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傅佩榮周易哲學十五講
滿額折

傅佩榮周易哲學十五講

定  價:NT$ 580 元
優惠價:90522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7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易經》的三個世界:瞭解過去的世界,現在的世界,並彰顯未來的世界。
.經典閱讀:涵蓋「天道、地道、人道」的生命哲學,認識易經占卦,洞察格局、時機與位置,更可提升德行、智慧及能力。
.台大哲學系熱門課程:傅佩榮精心解讀「易經入門――哲理及占卦」。專為零基礎初學者所講,由淺而深,循序漸進,並加入新的看法。
易經入門――哲理及占卦

用一句話描寫《易經》的精神,就是「觀察天之道,以安排人之道」。

中國哲學的特色之一是「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從《易經》首開其端,由伏羲氏畫八卦開始,距離現在約五、六千年。《易經》位列十三經之首,乃是因為在時代上最古老。

很多人以為《易經》是算命、迷信的書,其實是誤解。《易經》透過觀察自然界運作的規則與模式,創建了一套獨特的符號與思維邏輯來建構一個體系,由八個基本卦構成主體的六十四卦象,這些卦象不僅可以顯示目前的格局,還包含未來的發展,只要用正確的方法占卦,自然就得到某個卦與爻,可以回應人的疑惑,幫助人類安排生活,目的是讓人活得平安快樂,藉以培養德行,提升能力,領悟智慧。

此外,學習《易經》要兼顧義理與象數。義理是儒家孔孟的思想重點:人性向善,真誠使人行善的力量由內而發。義理在六十四卦的〈彖傳〉、〈象傳〉,直接說明做人處事的原則、正確的做法,也談論吉與凶。而〈繫辭傳〉作為《易經》哲理的部分,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後代研究《易經》的材料。

作者傅佩榮教授研習《易經》二十年,對義理的掌握深刻而透澈,於象數之應用更擁有豐富經驗。本書即為傅教授於台大哲學系所開設「周易哲學」之課程內容整理輯成,專門為零基礎的學生所講授,從《易經》的文本釋義、哲學思想,乃至籌策占卦的方法均有詳解,由淺而深,循序漸進,頗利於初學者。

學習《易經》就像多了一位長輩,或是有智慧的朋友。《易經》占卦沒有忽略人的理性的作用,而是幫助我們洞察格局、時機與「位置」,更可提升自己的德行、智慧及能力。


新書分享會――易經的三個世界
日期:2019年12月1日 15:00-16:30
地點:誠品信義店3F Forum
主講:傅佩榮教授

作者簡介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主任兼研究所所長。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儒道天論發微》、《儒家哲學新論》、《孔門十弟子》、《不可思議的易經占卜》、《文化的視野》、《西方哲學心靈.全三卷》、《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傅佩榮生活哲思文選.全三卷》、《傅佩榮宗教哲學十四講》、《傅佩榮先秦儒家哲學十六講》等近百種,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大學.中庸》,譯有《四大聖哲》、《創造的勇氣》、《人的宗教向度》等書,策劃《世界文明原典選讀》(全六冊)及編譯《上帝.密契.人本》。

 【自序】
《易經》的三個世界/傅佩榮
研習《易經》二十年,累積了不少心得,其中包括這兒所說的「三個世界」。說穿了,一點也不神祕,這三個世界就是我們熟悉的「時間」之三個向度:過去、現在、未來。

所謂「過去的世界」,是指《易經》原文,包括六十四個卦圖,六十四句卦辭,以及三百八十四句爻辭,簡簡單單不超過二十頁。有些學者懂得考古學、文字學、古代歷史與社會,他們主張《易經》是一本占筮紀錄,所占的主要是祭祀、戰爭、生產、商旅、婚姻、水旱災害等。這些紀錄告訴我們:有關周朝初期某些貴族的生活遭遇與見聞感受。一卦六爻,代表任何事件都是有開始,有發展,也有結束。由此看來《易經》是由許多短篇的歷史故事所構成的,我們學習這本經典,最後變成想要了解古人的客觀處境與主觀想法。沒有人可以忽略這個「過去的世界」。問題在於:《易經》書寫的目的只是為了傳述歷史嗎?有必要為了保存歷史而寫下許多「沒有特定人物與事蹟」(卦爻辭中有名可見並毫無爭議的,只有明夷卦六五的箕子)的資料嗎?若要強調這些資料的價值,有必要用六十四卦與三百八十四爻的完整架構來展示嗎?初步結論是:如果《易經》只是記錄這個過去的世界,我懷疑有多少人會感到興趣。

