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滿額折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淡藍色的小圓點(下):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9037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本書獲美國亞馬遜 4.5 顆星評價!
★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強力推薦!
★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強力推薦!
★ 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先生、作家小野先生聯合推薦!

● 淡藍色的小圓點是指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的點上從旅行者號船上拍攝的地球。當然,在那個距離上,地球幾乎看不清楚,一個非常小的,不起眼的,淡藍色的點,在無數數十億其他不起眼的光點中。然而,我們所知道的所有歷史,文明和文化都發生在那一點上。

● 淡藍色小圓點是外星人研究權威暨普立茲獎得主卡爾.沙岡博士,繼暢銷書《宇宙的奧祕》後最新力作,寫於他與癌症作鬥爭並在他去世後出版。

● 「隔壁有一個新世界。我們知道如何到達那裡。人們會凝視起來,努力在他們的天空中找到那個小藍點。他們會因為它的模糊和脆弱而更愛它。」
――卡爾.沙根(Carl Sagan)

● 「整個地球只是一個點,而我們所居住的地方僅是這個小點上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落。」
――馬可.奧勒利烏斯(MARCUS AURELIUS,ROMAN EMPEROR),羅馬哲學家皇帝

● 「整個地球的周圍,對我們來說是無盡頭的,可是所有天文學家都一致告訴我們,比起這偉大的宇宙來說,地球真的只像一個小點。 」
――阿米安奴.馬色尼奴(Ammianus Marcellinus),羅馬帝國最後一位史學家


古老的人類從仰首望天,學會了觀天象,企圖躲避人世的吉兇;現在,到試管裡的基因培育出新品種,人類角色的界線模糊了。新的,它的未來是樂觀或悲觀,總是關心的焦點;拓展的,它向外延伸我們的視野,描繪出的遠景是誘人的還是駭人?
地球是宇宙闇處浮出的一個淡藍色的小圓點,我們必須珍惜她,因為她是我們已知的唯一的家,但我們必須繼續旅行,為了在銀河的彼岸創造新故鄉.......我們大家都正在共同毀滅這顆很容易受傷的行星──正當科技已經開始威脅我們僅有的這個世界,使得它不適合居住,我們及時發現了這種見解。展望未來人類的生存前途,最重要的中心要素仍在遠離地球,在遙遠的漫漫太空中尋訪另一個家,這會是人類繼續生存的唯一出路。也許,是該上路的時候了!

【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
長久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是觀星族。他們常常凝視星空,不但從星空的變化引發了許多哲思:
更從其中累積了求生存的知識,甚至用來預卜君王的吉凶。近幾十年來人類探測過的太空世界更是我們的祖先不能想像的。但是,為什麼我們要到太空去?因為生命總是在尋找生命。太空探險是人類好奇心的極致,也把國際武器競賽轉變成國際合作,成為能幫助我們的積極力量。而如果地球有一天毀減,太空也將是人類生存的希望。

更令人震撼的是,也更切身的是,太空探險讓我們首次看到我們居住的地球,讓我們體悟到:我們他必須珍惜這個在宇宙闇處浮沉的蒼藍小點,因為她是我們已知的唯一的家。

行星際科學家卡爾.沙根博士,繼他的暢銷科學著作 《宇宙的奧秘》(Cosmos)之後,再次以他最擅長的 說故事的本領,把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人類對太空的探險史,火星或其他行星上是否有生物,人類是否能在太空中尋找到新的故鄉,以及要如何實現,都以充滿哲思、詳盡而生動的筆法――說明,並且配以精彩難得的照片,對我們的知識和精神層面都有不可思議的影響。現在,每個讀者都可以在沙根博士的帶領下,繼續太空的旅程……


各界推薦:

