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大字版)
滿額折
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大字版)
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大字版)
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大字版)
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大字版)
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大字版)
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大字版)
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大字版)
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大字版)
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大字版)
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大字版)
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大字版)
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大字版)
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大字版)

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大字版)

定  價:NT$ 250 元
優惠價:9022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5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為你安心的智慧,聖嚴法師教你:完全活用《金剛經》!
★ 全新增修版,聖嚴法師最暢銷的《金剛經》解說合集。
★ 在繁忙的生活中,依《金剛經》如實修行,能讓人身心自在,無入而不自得。
《金剛經》是論「空」最透徹的佛經,卻也最難講述、最易被誤解。因文字簡煉優美,富有超越及空靈的哲理,所以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

經中有十八次講到「福德」二字,並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成就為經名,所以這是一部特別重視修福修慧的經典,同時也告訴我們,唯有全心全力地福慧雙修,始能速證解脫自在的無上佛果。

聖嚴法師認為,佛經不是僅供信仰持誦,更當「如說修行」,應用於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金剛經》雖是佛法中的最高境界,如果能把修行經驗的層次厘清,便不難發現其切入現實生活的著力點了。

# 觀念是空,但我們還在生活

《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即是以智慧來幫助我們看清這世界是空的,既然一切是空的,我們還要執著些什麼呢?

但是要知道,觀念上可以「空」,可是事實上我們還在生活,而且只有一部分的人有這樣的觀念,許多的人還沒有這樣的觀念。即使有「空」的觀念的人,說得到也不一定做得到,想得到也不一定能夠實踐。所以,如實修行是不容易的事。

《金剛經》中的「無我」,就是《心經》中的「五蘊皆空」。不把個人的存在當作永恆不變、最重要、最可貴的;同時,也不要把環境中你、我、他的存在當成永恆不變的。如果能有這種認識,對自己的問題就不會放在心上,對於他人帶給你的煩惱,也就不會看得太嚴重。

# 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

從般若智慧的立場來看,五蘊世界是由因緣聚合而成的,只是暫時、臨時、不斷變化的,因緣聚則聚,因緣散則散。所以,不必把五蘊的身心或環境當作牢不可破、永恆不變的存在。

遇到好的,不會興奮過度,遇到壞的,也不必太難過;花開,自有花謝,冬盡,自有春來。環境、現象皆是無常的,好好壞壞皆不必太認真,這就叫看破、看透、看穿。能夠這樣,就是有智慧的人。

★收錄聖嚴法師最受歡迎的二部《金剛經》經典解說

《金剛經》講記
從經名釋題開始認識《金剛經》,再以全經要義、思辨形式、無相離相、淨信功德等主題,帶領讀者層層深入《金剛經》真義。

《金剛經》生活
以「心靈環保」、「自我提升」、「淨化社會」、「福慧自在」四大面向,層次漸進地分享如何運用《金剛經》智慧,在生活中時時好修行,人生因此福慧自在。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自序:金剛經生活】

《金剛經》在中國受到普遍和持久的重視,不僅佛教徒喜歡讀誦,一般知識分子也都喜歡閱讀。文字簡練優美,並且富有超越及空靈的哲理。雖然經義深奧,卻又能讓讀者感到清新和親切,故在許多的佛經之中,除了簡短的《心經》之外,《金剛經》是最能深入中國文化環境的佛經了。

在佛經的流傳史上,自從第五世紀初,鳩摩羅什將《金剛經》譯成漢文以來,歷代均有註釋,迄於明朝即有《金剛經五十三家註》的彙集本,到《卍續藏》編成之時為止,已蒐集了六十九種,比起其所蒐《心經》的註解數量六十種,還多出九種。

以往凡是註解經典,或是講解經典,都是順著經文的次第進行,逐句解釋,往往使得聽眾在聽完一座經後,尚無法明確其主題所在。因此我於一九九三年二月一日至四日的四個晚上,假臺北巿國父紀念館大演講廳,演講《金剛經》時,便以每晚一個主題的方式講述,命名為「《金剛經》生活系列講座」。我從《金剛經》文中摘錄出與主題相應相契的經句及段落,配以主題及子題的標示,做了四場專題演講︰1.《金剛經》與心靈環保;2.《金剛經》與自我提昇;3.《金剛經》與淨化社會;4.《金剛經》與福慧自在。

我一向主張「古為今用」,佛經不是僅供信仰持誦的,更當「如說修行」,應用於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金剛經》雖是佛法中的最高境界,如果能把修行經驗的層次釐清,也不難發現其切入現實生活的著力點了。例如,經中的「云何降伏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是心靈環保的指導原則;又如《金剛經》的「無相」,是以精神的「信心」及物質的六塵為基礎;自我的提昇,是從有相的假我來體驗無相的解脫。《金剛經》所強調的布施及忍辱,便是淨化社會、淨化人心的最佳方法。

經中有十八次講到「福德」二字,並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成就為其經名,所以這是一部特別重視修福修慧的經典,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唯有全心力地福慧雙修,始能速證解脫自在的無上佛果。

