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白鴿木蘭:烽火中的大愛
滿額折
白鴿木蘭:烽火中的大愛
白鴿木蘭:烽火中的大愛
白鴿木蘭:烽火中的大愛
白鴿木蘭:烽火中的大愛
白鴿木蘭:烽火中的大愛
白鴿木蘭:烽火中的大愛
白鴿木蘭:烽火中的大愛
白鴿木蘭:烽火中的大愛
白鴿木蘭:烽火中的大愛

白鴿木蘭:烽火中的大愛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木蘭溪水長久在流,白鴿嶺高壯地站立,鄉親至愛之恩永不能忘。」
──薛介民絕筆

 烽火遍地的時代,一對心懷家國的亂世兒女,矢志為那個風雨飄搖的國家付出大愛,為何竟給他們帶來悲慘的結局?
 出身福建莆田的薛介民與姚明珠,從青梅竹馬、志同道合的表兄妹,經歷八年的異地苦戀,終於結為患難與共的夫妻,並肩走完轟轟烈烈的一生。在長達二十餘年的相伴人生中,他們並未讓愛戀局限了自己的目光,反而因此生發出堅定的意志要為人民抵擋更多苦難。
 基於這樣的信念,薛介民在雙胞兄弟及伴侶的支持下投身空軍,希望能藉由一己之軀捍衛祖國的天空;姚明珠則是選擇就讀醫學院,為抗戰救國盡一份心力,於此同時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宣傳抗日,卻也為日後的悲劇埋下引子。
 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對內戰感到抗拒與不忍,夫婦先後投入地下黨,期盼能藉此使滿目瘡痍的家國獲得救贖。然而卻在五○年代白色恐怖的大檢肅中雙雙殞命,身後留下三名孤兒幼女,在恐懼與歧視中伶仃成長。
 作者繼《昨日之河》之後,再次投入家族記憶的述寫與耙梳。本書透過追索近百年的家族遺事,以二十年的時間搜尋史料,用了一百多幅珍貴圖片,重新描摹先人神采,也為那個悲壯的大時代再次留下見證,替往者立下了不可磨滅的人格典範。

作者繼《昨日之河》之後,再次投入家族記憶的述寫與耙梳,追索近百年家族遺事。
一百多幅珍貴圖片,見證大時代中的不凡人格。

作者簡介

李黎

本名鮑利黎,高雄女中、台大歷史系畢業,後出國赴美就讀普度(Purdue)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曾任編輯與教職,現居美國加州從事文學創作。曾獲《聯合報》短、中篇小說獎。著有小說《最後夜車》、《天堂鳥花》、《傾城》、《浮世》、《袋鼠男人》、《浮世書簡》、《樂園不下雨》等;散文《別後》、《天地一遊人》、《世界的回聲》、《晴天筆記》、《尋找紅氣球》、《玫瑰蕾的名字》、《海枯石》、《威尼斯畫記》、《浮花飛絮張愛玲》、《悲懷書簡》、《加利福尼亞旅店》、《昨日之河》、《半生書緣》、《那朵花,那座橋》等;譯作有《美麗新世界》。


獻給我從未見過面的公公婆婆

一九六三年,民國五十二年。台灣,台北。
大年初七的凌晨,天還未全亮。介民和明珠終於又見到面了。這次,他倆要一起上路。
四年又四個半月以來,明珠和介民只在聆聽宣判的法庭上匆匆見過一面。明珠捨不得將眼光從介民臉上移開—縱使消瘦憔悴,從他方正的臉型和俊毅的眉宇間,她還是看得出他倆的兒子的形貌。兒子剛滿十五歲,還有兩個分別是十三和十一歲的妹妹,他們都還不知道父母親即將遠行永不回來。明珠可以毫無畏懼的與介民一起上路,卻無法不依戀地在心中頻頻回顧她的三個孩子……
介民的上半身被繩索緊緊捆綁著。明天,農曆初八,是他的生日。他將看不見自己四十七歲生日的那天。但他的神色平靜,或許他的靈魂已先於他的軀體,翱翔到他深切想念的土地上去了。
數聲槍響。冬日的陽光無力地漸漸展現。
後來,成了孤兒的他們的兒子,在夜晚常做飛翔的夢。許多年之後,那個長大了的兒子才恍然大悟:夢中的他,是化身成了記憶深處的一隻白鴿。

