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教育的目的(全譯本)(簡體書)
滿額折

教育的目的(全譯本)(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  價:NT$ 228 元
優惠價:8719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懷特海(1861―1947)是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另外,他也是一位影響巨大的教育理論家。懷特海對教育懷有濃厚的興趣,他研究人是怎樣思維的,思考人是怎樣學習的,為什麼要學習以及怎樣改進人的學習等。他的教育理念主要體現他的一系列著名的演講中,這些演講大部分收錄在他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一書中。
在中國,懷特海《教育的目的》比較通行的中譯本為七章,談論完大學教育就戛然而止。一般的讀者恐怕不以為意,熱愛懷特海的讀者難免會暗自思忖: 懷特海說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人引上自我發展之路,那麼大學之後的人生呢?大學之後還有哪些生命的生長週期,哪些浪漫、精審與綜合?還會有哪些自我發展?是不是有一套基本的觀念和思維方法?
本書是《教育的目的》全部十章的翻譯版,除了經典的第一章“教育的目的”、第二章“教育的節奏”、第三章“自由與訓導的節奏性主張”,直至第七章“大學及其功能”,也包含了第八章“思想的組織”、第九章“對一些科學觀念的剖析”和第十章“空間、時間和相對性”。
懷特海的教育思想既體現了新教育的精神,也保留了傳統教育中有價值的內容。他既強調兒童的自由、興趣和主動性,又充分肯定兒童接受訓練和掌握知識的必要性。正因如此,西方學者認為懷特海的教育理論是現代教育思潮中進步主義與要素主義的結合。懷特海關於教育的節律原理,強調心理發展的階段性以及發展週期的循環往復,這種觀點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尚無先例。懷特海的思想否定了從靜止、機械、割裂的觀點看待知識、生活與心智,從而確立了一種有機統一的新教育觀,在西方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創新價值。他提出的那些精闢的、格言般的教育警句,不僅啟發了人們的思想,也更為人們樂於引用。

作者簡介

懷特海(1861—1947)是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另外,他也是一位影響巨大的教育理論家。懷特海對教育懷有濃厚的興趣,他研究人是怎樣思維的,思考人是怎樣學習的,為什麼要學習以及怎樣改進人的學習等。他的教育理念主要體現他的一系列著名的演講中,這些演講大部分收錄在他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一書中。

在中國,懷特海《教育的目的》比較通行的中譯本為七章,談論完大學教育就戛然而止。一般的讀者恐怕不以為意,熱愛懷特海的讀者難免會暗自思忖:懷特海說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人引上自我發展之路,那麼大學之後的人生呢?大學之後還有哪些生命的生長週期,哪些浪漫、精審與綜合?還會有哪些自我發展?是不是有一套基本的觀念和思維方法?

本書是《教育的目的》全部十章的翻譯版,除了經典的第一章“教育的目的”、第二章“教育的節奏”、第三章“自由與訓導的節奏性主張”,直至第七章“大學及其功能”,也包含了第八章“思想的組織”、第九章“對一些科學觀念的剖析”和第十章“空間、時間和相對性”。

懷特海的教育思想既體現了新教育的精神,也保留了傳統教育中有價值的內容。他既強調兒童的自由、興趣和主動性,又充分肯定兒童接受訓練和掌握知識的必要性。正因如此,西方學者認為懷特海的教育理論是現代教育思潮中進步主義與要素主義的結合。懷特海關於教育的節律原理,強調了心理發展的階段性以及發展週期的循環往復,這種觀點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尚無先例。懷特海的思想否定了從靜止、機械、割裂的觀點看待知識、生活與心智,從而確立了一種有機統一的新教育觀,在西方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創新價值。他提出的那些精闢的、格言般的教育警句,不僅啟發了人們的思想,也更為人們樂於引用。

名人/編輯推薦

若非有懷特海那樣的稟賦與智慧,若非有懷特海那樣的勤勉與謙卑,若非有懷特海那樣把思想在頭腦裡蘊化四十年的靜氣、耐力與堅守,還是不要以此方式寫書,尤其請不要與懷特海妄加類比。

