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守著臺灣守著歷史系列I:林鐘雄經濟論文集
滿額折

守著臺灣守著歷史系列I:林鐘雄經濟論文集

定  價:NT$ 1200 元
優惠價:90108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19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3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一個讀書人的一生,林鐘雄伴隨臺灣經濟起飛轉型
他書生報國一隻筆,守著臺灣,守著歷史
-彭百顯


林鐘雄老師是一位真正的經濟學家,他的一生辛勤耕耘著經濟相關方面,以社會知識份子或改革者的身分,追求更遠大理想的抱負於經濟專業領域,貢獻所長於臺灣。他關懷臺灣,在許多重大的社會公共議題上,提供見解建立體制,推行政策,改善經濟資源配置,釋放經濟要素活力,促進經濟成長,穩定物價,並提昇經濟公平、社會正義;在這些領域的政策辯論中,林鐘雄老師勤勉守護臺灣經濟,留下許多嘔心瀝血的著作,可說是於當代供作臺灣經濟發展前進的墊腳石。讀者可以發現,本書主要的內涵即在呈現這方而的價值:臺灣經濟史上的歷史意義。

此兩大系列書是林鐘雄老師除大學教科書、專書以及委託研究專題之外,由其所遺留相關論述彙集而成的重要著作,是觀察當代臺灣社會經濟變遷的重要參考文獻,也是研究臺灣20世紀下半葉經濟發展史和經濟思想史的重要一環。

系列I是經濟論文集,包括總體經濟與個體經濟領域,論述內容依性質再區分為歐美經濟思潮、臺灣經濟變局思路、經濟環境及國際衝擊、經濟情勢及展望、經濟發展、經濟問題及經濟政策等七個單元。

本系列書之論述皆與臺灣經濟社會的進展有關,這是一部主要以林鐘雄之時代(1960一1990年代)對當時臺灣經濟發展過程觀察論述的著作。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林鐘雄(1938-2006)
林鐘雄獨鍾《約翰・克里斯多夫》,他所著的《貨幣銀行學》與《經濟學》中,每一章皆擷取了《約翰・克里斯多夫》片段佳句作為前言,文句中既滌蕩了年輕學子正在滋長的心靈,從中亦透露出他深厚的人文氣息。在嚴肅的經濟理論之前,也許林鐘雄教授要告訴我們的,還有更多。
林鐘雄曾服務政府、學界,金融業,投注研究政策措施的幕後協助改革,領導財政部金融研究小組致力金融自由化,推動金融市場運作機制。極力推動經濟現代化,建言無數。他執教鞭四十年,桃李成群,培育出許多臺灣經濟金融菁英;晚期進入玉山銀行為首任董事長,並為中央銀行理事、常務理事,總統府國策顧問,創辦臺灣智庫,及擔任臺灣財務金融學會理事長、臺灣經濟學會理事長、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

