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滿額折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不願放手的父母背後,是離不開家的孩子。
因為在你心底,還是有一個渴望被愛的小孩,失落在童年的歲月裡。
 
你總是習慣扮演父母的傳聲筒,或是常聽其中一方大吐苦水?
你從小就是個懂事的「小大人」,即使長大成人,也還是一手包辦家中大小事?
你總是一直為家庭付出,卻又總是因為無法讓父母開心而感到內疚?
 
請注意:你可能已經過度涉入父母的夫妻界限,奠定了失衡又不健康的家庭關係。
 
當孩子無法好好當孩子,長大後就可能成為內心長不大的「成年小孩」,一再渴望失落的愛與照顧。父母關係除了影響你的認知,也會影響你對親密關係的看法,以及個人領域和事業的發展。
 
■常見問題1:難以經營親密關係
一直對原生家庭付出照顧,讓你沒有心力處理關係中的緊張,也讓你極度渴望找回失落的「被照顧」感。你可能會不自覺挑剔伴侶,難以對關係滿意;也可能因為害怕孤獨,而讓自己不斷在感情中受傷。
 
■常見問題2:職場成為家庭的延伸
你在職場上往往是任勞任怨又使命必達的角色,因為職場也是家庭人際關係的延伸。你依舊是那個聽話順服的孩子,不知不覺承擔許多不屬於自己的任務,但又很難推辭。
 
■常見問題3:將現象複製到下一代
婆婆和兒子共生,不允許兒子成為獨立個體,媳婦和孫子彷彿成了附屬品,無法被當獨立的人對待。當兒子不斷被父母抓回原生家庭當小孩,也容易讓妻子與子女成為共生體,繼續重複下一個循環。
 
要脫離與原生家庭的糾結關係,不單只是對父母劃界限或將家人推開而已,而是要真正退出父母的夫妻關係,不再當那位彌補或代理的「情緒配偶」。
 
★擁抱幸福的5大步驟
Step 1 賦權父親或母親,引動他們各自的功能
Step 2 對父母放手,長出對父母的信任
Step 3 退出夫妻界限,歸還責任
Step 4 促進父母的夫妻關係/個人成長
Step 5 退出角色,回歸自我
 
本書將帶你看見「成年小孩」如何形成,以及難以離家、又難以放手背後深層的個人與系統因素。當你看清楚自己在家中的位置,逐步退出父母糾結的情感關係,你就能找回面對彼此關係的勇氣和力量,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本書特色
◎以家族系統與家族治療的觀點,從多個面向發現問題、剖析問題。
◎數則感心實例分享,讓你透過他人的生命故事看見自己,也看懂自己。
◎獨家收錄「家庭棋盤」練習,帶領你重新定義自己在家裡的位置。

作者簡介

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愛心理創辦人,心理作者,企業講師,具備國際MBTI施測師證照。擅長將心理學融入生活與企業管理中,致力於推動心理、情感與家庭教育,更期盼幫助每個人建立心理健康的觀念。現於愛心理開設實體系列工作坊,並規劃許多線上系列課程,幫助民眾多面向學習與探索心理。
 
多撰文於《女人迷》、《生活報橘》、《媽媽經》、《女人幫》、《閱讀人》等線上媒體專欄,並曾受新聞媒體與教科書籍引用。亦常以心理專家身分受邀至電視節目,包括:《大腦先生》、《單身行不行》、《新聞挖挖哇》、《30卡卡》、《半熟人生》等,並曾接受《華視新聞雜誌》、《今周刊》、《張老師月刊》、《大家健康雜誌》、《皇冠雜誌》、《魅麗雜誌》、《親子天下雜誌》、《媽媽經》、《We Care》採訪。
 
現與大陸多個平臺共同打造系列音頻課「職場心理界限」、「心理圖書館」、「建立清晰的人際界限」、「焦慮管理」,並與聯合報《一刻鯨選》有聲知識App合作「不安的愛」音頻課程。
 
