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禪的實踐:大慧宗杲禪師語錄選輯講釋(精華版)
滿額折

禪的實踐:大慧宗杲禪師語錄選輯講釋(精華版)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9025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你能回答這些問題嗎?

1.你是誰?為何要被生出來?
2.為何一出生就要邁向死亡!
3.死了之後又要去哪裡?
4.那個拖著死屍的人又是誰?
5.誰才是真正的你?

現在許多人走在路上總是視而不見、聰而不聞,只顧著自己手上的那支手機,無法感受到生命的真實現狀,更遑論說「開悟」。

其實「開悟這件事」不但不影響你忙碌的生活,還可以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這不是出家法師的專利,你本來就具有開悟的能力,只要有一塊敲門磚,讓禪師善巧引導您,就能帶您一窺「開悟」的堂奧!

而大慧宗杲禪師的「話頭禪」,經歷千百年而屹立不搖,精彩絕倫的機鋒相對,幫助許多禪師開悟證果。它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時時刻刻,不必困在蒲團上,是你我都能輕鬆上手的禪法。

話頭禪:「在與人對話的時候,仍然繫念話頭、不離話頭。只要你會用話頭的禪修方法,則任何工作、生活狀態,都能以話頭用功。」

本書節錄大慧宗杲禪師語錄,有禪師與在家居士的書信對話,其中不乏忙得腳不沾地的高官權貴,像這麼忙碌的人都能開悟,你我更有機會親證生命實相。

話頭比起其他禪修方法更容易上手,因為是透過看似有答案的疑問,引發您的好奇心,在「不知道而想知道」的疑情中去發掘生命實相。應用這方法摧毀你種種的妄想分別心,在找不到答案的無可奈何情況下,心的造作分別自然來到盡頭,在最後的徹底放下、粉碎對內統一的定境,即可在剎那間見己真心。

別說你工作有多忙,沒有機會禪修!無論是西方的賈伯斯,還是東方的馬雲,重要的決策都是在禪堂裡決定。看了本書中大慧宗杲禪師的禪法,你就知道「工作、生活、禪修是三而一,一而三。」一次搞定,從此不再成為困惑的問題。透過此書跟著果如法師的腳步一起找到話頭禪的奧妙,讓您的真心靈妙大用現前。

一句「話頭」,勝過十年打坐!
歷經千百年來屹立不搖的「話頭禪」,超越了時空的限制,最適合忙碌的現代人。

超速時代必修的功課!
大慧宗杲禪師的話頭禪,讓您親自體會生命奧義,顛覆慣性再突破現狀,不斷開創嶄新的未來,成為生命真正的不倒翁。

作者簡介

果如法師

是法鼓山創辦人聖嚴長老的第一位出家弟子,也是聖嚴長老的法子,曾擔任法鼓山禪堂板首,並於台灣台北創建玉佛寺及祖師禪林。
法師在 12 歲即於中華佛教文化館依止師公東初老人。就讀東方佛學院(後改為佛光山佛學院)期間,隨會性法師學習天台華嚴,隨淨空長老學習唯識,隨唐一玄老人學習禪宗義理,隨方倫居士學習淨土。
法師在煮雲老和尚主法的精進佛七期間,領受佛法的身心體驗;在聖嚴長老禪法的嚴峻鍛鍊中,明白生命實相的圓滿具足。約在 1978 年間,聖嚴長老即領法師至祖堂禮祖,予以印證。
果如法師指導禪法,以棒喝齊下、機關盡出著稱,喝聲一起、香板一落,總教學人當下承擔,無處閃躲。法師於祖師禪法受益,致力於弘揚祖師禪法的教誡,弘法足跡遍及台灣,中國大陸,馬來西亞,瑞士,克羅埃西亞,德國,加拿大,美國。
法師 1951 年生於台灣,為美國喬治亞大學人文科學碩士,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文學學士。法師目前在台灣台北主持祖師禪林,作為專修祖師禪法的道場,不但定期舉辦精進禪期,弘講經典和語錄,更能善巧方便,以念佛禪訓引領大眾親近佛法,以生活禪法導引學人在平常日用中和佛法相應。