“教育從總體上來說,就是要為了跟生活中的直接經驗戰鬥而做準備,為了運用相關觀念和合適行動使每一個瞬間都合格而做準備。如果一種教育,不能以激發主動性開始,不能以促進主動性結束,那麼必然是錯誤的。因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讓人產生活躍的智慧。”教育是引導個體去領悟生活的藝術,生活的藝術是指人的各種活動最完美的實現,它表現了充滿活力的個體面對現實環境時所具備的潛能。每一個體都體現了一種生存的探險,生活的藝術就是引導這種探險。

“教育國家的年輕一代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當足夠深入廣泛地考慮這個問題時,想到教育中那些輕率、惰性將會導致絕望的生活、破滅的希望和全民族的失敗時,你很難抑制心中的怒火。現代生活環境中,一個不重視培養智力的民族註定將被淘汰,這是一條鐵律。如果教育失敗了,你們所有的英雄行為、社交魅力、智慧以及曾在陸地或海上取得的勝利,這些都不足以改變命運。今天我們尚且能保持著自己的地位。明天科學又將向前邁進一步,那時,當命運之神對未受良好教育的人作出判決時,將無人為他們提出上訴。”

目次

懷特海胸中的教育江山圖(代譯序)

第一章教育的目的

第二章教育的節奏

第三章自由與訓導的節奏性主張

第四章技術教育及其與科學和文學的關係

第五章古典在教育中的地位

第六章數學課程

第七章大學及其功能

第八章思想的組織

第九章對一些科學觀念的剖析

第十章空間、時間和相對性

附文:美的教育背景——品懷特海的精神發展史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

文化是思想的活動,是對美和人文情感的接受。碎片似的信息或知識與文化無涉。在God的土地上,一個僅僅被很好地信息化了的人無用而令人厭憎。我們要成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某些特殊領域的專門知識的人才。專業知識給他們一個開始的土壤,而文化則會引領他們深如哲學又高如藝術。我們必須記住,自我發展才是有價值的智力發展,而這種發展往往發生在16歲到30歲之間。而培養這種自我發展,最重要的是人們12歲以前從母親那裡接受的教養。大主教坦普爾的一句名言能說明我的意思。一個曾經在拉格比公學讀書時成績一般的男孩,長大後獲得了成就,這不禁使人感到驚喜。坦普爾大主教的回答是:“人不在於他18歲時怎樣,而在於他們經歷過18歲之前那些事情,後來的日子裡他們會如何。”
培養一個兒童思想活動時,最首要的是必須警惕那些被我稱之為“惰性觀念”(inert idea)
這種僅為大腦所接受,沒有經過運用,或沒有經過測試,或沒有與其他新穎的思想有機地融為一體的思想。
在教育發展史上,最讓人有感觸的現象是: 一些學校,在某個時期富有活力,人才輩出。然而其後輩展現得賣弄學問或者過於程式化,其原因就在於這些學校過載了惰性觀念。伴隨著惰性觀念的教育不僅無用,而且有害――最壞之事,即最好之物的敗壞。除了在知識蓬勃發展的少數時期外,過去的教育完全受這種呆滯思想的影響。這也說明為什麼那些未受教育的聰明女人,她們看透這世界,當她們步入中年時便成為社會中最有文化修養的群體。她們免受了惰性觀念的可怕束縛。使人類走向偉大崇高的每一次知識革命無不是對惰性觀念的激烈反抗。遺憾的是,我們對人類的心理的可悲的無知,於是一些教育體制自身形成的惰性觀念重又束縛了人類。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中,應如何防止精神僵腐。我們先來說明教育上的兩條戒律:首先,“不可教太多科目”;其次,“所教內容務須透徹”。
教授大量科目,而每個科目只教一點點,結果是學生對無關聯觀念的被動接受,沒有被活力的火花啟明。那些被引入兒童教育的主要觀念,應該少而重要,讓它們被投入每一種組合的可能性之中。兒童應該把這些觀念化為自己的,應該理解它們在他現實生活裡此時此地情境中的應用。在教育的一開始,兒童就應該經驗發現的樂趣。兒童必須做出的發現應該是一些普遍性的觀念,這些普遍性觀念將給出一種理解,理解他生命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理解他的人生。我所指的“理解”超過邏輯分析的意思,儘管也包含了這重意思在其中。我說的理解有法國諺語“理解一切,寬恕一切”的意味。
