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滿額折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你想成為有錢人嗎?來看馬克思怎麼說!
你經常和伴侶爭吵?來看黑格爾怎麼說!
在夜晚特別容易孤寂?來看叔本華怎麼說!
你沒勇氣去做喜歡的事?來看笛卡兒怎麼說!
你跟主管處不來?來看史賓諾沙怎麼說!
你害怕面對死亡?來看蘇格拉底怎麼說……

人類的煩惱,其實古今皆同。
何不讓偉大的思想家,為你的煩惱對症下藥?!

●煩惱:對未來的溫飽感到不安
◎亞里斯多德有答案:這世界不會對每天活得腳踏實地的人棄之不管。全力享受過程,就能在關鍵時刻有最好的表現。

●煩惱:想辭職卻沒勇氣
◎德勒茲有答案:為自己畫出逃逸路線。只要找到「洞」,就可以逃出去。

●煩惱:覺得自己不好看
◎沙特有答案:人,就是為自己創造出自己。只要憑藉著正確的意志和努力,往反方向奮力一跳也有機會跟帥哥美女終成眷屬。

●煩惱:跟主管處不來
◎斯賓諾莎有答案:不嘲笑、不喟嘆、不詛咒,去理解。試著從他的成長背景、人生、所處世界來理解為什麼他會說出討人厭的話吧。

●煩惱:我恨我的家人
◎鄂蘭有答案:原諒讓饒恕者與被饒恕者獲得自由。原諒能剪斷復仇的連鎖,讓雙方從最初的行動與傷痕獲得自由,進而和解。

●煩惱:停不下來的外遇
◎康德有答案:品味高潔的純粹。抑制自己不去做不應該的行為,這是身為人的尊嚴。

●煩惱:生重病
◎維根斯坦有答案:一切都是命。我們無法改變發生在世界上的事,但是卻有幸福地活著的意志。

當你遇到對人生感到絕望的煩惱時,請試著用26位哲學家留下的思想遺產解決看看。
讓哲學陪著你,好好活下去。

☆公民教師黃益中推薦

作者簡介

小林昌平
1976年生。慶應義塾大學法學系畢業,專攻哲學與美學。其著作《幽默風趣的技術》(共著)為暢銷20萬本的長銷書,甚至獲東京大學i. school創意思考工作坊選作教材使用,對之後的商管書籍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現為知名企業主任研究員,同時亦為學會外聘講者、慶應義塾大學講座講師。研究主題為「人文科學之產學合作」(Humanities on Industry,簡稱Hol)。