《易經》顯然還有一個「現在的世界」,簡單說來,就是它對每一代的人都會有所啟發。我的根據是《易傳》。《易傳》是孔子之後,儒家學者長期研究《易經》的心得彙編。它的價值在於形成一個詮釋傳統,助我們擺脫古史的侷限,獲得有關人生問題的全面而深刻的認識。一般所謂《易經》的「義理」部分,即就此而言。我們上距孔子二千五百多年,仍可由此學到做人處事的道理。其特色在於: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而明白自己的真實狀況。卦代表時勢或大的格局,爻代表位置或個人處境,兩者合而觀之,就知道「應該」何去何從。換言之,關於《易經》之「現在的世界」,我是學習從《易經》一路下來的許多易學專著,憑藉前輩學者的努力成果,我們才有辦法進入《易經》之「現在的世界」,以它為良師益友。

不僅如此,《易經》還彰顯了一個「未來的世界」。這是就其「象數」部分而言。象數是指「用《易經》來占筮一個決策的未來發展」。《尚書.洪範》在「稽疑」一疇,描寫帝王決策時,要參考五方面的意見,其中三者由人來考慮,另外二者是「龜卜與占筮」。占筮即是以《易經》為文本所作的預測。因此,談到以象數來占筮,沒有非理性或迷信的問題。人的理性只能掌握過去的經驗,以及了解現在的狀況,那麼對於未來呢?靠一廂情願或主觀幻想嗎?這時借助《易經》的占筮,設法「預先知道」某種決策的後續發展,不是很合理嗎?並且,所謂「預先知道」,還有一個挑戰,就是「占卦容易解卦難」,再加一句「易無定詁」。如此一來,就算占卦也未必明白怎麼回事。由此有兩點結論:一、學習《易經》,終究要回歸人生的康莊大道,就是培養「德行、能力、智慧」。做到這一點,《易經》占筮有利無害。二、學習《易經》是一生的工作,因為解卦永遠有更為高明的境界。因此,學習《易經》可以助人:認識自己並進行適當的修練,明白客觀形勢與主觀位置,知道如何取捨與因應,既能與時俱進,又能隨機應變。這顯然是祖先留給我們最特別也最珍貴的禮物。

《易經》在此是指《周易》。我在台灣大學退休之前所開的《周易哲學》,內容整理成書稿,其中有些部分是我在介紹《易經》的書中已經談過的。翻閱及校對這份書稿時,我發現它專門是為零基礎的學生所講的,由淺而深,循序漸進,頗利於初學者,加上其中依然有些新的看法可以參考。由於學無止境,我一直沉浸在學習與教書的喜悅中,有了心得就與人分享,更是深感榮幸與快樂。

 

目次

自序 《易經》的三個世界/傅佩榮

第一講 《易經》這本書及其哲學
第二講 《易經》的由來及卦象的象徵意義
第三講 自強不息:乾卦 (2-1)
第四講 自強不息:乾卦 (2-2)
第五講 厚德載物:坤卦
第六講 非吉則利:謙卦
第七講 四大難卦:屯、習坎、蹇、困
第八講 自求多福:損、履、井、鼎
第九講 繫辭上傳 (2-1)
第十講 繫辭上傳 (2-2)
第十一講 繫辭下傳 (2-1)
第十二講 繫辭下傳 (2-2)
第十三講 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
第十四講 《易經》的占卦方法
第十五講 綜合提問討論

書摘/試閱

第一講、《易經》這本書及其哲學

《易經》一向是引人關注的題材,對我們而言,彷彿古老而遙遠,卻又唾手可得。羊年最應景的話是「三陽開泰」,就是引用《易經》第十一卦的泰卦(地天泰, ),三個陽爻在下,三個陰爻在上。在我們的文化中,類似的成語很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都出於《易經》。