學究們譏笑有用的教育。但是如果教育沒有用,教育是什麼呢?教育要培養只能藏在尿片裡的才能嗎?教育當然應該是有用的,不管你生活的目標是什麼。教育對聖奧古斯丁有用,教育對拿破崙有用。教育是有用的,因為理解是有用的。
在這裡,我不多談理解在文學教育中該做何解,也不想去斷言經典課程與現代課程的優缺點。我只想說,我們需要的理解是一種對持續的現在的理解。過去的知識的唯一用處就在於它們武裝我們的現在。給年輕的頭腦帶來傷害最大的,莫過於輕視現在。現在涵蓋一切。現在是神聖的所在,因為它是過去,它也是未來。同時我們必須注意,一個200年前的時代與一個2000年前的時代同樣古老。不要學究式地被所謂年代而蒙蔽。莎士比亞和莫裡哀的時代與索福克勒斯和維吉爾的時代一樣古老。聖賢們的交流是偉大而激勵人心的盛會,但聚會只可能有一個殿堂,也就是現在;每一組聖賢來到這個殿堂,經歷的時間相較起來只有微小的區別。
當我們考察科學和邏輯的教育時,我們應記住,在這裡不加利用的思想概念同樣是十分有害的。我所說的利用一個觀念,是指將它與一連串複雜的、構成我們生活的感性知覺、情感、希望、欲望以及調節思想的精神活動聯繫在一起。我可以想像那些人,他們通過被動地複習一些互不相干的觀念來強化自己靈魂。但人性不是那樣構建的――也許某些報紙的編輯除外。
在科學訓練中,處理一個概念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證明它。但請允許我先擴展“證明”這個詞的含義: 我的意思是――證明其價值。除非一個觀念包含的命題都是真的,否則它是無價值的。因此對一個觀念的證明,最重要的是證明其相關命題的真實性,通過實驗或者邏輯去證明。但證明命題的真實與否並不構成最初採用這一概念的必要條件。畢竟,可敬的教師們的權威意見是我們開始討論問題的充分根據。在我們最初接觸一系列命題時,我們總從是否更具重要性的角度入手。這是我們所有的人在後半生所做的事。嚴格地說,我們並不試圖證明或反駁任何事物,除非其重要性值得如此。(狹義的)證明和(狹義的)評價這兩個過程在時間先後上不需嚴格劃分。二者幾乎可以同時進行。但如果非要給兩個過程分先後,應該優先考量評價過程。
此外,我們不應該試圖孤立地運用各種命題。我的意思絕不是用一組簡單的實驗說明命題一,然後證明命題一;接著用一組簡單的實驗說明命題二,然後證明命題二,依次類推直至書尾。再沒有比這更枯燥的了。互相關聯的真理應作為整體一起加以運用,各種不同的命題可按任何順序反復使用。從理論科目中選擇一些重要的適用知識,同時給出系統的理論闡述來研究它。理論闡述須短小而簡單,但應嚴謹精確。理論闡述不能太長,太長的闡述使人們反而不容易透徹準確地理解。頭腦裡裝滿大量一知半解的理論知識,結果會很糟糕。理論也不應該與實際相混淆。在證明和利用時,兒童不應該有疑慮。我的觀點是,只要可行,被證明的應該加以利用,被利用的應該加以證明。我絕不認為證明和利用是一回事。
敘述至此,我可以用一種表面看似離題的方式更進一步闡明我的論點。我們剛剛開始認識到,教育的藝術和科學需要天賦,也需要對這種藝術及科學進行研究;我們認識到,這種教育的天賦和科學不僅僅是某種科學的或文學的知識。上一代人只是部分地認識這個道理;中學和小學裡那些稍欠火候的校長們,往往要求同事們玩左手保齡球,要求他們對足球感興趣,以此來取代僅僅研究教育的藝術與科學。然而,文化比保齡球豐富,比足球豐富,文化也比廣博的知識更為豐富。
教育是教人們掌握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這是一種很難傳授的藝術。一旦有人寫出一本具有真正教育價值的教科書,保准就會有某位評論家說這本教材很難用,無論什麼時候都如此。有價值的教材當然不容易教。倘若容易,就應該將它都燒了,因為它不可能有教育的價值。在教育領域中,或在其他領域中也一樣,那些看似寬廣實則危險的路往往通往糟糕的境地。這條邪惡之路由一本書或一系列講座來鋪就,書和講座幾乎能使學生記住下一次校外考試中可能出現的所有問題。順便說一句,一個學生在任何考試中要直接回答的每一個問題都該由他的老師設計或修改,否則這種教育制度是沒有發展前途的。校外評審員可以就課程的情況或學生的表現做出報告,但絕不應拿未經學生自己的教師嚴格審閱的問題來問詢學生。校外評審員問學生的問題,至少是經過與學生長時間的討論而引發出來的。會有一些例外情況出離這條規則,但它們僅僅是例外,而且這些例外因為合於一般規則而尚能夠容易被允許。
