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不當媽會怎樣?: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
滿額折

不當媽會怎樣?: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作者訪問數百位「非媽媽」後寫成此書。這些非媽媽的年齡跨越五個世代,有著多元的婚戀狀態、生理條件、性向認同,其人生故事展現女性沒當媽背後的社會、家庭、生理等種種因素,其中關於事業、家庭、社交、健康、老後安排等經驗分享,更為當代女性提供豐富又實際的參考資訊,也提供關心女性人生規畫的讀者了解的管道。

「妳有小孩嗎?」
當一位女性回答「沒有」,
你會設想她過著怎樣的生活?

是怎樣,不當媽?
不當媽,會怎樣?
獨身×不孕×未生
事業×家庭×社交×健康×心靈×身後
五個世代非媽媽的答案與生命故事

這是關於那條未被傳頌的路,
我們想告訴妳/你的一切風景。

不論東西方,主流文化仍以家庭為中心,「母親」身分被視為女性的必經之路,年少女孩、新手媽媽總不斷接收著母職的經驗傳承──就算沒孩子的女性日增,卻少有聲音告訴女孩與女人,如果女性不願、沒機會或沒辦法生小孩,可以怎麼規畫人生。

凱特.考夫曼是位嘗試生育未果的「非媽媽」,回首來時路,不禁希望當初能有前人傾聽心事、指點迷津。她爬梳諸多文獻,訪問跨越五個世代、24 至 91 歲的數百位無後女性,寫下她們與自身的人生故事,交織成這本「無後生活百科」,記錄這些女性如何成為「非媽媽」,以及她們對事業、家庭、社交、健康、理財、臨終安排等等的體會與看法,試著向關切探問的眼光說明:女人是怎樣不當媽,不當媽會怎樣。

本書內容有喜也有悲,有惋惜也有不悔,有豐沛也有空缺,有嚴肅也有幽默;不對任何人生抉擇加以評判,而是盼望建立非媽媽與同為女性的母親、與其他大眾之間,乃至非媽媽彼此間,一道理解與尊重的橋梁。這是作者獻給自己與所有女性的指南,也是她想分享給下個世代,生命寬廣無窮的選項。

*各界好評
吳曉樂(作家)
呂欣潔(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集人)
周雅淳(粉絲頁「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作者)
周慕姿(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創辦人)
陳名珉(《我媽的異國婚姻》作者)
陳慧翎(導演)
葉湘怡(音樂人/閃靈樂團團長Doris)
趙恬儀(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及外教中心主任)
藍佩嘉(臺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
顏訥(作家)
──有感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列)

你沒有小孩嗎?你關心某個沒有小孩的人嗎?這本書你非讀不可。──艾美‧布萊克史東(Amy Blackstone),《選擇不生》(Childfree by Choice)作者

感謝生活在這個自由的時代,當媽或不當媽不再是美滿生活的唯一衡量價值,而是一種為了追求幸福而可以被選擇的生活方式。本書早點出就好了,我會強迫家母閱讀,必要時念給她聽,她為此聒噪了我二十多年,真是夠累的。──陳名珉(《我媽的異國婚姻》作者)

我個人不婚不生,卻是內在小孩的母職照護者,從本書看見發人深省的平行世界。祈願想生和不想生的女性都能靜定安在於當下及未來,懷著愛,致自由。──趙恬儀(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及外教中心主任)

本書破解單一的刻板印象,探討非媽媽面對的複雜文化,細查女性的不同人生選擇,對這個比例漸高的族群所扮演的角色提出見解,是極重要的觀察。──潘蜜拉‧齊格迪諾思(Pamela M. Tsigdinos),《沉默的姊妹會》(Silent Sorority)作者

我好愛這本書。它提出新穎的思維,深刻掌握沒有生小孩究竟代表什麼。我相信,這件事絕對不只有無另一半或對象是誰那麼簡單。沒有當爸媽的人,可以參考書中提出的觀點和智慧做出人生選擇,其中包括性與生育的相關健康議題。讀來樂趣無窮。──安‧尤德爾(Anne J. Udall),哥倫比亞威拉米特計畫生育協會(Planned Parenthood Columbia Willamette)會長暨執行長