【前言】
早在西元前的煩惱

早在蘇格拉底和釋迦牟尼出現前約一千兩百年,也就是西元前一七五○年左右的古巴比倫尼亞時代,人類文明的發源地美索不達米亞留下一塊刻有文字的泥板,現展示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
這塊泥板上面究竟寫了什麼呢?是否記載著古人所構思神與宇宙的真理,還是具有考古價值的古代人智慧呢?
發現這塊泥板的歷史學家,可能很期待內容能登大雅之堂吧。學者解讀一個個楔形文字之後,得到了以下內容。
「店家明明答應說會給我好的銅條,付錢後卻給了我爛貨。」
「說什麼想要的話就賣給你,不需要的話就請回。」
「那個混帳王八蛋店家,不知道本大爺是誰嗎?」
「他們對其他客人也是這麼瞧不起人嗎?」
距離現在三千八百年前的人類留給我們的遺產,是被缺德店家愚弄、怒不可遏,發洩情緒的內容。
有一張同樣是由大英博物館收藏,在三千兩百年前,與美索不達米亞同一時期,另一個人類最古老的埃及文明時期,寫在現今紙張原型「紙莎草」上的手稿。那張手稿是由一位居住在法老王圖坦卡門墓所在地、當時的埃及首都底比斯(現今的路克索),名叫坎貝爾坎布謝夫的真實人物所寫下,從中可以追溯出他青少年時期以後的個人史。
據紙莎草記載,坎貝爾坎布謝夫從小在父親「不好好念書長大就完蛋」的教導下長大,因此以當時最崇高的職業「書記官」為目標。手稿也記載了他進入思春期,與少女相戀,寫了十七首情詩給對方的事。之後他如願以償當上書記官,在帝王谷這個地方,負責監督造墓的工匠。
坎貝爾坎布謝夫的工作是管理下屬,建造王室陵墓,但下屬的出缺勤紀錄表上,卻寫滿了千奇百怪的缺勤理由:
「生日所以休假兩天。」
「被蠍子螫傷所以休假。」
「製作木乃伊所以休假。」
「宿醉所以休假。」
慘的是他的上司似乎非常嘮叨,都使用這樣的態度對待下屬:
「不准違逆上司的命令。身為下屬,上司說的話必須絕對服從。」
「上司說的話偶爾也是有用的。」
身為下屬的他,也只能接受,看得出來他很辛苦。
做事不認真的下屬以及囉嗦的上司,坎貝爾坎布謝夫夾在中間,壓力大到睡不著。他甚至將寫著驅除失眠的咒語﹁惡夢啊,退散吧!﹂的紙莎草放進護身符裡。
雖然坎貝爾坎布謝夫在工作上,受上司和下屬的職場人際關係所苦,但也談了戀愛、享受美食,盡忠職守擔任了四十三年的書記官,在接近七十歲時離開人世。

工作、健康、家庭、金錢―派上用場的哲學思考
由此可見,西元年前的人跟我們現代人有著一樣的願望、相同的煩惱。不管在哪個時代,人都持續繞著同樣的煩惱打轉。
三千年前的人煩惱的東西跟現在一樣的話,也就代表著,在這悠長的歲月,眾多賢者不斷思索著如何克服這些煩擾。
在坎貝爾坎布謝夫生活的六百年後,世界出現了一群被稱為哲學家或思想家的人,他們以思辨為志業,深思苦索,認真尋找著各種煩惱的答案。
西元前五二八年,釋迦牟尼深受世上生老病死所苦,捨棄王子的身分,離開富裕的家庭出家,最後在菩提樹下頓悟。他看到女徒弟因幼子死亡而近乎發狂,喝斥、激勵她道:「不要妄想為摯愛的家人而活,自己和法(世界的真實)才是皈依之處。」
西元前三九九年,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因為其師蘇格拉底驟逝,在死前留下的一段話:「為了獲得真正的幸福,必須脫離肉體,以靈魂作為本體追求真實。」亦即,「哲學就是活著『練習死亡』」,從此成為他哲學的起點。
藉由接觸哲學家竭盡一生推導出來的想法,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解決日常煩惱的線索。哲學家在尋找那些答案的過程中,對哲學產生興趣,擴大了一般思考的框架。
這就是本書想做的嘗試。
目錄羅列了二十五個我們現代人的煩惱。有人能果斷地說自己沒有那些煩擾嗎?
即便現在很幸福沒有煩惱,人生路上一定會遇到讓人困擾的事。年輕時有年輕人的煩惱,出社會後會碰到各種問題,人終究衰老,遭逢疾病,這些不大不小的煩惱將我們壟罩在陰影下。
無論是在人生哪個階段,我們都逃離不了煩惱。
倘若如此,追尋哲學家們努力思索的足跡、追求智慧以獲得煩惱的解答,並非沒有意義。
未來當你面對困難,試圖克服煩惱之際,在本書學習到的哲學一定可以派上用場。
以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煩惱作為案例,若本書能成為各位進入「哲學」──幫助你度過這一生、引領至廣博的思維世界入口,是我莫大的喜悅。

