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收拾書包成佛去!: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一個錦囊
滿額折

收拾書包成佛去!: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一個錦囊

定  價:NT$ 480 元
優惠價:9043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8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佛陀的法教,賦予我一生無窮無盡的內在力量,
這個令人解脫的方法,
任何有意學習、修持離苦之道,
進而實現人類潛能的人,都能獲得!
~達賴喇嘛

自稱就像「半個科學家,坐在法座上」的達賴喇嘛,
對於學習佛法,抱持理性的態度,
他鼓勵佛法素人,一定要觀察、思辨、面對疑慮、解決問題,
要像個科學家一樣,客觀理性、實事求是。

迷信盲信,絕非佛陀教我們面對生命的態度,
尊者教我們,從認識身心是什麼,決定自己要怎麼活,
到找個好老師,幫自己安排禪修,
開始鍛煉自心,磨練智慧,邁向解脫,
請這麼清楚理性的學佛。

我們宛如明珠一顆的心,現在沾滿了無明業習的塵垢,
要破迷除暗,需要學習,需要聞思修,
尊者教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認識佛法基本盤,
「理性學佛」的那瀾陀智慧傳統,
歡迎想「和無明一刀兩斷」的你!

作者簡介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比丘丹增.嘉措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本名丹增‧嘉措(Tenzin Gyatso),1935年生於青海省安多,兩歲時被認證為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轉世。1959年流亡印度,在達蘭薩拉(Dharamsala)成立西藏流亡政府至今。達賴喇嘛為中藏和平奮鬥,在1989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此外,他更放眼世界,關懷地球,致力提倡慈悲、寬恕、包容、知足及自律等等,以佛教為本的價值觀,促進世界各大宗教傳統之間的和諧,為人類的心靈幸福不斷地努力。曾三度來台弘法,在台也擁有廣大具信弟子。

比丘尼圖丹‧卻准(Thubten Chodron)
達賴喇嘛美籍弟子,經年在美國各地巡迴弘法。

中譯者簡介
項慧齡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碩士,從事翻譯多年,譯有《修行百頌》、《大圓滿之歌》、《如是》、《你可以更慈悲》、《佛陀標準時間》、《達賴喇嘛說佛教》、《動中正念》、《當蒲團遇上沙發》等書。目前與家人定居美國西雅圖。

