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滿額折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乳房告白:先瞭解身體,再看懂癌症,美國乳癌權威歷久不衰的細膩巨作

定  價:NT$ 880 元
優惠價:7969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病友、病友家屬都必須擁有的全面知識;
瞭解乳癌,是消除恐懼最好的方法。
《紐約時報》盛讚:「這本書是女性認識乳癌的聖經。」

闡述乳癌知識的指標性巨作,
問世三十年來仍是唯一經典,
耗時五年,推出最新第六版。

乳房是女性如此熟悉的性徵,但當談及其生理構造、不同階段的變化時,卻又成了女性最陌生的身體部位──我們始終不習慣瞭解它。於是觸摸到腫塊就憂懼是癌症、確診癌症時更彷彿最駭人的想像都將成真;事實上,帶有凹凸感的乳房也是很正常的,而乳癌更不代表一定會進行切除手術。

作者以溫暖詳實的筆觸帶領讀者,一步步瞭解乳房構造、基因如何突變、各種乳癌篩檢方法的特色與發展、認識乳癌類型、不同療法的作用方式與運用時機;也引導讀者時時留心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包含選擇信任的醫療團隊、如何於抗癌過程擁有平靜心靈、如何與伴侶或子女溝通自身病況等等。

蘇珊‧樂芙作為乳癌權威,以及宣導醫學新知與推廣女性權益的先鋒,不僅熟知大眾最易於理解的說明方式,以此闡述近乎全面的基礎知識;更直言不諱此刻醫學的能與不能,讓讀者得以務實地看待病況、療程及預後。無論對病友、病友家屬、欲瞭解乳癌的讀者而言,本書都無疑是一道強而有力的指引。

最熟悉病友心理的蘇珊‧樂芙,
陪伴女性減緩對乳癌的恐懼。

靈活轉化專業知識,鉅細靡遺但不艱澀枯燥──蘇珊‧樂芙精確整合相關知識重點,讓讀者毋須爬梳繁雜的專業字句,也能理解醫學內涵如為何有些人不一定需要基因檢測、抗癌藥物或療程的設計初衷、不同乳癌類型的變化及預後等等。

作者同為癌症病友,更貼近療程帶來的身體變化──蘇珊‧樂芙曾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親身走過化療與身體承受的間接傷害後,讓她也為乳癌病友在書中專章描寫淋巴水腫、疲勞、疤痕、化療腦等等副作用。既為病友做好心理準備,也提供了舒緩建議。

不斷提點病友,可以主動參與決定的重要時刻──蘇珊‧樂芙不僅專注提供醫療專業,更瞭解患者的手足無措,因此時時提醒患者:面對某種用藥建議,可以進一步確認用與不用的改善百分比有多少?哪些手術可以不用急著決定,不妨仔細想清楚再安排?讓病友避免匆促或半推半就地,做出自己之後並不想要的決定。

瞭解身體、看懂癌症,都是為了讓你知道:
乳癌會改變生活,但永遠無法定義人生。


本書特色

 本書於1990年推出第一版時,即為當時市面首批問世的乳癌大眾書籍,自此不斷彙整、分析、更新醫界對乳癌的病理認識、新型藥物、療程修正、篩檢建議,每五年便推出更新版。以其豐實內容長居乳癌書籍經典,更始終是病友、病友家屬最值得信賴的專業陪伴。
 作者由淺入深,從生理構造、乳房篩檢、乳癌確診、手術及用藥、乳房重建與心理療癒,以可親語句及生動譬喻,帶領讀者一一窺見全貌。書中亦包含如何面對復發的二次打擊、風險評估與療程考量,甚至是直到不得不放棄的最壞考量,作者也並未迴避,陪伴讀者瞭解所有可能。
 蘇珊‧樂芙作為乳癌醫學權威,始終不忘貼近病友的恐懼迷茫,於書中不斷強調、提醒病友須傾聽內心聲音、遵循自己對人生的追求;因為無論做了任何決定,要承擔身體一切變化的仍唯有病友自身。以嚴謹但不失親切的風格貫串全書,提供專業知識的同時,亦如同最溫暖的朋友,給予乳癌病友及家屬莫大支持。

