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民國三十七年生
滿額折
民國三十七年生
民國三十七年生
民國三十七年生
民國三十七年生
民國三十七年生
民國三十七年生
民國三十七年生
民國三十七年生
民國三十七年生
民國三十七年生
民國三十七年生
民國三十七年生
民國三十七年生
民國三十七年生
民國三十七年生

民國三十七年生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0270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臺灣到美國、上海又回到臺北,從文教到商場、退休,娓娓道來,全是真滋味。
◎在網際流傳的正能量文章集結出版,共享歲月記憶,創造跨世代懷舊風潮。
◎與《未央歌》作者鹿橋情同父女,受其薰陶影響,紀事真實,真情流露。

本書挑起之時代記憶於網路世界引起熱烈迴響與共鳴

小學五年級得到全省兒童作文比賽第二名,嶄露驚人文采,直至一九九一年(民國八十年)才刊出第一篇文稿,但至二○○○年初,近十年之間,已大約有兩百篇文章見諸報章雜誌。殷實的史學訓練,與濡沫於鹿橋「詞,達而已矣」的寫作理念,作者敘事一絲不苟,但娓娓道來僅一個「真」字,與一般小說家大有不同。

對家人的態度(包括對待長輩、夫婿,教育子女),與員工的相處,對待名利、人生,看待天地、光陰、甚至挫折,都秉正懷寬,七十寒暑過後,修得隨心所欲、安和樂利、無虞匱乏的正果,因了無牽掛、無所慾求,以幸福寫作的態度付梓本書,書中前後貫穿的氣韻,盡是「理直氣和,義正詞婉」的正能量。

出生於國家動亂時代,成長於物力維艱,但是社會善良純樸,和諧互信;學生們短髮制服,公平競爭。
沒有手機和網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手書的信件往來,真情歷久彌新!

翩然走過七十載悠悠歲月後,少年時期的艱苦,在回憶中都美化起來;個人的生活經驗,反映出時代共同的記憶……

作者簡介

雷戊白

民國三十七年出生於南京
初中及高中就讀北一女
臺大歷史系畢業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歷史/圖書館雙碩士

海外中文學校董事/校長/老師/家長
聖路易社區大學任教──中華文化
國際婦女崇她社(Zonta International)聖路易分社社長及社刊編輯
並曾主持1996年全球年會開幕式
參與並主持當地僑社各種團體及活動
大陸經商工作20年
熱愛寫作,筆耕30年

名人/編輯推薦

她對家人的態度(包括對待長輩、夫婿,教育子女),與員工的相處,對待名利、人生,看待天地、光陰、甚至挫折,從鹿橋學到的作文「詞,達而已矣」的道理,從父祖學到的「理直氣和,義正詞婉」的境界,無不是正面、向上、進取的正能量。她的這本生活記事,正是「正能量」的典型案例,細細品嘗,很是受用。
──《優傳媒》董事長 周天瑞

本書收錄作者三十四篇散文。所談多為日常生活的細微,讀來雲淡風輕,而人情與人生智慧盡在其中。平穩的敘事,誠懇真摯,溫暖感人。歷史系出身的寫作,更在個人身影中見到大時代,一篇〈民國三十七年生〉傳遍海內外,實在是人同此心,個人記憶也是集體記憶,引起眾多共鳴,正說明了本書的特色。
──臺灣大學 林維紅教授

【推薦序】
一本充滿正能量氣韻的書──「好嘢人」之道


儘管做為戊白時有來往的老同學,經常有幸讀到她不時拋來的文章,直至收到這本文集裡的三十四帖長短篇,才知道她這種不因壓力而創作的作品,遠多於我之所悉;而這些還不包括不少並沒有收進文集的遊記。
寫文章是壓根兒跟她沒關係的事。她既不因治學需要著述,也不因論政必須為文,更不因專職寫作而被稿約追著跑。文章千古事,她沒義務攬上身;文章無人問,她也沒必要瞎操心。她之所以寫,必是自信有些駕御文字的能力之外,對日常所見、生活所思都有些自己的想法。正因為沒人逼她寫,有無稿費全不上心,卻總是持續不停地寫,便充分證明她喜歡寫作,並且充分顯示是個極其幸福的寫作者──世上如她不須鬻文為生而酷愛寫作的人,倒真不多見。
如此只因心有所感,閒來無事便提筆為文,不計較發表,不在乎誰看,不須面對催稿的編者,不管讀者褒不褒貶不貶,她不是最幸福的寫作者,還有誰是?
老實說,大學同學時期,她沒在校刊上寫過稿,我做為校刊主編也沒動腦筋邀過她一篇稿。第一次讀她文章是她追懷吳訥孫(鹿橋)先生的長文(發表在傳記文學),那真是一篇「長文」。也就是什麼都要寫進去,材料沒處理好以致顯得臃腫的那一種;並且文字有些生澀以致流暢度不夠,在老編眼裡是需要修理修理的。不過時日久了,她越寫越順手,材料豐富,鉅細靡遺,倒成了她文章的特色,每個材料都因漸漸調理得當,觸及到不同的感官而讓人回味無窮。