現在回到我前面提到的論點,即各種理論觀念在學生的課程中應該永遠具有重要的應用性。這並不是一個容易付諸實踐的教義,而是很難實行。它本身便涉及這樣的問題: 要使知識充滿活力,不能使知識變成惰性的,而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難題。
最好的做法取決於幾個不可或缺的因素: 教師的天賦,學生的智力類型及他們生活的前景,學校周圍環境提供的機會,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因素。正因為如此,統一的校外考試是極其有害的。我們指責這種考試,並非因為我們是那種熱衷於指責已經確定的事物的怪人。我們沒那麼幼稚。當然,這類考試在檢查學生的怠惰方面也有用處。我們討厭這種考試的理由是十分明確而又具有實際意義的,因為它扼殺了文化裡最好的部分。當你憑據經驗來分析教育的中心任務時,你會發現,圓滿完成任務取決於對多種可變因素做精妙的調整。因為我們是在與人的大腦打交道,而不是與僵死的事物打交道。學生的求知欲和判斷力,以及控制複雜情況的能力,他們在特殊情況下應用理論知識對前景作出預見――所有這些能力不是靠一套體現在各科目考試中的既定規則所能傳授的。
我提請你們這些有經驗的教師們注意。在課堂紀律良好的情況下,確有可能向學生們灌輸一定量的惰性知識。你拿一個教材,讓他們自己學習。似乎很棒。然後學生們知道了如何求解二次方程。但我們教會學生解二次方程的關鍵點是什麼呢?對這個問題有一種傳統的回答是這麼說的: 人的大腦是一種工具,你先要把它磨鋒利了,然後才好使用它;掌握解二次方程的本領便是一種磨礪大腦的過程。這個回答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因此幾代人都接受了它。儘管如此,但它包含一種根本性的錯誤,可能因此扼殺我們這個世界的天才。我不知道是誰最先把人的大腦比作一種無生命的工具。我猜這也許是希臘七賢中的一位提出的,也或者是他們集體認可的看法。不管發明者是誰,歷代傑出人物紛紛贊同,從而使它具有的權威性不容懷疑。然而,不管這種說法多麼權威,不管什麼樣的名人對此表示過贊同,我都會毫不猶豫地抨擊這種說法,這是迄今存在於教育理論中的最致命、最錯誤因而也是最危險的一種觀點。人的大腦從來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它處於一種永恆的活動中,精細而敏銳,接受外界的刺激並做出反應。你不能延遲大腦的生命,把大腦像工具一樣先磨好然後再使用它。不管學生對你的主題有什麼興趣,必須此時此境就被激起;不管你要加強學生什麼樣的能力,必須此時此境就進行;不管你想帶給學生的精神生活什麼可能性,你必須此時此境就展現。這是教育的金規則,也很難遵守。
困難在於: 對於一般概念的理解,以及大腦智力活動的習慣,還有取得智力成就的快樂,這些都無法用任何形式的言語喚起,也無論你怎樣正確地調整。凡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教育是一種掌握種種細節的過程,需要耐心,一分鐘又一分鐘,一小時又一小時,一天又一天。學習沒有捷徑,不可能通過虛幻之路獲得高明概括。有一句諺語“見樹不見林”,這種困難正是我要強調的。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使學生通過樹木看見森林。
我主張的解決方法是,要根除各科目之間那種致命的分離狀況,因為它扼殺了我們現代課程的活力。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各呈其貌的生活。但我們沒有向學生展現生活這個統一體,取而代之的是教他們――代數,然後就什麼都沒有了;幾何,然後就什麼都沒有了;科學,然後就什麼都沒有了;歷史,然後就什麼都沒有了;教他們學兩三種語言,但他們卻從來沒有真正掌握;最後,是最令人乏味的文學,常常是莎士比亞的一些戲劇作品,配有語言方面的注釋和簡短的劇情人物分析,實際上是為了讓學生背誦的。以上這些能說是代表了生活嗎?能代表我們身處生活之中所領會的那種生活嗎?最好的說法,那是神在創世時腦海中飛快瀏覽的一個目錄表,那時他還沒有想好如何將它們融合為一。