作者簡介

蘇珊.樂芙 Susan Love
醫學博士、工商管理碩士。是一位作家、外科醫師、研究學者、企業家和母親;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外科臨床教授、蘇珊.樂芙基金會前瞻總監,以及國家乳癌組織聯盟的主任暨創辦者。《乳房告白》是寫給一般大眾的首批問世書籍之一,以容易理解的方式,說明治療的科學資訊和選擇;本書每五年更新一次,《紐約時報》稱譽為罹患乳癌女性的「聖經」。其第二本著作《Dr. Susan Love's Menopause and Hormone Book》則是提醒停經後女性,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療法具危險性的首批問世書籍之一。
蘇珊.樂芙接受總統任命,在美國國家癌症諮詢委員會擔任六年的委員,並且持續為營利及非營利機構提供有關乳癌及女性健康方面的建議。除了在媒體前曝光、從事演講和政治性活動之外,她也把時間奉獻給基金會,執行創新的共同研究、並為其他研究學者凝聚資源以找出乳癌成因。她是樂芙/雅芳婦女之友協會(www.armyofwomen.org)負責人,那是新的線上系統,能夠聯繫願意參與科學試驗、或願意加入「女性健康研究」(這份線上研究鼓勵所有女性,成為找出乳癌成因的一分子)的女性。他的網站www.dslrf.org進一步說明女性如何成為共同努力的一分子,也能獲得與健康照護相關的所有問題。
她在二○一二年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並接受骨髓移植手術,捐贈人是她的妹妹伊莉莎白。這個經驗讓她對癌症治療的間接傷害有了新看法,而且令她比以往更迫不及待地想終結乳癌。
她和妻子海倫.庫克塞(Helen Cooksey)醫學博士、以及她們養的狗查理住在一起。也會找機會拜訪住在波士頓的女兒凱蒂。

凱倫.林塞 Karen Lindsey
《Divorced, Beheaded, Survived: A Feminist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Wives of Henry VII》、《Friends as Family》、《Falling off the Roof》的作者;《Dr. Susan Love's Menopause and Hormone Book》的共同作者;與丹尼爾.托賓(Daniel Tobin)博士合著《Peaceful Dying》;《書名》第六版的共同作者。文章散見於出版品如《Ms.》、《The Women’s Review of Books》和《Sojourner》。她在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教授女性研究,也在愛默生學院教授寫作和文學。

伊莉莎白.樂芙 Elizabeth Love
記者、研究學者和作家,旅居拉丁美洲、南非和埃及時,曾為各種刊物執筆。她最近將《乳房告白》第五版譯成西班牙文,正打算進行第六版的翻譯。目前住在紐約。

審訂
俞志誠教授──感謝俞教授為本書義務性審稿
現任三軍總醫院外科教授,曾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與本書作者蘇珊.樂芙共事。

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UCLA乳癌中心研究員

經歷
三軍總醫院外科部主任
三軍總醫院院長
台灣乳房醫學會第五屆理事長

名人/編輯推薦

侯明鋒/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
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
張金堅/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台灣乳房醫學會創會會長
陳訓徹/長庚紀念醫院顧問級主治醫師
曾令民/台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陽明大學外科教授
劉良智/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外科副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
戴明燊/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血液科科主任
魏銓延/乳房專科醫師、癌症專科病房主任
(按姓名筆畫排序)

