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西方文化與中國
滿額折
西方文化與中國
西方文化與中國
西方文化與中國
西方文化與中國
西方文化與中國
西方文化與中國
西方文化與中國
西方文化與中國
西方文化與中國
西方文化與中國
西方文化與中國

西方文化與中國

定  價:NT$ 500 元
優惠價:90450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0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西方文明引領世界前進的秘密是什麼?
現代崛起的中國是否能與之並駕齊驅?

深度揭露西方文化 ╳ 精煉剖析近代中國

今日的世界文明,例如:現代化交通工具、電燈、電腦科技、法律哲學等等,大多數都是由西方國家,英國、美國、法國、德國、荷蘭等國所發明打造的。這些文明成就是由知識分子所創造出的成果,西方各國便是藉由「知識」而壯大國力,開始快速超越其他文明古國,站上引領世界方向的位置。

當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展開時,中國正是明清封關自閉的時代,即使中間有短暫的對外開放,但是自二次大戰後,中國仍然是嚴厲的封閉狀態,直到1980年代,兩岸分別實施改革開放和解嚴政策後,民眾才有機會接觸西方文化。或許是歷經長期的封閉和僵化的教育,不少人對西方世界和國際社會的認知不夠充足,甚至是誤解,非常可惜。在不熟悉其歷史文化下,若又以西方為本,凡事都模仿,更是容易造成知識上的誤解和誤判,迷失自我。

西方世界的文明有許多值得中國學習的地方,但不應盲目模仿,而是依據自身背景及條件而有所取捨,或輕重緩急而依序進行。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大,應該謹慎的截長補短,去蕪存菁,中國才能更確實的加強自身實力。

本書幫助讀者詳細了解西方歷史、政治、藝術、法律和經濟,並探討中國與西方文化的關係,從實際層面分析中國如何參考西方的優點。在旅遊、貿易、學術交流繁盛的今日,了解對方、認識對手,才是參與國際事務的正途。

作者簡介

王鈞生
生於河南省禹州市,因戰亂而隨父母遷至台灣,定居於新竹縣的闗西鎮,並在此純樸之鄉上學、成長。初中畢業後,才到縣城𥚃的新竹中學上高中。然後經過難熬的聯考,進入海洋學院,修習輪機工程 及船用機械。

大學畢業後,即至船上工作,専跑美國港口,還親見紐約世貿大樓逐層起逮、終至完工。海上活數年後,決心轉至陸地工作,先後在外貿協會、在台協會 等機構工作多年。後來隨著移民潮流,擕同家人移居美國。因有重型穖械及鍋爐經歴,在美通過考試合格後,進入一家保險公司擔任 鍋爐及壓力容器的特許檢驗師,至各地工廠、用戶進行設計、生產、品管方面的檢驗工作。

我雖從事機械硬體業務,但我有興趣的西方歷史及兿術,只要有時間,總會涉獵一番。這份檢驗工作,對我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安排自己的時間,有效利用,做自己想做的事,還譲我完成不少計劃(projects)。本書就是在此背景下的 Projects 之一。在這公司服務二十餘年後,終在2016年退休,並讓我進入人生另一階段:安享退休生活。