現在讓我們回到二次方程的話題上來,我們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為什麼要教兒童二次方程的解法?除非二次方程適合一套互有相關性的課程,否則我們沒有理由去教與它有關的任何知識,這是當然的。此外,因為數學在整個文化中的位置應該涉及很廣的範圍,我甚至有點懷疑對許多類型的兒童來說,二次方程的代數解法不該取決於數學的專業化的一面。在此我提醒你們,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對心理學或專門化內容作任何評論,它們是理想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但評說它們是對我們的真問題的回避,我提這些只是為了使我下面的回答不致引起誤解。
二次方程是代數學的一部分,而代數學是人們創造出來用以清晰量化世界的一種智力工具。我們無法回避數量,世界自始至終都受到數量的影響,我們說感受就是用數量來說話。說這個國家大――有多大?說鐳很缺乏――缺多少?你不能回避數量的概念。也許你可以轉向詩歌和音樂的王國,但在節奏和音階方面你仍會遇到數量和數字。那些看似優雅卻蔑視數量理論的學者是不健全的。與其指責他們,不如憐憫他們,他們在學校中學到的那些零碎的莫名其妙的被稱為代數的知識應該受到輕視。
代數學無論在辭令上還是事實上,都退化得亂七八糟,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悲的例子,如果我們希望在兒童生動活潑的頭腦裡喚起美好品性,可是我們自己對要喚起的美好品性缺乏清晰的概念,則改革教育的計劃表是沒有價值的。幾年前,人們強烈要求改革學校中的代數課,多數人都同意圖表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於是,學校開始推行圖表法,淘汰了其他所有的方法。但就我所看到的,僅僅是圖表而已,根本沒有思想。現在每次考試總有一兩道圖表題。我個人是圖表法的積極擁護者,但我不知道我們是否贏得了什麼。生活與所有智力或情感認知能力的某種基本特點之間存在著關係,如果你不能成功地展現這種關係,你也就無法將生活融入任何普通教育的計劃中。這個說法很難,但是這個是真的。我不知道怎麼能更容易。在做這種小小的形式的改動時,你恰恰被事物的本質難倒。你的對手技術老練,他能使豌豆永遠在另一個杯子下。
改革必須從另一邊開始。首先,你必須確認世上有哪些簡單到足以進入普通教育中的數量關係。然後,應該制訂一份代數課程計劃,這個計劃將在這些數量關係的應用中找到例證。我們不必害怕那些圖表,當我們開始把代數當作研究世界的重要手段時,圖表會大量出現。
在對社會學進行最簡明的研究時,我們可以用某些最簡單的圖表來進行量化描述。歷史課裡那些圖表曲線要比枯燥的人名、日期一覽表更生動直觀,但枯燥的人名和日期一覽表卻構成了我們學校枯燥的學習中的主要內容。平庸的國王和王后的一覽表能達到什麼目的?湯姆、迪克,或哈裡,他們都死了。一般的復活是失敗的,最好還是推遲。
現代社會中各種勢力的變化,可以用數量這種極簡明的方法來顯示。同時,關於變量的概念,關於函數、變化速率、方程及其解法的概念,還有數學中消元的概念,都可以按照它們自身的特點被作為一種純概念的科學來進行研究。當然,研究的時候不是用此刻我提到它們時所用的這些華麗的詞,而是用那些適合教學的簡單而特殊的實例來反復教。
如果這個思路可以被繼續下去,那麼從喬叟到黑死病,從黑死病到現代勞工問題,這條線索將把中世紀朝聖者們的傳說與代數這門抽象科學聯繫起來,兩者都從諸多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同一主題,即: 生活。我知道你們大多數人對我所持這一點的看法。你們認為我所勾勒出的這條進程並不是你們想選擇的,甚至也不是你們要看它如何起作用的。對此我相當贊同。我不宣稱說我可以自己做這點。但你們的反對恰恰說明了為什麼統一的校外考試制度對教育是極其有害的。知識應用的過程若要取得成功,必須首先取決於學生的特點和教師的天賦。當然,我有意地忽略了尋常我們大多數人都比較熟悉的最簡單的應用。我指的是那些涉及量的科學,如機械學和物理學。