在我完成可能是最後一版的第六版時,我必須停下來好好想想,從本書第一版發行後的廿五年間,所有發生的事。我們見證了乳癌治療和理解上的諸多改變,有些很細微,有些則是重大的變革。
我在本書每個版本的引言中,都回顧了乳癌治療上的近期發現。多年來,我們目睹了乳癌處理方法的緩慢變革,這同時也是科學研究和醫療進步的良好示範。
我在第一版解釋了當時的新理論──乳癌最致命的部分,是細胞在確診之前,可能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而當時的新思維發展出令人興奮的方法,即先用額外的賀爾蒙療法,再接著施行化療,作為乳癌的初步治療。它也確立了視廣泛切除術為唯一方法的標準,結果乳癌患者的整體存活率有明顯進步。
但是,我們曾經認為所有乳癌都一樣,也應該用同樣方式治療,這個想法則是錯誤的,就跟「越兇惡的腫瘤需要越具侵略性的治療」這種觀點一樣不正確。當時這種觀點已經導致了高劑量化療和幹細胞療法,就是為了要殺死每一個癌細胞──無論該處是否有癌細胞,都一視同仁地徹底掃蕩。但最後證實這種較具侵略性的方法,不會比一般劑量的化療更有效。
後來由科學家(如Mina Bissell)在實驗室進行的觀察研究指出,癌細胞可能會受到周圍環境影響。醫師在臨床上注意到有些癌症具賀爾蒙敏感性,有些則否,以及有些癌症具不同的分子模式,這些分子模式似乎能代表不同的行為模式。
我們在上一版提到了基礎科學的兩種新理解。第一,乳癌至少有五、六種不同的分子亞型,而且每一種或許都是從腫瘤演化的不同階段發展而來;為此就有必要測定一位女性在任何特定時間點所得的癌症是哪種亞型,再安排合適的個人化療法。第二,癌細胞不會獨立運作,局部和整體環境對於刺激其生長扮演重要角色。不過第六版的新發現如分子標記、癌症如何躲避免疫系統等等,揭露了這種疾病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
經由分子標記鑑定的結果,許多癌症似乎是由各式各樣的癌細胞構成,這就導出了一個可能性:轉移的腫瘤也許與原始的並不匹配。我們的習慣做法是鑑定出優勢亞型,然後針對該亞型治療;這個方法有時管用,但有時則讓其他非優勢分子類型浮現出來。這表示我們不僅需要持續檢視正在處理何種細胞類型,或許還需要一個較全身性的方法。這就是所有針對免疫系統的最新研究,如此令人期待的重點了──因為免疫系統是一種保全系統,有能力應付不同類型的癌細胞,且在可能的時機將其摧毀。
這一版新增的內容包括說明我們認為免疫系統是如何運作的,第11章和15章則會談論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些藥物。這些是關於乳癌療法的新知,在不久的將來則會成為主流。
這些研究與癌細胞不會孤立運作的發現吻合,即癌症生成原因不只是突變細胞,還需要適當的周圍環境,才能在其中醞釀。一個處在良好環境的壞細胞,大部分時間會處於休眠狀態,但如果周圍環境發生變化,就可能有麻煩了。這給予我們一個新方向去思考風險因子、篩檢和治療,或許能在不放棄以盡量清除癌細胞為目標的前提下,試著透過改變生活方式來改善周圍環境,如本書第16章所述。
自從上一版推出之後,我自己也有了癌症的體驗。雖然我罹患的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而非乳癌,但仍舊讓我學到,一個缺乏專業知識的病人,若能靠著優良的醫療團隊、家人和朋友去熬過一切,是什麼樣的感受。我感激為我送上祝福和為我祈禱的每一個人,也很高興現在能在這裡撰寫第六版。
我也從自身的抗癌經驗瞭解到,即使治療成功也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就是療程的間接傷害,這部分通常都被略而不談。我在第18章做了補充,不僅提到有越來越多關於間接傷害的研究,也說明了一些應對方法。
我也在第七部更新了轉移性腫瘤的內容。我在第一版甚至沒有納入轉移性腫瘤,因為這種疾病讓患者生命終止得太快,我們幾乎束手無策,所幸這廿五年來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現在的療法比以前好的多,雖然仍舊不夠好,但許多患有轉移性腫瘤的男女,都能夠存活十年以上。事實上,現在不只有專為轉移性腫瘤患者成立的倡導組織,而且還多的不得了!如果我們能夠瞭解如何讓細胞維持在休眠狀態,或讓它們轉為休眠狀態,轉移性疾病就能夠完全變成慢性而非急性疾病了。這絕對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
我真心相信可以在這個世代終結乳癌,這是義不容辭的目標!我們應該為所有死於這種疾病的男女努力不懈,確定乳癌會在我們這一代終結。這是我不會放棄的奮鬥,希望你也和我一樣!

目次

致謝
作者簡介
第六版引言

第一部 健康乳房與常見問題
第1章 乳房
第2章 常見的乳房問題
硬塊與塊狀乳房/囊腫/纖維腺瘤/乳房疼痛/乳房感染/感染與癌症/乳頭問題

第二部 乳癌為何而來,又如何預防?
第3章 癌症生物學
生物基礎概念/基因與乳癌/腫瘤的異質性/細胞環境/免疫系統:人體的國防部/改變周遭環境
第4章 遺傳性乳癌
BRCA1及BRCA2/其他已知突變/基因檢測/可行的選項
第5章 瞭解罹癌風險
如何研究致癌原因與預防方法/風險的類型/風險因子/罹癌風險檢測/統計上的風險
第6章 預防與降低風險
生活方式/化學預防方法/疫苗/預防性手術/BRCA1和BRCA2突變基因攜帶者的癌症預防方法/重點整理