「在宇宙中,已故的天文學家卡爾.沙根將目光投向宇宙的神秘之謎,並讓全世界數百萬人都能看到它。現在,在這部令人驚嘆的續集中,沙根完成了他在時空中的革命性旅程。未來的世代將回顧我們的時代,因為人類最終闖入一個全新的前沿空間。在淡藍色的小圓點一書中,沙根追踪我們發射到宇宙中的引人入勝的歷史,並評估我們前進到我們自己的太陽系和遙遠星系之外的未來。對沙根來說,探索和最終解決其他世界既不是幻想也不是奢侈,而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 讓讀者遠遠超越的宇宙,沙根認為是人類在星空中的未來。」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天文是最古老的學問,原來就是以講故事開始,時至今日,它已發展成一門嚴謹的科學。但是,宇宙的起源,星球的終局,還是最會引起「一般人」好奇想聽的故事。怎樣把這些科學的智識,像講故事一樣講給「一般人」聽,是一種藝術。卡爾.沙根是一位出色的專業天文學家,但他更是今天世界上最會講天文故事的人。他拍攝的科普電視和出版的科普叢書,妙筆生花 妙語如珠,給他帶來名利雙收。《淡藍色的小圓點:尋找人類未來新願景》,是他另一部新作,譯者丘宏義博士,和卡爾.沙根是康乃爾的先後同學,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天文學家,譯筆忠實而流暢。謹鄭重向讀者推薦本書。」
――沈君山,清華大學校長

「當全世界的人類都開始流行說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時,卡爾•沙根卻提出『人類的希望就是遠離地球』 這樣的驚人之語。這本書一再提醒人類不要目光如豆。胸狹窄、志得意滿,應該把星際探險當成是人類長遠未來的出路。在尚未到達新的宇宙之前,人類也因研究其他星球的種種知識而更加瞭解地球本身的潛在危機,翻讀《淡藍色的小圓點》,使我對人類的存在有了更開闊、更謙卑的心情,對人生也肴更深刻的看法。」
――小野

「動人…令人難忘…深具啟發性…也許是卡爾•沙根的最佳作品。」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作者簡介

卡爾•沙根 (Carl Sagan)

卡爾•沙根是康奈爾大學天文學和空間科學教授、鄧肯講座天文暨太空科學教授和康乃爾大學星際研究實驗室主任。他在Mariner、Viking和Voyager航天器探險隊中扮演了主角,為此他獲得了美國宇航局的特殊科學成就獎章。因其對科學、文學、教育和環境保護的貢獻而獲得了普立茲獎和國家科學院、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最高獎項以及許多其他獎項。暢銷名著《宇宙的奧祕》,曾長踞紐約時報排行榜七十週之久,成為最暢銷的科學書。《宇宙的奧祕》(伴隨著他的同名艾美獎和皮博迪獎獲獎電視連續劇)是用英語出版的暢銷科學著作,他的暢銷小說“聯繫”被改編成了一部重要的電影。國家科學基金會向沙根博士授予他們最高榮譽的遺腹獎,宣稱他的“研究改變了行星科學...他給人類的禮物是無限的。“


智慧的開端――沈君山

好奇是智慧的泉源,而「天」就是人最早的好奇對象。星空永恆存在,但無可觸摸,它似有規律似無規律的變化,在在引起人的想像,從嬰兄在搖籃裡,被推出來看晚間閃爍的星星,激發起他第一次的好奇開始,這好奇一直在他奔忙的一生中延續下來,到得人生旅途的另一端,重新獲得閒暇的時候,羅扇流螢,遙視星空,牛郎識女的故事,又會重新從回憶裡浮現出來。
天文是最古老的學問,原來就是以講故事開始,時至今日,它已發展成一門嚴謹的科學。但是,宇宙的起源,星球的終局,還是最會引起「一般人」好奇想聽的故事。怎樣把這些科學的智識,像講故事一樣講給「一般人」聽,是一種藝術。卡爾.沙根(Carl Sagan)是一位出色的專業天文學家,但他更是今天世界上最會講天文故事的人。他拍攝的科普電視和出版的科普叢書,妙筆生花,妙語如珠,給他帶來名利雙收。《預約新宇宙──為人類尋找新天地》是他另一部新作,譯者丘宏義博士,和卡爾.沙根是康乃爾的先後同學,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天文學家,譯筆忠實而流暢。謹鄭重向讀者推薦本書。