戊白從小是個好學生,大學時期依然是班上拿書卷獎的頂級學生,記筆記、背書、考試,都是高手。這些終究沒有浪費,幫著她把史學訓練的方法論用到了生活記事和生涯經歷上,一點一滴都清清楚楚,既出於她的冰雪聰明,也來自她記錄或記憶的一絲不苟,更發揮了說史者娓娓道來有滋有味的本事,和一般小說家大有不同。
她成績好,個頭又比一般女同學高,說話清晰爽氣,意見明朗果決,事事關心熱心,自然是常任班代表人選。在羣雌粥粥的臺大歷史系傳統性別結構裡,鳳毛麟角的男生若非埋首苦讀問津學術殿堂如梁庚堯、劉石吉、杜正勝、張炎憲,便是觸類旁通闖蕩江湖大道如吳敦義和我。班上另有一位男同學孫劍鋒先生,上校退役考進本系,因幾乎與我們父輩年紀相若,尊稱為「孫公」而不名。相對地,男同學便私下以「雷婆」稱號奉送戊白,既是戲謔,也足說明男同學對戊白還滿有著敬重和好評。唯是這個稱號,她到日前方知,大方笑稱已經到了「婆輩」之年,才被我昭告天下,實屬萬幸。
這位同學不含糊,大學畢業後赴美深造,成家立業。一度長年定居聖路易,之後與夫婿共赴上海創業,於數年前結束大陸事業,返臺定居,如今過著安逸的退休生活。
我要說的是,戊白的父親是有素質的高級將領,母親是富教養的職業婦女,同胞手足各有專長,全家大小和樂融融。而她自己,無論學業、婚姻、家庭、子女、交友都事事平順。即便後來棄文從商,經歷大陸商場中不足為外人道的驚濤駭浪,談笑間也只視為「苦其心志」的磨練。一路走來,雖沒有大享盛名和坐收暴利,然而七十寒暑過後,到老修得隨心所欲、了無牽掛、安和樂利、無虞匱乏之正果,豈是容易?這樣的境遇不能單純以福氣或運氣視之,必因平生有其高明之心性修為使然。故則戊白的這份幸福寫作之作,正是答案之所在。
近些年流行一個詞語叫「正能量」,意思不外乎正面看待人與事,保持向上進取的心態,與人為善,不念舊惡,不計較,不狹心,不閃避……。這一連串在臺灣政壇最罕見的元素,我發現,恰恰是戊白早就身體力行並在書中前後貫穿的氣韻。她對家人的態度(包括對待長輩、夫婿,教育子女),與員工的相處,對待名利、人生,看待天地、光陰、甚至挫折,從鹿橋學到的作文「詞,達而已矣」的道理,從父祖學到的「理直氣和,義正詞婉」的境界,無不是正面、向上、進取的正能量。她的這本生活記事,正是「正能量」的典型案例,細細品嘗,很是受用。
在許多同學心目中,自始至今戊白是個不折不扣的「好嘢人」,透過她這本書的書寫讓人大大明白,「好嘢人」並非無由而至,必有其道。我的體會是,明白此道,人皆可成「好嘢人」;不明此道,即便是生來的「好嘢人」也終會如過往雲煙,一夕成空。其中有多少儆醒和自覺!
戊白非困而知之者,更非困而作之者,她的可貴便是從不為賦新詞強說愁,也全然不鋪張揚厲炫技耀人。她老老實實寫她的周遭生活,不因範圍較狹而限制了深刻探索,也毫不掩飾思慮不及之處,但從不出以惡言惡意,相當把持了學史者應有的訓練。她不是閨秀型作家,她甚至也不標榜女性觀點,不強調什麼女性之光。與她的個性一樣,直白但又不願逼人尷尬。說來說去還是一句話:正能量。她以正能量待人處世,以正能量面對人生,也以正能量為文論事。持續寫了一輩子終於結成文集出版,何其難得!這是一本對「正能量」有相當啟發的書,值得推薦。
總結來說,我的同學雷戊白是個「好嘢人」,是個深通「好嘢人之道」的「好嘢人」。「好嘢人之道」無他,「正能量」而已。特為之序。