目次

前言 人生的煩惱,每個時代都有
工作
有夢,卻沒有勇氣行動 勒內.笛卡兒
忙到沒時間 亨利.柏格森
我想成為有錢人 馬克斯.韋伯
對未來的溫飽感到不安 亞里斯多德
想辭職,但又不敢 吉勒.德勒茲
自我意識、自卑感
緊張大師 釋迦牟尼
覺得自己不好看 尚保羅.沙特
總是想起的不愉快的過去 弗德里希.尼采
將自己跟別人比,就會感到沮喪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想獲得他人的認可、想被吹捧 賈克.拉岡
減肥無法持之以恆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
經常莫名地感到不安 湯瑪士.霍布斯
在意別人的眼光 米歇爾.傅柯
人際關係
被人看不起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討厭上司,跟主管處不來 巴魯赫.史賓諾莎
我恨我的家人 漢娜.鄂蘭
戀愛與結婚
跟另一半爭吵不斷 格奧爾格.W.黑格爾
停不下來的外遇 伊曼努爾.康德
【其他解釋】親鸞
失去心中所愛之人 西格蒙.佛洛伊德
人生
沒有想做的事,每天都不快樂 道元
當你站在人生抉擇的交叉路口 丹尼爾.康納曼
每到夜晚就感到孤寂 亞瑟.叔本華
死亡、疾病
害怕死亡 蘇格拉底
人生好苦 馬丁.海德格
生重病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
後記 用哲學好好活著