另著有《圖解幸福大人的心理學》(易博士出版)、《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找回安全感,讓你內在小孩不害怕、不寂寞的療癒五堂課》(遠流出版)、《關係界限:解決人際、愛情、父母的情感糾結症》(遠流出版),合著有《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不安?》(商周出版)。
 

名人/編輯推薦

呂伯杰/諮商心理師

柯采岑/吾思傳媒主編

陳安儀/資深媒體人、親職教育專家

陳嬿尹/微煦心靈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

盧蘇偉/世紀領袖基金會創辦人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誠摯推薦

 

家,是在心上佔有一席重量的詞,你今天期待回「家」嗎? 此書從各式真實案例出發,淺白說明在家庭關係中,你可能會遇到的狀態和難題, 以及如何透過意識「界限」,和一步步的練習、互動,重新在家庭中,找回自己。

感謝有此書作為回家的引路人,看見當代對「家」更美好的想像和需求,值得一讀!

——吾思傳媒 回家吧


 

前言:
親愛的,你也是「成年小孩」嗎?
 
我曾經在《關係界限》的演講中問過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大部分來求助諮商的人,他們如果有原生家庭的困擾,談論跟父親間問題的人比較多,還是跟母親間問題的人比較多?」
結果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母親」。
 
這個現象又是怎麼發生的呢?很多人會告訴我:因為母親通常是主要照顧者,接觸互動的時間比較長,也就容易產生摩擦。的確如此。正因為母親是主要照顧者,孩子就容易貼近母親的心情、感受母親的狀態;如果母親心情不好,孩子就容易跟著波動。
 
當然,也有人的回答是跟父親的關係。不過在跟父親的糾結裡,比較多的現象則是:覺得經常達不到父親對成就的要求、有個嚴厲又遙遠的父親,或者更多人是有個疏遠又不熟悉的父親,而一直在等待、盼望著父愛。
 
曾有某一次的心理界限工作坊,是以探索與家人之間的關係為主題。結果很巧的是:每個人都帶著與母親的糾結前來;卻也是因為這份糾結,讓他們難以設立界限。
 
我在工作坊中,看到一些顯而易見的歸類,同時也發現:這些歸類廣泛適用於許多華人家庭,例如:
‧掌控的母親VS邊緣的父親
‧有事的母親VS沒事的父親
‧辛勞的母親VS沒用的父親
‧可憐的母親VS惹事的父親
‧委屈的母親VS旁觀的父親
‧柔弱的母親VS控制的父親
你說,這個組合是父母親在談戀愛時就定型?還是經年累月的爭執、失望、委屈所導致的強烈互補關係呢?
 
這樣的組合,導致許多過度涉入父母關係的孩子,不得不取代甚至頂替父親的位置,而形成:
‧掌控的母親VS被掌控的孩子(小老公)
‧有事的母親VS做事的孩子(小老公)
‧辛勞的母親VS分勞的孩子(小老公)
‧可憐的母親VS拯救的孩子(小老公)
‧委屈的母親VS聽話的孩子(小老公)
‧柔弱的母親VS戰神的孩子(小老公)
 
令人難過的是,當這些孩子自小就無法好好當「孩子」,需要去肩負起小老公,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情緒配偶」的角色;即使是長大了,也容易在心智與行為狀態停留在小孩狀態。也就是說,當孩子在童年時期被索取,或內在需求被忽略,長大後因為這股強烈的匱乏感,會讓他們需要停留在父母身邊,或者出現某些行為和舉動,來吸引父母的照顧和關注力,這就是我們在本書中所要講到的「成年小孩」。因為在他們心底,還是有一個渴望被愛的小孩,失落在童年的歲月裡。
 
