談《給冥王星》孫梓評

書摘/試閱

〈光頭報告〉
二○○六年的四月,我理了光頭。
說起來台灣的男生,多少都理過光頭,或是很短的平頭。但是大部分的女生幾乎一輩子不會看見自己光頭的樣子。頭髮可以做很多的變化,留長,剪短,打薄,留瀏海,染色,挽起來,編辮子,別髮夾。換髮型是一種最容易的改頭換面,比出門旅行還要快速有效率。如果你想要在生活裡做點改變,但肯負擔的風險又沒大到換工作或換男友,那換個髮型已經算是成本最低的了。
光頭例外。不知道爲什麼,女生理光頭至今仍被認為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氣的事。你可以把頭髮削得很短,染奇怪的顏色,但是光頭,大家還是會問妳:「是出家還是出櫃?」頭髮這東西,在文化裡,真的是被賦予了某種意義,現代人就算不是像參孫一樣把頭髮當成力量的來源,也是把它當作一種裝飾,一種表情,或像一件衣服。而我們已經習慣對任何的裝飾、表情、衣服都緊抓著不放。扔掉其中一樣,像是要你繳械似的。
實在沒那麼嚴重。二○○六年,因爲修行上的需要,我終於看到自己光頭的樣子。第一個印象是:原來我的頭這麼小,五官的位置是這樣,整個比例都變了。鏡子裡的這個人既是我、又不是我。不過是把頭髮理掉而已啊,有什麼東西微妙地改變了。這個改變可能還要花一點時間成形,滲進我內裡,但是它確實發生了。
理髮的那天,晚上我的幾個朋友在一起吃飯,打電話來問我,去不去呢?我說,就去一趟吧,不過有件會讓妳們嚇一跳的事喔。到餐廳的時候我戴著帽子,他們全都轉過來,笑著用一種「妳搞什麼鬼啊」的表情看著我。
我把帽子拿下來,他們就開始大叫。不停地大叫。
接下來幾天,大概是我有生以來連續嚇到最多人的日子。看到我的人,當著我的面大叫。沒看見我只聽說了這件事的,在MSN上用表情符號大叫。我這輩子從沒被這麼多人大叫過。他們每叫一次我就再說一次:是的,是因為修行,但是沒有出家,也不是要去踢少林足球,只是理了光頭而已啊。
小芝說,好像很清麗的女尼,但是又有一點妖豔(奇怪,清麗的女尼跟妖豔到底是怎麼連在一起的?)。小慈說,看起來像是爲了拿金馬獎而落髮的女明星(可能因為那天我戴著報童帽和墨鏡)。有人積極地建議我在耳骨上穿幾個環(為什麼光頭就一定要穿耳骨環呢?)。出去吃飯,點完菜後很自然地拿下帽子,麵店阿姨忽然用全店都聽得到的嗓門大聲說「哇妳好酷喔」,真是嚇死我了!(我說謝謝,那可以送我小菜嗎?)見到藝術史學者柯律格,留著灰白短髮的他,跟我說的第一個話題是有關電動理髮刀的號數問題。
大家都會開始聯想,在小說或電影電視裡看過的光頭女生,比如說《笑傲江湖》的儀琳師妹(還會有人搞錯講成岳靈珊)。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會對我提起賴佩霞,說:「你知道她嗎,她也是因為修行的關係理了光頭。」但是有一天我忽然想起,完全沒有人提到辛尼歐康諾啊。一個名字被遺忘,就表示它不再會被拿來比較、譬喻,不會再被用來拼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了。事實上我也幾乎忘記她了。那天回到家裡我翻出辛尼歐康諾的CD來,聽了一次,然後收起來。
我和人的關係似乎微妙地改變了。當我的朋友們看見我,在第一眼的吃驚之後,接著便會開始尋找語言,試圖描述、解釋我現在的樣子,說好或不好看、說像或不像誰。這些話語,其實也是在重構他們對我這個人的認識吧。我對自己的認識也是一樣,身體與臉孔變得陌生,早上打開衣櫃我想,這樣就不適合穿洋裝了吧。理頭髮,說起來只是一個外在的動作,卻好像起了一種直接的作用,強制地把我從原來那個叫作「張惠菁」的固定形狀鬆脫開來。
於是我們就可以去面對某些更深層、也更基本的東西了。
於是才發現,所謂的「自我」,是怎麼樣一種既狹隘又廣大的東西。以前留著頭髮的時候,那個人是我。理了光頭以後呢,我還是我,這個存在還是存在,卻又好像變了一個人,很多感受不一樣了,我和人的關係也不一樣了。但這個竟然也還是「我」,所以先前對「我」的一些執著是迷信而褊狹的嘍?真正的「我」是很廣大的嘍?它還可以繼續變化下去?生命本身可以容受我從沒有預想過、無法以理性預作準備的變化?
有一天我到學校查資料,遇見一位師長。她看見我的光頭,當然也嚇了一跳。那天我忽然覺得有很多話要說。外表究竟是怎樣的東西?我們認識的自己,有多少是受了別人看妳、或是妳看自己、或是妳想像他人看妳的眼光所影響呢?這些交錯而紊亂的視線,我們如何受了它們的牽動,有沒有可能整理成更單純坦白的眼光?在學校的茶水間裡,老師聽著那些還在整理中、混亂而不成熟的想法。
「妳師父是給了妳棒喝啊。」她微笑而包容地說。「從妳最在乎的事情開始斬斷。」
有時覺得,在這世間發生的許多事,像是投到存在的水塘裡的一塊明礬。在這自我的水塘中,有些念頭浮現,有些沉澱。也許正在逐漸地聚攏形成,一條新的路徑。