周天瑞
《優傳媒》董事長
………………………………………
‧序者註:「好嘢人」,臺語稱富有的人,又作「好額人」,戲稱「好野人」。我擴大用於形容「各方面值得羨慕的人」。
‧周天瑞,本書作者大學同學,傳媒界資深大老,遍歷媒體要職,《中國時報》、《新新聞》、《央廣》都有他的重要身影,剛出版新書《報紙之死》,又新創網媒,現為《優傳媒》董事長。

 

心路歷程


要出書的這一件事,家人、親友和同學們比我還要起勁,所以,首先特別感謝大家的鼓勵和抬愛。
寫作對我,純粹喜好,是業餘的門外漢。唯一得過的相關認證應該只有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在全省兒童作文比賽中得到第二名,「被」頒發了一張獎狀和一幅錦旗(已經不知去向)之外,沒有受過任何其他訓練。不過因為比賽的結果,能在一甲子之後有一次美好重遇的緣分。(請見〈戊子 ─ 甲子的約會〉)。
跳過初中、高中和大學,除了上課考試都要「作文」之外,有關寫作之事,乏善可陳。一直到了一九九一年(民國八十年),北美世界日報的家園版上刊出我的第一篇投稿之後,才真正開始認真筆耕。到二○○○年初離開美國去上海的將近十年之間,大約有兩百篇文章見諸各個報章和雜誌等。那時還真的是「筆耕」,必須提筆書寫,逐字謄抄稿紙,有時候,同一篇文章要手抄好幾遍。
剛開始投稿的那幾年,退稿是常事。很感謝當日的編輯,讓我體會到自己遣詞用字的「多餘」。每一次被退稿,就反思再讀,大筆刪減。把那些介係詞、主詞等,盡量去除。再抄寫一遍,貼上郵票寄出。這樣的重複訓練,在後來十多年的文稿中,有一點寫不出長文的感覺。幾乎所有各篇的字數,都在一千字左右。
那時候孩子們都還在學,很多文章與他們的教育有關。〈家庭會議〉、〈辭行〉等,都是現實生活的記錄。

※ ※ ※

一九九○年代,最經常去拜訪的長輩就是同住一城,小說名著《未央歌》的作者鹿橋(吳訥孫)先生。他待我如女,也提點了很多他自己對於寫作的觀念。(見〈哲人其萎,長樂未央──悼念吳訥孫教授〉)。我並不知那是否老人家針對我特別的叮嚀,他要求我不要參加寫作協會或與人討論;要我盡量忠於並發展出自己寫作的方式和風格。更特別提醒我,不要注意或模仿比賽得獎文體的趨勢。
吳伯伯還說,寫出來的文章要有「可讀性」──寫完之後要自己張口出聲讀一遍。「順口」是重點,不要用艱深的詞彙,更不可以讀來拗口。我就根據那些提醒,自己不斷書寫。也因為如此,對於很多報章上我「真的看不懂」的文章,比較不會感到自卑,不會因為「跟不上潮流」而質疑自己。
經過長輩的指導和勤勞書寫與朗讀的感覺,注意在短文中盡量不用重複的字詞。從論語中衛靈公「詞,達而已矣」,更加理解了文字精簡的重要。

