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謀局與破局:諸葛亮大傳(全二冊)(簡體書)
滿額折

謀局與破局:諸葛亮大傳(全二冊)(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9.8 元
定  價:NT$ 479 元
優惠價:8741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諸葛亮,一生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職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本書全景式地回顧了諸葛亮的一生,上冊從孔明出生時寫起,一直到劉備稱帝當丞相,其間寫了諸葛亮在敗走當陽、赤壁之戰、攻蜀伐漢運籌帷幄、統領百官等歷史。

下冊諸葛亮輔助后主穩定蜀漢大局、南征七擒孟獲、北伐五出祁山、星隕五丈原的內容,體現了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盡忠精神。

本書具有權威性:考據詳盡、尊重史實。在寫法上,凡史料有明確記載的皆以史料為準,沒有史料記載的以合理推斷還原史實,絕不作毫無依據的虛構,拒絕任何戲說。

具有全面性:本書集中起了幾乎所有正史中涉及諸葛亮的史料,抽絲剝蠶,于紛繁中理出頭緒,為您呈現真實、全景、有性格的諸葛亮一生。

作者簡介

南門太守,本名陳忠海,1970年生,1991年畢業于西北大學中文系。1990年開始發表作品,2005年加入陝西省作家協會,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觀察》雜誌和“我們愛歷史”等多家知名自媒體平臺的專欄作家,出版《三國全史》《曹操秘史》《孫權大傳》《劉備大傳》《我是溫侯呂布》《司馬懿》等,《曹操秘史》另由香港中華書局和臺灣人類智庫出版,《浪花淘盡英雄》另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

名人/編輯推薦

1. 這部書具有權威性:考據詳盡、尊重史實。

2. 這部書具有實用性諸葛亮的一生,是創業者的教課書,是經營者的管理指南,是有志者的勵志傳奇……

3. 這部書具有趣味性通過縝密的考證和大量的史料,用輕松的語言,詳述諸葛亮的一生,還原一個權威、生動的諸葛亮。

目次

認識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諸葛亮(代序) / 001

 

目 錄

 

第一章 亂世少年 / 001

一個郡丞的兒子 / 002

灰色的記憶 / 008

叔父諸葛玄 / 011

由豫章到荊州 / 014

第二章 鄉村青年 / 019

隱居小山村 / 020

求學有鴻儒 / 025

往來無白丁 / 027

拜師傳奇 / 032

 

第三章 如魚得水 / 035

長嘯抱膝亭/ 036

娶了個“丑媳婦” / 038

劉備新野求賢 / 041

不同版本的相見 / 044

戰略規劃書 / 047

 

第四章 危險時刻 / 051

劉備的“智囊團” / 052

 “姨父”的家務事 / 054

曹操的大軍來了 / 056

勸劉備取襄陽 / 059

長坂坡遇險 / 063

 

第五章 奉命出使 / 067

江邊一座小鎮 / 068

曹軍何時進攻 / 071

雙方兵力盤點 / 074

同齡人的激將法 / 077

做出兩手準備 / 082

 

第六章 赤壁之戰 / 087

拒絕張昭的好意 / 088

被高估的戰役 / 091

漢水阻擊戰 / 094

切斷敵軍運輸線 / 098

 

第七章 南下臨烝 / 103

不公平的分配 / 104

“借荊州”真相 / 106

“既生瑜,何生亮” /109

老同學也來了 / 113

軍師中郎將 / 116

延攬各方人才 / 119

 

第八章 留鎮荊州 / 123

一次秘密訪問 / 124

領兵駐守南郡 / 126

天上掉餡餅 / 129

看護大本營 / 131

維護孫劉聯盟 / 134

“臥龍”失“鳳雛” /137

 

第九章 西進益州 / 143

指揮三路大軍 / 144

終于攻入成都 / 146

劉備的賞賜 / 149

化解“金融危機” / 153

 

第十章 得力助手 / 159

署理左將軍府 / 160

兼任益州郡太守 / 162

發掘本土人才 / 165

協調各方關系 / 169

大力發展經濟 / 172

 