前面提及的分類,某種程度描述了他們的性格和處世狀態;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可能也經歷各種困擾,包括:
1. 情緒與心理界限薄弱:總是被家人影響、左右決定。
2. 社會退縮:無法與人交際,花過多的時間與家人黏在一起,而失去與同年齡層者互動機會。
3. 失業:工作上總是無法適應,不論是能力、精力、或人際相處。
4. 成癮行為:包含酒精、毒品、檳榔、抽煙等物質成癮,或是關係或性成癮等問題。
5. 身心疾病:多為情感性疾病的憂鬱症、躁鬱症、強迫症等,或者有血壓、睡眠、甲狀腺甚或癌症等。
6. 無法離家:可能一直在唸書,或一直在家工作,無法完整擁有個人空間,也可能離家就會發生家庭戰爭。
7. 衝動、不負責任:可能被過度保護或擔負家中太多情緒壓力,透過瘋狂購物、飆車等行為來釋放壓力,家中的人習慣出面善後,讓當事人沒有機會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8. 缺乏自我意識,或自我意識太高又不成熟:可能在家長管教嚴苛下缺乏選擇自由,也可能因為溺愛管教讓孩子權力坐大,卻沒有適時引導,而讓孩子處在自我中心的世界中。
9. 對未來茫然:總是做不滿意的工作,已經成年卻沒辦法做到經濟獨立與負責,對自己的開支缺乏概念,總想著有人會幫自己處理好一切。
 
無法好好當小孩的孩子,成年後卻渴望回到孩子狀態。
無法單純只當孩子的孩子,成長過程就接二連三出現身心問題。
無法好好長大獨立的孩子,成年後卻渴望繼續接受照顧。
——這就是「成年小孩」所面臨的問題。
 
然而,當這些成年的孩子開始覺醒,希望不再涉入父母的關係,想要退出小老公的位置、過不同於以往的人生時,往往會發現前方的道路佈滿荊棘。
 
他們總以為:只要能處理好與母親的關係,就能夠獨立長大。不管是脫離母親的保護、掌控,或是不再對母親的「情緒勒索」有所罣礙和糾結,學著如何心安地拒絕母親。但這個獨立的過程,卻異常艱辛和困頓。原因在於:有太多力量會將孩子繼續拉回母親身邊,繼續成為母親的小老公。這種牽制的力量可能來自於母親分離的痛苦與突然發作的病痛,有時候會是母親突然摔倒、出了意外事故,導致行動不便而需要有人照顧,這時候孩子就會產生強烈的罪惡感和歉疚感,而再次回到母親身邊。他們甚至會強烈自責、怒罵自己為什麼這麼冷血自私,甚至是怨恨上天。好不容易才跨出了家門一步,卻又用這個事件打擊自己,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徵兆,再次變得無法離開母親。
 
但事實是,因分離導致失落時,悲傷情緒容易佔據一個人大量的心智空間,發生分離到適應分離的過程中,總是特別容易因為一個閃神而發生意外。這並不一定是老天爺的給你的啟示,然而很多當事人卻不一定能接受,而會強烈自責。
 
排除掉母親事故的部分,有些母親可能在孩子離家後開始建立自己的生活圈,或是變得能夠與父親相處和親近。即使他們依舊無法成為孩子渴望的那種如膠似漆的佳偶,但他們也開始為自己老後的生活努力。
 
成年的孩子往往會意識到母親為自己晚年生活的努力,並為此感到欣慰;不過另一方面,他們也會開始面臨到內心的空缺。因為退出小老公的位置後,反而會因為感覺自己不再被需要,進而感到自己無依無靠。因為他們大半的認同來源,以及愛與歸屬的渴望,依舊來自父母,尤其是母親居多。
 
當他們愈是努力分離、愈是努力開創自己的生活,愈是感覺惆悵。
為什麼自己的人生被「耽誤」許久?
為什麼別人十多歲離家,早就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圈或歸屬感,自己則像是從零開始?
他們感受到未來的飄渺、人生的延遲,以及時間的漫長。
在脫離的過程中,他們也可能因為無法找到歸屬感的痛苦與孤單,情緒壓力過大而導致精神相關疾病,或者因為過度勞累而讓自己的健康一落千丈。
 
親愛的,你是否也是其中一種小老公呢?又或者,從小你就看見自己在家中的角色,總是卡在父母之中?
 