認識西方、了解中國、知己知彼、搶建文化中國

今日的世界文明,包括:汽車、飛機、電燈、法律、哲學,絕多都是從前西方帝國主義者,英美、荷蘭、法國、德國所打造。這些文明成就都是靠其知識份子所創造的成果。西方就是靠「知識」而壯大,快速超越各大文明古國。
自十五世紀起,西方的文藝復興及理性啟蒙以來,中國正是明清封關自閉的時代。即使辛亥革命後,除了民國初期,曾有短暫的對外開放之外,自二次大戰後,海峽兩岸皆復歸嚴厲的封閉狀態。直到1980 年代,兩岸分別實行改革開放及解嚴政策後,兩岸的民眾與知識階層才有機會接觸西方文物。但是歷經長期的封閉與僵化的教條灌輸後,除了少數了解西方的學者外,多數知識階層及一般大眾對西方文化及國際社會的認知,普遍不夠充足,一知半解,甚至極多誤解。隨手列舉兩則台灣所發生的事件如下,即可知其概況:
台灣一所高中師生不知世局輕重,竟以納粹德國軍禮為表演主題,立即引起德國、以色列的嚴重抗議。
台灣學生包圍政府機構,宣稱是依據西方「公民不服從」的自由崇高理念。令人驚奇的是抗議者或任何學者,都沒說出到底是哪位西方大哲說過這句名言。(請參閱本書附錄七,哪位西方思想家說過「公民不服從」?)
這些事件顯示,久處封閉狀態的官民與西方世界的隔閡,既不熟悉其歷史及文化,卻偏愛以西方為本,言必稱西方,誤知誤判而不察。這些現象都是自清末起,中國面對西方的優勢文化,失去了自信、自尊,並迷失了自我。盲目仿習西方文物已成常態,令人感慨。
西方很多文物確實值得中國學習,卻不應盲目仿習。中國文化下的人,實應依據自身背景及條件而有所取捨,或輕重緩急而依序進行。問題是:如何分辨及取捨? 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認識西方的歷史文化,才會有足夠的判斷能力。這也是中國古訓「知己知彼」的真意。唯想要「知彼」,這對中國文化下的人來說,有先天性的障礙,猶如一座文化高牆,分隔中、西,難以跨越。僅列舉數項文化障礙如下:
中國從本質到外表,包括:語文、信仰、思想、觀念,甚至飲食,都與西方有極大的差異。兩者差異就像「豆腐」與「Cheese」,截然不同,雙方沒有交集。光是這個文化鴻溝,就難以順利接軌。
中國文化下的學者,自古迄今,向來沒有涉入宗教神學。而西方的文化根源,卻是神性的基督教義。很多學術、藝術都源自基督教或與基督教是共生關係。因此,很多不熟悉基督教文化的中國學者,若直接去研習西方的藝文、學術時,頗似外國學者不知孔孟,就直接研究宋朝的程朱理學。
——中國自清末起,驚訝於西方的船堅炮利,造成中國社會及教育界普遍重視理工、科技,卻疏忽文法及社會科學,更別提那些玩物喪志的藝術、音樂、體育了。在此背景下,一般人對西方的歷史文化相當生疏,甚至沒有了解的興趣,致誤解多於了解。
由於文化上的差異與隔閡,中國文化下的人,並不容易了解西方文物。這猶如一位慣用中國白酒、黃酒的人,想要廣為享用各地美酒,但進入西方酒店,面對琳瑯滿目的洋酒,真不知如何著手。作者本人曾在2012 年編著《基督教及西方發展史與中國》(簡名《基督簡史》),介紹基督教與西方的共生關係史。因立場中立而公平,解說詳實,獲得很多讀者的讚賞。但還有進一步的資料未能編入。這些資料除了在網路上零星談論外,一直封存於書房及腦海中。前幾年退休後,決定將這些資料重新整理,把西方文化的特質編撰成書,以便有意了解西方文化的人,可藉此簡明管道,認識西方文化的精要,達成知己知彼的目的。尤其是二十一世紀,中國人的經濟實力大幅提升,與西方人接觸交流、「短兵相接」的情況也愈來愈多,國際化、地球村已是必然現象。因此更有必要深入認識西方。總不能單靠報章、新聞、網路,甚至好萊塢電影,就足以認識 西方
了吧!