譯序
求智的火炬――丘宏義

小時候寫作文,有一個幾乎萬能的破題:「夫人生於世……」(「夫」是聯結詞,不是「夫人」生於世)。不論什麼作文題目,以「夫人生於世……」開始後,不論任何青紅皂白的內容大致都可以接得下去。這破題之萬能,在於幾乎全人類的文化都關心這個「夫人生於世」的問題,自原始到現在的宗教、政治、經濟、文學音樂、藝術、哲學,以及各行各業都以這個問題為中心。從表面上看來,關心人的成分最少的也許是科學。一提起科學家,就令人想起那些穿白袍在實驗室中的「科學怪人」,或是心不在焉只埋頭於公式中的古怪老頭們。可是,科學家不是不關心「夫人生於世」這個問題。科學家對人的關心開始於「夫人生於世」的這個「世」,瞭解了這個「世」之後,再回來告訴人們,可以如何改善生活,如何避免災禍。從小的方面來說,預防或醫治疾病,增加食物產量使人不致餓死,從大的方面來說──如本書後面數章所寫的──如何避免人類被大自然的大災劫滅種。這種大災劫在六千五百萬年前就已經發生過了,當時一枚直徑十公里大小的小行星撞上地球,使得大到百餘噸重的恐龍都絕了跡,滅了種。此外,科學家要人們自己檢點一些,不要隨意糟蹋環境,毀了臭氧層,或者造成不可收拾的溫室效應。(如果要知道臭氧層及溫室效應是什麼,或有什麼危險,請繼續看完本書。)