出版序
本書是果如法師於法鼓山體系帶領的四次話頭禪修,以大慧宗杲禪師的語錄為主所集結的開示內容,而大慧宗杲禪師在中國禪宗史上極負盛名,尤以指導話頭禪法著稱,因此,果如法師選擇大慧宗杲語錄,為當時參加話頭禪修的禪眾建立正確禪修知見,並且教導禪眾如何參話頭,及如何將話頭禪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很多參與話頭禪修的禪眾,即使參與了多次禪修,仍然不明白什麼是「話頭」?為何叫「話頭」?話頭,即是話的頭,也就是一句話、一個念頭出來之前的本源樣貌,因此與「什麼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貌?」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答案到底是什麼?「無」就是答案,但是,為什麼是「無」?這就需要看官自己去參明白、去參究「什麼是無?」。
為什麼話頭禪的用法往往是以一個問句做為敲門磚呢?因為人們只有面對懸而未決,又滿腹好奇、非常想知道答案的疑問時,會放下手邊的事務,一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苦苦思索參究答案,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呈現與外境脫鉤,導致視若無睹、聽若罔聞,甚至不思飲食、不思睡眠,這樣的狀態是一種對內統一的定境。因此,話頭慣用的拋出問句,就是運用人們面對疑問時的自然反應,作為話頭禪法的前方便。這個問句因為沒辦法用思索的方式找出答案,才能打死種種的妄想分別心,直到找不到答案的無可奈何,反而才離好消息更近,因為代表心的造作分別已經來到盡頭,只差最後的徹底放下、粉碎對內統一的定境而見己真心。
參究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看清自己的心是怎麼運作的過程,也就知道種種的感受、情緒…等,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幻象,此後便不再被自己的感受欺騙,也不會被各種言語搞得暈頭轉向,當然就如同果如法師在書中敘述的:「天底下老和尚縱然有千奇百怪的說法,卻再也瞞騙不了你。」一旦看清心的運作後,才能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掃蕩各種幻象誤區。
跟著果如法師的文字讀大慧宗杲禪師的語錄,彷彿身歷其境地跟隨宗杲的修證歷程,但願您也能給自己一段如同大慧宗杲禪師般的參究旅程,只有親自挖掘出本有的晶瑩剔透、靈妙大用真心,才能真正體現遊戲人間的自在快活。

目次

出版序

第一章 本書導讀
1-1 語錄選輯出處
1-2 禪師時代背景
第二章 《指月錄》〈臨安府徑山宗杲大慧普覺禪師語要〉所錄傳記講釋
第三章 大慧宗杲禪師語錄選輯講釋
3-1 《指月錄》卷三十一〈酬答法要〉選輯講釋
3-2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選輯講釋

第四章 宗乘的七箇樣子
4-1 第一箇樣子「道由心悟,不在言傳」
4-2 第二箇樣子「自家寶藏,何假外求」
4-3 第三箇樣子「常存生死心」
4-4 第四箇樣子「離文字、語言、分別相」
4-5 第五箇樣子「但向生死交加處看話頭」
4-6 第六箇樣子「道無不在,觸處皆真」
4-7 第七箇樣子「省力處便是得力處」

書摘/試閱

本書導讀

1-1 語錄選輯出處

本書是集結我在2011年初直到2012年底,於法鼓山體系帶領的四次話頭禪修開示內容,因此,當時是依照禪眾在禪修期間的身心變化,選擇了適合禪眾的大慧宗杲禪師語錄來做講解。這裡所選輯的語錄是來自於《指月錄》第三十一卷以及《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指月錄》,是著名的佛教禪宗典籍,明代瞿汝稷集。「指月」,是禪宗裡常做的一個比喻,想要看到月亮,用手指指出方向,如果不順著手所指的方向看過去,永遠看不到月亮在何處。因此以「指」比喻言教,以「月」來比喻佛法,這便是《指月錄》一書的旨趣。
《指月錄》全書共有三十二卷,集錄自過去七佛迄宋代大慧宗杲禪師,一共六百五十位大德的言行傳略而成。卷一到卷三是記錄過去七佛、菩薩、尊者以及西天祖師;卷四則為達摩祖師,一直到六祖慧能;卷五之後,則收錄開枝散葉的後代禪宗法脈傳承;最後卷三十一和三十二則收錄了大慧宗杲禪師語錄,即〈臨安徑山宗杲大慧普覺禪師語要〉。也因此,《指月錄》的內容,多與宋代成書的《大慧普覺禪師語錄》有所重疊。
本書所輯語錄,正是挑選自此二法寶當中部份內容,以作為現代禪眾禪修時的自我警惕,以及指導參話頭時,會遇到的身心狀況。雖然我們距離大慧宗杲時代已經超過八百五十年,但是禪師的指導以及當時請法學人所遇到的身心問題,仍然適合現代二十一世紀學禪者,能感受到大慧宗杲禪師用智慧之劍,穿越百年時空,裂破無明,使大眾豁然開朗,大感受用!
大慧宗杲禪師的著作,大多是由弟子們集結平時開示而成,及回答當時士大夫的書信往來,或是由他本人在祖師大德的語錄旁加上註解或短評而成。如果有興趣多閱讀宗杲禪師語錄者,可以參考。主要有:《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宗門武庫》、《正眼法藏》等等。