無後或不生孩子的人,以及仍在考慮將來是否生孩子的人,如果妳對自己的信念、他人的探聽等林林總總有所疑惑,作者為妳提供了精闢的見解。──凱倫‧瑪隆‧萊特(Karen Malone Wright),TheNotMom.com網站與非媽高峰會創辦人

作者將令人害怕的問題,轉變成影響力十足的對話。提醒我們,這些常被邊緣化的女性族群,其實在社會上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選擇不生,或需要深入了解不生孩子這個選擇,都該讀讀本書。換言之,人人都有必要一讀。──珍妮特‧柏汀維瑟(Janet Buttenwieser),《勇氣:回憶錄》(Guts: A Memoir)作者

為無後與不生孩子的女性,以及她們的家人、醫療照護人員、雇主、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去汙名化的資源。女性將在這本精心撰寫的書籍中得到安慰、共鳴與力量。──醫學博士瑪喬麗‧格林菲爾德(Marjorie Greenfield),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克里夫蘭大學醫學中心婦產科教授及副系主任

知道自己不會有小孩後,會過怎樣的人生?妳想一窺究竟嗎?作者訪問了沒有後代的人,以慧筆巧妙織就詳實豐富、開誠布公的內容,將沒有小孩的實際情形、數據和研究發現呈現在讀者眼前。──瑪克辛‧川普(Maxine Trump),無後人生電影作品《生與不生》(To Kid or Not to Kid)導演

長久以來,女性的選擇與境遇不是被忽略了,便是矮人一截或遭受貶抑。終於有人開創先河詳盡研究,為深思熟慮的多元化女性族群,提供了一個實在的發聲空間。──喬‧史考特科(Jo Scott-Coe),《彌撒:槍手、神父與牧師》(MASS: A Sniper, a Father, and a Priest)作者

這本書開拓了我的視野,讓我知道沒小孩的生活可能會如何。作者真誠地提供指引與實例,任何想了解相關敏感議題、深入發展人際關係的人,都能從中獲益良多。──艾莉絲‧格拉維爾(Iris Graville),《赤裸之行:貴格會女教友的平衡追尋之旅 》(Hiking Naked: A Quaker Woman’s Search for Balance)作者

本書匠心獨具,單刀直入探討人類議題。相關讀者能在書中找到同類。而想要多方了解這些議題的人,也能受惠良多。──妮可‧哈迪(Nicole Hardy),《現代處子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Latter-Day Virgin)

書中以多元角度探討沒有當過媽媽的女性會有哪些人生體驗……知識廣博、見解獨到……這本溫暖可靠的書向社會提出請求,爭取對各種不同人生體驗的尊重。──《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作者簡介

凱特・考夫曼(Kate Kaufmann)
凱特.考夫曼對「非媽媽」生活的認知,始於奧勒岡州鄉間。她與前夫放棄不孕治療,雙雙辭掉在公司的工作,從郊區的明星學區,移居到奧勒岡州的鄉村社區養羊⸺在鄉下似乎每個人都有小孩;她因此才稍稍覺察,沒孩子的生活與人多麼不同。凱特就此展開探求之旅,嘗試在重視家庭的文化裡,尋得自己身為無後女性的身分定位。

2012 年起,凱特與年齡介於 24 到 91 歲的數百位女性親密討論這個議題;並在課堂上、討論會中、專業人士面前,呼籲大眾深入了解無後與不生一族;她的足跡遍布代頓大學、美國退休人員協會和奧勒岡社區基金會。