第十一章 奪取漢中 /179

勸降“神秘教主” / 180

關于漢中的爭論 / 184

“盡時人之器用”/ 188

決勝定軍山 / 192

一份勸進者名單 / 195

醞釀“四方將軍” / 201

 

第十二章 荊州驚變 /209

諸葛瑾的成都行 / 210

關羽突然北伐 / 214

把荊州弄丟了 / 219

勸說劉備殺養子/ 224

留下一段爭議 / 227

 

第十三章 開國丞相 /233

一招解難題 / 234

劉備武擔山稱帝/ 238

蜀漢眾臣之首 / 241

兩難的選擇 / 246

 

目錄

 

Contents

 

第一章 受命托孤 / 001

為何不隨征 / 002

穩定益州局勢 / 007

奉命趕赴永安 / 009

君臣的秘密談話 / 013

淚灑托孤堂 / 015

 

第二章 挑起重擔 / 019

輔佐后主繼位 / 020

南方發生叛亂 / 023

拒絕對手招降 / 026

 

第三章 開府治事 / 033

組建丞相府 / 034

工作中率先垂范 / 038

關起門來搞建設 / 045

 

第四章 破冰之旅 / 051

出使孫吳的“大使” /052

關系迅速回暖 / 055

侄子諸葛恪 / 058

 

第五章 果斷出手 / 063

屬下的擔憂 / 064

深入不毛之地 / 067

有沒有“七擒七縱” /071

實現長治久安 / 074

 

第六章 上表北伐 / 079

策動孟達回歸 / 080

曹丕突然死了 / 083

凜然《出師表》 / 086

加強內部團結 / 090

 

第七章 移師漢中 / 095

發布《伐魏詔》 / 096

綸帽和玉玦 / 099

“子午谷計劃” / 104

 

第八章 首次北伐 / 109

兵出祁山堡 / 110

遭遇頑強抵抗 / 113

“涼州上士”姜維 / 115

為什麼選馬謖 / 118

街亭發生了什麼 / 120

有沒有“空城計” / 124

揮淚斬馬謖 / 127

 

第九章 二次北伐 / 135

“八陣圖”不是傳說 /136

發明“諸葛弩” / 139

再上《出師表》 / 141

兵阻陳倉城 / 146

為何不再自貶 / 150

 

第十章 三次北伐 / 155

武都和陰平 / 156

侄子的工作問題 / 158

孫權出了道難題 / 161

吳蜀誓言“分天下” / 164

三路來犯之敵 / 168

一場“及時雨” / 174

第十一章 四次北伐 /179

一碗水端平 / 180

新對手來了 / 184

再次兵出祁山 / 188

展開絕地反擊 / 192

彈劾托孤大臣 / 198

 

第十二章 五次北伐 /203

制作木牛流馬 / 204

淡泊以明志 / 207

悲壯的出師 / 210

駐兵五丈原 / 214

“秋風原下久裴回” / 218

 

第十三章 長眠漢中 /223

巨星隕落大樹傾 / 224

“五丈原會議”真相 /228

長眠定軍山下 / 232

蜀漢的興亡 / 237

千載任評說 / 242

參考文獻 / 250

書摘/試閱

不同版本的相見

 

作為諸葛亮無話不談的摯友,徐庶離開襄陽投奔劉備前有沒有跟諸葛亮商量不得而知,徐庶很了解諸葛亮的才華和志向,他也許勸諸葛亮和他一塊去,諸葛亮沒有答應。

 

但是,還有另一說法,說諸葛亮此時也和徐庶一樣,主動地投奔了劉備,只是劉備不在新野,而在與襄陽城一河之隔的樊城,持這個說法的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按照這個說法,諸葛亮跑到樊城去見劉備,但劉備沒聽說過這個年輕人,把他當成一般儒生接待。當時受劉備接待的儒生很多,不止諸葛亮一個,大家坐在一塊閑扯,扯了一陣,眾人都走了,只有諸葛亮留下來沒走(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

 