1-2 禪師時代背景

大慧宗杲(1089~1163),俗姓奚,字曇晦,號妙喜,又號雲門,諡號普覺禪師,為禪宗地位十分重要的禪師,振興臨濟話頭禪,使得當時宗風大盛,北宋徽宗賜紫衣及「佛日」之號,影響後世久遠。如《僧寶正續傳》中所提到:「此所以風流天下,名動九重,號稱中興臨濟,不是過也。迨其去世,未幾道價愈光,法嗣日盛,天下學禪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這麼一位重要的大禪師,生存的時代背景,正值兩宋之間國家遭遇外患。徽宗之子康王趙構在南方即位,是為南宋高宗,這就是南宋時代的開始。這個朝代一開始,就非常不安定,征戰連年,烽火不歇。宗杲雖是方外之人,愛國情操不輸時人。宗杲因主戰殷切,秦檜拿宗杲的一首詩,羅織其罪、流放宗杲。宗杲寧可被貶,剝除僧籍、流放湘閩,九死一生也不向秦檜等強權低頭。最先流放到湖南,經五年後,又再流放到福建,並於此地十年受苦。在此時,宗杲被褫奪僧衣及戒牒,且被編為流民。以流民身份每日穿著俗服到衙門簽到、站崗、守衛、服勞役。即便如此,一代大師依然沒有改其信心。經十五年後,宋孝宗方赦其罪、回復僧籍,再主徑山。
從宗杲的生平可以見到,雖身為出家人,仍愛國愛教,此為宗杲生命中最艱苦之一篇,因其體會深,故其言乃真,精神千古相傳。

大慧宗杲禪師語錄選輯講釋

3-1 《指月錄》卷三十一〈酬答法要〉選輯講釋

◎又云:「古德有言:『尋牛須訪跡,學道貴無心。跡在牛還在,無心道易尋。』所謂無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頑然無知,謂觸境遇緣心定不動,不取著諸法。一切處蕩然,無障無礙,無所染污,亦不住在無染污處。觀身、觀心如夢如幻,亦不住在夢幻虛無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謂之真無心。且非口頭說底無心。若未得真無心,只據說底,與默照邪禪何以異哉?但得本,莫愁末;空卻此心是本。既得本,則種種語言、種種智慧,日用應物隨緣七顛八倒,或喜或怒,或好或惡,或順或逆,皆末也。於隨緣處能自覺知,則無少無剩。」
※又云:「古德有言:『尋牛須訪跡,學道貴無心。跡在牛還在,無心道易尋。』所謂無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頑然無知,謂觸境遇緣心定不動,不取著諸法。一切處蕩然,無障無礙,無所染污,亦不住在無染污處。」

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找牛就要跟隨牛的足跡;而修學佛法這個大道,貴在無心。比喻當我們做到無心時,不需尋,道便自現;不是我們真的去找來的,而是它本來就沒離開過我們,既然要參自己的真心,必須藉由妄心去用功。
前者是告訴我們,尋牛要靠跡去找;後者說學道不可以落在有心,有心去找反而找不到。無心也是很重要的參話頭,但很多人把無心當成如同死人般,這是不對的。無心是指當我們「觸境遇緣」時,心是安定不隨境界所轉,這才叫做無心。不要以為無心就是像土木瓦石般什麼都不知道、什麼念頭都沒有,那叫死人。無心並非沒有念頭,是清楚明白,只是在境及因緣來臨時,心是寧靜不隨境風而起。還是會處理事情,對事情照樣明白,但不會掉落到個人見解、好壞是非之中,以智慧的觀照把事情處理好,這才叫無心。「蕩然」即無物,是蕩然、無障無礙、無所染污的,但不要住著在這些地方。
打坐時,是不是常要空卻怎麼也空不掉?你以為那樣境界是對的嗎?我以前也常這樣,打坐時,發覺前一支香四十幾分鐘,好像都很清楚、沒有起念頭,好像感覺到有什麼不一樣之後,身體突然一片清涼自在、沒有妄想,結果下一支香就希望和上支香一樣,卻再也沒有那種感覺。因為當你想要得到某個境界,一起心動念,那個境界就不可能出來。