第三部 尋找乳癌蹤跡
第7章 篩檢
乳癌篩檢的風險與效益/乳房X光攝影篩檢/特殊情況/其他篩檢技術/篩檢建議
第8章 診斷
乳房X光攝影/超音波/核磁共振/乳房分子影像照影儀或珈瑪顯影/正子掃描/活體組織切片/如何讀懂良性切片結果報告

第四部 罹癌後的大小選擇
第9章 確診乳癌後該怎麼辦?
感受/評估可行的治療方法/如何應對親子溝通/如何應對摯愛伴侶的恐懼/搜尋資訊/選擇醫師及醫療團隊時應注意什麼?
第10章 我罹患哪一種乳癌?
如何解讀病理報告?/分子分類法/基因檢測/癌症分期
第11章 治療決策
治療目的:殺死癌細胞並改變細胞環境/第一步:團隊合作/第一項決策/局部治療:手術及放射線治療/腋下手術:檢查淋巴結/局部腫瘤控制指引/乳房切除術的選擇/放射治療的選擇/全身性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改變生活形態/整體指引與選擇/第二意見/統計數據/治療研究:臨床試驗與研究計畫/參與試驗
第12章 特殊情況與族群
非侵襲癌:乳管原位癌及乳小葉原位癌/局部晚期乳癌/發炎性乳癌/未明原發癌/乳房之佩吉特氏病/乳房葉狀肉瘤/雙側乳房乳癌/另一側乳房的癌症/當年輕女性罹患乳癌/孕期中確診的乳癌/哺乳期確診的乳癌/當年長女性確診乳癌/乳房有植入物的女性/男性罹患的乳癌/其他癌症

第五部 個人化治療時代
第13章 局部治療:手術
麻醉/手術流程/前哨淋巴結切片及腋淋巴結廓清/部分乳房切除術/整形式乳房腫瘤切除手術-部分乳房切除術/腫瘤切除手術或部分乳房切除術後的乳房重建/全乳房切除術/全乳房切除術後的乳房重建/乳房假體/讓外型順其自然
第14章 局部治療:放射治療
初步會診/治療計畫評估/治療方法/放射治療之副作用
第15章 全身性治療:化療、賀爾蒙治療、標靶治療
治療前諮詢會診/輔助性化療/化療的副作用/輔助性賀爾蒙治療/賀爾蒙治療的副作用/標靶治療/免疫治療/乳癌病友照護計畫
第16章 全身性治療:改變生活型態及輔助治療
改變生活形態/輔助治療/另類及替代療法/研究調查

第六部 完成治療之後
第17章 後續追蹤
長期追蹤/復發
第18章 乳癌治療後:與間接傷害共處
生理適應/其他長期副作用/化療的長期副作用/症狀治療/療癒心靈/感情關係與性/懷孕/保險內容與求職

第七部 乳癌復發
第19章 當癌症再次襲來
復發帶來的打擊/遠端復發(轉移性疾病)
第20章 與復發共存
安寧療護及治療/轉移性乳癌的賀爾蒙治療/轉移性乳癌的化療/轉移性乳癌的標靶治療/轉移性乳癌的局部治療/疼痛控制/實驗性治療/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我還有多久時間?/何時該停止治療?/臨終計畫:宣告遺願

後記

附錄:相關資源平台
參考資料
詞彙表(按英文字母排序)
詞彙表(按中文筆畫排序)