一、中國哲學的特色
在介紹《易經》這本書及其哲學之前,先簡單說明中國哲學的特色。
哲學是人類用理性來探討宇宙與人生的根本真相,再以探討的結果來指導人生。人生的經驗是多樣而複雜的,哲學是對人生經驗作全面的反省,整合各種經驗而找到一個根本的原理,可以做為個人生命的理想指引。每一個文化都有理念的層次,亦即人生應該有的理想與觀念。理念如果模糊而空洞,那麼在生活安定而有秩序之後,生命只是重複而乏味,隨著時間的變化,最後一切都歸於虛無。「變化」是說「先變再化」,「變」需要主動的力量,「化」是被動接受再加以消化。理念幫助人主宰變化,避免陷入變化的困境。以中國哲學而言,表現了以下三點特色。

1. 宇宙觀:以生命為中心(《易經》首開其端)
首先,中國哲學的特色是「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什麼意思呢?西方哲學從古希臘到近代的宇宙觀,主要是「機械論」的立場,宇宙是物質所構成的機器,內在並沒有統一的生命力量。西方人認為,宇宙的動力是由外而來,動力如果消失,宇宙就結束了。中國人的宇宙觀從《易經》開始,就是「機體論」的立場。
機體跟機械的差別,用兩個例子來說明:機械論,可以比喻為一塊黃金被切開,變成兩塊黃金,不會有任何差異。而機體論呢?就像一隻小狗被切開,只會變成死狗。機械論的宇宙觀認為,宇宙是一個物質所構成的機器,人可以客觀觀察各種事物,將之切割處理成一個個的細節,這也是西方科學快速進步的理由。不過,人類根本無法完全客觀,更大的問題是「能分不能合」。中國人的宇宙觀是機體式的,牽一髮而動全身,並不以隔離的方式來研究某一個現象。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從《易經》首開其端,由伏羲氏畫八卦開始,距離現在約五、六千年。

2. 人生觀:以價值為中心(儒家道家為其代表)
如果宇宙充滿生命,人應該怎麼安排自己的生活?中國哲學的第二個特色是「以價值為中心的人生觀」。亦即,人生不是「生老病死」四個字就結束了,而是要在生死之間建構價值。什麼叫做價值?價值只有通過人的選擇才會呈現。一杯水放在空無一人的教室,只會讓蚊子養出更多的蚊子,對人毫無價值。沙漠中的一杯水,對人的價值則勝過鑽石。沒有人類就沒有價值的問題。凡存在皆有價值,垃圾也可能變黃金,但是沒有人類的話,價值就不能呈現。一個人是否有價值,要看有沒有人選擇他?萬一同時成為很多人選擇的對象,還會構成複雜的爭鬥。
價值還有正面與負面之分。負面的價值觀認定生命最終歸於寂滅,一切不過是一場虛無。用英文單字來說明,「Live」代表生命、生活;倒過來的「Evil」就變成邪惡了。正面的價值讓我們的生命發展越來越好,譬如:求真、向善、審美。
「真善美」不是空洞的口號,我們的理智追求真,「真、假」是針對命題而言,沒有說話也沒有起心動念就不構成命題,你說:「張三是好人」,這是一個命題,就產生真假的問題。那麼,「好人」的定義為何?張三具備這些特色嗎?條件都符合的話,「張三是好人」才是真的。這是「真假」最基本的意思。理智建構各種思考,思考聯繫不同之物而構成命題,才可以說它是真或假。
理智的作用是追求「真」,意志則是追求「善」。我們的意志決定要做什麼,以及做或不做。孟子說:「可欲之謂善。」(《孟子.盡心下》),善就是讓人欲求它的。有一位美國學者研究《孟子》之後,直接說:「牛排是善的,因為牛排是可欲的。」這絕非孟子的本意。「可欲」的主詞並非口、耳等身體的感官,而是人的「心」。我的心覺得可欲的就是善。當我看到年輕人讓座給老太太,這種行為是我的心之可欲的,不受任何教育條件、地點的限制。儒家對「善」的定義,牽涉到人的意志:我要或不要?意志的對象就是善。
人類情感的對象則是美,亦即審美的感受。美就是值得欣賞,這裡的風景很美,是因為它值得欣賞,讓人暫時忘記世俗的成敗得失。心的知、意、情三種能力,針對真、善、美的三種價值;人生就是要持續發揮心智的潛能,實現真善美的價值。
人類追求真善美的正面價值,也會有負面的因素,否則人生哪有問題可言?人活著總有一個出發點,就是「自我」。自我是人生的起點,我們應該怎麼面對它的要求呢?一個人有了「自我」之後,說任何話、做任何事、想任何念頭,都是以自我為中心(Self-regarding)。父母經常告誡孩子:「為了你好,我才要你學這個、學那個。」其實父母不免顧及自己的面子,真心為孩子著想,就要培養孩子正確選擇的能力與負責任的態度,學習從自我中心(Self-regarding)到超越自我(self-transcending),可以從對方的角度來設想。
以價值為中心的人生觀是說:人的價值不只是活著而已。很多人都說「健康最重要」,但是有了健康之後,要做什麼呢?中年以後,朋友勸我多多運動,我推說沒有時間,他說:「從今以後,看到樓梯就不要坐電梯;根據醫學研究,每多爬一格樓梯,可以多活四秒鐘。」我問他:「如果我天天爬樓梯,多活了三個月,要做什麼事?」他說:「繼續爬樓梯!」我真是啼笑皆非。事實上,人生是不容虛度的,實現並擴充真善美的價值,對人群社會有所貢獻,才是人生的正路。