※ ※ ※

二○○○年去了上海,寄信投稿的過程變得複雜,就純粹的自娛自樂了。那時也還不會操作電腦輸入中文(遑論正體字),因為分享生活的朋友們多在美國,所以那五、六年裡,都用英文書寫,透過郵件分享。(本書收錄一篇〈The Great Escape〉)。直到二○○六年以後,才輪流使用中英文。剛到劇烈變化中的中國,東西文化和生活方式相較,感受非常敏銳,文章中多在針砭時事或介紹社會狀況。加上每一次在中國旅行和出差的遊記,都很受朋友們的青睞。後來因為工作的辛苦,也曾經有好幾年根本沒有寫作的時間或心情,為了不讓自己憂鬱,倒是玩了一個遊戲,調適心情。(請見〈快樂是……〉)
在上海的十六年,棄文從商,各種商場奇聞軼事、黑暗操作(見〈我與可口可樂 ─ 專利篇〉),以及自己如何重新訓練員工(見〈三十分鐘〉),調整心情等等的經驗,都是新的學習,也都有記錄。本書中暫時收錄兩篇,其他以後再找機會分享。
就這樣斷斷續續,有時一年十數篇,有時一年數十篇。到了二○一四年,心中知道退休在即,一面籌措退場機制,一面比較心情放鬆。於是凡有時間或有靈感,就建立文檔記下。能夠這樣的勤勞,也要托福於多年來在上海清簡度日,沒有很多的社交活動。為了自己而寫,又沒有投稿或出書發表的考量,題材和文字都可以天馬行空,隨心所欲,不拘字數了。文章有極短篇的感想,也有極長篇的遊記,記錄眼耳鼻舌身意的體會和很多的新知。
退休返臺以後,時間更可控制,有時因為調整旅遊的時差,有時因為參加活動的感想,腦子裡千迴百轉全是文句,輾轉無法成眠,便乾脆披衣夜起,反正明日可以睡到自然醒。稀奇古怪的題目和回憶人與事的感言,成為主調。以後也考慮將各次的遊記,集結付印。

※ ※ ※

因為自己的興趣而寫作,不比當學生時上作文課,有老師出題目。現在的題材「都要自己」發明,既不勉強,也沒有時限,只要偶有靈感,便可提筆,有一篇的題目就叫〈靈〉。人生中未必事事時時都快樂如意,特別是在悲傷或憤怒中行文,便會在構思時刻意提醒自己,要設法在其間找到正向的出口。選文的時候,也覺得若是讀者們不能從每一篇文章裡都得到一些收穫,自己會因為浪費了大家的時間而感到愧疚。
二○一八年,我七十歲,想起二十五年前寫過一篇十七頁長、回憶兒時的文章,被報社退稿。但是因為文長,辛苦手抄的原稿,多次搬家都捨不得丟棄。收理時再度看見,花時間輸入電腦,再加增刪修改,直截了當的就用了自己出世的〈民國三十七年生〉做為題目。(另外一篇〈綠園舊事〉寫當日北一女的校園生活,也是舊文新改)。未料引起同齡友朋們的兒時回憶和很多的共鳴,各個不同群組紛紛傳閱。一年多後再次掀起後續的討論。非常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回憶兒時,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
希望大家喜歡書中挑選的文章。同時,謹以此書,
祝福我們「長命百歲」的媽媽
雷沈如京女士
平安!健康!快樂!

雷戊白
二○一九年夏秋之際
………………………………………
‧封面使用的是家母雷沈如京女士,多年前去南非旅遊,初次見到行道樹 Jacaranda 驚豔後的畫作。各篇章隔頁的花卉風景,也取自家母的作品。
‧更感謝我的大學同學們:周天瑞替我寫序、蔡其南為書名題字、陳菊君幫忙中文的校稿,還有林維紅的短文簡介。也謝謝女兒葉雲欣幫忙校對書尾的那一篇英文。
‧如果需要購買,請上網搜尋﹁民國三十七年生﹂或洽白象文化與各大書局。

目次

推薦序:一本充滿正能量氣韻的書──「好嘢人」之道 周天瑞
自序:心路歷程

輯一 故人往事
民國三十七年生
爸 ── 紀念先嚴 雷穎將軍
哲人其萎,長歌未央 ── 悼念吳訥孫教授
綠園舊事 ── 紀念江學珠校長,並賀北一女校慶
記得當時年紀小
一張榜單
第六個本命年