書摘/試閱

【內容連載】
煩惱:我想成為有錢人
馬克斯・韋伯的回答:竭盡所能獲得最大利益、節儉度日的人,便能增加上帝的恩寵。

如果可以的話,誰不想當有錢人。
大家都說有些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但是對大多數人而言,錢永遠不嫌多。從孩子的教育、最新的醫療技術、舒適的旅遊,到對老後破產的不安等,雖然讓人有點哀傷,但金錢確實是人生各個階段的關鍵。
否定金錢的人,經常在觸碰到金錢帶來的富足那個剎那,被金錢的威力所震懾,人生觀因而產生改變。
金錢具有如魔鬼般的魅力。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獲得大量的金錢呢?
以追求金錢為人生最大目的,所有的時間都投注在賺錢上,對賺錢以外的事物視若無睹?但徹底成為那種「嗜錢如命」的人,財富就會聚集到你身邊嗎?
「事情不是這樣的。」社會學始祖馬克斯.韋伯說。能成為有錢人的,未必是對金錢有強烈欲望、執著的人,反而是捨棄對財富的執念、勤奮工作的人,最後才會成為有錢人。
對金錢的態度越是否定、越禁欲主義的人,越能夠累積財富。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韋伯首先注意到的是,基督教當中新教與天主教信徒之間的經濟水準差異。從擁有的資本以及工作的品質等數據來看,信仰新教的人比天主教信徒較為富裕。
韋伯尤其關注新教中的「喀爾文主義」,其為出身十六世紀法國的神學家喀爾文,因宗教改革所開創的其中一個新教支派。過去的基督教、也就是天主教信徒,只要購買教會以營利為目的的「贖罪券」,罪過便可以獲得赦免。人們完全找不到拚死拚活工作的動機(基督教本來就禁止貪婪地累積財富),只要賺到生活所需最低限度的金錢就休息,過著飲酒作樂的糜爛生活。
喀爾文為了讓購買贖罪券或接受儀式便可獲得救贖、腐敗墮落的基督教回歸原點,便開始提倡仔細閱讀聖經,感受上帝不可量計的偉大。而他萃取出的精華成了信仰的中心思想,就是能獲得上帝救贖的人,一開始就已經選定好的「預選說」。而這個概念爾後也成為英國清教徒革命、美國獨立革命等,世界史上民主革命的動力,是人類史上最強而有力的思想。
預選說認為,好人累積善行,未必能進入天堂;壞人作惡多端,也未必會下地獄;上帝從一開始,就獨斷、單方面地決定了誰可以得救。倘若上帝決定的事情,怎麼也非人類智力可及的話,預選說便鞏固了上帝絕對崇高的地位。
誰會獲得上帝的拯救?自己是否為上帝拯救的對象?一切在預選說都是模糊不清。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否會得救,那該怎麼辦呢?這讓人充滿不安與緊張。預選說在鞏固上帝絕對崇高地位的同時,也成了人們不安的根源。
正因為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否能獲得拯救,一顆心懸吊在空中,所以喀爾文主義者非常拚命。「投入所有稟賦的能量,專注於上帝指派的任務!這是蒙上帝揀選的人唯一可以做的事。」為了孕育出自己是上帝揀選的人這種堅信不移的信念,喀爾文主義者節欲禁奢,只要稍微放鬆、一有空閒時間,不安感就會襲來,因此他們竭盡全力地投入上帝賦予的「天職」。
韋伯將此生活態度命名為「世俗禁欲主義」(又稱為禁欲主義行為)。這裡所指的禁欲,比起禁止一切欲望,比較接近全心全意地專注於一件事情上的意思。絕對不是凡事只追求利益(金錢)的思想,因為基督教本來就否定利己主義這種只要自己好就好的想法。
相反的,他們認為適合自己的工作是上帝恩賜的天職,努力工作不懈怠,為整體人類付出而賺錢、致富的結果,便是榮耀上帝的證明,因此是良善的。
要獲得相當的利益,就必須全心全意專注於工作上;也就是說,時間管理變得很重要。如﹁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所說,片刻不休、規律勞動、死守交期,人們變得嚴格律己。
相信勞動能獲得救贖的新教徒,累積大量的財富,但不會無節制地消費,而且毫不鬆懈地持續將利益極大化。為了讓累積的資本再投資、再生產,開始進行經營管理。勤勉、節儉、投資,藉由理性地追求,預選說這個獲得救贖的故事,讓喀爾文主義者的財富如滾雪球般的累積。
喀爾文主義者為了讓基督教回歸到禁止收取利息的原本面貌,發明出禁欲主義式的天職概念,驅使人們辛勤地工作,進而成為資本主義誕生的原動力,藉由上述可以說明這個弔詭的現象。
從韋伯的分析來看,既不是喀爾文主義者、也非天主教徒,想在一神教信仰不發達的國家成為有錢人的話,該怎麼做才好呢?
重點在於,倘若世上有推動我們人類的動力,絕不會是金錢本身;韋伯從金錢以外的地方,發現了勤奮的動機。倘若如此,每個人各自的生命樂章譜出的「個人故事」,應該可以取代如預選說那樣偉大的故事,成為辛勤工作的動力來源。
那可能是從小就想克服的自卑感;想對以前看不起自己的人復仇的心態;感受不到活著的感覺;覺得自己一事無成的莫名不安感;吃苦當吃補,即便是別人不想做的麻煩工作也樂在其中;又或者是病態般的性格。
雖然這些「故事」可能因人而異,但是讓你對工作毫無保留地投入、投以異常熱情,那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來源,屬於你個人版本的「預選說」,在何處呢?你或許可以先在心中試著探索看看。