※「觀身、觀心如夢如幻,亦不住在夢幻虛無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謂之真無心。且非口頭說底無心。若未得真無心,只據說底,與默照邪禪何以異哉?」

「觀」是觀照,觀照四大五蘊這假體身心是如夢如幻的。「夢」與「幻」不是虛無或斷滅,是指只有幻妄的虛假相,但我們常把虛假相當成實有。這段文字是告訴我們─要常觀察身心如夢如幻,但不住在夢幻裡,有這樣的體驗和境界才叫「無心」。對境界了了清楚,但是看一切境「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不會住著在那裡。如果是在「疑」裡,也只有一個疑情沒破而已,還是一切清楚明白。如果沒有真正得到無心,只是根據別人說的、自己口頭說的,這和默照邪禪 ,又有什麼不同呢?都是掉落在身心相裡。
「默照」的「默」是指我們的本體,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動不搖,所以稱為「默」,又稱為「如來」的「如」,即諸法「如如」。雖默而常照,雖照而不離默,就是智慧運用在日常生活間,應事應物時不被境轉,就叫「默」,就叫「無心」。能夠歷一切萬事萬物,如法地以智慧處理,這就叫做「照」。但大家後來都誤解「默」,當作只是安安靜靜、不要妄想、不要動念,什麼念頭都不要起,舒舒服服的很安定,這是邪禪,就算讓你修到八萬四千劫,仍是外道。

※「但得本,莫愁末;空卻此心是本。既得本,則種種語言、種種智慧,日用應物隨緣七顛八倒,或喜或怒,或好或惡,或順或逆,皆末也。於隨緣處能自覺知,則無少無剩。」

「但得本」,已經得到根本的智慧、根本的道理,這個本就是清淨本自性。不要發愁說自己沒有或修不到,只需要撥開障礙,它就在那裡。但要怎麼做呢?「空卻此心」,心要放掉一切的分別對待,不對境起心動念,要了了清楚,體悟大地萬物都在跟你說法。空卻這個心,不是成為呆瓜,而是知道各種狀況卻不起分別愛厭。
「得本」的人無論用哪一種方式表現智慧,都能隨緣應用在日常生活的現象中。「物」泛指形形色色的人事物;「隨緣」意指不帶任何成見與我執,是真正的無心。得本的修行人,其喜怒哀樂好似不定,稱為「七顛八倒」,有時展現出不同的面貌,是一種權巧變化。
能常常覺知不離清淨心,再從清淨心起種種妙用,不離自性、佛法,就叫「自覺知」。作為佛弟子,常離開自己的覺知,那就失掉了觀照,就不叫「默照」。心不安,處處就不安;心能安,哪一個地方都安,這樣就是「無少無剩」,意思是恰到好處。

◎既學此道,十二時中遇物應緣處,不得令惡念相續,或照顧不著。起一惡念,當急著精彩,拽轉頭來。若一向隨他去,相續不斷,非獨障道,亦謂之無智慧人。

既然學佛參禪,就要學習在十二時中(意指不論黑夜或白天的任何時候)都不讓惡念相繼而起。完全惡念不起,只有佛才做得到;惡念只要不相續,就是修行人。若發現自己起了惡念,要警覺、趕緊提起話頭來參。一參,當下遇到的境界就空了,這就是「拽轉頭來」,就會安於清淨心。如果這一念起時,不回轉頭來而跟著去,就叫做流轉、生死不斷,就會障道,叫做沒有智慧的人。

◎又云:「昔道林禪師,居秦望山長松之上,時人謂之鳥窠和尚。白居易侍郎鎮錢塘,特入山中謁之,乃問:『禪師坐處甚危險。』師曰:『老僧有甚危險?侍郎險尤甚。』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禮而去。」今欲省心力,莫管他三歲孩兒道得道不得,八十老人行得行不得,但諸惡莫作,便了此語。信也著,不信也著。請思之