劉備可能並沒有跟諸葛亮單獨交流一下的打算,他有個愛好,或許源于他早年幫著母親織過席子的經歷,他喜歡做小手工,閑來無聊編個小東西自娛。而好多人也知道劉刺史有這個愛好,遇著適合編織的東西就送給他,恰好有人送給劉備一條牦牛尾巴,儒生們走后,劉備覺得無聊,也不管諸葛亮還在,就一個人編了起來。

 

劉備正陶醉在做手工的樂趣時,諸葛亮上前道:“將軍您應該樹立遠大志向,整天弄個牛尾巴編算怎么回事(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牦而已邪)?”劉備這才發現了這個年輕人,見他身材魁偉,談吐鎮定,氣宇不凡。趕緊把手里的東西扔了,說:“這怎么說呢,我也是借此打發心中的憂愁罷了。”

 

諸葛亮接著問:“將軍以為劉表將軍與曹操相比如何?”

 

劉備回答:“劉表不如曹操。”

 

諸葛亮又問:“將軍您自認為比曹操如何呢?”

 

劉備回答:“也不如曹操。”

 

諸葛亮說:“你們都比不上曹操,而將軍您手里只有幾千人馬,靠這點力量如何能抵擋曹操呢?”

 

劉備說:“我也正為這犯愁呢,那你說該怎么辦?”

 

諸葛亮答道:“荊州的人口本不少,只是登記在冊的人很少,將軍可以建議劉表將軍,把流動人口管理起來,重新登記戶籍,照此征調兵眾。”

 

劉備采納了諸葛亮的建議,結果實力大增,從而對諸葛亮以上賓之禮待之。

 

上面這個說法顯然不如下面的說法更有名,根據《三國志》以及其他史料的記載,諸葛亮並沒有主動去新野或樊城,他與劉備見面,是劉備主動上門求見的,而且一共見了3次,這就是“三顧茅廬”的由來。

 

劉備不認識諸葛亮,他求才若渴,身邊尤其缺智囊。有兩個人先后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說諸葛亮就是劉備想找的智囊。一個人是司馬徽。

據《襄陽記》記載,劉備來荊州以后,聽說了司馬徽的大名,就上門拜訪。

司馬徽對劉備說:“一般的儒生俗士,怎能看透天下大事?能看清天下大勢的,必須是俊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

劉備問何人堪稱為俊杰,司馬徽回答道:“伏龍、鳳雛。”劉備再問伏龍、鳳雛是誰,司馬徽回答:“諸葛孔明,龐士元。”《襄陽記》把“臥龍”說成“伏龍”,意思差不多,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還沒等劉備去找他們,徐庶已經來到了劉備身邊,徐庶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根據《三國志》記載,徐庶來到劉備身邊后,對劉備說:“諸葛亮像一條臥龍,將軍不愿意見見他嗎?”劉備說:“那就有勞先生把他請來吧。”徐庶道:“這個人只能您親自去請,不能硬讓他來,將軍最好枉駕去一趟。”劉備于是親自跑到隆中去請諸葛亮,前后去了3次,才見到了諸葛亮(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后面這個說法更為被大家接受,成為英明的君主求賢若渴的典范。

 

多年后,諸葛亮欲北伐,向后主上了一份《出師表》,中間有一段話道出了他與先主劉備相見的情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我本來是一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田,只求能在亂世中茍且偷生,不謀求在諸侯面前揚名做官。先帝不認為我身世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自己的身份,親自3次到草廬里來看望我,向我征詢對當今天下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激動,于是答應先帝愿為他奔走效勞。

 

上面這兩種不同的說法有一定矛盾,但即便是第一種說法,也絲毫不影響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劉備選擇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是他最急需的人才,大家都來向他推薦;諸葛亮選擇劉備,則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當時,時局變化之快令人難以想象,諸葛亮暫棲隆中,對外面的事情尤其曹操方面的動態定然十分關注,他沒有同孟建、石韜一道回到北方,自然不想加入曹操陣營。除了早年對曹操以及曹軍留下的惡劣印象外,諸葛亮考慮更多的還是曹操把挾持朝廷以來社會上對他的種種非議。

 