凱特擁有創意寫作的藝術創作碩士學位,曾在企業從事員工招募、培訓與顧問工作。她的文章曾刊登於《華盛頓郵報》。現居於奧勒岡州波特蘭。



趙盛慈
專職自由譯者,喜歡知識、深思與推敲文字。

【自序】
緣起
我和一個剛認識的朋友,一起走在幾乎無人的海灘上,一面踢著沙,一面聊天,就跟一般女性愈來愈熟時會做的事情一樣。我吸了口氣,問了我一直害怕聽見、也從未說出口的問題,只是想盡早帶過這個話題。

「妳有小孩嗎?」
「我沒有,」她回答。「妳呢?」
「沒有。」

我們在沉默中走了一會兒,漫無目的地在一片廣闊的沙灘上閒晃。我一直很想跟人聊聊沒有孩子的生活,所以我問她,介不介意談論這件事。她說沒關係。

我們聊到如何定義我們的人生、重視的事物,還有,跟有小孩的姊妹、朋友相比,我們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感覺真棒。我和她都沒有像這樣跟人聊過這些事。

這幾年下來我們交情愈來愈好,經常一起聊天。有時候,會找一兩個也沒有小孩的朋友加入。

現在每隔一陣子,我們就會辦一場小型聚會,邀請同樣沒有孩子的女性參加,聊一聊沒有子女對生活各個層面的影響,除了健康、精神生活之外,當然還有對家的定義。金錢、身後事規畫、假期安排也在話題之列。這些女性跟我們一樣很少和別人談論這些議題,就算知道對方也沒有小孩,也不太會開口。

我們這群人裡,有些人無法懷孕,有些人決定不生,或選擇不要冒險把基因問題遺傳給下一代。基本上,我們都膝下無子。這和好不好無關,只是與別人不同。

有些事情我們這些沒當過母親的人不大清楚,像是分娩的疼痛、對青春期的孩子規定門禁時間,還有從女兒變成母親的感受。

我們「非媽媽」通常很了解一些其他事情:終身學習、獨立自主、捐錢讓素昧平生的孩子讀大學。當了媽媽不是不能做這些事,只不過,我們的生活比較有追求這類事物的餘裕。

為什麼要談論沒有孩子的生活?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生小孩的女性比比皆是──她們是我們的姊妹、姑姑、嬸嬸、伯母、阿姨,或小朋友最喜歡的老師。每五或六名四十五歲以上的女性,就有一名沒有生小孩,不同年份出生的女性比例不同。比例已經比上個世代高出一倍。現在還年輕的女兒輩、孫女輩,以後很有可能和我們一樣。當X世代和千禧世代的女性開始考慮擇偶對象、養家的開銷、生孩子對地球人口成長的影響,無子嗣的女性人數可能會再次翻倍。

現代的年輕女性在考慮要不要生小孩時,如果想過的是不生小孩的人生,她們該問誰?要是發現自己無法生育,或找不到能一同養兒育女的另一半,那又該問誰?真希望我以前面對這種狀況時,能有年紀較長的非媽媽,讓我傾訴心事,為我指點迷津。

當初我和先生在城市裡認識,後來搬到別的地方,先後住過郊區和一個鄉下小地方,很少遇到沒有小孩的女性。就算遇到了,我也不確定要怎麼開啟話題,才不會像探聽他人隱私。當我大著膽子和大家聊起來,在場的媽媽會立刻安慰我,或是告訴我生命裡還有許多其他孩子:姪子、姪女、外甥、外甥女、朋友的小孩。也有聊寵物的。這樣很貼心,但我想聽和我一樣的女性有什麼想法,而她們大都保持沉默。

現在我已經過了會不好意思的年紀。我懂得如何用體貼的方式,大膽問出那天在海灘上,我遲遲不敢提出的問題。我不再草草帶過,而是與對方一同深談這個話題。我有機會向各種年齡層沒生小孩的女性學習。能一窺他人的生活,讓我知道可以選擇不曾想過的生活方式。

我知道,有許多當了父母或祖父母的人,想要了解他們的孩子或孫子,沒有自己的小孩怎麼過日子,但又怕傷了彼此感情,而對這個話題望之卻步。在本書裡,我們這些有點年資的非媽媽,將分享自己的故事,希望能促進了解並鼓勵對話。