煩惱:覺得自己不好看
沙特的回答:所謂人,就是創造出他自己的東西。

個頭小、肥胖、小眼睛、塌鼻子、大餅臉、國字臉、短腿、腿粗、毛髮稀疏。
大家可能會覺得,對外貌有自卑情結這種身體上根本的煩惱,即使是哲學思想也束手無策。
然而,這個煩惱的答案卻真的在哲學當中。
欲克服對外貌的自卑情結,關鍵就在沙特的哲學思想裡。
雖然可能有點繞遠路,但是為了理解沙特的存在主義,讓我們先從人與人以外的動物,兩者之間的根本差異來看。
例如,蜥蜴這個動物。
蜥蜴本身擁有蜥蜴這種「本質」。蜥蜴是一種身披堅硬鱗片的爬蟲動物,擁有可黏附爬走於牆壁和天花板上的四肢,以昆蟲等小動物為食。蜥蜴擁有長尾巴,遭受外敵攻擊時,會切斷自己的尾巴;斷掉的尾巴會持續跳動數分鐘,轉移敵人的注意力,然後趁機脫逃。
蜥蜴為了留下與自己相似的子孫,匯集了蜥蜴的種種特質生存著。蜥蜴是擁有這些特質的蜥蜴,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是。那些特質,可以說是蜥蜴不變的「本質」。
另一方面,人沒有「本質」這種東西;即便有,可能也不重要。我們被賦予擁有巨大腦袋的肉體,有個體差異的外形。由上帝或父母決定的人生意義和目的等東西,好像有、但其實並不存在。人是徹底自由的,自由到令人不知所措。像是半夜突然出門旅行,真的是想做什麼都可以;不管是上帝、父母、好友,更遑論主管或公司,都不會幫你決定你要做什麼。我們好像有應當要做的事情,但其實沒有。
我們人,被動地、沒有意義地被拋到這個世界,無法從自由的狀態獲得解放。這就是沙特「人被處以自由之刑」的概念,甚至可以說人遭受自由詛咒。這個自由的程度,決定了動物與人之間的不同。
動物與人,用哲學的話換句話說,也就是蜥蜴(動物)是「在己存有」,而人則是「為己存有」。「在己存有」指的是,其存在為存在本身。
另一方面,人的「為己存有」則被定義為,存在並非目前的存在,而是尚未存在的存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與生俱來的東西一點也不重要。今後想成為什麼、但現在尚未實現,不熟練的也有機會變得熟練,這件事情才是重要的。
的確,我們無法選擇父母,莫名其妙地就誕生在這個世界上。一開始我們擁有這個身體、這張臉、居住於這個國家、這條街上的特質;雖然如此,但是人可以跟「自我形象的同一」保持距離,這是存在主義重要的哲學概念。
人不會被「自己是○○」所束縛,能夠從各種自我形象的束縛中解放,開創各種自我的可能。偶然被拋到這世界的人,是能夠持續超越現存自我的存在。我們選擇未來,勇於追求夢想,是可以選擇自己要成為什麼,能夠規畫自我的生物(沙特將人類稱為「既是『被拋擲』的存在[無能為力遭到拋擲〕,亦為『拋擲』[能夠規畫自己成為什麼〕的存在」)。