輯二 家人、朋友和我
理直氣和 義正詞婉
蝴蝶飛
必也正名 ── 我的名字「雷戊白」
我的名字有這麼難寫嗎?
戊子 ─ 甲子的約會
努力的人生
道別

輯三 天地光陰與人情
走入歷史
禮敬光陰
參商與獵戶星座
山水人情
風雨人生
樹大招風
古董家具

吾日三省吾身
打乒乓球與修行
中年男人的魅力

輯四 聞歌猶似少年時與家庭教育
臘梅處處香
茶山情歌
家庭會議
嬉笑戲謔兄妹情
辭行

輯五 大陸商場與英文小品
三十分鐘
我與可口可樂 ─ 專利篇
快樂是……
The Great Escape

書摘/試閱

〈民國三十七年生〉
二○一八年一月三日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西元一九四八年,歲次戊子,生肖屬鼠。
今年民國一○七年,我們七十歲,終於等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人生又重新開始的年齡!
出生的時候,正值國家動亂,許多人出生在大陸沿海,襁褓中隨著父母逃難抵臺。更多的人,出生在臺灣。歷次聯考放榜的時候,榜單上的「臺生」和「渝生」特別多。
真正有清楚的記憶,是小學以後的事了。五、六歲以前,片片斷斷。依父母們道來,都是家家有一本難唸的經。但是少不更事的好處也在此,生活的艱苦,記憶中不太留痕跡。即使熄燈、停電、空襲警報時看滿天探照燈,和其他任何縮衣節食的日子,在回憶中都美化起來了。

讀書考試的日子

六歲進小學,民國四十三年,學號三字頭。初中九字(民國四十九年),高中二字(民國五十二年),民國五十五年入大學則是五五開頭了。多年求學生活中,我們這一屆的學生,碰上了教育改革的許多第一次和最後一次。
初進小學,修改教科書。(你看,我們的 Long Term Memory 多麼好呀!)注音符號由「粉筆,板擦兒」開始。正式上國語課本的第一冊則是:
老師早,小朋友早。
老師說:小朋友,你們坐好了,我來說故事。
老師說:小白狗,玩皮球,玩一下,咬一口。皮球來了,小狗咬他,皮球去了,小狗追他。
後來二、三年級時,「日曆,日曆,掛在牆壁,一天撕去一頁,叫我心裡著急。」
六年級,「海峽的水,靜靜的流,上弦月呀,月如鈎。」
而五年級課本中那一課「武訓興學」,則是課文中背得最是滾瓜爛熟的一篇了。「莫嘆苦,莫愁貧,有志竟成語非假,鐵杵磨成綉花針。古今多少奇男子,誰似山東堂邑姓武人……」。苦讀死背的時候,怎麼也沒有想到數十年後,仍然銘刻於心,永誌不忘。就連後來中學裡那些打了雙圈的課文、詩詞,也都望塵莫及。
政府普及教育,三級貧戶和達官貴人的子女,有同樣的機會讀書;而聯考的公平,更是一翻兩瞪眼的事情。男生服兵役也是抽籤決定,從來沒有什麼關說的傳聞。

初中聯考,臺北市女生的作文題目是「雙手萬能」,三科總分二八一分可進北一女,學校只錄取五百名新生。遠東英語第一冊的第一課,是「 A book. This is a book. A pencil. This is a pencil. 」開始學「時態」的第一課則是「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king, whose name was Midas. 」後來舉凡讀書授課、經商貿易、洽約會談,都是那時候奠下的中英文語文基礎。
省辦高中,市辦初中,從我們的下一屆開始。所以北一女、北二女(後來改名中山),建中、師大附中、成功中學等校的許多學生,直升高中,省了一次聯考。而初中、高中在同一個學校念六年的,我們是最後一屆了。北一女有名的儀隊,開始在我們上高中的那一年。待到大學畢業,同屆的男生,又成為只要服一年兵役的最後一期(十九期預官);不必經過考試,全都是預官。次年開始,成功嶺由暑訓改為寒訓,服兵役兩年,而且大四下要考試決定未來服役時當官還是當兵。
此外,我們這一屆的同學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
前前後後的大學生們,戀愛交友,多是低屆女生和高年級的男生們一起玩。唯獨我們這一屆,碰來碰去,不論系別、校別,好像都和同年的人交往。雖然戀愛中波折起伏,結局難料,但是大學畢業至今,再看周遭老同學們,實在不乏同屆要好,從出雙入對到結為秦晉之好,至今平起平坐,相敬如賓的美滿姻緣。同學們亦喜歡到這樣的老友家中,關了門可以毫無顧忌,暢所欲言,談前塵往事,細數當年讀書求學,戀愛追求的快樂,傷心或糗事了。那時候出國留學依親,限制很嚴格,報上結婚啟事中常有新人分在兩地宴客的越洋結婚之事。而通信與交通的不便,相愛的人苦分兩地,因為各種因素而解除婚約的,也不在少數。
我們這一批學生,中學時受教於江學珠、賀翊新等教育家們。大學時,又有錢思亮先生當校長(畢業前一個月換了閻振興先生,畢業紀念冊其實早已印好,臨時又插放一頁閻校長的照片),何其有幸。而沈剛伯、姚從吾、台靜農等國史學大師們,更是尚有幸一睹風采,受教門下。(姚老師教「史學方法論」,說報上的遺失車票或尋人啟事等,都是史料。這樣的回憶雜文,是否也可以算是「口述歷史」呢?)