書摘/試閱

正在閱讀這本書的你,大概是因為乳癌而開始思考乳房吧。有些讀者或許是乳癌患者,或只是單純擔心乳癌發生的可能性,但無論如何,在進入本書主題之前,先來認識乳房的基本功能和生理,是很重要的開始。
乳房是身體唯一一個並非與生俱來的器官。出生時,身上只有乳頭以及一些潛在發展部分,即乳頭後方的細胞;要經由正確的賀爾蒙刺激,才逐漸長為乳房。這些細胞就是幹細胞,可以把它們想像成小時候的海綿動物膠囊玩具,要加水才會膨脹出動物的外型。
在乳房中加入特定賀爾蒙,彷彿發生如同膠囊玩具般的變化:乳頭開始發育,慢慢長出成熟乳房。懷孕時,這些賀爾蒙會讓乳房組織準備將血液轉化成乳汁,以餵養嬰兒。乳汁不僅富含營養,同時也能使寶寶對腸內益菌與病毒免疫。一旦任務結束,乳房會清除所有泌乳細胞及乳管,再生成新的,為下次懷孕做好準備。
這種循環將持續數十年直到更年期,這個勞苦功高的器官便功成身退,從此「無所事事」地垂掛在原地。男性乳房也以相似的形式成長,但不具有懷孕期的關鍵作用。儘管乳房是非常優秀的器官,但少了它,人體還是能夠運轉如常。除了男性外,許多女性也在這種情況下,依舊活出精彩人生。無論如何,乳房對我們的貢獻與重要性,絕非單純的外型美觀與否可以判定的。
先初步認識乳房生理結構,可以讓你更易理解本書內容。乳房外形通常呈淚滴狀,而乳房組織的分布,從鎖骨延伸到最後數根肋骨,以及從胸口中央的胸骨,延伸到腋窩後方的區域。懷孕後,乳房組織會因應身體需求,使組織分布情形更加明顯,人也會突然發現先前從未注意到的部分乳房。就是因為乳房組織比我們以為的還要廣,所以告知罹癌女性需要切除整個乳房時,才會這麼難以啟齒。雖然乳房組織的顏色和密度,與周遭部分都沒有不同之處,但幸好多數時候只要去除大部分的組織,便足以預防或治療乳癌。

囊腫
女性在診間主述發現囊腫的典型狀況,大概是這樣的:四十餘歲的女性患者來到診間,和醫療人員說:「六週前我才剛找婦科醫師做檢查,結果一切正常。還照了乳房X光攝影,也沒有異常現象。但昨晚洗澡時,突然發現乳房有硬塊……我很確定之前沒有。」於是醫師為他進行檢查,發現乳房確實有硬塊。
醫師對於這種一夜之間突然出現的硬塊,通常都很肯定它只是無害的囊腫;當然醫師還是會想要徹底驗證這個看法,患者自然是更迫切地想確定狀況,畢竟有部分癌症也是出現得毫無徵兆。此時醫師有兩種選擇,端視診間有無超音波設備。如果診間沒有超音波設備,那麼就向醫學影像中心預約超音波檢測,若檢查出囊腫區域,就在超音波的引導下進行抽吸。若診間有超音波設備,就可以立即檢查硬塊,驗證診斷結果。
超音波檢測的運作原理就像雷達或聲納,如果乳房內是堅硬的硬塊,那麼超音波會反彈回來,呈現亮點和背後的陰影。但如果乳房內是囊腫,音波會直接穿透,呈現一個黑色圓圈或橢圓,沒有陰影。一旦確診為囊腫,醫師可以當場以抽吸法將它吸出。
但若診間沒有超音波設備,但可以輕易地觸摸到硬塊,仍可採用抽吸法處理。醫師會用一根類似注射胰島素的細針,麻醉乳房硬塊區域的敏感皮膚,接著再用一根較粗、類似抽血用的針,與注射器連接,穿透皮膚插入乳房中的囊腫,抽出其中的液體。囊腫會像被戳破的水泡一樣萎縮,迅速解決問題。這個方式聽起來很嚇人,但其實乳房大多數神經都分布在已麻醉的皮膚上,因此患者在整個過程幾乎不會感到疼痛。當然有人天生較不耐疼痛、也有人乳房較為敏感,這些女性確實可能感到疼痛,但多數人沒有這種問題。抽吸法唯一可能出現的狀況,是瘀青或流血等的輕微不適。