另一方面,像蜥蜴這樣的動物,只要蜥蜴是蜥蜴,就無法決定自己的樣子。從這點來看,蜥蜴不是人。只有人才能否定既有(被賦予)的自己,是能夠擺脫各種束縛、自由地活著的生物。這就是沙特存在哲學的核心概念──「存在先於本質」這句話的意思。
對人來講,無論現在是怎樣的狀態,只要想著「我可以成為○○」就好。成為什麼都是可能的,完全是自由的。因為只有高中畢業,所以無法成為大學教授,沒有這回事;因為是啃老族家裡蹲,所以無法成為文學獎得主,也沒這回事;因為是醜八怪,所以無法跟俊男、美女結婚,根本沒這回事;實際上真的有人做到了。
人是動物中唯一能擺脫被賦予的自己,自由活著的生物。倘若如此,從自我設限中解放,儘管對社會許下承諾吧。這是沙特的主張,也是其思想的結論。
沙特的後半輩子,進入實踐其哲學思想的時代。他批判干涉越戰的美國政府、支持率領古巴獨立運動的切.格瓦拉等,在當時的國際情勢下,積極地、果敢地參與社會,提出主張。沙特的人生體現了存在主義的哲學,「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理想狀態,然後完成那個選擇應盡的責任」。從小說家,到劇作家、評論家、記者、社會運動參與者,他之所以如此全方位、行動充滿活力,都是來自於對外表的自卑。
沙特自青春期開始就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但是卻有著灰暗的過去。他在轉學後,向學校美麗的少女告白,慘遭拒絕。他個子矮小、凸眼,而且還有重度斜視。想受歡迎的心願似乎比一般人都要來得強烈,因此對自己的外表產生了非常嚴重的自卑情結。沙特在戀愛市場上的條件不佳,儘管如此,仍希望成為有魅力的高知識分子;換句話說,也就是否定「本質」,決定自己要成為何種「存在」。若說沙特是為了用理論武裝自己對外表的自卑情結,因而寫出《存在與虛無》一點也不為過。
我從書寫中誕生。在那之前,我只是映在鏡子裡的倒影。
他透過思考哲學問題,並書寫成文字,以存在主義者之姿重新誕生。捨棄天生的、映在鏡子裡的肉體特徵,在那一刻,真正的沙特誕生了。否定面貌醜陋的自己,成為用敏銳的思想
針砭時事的一流知識分子;即便是有斜視的矮子,也可以非常性感。
不僅是才智,即便是醜八怪,只要好好鍛練也能得到充滿魅力的肉體,花點心思在穿著上也可以很時尚。即便一開始和帥哥、美女距離遙遠,人只要憑藉著正確的意志和努力,往反方向奮力一跳也有機會終成眷屬。
實際上,沙特成功與同大學被歌頌為絕世美女的西蒙.波娃交往,締結自由結合關係,相互認定彼此為終身伴侶,但各自保有自由、自主。不僅止於此,沙特撰寫出哲學界不朽的名著,成為該時代思想界的英雄豪傑,之後周旋於撰稿和演講之間,與美女的風流韻事不斷,是個即便晚年失明,身邊仍有眾情人相伴的大情聖。
沙特成功從對自己的長相感到煩憂、告白慘遭拒絕的文藝青年,轉型為至今無法超越的存在,是個﹁很醜﹂卻很有魅力的知識分子。