那瀾陀傳統,理性學佛之必要
文/達賴喇嘛尊者

佛教的貢獻
許多個世紀以來,佛教對人類文化貢獻至鉅,影響重大深遠,尤其在談到那瀾陀傳統的貢獻時,我把它分為佛教科學、哲學及宗教三類。佛教科學探討外在世界、認知外在世界的「心」這個主體,以及心如何透過感官的認知(根知)與心意的認知(意知)、分別知和無分別知而與它的對境互動。佛教科學也討論心如何運用推理而與對境接觸,而這有助於我們真實地認識世界。
佛教哲學主要探討人(我)和現象(法)之世俗和勝義的存在方式、四法印、二諦、空性及緣起。佛教這個宗教則描述修行的基、道、果,並且強調解脫的願望和目標。佛教是以了解佛教的科學和哲學為基礎,佛教的科學和哲學則為通往解脫和正等正覺的道路提供了基礎和必要的元素。佛教假設每一個有情眾生都具有達到正等正覺的潛能,而為了證得這些超脫世俗的狀態,佛教強調心的發展和轉化心的道路。
由於我們生活在一個多重文化、多重宗教的世界,因此我的目標是從世俗的角度來呈現「持戒」和「悲心」這兩個主題,而不仰賴特定的宗教教義,如此一來,不論有沒有信仰、或不同信仰的人都能從中受益。我也希望社會大眾因而能夠接觸古印度文本的智識寶藏,並且確保這些寶藏存續於世界知識體系之內。有鑒於此,我要求一些最為頂尖、學者出身的弟子,把佛教科學和哲學的重點彙編成為概要,並且把它們翻譯成為不同的語言。這一系列概要的書名是《印度佛教經典之科學與哲學》(Science and Philosophy in the Indian Buddhist Classics),由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出版。
每個人都可以研究佛教的科學和哲學,然而,只有佛教徒和感到興趣的人才會研習佛教教法;我們尊重個人的宗教選擇。「智悲文庫」有感於佛教對世界所做出的心靈和宗教的貢獻,並且是為了那些有意學習和修持離苦(梵:duḥkha,輪迴令人不滿和痛苦的情況)之道、進而圓滿實現人類潛能的人所設立。你將會在「智悲文庫」之中發現,佛教的科學和哲學是修持解脫道的基礎和方法。你也可以學習如何用一種個人的、具轉化功能的方式,來接觸這個令人解脫的知識。
習法的良好態度
佛教的三藏文本包含了睿智的忠告,建議我們如何學習佛陀的法教,以及如何對他人解釋這些法教。由於本書的宗旨在於建立佛教修行的基礎,因此現在就開始著手尤其有益。
在思量習法之於我的人生的重要性,我想起《本生經》(Jātaka Tales)裡的一些偈子 (《道次第廣論》,LC 1.56):
聽聞(學習)是驅散煩惱黑暗之燈,
是小偷無法帶走的無上財富,
是擊潰迷惑之敵的武器。
它是最好的朋友,
透露親身的教導和法門的技巧。
在你亟需幫助時,不離不棄,
是撫慰悲傷這個疾病的良藥,
是擊潰深重罪行之部隊的無上軍團。
它是最佳的聲譽、榮耀和寶藏。
在我的青年時期,西藏面臨一些主權問題,我因而必須接受西藏人民的請求,擔任西藏政府的領袖。當時,我只不過是一個十來歲的青少年,對於剛剛扛起、關係著數百萬人福祉的職責幾乎毫無經驗。雖然時時都感到焦慮不安,但佛陀的法教卻賦予我內在的力量,它們是驅散煩惱黑暗之明燈。
1959年,當我必須突然逃往印度,幾乎留下所有的財物,走向未知的未來時,佛法是在我亟需幫助之時,不離不棄的朋友。我用多年時間所記憶背誦的所有佛經和經典,都跟著我來到印度,在我需要時提供了指引。當我流亡在外,看著故土及其傳統、文化和寺廟都被摧毀的時候,佛法是撫慰悲傷這個疾病的良藥,賦予我樂觀和勇氣。流亡期間,佛陀的法教一直是最佳的聲譽、榮耀和寶藏,因為不論在生或死的時候,它們都是重要且有價值的。
看見了學習佛陀法教的利益之後,我們會想要有效率地聆聽和研究它們,並且了無斷器三過:在聆聽法教或閱讀佛法書籍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注意,就學不到任何東西,就像一只上下顛倒的鍋子(覆器),什麼也裝不進去。如果我們不溫習所聽聞、所閱讀的內容,加深自己的了解,我們就會忘記法教,像一只會漏的鍋子(漏器)一般,無法保留注入其內的珍貴甘露。如果我們心胸狹窄、固執己見或習法的動機錯誤,我們就會變成一只汙穢的鍋子(汙器),清淨的甘露或許可以傾注進去,並且留在鍋子內,但因為它混入鍋內的髒汙,因而無法發揮滋養的功效。
有鑒於此,在閱讀本書時,請立定一個健康良善的利他發心,並且祈願:「願我聞、思、修佛陀的法教,如此我就能夠成為一個仁慈、充滿悲心和智慧的人。藉此,願我利益一切有情眾生,並且就長遠而言,願我成為正等正覺佛。」
比丘丹增‧嘉措,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寫於大乘禪寺(Thekchen Choling)