〈給冥王星〉
冥王星被從太陽系給除名了。
在國際天文學會上,學者們對行星定義做出表決,把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
MSN上,有人告訴我這個消息。冥王星其實很小,不比月亮大。和太陽系其他八大行星相比,繞行的軌道也反常。究竟能不能被稱作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呢?其實很難講。
「原來一直誤會了它啊,」我開玩笑地說:「雖然有一點傷心,但還是祝福它吧。」
為這句話按下輸入鍵時,突然心驚。那彷彿一種關係的隱喻。看似接近,實則是完全不同系統的運行。
於是便在咫尺之遙,以一整個宇宙的距離錯過了。

直接導致了冥王星與太陽系的關係被重新考慮的,據說是去年一位美國天文學家觀測到比冥王星更遠、定名為「齊娜」的星球。由於齊娜的出現,使得天文學家們必須重新檢視太陽系的外圍地帶。如果冥王星是行星,那齊娜是不是也能看作第十顆行星?如果齊娜不算,那冥王星能算嗎?
這或許不只是公平性的問題。就像生命中許多後來發生的事,迫使你去思考前此發生的種種。出現了下一次的天長地久,前一次也不能說是不算,但它對你的意義就得重新衡量了。
而冥王星又是一顆以希臘神話中冥界之神來命名的星球。彷彿死亡它遊走在視野的最外緣。以一種無法預測的路線,出現,隱沒。
彷彿在說:你以為死亡是人生最遠的一站嗎?其實它完全是屬於另一個系統的事啊。它掙脫了你為他安排的,作為星系終點站的位置,逸出到黑暗的宇宙深處,未知的領域。它繞著我們看不到的核心。它切割太空以令我們驚異的角度。它是無法被定義的,我們卻受著它的牽引。死亡在幽冥中劃下了一條看不見的終點 線,我們不知道終點線在何方,只知道它存在,於是便為了那存在 而愛,而恨,而希望與絕望。
而希望地恨著,絕望地愛著。
現在它卻在作為終點線的定義之前,都要面無表情地反叛。

冥王星表面的溫度約是華氏負三百四十八度,繞行太陽一周要二百四十八年,體積不比月亮大,成分不明,可能是由岩石與永凍的冰所構成,表面的暗影或許是射線或許是實體--在那天文望遠鏡只能模糊捕捉的不可測的世界,你甚至不知道你「看」到的是光或是物質。
寒冷,遙遠,神祕而游移。這些出於人類的揣測,與描述的語言,對一顆星球而言太過唐突。怎樣的溫度是寒冷?西伯利亞的冬天,還是百分之三十由冰塊構成的星球表面?盛夏的正午在人群中突然襲來的一陣孤立感,還是沒有光的宇宙裡堅硬的存在?
我們在科學雜誌上看到的,那些色彩豐富的宇宙星圖,其實是科學家和編輯們為了讓讀者明瞭而上的色啊,有人這樣提醒過我。在外太空遠離了人類感官經驗的世界裡,那些計算式探測出來的質量、能量,難道就一定是光嗎?說不定是聲音?
我被這個假說給吸引了。在我們五感的世界裡,視覺最為直接有形。張開眼睛你就迅速獲得對周遭世界的一個印象,遠近空間,可即可用的事物。會不會這世界在另一層次上,是被聲音所結構?或被氣味、被思維結構?

有時我想我是否活在一個咒音裡。
冥王星也象徵潛意識,及將潛意識化為實體的力量。我好奇那是什麼樣的力量。我好奇於一切的轉化。我好奇於從意識底層翻攪上來的衝力。我好奇於核裂變。從核心的地方開始瓦解,剎那湧出危險豐沛的能量。徹底的蛻變是一種焦土政策。死亡與新生互相咬住了對方。天地藉由憤怒而慈悲。毀滅與變化發生在每一 天。
沒有空氣作為介質傳遞聲音,每一個星系都是在全然的無聲中完成了新生、爆炸、擴散,到死亡的過程。有時坐在咖啡店裡和朋友聊著天,或是談著工作,毫無預兆地,忽然就意識自己正在跨越著一道關口。內在看不見的地方,你突然摸著了一直以來擋著的無形的牆,感覺自己正在打開它。
這寂靜的過程,微細且無言。坐在我面前,笑著的說著話的人們看不見。或許他們也是這樣,在我看不見的宇宙裡飛行。都是的。

最後一次見到你的路口,我現在才明白那原來是一條河,或是一道地層下陷,從那裡開始時間有了不同的轉速,我們再也不站立在同一個地面了。從軌道最靠 近交錯的那一點,逸出朝向全然不同的宇宙。逐步擴張的距離,我曾經以為會是荒涼的,而今竟令我心安。所謂錯過,並不是什麼「如果那時再努力一點」,或「要是做了另一個決定」就好的事。從來都不是。那是二個星系不同的軌道與規則啊。
在那個路口,冥王從斷裂的地面升起,翻轉意識與無意識,有什麼被吸入黑暗,打開了另一個空間。
一種分裂啟動了。在最陰暗核心的內裡,有什麼微小的事物突然迸開了。忽然世界變得好安靜。所有蠢動的念頭,凝止、收束在一道光裡。一道吸收了過去與未來的光。凝縮了一切,尚未放散以前。
就停在那裡。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