本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篇是主要部分,說明西方快速成長簡史及其特色文化。先介紹西方從基督教的開化,經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理性啟蒙的發達簡史。然後介紹西方耀眼的藝術發展,包括:繪畫、建築及 雕刻,以及瓷器快速超越中國的簡史。其次說明西方從宗教律法(The Law)演進至法律的情況,以及西方商業、自治社會的特色。本書還特別闡述西方在十七、十八世紀時,注重基督教義中的律法道德,培養出自律、守法、自重尊人的社會生活習性,這才是西方能夠法治,以及法律足以自行的基礎。
西方的自由、民主、法治,確實是文明進步的成就。唯眾多東方及亞非國人,大多未能深入了解西方、也不查驗自己體質,就冒然將西方文物移植國內。這正如遠望青山,只見一片青翠綠葉,卻不知其根深桿粗。這些國家只顧著把綠葉引入國內,結果自是逾淮而為枳,形成浮萍,無根又無桿。這些浮萍中,最大的一片就是「民主選舉」了。為了說明這些情況,特為介紹同為基督教、讀同樣經書起家的東方國家,希臘、烏克蘭、俄羅斯,這些東方國人由於缺乏西方人的教化與歷練,競相仿習西方外表的「民主選舉」,卻毫無底蘊,終導致國疲民困的窘境。
第二部分則論及中國與西方文化的關係,包括:中國明、清兩朝讀書人的境遇,特藉清未的陳寶琛、鄭孝胥,明朝的歸有光、湯顯祖這些著名的讀書人做為實例,再與西方知識份子的機遇做個比較。此外,西方經常評論中國,應該速行民主。唯西方人是經過數百年自治、法治的歷練才有今日,中國從未具有相類似的經驗,是否足以速行「民主」?這已不是見人見智的問題,應屬實事求是的現實問題,本書亦舉實例加以說明。
第三部分是將前兩部分有關的補充資料,悉數放在附錄,以利讀者參考。例如:將新約、舊約中的律法(The Law)分類列出;並把中國四書及一小部分回教的可蘭經文列出。這用以說明各種國族的文化中,都有相同的道德訓示,但問題的重點僅在於:有沒有當作一回事來「實行」而已。
本書盡可能以客觀的立場,依據事實做出論述。這意思是說本書超越政治、黨派、宗教、地域、種族、宿敵、盟友、……等思維,只期望中國文化下的人,在可見的未來,也能在世界舞台上一展才智,創出成就。簡言之,就是期望有朝一日,中國的「湯顯祖」、「陳寶琛」都能有莎士比亞、亞當斯密的成就。西方優勢文化是由知識份子打造而出,中國文化同樣自是須由各界的知識份子不斷脫穎而出,以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的風潮向前推進。在今日西方強勢文化籠罩的世界裡,搶建一個 文化中國或文明大國,已刻不容緩。為達此境界,不能光靠高談空想,而在於一個「行」字而已。但在任何行動之前,都先要知己知彼,肯於謙沖自牧,才會有成功的希望。
本書並非完全按照時間的順序編列,而是按各類主題,如:文藝復興、西方的繪畫、商業自治等題目,分別做出論述。為讓讀者可直接閱讀某些主題,各篇章盡可能做出獨立的論述。因此,有些事因難免再度引述,以減少讀者翻查的時間。在編寫時,已盡量設法減少重覆部分,唯如仍有這種感覺,尚請見諒。
本書內容並不深奧、更非獨聞密錄,其內容都可在美國的圖書館、學校的書本、書局、百科全書之中見到。只是書中所說的一些事,與中國的課本、書籍,以及一般認知不盡相同。但這並無大礙,大家更可藉此機會研習歷史事實、追尋知識,還可從辯證中尋到真理。在國際旅遊、貿易、學術交流繁盛的今日,應在事先了解對方、認識對手,才是參與國際事務的正途。希望這本書對想要立足國際、了解西方文化的人,能提供實質上的助益。
王鈞生2018