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一九八八年。他們的兒子四十一歲了—那正是介民失去自由的年齡。已步入中年的兒子,像是應答著做醫生的母親在冥冥中的召喚,已是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的教授。他在離鄉十八年後才回到台北—那個當年離開時感覺上是亡命逃走的地方,將父母親的骨灰盒捧到美國,安葬在他加州聖地亞哥家附近一處寧謐的墓園裡。
又再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夏天,台北。一個看起來四十歲不到、相貌俊朗的外國男子,來到城中的「中正紀念堂」。從那身隨意的衣著,周遭的人看不出他是美國頂尖高科技公司惠普的副總裁;從他西歐的外貌—栗殼帶金色的頭髮、藍灰色的眼珠,更看不出他出生在南美洲哥倫比亞的叢林裡,並且有一半東方血統。不像一般的外國遊客,他嚴肅的神態中帶著一絲難以覺察的壓抑的情緒。他走到「紀念堂」大廳那座以其為名的銅像前面,昂首默默凝視那個對於他是完全陌生的面孔,默立片刻之後轉身離去。沒有人聽見他對銅像發出的質問,雖然那無聲無形的質問,一個字、一個字撞擊著高聳的石壁:
「Why did you kill my grandparents?」
英文裡,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是同一個字。他問那個高踞的冷硬的銅像:你,為什麼,殺害,我的,外祖父母?

作為他們從未見過面的媳婦,我也曾想過提出這個問題,但不是對著那座冷硬的銅像——我知道那不只是由一個人、一雙手犯下的謀殺;甚至也不只是由不計其數的策謀者、逮捕者、刑訊者、審判者和執行者的集體合謀。許多年以前,從片段的耳語、陳舊的文件、碎裂的回憶,我只能推測那是一段曲折複雜又沉痛的家史;一對滿懷理想、彼此相愛至死不渝的夫婦並肩赴死,遺下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和太多無解的疑問。因為傷痛太劇烈,恐懼又太巨大,在那個年代沒有人——尤其是孩子們,敢於去觸碰禁忌,更無能為力去追詢那些疑問的解答和謎底。
當我最初遇見那個常做飛翔夢的男孩時,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將會踏進一個被粗暴地埋藏、被殘忍地強迫忘卻的迷宮。略為知情的人好意的勸告我:不要去試著揭開那些封條、追問那些謎語,因為那都是禁忌,去觸碰只可能帶來更多的傷害甚至災難。而那三個長大了的孩子,多年來無比艱辛地以自覺或不自覺的遺忘去癒合他們的傷口,追憶只會讓傷口撕裂,任誰也不忍心要求他們去挖掘那些深深沉埋的往事。
十年、二十年過去了,我日益有一份急迫和恐懼:我怕時間會把已經被清除得所剩無幾的紀錄悉數抹去,真相再也無法呈現;身為這家唯一的媳婦、兩個兒子的母親,我責無旁貸的要承擔這份還原家史真相的責任——至少對我的孩子,我必須在他們問起自己的祖父母時,給他們一個可信的交代。我必須去試著推開那扇迷宮的門,打撈那些沉寂埋沒在時間、遺忘、扭曲和謊言的泥沼底層的碎片,拼圖般拼出一段雖不完整,但足以清晰辨認的歷史。
下了這個決心之後,算一算,我用了不止二十年的時間。終於——
二○一四年春天,北京。介民和明珠離開世間半個世紀之後,終於回到他們生長的故土。在一場莊嚴的儀式和三名子女的護送下,他倆被迎進八寶山上的烈士陵園。生前死後,他們都辛苦跋涉了迢迢遠道,從此總算可以安息長眠,不再冷清孤寂。
那條迢迢遠道是一個曲折漫長的故事,承載在一段更曲折漫長的歷史之中。這固然是我原先以為的一段家族史,但在追尋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他們背後那牢不可分的、宏大的國族史。這不僅是兩個人的故事,更是一個大時代的故事。
故事的最開頭,要追溯到將近一百年前。

目次


第一章 烽火家園
第二章 展翅
第三章 山路
第四章 天涯
第五章 渡海
第六章 不速之客
第七章 煉獄
第八章 「假如我為了真理而犧牲」
第九章 白鴿木蘭
外一章 朱鹮送子的故事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烽火家園