同樣地,我們用社會現象的統計資料與時間來打點做圖表曲線,然後清除圖表上一對類似事件之間的時間。我們能夠推斷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展現了一種真正的因果關係,或多大程度上僅僅是時間上的巧合。我們注意到,對不同國家,我們可能使用了不同的社會事件統計數據與時間對照表,這樣,通過對主題的適當選擇,就可能得到一些肯定僅僅是展現巧合的圖表。同樣,其他圖表可能會顯示明顯的因果關係。我們想要知道如何區分兩者間的不同,因此繼續按照我們的意願來畫圖表。
在考慮這種描述時,請你們務必記住我始終堅持的論點。首先,一種思維訓練方式不會適合各種類型的所有兒童。例如,我想,手工靈巧的兒童會需要比我列舉的更實在、更敏捷的東西。也許我錯了,但我應該做這種推測。其次,我並不認為一次出色的講座就能一勞永逸地激勵出一個令人羡慕的班級。這不是教育進展的方式,絕不是!學生們始終在努力地解題,畫圖表,做實驗,直到他們完全掌握了整個課題。我在描述各種解釋,即在思維方面應給予孩子們指導。必須讓學生們感到他們在學習某種東西,而不僅僅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
最後,如果你教的學生要參加某種統一的普通考試,那麼如何實施完美的教學就成了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你是否注意過諾曼式拱形結構上那彎曲的花紋?古代的作品精美絕倫,現代的作品則粗陋不堪。其原因就在於,現代作品按精確的尺寸設計製作,而古代的作品則隨工匠的風格而各自變化。現代局促,古代舒展。現在的學生要通過考試,就要對教學的各個科目都給予同等的重視。但人類天生是一個適應並局限于一定生存模式的具有個體特殊性的物種。某個人看見的是整個課題,而另一個人則可能只發現一些獨立的例證。我知道,在為一種廣博的文化而設計的課程中為個體特殊性留出餘地似乎是矛盾的。但沒有矛盾,世界會變得更簡單,也許更單調。我確信,在教育中如果排斥個體特殊性,你就是在毀掉生活。
現在我們來看看普通數學教育中的另一個偉大的分支: 幾何學。同樣的原理也適用於這門學科。理論部分應該層次分明,嚴密,簡潔,有重要意義。對顯示各種概念之間主要聯繫的一切非必要論點都應刪除,僅應保留所有重要的基本概念。不應刪除基本的概念,比如相似性和比例。我們必須記住,由於圖形的視覺效果提供的幫助,在訓練大腦推理演繹能力方面,幾何是無與倫比的學科。當然,隨後就能幾何製圖,它訓練人的手和眼睛。
然而,幾何與幾何製圖必須超越幾何概念的範疇,跟代數一樣。在相近的工業領域,機械和車間操作實踐可作為幾何學知識的適當延伸。例如,倫敦工藝專科學校在這方面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對許多中等學校來說,我建議使用測量和繪圖法。尤其是平板測量法可以使學生對幾何原理的直接應用產生一種生動的理解。簡單的繪圖工具,一條測鏈,一個測繪羅盤儀,這些東西可以引導學生從勘測和丈量一塊場地進而繪製一個小區域的地圖。最優秀的教育在於能夠用最簡單的工具獲得最多的知識。我反對給學生提供精製的工具儀器。繪製出一小塊區域的地圖,悉心考慮該區的道路、輪廓、地質情況、氣候,該區與其他地區的關係,以及對該區居民地位的影響,這些會比任何關於珀金·沃貝克的知識使學生懂得更多的歷史和地理。我的意思是指,就一個課題,不是做一場含糊不清的演講,而是要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這種調查通過準確無誤的理論知識來確定真切的事實。一個典型的數學問題應該是: 如此這般測量某一塊場地,如此這般按某種比例尺繪製出它的平面圖,並找到了它。這是一種很好的程序,即提出必要的幾何命題卻不進行證明。然後在進行測量的同時學會證明。
