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不可能的信心:中國內地會百年宣教傳奇1865-1965
滿額折
不可能的信心:中國內地會百年宣教傳奇1865-1965
不可能的信心:中國內地會百年宣教傳奇1865-1965
不可能的信心:中國內地會百年宣教傳奇1865-1965

不可能的信心:中國內地會百年宣教傳奇1865-1965

定  價:NT$ 400 元
優惠價:9036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0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唯有在面對人眼中不可能的情況,人才會完全將「不可能」交託在上帝手中。

1865年6月,戴德生以10英鎊開設名為「中國內地會」的戶頭,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卻承載了上帝滿滿的應許。在戴德生充滿活力的領導下,內地會宣教士進入遼闊的中國並深入內陸宣揚福音,致力「將福音遍傳中國」。作者賴恩融如實記錄中國內地會第一個一百年(1865-1965)的奇妙經歷:他們無償事奉,卻從不負債;他們雇用了數以百計的同工,卻從未承諾任何薪酬;他們從未募款或開口要錢,卻得到超過百萬英鎊的奉獻。
本書獨特之處在於,提供了1905到1950年代初期中國整體教會的歷史,見證中國教會逐步成熟和中國教會領袖的興起,這也是中國歷史中劇烈動盪的時期。本書不僅是宣教史,也是少見的差會史,幫助我們看見上帝掌權的手如何在人類歷史中運作。

上帝的工作通常有三個步驟:從「不可能」,到「困難重重」,最後――「成了」。
――戴德生

作者簡介

賴恩融(Leslie T. Lyall)

1905年生於英國切斯特。父親為佈道家,帶著家人到印度等地傳福音,傳福音及宣教的經歷深深印在賴恩融心中,最終上帝呼召他去到中國。
賴恩融於1929至1951年以內地會宣教士的身分在中國服事,期間深受楊紹唐影響,也曾與宋尚節配搭服事。1936年,他與第三代宣教士祝美蘭結婚。抗戰期間,賴恩融夫婦遷往貴州安順,接觸許多因戰爭遷往大後方的大學生,並帶領多人信主。戰後,賴恩融一家到了北京,繼續學生事工。直到1951年,因政局變化,他們被迫撤離中國,結束了三十多年在中國的服事。賴恩融回到英國繼續宣教工作,此一階段,因著他熟悉內地會/海外基督使團的歷史,贏得「內地會先生」的稱號。
賴恩融寫過多部關於中國教會歷史的著作,除了本書外,另有:《中國教會三巨人》(Three of China’s Mighty Men)、《風雨中的教會》(Come Wind, Come Weather)、《萬有主宰》(God Reigns in China)等。