如果你剛好是其中一個,請你重新去思考父母的夫妻關係——那位不斷被弱化與排除的父親,以及那位看似強勢又孤單的母親、或者任何有較多情緒展現的一方,其實是整個家庭共構出來的;而你也剛好是共犯結構的一員,穩定了這失衡又不健康的親子關係。
 
當你開始希望「長大」、長出獨立的人格,開始擁有自己的人生,其實需要讓「父母的夫妻關係」這件事不再佔據你的認知空間,不再當「小老公」。當你有一天認真剖析腦海中的思緒時,會發現其實有許多念頭跟母親有關,例如:
「媽那天又說她肩膀痠痛,我該去買哪個牌子的按摩椅好呢?」
「媽在對爸不高興,真不知道他們要鬧到什麼時候。」
「畢業後好像回家比較好,這樣媽應該會比較開心。」
「媽不滿意我現在的女友,到底該叫她怎麼做,媽才會開心呢?」
 
有時候,有許多念頭是憤怒地看待父親,例如:
「爸就不能好好講話嗎?每次講出來都這麼白目!」
「媽都已經咳成這樣,爸居然還坐在沙發上滑手機,有沒有搞錯!?」
「為什麼不是爸陪媽出國玩,我已經很難請假了,好煩!」
「什麼事情都要以爸為主嗎?其他人都不能說話嗎?」
 
當然你或許會覺得你並沒有煩惱父母的事,而是煩惱另一半:
「男友怎麼都跟家人沒什麼互動,爸媽已經碎念好幾次了…….」
「快被男友氣死了,覺得他根本跟我爸一個樣,做事情拖拖拉拉又要別人幫忙收拾!」
「我好怕出生在這種家庭,會沒有人想跟我在一起……」
「老公總是說我愛自尋煩惱,還說我跟我媽愈來愈像,總是煩惱不停。」
你會發現:父母的關係,除了影響你的認知空間,也影響你對親密關係的看法。當憂慮與心煩佔據腦海,就會特別難以發展個人領域和事業,因為你早已缺乏心力去專注於自身的事務。
 
因此,當你意識到長大的課題,這意味著你開始要從與父母的三角關係脫離——不單只是對母親劃出界限,或是把母親推開,而是真正退出父母的夫妻關係,不再當那位彌補或代理的丈夫。
 
有太多人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著眼於與母親的關係,在與母親建立界限時既艱辛又掙扎,更承擔許多母親的憤怒指責與分離焦慮,而在兩人的親子關係中,自責是不孝順的孩子。
 
但當我們願意將視框退後,進而清楚看見整個家庭系統的互動,以及你與父母的三角關係時,你就能更清晰看見:當你涉入父母之中,去維持與穩定他們間不平衡的夫妻關係、牢牢抓住兩個大人時,某種程度上也是在讓兩個大人不用再努力親近彼此,待在對彼此而言安全又疏離的位置。你自己則是孝順又忠實地待在不停煩惱母親的位置,感覺非常努力,過的卻不是自己的人生。
 
當你準備好拿回人生的主導權,就要能夠好好思考:是否能將父親視為家庭中的資源,重新引動父親在家中的位置,釋放機會與提供舞臺給父親,讓父親能重新空降至母親身旁,發揮丈夫的角色。如此一來,你才有可能安然退出小老公的位置,回到真正屬於孩子的位置,有心力去追尋你的人生。

目次

前言:親愛的,你也是「成年小孩」嗎?
 