乳房X光攝影
如果超過四十歲的女性發現乳房硬塊,或出現其他乳房問題,除了超音波檢查外,醫師也會讓患者接受診斷性乳房攝影(與篩檢性乳房攝影區隔)。若該硬塊的影像看來偏鋸齒狀、不平滑,或許就需要進一步檢查。此外,如果醫師認為你的乳房硬塊可能是癌性的,那麼乳房X光攝影也能夠幫助判斷,確認乳房內是否還有其他硬塊需要切片檢查,並記錄該硬塊的位置和尺寸。
乳房X光攝影與其他X光攝影檢查相同,是在2D平面視角呈現3D結構影像;越緻密的區域,呈現的影像就越明亮。舉例來說,乳房的腺體組織就很緻密,在X光攝影影像上呈現白色。脂肪就屬於不緻密的組織,因此呈現灰色。
乳房X光攝影除了衡量乳房緻密度以外,放射科醫師也可以藉此找出病灶或異常狀況。如果你在某處觸摸到硬塊,放射科醫師就會特別檢查該區域,判斷它是否具危險性,且幾乎都會讓患者進行超音波檢測。通常當非癌性病灶擴散時,會擠開正常乳房組織,形成平滑的邊緣(像是吹氣球一樣);癌細胞擴散時,則是「滲透」到正常細胞之間生長,造成模糊或鋸齒狀、不規則的邊緣(就像黴菌蔓延進乳酪的樣子)。因此,當乳房X光攝影看見平滑、圓形物體時,該物體多半為囊腫或纖維腺瘤;然而單靠乳房X光攝影無法區別這兩者之間的差異,需再進行超音波檢測(見本章後文「乳房X光攝影的侷限性」部分),才能判斷它是否為囊腫。
若乳房X光攝影看見鋸齒狀(細刺狀)或模糊邊緣,且放射線條向內收(結構異常,像是拉扯一塊布料的絲線),就比較有可能是癌症,但在切片檢查前都無法確認;有些乳房X光攝影觀察下與癌症相似的影像,其實為良性症狀,例如結疤或脂肪壞死也可能形成疑似癌症物體的影像。非癌性物體(放射狀疤痕)係因局部纖維組織增生引起,導致部分腺體形狀異常,容易誤判;即使在顯微鏡下也常造成混淆,往往需要靠乳房病理學專家,才能確認它並非癌症。

確診乳癌時的感受
多數女性在診斷出乳癌時,第一個浮現腦海的念頭是:「我會死嗎?」然後緊接著又想:「我得切除乳房嗎?」乳癌顯然會強烈影響心理層面,每當有人發現硬塊、進行乳房X光攝影或切片檢查時,這種心理作用都會重複上演。儘管大部分女性因乳癌死亡的比例很低,且多數患者也不需要切除乳房,但那種深刻的恐懼仍揮之不去。
患者在面對令人恐慌的診斷結果時,究竟會有哪些反應呢?就我的經驗,這些女性在應對變故的過程中,會經歷幾個心理階段。
首先是震驚。尤其是那些相對較為年輕、生病從未危及生命的女性來說,罹患癌症是非常難以置信的。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身體往往沒有事先給過任何警訊:癌症不像闌尾炎或心臟病發作,你不會痛、沒有發炎症狀或噁心反胃,沒有任何症狀讓你注意到身體出了問題。只不過是某一天,你或醫師發現了一個完全不痛的小硬塊,或是例行的乳房X光攝影捕捉到某個異常處,當你還來不及反應,診斷就措手不及地來到面前,宣示著:你得了乳癌。
對許多女性來說,這是最黑暗的一刻。最初的震驚會讓人感到茫然失措,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掙扎著要麻木地拒絕接受,還是驚慌地面對事實。等到取得足夠的醫療資訊,能決定可行的療程後,就會慢慢振作起來;一旦做出選擇、決定了療程,一切就會越來越好。
另外也會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生氣,甚至是勃然大怒,因為它怎麼能這樣欺瞞你、背叛你?想到可能會失去一側乳房,就令人無法承受,但燃燒的怒火又可能讓你倉促決定接受乳房切除術。儘管失去乳房的念頭很恐怖,但女性確診乳癌的第一反應,往往就是要切除它。曾有一名患者對我大喊:「你把這該死的東西割掉好了,讓我回到正常生活!」
當下會有這種情緒化的反應,是很正常的,但真正要做治療決策時,不能有這種情緒。因為切除乳房不會讓一切恢復如常,沒有任何方法能「恢復正常」,遭逢變故會讓人生彷彿轉進岔路,再也不是原來的風景了。你需要花一點時間接受現實,面對癌症帶來的影響,並在充分瞭解各方面資訊後,理智地為身心做出最好的治療決策。
由於患者得知診斷結果時,往往會陷入極脆弱的狀態,因此我在看診的時候,通常不會在確診當下列出所有治療選項,讓對方開始選擇。而是告知患者他罹患了乳癌,也有幾種可行的治療方法,但我們隔天再來討論。