述說差會的歷史 / 魏外揚

本書是內地會創立一百週年的簡史,出版於1965年,如今內地會薪火相傳已超過一百五十年,我們為什麼還要出版這本為一百週年而寫的歷史,究竟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這樣至少可以彌補一點華人教會過去對於差會歷史的忽視。幾十年來,雖然我們出版過不少內地會宣教士個人的傳記,例如《戴德生傳》、《我成了一台戲》、《韓婆婆傳》、《劍橋七傑》等,也帶來巨大的影響,但是我們對於這個差會較為全面的認識顯然不足。
在眾多來華差會中,內地會是一個比較重視出版傳記、歷史的差會,所屬的宣教士中,優秀的作家也不少,本書作者、劍橋大學畢業的賴恩融就是其中之一。1929年,賴恩融回應內地會緊急徵召200人的專案來到中國。1936年與內地會元老祝名揚的孫女祝美蘭結婚,抗戰期間遷往貴州安順,得以接觸許多因戰爭遷往大後方的大學生,並且帶領多人信主。戰後賴恩融遷往北京,定期在天壇附近向流亡學生傳福音,並協助成立學生團契,造就許多年輕學生的生命,其中好些更成為日後的屬靈領袖。賴恩融回英國後始終關注中國教會,除了組織祈禱會、演講會,也寫過多部關於中國教會歷史的著作,包括《宋尚節傳》、《風雨中的教會》、《中國教會三巨人》、《萬有主宰》等書,以及這本《不可能的信心》(A Passion for the Impossible)。
我一向認為,優秀的歷史著作,應具備數字、名字和文字這三個要素。所謂數字,是指提供正確的數字,例如納粹政權屠殺600萬猶太人、日本軍人在南京屠殺30萬中國人,如果有人根本就不相信這些數字,還談什麼反省與道歉呢?所謂名字,是指舉出當事人的名字,他們是一個個有名有姓、有血有淚的人,而不是冰冷無情的統計數字。所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上,刻有5萬多個陣亡軍人的名字,而且還不斷增補上去。所謂文字,是指講述當事人的故事,各人經歷雖然不同,卻都有令人感動與感慨的地方。從數字、名字到文字,這就是研究教會歷史的過程與意義。賴恩融寫的這本內地會簡史,在數字、名字、文字這三個要素方面都有相當的著墨,因此我認為是一本簡明扼要卻又激勵信心的史書,值得加以推薦。
本書當然也有缺點。也許由於賴恩融在撰寫本書時,自己仍是到處奔走、全力推動宣教事工的一員大將,因此查證文獻的功夫略顯不足,所以書中出現一些年分、事實上的錯誤,藉著這次中文版翻譯出版的機會,已由譯者、編者盡量加以修正。
走進較有規模的神學院圖書館,可以發現書架上陳列不少差會的歷史,有些內容涵蓋全球各地,有些單獨講述在中國的發展。可惜這些著作極少譯成中文,使得在宣教歷史這個領域中,差會史成為最冷門的部分。因此本人期盼,除了這本內地會的簡史得以中譯出版外,將來會有更多的差會史經由創作或翻譯而出版。〈詩篇〉78篇4節教導我們「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透過述說差會的歷史,我們可以見證神的確是歷史的主宰,在歷史中彰顯祂的美德、能力和奇妙的作為。


前言

1965年6月25日是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譯注:簡稱「內地會」。1965年改稱「海外基督使團」(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成立一百週年紀念日。戴德生正是在那個日子定下劃時代的決定,成立一個以福音遍傳中國為宗旨的差會。耶魯大學賴德烈(Kenneth S. Latourette)教授形容戴德生是「歷來最偉大的宣教士之一,也是19世紀因宗教或者世俗目的而來到中國的外國人當中,最具影響力的四、五個人之一。」戴德生在中國所成就的,可說是等同於李文斯頓(Livingstone)在非洲以及克理(Carey)在印度的成就。在他及其同工的努力下,西方世界得以進入中國內陸神祕又遙遠的省分,補足耶穌會和其他羅馬天主教差會以往在這方面的成果。他們深入西部,直到西藏,進入西南方住著150個少數民族的深山,又往西北進入新疆和蒙古。在這些努力下,新教事工得以遍及所有中國族群,並為基督教會奠定穩定的基礎。其他差會各在適當時機參與建立教會的使命,但內地則獲得在幾乎所有中國內陸省分率先播下福音種子的殊榮。沒有任何一個羅馬天主教與新教機構,曾經差派這麼多的宣教士前往中國。這段時期,基督教的傳教運動,在中國帶來的歷史影響雖不易評估,但非常深遠。
賴德烈說:「在基督教整個傳教史上,內地會佔有非常獨特的地位。」1865年之前,幾乎所有差會都直接隸屬於各個傳統宗派。這個新差會從一開始就超越各宗派,後來又成為跨國差會。從那時起,順利促成各宗派攜手合作達一百年之久。內地會的背後,沒有任何宗派或者大型教會機構的支持。在初始階段,戴德生沒有什麼當權或富裕的朋友。內地會成員表示,他們在財務上完全倚靠上帝的供應。後來,其他差會在屬性與財務上也採取類似的原則。如今,遍佈在各大洲的跨宗派差會遠超過宗派差會,他們所聚集的宣教士人數,可能超過以往所有傳統教會差會的總和。就這樣,戴德生引發起一波巨大的浪潮,並且對整個世界所造成的深遠影響,已超過他所創立的內地會。
戴德生在年輕的時候,便有心測試基督教所信靠的上帝是否會實現祂在聖經中所應許的一切。他願意親身實驗。上帝一再向戴德生清楚證明祂確實會回應單純坦率的信心。戴德生的信心隨著操練而成長,他整個生命便是建立在一段簡潔清楚的信條上:「世上有一位真神。祂已經藉著祂的道說話。祂言出必行;而且祂有能力也願意實踐祂所應許的一切。」戴德生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他是信心堅定的偉人,願意為上帝的應許而獻上自己的一切。
救世軍也在1965年慶祝成立一百週年,其創始人卜維廉曾經說:「上帝深愛那些滿腔熱血,知其不可為而為的人。」戴德生正是這樣的人。只有鐫刻在倫敦北部內地會總部大門上的格言才能說明他為何能夠完成所有的豐功偉業並創立內地會(他的不朽之作):「信靠上帝。」(Have faith in God)因此,內地會一百週年紀念就是向這個充滿懷疑的世界作見證,證明上帝確實存在,祂不但活躍在這個世界上,而且祂依舊回應那些積極信靠祂的人。