目次

■緣起
一座智慧與慈悲的橋樑
■執筆者序
智悲文庫,給佛法素人的祝福──比丘尼圖丹.卻准
■尊者導言
那瀾陀傳統,理性學佛之必要──達賴喇嘛尊者
■附錄
縮寫簡稱
■第一章:你相信「四法印」嗎?
四法印是佛教根本教義
世俗和勝義二諦的本質
■第二章:獲得不受欺誑的知識
三種對境,三種量
七種覺知
量與非量
三種現量
比量
譬喻量
聖言量
應用三重分析
深思經文的推論
中觀應成派對「量」所採取的獨特觀點
知道我們有一個正因和正量
比量與禪修
■第三章:自我的基礎:身與心
「現象」的分類
五蘊
十二處和十八界
心識分為心與心所
五遍行
五別境
十一種善心所
六種根本煩惱
二十種隨煩惱
四異轉
分別識和無分別識
■第四章:選對上師,成為合格弟子
依止具格上師的重要性
「上師」在當代的定義與認證
三種修行與三種上師的關係
如何探究各種上師的特質
認識發展完善特質的三種上師
有崇高頭銜不等同實際所修證量
好弟子的特質像善法容器

書摘/試閱

智悲文庫,給佛法素人的祝福
文/比丘尼圖丹.卻准
歡迎諸位讀者閱讀「智悲文庫」推出的第二本書。在本書中,達賴喇嘛尊者充滿智慧和慈悲地分享修持正等正覺道的方法。「智悲文庫」的第一本書《趨近佛教的道路》(Approaching the Buddhist Path)主要包含了佛教修行的入門資訊,提供一個趨近佛陀法教之途:在不貿然投入的情況下,先熟悉狀況。本書則進一步談論佛教修行基礎等重要主題,幫助我們把焦點放在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的事物之上,為佛法修行建立穩固的基礎。讀者也可以在沒有閱讀第一本書的情況下,單獨閱讀本書。
達賴喇嘛尊者從小就研習和修持佛法,因此他具有獨一無二的體證資格來分享所學,以及如何把所學應用於生活之中。同時,達賴喇嘛──比丘丹增‧嘉措──是西藏人民的精神領袖,而且在2011年辭去職務之前,他也是西藏人民的政治領袖。從早期開始,他就堅決要求西藏人制定民主機構,跟進現代的標準。一旦西藏中央當局(Central Tibetan Authority)在印度達蘭莎拉成立,設置立法、行政及司法部門之後,尊者追隨他的真心嚮往而辭去政府公職,把時間奉獻於佛陀的法教。
尊者對佛法採取不分派的態度。他不是格魯派領袖「甘丹赤巴」(Ganden Tripa)這個職位的持有者;該職位採取七年任命制,授予給兩座格魯派密宗寺院之一的前任住持。尊者自稱是一位單純的佛教僧侶,遵從那瀾陀傳統的法教。在古印度,有許多活躍的佛教大學,那瀾陀是其中之一。
智悲文庫的起始原由
如在「智悲文庫」的第一本書《趨近佛教的道路》所說明的,這一系列叢書特別是為了沒有佛法知識背景的人所設計,並且因應需求而以嶄新的模式來呈現佛教法教。一般來說,這些讀者──包括我自己在內──是以一種理智的態度來接觸佛教,尋求合理的解釋,審視所學,看看它是否講得通,以及它的邏輯是否前後一致。因此,在對佛教生起信心或自稱為佛教徒之前,我們先行試驗,看看它是否發揮作用。
1995年,我請求尊者撰寫一個短小文本,以供教授佛法的老師使用。對此,尊者回應,首先應該撰寫較長篇幅的釋論,隨即交給我一些他的開示抄本,要我全權負責。由於從1979年以來,我一直是尊者的弟子,所以也擁有大量的筆記,以及尊者所傳授之眾多文本的英譯。每聽聞一場新的傳法開示,書稿的內容就又增添了一些,使得原本預計的一本書很快地變成系列叢書。除此之外,尊者還說,希望這本書是獨一無二的,並且要包含巴利(Pāli)傳統和中國佛教傳統觀點。