幸運的是,專業化教育所提出的問題比普通文化教育提出的問題更容易些。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個原因是,須要遵守的許多程序的原則在這兩種情況下是相同的,不必重新講述;另一個原因是,專門化的訓練,出現在或者說應該出現在學生課程的更高級階段,此時可以利用比較容易些的材料。但毫無疑問,主要原因是,對學生來說,專業學習通常是一種具有特殊興趣的學習。學生之所以學習某種專門知識,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想瞭解這種知識。這就使情況大不相同了。普通文化旨在培養大腦的智力活動,而專業課程則是對於培養大腦的活動的運用。但不應過分強調兩者之間這種簡單的對立。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在普通的文化課程中,學生會對專業化的問題產生興趣;同樣,在專業學習中,學科外在的聯繫使學生的思想提升到其專業領域之外更廣闊的空間。
此外,在學習中不存在一種課程僅僅只傳授普通的文化知識,而另一種課程僅僅只傳授特殊的專業知識。普通教育中開設的一些專門學科旨在喚起學生對專業化課題進行專業化學習的渴望。另一方面,培養一種專門的愛好不失為促進普通腦力活動的方法之一。學習就像一件無縫的大衣,你沒法分開。教育所要傳授的是對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條理的一種深刻的認識,以及一種特殊的知識――這種知識與知識習得者的生活有著特別的關係。
對思想結構的領會是有文化教養的人通過專門學習才能得到的。這種能力既有對通盤棋的辨別力,又能看到一組思想與另一組思想之間的關係。只有通過專門學習,人們才能領會一般思想的準確闡述,領會這些思想被闡述時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領會這些思想對理解生活的作用。經過這樣訓練的大腦,思維變得既更抽象又更具體。它一直在受著這樣的訓練: 理解抽象的思維,分析具體的事實。
最後,應該培養所有精神活動品質中最莊敬的特質,我指的是對風格的鑒賞。這是一種審美感,它基於欣賞,簡單而毫不浪費,直奔可預見的終點。文學中的風格,科學中的風格,邏輯中的風格,實際做某件事的風格,從根本上說,都具有相同的美學特質,即實現和約束。愛一個科目本身以及為一個科目本身而熱愛它,這種愛不是在精神的遊艇甲板上來回踱步那種昏昏欲睡的快感,而是體現於學習中的對風格的熱愛。
這樣,我們又回到我們開始討論的地方,即教育的功用。按風格最完美的意義,它是受教育的文化人最後學到的東西;也是最有用的東西。風格無處不在。有風格的管理人員討厭浪費;有風格的工程師會充分利用他的材料;有風格的工匠喜歡精美的作品。風格是意識的終極道德。
在風格之上,在知識之上,還存在著某種捉摸不清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力。力在風格之上,知識之上,就好像命運在希臘眾神之上。風格讓力量成形,並對力進行約束。但是,實現理想目標所需要的力畢竟是極為重要的。達到目標才是第一位的事。不要為你的風格而煩惱,先去解決你的問題,去向人們證明上帝的做法是正義的,去履行你的天職,或者去完成擺在你面前的其他任何任務。