如何解讀病理報告?
首先,我們先來看診斷癌症的粗針穿刺切片報告。此處大部分內容也適用於解讀乳房腫瘤切除術或乳房切除術報告。在乳房腫瘤切除術或乳房切除術報告中,病理科醫師能用來檢驗的腫瘤樣本較大;淋巴結報告則可透過粗針穿刺切片或手術移除來取得。但無論如何,其詞彙用語及解讀方法大同小異。
病理科醫師觀察檢體後,通常能看出組織是否有乳癌存在,若有,通常也能分辨出是哪一類型的乳癌。我說「通常」,是因為有時候粗針穿刺切片只能取得很小部分的病灶,那麼病理科醫師只能就檢體提出報告;閱讀病理報告時,千萬別忘了這一點。病理科醫師可能會說腫瘤「廣泛擴散」,讓人產生癌細胞已經遍布整個乳房的恐怖錯覺,事實上這只代表對於顯微鏡下那一小塊組織樣本來說,癌細胞是廣泛擴散的;相對的,當病理科醫師說腫瘤很小或分布較為「集中」時,也僅是指切除檢測的那塊樣本而已。通常樣本可反映整體乳房的狀況,但並非絕對。
此外,病理科醫師只靠那一小塊組織樣本判斷癌症類型時,還是會受到限制。多數乳癌都屬異質性的――可能共存數種不同類型的乳癌。細胞彼此之間並非完全相同;有時切片檢查結果看來像是某種類型的癌症,可能會在乳房腫瘤切除術時,又發現同一腫瘤中還有別種類型的癌細胞。閱讀病理報告時,要記得這份報告的依據是切片檢測結果,或許不夠全面。但它通常能確認患者是否真的罹患癌症──這就是我們的第一步。
接著病理報告會描述病理科醫師在顯微鏡下的觀察結果。所有乳癌都是從乳管的內襯細胞開始出現,有些癌細胞源自乳管細胞本身,有些則從乳管末端的乳小葉(就像樹梢的葉片)而來。因此,可能會以「乳管癌」或「乳小葉癌」來稱呼患者罹患的癌症,以區別癌細胞看起來是源自乳管抑或乳小葉。有些癌症部分來自乳管、部分來自乳小葉,則歸類為混合性。

癌症分期
癌症的分期系統帶了一點時代性的錯誤。最初是為了將腫瘤分門別類,有助於預測最合適的治療方法,才發展出這種系統,當時也尚未出現那麼多分子標記可供參考。分期系統結合病理報告所述之腫瘤的顯微觀察,以及腫瘤之臨床特徵。這種分類系統稱為TNM分期法(腫瘤、淋巴結與轉移之縮寫),讓我們得以記錄數據,並判斷不同療法得到的長期存活率。現在依然在使用TNM分期,但它其實是屬於過去時代的工具,與現今的生物學知識也有許多相悖之處──它的判定依據,只包括乳房內的腫瘤大小、涉入的淋巴結數量、以及臨床檢測腫瘤是否已擴散到其他器官。這是一種靜態系統,靠著幾張拍攝影像做出分類判斷;但我們很清楚,癌症是一種不斷進化、變異的動態性疾病。
這就像是看見某個高中生蹺課,就判定對方長大後,在職場會有不負責任的表現一樣;顯然還有其他行為決定因子(例如父母養育方式、同儕壓力、健康等等),會影響一個人的未來表現。同樣地,腫瘤的行為也會受到其他決定因子影響,如腫瘤的分子生物性質,或者它的生長速率(是否在體積很小時就已擴散到淋巴結,或者已存在一段時間?),TNM分期系統可能無法反映出這些決定因子,但它們在推測預後以及對治療的反應上,也扮演重要角色。儘管如此,TNM分期系統還是在使用,遇到的機率也很高,所以我在此仍會概略介紹,只是使用時請記得它的不足。

乳房切除術的選擇
乳房切除術有幾項重大缺點。首先,除非遇到最優秀、成功的重建手術,否則通常它對乳房外型的美觀程度破壞較大。而即使是做了乳房重建,也無法保留乳頭、乳房、胸部區域的感官、知覺。乳房腫瘤切除術與放射治療則能讓患者保有「真實」的乳房,也不會失去感覺。
有些女性選擇乳房切除術,不進行放射治療(如前文所述並不需要的話),則是因為工作忙碌,希望盡可能減少治療所需時間。這個理由對某些人而言或許合理,但其實大多數女性在與放射腫瘤科醫師討論後,都意外地鬆了一口氣,瞭解到幾乎所有患者在整段(或至少大部分)放射治療期間,都能持續工作。且若需要放射治療,也可以考慮寡分次療程或部分乳房放射線照射,能大幅縮短治療時間,有時甚至只需幾天。乳房切除術的恢復期約十天至兩週,加上重建手術,若有工作就約需請假四至六週,確切時間取決於重建手術類型,以及工作所需之活動程度;但乳房腫瘤切除術只需數日。
請記得最重要的一點:這是你的身體,不是其他人的。不要因為別人認為某種方式最好,就因此做出選擇。盡可能從各科醫師(腫瘤科醫師、外科醫師、放射腫瘤科醫師等等)收集資訊,甚至每一科都可以找兩位醫師提供意見。還有,一定要和家人、朋友,以及丈夫/妻子或男女朋友好好聊聊,仔細考慮他們的看法。但無論如何,你都得自己下決定。如我前面提過的,夫妻、情人都有可能分道揚鑣,但身體會跟著你一輩子。真正在乎你、愛你的人,一定會支持你,踏上你認為對自己最好的那一條路。