因為我將《金剛經》生活化、實用化了,所以講述之時,深受聽眾的歡迎,便委請青年女作家梁寒衣,將錄音帶整理成文,出版問世,我要在此一併致謝。
(一九九四年元月十八日釋聖嚴自序)

目次

編者序

《金剛經》講記

緒論
一、釋題
二、譯本
三、本經成立
四、本經組織
五、本經譯者
六、本經釋者

《金剛經》的內容
一、對象
二、全經要義
三、思辨型式
四、無相離相

信受演說《金剛經》的功德
一、淨信功德
二、法施功德比財施更大
三、受持讀誦演說的功德
四、不受福德是無量功德

結論
後記

《金剛經》生活

自序

緒言――介紹《金剛經》
一、《金剛經》的地位――諸經中之最高
二、《金剛經》的目的――廣度一切眾生

第一講 《金剛經》與心靈環保
一、環保的層面
二、《金剛經》的心靈世界
三、《金剛經》的心靈環保
四、從有到無的心靈環保

第二講 《金剛經》與自我提昇
一、《金剛經》的自我觀
二、《金剛經》的自我昇華

第三講 《金剛經》與淨化社會
一、《金剛經》的社會環境
二、《金剛經》的社會建設
三、《金剛經》以法布施的心靈環保來淨化社會

第四講 《金剛經》與福慧自在
一、福報與智慧是一體的兩面
二、《金剛經》的福慧雙修
三、依智慧修福德才能無礙自在

【附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書摘/試閱

【不住相布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不住於相而行布施

「不住於相」,「相」的意思在《金剛經》中講得很清楚,即不住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行布施。拿什麼來做布施呢?

有錢可以布施,沒錢也可以布施,有學問可以布施,沒學問也可以布施,甚至是一名乞丐也有東西可以布施。

有錢可以用錢布施,有物可以用物布施,有知識、技術,則可以用知識、技術布施。如果什麼都沒有,也可以用歡喜心來布施,或說一句讚歎的話,用言語來布施。譬如,人家做了一樁壞事,你原本可以罵他,但你不罵他,只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但願他以後不要再做壞事,用心的力量、口的力量,多多少少也可以影響這個人。心有誠,物有感,頑石也能點頭,何況是人?因此,只要誠心祈求、祈禱,希望他不再做壞事,或用柔軟語來勸導、感化他,那也很好,也是布施。

如果人家做了好事,我們就應該讚歎他,雖然只是一點點好事,但是,也應該加以讚歎。人都是希望受到鼓勵、讚歎的,而不希望被指責、謾罵。所以,不論是財布施或言語布施,布施如果得當,我們的社會就會非常和諧,非常祥和、幸福。人人布施自己而成就他人,我們的社會還有什麼不理想、不滿意的事呢?

但重要的是,要不住於相,住於相就麻煩了。住於相的意思就是說,布施時一定要布施給某一個人,布施給某一個特定的對象,並要求獲得一定的回應。

譬如,過年時在農禪寺,好多人來向我拜年。我算是什麼人物,值得人家這樣拜?他們拜的時候,我念著「阿彌陀佛」,心裡想,他們拜的是阿彌陀佛,不是我。而拜年的人呢?有的是來看看「聖嚴法師」是什麼樣子,有的是以恭敬心來送紅包給我,來讚揚我,這兩種都有。

但是,曾經有一個人告訴我:「師父,你看,那些人來了,又不送紅包,只會眼睜睜地瞪著你看,這些人真是罪過!」

我說:「阿彌陀佛!不可以這麼說。他們來見我,我都以平等心祝福他們早日成佛,早日得解脫。我平等地祝福他們,他們紅包裡有多少錢,我根本不管,也不管他們究竟有沒有送紅包。他們能來,便是不容易!他們沒有去看電影,而來看我這和尚,就算是抱著好奇的心情,也是好的。」這就是一種「無相」的態度,就是不要以差別心、差別態度來看待眾生,而以一律平等、無差別的態度來接待他們、祝福他們。

但是我們都還在凡夫的階段,怎麼可能完全「無相」呢?至少我知道什麼人給了錢,什麼人沒給錢。但是,我會時時警惕自己,要「無相」,要平等地給予祝福。而且既然聽了《金剛經》,念了《金剛經》,何況我還在講《金剛經》,當然更要練習著具備這樣的態度。

布施無相,我們受布施,也要「無相受」,心裡才不會覺得有愧於他們。

(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是對「住相」而言。前面已經講過「無住」,很多人誤解佛教是消極、逃避現實的,一講到「無我」,好像這個人已無可救藥,不為今生,也不為未來。一講到「無相」,更覺得這個人大概沒希望了,因為他什麼也不要,什麼也不管了。

究竟「無住」的「住」是什麼意思?用現代的名詞翻譯,就是「在乎」。我不「在乎」、我「在乎」,就是「住」的意思。凡夫的心理活動,都離不開「在乎」――我很「在乎」他講我,我很「在乎」股市今天跌了,因為數字下跌與我的財產息息相關,這便叫作「住」,心「住」於股票,「住」於某一樁事、某一個人。

