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思想的分斷︰陳映真與朴玄埰
滿額折

思想的分斷︰陳映真與朴玄埰

定  價:NT$ 330 元
優惠價:90297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3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思想的分斷:陳映真與朴玄埰》是一本在亞際文化研究的歷史脈絡中所進行的實驗作。此書從區域的視角出發,將分享殖民、分斷、冷戰和後冷戰的歷史經驗的南韓和台灣,視作相互參照的對象,並通過台灣的陳映真(1937-2016)和南韓的朴玄埰(1934-1995)的相互觀看,試圖打開超克現成知識體系的階序和分割之新的討論空間。尤其,在此書摸索與去殖民/去帝國的多元世界相配的知識實踐道路的過程中,毛澤東思想、竹內好的「作為方法的亞洲」、溝口雄三的「作為方法的中國」以及陳光興的「去帝國」成為支撐此實驗的核心思想資源。換句話說,若沒有20多年亞際文化研究的歷史所形成和深化的相互參照網絡以及歷史思想資源的累積,那麼此實驗根本無法進行。不過,對於1990年代末後冷戰局勢下,面對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需求而起步的亞際文化研究,此書亦是一個檢驗其20年的成果和侷限的試金石。

作者簡介

延光錫(1977-)
1977,南韓中部農村出生
2004,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畢業
2004-2007,從事國際海運物流
2007-2009,台灣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
2009-2016,台灣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曾任韓國聖公會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兼講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訪問學者、韓國北韓研究大學研究教授、現為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韓文版序>

邁入二十一世紀已有十八年。此時回顧二十世紀一九八○年代東亞和南韓思想狀況,而進行重新歷史化到底有什麼意義?

自從今年〔二○一八年〕一月起,朝鮮半島和東南亞的局勢進入了動盪時期。經過朝鮮戰爭而鞏固化的分斷體制也似乎動搖著,尤其體現在朝鮮半島南方和北方的最高領導在板門店的會晤上。有些人更預測終戰宣言或停戰協定將轉換成和平協定。如果局勢的轉變朝向真正的和平,我們應該都要歡迎它。不過,作為知識工作者,我面對如此轉變,首先感到慚愧。因為,雖然知識不決定政治,但不參照知識的政治也不存在。

我面對如此局勢的變化,回想起一九八○年代中後期和一九九○年代初中期我們的知識狀況。我們如何經歷了東歐社會主義的動搖與崩潰,那一個口耳相傳的「歷史的終結」的年代呢?那個年代正是藉由西方現代性的標準,如資本主義發展(加入OCE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自由主義政治體制(所謂民主化)﹑國際法上國家性質(作為聯合國的成員)等,而讓被賦予的正常性在假想上得以充足的時期。但是,隨即於一九九七年發生的危機暴露了此「正常性」的虛構性。而後,我們的二○○○年代到底意味著什麼?再一次的,我們假想地克服一九九七年以後的危機,但二○○○年代實際上是以「危機的日常化」為代價而得到的。結果,當下的危機已經成為在地生活的人們之日常感覺。然而,我們仍在暗中摸索解決危機的答案。

目次

【推薦序】──回望一個相信新世界的年代/陳信行
韓文版序

敘說
思想性巫祭

戲台
走進區域性參照
歷史掛帥與區域性參照研究
知識的矛盾
殖民之後的知識
知識與去殖民的困境
東亞區域參照點與歷史掛帥
反思當代的殖民性:以朴玄埰為線索
第一線索:一九八○年五.一八與民眾主體性的困惑
第二線索:一九六○年四.一九與「民主」的悖論
「奴隸的特色」:殖民性的持續和演變

奉請
當代歷史中間物──陳映真(一九三七-二○一六)與朴玄埰(一九三四-一九九五)
作為參照點的台灣:陳映真
歷史意識:早期文學
如何克服愛的不可能性?──早期和中期的文學
分斷、內戰、民眾
相互參照所呈現的歷史特定性
作為歷史中間物的朴玄埰
戰後實踐型知識分子的困惑
歷史中間物的原型體驗:以「未完成的回憶錄」為中心
如何歷史化一九八○年代?

灌浴
一九八○年代與後冷戰轉型的悖論──「社會性質論戰」
為何反思南韓社會性質論戰?
光州五.一八與「民眾論」的悖論
一九八○年「光州慘案」與思想運動的主體性問題
「主體」的「民眾」之興起與去歷史化
民眾論的再歷史化與朴玄埰的民眾論
陳映真的南韓情結與社會性質論
第三世界認識下的韓國情
台灣社會性質論
「思想的貧困」與「思想的斷裂」
朴玄埰的社會形態論和社會性質論
一九八○年代思想課題與朴玄埰的位置
「目的性的論戰/意外的波瀾」
朴玄埰的孤獨:短暫的「開放」與「斷裂」的深化
反思「貧困」和「斷裂」的相互內在化
互相參照的認識與後冷戰的悖論
「貧困」和「斷裂」

奉送
新殖民/分斷體制下思想繼承
殖民主義現代性與知識的所有
新殖民性認識與思想繼承的矛盾:朴玄埰與白樂晴的爭論
文學與經濟的關係
分斷體制與第三世界
「新殖民/分斷體制」與去殖民的困境
被忘卻的遺產:《民族經濟論的基礎理論》與新殖民/分斷體制
歷史與理論
結構與諸範疇
民族經濟論」與新殖民/分斷體制

拆台
重新開啟思想解放空間
朴玄埰的困惑:具有開放性的可能性
東亞去殖民主義:亞洲作為方法
回顧《思想的分斷:陳映真與朴玄埰》

後記
【讀後】──延光錫的工作意味著什麼?/陳光興
附錄
朴玄埰與陳映真年譜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摘自<戲台-走進區域性參照>

歷史掛帥與區域性參照研究

面對著南韓思想狀況中「去殖民」的持續被延遲,我思考了歷史-知識-實踐-倫理等思想工作諸範疇之間的複雜結合關係。此書可視為有關思索的階段性成果。作為引路的關於研究取向的闡釋,雖然看來過於偏向規範性論述,但我希望它能被理解為思想性巫祭所需的﹑最起碼的設台工作。

人類作為一個具有個別語言和文化的集體,根據其被賦予的有限知識,在面對其被賦予的自然/人文環境時,加以實踐性作用,因而在歷史中成為主體-這是人類的基本特徵。然而,當歷史要求人類對它做出知識性回應,也就是對歷史變化做出詮釋,人類卻在參與知識工作的能力和權限上展現出分配的不平等-這樣的「知識階級」,是人類存有的矛盾。

而且,在缺乏歷史思想作用的狀況下,現代的知識結構當中,菁英主義和民粹主義互為前提和原因,具體地呈現了知識生產和實踐主體的困境。於是,解決社會矛盾也需反映著知識的矛盾。這意味著克服知識的矛盾,必然成為克服歷史社會矛盾的內在構成部分。不過,歷史過程中所進行的,欲克服知識矛盾的集體性企圖,雖然調整了知識的性質和定位,但知識仍不會被消滅,而是或隱或顯地保持作用。因此,知識的不平等也不會被消滅。所以,人類或許首先需要承認知識的不平等這麼一個事實,同時透過持續生產新的歷史性知識,進而調整知識體系(即「思想」性的努力),才能夠確保藉由知識打造未來的可能性。因此,我們需要抱著如此的矛盾,思考如何在歷史和現實裡,產生正面作用的知識倫理模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9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