3. 向著超越界開放(建構系統)
中國哲學的第三個特色是「向超越界開放」。避開「超越界」則無法談論哲學。超越界既不是自然界,也不是人類,是非有不可的第三個元素,是自然界與人類的來源與歸宿,就是老子所說的「道」。凡是第一流的哲學家,他的學說一定有「超越界」的概念,否則就可能鑽進自然界,變成科學哲學、自然哲學;也可能鑽進人類的世界,變成社會學、心理學,這些都不屬於哲學。
哲學是愛好智慧,智慧是對人生做完整與根本的理解。宇宙萬物充滿變化,我們要理解宇宙與人生的意義,就要設定一個超越界,做為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否則一切都是虛無,無法被人理解。超越界是超越人類與自然界,所以無法具體成為我們認識的對象,我們只能夠透過象徵、符號,設法去體會。就像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能說的,說了就不是真正的道了。人們勉強說的「道」,只是借用的符號而已,並非究竟真實。由此我們也可以肯定,老子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
儒家也是第一流的哲學,因為儒家有「天」概念,不是自然界,也不是人類。中國古代稱君王為天子(天的兒子),代天施行教化而統治人群。中國哲學的智慧,用西方「向著超越界開放」的標準,同樣清楚明白。我談中國哲學只談儒家、道家,因為只有它們合乎哲學的各種要求,其他學派對超越界並沒有清楚的體認。

二、《易經》這本書
理解中國哲學的特色之後,就知道《易經》是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這也是《易經》製作的出發點。