開啟科學觀
可是人是自大的動物。我想每個人都有這種經驗,就是同某人講理,覺得這個人不肯聽,「說不通」。不是說不通,而是這個人的「自我中心」意識大得很,或有自私的理由,不肯接受他人的意見。歷史上這種例子多得很。本書第一章到第四章就提到一個「說不通」的例子。我想現在沒有人會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了,可是四百年前,就有人因此受到迫害。本書第四章提到的伽利略還算是幸運的了,只有被迫懺悔,終身被軟禁。和他幾乎同一時期的布魯諾(Giordani Bruno)就沒有那麼幸運。他鼓吹每一枚星都是一個太陽的學說,在一六○○年被教會在羅馬城中當眾燒死(現在他被燒死的地方立有他的銅像)。到現在,西方還認為伽利略這案子是千古遺恨的「文字獄」,遺恨直到一九九二年時,天主教教皇還對這案子作道歉性的辯白。
在一四○○年起,因為教會發動的一連串「十字軍東征」失敗後,歐洲教權開始衰微,伽利略等人的出現是很自然的事。在教權統治下的歐洲,有點像中國大陸發生過的文化大革命,在思想方面有著極端且不合理的箝制,不同的是,當時教會用了酷刑來逼人服從。(這些刑具在博物館中還看得到,當時最可怕的是處於西班牙的宗教法庭。現在提起西班牙宗教法庭,還有人談虎色變。)中國則是在文化大革命時用了種種精神上的虐待代替酷刑。伽利略等人出現前後的一段時代,歐洲人開始從盲目的崇信宗教,變成尋求「人生於世」的真諦。這時文學、藝術、音樂、哲學及政治都朝「人文」方面大幅發展,促成了文藝復興運動。閒始放棄了基督教聖經中的「科學觀」,科學因而發達起來
十七、十八世紀中,有一連串的智識分子自發的思想改革運動──如人文主義及歷史上很重要的啟蒙運動。當然這些運動遭遇了許多的反對,可是仍然持續不輟。到現在有此〈反對的力量仍然存在(見本書第四章)。這些反對力量並沒有完全摧毀,世界上各國普遍都有──美國、中東、日本、歐洲,當然 中國也不例外。
不管歷史學家怎麼說,我認為現代的中國──包括臺灣──正處於一個不尋常的時代,相當於歐洲啟蒙時代的中末期。如果只從明朝算起,中國的明清兩代都是閉關自守、狂妄自大的朝代,相當於西方的黑暗時期。在這段時期中,中國的一切思想都已經定型到不變的基本教義派孔孟思想。在西方,文藝復興興起,是因為十字軍東征失敗,可是中國閉關自守的結束,來自外加的軍事力量。在這一點,西方比起中國來要幸運得多,因為在西方的文藝復興這段時期內,除了歐洲國與國之間的爭戰外,並沒有外來的敵人。而正當中國要改革自己的文化時(清末到二次大戰結束),卻有外敵人侵。中國的啟蒙運動可以說是開始於五四運動。因為外敵人侵,這個運動受到的擾亂很大,甚至可以說完全停頓了。二次大戰後,這個啟蒙運動又受到了內亂的影響而沒有積極進行。一直等到相當於西班牙宗教法庭的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才可以說這個啟蒙運動又再次開始。可是,當年開創中國啟蒙運動的創始人去世已久,現在的啟蒙運動等於在吸收西方文化,尤其是如何發展商業文化,也和當年五四運動的性質不同。也許這一代人根本就缺乏認為現在是一個啟蒙時代的觀念。唯一可以說的是,那些「衛道復古」的人士大都也已去世,基本教義派的馬克思主義信徒極少了,共產主義可說名存實亡,因此幾乎沒有阻力了。可是,阻力消失了,卻也沒有刺激新思考的因素。因此,在中國(及臺灣),除了科學工技以外,中國在文學、 藝術、音樂方面都還相當落後,相對地比科學工技還要落後。舊的逐漸衰微,可是新的形象還沒有建立,可以說還在摸索中。舉例:還沒有一位像現代美國作曲家柯普倫(Aaron Copland)能把中國文化民族意識表達出來的世界級作曲家,沒有一位像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或俄國的巴斯坦奈克(Boris Pasternak),同等級的、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能表達中國人的問題或政治上煩惱的文學作家;也沒有一位像梵谷(Van Gogh)、馬蒂斯(Matisse)、狄加(Degas)等能獨創有中國特殊風格的世界級藝術家。對這個空檔可以有兩種看法:可以自嘆,真是不行啊;也可以說:這是絕無僅有的好機會,正可以開創一條康莊大道。我知道許多西方人對中國這個時代心存羨慕。因此我說中國目前所在的時代是一個絕無僅有的特殊時代:可以創出前無古人的新創作,也可以一直「混」下去,繼續落後的生活。可是,現在西方人對中國的冀望很高。本書作者在第十八章中預料,即使中國的經濟只是平凡的成長而不是現在冪數式(即每過數年加一倍)的成長,到了二十一世紀中葉,中國將在太空探險上占牛耳的地位。我覺得,能活到二十一世紀中葉的年輕讀者一定要牢牢記住自己在未來會有哪些機會,能創造什麼來。

目次

目錄
第十三章 太陽神的禮物
第十四章 探測其他的行星,保護地球行星
第十五章 奇境世界的大門開了
第十六章 越天有奇術
第十七章 例行的行星際暴力行為
第十八章 卡馬林那的沼澤
第十九章 改造行星
第二十章 黑暗
第二十一章 上天去
第二十二章 踮了腳尖穿過銀河系
圖片說明