目次

目錄

作者與本書小傳.................................................. 2
序言及附記 ..................................................... 6

第一篇:西方的崛起及其特色文化
一、荷、英、法、德(DEFG)蠻邦西方的快速崛起 ............... 18
1. 蠻邦西方接受基督教的開化簡史
2. 文藝復興(The Renaissance)
3. 蠻邦西方繼承文藝復興
4. 回教文明的快速隕落

二、宗教改革與理性啟蒙:西方知識階層主導社會思潮 ........... 50
1. 蠻邦西方的宗教改革
2. 西方的啟蒙(Enlightenment);為何啟蒙只發生於蠻邦西方
3. 西方知識文明的縮影:美國國會圖書館、傑弗遜與富蘭克林

三、西方的藝術成就 ........................................ 102
1. 西方的繪畫:文藝復興的「為宗教服務」,至今日的「為收藏服務」
2. 西方的建築藝術:希臘羅馬文化與西方基督教信仰的合流
3. 西方獨到的藝術精品:雕像
4. 西方瓷器異軍突起、飛速進步簡史

四、西方的商業及自治社會 .................................. 177
1. 西方特有的商業社會
2. 西方獨有的自治(Autonomy)文化

五、西方法律(The Law)的根源:基督教的律法與羅馬十二表法 . 198
1. 略窺基督教的律法與羅馬十二表法
2. 基督教的律法(The Law)
3. 基督教權威大師艾奎那(Thomas Aquinas)對「The Law(lex)」的禪釋
4. 羅馬法(以Pandects 為主)的故事簡介
5. 羅馬法根源的十二表法(Twelve Tables)
6. 羅馬法與十二表法是否曾維持法律的公義?
7. 從基督教律法與十二表法,看法律生效的必要條件

六、法律(The Law),在蠻邦西方終可自行 ................... 238
1. 宗教改革後,西方重視教義中的律法道德
2. DEFG 西方社會注重律法道德的實況
3. 英國大憲章塵封四百年的浮沉實錄
4. 英國社會出現平等現象,法律開始生效

七、西方先有法律(The Law),然後才有自由與民主 ........... 270
1. 從Locke 與Hobbes 的學說,論西方的良藥,未必是外邦的良藥
2. 從馬丁路德的原版自由,看新興民主國人說:我有自由!
3. 西方的民主:從法治而出;東方及亞非式民主:只有選舉、不見法律
4. 先有律法道德或倫理道德,然後才有法律之實

八、仿習西方實質的蘇格蘭、日本、新加坡 .................... 295
1. 蘇格蘭- 蠻邦中的蠻邦- 快速文明,貢獻世界,還是中國的帝王師
2. 日本與新加坡的成就簡述

九、盲從西方表面的東方古國希臘、俄羅斯與烏克蘭 ............ 308
1. 希臘的東方式民主
2. 蘇聯解體與盲從西方的悲情
3. 烏克蘭難從「選舉民主」蛻變為西方的「法治民主」
4. 記取西方古寓言:只能靠自己找出路,卻非指望西方

十、西方民主的隱憂與新興民主國家的困境 .................... 333
1. 西方民主的隱憂 ― 選舉、民粹、金主
2. 打破傳統的「自由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3. 新興民主國家的困境

第二篇:面對西方強勢文化的中國
十一、中國現代化的基石:師夷之長與知識份子 ................ 362
1. 琉球、台灣vs. 直布羅陀、蘇伊士運河:中國應以世界眼光,面對世界
2. 認識西方,知己知彼,才能擇人之優,趕上西方
3. 辛亥革命:一個不同於西方、沒有知識份子介入的「光榮革命」
4. 西方由知識份子所打造,知識份子才是國家進步的原動力

十二、中國的知識份子:讀書人 .............................. 390
1. 中國讀書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2. 清朝神童陳寶琛及鄭孝胥―位極人臣、又是帝王師:中國讀書人的目標
3. 明朝大儒歸有光,成就難以持續
4. 明朝劇作家湯顯祖,對照莎士比亞,成就受限
5. 從郢書燕說看「學而優則仕」,再論:西方對耶穌vs. 中國對孔孟

十三、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以法治國,始於社會公德或道德良心. 428
1. 「The law」最貼切的中文名詞:禮義;更具體的真義:禮義廉恥
2. 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改革;不能空有:三權分立、司法獨立、法官中立
3. 中國擁有優良的道德教育傳統,這才是法律的根本、法治的基礎,無他

十四、中國前進中的困擾 .................................... 452
1. 中國缺少的自治文化
2. 西方有辯論文化,中國缺少辯論文化
3. 中國自古以來盛行的迷信文化
4. 中文改革應不只於漢字簡化
5. 中國社會仍是偏重理工、科技,輕文法、社會,更疏忽藝術、體育

{ 附錄一} 基督教律法摘要/ 中文簡譯 ......................... 503
{ 附錄二} 中國的四書中有關「處世道德」的古訓 ............... 570
{ 附錄三} 可蘭經摘句 ....................................... 578
{ 附錄四} 以「自然律法」為例,略看西方學者艾奎那的論述方式 ... 580
{ 附錄五} 英國從人治到法治簡史 ............................. 584
{ 附錄六} 俄羅斯的政教高壓小史 ............................. 614
{ 附錄七} 哪位西方思想家說過「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 622