你不會在本書看見批評人母的語言,也不會看見我們對女性的生育選擇或生育條件做出價值批判。並非內容被刻意刪除,而是因為我訪談的女性沒人發表這類意見。

沒有孩子的生活,可以過得和生兒育女一樣有趣又收穫滿滿。我們對世界帶來巨大的影響,只不過往往被人輕描淡寫。我們在職場上賺取財富、發揮力量。我們與親朋好友以及其他人的孩子互動,在人際關係中,用我們的興趣愛好和付出來改變他人的生命。也許我們之中有些人受疾病影響而無法生兒育女,但我們為一同生活的群體帶來多元面貌。當我們離開塵世,雖然沒有孩子,卻留下了其他事物的足跡。

母親們往往會幫助其他懷孕的女性度過孕期,寶寶生下來以後,她們會指引新手媽媽進入陌生的角色。這是美好的世代連結。

但妳的媽媽無法描述沒有孩子是怎麼一回事,當妳沒有也不會懷孕生子的時候,也沒有像《懷孕知識百科》那類的書籍可以參考。誰來指引非媽媽呢?在這本書裡,沒有孩子的女性個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常常還很風趣,她們對於無後生活都很有想法,讓我們知道,這樣的生活有好有壞,也有出乎意料的一面。

 

目次

緣起

1 我們是誰?
2 職場生活
3 借來的孩子
4 不變的友誼
5 家庭為重
6 棲身之所
7 身到用時方恨晚
8 福至心靈
9 老年孤兒
10 遺愛人間

後記:妳有小孩嗎?(非媽媽與媽媽的對話/媽媽與非媽媽的對話/非媽媽之間的對話)

作者註
誌謝

書摘/試閱

我自己的非媽媽人生故事,從一尊木乃伊展開。
我在舊金山的圖坦卡門法老展上,遇見了未來的先生。他是個體面負責的男人,與我之前交往過永遠無業的夢想家很不一樣。我們在我三十歲的時候結婚了。丹恩當時三十七歲。
結婚第一年我們住在我的舊金山小公寓裡。後來我們在郊區非常棒的學區買了一間房子,一邊投入在公司的工作,讓事業穩定發展,一邊對於當父母這件事抱持開放的態度。家裡生了四個女兒,我是長女,從小在功能不彰的家庭長大,讓我覺得自己在某方面已經養過家了。後來有對與我們感情要好的夫妻,說他們想要生小孩,所以我們也就加入了。我一把子宮內避孕器拿掉,就在房事結束後倒立身體,一心一意想要懷孕。我想要感覺寶寶在我體內成長。
幾個月過去,然後又過了幾年。朋友在這段期間懷孕了。我們則是去看了醫生。
一九八○年代中期,不孕治療還是比較新的技術。我接連好幾個月接受檢測和進行侵入性治療,藥劑效力也愈來愈強。問題不在丹恩,而在我。我的生理週期太短,所以即使懷孕了,胚胎也無法在子宮內壁著床。腹腔鏡手術過後,我在恢復室得知我還有子宮內膜異位症。
外科醫生說:「我都清乾淨了,接下來這一年是妳最有可能懷孕的一年。」
那位醫生將我的生育沙漏翻轉過來。接著我把運動褲穿上,套住手術過後腫脹的腹部,辦好出院手續。我朝停車的地方走去,半路上往灌木叢吐了起來。我永遠無從分辨,這是麻醉後的宿醉效應,還是大限逼近讓我腸胃翻騰。

〔………〕

我的同事後來向我坦白,因為我太常跑醫院,他們以為我得了癌症。那段時間我在富國銀行擔任招募專員,穿梭在全美國的頂尖商學院,吸引企管碩士搭上富國號驛馬車。沒有人知道丹恩和我想要生小孩,連雙方父母都不知情。我超級不希望大家每個月都來關心我的經期。除此之外,工作是天堂,能讓我擺脫永無止境的療程、排卵期計算和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我竭力追求母職,也盡心投入職涯發展。