小學時,男女生同校甚或同班。各校的制服大同小異,頭髮也沒有規定。女生們常是長長的兩條大辮子。考上初中,新生報到以前,驟然剪短,很是傷心。隨後六年的齊耳短髮,自然捲的頭髮不准打薄,髮夾就從左耳一直夾到右耳好似髮箍。無怪人人上了大學,或留長或燙捲,迫不及待的求變求新。男生們六年的小平頭,則要等到成功嶺下來以後,才能慢慢留起,梳一個油亮的飛機頭了。出去剪個頭理個髮,洗頭時坐在椅子上要向前低頭沖水洗淨,緊閉著眼睛以免進水。
中學規定穿制服,而且婚喪喜慶、旅行出客,都是那一件。但是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男生們初中時是大喇叭褲,上了高中,又開始窄褲管。女生們則是裙長在膝蓋上下隨潮流而變化。上衣領口要竪起,短袖襯衫的袖邊要淺淺翻起,而長袖襯衫的袖口,則捲上二、三摺才顯得神氣。女生們穿白襪,六年下來,小腿腳踝曬出一截白圈來。考上大學那一年的暑假,便拼命急著曬勻了膚色,好改穿皮鞋,搖身一變當大學生。書包沒有特別規定的女校中,則有一陣子流行提那竹編的方形野餐籃子當書包用。而足下則人人一雙球鞋。從高筒黑色、白色打籃球穿的回力牌,到後來白色淺面尖頭,都隨著時代改變而異。
若是加上三年幼稚園,四年研究所,我們很多人花了二十多年在學校裡。所以念書的日子,也格外令人回憶。上小學的時候,推行國語,教育民主的概念。學校裡面有自治小市長的選舉,非常熱鬧。候選人坐在平日上課的桌椅上,被抬著遊走校園,敲鑼打鼓讓同學們認識,爭取選票。當時的臺北市長是高玉樹先生。
昔日衛生環境不好,砂眼是流行病。小學的級任老師們,除了監督每日例行「手帕、手紙、口罩、茶杯」的晨間檢查外,更是每日早、午二次要替患有砂眼的同學們點眼藥。只是那些手帕、手紙和口罩,每一天由書包裡拿出來放回去,多半為了檢查,裝模做樣而已,純粹做秀,捨不得用。手帕摺疊處,一條黑線;衛生紙破破爛爛,都好像是演戲的道具。唯有茶杯,因為值日生每日要提大水壺領回一桶脫脂牛奶,每人分一杯補充營養之外,老師也指示要日進八大杯水,那是物盡其用了。
此外和清潔衛生有關的,則是十條中只記得一條的「清潔歌」:
「衛生第一條,洗手記得牢;飯前大小便後,一定要洗淨。」其他則好像最後一條是青菜豆腐湯有營養之類了。那時候,滿街「禁止隨地吐痰」的標語,現在不但臺灣少見,就連大陸也漸漸看不到了。全民衛生,顯然日新月異,就連垃圾不落地,也都已經行之有年。
小學讀書時,鉛筆盒裡面除了鉛筆、橡皮、尺之外,一定還有一個小刀片,削鉛筆之用。那削鉛筆有本事的同學們,深受歡迎。削出來的鉛筆,每一枝都修長清爽;不似我手拙,削出來像狗啃的一樣,見不得人。月光牌的香水鉛筆,則是女同學們的寶貝了。小刀除了用來削鉛筆之外,便是用來在課桌上刻線為界,做為劃分領土領空、確保男女授受不親之用──很是破壞公物。好在那時社會風氣純良,沒有聽說過校園中有什麼殺傷事件。若是今日,那還得了,凶器帶進校園,豈不天下大亂。所以說一個時代一個時代的演變,冥冥中都有道理。現代社會暴力事件多,學生用免削鉛筆,倒也少了一項紛爭。後來漸漸開始用鋼筆,還都是吸墨水式的,一不小心,就是一灘藍墨汁。加上寫毛筆字大小楷時磨墨,和毛筆上飛濺出來的墨汁,白襯衫上面不帶一些黑色斑斑點點的,還真少見呢。