每隔幾年,我都會和尊者見面,進行一系列的訪談和提問,這些問題是從我自己的研習和同是西方佛教徒的友人那裡蒐集而來。或許是因為文化差異與現今社會結構等緣故,我們常常懷有疑問和憂慮,需要做深度的解析說明,而傳統的佛教文本卻沒有提供這些釋疑。尊者喜歡進行這些討論,常常邀請兩或三位格西、弟弟俄利仁波切丹增‧曲杰(Ngari Rinpoche, Tenzin Choegyal),以及學者暨前任西藏司政桑弘仁波切(Samdhong Rinpoche)一起加入。在討論期間,充滿了嚴肅的哲學辯論和陣陣爽朗笑聲。
在本書之中,有兩個章節是關於如何適當地與上師建立關係,而其內容大多源自這些訪談,以及西方佛教導師和尊者於1993年至1994年間所舉行的聚會。當時,我們坦白向尊者述說佛教在新土地上傳播所遭遇到的困難,尊者皆開誠布公探討各類話題,並且給予應對時事的教誨開示。
由於這一系列書籍內容來自口頭開示、訪談及文本,並且由各個譯者使用不同的英譯專門術語、不同的口語和書寫風格,所以我身為編輯的任務之一,就在於呈現出風格一致的書籍內容,並且把術語標準化。此外,尊者堅持這一系列叢書要由我們兩人共同執筆,雖然這並非我的本意或希望。這一系列書籍以尊者的講授開示為本,我則針對尊者簡短說明的幾個重點作了增補,並且提及一些遺漏的要點。我依止尊者為上師將近四十年,不論寫了什麼,肯定都受到尊者的觀點和指引的影響。多傑‧當度(Dorje Damdul)和達督‧南賈(Dadul Namgyal)兩位格西也傾囊襄助,檢查了書稿。
本書大部分內容是從那瀾陀傳統的觀點去撰寫,同時也包含了梵語的傳統;前者源自古印度的佛教大學。由於梵語佛教傳統和巴利佛教傳統之間有眾多類似之處,因此在本書中,取自巴利傳統的佛經和釋論的引言緊密地纏繞在一起。在某些例如談論業與業報的章節,我們加入了巴利文傳統的要點,藉以加深了解。身為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我們有著靈活的心,能夠從不同的觀點來了解和學習佛陀的法教,這也是尊者的部分願景。
尊者希望這一系列書籍不但能夠解決西方人士的心靈需求,也能夠滿足來自亞洲傳統佛教文化的人士,以及受英語教育成長的西藏年輕世代。
本書概要
《達賴喇嘛說佛教》(Buddhism: One Teacher, Many Traditions)是「智悲文庫」的「序曲」,它分享了巴利文傳統和梵語傳統的佛陀法教,也指出兩個傳統之間的眾多相似觀點。在現代世界,來自不同傳統、國家的佛教徒相互學習,已成為一件日益重要的事情。如此一來,就能夠放下分化彼此的陳舊誤解,異口同聲地述說非暴力、愛、悲心、持戒等最重要的法教。我們亟需宣揚這些價值觀,藉以消弭小至個人、團體,大至民族、國家的自我中心意識。
尊者傳法開示的風格是獨一無二的,他敬重聽眾的聰明才智,不吝對初學者傳授深奧的概念,他不期待我們第一次就能了解所聽聞、所閱讀的一切,卻會敦促、驅策我們要全力以赴,一再地回到所聽聞、所閱讀的內容上,繼續加深理解。他直截了當地呈現法教,力勸我們精進地聞、思、修,而不誇大地宣稱只要最少的努力和投入,就能夠快速、輕易地獲致證量。他認真地體現這種努力和投入,過著簡單的生活,無意成名。他也相信,當我們面對難以理解的概念時,將不會放棄,反而堅持不懈,按照個人能力而漸漸有所進展。尊者這種獨特的身教和言教,給予向道者一個清晰明確的目標,指引著一條能夠抵達目標的道路,並且充滿悲心地鼓勵我們繼續前進。
本書以「四法印」為始,接著講授「二諦」,前者是所有佛教學派公認的基本前提,後者是法道的基礎。書中也根據中觀應成派的觀點來介紹緣起、空性等重要的佛教概念,藉以了解事物──尤其是我們的自我──其實不如它們所顯現地那般存在。我們必須去發掘究竟的實相,這個實相並不破斥世界的存在,反而讓我們用一種嶄新、令人解脫自在的方式去看待世界。
第二章把焦點放在認知論之上,以及如何認識二諦所構成的現象。我們如何辨別正量和顛倒知?前者是正確地了知其對境的認知,後者是錯誤地感知感官對境或持有不正確的見解。就實現短暫和究竟的目標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主題,能夠使我們的心靈探索奠基在理性之上。