人常常喜歡在人前表現,人後表功。有沒有這種人?有!多多少少,每個人都有這種毛病。如果不求表功,似乎即無表現,想要表現自己的能力,這是十分正常的。表現給誰看?表現給別人看,職員表現給老闆看,民意代表表現給人民看,政府官員表現給長官看,這都是正常的,但這都是「在乎」。但是,真正懂了佛法以後,會在心裡清晰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做則做,不該做就不要做,不在乎利害得失,不在乎自己好不好,這就叫作「無住而生心」,但這個心已不是煩惱的心了。有住而生心,生的是有我的心,是煩惱心;無住而生心,生的是慈悲心,是智慧的表現。

(三)內以智慧為基礎,外以慈悲作表現,福慧圓滿,同成佛道

智慧就是離開主觀的自己,也離開客觀的對象。不考慮客觀的對象,也不考慮主觀的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

有一些人或許能做到不考慮主觀的自己,但是卻沒有辦法做到不考慮客觀的對象。一個慈母可以不考慮自己的利害,但是,她一定會考慮到自己的兒女。

我曾經見到一位小兒科醫師,他的兒子害了重病,結果他把兒子送到另一位小兒科醫生那裡醫治。我問他,為什麼不自己醫治?

他說:「這是我的兒子。藥下重了,我怕他受不了;藥下輕了,又怕醫不好。所以,只好硬起心腸來將他送去外面醫治,不管如何,由別的醫生來負責,我信任那醫生就好。」

所以,父母可以放下主觀的自己,卻放不下客觀的兒女。這算不算「智慧」呢?不算!真正的智慧,必須放下兩邊――主觀的自己和客觀的對象,事情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只看「事」的本身,而不考慮「個人」的因素。

常常有人認為,我是一個慈悲的法師,似乎什麼人都能幫忙到底。今年春天,就有人找我要錢,我不給,他便說:「你是法師,為什麼不給我錢?」

我問他:「你為什麼找我要錢?」

他說:「因為我沒有錢,而你是法師,所以向你要錢。」

我說:「我沒有錢,有錢,也不應該給你。」

他說:「哪有這麼不慈悲的和尚?」

給錢必須有智慧,我並不隨便給錢。這個人身體滿好,年齡也不大,明明可以工作,為什麼跟我要錢?我的錢,是人家做工賺來的,是人家省下買菜、家用的錢來捐給我們的,我怎麼可以給他拿去喝酒、抽菸、看電影或做其他更壞的事?所以,這錢我絕對不給。

於是,那人就對我講:「師父不慈悲啊!我這樣的人跟你要錢,你竟然不給。」

我說:「我不能濫慈悲,請你原諒了。」

有智慧,才能真正行慈悲。智慧就是沒有個人,也沒有對象,只有「事」――這件事應該處理、應該做、必須做、值得做,就去做,沒有特別一定為誰而做。

內在以智慧為基礎,外表以慈悲來表現,慈悲的意思,就是救苦、濟貧、救難、救急,這些也需要有智慧。貧,可以救,但不能只是去救貧,要更進一步幫助他,教他如何變得「不貧」,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救「苦」――病苦、老苦、種種的苦,我們要用物質的、觀念的、關懷的、安慰的方法,幫助他「離苦」。救「難」,是他人有了災難,我們要立即伸出援手;救「急」,當對方處在危急之中,我們要立刻幫助。

「慈悲」是幫助所有的人。我們法鼓山有一句共勉語「慈悲沒有敵人」――心中沒有仇恨的人。這有兩層意思:

第一,雖然他是我的敵人,現在他陷入困境要死了,我要不要救他?救起來之後,他可能仍是我的敵人,那麼,到底還要不要救?站在佛法的立場,救的並非敵人,而是一個有危難的人。我們救難、救急,並不做敵人想,所以,一定要將他救起,這是第一層意思。

另一層意思就是,如果你有慈悲心的話,敵人也會變成你的朋友,變成你的道侶、你的善知識。我們不要對任何一個眾生失望,以慈悲心待他,必定能感化對方。

至於以什麼方法來感化他們?一是教育,二是關懷,兩者都必須仰賴智慧。我們常常聽說「金剛怒目,菩薩低眉」。菩薩低眉,是慈悲;金剛怒目,也是慈悲。所以在寺院之中,常見四大天王站在三門,英姿威武,喝阻妖魔鬼怪接近。三門正中,又見彌勒菩薩笑臉迎人,歡迎大家光臨,二者都是慈悲。因此有時候,師父也會罵人,仁王也會用兵。

「福慧圓滿,同成佛道」就是《金剛經》所說的,唯有慈悲與智慧的圓滿,始能成佛。也就是希望一切眾生皆能有智慧,也皆能有慈悲,以智慧行慈悲,繼續不斷地直到成佛為止,這就是從「菩薩道」進入「佛道」的修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