民國五年,西元一九一六年二月十日(陰曆正月初八),祖籍福建省仙遊縣楓亭鎮霞橋村的薛青雲,和他的妻子林美瑛,在他們福建涵江縣塘北村的家中,歡喜迎來第一個孩子——不,是兩個,兩個一模一樣的同卵雙胞胎,這種雙胞胎的生成機率是千分之三。他們給雙生兄弟取名仁民、介民。「仁」、「介」都是「二人」的意思。從此這兩兄弟親密無間,直到命運和歷史將他們分離。
介民出生時間比仁民晚了幾分鐘,所以成了弟弟。他上面本來還有個姊姊,早年夭折,所以論排行他是老三,生肖屬龍。後來他又有了四個妹妹和三個弟弟。
薛氏重視族譜傳承,可考的族祖上溯七百年前元代中葉皇慶至延祐年間(一三一二—一三一九),薛鏞公從莆(田)遷至楓溪(今福建楓亭),在霞橋村落戶,是為一世祖。霞橋地名很美,據說村前有港灣,漲潮時潮水湧進淡水溪壩下,適船運;村後有一大片稻田和園地,村中貫穿一條用塊石鋪就的約三米寬的行道,可直通鎮上大街。這樣良好的地理位置,薛氏先祖就在此安頓生息。(參照「二十二世裔孫」薛力二○○八年修撰的《霞橋薛氏翊達支系族譜》的記載。)
福建臨海,來自英美的基督教傳教士,早在十九世紀就從廈門、福州入境,在各地成立教會,建立教堂。仁介兄弟在族譜中的排行是二十一世,早在十八世的翊達公—他們的曾祖父,就信奉美以美天道堂基督教,並以此教育子女成為虔誠的基督徒。祖父薛貽真,在兄弟四人中行一,業農,去世甚早。三、四叔公皆為牧師。父薛青雲,行三(大、二伯均早故),艱苦求學,畢業於莆田基督教會哲理中學,擔任過教師、經商,曾到過南洋;老年在家鄉電話局做行政工作,抗戰期間(一九四○年)病逝。母親林美瑛,是受過小學教育的家庭婦女。四、五叔早故,六叔業醫,七、八、九叔均學汽車機械或駕駛。九叔後來亦赴台,在台北公車處服務。家庭三代基督徒,而父叔輩幾乎都去過南洋謀生,這在福建也是很普遍的現象。
父親薛青雲的命不像名字那麼好,祖父去世得早,兩名兄長也早故,父親求學之路的艱辛可想而知。好不容易下南洋掙了些經商的本錢,回鄉卻遭到土匪綁架—福建的土匪也是當地特色,著名的客家土樓,建得像防禦碉堡,就是為著防盜匪的。花錢贖人,介民父親雖然得以身還,家庭經濟卻大受影響。
介民六歲進仙遊教會辦的培原幼稚園、模範小學,十二歲畢業。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介民和哥哥仁民一同考入涵江中學念初中。在那裡,兄弟倆接觸到進步思想——那年,「國民革命軍」二次北伐,日本出兵山東,在濟南屠殺中國軍民造成「五三慘案」、隨即在東北刺殺張作霖……。國土被入侵、同胞被殺戮,即使發生在遙遙的北方,也無可避免的在全中國各地激起了抗敵的意識。那年十月,閩北崇安等地的農民,在當地共產黨組織領導下起義,建立了游擊隊,在崇安東北地區進行游擊戰爭。
根據仁民在六○年代書寫的回憶:初二那年,仁介兄弟倆在涵江參加了進步組織「青年反帝大同盟」。這個「反帝(反對帝國主義)大同盟」國際組織,原是由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蘇聯作家高爾基和中國的宋慶齡等人,於一九二七年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成立的;一九二九年八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了相關的組織「上海反帝大同盟」,其後中國各地都成立了同樣的反帝愛國組織。「青年反帝大同盟」顧名思義,是同一組織在地方上針對青年學生的分支,每個月有一兩次小組會,活動內容是討論時事、看共黨地下黨的小冊子、學打拳術鍛鍊身體等等。
組織活動讓兄弟倆開了眼界,後來竟然瞞著父母,偷偷離開地小人少的涵江,跟著小組的「同志」跑到廈門,打算參加大城裡真正的大組織。當然立即就被家裡發現,母親急忙趕到廈門去把他倆逮到,準備押送回家,沒想到兩人竟然趁母親不備又溜走了。兄弟倆住在一個「工人同志」家裡,看油印小冊子、學革命歌曲;他倆教工人「學文化」,同時自己學說廈門話——也就是不同於莆田話的「閩南語」。幾天之後還是被父親找到,只得無奈地跟著父親回涵江。
不久之後全家遷居莆田,介民轉入莆田教會哲理中學(也是他父親的母校),初中畢業後旋又遷回涵江,與仁民一起考入莆田高級中學涵江分校。一九三一年日軍侵占東北的「九一八事變」、一九三二年日軍攻擊上海的「一二八事變」,激起全國抗日救國的風潮。關心時局、滿懷青年人理想的介民,也積極投身學生運動:參加學校宣傳演戲、製作宣傳標語等活動。介民在他後來(一九三七年)的日記中提到,在涵江中學演戲時,還扮演過《東南飛》的女主角(當時女子上台演戲的極少,男子反串是常事,如弘一法師李叔同就反串演出過《茶花女》),他不無得意地寫道:「以真情流淚,動感(感動)不少女郎呢!」