目次

〔序一〕反對勢力中的契機 戴繼宗著/吳望華譯
〔序二〕述說差會的歷史 /魏外揚

前言
歷史背景
第1章 航向惡水
第2章 芥菜種般的信心
第3章 往未知之地前進
第4章 信心的賞賜
第5章 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
第6章 新世紀悲劇
第7章 後續發展
第8章 帝國崩潰
第9章 紅星升起
第10章 大撤退
第11章 「 進攻!」
第12章 復興
第13章 無法隔絕
第14章 危機
第15章 猶如一支大軍
第16章 有能力的不多
第17章 萬族
第18章 久攻不克
第19章 重重難關
第20章 阿拉之外別無真神
第21章 另一道曙光
第22章 反攻
第23章 走路的鞋
第24章 向標竿前進

附錄
一、附注
二、參考資料
三、譯名對照

書摘/試閱

第1章
航向惡水

……不久前才取得醫師資格的戴德生無法忘懷他在中國見到的景象,以及中國百姓的愁苦與精神上的迷茫。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未曾聽過耶穌基督的好消息。那天早上,教會裡歡欣喜悅的基督徒和中國垂死的數百萬人形成的強烈對比,讓他感受到無法承擔之重。
幾個星期以來,他一直知道上帝正呼召他邁開大步,把福音傳給那幾百萬未得之民。然而,他整個人怯於承擔這個責任。他無法想像,一個他這樣默默無聞的年輕人,既沒有任何機構支持,也沒有任何富人資助,怎麼可能嘗試這種不可能成功的作為。他內心的衝突非常劇烈,甚至他的身體也吃不消。一個朋友邀約他到柏萊頓短期休假,希望海風對他有所幫助;但釋放他心中壓力的不是海風。那個星期日早晨,戴德生降服在上帝面前,接受祂賦予的使命,帶領一個先遣團隊,前往當時沒有任何新教徒和宣教士的中國11個內地省分和蒙古。旁觀的人可能會看到沙灘上那個孤單的身影突然停下腳步,走向一個座位坐下來。他在那裡打開隨身攜帶的聖經,閱讀〈約伯記〉19章23節:「惟願我的言語現在寫上,都記錄在書上。」接著他在頁面上緣寫下:「為24位甘心而能幹的工人禱告。柏萊頓,1865年6月25日。」在降服上帝的旨意後,戴德生緊接著做了這個禱告,毅然決然委身於這條不尋常的順服道路。多年後,戴德生提筆談到這件事時,說:
當我孤單在沙灘上,靈裡承受極大痛苦的時候,主馴服我不信的心,於是我降服了,獻上自己服事主。我告訴祂,一切的問題和後果都由祂承擔,因為身為祂僕人的我,責任就是順服與跟從祂,祂要指示、眷顧、引導我以及那些與我同工的人。
戴德生是在1853年首次奉派前往中國, 那時年僅21歲的他從利物浦啟程參與中國傳道會(Chinese Evangelisation Society)的事工。七年後,結婚成家了的他返回英國調養身體。他在療養期間,不但完成英國皇家外科學院(M. R. C. P)的研究工作,也把新約聖經翻譯成寧波方言。然而,在不得不返鄉的幾年間,他對中國百姓的深切關心絲毫未減。當時在中國的新教宣教士僅有91人,大多數都來自北美,分別屬於20個差會。他們的工作範圍僅限於12個沿海城市以及揚子江上游的漢口。戴德生竭力讓幾個英國差會關注龐大的中國福音工作,但終歸徒勞。這一切的工作量非常沉重,而且缺乏支持這麼龐大事工所需的財務資源。1865年4到6月這段期間,中國的需要更加迫切。難道真的一籌莫展?真的沒有任何人看到數百萬尚未信主的人即將滅亡,然後願意扛起這個重擔?如何才能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使命?上帝要他怎麼做呢?就這樣,到了6月25日這個關鍵日期。