回憶兒時家居嬉戲

三十年前,曾經有一本《走過四十年》的專刊,完全是我們成長年代的生活寫照。那時候,臺北的住屋,都靠近「城中區」。高中軍訓課打靶,有48路公車,每隔三十到四十五分鐘才有一班,開到山腳邊的三張犁靶場;現在都是世貿中心熱鬧之區。同學們有人家住在八德路的,則真似荒郊野外,屋外便是田疇。日式房子還很多,上玄關要先脫鞋,房子低矮。而孩子們總是按耐不住好奇心,要在那些白色紙糊門上用小小的手指頭戳幾個洞看看。那些鋪地的榻榻米,夏日午後用冷毛巾擦過,躺下全身沁涼舒適。天氣燥熱時,只能開窗通風。手中搖晃各式的摺扇、羽扇、檀香扇。難得見到一臺桌上型的黑色搖頭電扇,現在已經是古董了。冬日陰寒,除了穿得厚重,便是屋中放了大炭盆取暖。盆上架著小壺燒水,免得過於乾燥上火,同時又不能忘了把窗子留一條縫,以免二氧化碳中毒。我們最愛把橘子皮丟進盆中,聞那清香。
除了喝水,即便是洗臉洗澡,也都要生煤球燒開水。住在公共宿舍中,都是各家關了房門,在家裡用一個大鋁盆裝水洗澡。偶去公共澡堂,母親一定在澡盆中先加一大瓶的來蘇藥水,消毒。
工人們騎著、拉著板車,堆滿一層層的煤球,挨家送賣。碰到雨季潮濕,夾子一用力,煤球便散落一地,更是需要小心翼翼的伺候著。一個煤球快要燒完了,就要再加一個預乾預熱。起火的時候,更是急躁不得,否則只見黑煙不見火苗,真正欲速而不達。待到後來有桶裝瓦斯的時候,那就真是家庭主婦的福音了。不但送煤球的,還有收破爛的,以及軍公教人員配給的油鹽麵粉等,都是用板車運送。依照家人的年齡,用「大口、中口、小口」的糧油券去換取。很多人家都在空地或後院養鷄養鴨,給自己添加營養或增加收入之用。
大街上人來人往,牛車也昂然併行。汽車很少,過街不用擔心,也無所謂路口如虎口之說。上下學、出客、訪友以及看電影,多是公車代步。腳踏車很流行,中學男女生們把座墊抬得高高的,拉風得很。大學校園中,則是前後載了同學一起趕教室。特別趕時間的時候,才會叫一部三輪車。多雨時候那黑黑重重的帆布雨簾、濕悶的空氣,以及簾外雨中昏黃的街燈,都是難忘的回憶。大學時開始有男生騎摩托車了,而小本田的機動腳踏車也流行了好一陣子。計程車則是很晚才有的交通工具,看著跳表,心驚肉跳,提早下車再繼續走路的事,時常發生。
滿街上很多拉著小車,或賣針線家用五金、補鞋修傘,或賣醬瓜小菜甜黃豆,炒花生米的小販。他們拉著小鈴,或搖著波浪鼓叫賣。從酒干倘賣無?到大餅兒饅頭!還有按摩女的笛聲,敲碎靜夜的木屐清脆之聲。賣烤紅薯的捲竹筒聲,後來沙利文冰淇淋「吧卜!吧卜」的喇叭聲,都是兒時令人難忘的特殊音響。
同學老友們,只要坐下來擺龍門陣,尤其是久居國外的,說到最後,總是少不得要談到臺灣的吃。雖說早期清簡度日,但是對於食物的各有所好,真是難以計數,回味無窮。上館子打牙祭,有真北平的一鴨三吃,再不重慶南路峨眉川菜的宮保鷄丁,電影街的周胖子,一條龍的鍋貼水餃和稀粥餡餅,還有我最愛的吳抄手的紅油抄手,以及那時開在我家附近、仁愛路和杭州南路口,後來搬到永康街的老張擔擔麵了。
水果雖然多,還是以香蕉、鳳梨以及草山橘子最為物美價廉。此外木瓜、香瓜等,以及小小香脆的芭樂和個頭不大滿是纖維的芒果。後來返臺,買那攤子上大過手掌的新品種芭樂,卻少了當日清香。點心則以東門的「國際西點麵包」和中山北路的「美而廉」最出名。遠足郊遊前夕,少不得被父母寵慣一番,去買一、兩塊西點麵包,加上一小包牛肉乾,就足夠興奮得睡不著覺了。蘋果、水梨等更是稀有貴重的水果。偶有一、兩個,都是一家人合而食之(老爸不准說「分梨」),每人一小片,嘗嘗味道而已。「金雞餅乾」的大鐵盒,家家吃完了餅乾留下來裝零食,因為密不透氣,防潮正好。菜場裡現做現賣的紅豆餡,圓圓雞蛋鷄蛋麵粉殼的小餅──那時候沒有人叫得出名字,但是一說又人人都知道,近年來終於被正名為「車輪餅」。圓環的小吃,更是提起來就人人搶著發言,口沫橫飛。火車上竹篾子、竹筷子,半個滷蛋、兩片黃蘿蔔的便當,也是憶而難忘,那是最早的環保午餐盒。
飲料中最特別的是那瓶中裝了一顆彈珠的汽水。要喝以前,還要用手掌一拍,震開彈珠。這一手功夫,真要一點技巧,小朋友們常要請店家代勞。如今嘗遍各式飲料,還是最鍾情一瓶清涼的黑松汽水。「福樂」和「小美」,是「白熊」冰磚與「白光」霜淇淋之後的新起之秀。而「三葉莊」的芋頭冰,更是北一女放學之後,經常光顧之處。