除此之外,諸葛亮肯定還有另外一種考慮。作為一個真正的人才,選擇什麼樣的組織去發展,除了看這個組織的思想、實力和影響外,還關心的是自己在這個組織中能發揮的作用。此時曹操手下已人才濟濟,打敗了袁紹,統一了北方,又多次頒布求才令,讓曹操身邊出現了人才的大繁榮,單就身邊的智囊來說,頂尖的就有了好幾位。

 

一個組織在創業階段雖然知名度有限,未來發展不確定,投身其中有風險,但是因為它的發展空間大,給人才預留的發展資源也多,在這樣的組織里進步快。等這個組織發展壯大起來,知名度、美譽度都達到一定水平,人才發展的空間也不大了,人力資源方面的活力反而降低。

諸葛亮不愿意投奔曹操,這也是重要的原因。諸葛亮更不會考慮劉表,如果他有此意,早就像龐統那樣出來去劉表手下做事了,在諸葛亮眼中,劉表既無雄才也無大略,荊州遲早要易主。

 

但是,要說這10年來諸葛亮隱居隆中就是在等待劉備,那也比較夸張。對于劉備,諸葛亮了解得恐怕也比較有限,只是在當時的局面下,諸葛亮可供選擇的機會並不多。對于“凡三往,乃見”的原因,史書並未有正面解釋,有人理解為諸葛亮在考驗劉備的誠意,也有人認為是諸葛亮還沒有想好見面后如何與劉備談論天下大事。

 

如果是前一種情況,說明諸葛亮內心還有矛盾,對于投奔劉備,他覺得並沒有十足的把握。試想一下,劉備如果來一次或兩次之后就不再來了,今后的合作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是后一種情況,說明劉備當時擁有的有利條件確實乏善可陳,諸葛亮必須認真思考一番,才能制定出可行性的規劃方案。

 

戰略規劃書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劉備與諸葛亮最終還是見面了,這一年劉備47歲,諸葛亮27歲。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劉備見到諸葛亮后,也不做太多客套和寒暄,馬上屏退眾人直接問諸葛亮(因屏人曰):“漢室衰敗,董卓、曹操又先后專權,皇室奔難。我不顧德行和實力能否達到,想為天下人伸張正義,然而智謀淺短、辦法很少,連遭失敗,以至于今天。然而我的志向沒有罷休,您告訴我有沒有什麼好辦法(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自董卓之亂以來,豪杰在各地並起,占州據郡,稱霸一方,多得已數不過來。曹操與袁紹比,名氣差,實力弱,然而曹操竟然打敗了袁紹,由弱變強,其原因不僅是時機好,而且在于謀劃得當。現在,曹操擁有百萬大軍,挾天子以令諸侯,確實不宜和他爭雄。孫權占據江東,經過了三世,那里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有才能之人,可以之為外援,也不可謀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南達沿海,東面和吳、會相連,西邊和巴、蜀相通,這正是用兵之地,但是劉表沒能力守住它,這是上天拿來要資助將軍的,將軍是否有意奪取它?”

 

“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而肥沃的土地,是天府之國,高祖劉邦憑借此地建立了帝業。如今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又在北面威脅,那里人多物豐,劉璋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君。將軍是皇室后代,聲望聞于天下,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南邊的少數民族部落和好,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殺向宛、洛,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打出關中,百姓怎能不拿著飯食、酒水來歡迎您呢?如果真這樣,那么霸業可成,漢室可以復興。”

 

諸葛亮的這段談話,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策。根據《三國志》的原文,這段話只不過300多字,卻非常有名,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要點:曹操已不可與之爭鋒;孫權可以結為外援而不可圖;荊州是上天授予將軍的“禮物”,應占據荊州;益州是另一個禮物,應占據益州;占據荊、益二州后,待天下有變時,可以自宛洛和秦川兩個方向出兵,則天下可定。

 

諸葛亮的這份戰略規劃書,想到了很遠之后的事,劉備此時只是寓居于荊州,在他人的地盤上暫棲,不要說平定天下,就是占據一塊屬于自己的地盤都是奢侈的想法,但諸葛亮偏偏認定劉備可成大事,並且為劉備“量身定制”了每一步的行動路線。