跋 舅舅的書:不媚俗,憑理說實話,果然成真,終進美國國會圖書館.. 635

書摘/試閱

第一篇
西方的崛起及其特色文化

一、荷、英、法、德(DEFG)蠻邦西方的快速崛起
1. 蠻邦西方接受基督教的開化簡史
** D.E.F.G. 蠻邦西方的文化根源,始於基督教,卻非古希臘、羅馬
很多人說,西方,即荷蘭(Dutch)、英美(English)、法(French)、
德(German),這幾個老牌帝國主義者,其文化根源來自希臘、羅馬。這說法雖然沒錯,但並不正確。因為這些人的祖先盎格鲁撒克遜、法蘭克、日耳曼,都是羅馬帝國時代的蠻族。從六世紀起,直到文藝復興之前的十三世紀,這些蠻邦人,全靠基督教的開化;也就是說,除了被灌輸一些基督教的神性教條外,他們對希臘、羅馬的認識,非常有限。
更糟的是羅馬教會自始就非常厭惡古希臘、羅馬的文化與習俗,視之為異端陋俗、邪神崇拜。對羅馬帝國前三百年的皇帝,更是仇恨以對。教會也絕少向這些蠻邦人談論希臘、羅馬的特色,甚至毫不熟悉希臘、羅馬之舊事。這些蠻邦人的文化水準,除了長年互戰殺伐外,盡在於宗教的神性與迷信。這些西方蠻邦人,直到十四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才開始受到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
本書所說的「西方」,專指羅馬帝國時代,居於帝國北方的蠻邦人,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法蘭克(Frankish)、日耳曼(German)人所組成的國家,也就是今日:荷蘭(Dutch)、英美(English)、法(French)、德(German,含奧地利),DEFG,這些人所建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本書特將這些原是蠻邦的國家,視為一個文化體;並與原來屬於羅馬帝國,又受羅馬教會所統治的「拉丁西方」或「老西方」,包括:羅馬、佛羅倫斯、威尼斯等地,視為兩個不同的文化體。
本書的重心是以這幾個DEFG 國家為主要研討對象。因此,為了方便,本書將這些DEFG 國家,直接稱之為「西方」。但有時也有例外的情況,大致如下:
• 有時為了與義大利、西班牙這些「老西方」有所區別,當論及這些DEFG 國家時,特稱之為「蠻邦西方」(如本文標題所示)。
• 為表示相對於東方正教地區(如:希臘、俄羅斯),這時說的「西方」,就包括「老西方」與DEFG 西方(例如說:東方是封閉的政教高壓社會;西方是較為開放的社會)。
相信這些例外情況,很容易就可從前後文義中察覺出來,故不再另加註解。

** 蠻邦西方接受基督教的開化簡錄
公元476 年,西方的羅馬帝國被西哥德人滅亡後,帝國西方已成無政府狀態,逐步淪入所謂的黑暗時代。幸好當時還有一個羅馬教會,藉著宗教的力量,維持社會秩序。當代西方羅馬帝國的北疆,位於多惱河、法國北部及不列顛(只限於英格蘭)。在多惱、萊茵河的北方是日耳曼蠻族(Germen);法國北部是法蘭克蠻族(Franks)。不列顛在五世纪末,就被日耳曼蠻人的一個支族盎格鲁撒克遜人(Anglo-Saxon)渡海佔據。
羅馬教會無時無刻都在擔心這些蠻族,不知何時又要犯境。教會已是驚弓之鳥,毫無能力對抗。於是,羅馬教會就想到一個辦法,派出傳教士到這些蠻邦地區傳教,希望能把這些異教信仰(pagan)的蠻族感化為基督徒,一來可化解其兇殘好戰的劣習,二來可化敵為友。最有名的故事就是教宗格里高一世(Gregory the Great,590 〜604 在位)派教士奧古斯丁(Augustine)至不列顛(即今日英格蘭)傳教。他還讓當地的酋長國王率全體臣民皈依基督教。後來的教宗續派遣教士前往今日荷蘭、德國、日耳曼蠻族地區傳教,都有很好的成果。