Part 1 別讓媽媽不開心:檢視你與父母的三角關係
1-1 情緒被勒索,卻在糾結中感覺安全
1-2 是糾結還是愛?不為母親「為愛而流」的眼淚負責
1-3 被糟蹋的女孩,來自疏離的父女關係
1-4 你容易有情緒嗎?失去的界限,其實你心裡知道
1-5 被「抓住」的孩子!別過度涉入父母的夫妻關係
1-6 一輩子的小大人,其實是一輩子的孝子孝女
1-7 你是父母的孩子,卻不是伴侶的另一半
1-8 受控的職場樣貌,反映出受控的家庭關係
 
PART 2 我們與家的距離:家庭與界限理論
2-1 家庭的生命週期與發展任務
2-2 築巢期:進入關係並共組家庭
2-3 滿巢期:增加「父母」的角色
2-4 空巢期:回歸夫妻與自我的困難
2-5 共生關係:既離不開家,又無法一個人
2-6 彼得潘症候群:小飛俠的暫時性人生
2-7 症狀與關係:從家族療癒看個人疾病
2-8 你與家人,才是彼此的療癒師
 
Part3 成年小孩的覺醒:退出角色,重新回歸自我
3-1 家庭關係形塑你的人際風格
3-2 家族棋盤練習:重新定義自己在家中的位置
3-3 對彼此放手、讓彼此自由――真正擁抱幸福的五大步驟
3-4 成年後如何與父母自在相處
3-5 「你憑什麼管我?」寫給討厭父母關心的你們
3-6 跳脫出父母的期待,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3-7 如果你的兄弟姐妹是成年小孩
3-8 寫在最後:從覺察到覺醒的距離

書摘/試閱

1-1 情緒被勒索,卻在糾結中感覺安全
 
成年小孩與家人間最大的困擾,就是想分開卻分不清,當中有太多情緒糾結。
幾年前我辦了一場講座,談的是「你也被情緒勒索了嗎?」這個當時很夯的議題。有的學員攜家帶眷來參加,能夠請動父母一起來聽,著實難得。
講到情緒勒索的議題,其實要從關係共構與自我結構去理解。因為勒索者與被勒索者間存在一種對應的糾結關係,表面上看似只有勒索者的「開心」與被勒索者的「痛苦」,事實上卻隱含著酬賞機制,使得關係難以理清。
若要擺脫這樣共構關係,就必須要了解整個系統,同時也要看懂自我是如何被系統影響,進而影響到自我的狀態和組成,削弱自我的力量。
會受到情緒勒索,往往是因為我們的自我組成中有太多他人的聲音,也有太多對自己的否定跟陰影,會帶來羞愧感和罪惡感。正是因為無法忍受身上的罪惡感,以及對他人要求非執行不可的被迫感,你才會感覺情緒被勒索。當我們可以看懂自我,你會發現:
 
‧無法拒絕媽媽的要求,可能是因為你內在就有一個媽媽人格。媽媽經年累月的想法形塑出你內在的一部分,那你當然就無法拒絕你「自己」了。
‧你可能有完美主義,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只要別人嫌棄一下你,你就逼自己一定要證明自己,從覺得自己不夠好的「羞恥感」,轉變為被他人操弄的被迫感。
 
也許,你可以再深入去思考:除了母親是照顧者這點外,還有什麼強化了母親對你的影響力?如果你拒絕不了母親,那拒絕得了父親嗎?你說你有完美主義,又覺得自己不夠好,這是怎麼來的?是什麼讓你養成這樣的性格特質?
 
透過這段提問,你也許會發現:你不只拒絕得了父親,有時可能還會將父親排拒在外。如果你下意識地有這些反應,就代表你捲入了父母的夫妻不協調中,總是想為母親分勞解憂,偶爾視父親為母親的敵人,因此跟母親愈來愈親密,讓母親一有不滿就往你身上倒。
久而久之,你可能知道自己有很多責任,卻不覺得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因為你想要分勞解憂的最終目的,其實是要母親開心,但你從來沒真正感覺自己做到。不過你也很清楚:只要你無法達到母親的要求,母親肯定不開心,這逐漸形塑出你的完美主義。從根本來看,你一直以來都難以肯定自己真的盡到了「孩子」的職責,也因此總是容易感到羞愧或罪惡。
 