1. 觀天之道以立人之道(吉、凶、悔、吝、无咎……)
《易經》製作的目的,是觀察天之道來安排人之道。「天」、「人」是不同的兩個概念,要分開來看。天(天地)代表自然界,天之道就是實然(to be),實實在在的樣子。自然界有規律,只要掌握住這個規律,無論怎麼變化,都是可以預測的,自然的就是必然的,沒有例外;如果有例外,就發明新的定義,調整為新的理論。
人類跟自然界不一樣,人之道是應然(ought to be),應該怎麼樣,因為人有選擇的能力。「可以選擇」是人類最大的祝福,也是最大的詛咒。從「祝福」的角度來說,人有自由可以做選擇,讓人充滿尊嚴與高貴。一個人可以自由選擇行善或不行善,甚至為惡,生命在自己手上,是多麼大的能量。
從「詛咒」的角度來說,如果一個人觀念偏差,一路選擇錯誤的話,只有損人又不利己。《易經》第四十一卦是損卦(山澤損, ),是六十四卦之中唯一在卦辭出現「元吉」的(鼎卦卦辭也有元吉,但可能是「元亨」,還有討論的空間)。元吉是上上大吉,是《易經》占驗之詞最高級的,其次是「大吉」,然後是「吉」。損卦之所以元吉,是因為損己利人,所以到處受人歡迎,若是損人利己,就到處受人排斥。
人有自由可以進行選擇,就有「應該不應該」的問題;如何判斷應不應該?是需要教育的。中國古代有「三經」之說:《易經》、《書經》、《詩經》是最根本的,《禮》、《樂》則是後來才有的。《書經》就是《尚書》,孟子曾引用《尚書》:「天降生萬民,設立了君主也設立了師傅,要他們協助上帝來愛護百姓。」[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孟子.梁惠王下》)人可以自由選擇,選錯的機會是二分之一,因為人會替自己考慮;損人而不利己,最後一定天下大亂,所以需要國君來統治,需要老師來教導。古代的君、師是並列的,國君只有一位,老師卻沒有明確的對象,數量也不固定。後來國君演變為世襲,代代相傳;老師為數眾多,為了爭奪僅有的位置,本來應該照顧百姓的老師,開始遷就現實、維護國君,產生複雜的問題。
孟子還說:「人類生活的法則是:吃飽穿暖,生活安逸而沒有教育,就和禽獸差不多。」[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孟子.滕文公上》)百姓如果沒有受教育,就跟動物差不多,只會運用本能來生活。這些年最流行的節目就是美食、養生,歷久不衰。許多人還特地出國找美食,好像一群等吃的動物,只剩下身體層次的能力。如果沒有受教育,人為什麼要提升自己?修養是很累、很苦的事,而儒家告訴我們,這才是真正的快樂。
西方的伊比鳩魯學派,號稱「享樂主義」,被人誤以為提倡吃喝玩樂,他們真正的主張是:任何享樂都不要有後遺症,所以要節制欲望。就像吃飯要吃七分飽,享樂主義的特色是:我要計算快樂後面的痛苦如何?如果痛苦太多,寧可不要。如果依照字面來解釋,難道滿街都是享樂主義哲學家嗎?
《易經》提醒我們「觀天之道以立人之道」,人之道需要根據自然界的變化來安排,可以趨吉避凶。天道無吉凶,是人有欲望才產生吉凶的問題。《易經》占驗之詞有「吉、凶、悔、吝」,當願望得以實現就是「吉」,沒有實現就是「凶」。「悔」代表懊惱,乾卦上九說:「亢龍有悔」,通過九五到上九,表示龍飛得太高,高處不勝寒,就覺得懊惱。「吝」是吝嗇,代表這條路走不通,會有困難。最常出現的是「无咎」,沒有災難。
為什麼需要觀察天之道以安排人之道?因為古人的生命跟自然界息息相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就是配合自然界的變化。古人將仰觀俯察的結果製作成《易經》,用以指導人生。
「易」就是變化,我在美國攻讀博士時,指導教授Louis Dupré先生是宗教哲學的權威,他曾經問我:「你知道《愛情》這本中國古書嗎?」我愣了一下,怎麼會有這樣的古書呢?原來他沒有研究中國哲學,看到「I ching」,念成中文的「愛情」,讓我以為是談論愛情問題;我用「The Book of Changes」(討論變化的書)翻譯給他聽,意思比較完整。人生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怎麼在變化中找到安頓的方法呢?