書摘/試閱

太陽神的禮物

這是一個七月悶熱的夜晚。你躺在扶手椅上睡著了。突然,你驚醒,忘了身在何處。電視機還是開著的,可是沒有聲音。你絞盡腦汁,想瞭解在電視螢幕上你看到的是什麼。兩個鬼影似的身影,穿了連身的白工作服。戴了頭盔,在一個漆黑的天空下柔柔地跳舞。他們笨拙地跳起,踢出一些幾乎看不到的沙塵。可是有點不對勁。雖然他們跳上去也再掉下來,可是掉得太慢了,在空中的時聞太久了。他們動作雖然笨拙,可是有一點像在飛。你揉揉眼睛,再看一眼,這個似夢境的景色還在眼前。
在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日,太陽神十一號登陸月球時發生的所有事件中,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這些事都不像真的。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及拔玆•阿爾丁(Buzz Aldin)在這灰色多塵的月球表面,地球隱約地在背景上出現,邁可•可林斯(Michael Collins)在月球自
己的衛月上,繞著月球,徹夜不眠地守衛著。這真是一項驚人的技術成就以及美國的一大成功,同意。說太空人在這次探險中向世界誇示了敢向死神挑戰的無畏精神,也同意。當阿姆斯壯剛踏上月球的土壤時,他說這是全人類歷史性的一大步,也同意。可是如果你把任務控制中心和寧靜海之間這段穿插進來的枝節把慎思而俗氣及例行式的、嘰嘰喳喳的喋喋語聲關掉,再看那黑白的電視景象,你就瞥到了人類已經進人虛幻和傳奇的境域。
人類很早就知道有月球了。當我們的祖先從樹上下來,學會用兩條腿走路,走到大草原時,第一次學會用工具,用火,發明農業,開始建造城市,開墾地球時,它早就在那兒,一直在那兒。民間故事傳說及民歌不停地讚美、歌頌月球和愛情的密切關係。曆書上的「月」字及星期一(Monday)這兩個詞都從月球來的。從月漸滿到漸虧―從新月到滿月,再到新彎月再到月朔,被人用來做為一種死而復活的隱喻。月和婦女排卵期有關,實際上排卵週期和一月的長短幾乎相同。婦女的經期在英文中是menstruation。(字源是拉丁字mensis ,即月的意思,也是量度的意思。中國更明顯地把它叫做月經或月事。)西方盛傳在月光下睡著的人會得精神病,會發瘋;因而引導出英文的精神病人或瘋子lunatic這個字(按:英文的「月球的」這個形容詞是lunar)按照波斯傳說,有人去問一位宰相級的高官,是太陽有用呢,還是月球有用?「月球,」他回答。「因為太陽在白天照耀,而白天已經有光。」(即,月球在沒有光的時候照耀,有點雪中送炭的意思。)特別是當我們在戶外生活時,月球是我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雖然它是摸不著,碰不到的。
月球是不可能達到目的或事物的一種隱喻。人們一直說:「你不如去把月球要來。」或「你要做成這件事的可能性,就和要飛去月球一樣的不可能。」在人類歷史中,我們對月球究竟是什麼,一點概念都沒有。是神呢?還是一個物體?看上去不像是很遠的東西,好像很近 一個盤子大小的束西,掛在我們頭上不遠的地方。古希臘的哲學家一直在爭論這個命題:「月球就和它看上去的一樣大。」(這麼一句話就表示他們沒有搞懂,角大小和實際的長短大小截然不同。) 只有奇人,甚至於可以說是畸形人,才會想到「要在月球上行走」。借一個長梯爬上天去把月亮摘來,或者坐在一隻大鵬烏的背上 ,由大鵬烏把我們飛上天去把月球摘下來,聽起來還是比較合理。有不少神話傳說中就有做過這類事的英雄。(譯者按:中國的嫦娥不也飛去月球嗎?)