沒有小孩是女性發展職業的有利因素。如果終生不婚,對追求成功的事業更是一大利多。弔詭的是,美國全國青年縱向調查數據顯示,對男性來說有小孩比較好。生一個小孩會讓爸爸的終生所得增加百分之六。相反地,媽媽每生一個小孩終生所得就會下降百分之四。
這種粗略的二分法或許可以歸結到,美國人長期以來對性別和工作抱持的文化假設。就傳統的性別角色考量:爸爸有年幼的孩子要養,在工作上會比較穩定和投入;媽媽則要請假或早退,花時間照顧調皮搗蛋的小鬼。所以,比起有一群要在六點前從安親班接回家的小孩,沒有孩子的女性不是更能長時間工作嗎?而且既然非媽媽不需要請產假,也就沒有留職停薪,等產後再回來工作的問題──非媽媽會一直待在工作崗位上。

包碧.哈特威(Bobbi Hartwell)看起來比她四十五歲的實際年齡來得年輕許多,也許是因為她用心在工作與生活間營造平衡。她和先生肯尼斯散發出活力與健康。也難怪,他們最近才從歐洲、非洲、東南亞的兩年長途旅行回來。兩年的旅行呢!
身為訓練有素的核子工程師,包碧經常要替能源部清理試爆場地。後來她自願接受資遣,取得公費的轉職培訓資格,由國家為她出讀法學院的頭一年學費。她就是在那裡認識了肯尼斯。他們兩個加起來,總共要還二十萬美元的學貸。所以畢業後,包碧曾經短暫當過家事法律師。她說:「我很討厭那份工作。還好我有人脈,我加入了一間法律軟體公司,在那個領域待了十五年。如果我們有小孩,就不得不一直做討厭的法律工作,這樣才能養家和償還貸款。」
現在她為三間不同的軟體公司工作,有時要到辦公室,有時在家上班,大部分的時間則是在路上,大概占了一半到九成的時間吧。她說:「從事這一行的大都是女性。這一行要做很多專案管理和軟體訓練。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按照那樣的行程工作超過三年。少數幾名女性可能有孩子,但我想她們的孩子多半都大了。孩子還小的人都是男性。」
「我媽說我才五歲就告訴她不想生小孩。二十幾歲時,我經常把『永遠別說永遠不』掛在嘴邊,因為我們都聽說過人們有時會突然萌生母愛。但我從來沒有過。」
包碧的決心受到考驗,她做出一項艱難的決定。她說:「我和一個很棒的人認真交往了好多年。但他真的很想要小孩,這可不是妥協能夠解決的事,我們只好分手。」幾年後她認識了肯尼斯。肯尼斯遇上不想生小孩的另一半,也鬆了一口氣。
除此之外,肯尼斯很想自己當老闆。所以兩人在人口數兩千的奧勒岡州卡爾頓買下一間舊加油站,改裝成熟食店。包碧說:「對我來說只是玩票性質,我覺得會很有趣,又可以學到新東西。的確也是,我學到了記帳和行銷之類的事情。」她也一直兼差做軟體諮詢工作,在三明治賣得不好的時候,就用這些錢支付帳單。
六年後他們把熟食店賣掉,肯尼斯加入包碧的法律軟體諮詢事業。他們發現只要有筆記型電腦和網路,不管在哪裡都能工作。一年之內,他們就把所有財產賣掉,把小房子租出去,踏上旅途。
她說:「我們排出優先順序來決定目的地,盡可能滿足我們的夢想。舉例來說,肯尼斯熱愛爬山,他一直想爬義大利多洛米蒂山。我則是一直想去非洲看看。我們先跑最貴的行程,因為我們不知道工作合約會持續到什麼時候。」所以他們把歐洲和非洲排在前面,考慮到當地氣候,這樣安排也對。工作量減少時,他們就動身前往東南亞,因為那裡生活開銷較低。回家後沒多久,工作合約也終於結束了。
她告訴我:「我們料想可能發生的狀況,真的就那樣發生了。我們這些X世代的人,最出名的就是一直跳槽,做很多不一樣的工作。我欣然接納社會的這種印象,而且完全樂在其中,不覺得哪裡有錯。如果我必須花錢養小孩,就沒這麼輕鬆了。」
包碧目前從事的工作與公用事業法規遵循有關,結合了法律和工程背景。她指出:「我現在的收入比我可以賺的錢少,因為我選擇做有趣的工作,不是被困在某種不喜歡的行業裡。如果我有小孩要念大學,我想那我就不能這麼做了。要成為像我今天這樣的人不能有小孩,有了小孩就無法取得這些工作成就。」