 

諸葛亮先通過對時局的分析,總結出興亡成敗的規律,那就是要成大事不僅依賴天時,更要有人謀。也就是說,要想成事,必須重視人才,而只要有不懈努力,客觀上的不利條件也是可以改變的。久處下風的劉備很愿意聽到這樣的話,如果一切都由命運所決定,那么個人再努力也都無濟于事了,劉備是個不服輸的人,他認為諸葛亮說得有理。

 

更為重要的是,諸葛亮就目前天下時局和各路豪強此消彼漲變化進行了具體分析,他認為要盡可能避開強大的曹操,同時想辦法與正在快速成長的江東孫氏結盟,尋求三足鼎立之勢。聽完諸葛亮的話,劉備感到豁然開朗,心中久積的抑郁一掃而空。諸葛亮進一步提出占據荊州和益州之后等待天下變化,到時候兵發兩路,一路由荊州北上宛縣、洛陽,另一路由益州攻擊秦川,到那時天下可定,漢室可興,更讓劉備大為興奮。

 

神奇的是,后來的局勢走向完全如隆中對策所規劃,劉備得荊州、奪益州、取漢中,只差最后一步就能統一天下了。所謂頂層設計,必須由頂尖的人才來做;所謂頂尖人才,就是站得最高、看得最遠的人。方案無須繁復,卻能一語中的。諸葛亮只是一名鄉村青年,一出手就能拿出如此高質量的戰略規劃書,說明他隱居的這10年里每一天都沒有虛度,他拼命地學習、觀察和思考,對時局已經洞若觀火。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劉備如果有幸能讀到宋詞,他最喜歡的應該就是這句了。劉備確信,諸葛亮就是他苦苦追尋的那個人。

 

在劉備的邀請下諸葛亮離開了隆中,開始了輔佐劉備建功立業的生涯。劉備得到諸葛亮后非常高興,感情日益加深(與亮情好日密),讓關羽、張飛都感到了忌妒。劉備發現了這個問題,對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一樣(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你們可別再說什麼了!”關羽、張飛這才不再說什麼。

 

關系迅速回暖

 

到了次年的夏天,孫權派來回訪的使者到了成都,使者的名字叫張溫,與董卓和孫堅的老領導、漢末名將張溫同名同姓,此人在吳國擔任的職務是輔義中郎將,《三國志》說他出使蜀漢時32歲。

 

臨行前,孫權專門找張溫談話,孫權說:“本來不想讓你出遠門,只是諸葛孔明不知道我們與曹魏交往的真正用意(恐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與曹氏通意),所以委屈你走一趟。如果山越人的威脅消除了,我們將與蜀漢聯盟,跟曹丕大干一場(更欲大構于丕)。此行就是這個原則,具體說什麼你見機行事就行(行人之義,受命不受辭也)。”

 

山越人是孫吳境內少數部族的統稱,孫吳一直跟他們處得不太好。

不過,查此時孫吳並未發生山越人大舉起事的事件,所以孫權這里提到的山越人威脅不一定特指某事,而是說把內部事情都處理好。張溫回答說:“諸葛亮一向深謀遠慮(達見計數),他一定會理解您委曲求全之意,見到他后,觀察他的態度就會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對于孫吳特使回訪,諸葛亮十分重視,安排沿途盛情接待,這讓張溫十分感動。張溫一行到達成都,大家都想觀察吳國特使是如何對待蜀漢皇帝的,張溫到達蜀漢皇宮呈上拜章,一切禮儀均按邦國正式程序進行。

 

張溫所上的拜章,言辭也十分恭敬:“昔日高宗在殷朝衰敗之后建立了周朝,成王年幼繼位,完成了周朝的統一大業,功與天高,名傳萬代。

如今陛下的聰明才智可與古代圣賢相比,以賢能統率百官,又有名臣和猛將相隨,受到遠近向往追慕,人們莫不對您寄予厚望。吳國愿意不辭辛勞出自己的一份力,平定江東地區,與陛下一起平定天下,我們誠心誠意,有如長江之水永不改變(委心協規,有如河水)。只是我們國內用兵頻繁,國力消耗很大,所以我們懷著慚愧之心派臣下我來表達通好之意,陛下一向敦崇禮義,想必不會怪罪。我自入蜀境,直到成都近郊,一路都受到豐厚的接待,又有陛下的關照,我感到無上榮耀,同時也自覺惶恐,受寵若驚,在此,謹呈上所帶來的函書一封。”