中學以前,好像洗米煮飯全靠經驗。用目視法,洗好米,水加到手掌厚度,大火煮開了再用小火慢燉,很要一點本事和耐心。後來大同電鍋上市,依照量杯刻度,照章行事,不需要什麼學問。但是初次使用電鍋時,大家好奇,站在一旁等待,看著它冒蒸汽,「跳起」。而留學生出國,人人必備。這大同電鍋,極其耐用,除了插座會壞之外,數十年如一日。很多朋友們家中,都曾經歷過雖然很想換一個新出品的漂亮電鍋,但是厨房裡那有二、三十年歷史的大同電鍋,卻是怎麼用也用不壞,棄之可惜。節儉成性的家教,讓大家都在買與不買新鍋子間,有過很是糾結的心路歷程。
以往每一次返臺,心裡總還想著第二天一早出門,街頭巷口,就可以買一套燒餅油條回來。「以前」,上班上學以前,到路口做早餐生意的轉角一站,看著油條新鮮炸起,蓬鬆香脆。而那菱形芝麻蔥花的燒餅,或加油條,或塗黃油果醬,都是結實可口。看著老闆捲起衣袖,把一塊塊做好的麵餅,沾上一層油水,貼放進那大桶內層,等它烤乾熟透,再用鐵夾子夾起,回憶中都有趣有情。現在吃習慣了的酥脆燒餅,還是心中悵然,難找菱形帶蔥花、厚厚的、外硬內軟的燒餅了。
臺大邊門「全成」(現在叫「台一」)冰店中那個聰明伶俐的小女孩,聽說不但早早拿到高學位,也已經為人阿嬤了。
街邊的服務業,包括替學生制服上綉學號的,補尼龍絲襪的,裁縫店做衣服的(那時候很少有成衣賣的),都和民生直接相關。
很少人家有電話,有事聯繫就要提筆寫信。後來有了限時專送,算是朝發可以夕至,已經非常讓人滿意了。那是慢活的歲月,是需要寫情書的時代。就是住在同一個城市,也靠信件傳遞消息。桌前咬著筆桿,有時寫自己的話,有時抄美好的詩詞。一筆字是否寫得可堪入目,變得非常重要。信要寫得婉轉,不能單刀直入。還要寫得文辭優美,將那些欲說還「羞」的情意,要設法轉個彎、抹個角的表達出來。既希望對方會意,又不能落人口實。輾轉迂迴,有一點曖昧,有一點期盼。少年的快樂和煩惱,一筆一劃的訴諸文字。就連英文的歌詞中,也是「 Love Letters in the Sand 」、「 Mr. Postman 」、「 Return to Sender 」、「 Send you all my love, every day in a letter, sealed with a kiss 」。字字句句,都是浪漫!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