還記得在講座現場,有學員問我:「我經常覺得朋友A找我訴苦,我應該要站在朋友A那邊;可是他跟我訴苦的對象B也是我朋友,那我該怎麼辦?」
如果你把這個問題放回家庭脈絡中,你會發現:那個朋友A其實就像母親一樣,朋友B就是那個一直惹人生氣的父親。當我們長期糾結於這個困擾中,往往會被情緒張力較大者影響,也容易有所共感。但我們其實沒意識到:如果父親也願意向孩子求助,勢必會產生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窘境。不過大多數時候,父親並不會向孩子求助,因為男性長期以來學到的因應關係與情緒的方式,就是將其轉移到自己能掌控的人事物上,而不一定會透過訴說來引起關注。
 
如果讓問題回到發問的人身上,我們必須去思考一件事:為什麼一定要選邊站?覺得自己被對方的痛苦勒索了嗎?還是自己選邊站會有什麼好處?這就回到關係共構的酬賞機制了,是不是你在選邊站的那刻會覺得安全,或是會感覺和母親融為一體呢?
 
「中立」其實也是一種立場和態度,也是一種選擇。但當你變得一定要選邊站,就代表你需要讓自己跟其中一方保有連結。甚至是因為受苦的那方認同你、需要你,讓你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所以你才會選擇站在受苦的那一方。所以在你的認知中,「中立」是危險的,這代表你沒有獲得任何一方的認同與連結感,讓你無法確定:自己真的是「好」的嗎?
 
只要看懂自己勾動的部分,你就會知道自己陷在哪裡、處於家中的哪個位置,就有機會讓自己跳脫關係共構的酬賞機制。只是在情緒勒索的痛苦,以及跳脫後的未知和恐懼之間,更多的人往往會選擇站在熟悉的位置上,持續關係模式。困難之處在於:你待在這個位置愈久,就會愈來愈覺得安全;畢竟在酬賞機制中,最重要的就是被需要的關係認可感與歸屬感。久而久之,你會開始與母親的情感共生,一方面覺得糾結痛苦、一方面覺得安心,卻又無力去拓展生活的其他可能,只能永遠當母親心中的「好孩子」。
 
跟母親之間的糾結、跟父親之間的敵對,這種情形所造就的矛盾孩子,也會在關係裡有許多矛盾。接下來,我要與你分享兩個故事,看看我們是不是也在親密關係中,不自覺地「孝順」父母了。
 
1-2 是糾結還是愛?不為母親「為愛而流」的眼淚負責
 
June的故事:柔弱的母親VS控制的父親VS戰神的孩子
 
那天好友June說她感覺胸口充滿淚水,我便陪她到我們最愛去的火鍋店,坐在角落剛好有隔板,在裊裊白煙中談傷心事能少去許多尷尬。June向來是很有靈性的人,說什麼自己胸口有淚水我也見怪不怪;她也會說些像是聽同事吐了兩小時苦水後,她就覺得肩膀上都是對方的重量之類的話。
 
她說她那「糾纏」兩年多的關係,終於結束了。但結束後她感覺自己像被卡車輾過一樣,理智上沒有太多難過,身體卻感覺像是沉積了多年的死水,一瞬間被喚醒。
 
她知道這兩年的感情和相處,是一種「糾結」而不是「愛」。因為她知道當她愛上了,她並不會一直問自己:「我到底為什麼跟他在一起?」但如果是「糾結」,就會有一股吸引她的力量,讓她一邊痛苦,一邊又跟對方攪和很久。
 