二十五萬美元。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估算,要將一個孩子從出生養到高中畢業,平均一戶家庭要花這麼多錢。念大學的費用還沒算在裡面。
養小孩的花費如此高昂,我們似乎可以合理地說,當女性放棄成為母親,也許就能選擇比較不利為人母者的工作,雖然薪水較低,但卻比較有成就,例如藝術工作或非營利組織的工作。也可以選擇高壓力、高報酬的工作,例如醫生、律師、公司高層主管。以及工作時間長或不固定,同時也有可能要冒很大的生命危險的工作,例如執法人員、營建人員、軍人。不是沒有媽媽做這些工作,她們也從事這類行業,但是家裡沒小孩的女性通常比較有時間投入工作,比較不必花時間照顧別人。

關於無後與不生的女性,統計數據取得不易。但在二○○二年,席薇亞.修伊特(Sylvia Hewitt)找市場研究機構哈里斯互動公司(Harris Interactive)和全國家長協會合作,針對有成就的職業婦女進行一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超過二十年了,雙重標準依然存在。有事業心的女性,依然會因為有小孩而走下坡;但事業有成的男性,往往都當了爸爸。如修伊特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所指出:「這份研究顯示,整體而言,男性事業愈成功,就愈有可能找到另一半並成為父親,對女性而言則是相反。這種不平等的現象,在事業成就極高的企業人士身上尤其明顯。事實上,這些女性百分之四十九沒有小孩。但她們的男性同事,僅百分之十九沒有小孩。」
麻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社會學系教授蜜雪兒.布迪格(Michelle Budig)博士發現,二○○三年以降,女性整體收入始終停留在女性八十一美分比男性一美元。但無子嗣女性族群的數據為九十六美分比一美元,與男性的薪資非常接近。若家中有未成年子女,夫妻中母親與父親的薪資比,則是七十六美分比一美元。
研究人員發現,讓女性不願成為母親,或至少讓她們遲遲沒有成為母親,其中一項主要原因是學校教育花了她們比較多的時間。布迪格博士引用美國教育部的數據,該項統計數據顯示,從一九八○年代早期開始,女性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的人數比男性多,且多年來一直有這樣的趨勢。她表示:「據估計,二○一六年女性取得學士學位者占總人數六成,取得碩士學位者占總人數六成三,取得博士與專業學位者占總人數五成四。」
無獨有偶,那時候我想找無子女的女性受訪,也注意到大學教授是目前最容易找到的對象,更是最樂意發表意見的一群人。