 

從拜章的內容來看,這是張溫自己起草的,他另外攜帶有正式公函,只是史書記載下他所上拜章的內容,對于遞交的正式文件則只字未提。

這大概是因相對于措辭謹慎的國書,張溫個人所上的拜章更有新意,同時拜章里一口一個陛下和臣,對后主大加歌頌,同時表示孫吳將“委心協規”,這讓蜀漢上下聽了都很滿意。

 

張溫此行有兩個具體目的,一個是對鄧芝出訪的回訪,一個是向后主、諸葛亮等蜀漢高層當面解釋孫吳委身于曹魏的苦衷,對于未來雙方再次聯盟的細節性問題還未涉及。雙方協商,將繼續派使者商談合作的細節問題。

 

張溫此訪取得了圓滿成功,訪問中也有花絮。據《三國志》記載,張溫在成都期間享受了崇高禮遇,臨返回孫吳前,諸葛亮親自率百官送行。

 

送行宴上,眾人都準時來到,只有秦宓沒到,諸葛亮多次派人去催他(眾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秦宓前一陣擔任益州,此時已改任中郎將。張溫見諸葛亮如此重視這個人,便好奇地問:“這是什麼人?”諸葛亮回答:“益州的一個學士。”

 

張溫想,能讓諸葛亮這么看中,可見這個學者學問不一般。張溫也是有大才的人,當初孫權慕名初次與他交談,張溫文辭占對無所不通,口才極佳,讓在場的人無不傾倒。現在聽說蜀漢也有才能出眾之輩,勾起了張溫喜歡與人論辯的癮。

 

等秦宓來到,張溫首先發問:“先生讀書嗎(君學乎)?”

 

秦宓回答:“五尺童子都讀書,何況在下!”

 

張溫于是問:“那你說說,天有沒有頭?”

 

秦宓回答:“有。”

 

張溫接著問:“天的頭在哪個方向?”

 

秦宓道:“在西方。《詩經》里說‘乃眷西顧’,按照這個推測,天的頭在西方。”

 

天有沒有頭,這是個無聊的問題,即使古人天文知識相對匱乏,也知道它沒有答案。這是個腦筋急轉彎問題,考的不是知識而是機智。如果秦宓說不知道,張溫就算贏了;如果秦宓反問,張溫可以回答說我知道就是不告訴你,那也贏了。這就是詭辯術,只是秦宓也深諳其道,他善于把無聊的問題當有聊來考證,一本正經地弄出個《詩經》的典故,你說不對,那就是挑戰《詩經》。

 

張溫不服氣,接著問:“那你說說天有耳朵嗎?”上面讓你瞎碰上答對了一次,不信你還能再從《詩經》里找出答案?

 

結果還真讓秦宓又找著了:“天有耳朵,《詩經》里說‘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如果沒有耳朵,怎么去聽?”

 

張溫簡直崩潰,還是繼續追問道:“天有沒有腳呢?”

秦宓回答:“有。《詩經》里說‘天步艱難,之子不猶’,如果沒有腳,怎么走路?”

 

張溫問:“那你說說天有沒有姓?”

 

看來張溫已經被幾個腦筋急轉彎的回答給弄暈了,這個問題也太好回答了。但秦宓張口就來:“有哇,天姓劉。”

 

張溫一下子沒明白怎么回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秦宓自豪地回答:“天子姓劉,所以知道天也姓劉。”

 

開始還只是娛樂,現在扯出政治了,如果不趕緊扳回一局,這個特使就太沒面子了。

 

張溫也算是江東名嘴,急中生智道:“太陽是出升于東邊的吧(日生于東乎)?”