她說,她試著回溯小時候與父親相處的經驗,因為她知道這個對象有太多跟父親相像的地方。她自嘲著說,當對方被自己調教得跟父親不一樣時,那股爽快和幸福感簡直讓她快樂似神仙。例如,當她要求對方做家事或買東西給自己,對方照做的那一刻,她總覺得她改變了什麼;但總是一轉眼又掉入地獄,因為對方依舊會回復到本性。
她告訴我:她想好好療癒受傷後變得扭曲的自己,因為她自己也知道要改變有多困難,更何況是改變對方的本性。她說的改變,就像是小時候一直想要改變父親的那股渴望——如果父親願意分擔家務、願意對母親好一點,不管是心裡掛念著她,或是買點東西讓母親開心都好——可惜他沒有。所以當對方回應了幾次她的要求,她便覺得心裡的不安和空缺都被填滿了。
 
後來她試了好多方法來幫自己面對關係的結束:海鹽淨化泡澡、靈性療癒按摩……卻比不上前幾個晚上看的《與神同行》。她說她幾乎從頭哭到尾。哭完後,她感覺沉積在胸口的死水似乎一瞬間清空了,整個身體和思緒變得輕盈。
 
這其實就是承認失落、理解失落與釋放失落的過程。
 
她原本以為是對這段關係結束的失落,但也納悶:早就已經分分合合無數次,這次可以說是下定了決心,卻不懂哪來這麼多淚水。
 
到最後,她才發現這份傷心還夾雜著對母親的心疼和哀傷,也才真正接觸到內在那悲傷的小女孩——那個小時候看著母親委屈哭泣、寂寞悲傷,卻在一旁束手無策、又氣憤又無助的小女孩。當她心裡開始對父親感到怨懟,時常產生敵意,原本疼愛她的父親也開始疏遠她,進而對她有許多指責。
 
「我太天真了。我跟這個人在一起,就是想證明我可以征服男人、改變男人;我也想證明我比媽媽厲害,男人再難搞我都能矯正他,但我一樣辦不到。我居然一直在重複我媽媽的痛苦,愛著相同性格的人,卻無法包容他們的性格,這不是真正的愛。我從頭到尾都不夠愛他,只想著要改變他,自以為改變他我就可以幸福快樂,不會像媽媽一樣痛苦。唉,真是又傻又天真,到頭來我誰都改變不了,只能改變我自己……」
 
接著她說,她終於覺得自己有能力去跟小女孩對話,告訴她在感情裡每個人都有選擇,而她不用再為母親「為愛而流」的眼淚做任何事。她心中那焦慮不安、沉重悲傷的小女孩,也終於被安撫、釋放開來。她重新在關係中釐清自己與父親的關係,釋放對父親的敵意,也巧妙地釋放了對男性的敵意,在關係中不需要總是上演權力爭奪戰。
 
接著,她哭著說:「我想,如果我媽還在,她可能會告訴我:好好感受愛、好好生活,接受其他想對妳好的人,別再愛得這麼痛苦了。」
 
我聽著,翻攪著鍋裡的青菜,眼淚也流了下來。
她的故事觸動了我,我為她的真誠與勇敢喝采。
 
親愛的,你知道嗎?關係其實是互補的,母親的柔弱,彰顯出女兒的強勢。總是安靜又忍氣吞聲的母親,在關係中、在生活的大小事裡處處跟人低頭,看在眼裡的女兒自然不願再低頭,去重複這種「痛苦」的形式。一開始女兒其實也想要保護媽媽,但在不知道如何有建設性溝通的情況下,只能蠻橫地強硬地去索取她要的關注或公平。她不只在家中會與父親爭鬥,以削弱父親在家中的聲音和權勢,甚至會做出令父親覺得顏面無光的事情,讓父親難以擁有家族榮耀與光彩。同時,她也會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中延續與父親之間的隱微爭戰,面對伴侶時總是容易嗅到關係中的權力不對等,而不斷爭權奪利,或要求平衡、平等與公平。
 
與父親的張力也容易延續到與權威的關係裡。戰鬥型的孩子容易跟自己的上司、教授、老師起衝突,或是喜歡當帶頭搗亂的反叛者;有時也會有衝動控制的問題,所以可能經常違反校規。除非在就學期間能夠被好好理解,否則就容易成為非行少年或少年虞犯;因為他們除了憤世嫉俗外,並不清楚為什麼自己需要強權,讓自己能夠非常強大。
 