念到高三上學期時,適逢「九一八」兩週年,當天校方大概是怕學生鬧事,通知全校放假一天;仁介兄弟倆和班上同學便動員全校同學們上街宣傳,發送「抗日救亡」的傳單。校方認為這是帶頭搞政府最忌諱的學生運動了,便將領頭的兩兄弟和另一位同學開除,希望就此把事情鎮壓下來。卻不料這下引起了全校高、初中學生的不平而罷課抗議,集體聲援這三名學生。事情鬧大,最後竟然導致高中解散、分校停辦,大家失學,校長下台。
學校關門了,學業可不能荒廢,家裡決定送兩兄弟到上海繼續念完高中,那裡有親戚可以提供照顧。但家中經濟能力只能負擔一個人,介民比哥哥會念書,於是決定讓介民去上海,仁民則留在莆田,進了「聖路加護士學校」學護理,出來容易找工作。雖然後來仁民終於上了正規的醫學院,介民還是永遠感念雙生哥哥早年為他做出的犧牲。
介民進了上海教會學校「華廈中學」,卻因教會辦的中學無法提供正式文憑,後轉入上海「育青中學」——這所學校是「五四運動」教育家陳藎民和妻子閻振玉共同創辦的。幾經波折,介民總算於一九三六年從育青中學畢業。