** 法蘭克人興起,教宗加冕查理曼大王為羅馬皇帝(Roman Emperor)
在第五世纪末,法國北部的蠻族法蘭克人大舉南侵,佔領法國的中北部,成為當代西方的新興勢力,並將當地的基督徒悉數置於異教蠻族的控制之下。這個蠻族的酋長克洛維(Clovis),娶了一位基督徒女子為妻室。他發覺每次出征打仗前,他妻子都虔誠向她的「神」祈禱,結果每次都讓他戰勝而歸。他認為這都是她的祈禱,讓她的神在冥冥立中幫他打勝仗。加上妻子的督促,他終於在公元496 年,下令全體臣民一律受洗皈依基督教。
法蘭克人的勢力不斷擴張,在公元732 年,其首領大硾查理(Charles Martel),在法國南方的都爾(Tours),擊敗回教鐵騎。數年後,回教軍再度進犯,查理再以胄甲重騎大破回教騎兵勁旅。自此回教軍就不再犯邊,雙方言和。大硾查理也就成為西方基督教的救星。
在羅馬教宗的領地與法蘭克人之間的義大利西北區,自早就被哥德人的一個支族倫巴底人(Lombardy)所佔據,經常侵擾羅馬教會,需索無度。教宗自然想要與這個基督教的救星法蘭克蠻人,結為盟友,以克制倫巴底人。公元774 年,大硾查理的兒子查理曼(Charlemagne)繼位後,一舉攻滅倫巴底,成為教宗相鄰的盟友,雙方惺惺相惜。查理曼雄才大略,不斷擴疆闢土。他征服德國北部(Saxons 地區)及南部巴伐利亞(Bavaria)。他又發現,只要是基督教信仰的地區,百姓都很恭順、不敢作亂,於是,他就下令,強迫日耳曼蠻人受洗為基督徒,不從命而反抗者,就遭屠殺。
至此,從前西方羅馬帝國北方的蠻邦人,法蘭克、日耳曼及不列顛的盎格鲁撒克遜,在教會與酋長國王的共同促使下,全部成為基督徒。不只於此,當查理曼在位時,新獲選為教宗的利奧三世(Pope Leo III)就被仇家所罷廢。查理曼知道後,立即揮兵進軍羅馬,支持教宗復位,並放逐其仇人。教宗自是感激,雙方互惠互助,如魚得水。公元800 年的耶誕節,教宗在聖彼得大教堂趁彌撒禮時(Mass),突然拿出一頂皇冠為查理曼加冕,並封他為羅馬皇帝(Roman Emperor;註:這與三百年後的「Holy Roman Empire- 神聖羅馬帝國及皇帝」,只有間接關係,並無直接承續關係)。
自教宗與查理曼互惠合作後,形成一種政教合作、聯合共治的體制。他們兩人為便於管理子民,統一境內的宗教儀式與教規。更重要的還是設立監控各地宗教、安全的監察機構(missi dominici),定期出巡各地視察。每次出巡時,都有兩位大員執行任務:一位是皇帝的親信大臣,另一位就是教㑹的高階教士。在這種有效管理下,各地臣民無不盡其所能,表現出愛戴皇帝、虔敬教會的忠誠。自此,各地教會的地位自然升高。
在此背景下,各地教堂不斷增建或改建,甚至互別苗頭,以示該地教會及信徒的虔敬。以前羅馬帝國時代的建築技術就十分精巧,現在,這種技術正可用在建造教堂方面,大顯身手。因此,各地的教堂也愈蓋愈大。到了十一世紀,教堂建築技術已非常高超,成為這些蠻邦西方的特色。最出名的教堂包括德國境內的Speyer Cathedral 大教堂(1030 年左右起建),英國的Durham Cathedral 大教堂(公元1061 年,法國威廉大公征服英格蘭後,於1093 年,引進其技術監造),迄今仍偉然雄立。
至此,一方面知道這些蠻邦西方人的開化簡史,一方面知道,直到十二、十三世紀,約在文藝復興之前,這些蠻邦西方人的知識、見識、視野,完全受限於基督教的狹窄範圍,亦即,基督教義就是知識;知識就是基督教義。這些蠻邦人只知道他們生來就帶着原罪(sin),需依靠教會的指引,鎮日祈禱,但求日後獲救,才可升上天國,或靜候耶稣再度降臨,讓他們獲得永生。他們對古時希臘、羅馬的典章文物,概無所悉,也沒興趣知道。至多僅知這兩個古國是未受基督教開化之前,生存於地獄邊緣(Limbo)的異教邪神崇拜者(pagans)。故在文藝復興之前,這些蠻邦人至多只能說是:「祖述猶太信仰、憲章基督教義」而已。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5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