他們的種種問題行為,往往會讓柔弱的母親更為苦惱,讓強勢又充滿控制慾的父親暴怒;但戰神般的孩子往往是打不怕的,愈是權威的教養愈不能收服他們,愈會激起激烈的反抗與對峙。即使家中的角色分配總是父親扮黑臉、母親扮白臉,但孩子依舊只有表面妥協,私底下不妥協。因為他們所厭惡的,或者引發他們內在深層煩躁心情的,其實就是母親在關係中的低聲下氣。在這種問題行為下,母親如果更溫和、更拜託要孩子聽話,只會強化與延宕孩子的戰鬥力發作期罷了。
 
June就是不斷違反校規長大的孩子,也曾經是他人眼中的小太妹。她每次都笑說還好她沒有長歪,因為她在學生時期遇到懂她的老師及時把她拉回正軌,同時也「教育」了June的父母,練習在家中平等開放地對話。June中學時曾經交了校外的男友,卻因為在學校附近的商店買東西時,跟男友一言不合大吵起來,甚至動手推了彼此;這件事輾轉傳到老師耳裡,老師才決定要找來June的父母一起談談June的情感和行為。
 
這個曾獲得理解的機緣,讓她開啟了不斷自我探索的生命。
一直到成年後感情不順遂,她才開始看見,自己依舊還是小時候那個與父親爭權的小女孩。這件事呈現在她的情感狀態裡:遇到事情時她無法理性成熟地述說,會像小孩子一樣鬧和耍脾氣,她還是處在年少輕狂的暴躁裡。
 
她也才意識到:她一直陷入父母的三角關係中,情緒糾結且承接著母親的苦和怨,遲遲不願意與父親和解,同時將許多男性視為生命裡的假想敵。當她願意尊重母親、退出母親苦與怨的強烈情緒後,才得以感受情緒上的清澄,認知到這麼深的怨,其實是深刻的愛與依賴,以及父母之間的夫妻相處之道。正因為母親深諳以柔克剛的道理,父母親才能彼此和諧共處數十載;即使他們必須找孩子消化相處裡的苦與怨,這卻是他們在維繫彼此關係的前提下,所想出來最合適的方法了。
 
也是在這一刻,當她看見那深藏在背後的愛,在表層卻是如此隱微地親密,她突然願意理解與原諒父親這數十載的強勢與威權。
說來有趣,當那股原諒的感受出現後,她看伴侶的眼光也變得不同了。從原本總是批判、易怒,容易不滿足與不開心的狀態,慢慢地變得開放,讓她能看見對方更多的好、欣賞對方,也開始能感謝對方的付出。她自己也慢慢地褪下盔甲,接納心中的幸福與被愛的感受,好好享受愛與被愛的狀態。
 
當女兒能退出三角關係,進而療癒自己與父母的關係,就能療癒自己的親密關係。
 
親愛的,這就是如何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中,看懂自己是怎麼被上一代的關係模式影響。這個女兒的「孝順」是有意識與無意識的結合運作:有意識地看見「我不要跟母親一樣」,要比母親幸福、贏過母親,要像制衡父親一樣征服男人,因此一直在關係中打仗,導致自己難以與伴侶真正地親近;在無意識中,則和父母同步並深刻連結,因而想在行為上對父母表示忠誠。當父母不曾真正地幸福時,孩子總會做出某些事情來讓自己也不幸福,達到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中孝順父母的一致性,讓自己不致於背棄父母。
 
當你在關係中處得不好,或是親密關係不斷破裂,你會自然而然地回到家裡繼續當孩子,這也是一種無意識的運作。當你擁有舒服的關係,你就不會需要父母;但當你有著糟糕的關係,你就會需要回家繼續當父母的孩子,繼續調節父母的婚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