煩惱:減肥無法持之以恆
穆勒的回答:不想讓自己墮落成劣等存在的徬徨,其恰當的名稱是尊嚴。

在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效益主義」的哲學理論蔚為風潮。效應主義的哲學理念為:若行動傾向於增進幸福才是正確的,產生不幸則是錯誤的。比起正確和善,快樂和不幸的量更加重要;比起內在或過程,結果比較重要,是某種意義上的現金哲學。
這個哲學反映了人們的生活,因經濟發展變得富庶的時代背景,人不僅只是為理性和道德,同時也因快樂和痛苦而活。效益主義以這樣露骨的方式作為理解人的基礎。
這是受到欲望煽動的現代人可以理解的想法。
讓我們來看看這種想法,如何成為效益主義的基礎。其實,「減肥無法持之以恆」「減肥愛偷懶」也是快樂的一種。
不克制、大吃甜食或消夜所帶來的快樂,是非常強烈的。
雖然下定決心要瘦下來,但是在半夜就是好想吃泡麵,心中無法喚起「我要瘦下來」的理性作用與「吃消夜會胖」的知識。因為那樣的欲望所帶來的快樂是如此強烈,實在難以抗拒。
效益主義的哲學理論打破了追求「正確」和「善」的哲學傳統,重視快樂的強度,以窺見人本來的樣貌。十九世紀的英國哲學家穆勒,接續發揚了效益主義提倡者邊沁的思想。他主張快樂不只有「量」,還有「質」;並且,當眼前出現這兩種快樂時,人會選擇「質」較高的選項。
同時,我們知道高等的快樂與低等的快樂,能感受並享受這兩種快樂的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高等能力的生活型態(=高級的快樂),這是不爭的事實。雖然說我們天生能充分享受動物的快樂,但應該沒有人會同意變成某種低等動物吧。(改編自《效益主義》第二章)
雖然說同樣是快樂,但是快樂有「質」的差異。穆勒說,相對於想吃就吃、一點也不克制,這種低等、動物層次的快樂,人如果知道有高層次的快樂,就會選擇後者。
以減肥為例,如果忍住不吃眼前的甜食,或是克制自己不吃消夜可以得到快樂的話,那應該就是所謂高等的快樂。減少食量、讓凸出去的肚子縮回來,會帶來肉體變緊實的成就感,也會因為遵守了減肥的約定而得到自信(信任自己)。
為何穆勒會說,知道高等快樂的人不會選擇低等快樂呢?
如果回到人不是為了理性,而是為了快樂而活的前提,難道是因為高等快樂的強度比低等快樂要來得大嗎?假如說,即便痛苦也要成為理想的自己、那樣的成就感所帶來的快樂強度,比輸給眼前美食的誘惑還要大的話,的確是一段佳話。
但是對身體精實的自己洋洋得意、感到快樂,真的有強烈到能夠拒絕眼前的美食誘惑嗎?
穆勒這樣說道:
關於不想讓自己墮落成劣等存在的徬徨,是可以說明的⋯⋯最恰當的名稱應該是尊嚴。任何人都擁有某種形式的尊嚴,雖然並不精確,但尊嚴與高等能力呈現某種比例。對尊嚴強烈的人而言,只要能立即排除與尊嚴相衝突的東西,尊嚴幾乎不可能會變成需求的對象,而是成為那個人幸福的本質。(改編自《效益主義》第二章)
人一旦知道有更高等的快樂,就不會想要回到低等的快樂。知道高等快樂的人,不會想讓自己墮落成有低等快樂就滿足的劣等存在。那是為什麼呢?穆勒說,因為我們知道有高等快樂的「尊嚴」,也就是有自尊心。
那樣的自尊心,讓我們即便眼前有高熱量的甜點或肥滋滋的美食也能忍耐。面對眼前的欲望試著忍耐一次的結果,對爬升至「成為理想的自己」產生了自尊心。那樣的經驗留下深刻記憶,幫助我們拒絕眼前的誘惑。穆勒對此提出了以下有名的譬喻。
一個不滿足的人,勝過一頭滿足的豬;一個不幸的蘇格拉底,勝過一個滿足的傻子。如果那傻子或那頭豬有不同的意見,那是因為他們只知道自己的事罷了。與他們相比較的另一方(不滿足的人),才真正了解雙方的優劣。
如果減肥無法持之以恆,就必須賭口氣嘗試一次也好,讓自己得到瘦下來的成功經驗。成功經驗讓自己面對低等快樂也能忍耐,給予持續減肥的自尊心。
那麼,過去不曾有過減肥成功經驗的人,該怎麼做才好呢?
依據穆勒的理論,只要想起除了減肥之外,其他拒絕眼前的誘惑而達成某項目標的成功經驗就好。過去一定有戰勝誘惑,努力到最後的經驗吧。試著回想起那時候得到的自尊心,果斷地拒絕今晚向你襲來的迷人誘惑。