一直到數世紀前人們才改了觀念,把月球視同一個天上的「地方」,距離地球約三十八萬公里。在短短一眨眼的時問中,我們就從最早對月球的誤解進步到能在月球上走路,開了小車兜風。我們學會計算物體在太空中怎麼運行;學會了把空氣壓縮,提煉出液態氧;發明了大火箭、遙感勘測的通訊方法,可靠的電子儀器及配件,慣性導航系統,及其他許多技術。然後我們就航天去月球了 。
我很幸運能參與太陽神計畫。可是我不會責怪那些把整個太陽神計畫及其成就,看成好萊塢製片場中偽造出的一件偉大成就的人。在羅馬帝國後期,異教徒曾經攻擊基督徒的信仰教條,如耶穌基督的遺體上了天,以及他們預言死了的人有一天會再復活―因為「重力」會把所有的血肉之軀拉下地來。聖奧古斯丁反駁說:「如果人有技巧把會沉在水裡的金屬製成可以在水上浮的船……難道就不能相信,上帝有一種祕法,把這些地球上的大眾『從把他們被束縛在地球上的鏈鎖中』解放出來?」要說有一天,人們自己想出一個方法,能把自己從束縛他們在地球上的重力鏈鎖中解放出來,更讓人難以置信,這話遠超過當時人們的想像力了。可是,一千五百年後,我們真的自己把自己從重力的栓桔中解放出來了。
這個成就誘導出一種混雜著敬畏和焦慮的心理。有人就聯想到基督教聖經的巴別塔的故事。有些人,包括基本教義派的正統回教徒認為踏上月球的土地是魯莽、褻漬聖神的事。也有許多人歡迎,認為這是歷史上的轉捩點。
月球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了。一九六九年七月起,有十二個人,都是美國人,都在嘎扎嘎扎、充滿隕石坑口的、古老的已硬化的灰岩漿上,走過那一蹦一跳的、被他們命名為「月球漫步」的步子。可是自一九七二年後,就沒有其他國家跟隨美國去月球探險。真的,自從那輝煌的太陽神時代後,除了在低地球軌道外,就沒有人去過太陽系任何其他的地方。就像一位牙牙學步的嬰兒,學走幾步後,就退縮回來,緊抓住媽媽的裙邊,不敢放手。
曾經有好幾年,我們在太陽系內翱翔。然後我們就趕不及似地回來。為什麼?發生了什麼事?太陽神任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一九六一年五月二十五日,美國當時的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向參眾院兩議院作國是演說,演說的題目是「國家的緊迫需要」。太陽神太空計畫就是在這演說中發動的。這演說的範疇和其膽大的精神使我目眩神搖。我們要用還沒有設計出來的火箭,用還沒有構想到的合金,用還沒有想出來的太空導航和兩艘太空船在太空中互靠的方法,把人送到一個不熟悉的世界。不是預習,不是送自動化機器人,而是送活生生的人上去,還要把他安全地接回地球,而且要在一九六○年代中做到!這個自信心極強的宣誓還是在美國有第一位在軌道上運行的太空人之前宣布的!
以當時一位剛出爐的博士的我,很單純地以為,這去月球的中心目的是科學的探討。可是這位總統並沒有談到月球的起源,連要把月球表面的岩石等樣品帶回來做分析研究這事都一字不提。他唯一的目的及關心的,就是把一些人送去月球再把他們安全地接回來。這是一種作勢,因為後來他的科學顧問傑羅姆.威生(Jerome Wiesner)告訴我,他和甘迺迪總統定了一個君子協定:如果甘迺迪總統不提太陽神計畫的目的是科學的研討,他就會支持這計畫。如果送人去月球的目的不是科學,那麼目的是什麼?
後來有別人告訴我,太陽神計畫是一種政治手腕。這聽起來就比較對勁了。如果蘇聯在太空方面的成就比美國高,美國在這方面就會缺乏「國家的活力」,世界上的不結盟國家會向蘇聯靠攏。為什麼?我想不通。美國在科技的任何一方面都比蘇聯要強,世界上的經濟、軍事、包括……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