 

張溫的意思是,你說天姓劉,我看應該姓孫才對,因為太陽在我們孫吳那邊。

 

秦宓答道:“即使出生于東邊,最后還是落于西邊!”

 

張溫一點便宜沒占到,整個論辯秦宓不假思索,張口即出,聲音洪亮(答問如響,應聲而出),張溫深為敬服。

 

有沒有“空城計”

 

魏明帝可能沒指望憑張郃在街亭一戰就解決隴西問題,他想跟諸葛亮在隴西打一場大戰役。現在,輪到諸葛亮震驚了。

 

街亭大敗的消息傳到西縣,諸葛亮在氣憤、震驚的同時,深感事態的嚴重,他趕緊調整部署,迅速指揮大軍撤回漢中。單就張郃的5萬大軍並不可怕,但是曹魏大將軍曹真識破趙云、鄧芝在褒斜道的佯攻后,會集結重兵隨后趕來,還有魏明帝曹叡,已前往長安,魏軍正源源不斷地增援,而蜀軍能打的基本上都在這里了。撤退雖然很沒有面子,但此刻必須高度理性,不能有絲毫猶豫。

 

當然,時間還是有的,張郃雖然突破了街亭防線,但他也算一支孤軍,所以進入隴右后也小心翼翼,生怕中了埋伏。諸葛亮安排好各路人馬的撤退路線,自己從容地撤出了西縣。離開時,還隨隊帶走了西縣的1000多戶人家,把他們遷到漢中(乃拔西縣千余家還漢中)。

 

至于傳說中諸葛亮在西縣擺下了空城計,嚇退曹魏主帥司馬懿,那倒是沒有的事。因為司懿此時是曹魏南線戰場的總指揮,並沒有參加隴右會戰,他駐扎在宛縣,距此有兩三千里。

 

假如司馬懿來了,率傳說中的十萬大軍圍住西縣縣城,諸葛亮有可能擺出空城計嗎?那也是不可能的,如果堅持認為可能,那就是沒見過真正的古代城池是什麼樣。

 

可以看一下北京西南郊的宛平城,這也是個縣城,大體上是古代縣城的標準版,該城有4座城門,城中的主要街道其實只有兩條,也就是連接四門的街道,站在任意一處城墻上,都可以把城內情況一覽無余。

一個縣城,不用10萬,不用數萬,只用1萬人馬就能把它圍起來,城里即使有伏兵,又能藏多少?肯定先圍起來再說。所以,面對敵人數萬之眾,諸葛亮只能快跑,不可能坐在城頭上從容彈琴。

 

那么,小說中的“空城計”是根據什麼創作出來的呢?主要是根據《蜀記》的相關記載。據《蜀記》記載,晉初扶風王司馬駿守關中,他手下有幾位中下級官員在一起議論諸葛亮的功過,大家對諸葛亮多持譏評,認為他托身蜀漢不當,力量小卻想辦大事(力小謀大)。有一個叫郭沖的人站出來為諸葛亮鳴不平,說了諸葛亮的五件事,把這幾位官員說住了,司馬駿聽說后十分感慨,稱贊郭沖說得對。

 

郭沖說的5件事中的第三件就是關于“空城計”的。按照郭沖的說法,諸葛亮屯兵于陽平關期間,派魏延率主力東進,他只留1萬人守城。司馬懿這時率20萬大軍前來,和魏延率領的主力錯道而行,蜀軍因此沒有發現,等諸葛亮知道情況時,敵人距此只有60里了(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

 

偵察兵(偵候)向司馬懿匯報說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諸葛亮也知道司馬懿馬上就要到,他想去通知魏延,但相去已遠,魏延即便回軍也來不及了。城中將士皆失色,諸葛亮卻神色坦然,鎮定自若,下令軍中偃旗息鼓,不準隨便走出營帳,又下令大開城門,並派人灑掃街道(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灑)。

 