煩惱:討厭上司,跟主管處得不愉快
斯賓諾莎的回答:不嘲笑、不感嘆、不詛咒,只是理解。

針對人該怎麼做才能獲得幸福的問題,十七世紀的荷蘭哲學家史賓諾莎認為:「人之所以痛恨人與世界,是因為我們誤以為人與世界擁有『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如字面所示,指的是擁有自己的意志,能夠控制自己採取行動的意志。
面對酸言酸語的上司,我們總是想:「那個混蛋是怎樣,講話一定要那樣嗎?是不會換個讓人願意做事的說話方法嗎?」但史賓諾莎說,任何人都無法改變自己(包含上司),也就是說,自由意志這種東西並不存。
無論是上司的酸言酸語,還是把下屬的功績當作自己的功勞,或是把失敗推給下屬,一切都是由養育他的家庭、成長背景和環境、進公司後的經歷及其他因素,由他自己及所處的世界所決定的。
精神領域當中不存在絕對的意志,亦即不存在自由的意志。相反的,就像是意識各種事物一樣,精神由原因所決定,而這個原因,同樣的也是由其他原因所決定,然後後面的原因,又是由其他原因所決定,就像這樣沒有止境。(出自《倫理學》第二部分)
人之所以會怨恨、嘲笑、哀嘆、抱怨、詛咒某人,是因為自己跟討人厭的對象一樣,誤以為作為是可以改變的。
然而,作為是由那個人的出生背景、成長背景、心理情結或問題煩惱的因果關係所決定,是無法改變的東西。
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必然,一開始就已經決定好了。
「又會被上司酸了吧」「他又會說那些沒意義的話了吧」,史賓諾莎說這樣想會變得比較輕鬆,並獲得安寧和幸福。
透過理解取代埋怨,就會湧現原諒對方的想法。
史賓諾莎所處的時代,是沒有神就無法思考的時代;同時也是凡事都以神為前提來思考,不自由的時代。
當時哲學家所撰的書籍,皆以神為中心,即便是懷疑一切的笛卡兒,最終也認為神是絕對的存在(雖然那樣的想法也可能是不得不,有其時代背景因素)。
史賓諾莎也不例外,在書中頻繁地提到神,但實際上他是個無神論者。
史賓諾莎所謂的「神」,並不是指「Oh My God」的「God」(上帝),而是世界和自然整體。所有一切都是由世界和自然所決定,那就是史賓諾莎的「神」(可以說是「泛神論」)。
在神的存在是絕對且理所當然的時代,史賓諾莎為何能夠不以神(一神教的神)或基督教為前提思考世界呢?
因為他是從近乎於零的地方開始思考的人。
基督教在耶穌基督逝世以後,成為人們正當化賺錢、戰爭、殺人的思想手段,史賓諾莎看透了這個事實。再者,他也被猶太教會視為異端,逐出教會。史賓諾莎以匿名的方式,出版了以批判視角討論聖經的《神學政治論》,身分曝光後,其親近的政治家慘遭虐殺,爾後他宛如亡命者般,終其一生活在死亡的陰影下。
史賓諾莎出生於富裕家庭,是品格高潔的人物。他與自己隸屬的猶太人社群重視財富和金錢斷絕關係,就連富有雙親的遺產繼承、一流大學教授的任教邀請也一概拒絕,追求即便沒有錢,也能自由思考的環境,因此不斷地尋求權勢者的庇護、轉移居所。
正因為他出身富裕家庭,所以才能用冷酷的角度,觀察經濟上的金錢財富與政治上的身分地位。
據說史賓諾莎在放棄繼承遺產、辭退大學的任教機會之後,是以研磨鏡片維生。這跟史賓諾莎的哲學有密切關係。史賓諾莎對口口聲聲說要「讓世界變得更好」,卻製造對立、為了欲望而發動戰爭,墮落成只為賺錢的現實宗教感到厭煩,因而轉向尋求能夠正確觀看世界的鏡片。
鏡片指的是理解世界,而不是改變世界。但是就跟有焦點的好鏡片一樣,史賓諾莎知道心理的健康與和平,對清楚地理解世界有多麼重要。
史賓諾莎的哲學,不僅適用於面對討人厭的上司,生活上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難,同樣也可以用理解的態度去面對。
人可以做的事情極為有限,外部因素凌駕一切⋯⋯然而,即便遭遇到違反我們利益考量的事⋯⋯只要我們能意識到,我們擁有的能力根本無法避開這些事情,我們只是整體自然的一部分,必須遵從那個秩序的話,應該就可以心平氣和地面對這一切。(出自《倫理學》第四部分)
人並未擁有改變已經決定好的命運的強烈意志與能力。就跟其他的動物、木頭、石頭一樣,這樣想,是不是比較能夠放下或接受了呢?
史賓諾莎是「理解」的哲學,是「接受」的哲學。
史賓諾莎哲學的頓悟境界,對在充滿壓力的社會下生活的我們而言相當有效,能帶來現代聖經般的效果。
明天跟那個討人厭的上司見面時,他可能又會若無其事地說出讓他失去聲望的話,毫不在乎地做出讓人失去幹勁的言行舉止。但是你必須從他的成長背景、人生、所處世界的所有現象,來理解為什麼他會說出那些話。這麼做,你的心靈就能獲得平靜。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