介民出生之後一年,父親薛青雲的堂妹薛璧英,在福建莆田生下一個女兒,取名明珠。那個年代的戶籍不精準,孩子出生之後到報戶口時日期常有誤差,加上陰陽曆的換算,不要說「生日」,連生年有時都會填錯。明珠出生的月日已不可考,甚至生年都有不同的紀錄。台灣的「戶籍登記簿」上她的出生年月日是「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十一月十二日」,但這個年份肯定不正確,因為從她的畢業和工作證件上註明的「年齡」推算,她應該出生於民國六年(一九一七)。還有一個最有力的證據來自介民的親筆:在介民滿四十七歲的前夕,他寫給孩子們兩頁話,其中有兩行字「爸四十七歲足,媽四十六歲足」。所以,明珠只比介民小一歲;既然介民的生日是可靠的,明珠的生年應是一九一七無誤了。
算起來,薛介民與姚明珠是隔代表兄妹:介民祖父薛詒瑞與明珠外祖父薛詒松是兄弟;介民父親和明珠母親是堂兄妹。明珠的父親姚玉華(姚錦文)在她五歲時,因為在失火時搶救一位朋友而被燒死,母親帶著小明珠和大她三歲的哥哥勇來、弟弟勇年,回到仙遊娘家寄居,終生未改嫁。
明珠母親的爸爸、也就是明珠的外祖父,也是一位牧師,在教會工作。明珠母親上有四個哥哥,下有八個妹妹,可以想像身為孤女的小明珠,跟著寡母在這麼大的家庭裡生活,長輩除了外公外婆還有十幾個舅舅姑姑,同輩還有為數更多的表兄弟姊妹;雖然這是一個開明和睦的大家庭,但絕無可能被嬌生慣養,而必須做一個勤儉懂事的小孩,承擔起不能比其他人少的勞務,也不能要求比其他人哪怕只多一丁點的好處。所以明珠自小就養成了勤勞儉樸的習慣,和自尊自重的個性。
幸運的是薛家西化開明,女孩子一樣享有讀書受教育的機會。明珠六歲進教會小學,畢業之後入仙遊陶德初級女子中學;再之後上了高中,她對於自己未來的道路便已做出了選擇,包括託付一生愛情的人。
介民和明珠成長的年代,正是中華民族血淚斑斑的時代:
一九二五年,「五卅慘案/五卅運動」:五月三十日,青島、上海等地工人遊行抗議日本棉紗廠非法開除及毆打工人致死,遭到開槍鎮壓,引發流血事件。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件,東北三省被日本占領。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變,日本攻占上海。「滿洲國」在日本扶持下成立(一九三二—一九四五)。
一九三五年,日本策畫「華北五省自治」。十二月九日,一二九運動爆發。(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北平大中學校抗日救國學生聯合會」發動要求政府停止「攘外必先安內」的鎮壓行動,一致對外抗日。)
也是在這樣的歷史大局裡,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一九三四年,紅軍放棄中央蘇區,開始長征(一九三四—一九三六)。
民國二十四年,西元一九三五年春天,介民由於轉換學校而學業暫時中斷,只得輟學回鄉,又見到了從小就認識的表妹明珠。當時明珠甫從莆田教會咸孟高中畢業,擔任涵江育德小學教員。(「育德」這個名字,後來被明珠用來作為她自己行醫的診所名。)十九歲的表哥見到十八歲的表妹,像是忽然之間發現對方長大了,不再只是家族中一大群小孩中間普通的一員,而是一個亮眼的異性。他們交談,更驚喜的發現兩人有許多共同的讀物、相似的想法,連他們對家國的憂思和對侵略者的激憤也是相通的;他們從對方看見自己隱約要探索的一條道路,而兩人是可以並肩扶持同行的。
那年的四月廿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介民、明珠在莆田家中定情—對他倆來說就是訂婚,雖然沒有儀式,但兩人彼此心許,坦陳愛意。後來介民在他給明珠和仁民的信件裡,以及自己的日記中,屢次提及那年春天,那個特別甜蜜溫馨的日子,那晚美好的月色、甜蜜的親吻、對彼此莊重的盟約……。也是從信件的蛛絲馬跡看出,主動表示好感的可能是性格率真的明珠——她早在之前一年,就已經對這個能詩擅文、寫一手漂亮好字、相貌英挺的表哥深有好感了。
從介民當時的日記和他倆的通信中看得出,兩邊家裡的「大人」並不是太贊成他倆的交往。一方面是表兄妹的血緣關係太近—風氣比較受西化影響的福建,已經揚棄傳統的「親上加親」的婚姻觀念了;另一方面,明珠的母親覺得介民學業未成,怎談得上成家?便要為明珠另覓對象「相親」;而介民母親又怕外型纖細苗條的明珠身體孱弱,也不表支持。但兩人意志堅定,幸好雙方家長也都開明,最後算是默認了他倆的「私定終身」。
兩個二十歲不到的人,他們的「愛情」是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上呢?從信中看來,他們時常交換讀物,介民在上海和南京都會為明珠買書、訂購雜誌寄回家鄉給她;彼此在信裡引用進步文學家的話語互勉。在明珠收藏的第一封介民用毛筆寫給她的信中(雖然沒有年月日,但從內文推測,應該是兩人定情之後不久,第一次分離後的通信),介民這樣分析他倆的愛情:
「我倆直截地寫過『愛』字,只為要互助和勉慰,先由『生活』而『愛』,不是為愛而『生活』,……我倆不該為了愛而忘了『生活』、大眾和國家!……你愛我,不甘為錢勢所欺誘,更不怕大人的『強迫』,這是我極端欽敬你的,也可以說我愛你的動機,就在我倆的『志同道合』吧。」
「志同道合」的愛,才是基礎堅實、禁得起考驗的愛。在他倆其後二十多年的歲月裡始終不渝,直到他們生命的最後一刻。
之後介民回到上海繼續學業,一九三六年夏天從上海育青中學畢業。那年秋天,他決定去南京報考一心嚮往的航校(空軍官校)。初試體檢通過,有記錄體重一百二十六磅(約五十七公斤),這個重量在當時普遍瘦弱的中國青年中算是相當不錯的,以致讓他信心大增;可惜數理化實力不夠,筆試未過。但他「飛天」的雄心始終未減。隨著局勢的危殆、國土的淪亡,「空軍永遠是國防的要力」——他在日記中這樣寫著,他要飛向藍天保家衛國的志向更為堅定了。於是他留在南京準備再度報考航空學校。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