那麼風格對我們有什麼幫助?風格幫助你直奔目標,使你無他顧之虞,避開細枝末節。有了風格,你可以實現你的目標。有了風格,你可以預見出行動的效果,這種預見的能力是神賜予人類的最後的禮物。風格會增添你的力量,因為你的大腦不會因枝節問題而分心,你將更可能實現自己的目的。風格是專家獨享的特權。誰聽說過業餘畫家能有什麼風格?誰聽說過業餘詩人的風格?風格永遠是專業化學習的結果,是專業化研究對文化做出的特有的貢獻。
英國現階段的教育缺乏明確的教育目的,因此才受到外部機構的損害,扼殺教育生命力。到目前為止,我在這次演講中始終在考慮那些應對教育起決定作用的目的。在這方面,英國在兩種意見之間猶疑不定: 它還沒有確定是培養業餘愛好者還是培養專家。19世紀世界發生的深刻變化是,知識的增長使我們能夠預見未來。我們所說的業餘愛好者基本上是這樣一種人,他們有鑒賞力,在掌握某種固定的程序化的工作時具有多種才藝。但他們缺乏專業知識賦予一個人的預見能力。我此次演講的目的,就是建議如何培養出具有業餘愛好者基本優點的專家。英國中等教育的狀況是,在那些應該柔韌而富有彈性的地方僵化刻板,而在那些應該嚴格精確的地方卻鬆散不嚴謹。所有的學校都受到考試的束縛,為了生存它們不得不訓練學生去應付嚴格的考試。學校的教職人員、學校環境、學校的學生以及它得到的捐款為學校創造了發展機遇,可惜沒有一個校長能夠自由地按照學校面臨的機遇,發展普通教育或專業學習。我認為,所有以考核單個學生為目的的校外考試制度不會有效,只是徒增了教育方面的浪費。
首先,應該被考核的不是學生而是學校。每所學校都應根據本校的課程授予自己的畢業證書。對這些學校的標準應該進行評估和修正。但教育改革的首要條件是,學校必須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應該有自己的課程,而這些課程是經過審批符合標準的、由本校教師根據學校自身的需要而設計制定的。假如我們不能保證這點,我們不過是從一種形式主義陷入另一種形式主義,從一團惰性思想陷入另一團惰性思想中。
一切有效保衛國家的體系中,學校是真正的教育單位。我曾設想過一種方法來代替以考核學生為目的的校外考試制度。但每個斯庫拉女妖對面都有著她的卡律布狄斯――或者換一種更通俗的說法,每條道路兩邊都有壕溝。萬一教育管理部門認為可以把所有的學校教條地分為兩三種類型,並強迫每一類學校採取一種刻板的課程,這對於教育來說同樣是災難性的。當我說學校是教育單位時,我的意思是指完完全全的教育單位。每所學校必須有權考慮自身的特殊情況。為了某些目的將學校分類是必要的,但課程不應該死板,課程應該容許學校教職人員修正。這個原則經過適當修改,也適用于大學和技術學院。
教育國家的年輕一代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當足夠深入廣泛地考慮這個問題時,想到教育中那些輕率、惰性將會導致絕望的生活、破滅的希望和全民族的失敗時,你很難抑制心中的怒火。現代生活環境中,一個不重視培養智力的民族註定將被淘汰,這是一條鐵律。如果教育失敗了,你們所有的英雄行為、社交魅力、智慧以及曾在陸地或海上取得的勝利,這些都不足以改變命運。今天我們尚且能保持著自己的地位。明天科學又將向前邁進一步,那時,當命運之神對未受良好教育的人作出判決時,將無人為他們提出上訴。
我們可以對自有文明史以來人們普遍信仰的教育理想的概括感到滿意。教育的本質在於它的宗教性。
請問,什麼是宗教性的教育?
宗教性的教育是這樣一種教育: 它教導受教育者要擔責任、知敬畏。責任來自於我們具有潛在控制力,能潛在地控制事物的發展過程。當可習得的知識能夠改變結局時,無知即罪惡。而敬畏是基於這樣的認識: 現在本身就包含著全部的存在,向後也向前無限延展。現在是那漫長而完整的時間,它屬￿永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