乳小葉原位癌
乳小葉原位癌在顯微鏡下看來,就是乳小葉裡塞滿了一群小小圓圓的細胞,而正常的乳小葉裡是不含有任何細胞的。這樣一堆細胞被形容為「多中心性」,因為它們可能散佈在雙側乳房中。我們會將乳管原位癌與特定的乳管系統連結在一起,而不曾將乳小葉原位癌和任何乳管系統串聯在一起,但這項認知不一定精確。因為乳小葉位於每條乳管分支邊緣,所以乳小葉原位癌可能看似隨意散佈,實際上卻全都屬於同一條乳管分支的一部分。想像一棵樹上的每根樹枝都長了許多葉片,如果只看葉子,會覺得它們隨意散佈在各處,但若仔細觀察樹枝,就會發現其實它們全都連在一起。這也是我們需要標定、確認乳管解剖結構的原因之一。
分子研究也顯示,乳小葉原位癌及浸潤性乳小葉癌都是雌激素陽性、HER-2/neu陰性,且缺乏E-鈣黏蛋白(E-cadherin)的蛋白質表現,該蛋白質可幫助細胞彼此黏附。可能正是因為缺乏這種蛋白質,乳小葉癌不會結合成完整硬塊,而是一個個細胞排成單列進入基質、四下散佈,造成難以偵測、發現的結果。
自一九九六年以降,還發布了另外三項研究(其中一項包括二百一十四位乳小葉原位癌患者)皆顯示:罹患侵襲性乳癌的風險,每年會持續增加1%,且這項風險可能會受其他風險因子影響而惡化。耐人尋味的是,罹患乳小葉原位癌的女性不僅可能發展出乳小葉癌,也可能有乳管癌(雖然都屬於雌激素陽性的類型);這代表它們生長緩慢、攻擊性較低、且較容易透過乳房X光攝影篩檢得知。

手術及放射治療的長期副作用
淋巴結部位最嚴重的長期副作用是淋巴水腫,幸好現在因為醫師傾向於盡量少動腋淋巴結手術,這種狀況已經越來越少見了,但也並非絕不會出現。此外,淋巴水腫也可能在原始手術後多年才發作。
可惜有時身體再也沒辦法回到罹癌前的感覺了,像是放射照射可能會造成延遲性的問題。有一種特定副作用可能在治療完成後三至六個月發作:乳房上方及後方的肌肉,亦即胸大肌會極度痠痛,用手指攫住時,痛感更加劇烈。這是因為放射線導致肌肉發炎,當它開始再生,就會感到疼痛、僵硬,就像經過劇烈運動一樣。很多女性以為這是癌症擴散,尤其放射治療都經過好幾個月了,他們根本沒預期還會出現新的副作用。
手術還可能造成其他長期症狀。雖然大部分的女性都是在術後連續數週,經歷某種程度的疼痛(特別是乳房切除手術),但有許多人的疼痛會持續數年之久,有些甚至在手術後好幾年才突然發作。動過乳癌手術的患者中,有49%表示他們經歷某種持續性的疼痛或感覺變化,10%則說這種情況已干擾到日常生活。最主要的困擾是「疼痛」,也有其他描述包括刺痛、劇烈抽痛、尖銳疼痛、疲勞及抽痛等;位置在切除手術疤痕處、手臂、甚至乳房底下的肌肉部分,都會感到疼痛。我遇過不少這樣的患者,生活受疼痛影響。動過乳房切除手術及乳房保留手術的女性中,約有半數會經歷術後疼痛症候群。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69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