2. 使用「符號」(symbol)來象徵的智慧
《易經》是使用符號來建構一個體系,卡西勒(Ernst Cassirer,1874-1945)在耶魯大學教過書,寫過《符號形式的哲學》,說明人是使用符號的動物。
在理解符號(Symbo)之前,先說明何謂記號(Sign)。記號是一一對應,譬如「紅燈停,綠燈行」就是一種記號,連動物也知道。我發現小狗在過馬路時,看到紅燈就停下來,綠燈亮了就走,主人如果動作太慢,牠還會回頭看看。這就叫做記號。
不過,狗如果到了中東,看到有人在燒美國國旗,牠只覺得那是一塊布,很難體會人類在發洩怒氣。國旗就是一種符號,記號是一目了然,沒有什麼變化,符號則充滿變化。同一個符號對不同的人,甚至對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也可能有不同的啟發。使用符號使人類與其他生物區隔開來。
人的名字也是一種符號。我們時時刻刻處在變化之中,聽懂了一個道理,你的視野、觀點就不同,我們的身體也無法避免漸漸衰老。然而,除非你主動去改名字,否則不管你從學校畢業多少年,開同學會時,別人聽到你的名字,就可以把你指認出來。像名字這樣的符號,讓人可以把握一個明確的對象。
《易經》的主體是六十四個卦象,這些卦象是由八個基本卦所構成的。所謂基本卦,就是指八個基本的三爻卦,八卦就是《易經》基本的符號。爻就是效法,效法宇宙萬物的變化。任何變化都要有主動力與受動力,主動力是陽爻,受動力是陰爻,古人對自然界最簡單的觀察,陽就是白天,陰就是黑夜,「陰、陽」是代表變化最主要的兩個字。古人使用符號來代替各種變化的現象,先有了八卦,由三個爻組成一個卦,代表「天地人」三個層次;基本八卦兩兩相合變成六十四卦,一個完整的卦有六爻,六爻兩兩一組,同樣代表「天地人」三個層次。
學習《易經》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六十四卦的卦名背下來,一定要用功,否則不會有效果;學會之後,效用無窮,年紀越老越有價值。
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曾用《易經》幫助過一位化學系的博士生。他抱怨每週三下午師生一起喝咖啡時,什麼都可以聊,就是不能聊化學。教授也是好意,因為每天做化學實驗太緊張,要喘一口氣;但這個同學從小喜歡化學,到耶魯讀化學博士,除了化學之外,什麼都不懂。當別人問他中國人的愛情觀、價值觀,他都無法回答,別人就笑他沒有文化!
我隨手畫一個〈先天八卦圖〉給他,花了十分鐘介紹:八卦代表自然界八大現象,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艮為山、離為火、坎為水、兌為澤、巽為風。基本的八卦兩兩相合組成六十四卦,宇宙萬象與人間百態就都包含在裡面了。他聽懂之後,到了下一次喝咖啡的時間,就印給老師跟同學們,並且一一解釋;外國人嘖嘖稱奇,從此之後,不再有人說他沒有文化了。同學問他〈八卦圖〉是什麼時候發明的?他說大約五、六千年前吧,外國人更是肅然起敬;那時他們的祖先還在森林裡當泰山,我們的祖先就發明偉大的符號象徵了。多年之後,有一個學生選修我的課,告訴我故事中的主角就是他父親。
如果學會《易經》,有了基本的認識,跟沒有學過的人相比,差別不可以道里計,已經進入另一個層次了。別人還在講日常生活的語言,你就知道「卦」就是「掛在那裡」;爻就是「效法」,效法宇宙萬物的變化;用陽、陰代表主動、受動,由此構成了基本的符號。
有人說:既然乾卦代表天,為什麼不直接說天呢?因為乾卦不只代表自然界的天,在家庭還代表父親;在人身上代表頭;在動物界代表馬;在性質上代表剛健進取,還有更多象徵。坤卦則代表地、母親、肚子、牛、柔順,這就是符號的作用。古人把人類天生的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3. 《十三經注疏》中的《易經》(王弼注,孔穎達正義)
我們今天讀的《十三經注疏》是宋朝的版本,重刻《十三經注疏》第一本就是《易經》。很多人以為《易經》是算命、迷信的書,其實是誤解。《易經》位列十三經之首,是因為在時代上最古老。經、傳本來是分開,十三經裡的《春秋經》就有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十三經注疏》把《易經》、《易傳》合在一起,因為《易經》的材料太少,大約只有二十頁,加上《易傳》就有一百多頁了。
《十三經注疏》在《易經》的部分,孔穎達特別撰寫《周易正義序》,也代表了唐朝對於《易經》所知的八個問題,是我們學習《易經》必備的知識。
(本章未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22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