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一向持重,而今卻擺出如此虛弱無力的樣子來,很是奇怪,懷疑諸葛亮有伏兵,于是率領人馬向北上了山。第二天吃飯的時候,諸葛亮對左右人拍手大笑道:“司馬懿必然認定我裝出膽怯,一定會有伏兵,所以遁山而走。”偵察兵回來報告,確實如諸葛亮所說。

司馬懿后來也知道了這件事,后悔不已。

 

不過,郭沖說的“空城計”漏洞百出,比如說司馬懿與諸葛亮交戰于陽平關,這查無實據,司馬懿一次領兵20萬,也不太可能。司馬駿是司馬懿的兒子,郭沖作為司馬駿的下屬,膽敢在兒子面前非議他老子,可能性也不大。

 

那么,漢末三國的歷史上有沒有發過“空城計”呢?其實是有的,而且不止一次,只不過不是“空城計”而是“空營計”,創造者不是諸葛亮而是曹操和趙云。

 

先說曹操的“空營計”。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冬天,曹操與親自指揮人馬兗州刺史部山陽郡指揮作戰,呂布、陳宮很快摸到了曹操的總指揮部,立即率人馬殺來,此時在曹操身邊的人馬並不多。《魏書》記載,此時曹操身邊只有不到1000人,無法守住營壘(在者不能千人,屯營不固)”,而呂布手下至少10倍于曹軍。

 

當時,由于戰事發展得太快,曹軍的戰線拉得太長,很多將領率人馬在各地作戰。面對數倍于已的敵人,曹操命令婦女們都登上屯營的城墻守衛,把精壯士兵集中起來迎敵。屯營的西面有一個大堤,大堤的南面是一片茂密的樹林,呂布率軍來到,看到樹林,懷疑里面有埋伏。呂布最近實在被曹操打怕了,心里有很大陰影,就對手下說:“曹操多詐,這里面肯定有埋伏。”于是,呂布率軍離曹軍屯營10里處扎寨。第二天又來,此時曹操把隊伍隱藏在大堤內,派一半兵力在堤外,呂布率軍進攻,曹操派少數人迎擊,等敵人逼近,伏兵殺出堤外,呂布大敗,曹軍繳獲了不少敵人的鼓車,一直追到呂布大營才回軍。

 

再說趙云的“空營計”。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親率大軍赴漢中,與劉備展開爭奪漢中的戰役,雙方在陽平關以東、南鄭以西的漢水谷地展開了對攻,時任翊軍將軍的趙云也參加了這場戰役。一次,曹軍的運糧隊從北山下經過,隊伍很長,黃忠認為可以襲擊一下,把糧食劫過來。漢中是個不大的地方,突然間云集了雙方這么多軍隊,軍糧供應將會是個大問題,如果能把對方的軍糧劫過來,那對敵人將是雙倍打擊。劉備派趙云、黃忠一塊劫糧,黃忠先出發,趙云在后,但到了約定時間黃忠仍然未歸,趙云便率幾十名騎兵出了營寨去接應黃忠。

趙云剛一出來就遇到曹軍主力,雙方展開激戰,趙云身邊只有幾十個人,且戰且退,奮力殺出重圍。

 

這時,趙云發現部將張著負傷被圍,趙云又折返回去,殺入重圍把張著救了出來,之后殺回自己的營寨,但營寨已被曹軍占領,曹軍閉門拒守,趙云殺了進去,將營寨重新奪回,之后把營門打開,偃旗息鼓。

大批曹軍隨后趕到,看到這種情況懷疑營內有伏兵,不敢攻營,于是撤退。趙云不干,雷鼓震天,用弓弩射擊曹軍,曹軍驚駭不已,自相踐踏,還有不少人墜入漢水淹死。第二天劉備親自到趙云營中視察,看到前一天的戰場,不禁贊嘆說:“子龍一身是膽啊!”劉備下令在營中擺酒慶賀,一直喝到晚上,軍中都稱趙云為“虎威將軍”。

 

“空城計”雖然與諸葛亮無關,但這並不貶損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才能,因此否定諸葛亮更不符合基本邏輯。人們愿意把類似“空城計”的奇謀妙計放在諸葛亮的身上,正好說明大家對諸葛亮智能的欽佩和對他的喜愛。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