簡恩.贊巴蒂(Jane Zembaty)比尤娜早出生一個世代,在同一所大學裡任教。現年八十四歲的簡恩,是一名外貌出眾說話輕聲細語的女性,住在代頓近郊的輔助型養老社區。她在紐約水牛城的波蘭社區長大,家裡信天主教,父母在生三個女兒後又生了一個弟弟,她是二姊。簡恩在十九歲步入婚姻,認定自己將來會生小孩。她告訴我:「我認為這是上帝的旨意。我非常渴望有小孩但生不出來。在那個年代,沒有小孩感覺就像失去一部分的自己。妳經歷過應該懂。」我點點頭。
簡恩的先生在四十六歲因心臟病發撒手人寰。她比先生年輕十歲。她說:「最讓我難過的是摯愛沒有留下任何東西。我沒有小孩,所以他什麼都沒留下。這件事當時讓我傷透了心。」
她的弟弟鮑伯是家裡唯一有念大學的人。她回想當時鮑伯說:「妳一直想念書,妳應該去念大學。」「我告訴自己:『好,我不能過著自我中心的生活。我得想辦法找回生活重心,也許他說得對。』」
以前弟弟在學校念書時,都是簡恩幫他打報告。她回憶:「他討厭哲學,把書都丟給我。我試著讀柏拉圖的《理想國》但一竅不通。所以我上大學設了兩個目標:我要成為小學老師,還要認識柏拉圖。」
她修了學校開的每一堂哲學課。她說:「我毫無保留地全心愛上哲學。我熱愛哲學。哲學就是很適合我的心靈。我想了解柏拉圖的論點。我是非常理論派的人。」
她也很務實。簡恩的先生去世前經營一間販售機械工具的小店。她在先生離世後接手了一年半,並在那段時間念大學。她記得:「我一直感冒,醫生最後告訴我,學校或商店一定要放棄一樣。而我放棄經營商店。」
一九七○年,簡恩快要念完大三,她告訴教哲學的老師,她覺得一定要念哲學,不是小學教育。她告訴他:「我知道這樣很不實際。念哲學的女性找不到工作。」他同意這樣很不實際,但他接下來一整年,每天早上六點一對一指導簡恩。他動用了整個哲學系來串起人脈。她說:「幸好有約罕.卡博納拉(John Carbonara),我才能拿獎學金進喬治城大學念研究所。那時我沒有考慮過小孩的事,完全沒有。我實在太熱愛哲學,哲學就是我的天地。小孩變得一點都不重要。」
拿到博士學位後,簡恩取得代頓大學的聘書。那個時候是一九七一年。她知道,剛通過的《平權法案》是學校聘請她的一大因素。四年後她升任哲學系主任。然後她到劍橋大學從事休假研究。
她說:「我得告訴妳背景故事。我跟妳說過,我的父母是波蘭移民。我的父親是煉鋼工人,母親自認知識分子。那個年代波蘭女性不會出去工作,但她堅持在報社找了一份工作──一間設在紐約的波蘭報社。我的父親很不高興,因為他一點都不喜歡知識的東西。我的母親罹患心理疾病,從我十歲左右,到我十八歲母親離世,她的餘生都在精神病院度過。先生過世後我決定念大學,父親覺得這個想法很不好,因為他認為對知識的愛好讓母親心理不健康。他說:『妳不能那麼做。妳會落得跟妳媽一樣。』」
簡恩帶我到她的臥室,一進門就看見一大幀裱了框的劍橋大學照片。我順著她的手指看過去,她向我介紹:「這裡他們稱為『後院』,整片綠油油,再過去有條河。我從公寓走到學校,經過一塊塊草地,想著要寫一篇關於柏拉圖的論文。突然間我想起媽媽,我總是怪她沒有帶給我們快樂的童年。我心想,我媽媽就是不想要這些,她不想要四個小孩和先生。
「我就是在那個時候發現,沒有小孩也許是我這輩子最棒的一件事。要是我有小孩,我先生過世的時候,他們年紀應該還很小,我得用全副心力去照顧他們。雖然先生過世讓我很難過,但是因為這樣,我開啟了全新的人生。我更如魚得水了,就像一件為我量身訂製的衣服。」