在認識了「正量」和「非量」的特質之後,第三章著重審視這些「量」的對境,其中包括形成環境的外在對境,以及構成身、心、自我的基礎的內在對境。這個章節也針對現象作了分類,有助於我們探索法道上的其他主題。
第四章和第五章探討一個令眾人迷惑的課題:如何選擇合格的上師,以及如何與上師建立健康的師生關係。在修行時,我們必須有傑出上師的指引;若沒有上師,我們可能在靈修的市集閒逛,買一點這個,買一點那個,然後憑自己的喜好而把它們混在一起。更糟糕的是,不合格的上師可能會帶領我們走上邪道。這兩個章節解釋了不同種類的上師、好的上師所必須具備的特質,以及如何與上師建立關係,來利益我們的修行。然而,我們必須成為善於接受、感受敏銳的弟子,才能夠獲得修行的利益。當師生關係出現問題時,我們必須有技巧地表達。就此而言,尊者是非常的實際。
在真正地踏上法道之前,我們也需要認識禪修的種類,並且知道如何安排一座禪修。第六章涵蓋了這個主題。諸如正確的坐姿、透過觀呼吸來靜心等前行,都能夠使禪修變得容易,念誦那些能夠把心導向善念的偈頌,也可以使心安頓下來。在持誦時,觀想自己在諸佛菩薩面前,會使持誦變得特別真誠深切。
第七章,尊者從科學的角度更深入地解釋心、身及再生,同時忠於佛教的觀點:身和心具有不同的本質和不同的起因。他也介紹了一種禪修,可以幫助讀者明了心的明性和覺性。
第八章展開下士的修行道路。首先,我們思量珍貴人身,以及珍貴人身的意義和稀有難得。這個禪修強調每個人目前所擁有不可思議的機會和幸運,它因而是對治抑鬱沮喪的美妙解藥。
第九章要求我們檢視自己,為什麼分心散亂而偏離修行的道路?這是因為我們耽溺於來自他人和感官對境的歡樂,以及對任何痛苦或失望所生起的憎恨。那種只顧追求今生的快樂的態度,使我們忙著要他人和環境去順應自己眼前的願望,忽略了要去創造幸運來世、解脫和正等正覺之因。「禪觀死亡」有助於去除你死我活的競爭心態,定下清楚的優先順序。本章也提供如何準備面對死亡、如何幫助垂死者等忠告。
當了解生命的價值而決心善用生命,以在覺醒道上前進之後,我們接著要學習如何創造樂因,棄絕苦因。本書的最後三章探討業與業報,詳盡地描述了行為是如何創造出經驗和感受。學習區分善業、不善業,可以賦予我們力量去創造自己所希望的未來。在關於當前道德議題的部分,我們探討如何在變化無常的社會之中,過著合乎倫常的生活。四種對治力則讓我們擁有健康的心理,洗心革面,糾正罪行。此外,也更深入探索因果關係,進而能夠過著健康、有益、充滿意義的生活,最終達成修行目標。
請注意
雖然這套系列書是合著,但主依尊者的教授。
為了達到易於閱讀的目的,大多數的尊稱都被刪除,但這卻不減我們對這些最傑出的聖哲和修行者的深深敬重。外來用詞在首次出現和在辭彙解釋當中,都會加上圓括號。或者會用英文字母「P」與「T」註明,以表示巴利文或藏文,梵語用詞則用斜體排列。除了引自巴利經典的引言,以及源自巴利文傳統、作為附帶說明的專門術語之外,廣為使用的梵語和巴利文術語則使用梵語拼法,例如涅槃(nirvāṇa)、法(Dharma)、阿羅漢(arhat)等等。為求簡潔,「聲聞」(srāvaka)這個用語也包含了「獨覺」(pratyekabuddha,或緣覺),除非有理由才特別註明「獨覺」。為了保持段落的流暢,不一定都能夠在第一次出現時為所有的新術語加上註釋,因此在書末加入了「辭彙解釋」。除非有所註解,否則「我」這個人稱代名詞指的都是達賴喇嘛尊者。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32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