戴德生回到倫敦的第二天,壓力一掃而空,他的太太幾乎認不出他。他在星期二前往倫敦市郡銀行(London and County Bank)。
他告訴櫃台行員:「我想開戶。」
「好的,先生。請告訴我您的姓名!」
「我不是為自己開戶,而是為中國內地會開戶。」
這就是「中國內地會」這個名稱首次出現,此一名稱簡潔的描繪出這個剛萌芽的差會未來的活動。
「您打算存多少錢呢?」
「就10英鎊,謝謝。」
行員或許會感到有點意外,但他一點也不知道這個從來不曾聽說過的組織,在面對這麼重大的使命時,根本沒有任何人力資源。正如已故陶恕博士(Dr. A. W. Tozer)的形容:「信心就是重新調整我們的眼光……信心就是在經歷生命中任何境遇的時候,定睛仰望那沒有難成之事的至高神。」
接下來幾個月,戴德生受邀到伯斯和都柏林舉行的代表大會以及北倫敦的密爾美會議中心(Mildmay Conference Center),他以中國為主題發表演講。愛爾蘭在1859年的大復興,已經預備好當地基督徒的心承擔這樣的挑戰。他徵召宣教士的禱告,逐漸得到回應。許多人響應他情詞迫切為中國的呼求而獻上自己。凡看似具備必要條件的弟兄姊妹逐一被挑選出來。雖然一般認為,受過良好的教育是成為宣教士的要件,然而戴德生的需要非常大,因此他願意接受那些「資質平庸且才能有限的人」,前提是他們的品格和靈命符合要求……
戴德生夫婦在1868年將他們的總部從杭州遷移到大運河畔的揚州。13世紀蒙古忽必烈大帝在位時,馬可波羅曾擔任揚州總督。關於「洋鬼子」的最荒唐謠言迅速蔓延開來:傳說中,他們吃嬰兒,並且使用屍體的不同部位施行妖術。某個星期六,24名兒童失蹤的消息不脛而走。接著立刻有一群暴徒衝向差會……
英國的風暴卻方興未艾。一篇激烈反對宣教的文章出現在《泰晤士報》。在下議院的一場辯論中,基督教差會遭到正反雙方的猛烈攻擊與強烈辯護。薩默賽特公爵(Duke of Somerset)在上議院對各個差會發動激烈的攻擊;麥基主教(Bishop Magee;編按:主教一詞為聖公會用法,負責管理教區之事務。本書多次出現主教一詞,或許因聖公會為英國國教,而英國為早期宣教大國)在議院精彩的首次演說中做出壓倒性的反駁,主張任何英國人都有權利把聖經帶到中國,就跟棉花―或者鴉片一樣!他也提倡在條約下,宣教士應該具有跟商人同等的權利,得到同樣的保護。因此,這個從倫敦碼頭啟程,由無名小卒組成的默默無聞的團隊,在極短時間內就出乎意料的一砲而紅,名揚整個不列顛群島。這場暴動成為報刊的頭條新聞,而戴德生的名聲幾乎跟新任閣員一樣響亮。但是對他來說,整個事件讓他感到既痛苦又難堪。戴德生在當時以及事後,始終不曾要求對方賠償差會生命財產的損失。他根本沒有提出要求,也不樂見砲艇的保護。此舉只會傷害基督教的福音工作。然而,他對此已經無能為力。因此,當家鄉父老為此爭辯不已的時候,遠在揚州的戴德生正繼續禱告與籌劃下一階段的宣教工作。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