道林禪師又稱為鳥窠禪師 ,其居住處很特殊,是在秦望山的長松上面,類似西方人的樹屋,當時大家都稱他為鳥窠禪師。
當時白居易在錢塘擔任侍郎,到秦望山拜訪鳥窠禪師,並說:「禪師你坐得這麼高,看起來很危險啊!」禪師反問他:「老僧有什麼危險?侍郎你的危險才更大。」白居易覺得奇怪,說:「自己位鎮江山(即位居一方之主),哪有什麼危險?」禪師說:「你就如同燒柴火,火快熄了,再添柴火,快熄了,又再添柴火,這不危險嗎?自己的分別心、生死心奔騰不已,難道不險嗎?」意指:身體的四大五蘊,心的種種惡念慾望,就像薪火連綿不絕地燃燒。身體做了惡業,心又不受控制,彼此互相傷害,當然危險。
白居易再問:「佛法是什麼呢?」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又說:「這是連三歲小孩都知道的事,怎麼能叫佛法大意呢?」禪師回:「雖然連三歲小孩都會說,但八十歲的老人做不到啊!」佛法道理聽起來很簡單,但要真正做卻很困難。

◎又云:「世人現行無明,矯而為善,善雖未至,豈不勝寡廉鮮恥、託善而為惡者?教中謂之「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苟能直心直行,直取無上菩提,可謂真大丈夫之所為矣。塵劫來事,只在如今;如今會得,塵劫來事。即時瓦解冰消,如今不會。更經塵卻,亦只如是。如是之法亘古?然,未?移易一絲毫許。」
※世人現行無明,矯而為善,善雖未至,豈不勝寡廉鮮恥、託善而為惡者?教中謂之「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現行無明」,即是無明現行,無明就是沒有智慧。這句是在表達一般世人沒有把智慧用在生活當下,只是處處「矯而為善」,外表看起來有模有樣,內心卻是分別計較。往下又說,縱然這樣為善沒有做得很好,至少勝過寡廉鮮恥和託善而為惡的人。假借為善但卻做惡的人,因為在因地就不正,果地就必然也不會正。
但是,本來就不知道自己在做惡的人,仍要受那惡果,但這不是他矯詐而來,所以只要一回頭、聽懂並接受,很容易就接受指導。「矯而為善」的人並非不懂,是沒有做到,並且用他懂的東西來掩飾虛偽,這才最難去除。

※苟能直心直行,直取無上菩提,可謂真大丈夫之所為矣。

修行要直心直行、直取無上菩提,才是真大丈夫的作為。「直心」便能「直行」,行為舉動和自己的心念不相違背。沒有差別相而能做到無相者,就是「真大丈夫」。
請記住祖師禪修行所謂的三漸次,就不易盲修瞎練,白費工夫。三漸次分別為:一、觀一切法為幻有;二、止;三、觀。
第一個漸次: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看一切有為法、事物風景都知如幻,不必執著,不真也不是沒有;同樣地,要善觀善待因緣,只是不要有強烈的我或外在境界的現象分別。
第二個漸次:止。大部分的止都著在相上,叫你數息,就認定有個我,有在數息的數字,認為有個實際的心可治可止,或外在的紛塵可止。為了制止外面的相,心中的相一直在動,也就是「止動無動,動止無止」的原因。因為只是從此境界達到想達到的彼境界,仍是落在心相上染淨的改變而已。
第三個漸次:使用數息觀,即清楚注意數字不讓它間斷。要清楚觀照心從什麼境界進入到身心的統一輕安,但仍非大乘的了義教。一切諸法均是緣生,當下即空寂,沒有能修的我跟所修的法,以及所要成就的果位,這就是「無智亦無得」。
三漸次是很重要的修行法門,觀照外在境界後還能做到如如不動,就是靠止跟觀,讓我們無論入淨或穢都無所染著。著力點在止跟觀,正知見是用功的著力點,要與實相相應,即應對任何法都「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不要把參話頭當作不得了的事,家師形容話頭如金剛王寶劍,意指只要被金剛王寶劍碰到就能燒得粉身碎骨,魔來魔斬、佛來佛斬,只要一個「無」就能掃蕩一切會讓心起舞造惡業與貪愛的境界。但是不要認為有個心、有把真實寶劍能把捉。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