命運插手,簡恩最後過著再適合她不過的人生。生物規律也會插手,讓懷孕隨時間推移日漸困難。當女性花時間接受教育,而沒有組織家庭,生孩子所需的卵子庫存就逐年減少。但在認真考慮當媽媽之前,就算沒有完全放棄生小孩,有事業心的女性也往往感受到壓力,推遲生孩子的決定。有些女性會在畢業後,覺得應該要趁剛完成學業,以新鮮人之姿繼續投入職場。
但她們的卵子已經不新鮮了。尤其是大學畢業後繼續攻讀學位的女性。
女生一生下來就有一至兩百萬顆卵子的存量。初經來潮時,卵子會減少到三十至四十萬顆。三十歲的時候,卵子在三萬九千至五萬兩千顆。四十歲的時候,大概剩下九千到一萬兩千顆,高達九成有基因異常的問題。
因此二○一四年,臉書和蘋果公司率先推出凍卵的員工福利,讓女性員工先凍卵,再供日後受精植入使用。每次採集卵子大約要花一萬美元(而且女性通常要經歷三、四個階段的療程,才能收集到足夠可供日後受精使用的卵子),這些公司想必認為,這項投資能提高員工的生產力並讓員工更想留在公司。女性員工可以之後再做決定,避免年紀增長導致生育力下降,因此受惠。何不面面俱到,先衝刺事業,等到未來某天,組成家庭對女性和公司都比較輕鬆,再來生小孩呢?

接受四年的不孕治療後我還在努力,想說只要生一個就好。但我也非常緊張焦慮──我會一大早就起床量體溫,拍拍丹恩的肩膀要他配合,並吞下味道噁心的黃體素錠,幫助子宮內膜增厚,然後自己在屁股上打一針,利用藥物將卵子釋放出來。我快要四十歲,丹恩四十八歲。
工作上的成就讓我對無法生小孩比較釋懷。即使當時美國通貨膨脹很嚴重,經濟正在衰退,我的事業還是發展得很好。我升遷了好幾次,在逐漸受重視的人力精簡領域培養出專業能力。我變成解雇員工的專家,而丹恩的事業則隨經濟衰退走下坡。他變成其中一個中年失業的財經專業人士,我成了維持家計的人。透過剝奪同事的工作來維持我的兩口之家,是一件殘酷又諷刺的事,也是沉重的負荷。
醫生告訴我們接下來要嘗試體外受精胚胎植入術,所以我們就放棄生小孩了。我從來沒想過試管嬰兒會超出我個人能接受的範圍。先前我心不甘情不願地使用助孕藥劑,但在某間不鏽鋼實驗室裡,由技術人員將我們的卵子和精子在培養皿結合,實在超出自然範圍太多。我覺得很不自然,更不用說那令人望之卻步的費用。我們告訴彼此,沒有小孩也沒關係。
但我不是沒有關係。我覺得自己很失敗,開始疏遠親朋好友,尤其是有小孩的人。我知道那不是健康的情緒,沒多久就去找一位專長是不孕症的心理治療師。她幫助我開始為永遠無法擁有的孩子哀悼。我們可以考慮領養,但丹恩和我都很害怕。而且,我覺得我們年紀太大,沒有小媽媽會選擇我們替他們養小孩。他怕我們會領養到有胎兒酒精症候群或藥物成癮的小孩。
在工作方面,丹恩曾短暫當過房貸仲介,但他喜歡分析的個性與激烈競爭格格不入。他有一小段時間替住宅區和退休社區的房地產開發商工作,但沒有什麼成果。在此同時,我花很多時間想辦法精簡人力,訓練主管如何用體貼的方式解雇員工。如果我不知道對方能不能辦到,我們會一起宣布解雇的消息。告訴員工工作沒了,始終是很折磨人的一件事,當時和現在我都如此認為。如果能說得輕鬆,就不需要我來宣布消息。好幾個解雇人的晚上,我都是哭著開車回家。
現在看來,像瘋子一樣做著打亂他人生計的工作,住在以家庭為重的郊區,丹恩的工作生活不穩定……似乎都已不再重要。當時的我們幻想有天能移居鄉間,脫去上班時會穿起的風衣,想著也許能在土裡種點什麼。
後來丹恩又失業了。我們在此時下定決心,去做吧。
我們賣掉郊區的房子,我辭職了,在奧勒岡州鄉下買了六公頃的土地。我們沒有養小孩,而是立刻著手養羊。

【以上試閱內容摘錄自本書第一、二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