編者簡介
彭百顯
開南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
文化大學銀行系兼系主任
中興大學及文化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財政部金融研究小組研究員
臺灣省合作金庫高級專員、調查研究室副主任
立法委員(第1、2、3屆)
南投縣縣長
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李登輝民主協會秘書長
《民報》社長
臺銀綜合證券(股)公司獨立董事
臺灣銀行(股)公司獨立董事
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總編輯序】
守著臺灣.守著歷史
林鐘雄勤勉耕耘一生的寫照
林鐘雄(1938 -2006)老師離開我們已經12年了,我們都很懷念他。
《林鐘雄經濟論文集》及《林鐘雄金融論文集》的出版也慢了十餘年,這十多年來,我們心中總像有一顆石頭存在著負擔不能釋懷。如今,終於隨著林鐘雄論文集的堂堂上市,總算也能告慰林鐘雄老師在天之靈,心裡沉重的感覺也總算能夠放了下來。
林鐘雄論文集的出版的確是件繁雜浩大的編輯工程,我們著實費了好些心血與時間。雖然林師母表示可以放棄,然而,基於臺灣經濟之發展歷程的客觀意義及價值的認知,我們依然按部就班,逐次完成各階段的工作,直到本書在臺灣社會與大家見面。我們畢竟呈現林鐘雄老師他一生為臺灣經濟社會進展轉型的貢獻,也讓後來的學子在臺灣經濟發展與經濟思想之研究這個領域方面,方便型塑林鐘雄的真正形象。
在此,我也簡單交代一些總編輯的話,並為本論文集之書名為什麼定為「守著臺灣.守著歷史」說幾句話。
近二、三百年人類文明的演進,除了科學家在技術進步的貢獻之外,經濟學家的竄起也是其中一項驚人的角色,尤其在經濟社會方面。
18世紀以降,古典經濟學家一直是經濟學思潮的正統,特別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源流,更是這門學問的核心人物;他們型塑了經濟學家特殊而偉大的社會形象:推動人類經濟文明進步的貢獻者。經濟學家們在他們生活的年代,用他們的思考引導當時的人們包括領政當局和社會採行適當的作為,以解決經濟上的問題,讓社會更進步,人們生活更幸福。他們長期來的付出與為理念的堅持,歷史證明,他們終於贏得今日人類社會對經濟學家的尊崇;而經濟學家的徒子徒孫也享受這樣的香火,並延續這樣的精神,仍然為人類的經濟文明進步不斷地在崗位上貢獻生命的價值。
林鐘雄就是這樣時代背景中的一位經濟學家,在臺灣為她的經濟進步社會,付出一生的智慧。
在林鐘雄成長那個年代,臺灣仍是官方意識型態(ideology)濃厚的威權社會,然而,由於戰後「美蘇全球冷戰」策略,兩岸關係臺灣偏向「反共」,因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上禁止一般流通,西方自由主義經濟學遂成為臺灣民間社會的主流顯學;雖然如此,自由經濟在當時仍然不是臺灣經濟發展的核心價值,政經決策當局執行的黨國資本主義則是最高指導原則;這對一位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而言,根本很難發揮所長,往往只能終其所長終老於學堂春風化雨。不過,他勤於著作,重心用於評析經濟局勢與臺灣發展關係,直至終老,其論述盡是反映當代的臺灣經濟變遷過程,皆在邁向自由國度的紀錄史;一部臺灣經濟由黨國資本體制束縛過渡到自由經濟現代化轉折的歷史觀察及智慧貢獻。守著臺灣,守著歷史。這正是林鐘雄用其一生,以經濟守護臺灣,並以他的生命熱誠,終其一生堅守自由社會的理想的寫照。
在複雜難解的社會議題與政治環境,經濟學家深知經濟學抉擇取捨(trade -off)的本質,以及理論模型(theory model)的假設檢驗推演,在抽象理想與實際現象之間,在簡單化與複雜性之間,在最適與次佳之間…等等的探索;因此,經濟學家雖然執著於經濟學之信念,但在抱負與謙遜之間,許多經濟學家在實踐理想目標上必定無疑相當謙遜,自然地,謙遜讓經濟學成為社會科學整體整合中成效較為卓著;故而謙遜也就形成為經濟學家人格特質中一項美德。身為經濟學家之林,林鐘雄之治學、為人處世,一向謙虛為懷正是他的社會印象。
總之,林鐘雄是一位真正的經濟學家。他的一生辛勤耕耘經濟,都為臺灣這片土地及人民。和許多歷史上傑出的經濟學家沒有不同,能夠以社會知識份子或社會改革者的身分,追求更遠大理想的抱負於經濟專業領域,貢獻所長於臺灣。他一生關懷臺灣,在許多社會重大的公共議題,提供見解建立體制、推行政策,藉以改善經濟資源配置,釋放經濟要素活力,促進經濟成長,穩定物價,並提昇經濟公平、社會正義;在這些領域的政策辯論中,林鐘雄勤勉守護臺灣經濟,奉獻一生,留下許多嘔心瀝血之著作,於當代供作臺灣經濟發展前進的墊腳石,扶持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有識者應可以發現,本書主要的內涵即在呈現這方面的價值:臺灣經濟史上之歷史意義。
這兩大系列書是林鐘雄除大學教科書、專書以及委託研究專題之外,由其所遺留相關論述彙輯而成他留給臺灣最重要的著作,是觀察當代臺灣社會經濟變遷的重要參考文獻,也是研究臺灣經濟發展史、經濟思想史20 下半世紀時空的重要一環。我們認為甚具意義且不可或缺,所以費心費時地將它編輯完成並出版,以補實這段期間之經濟發展過程之見證。
這兩大系列書儲存林鐘雄以生命與臺灣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歷史檔案,即反映林鐘雄經濟學專業的兩大領域:系列Ⅰ是經濟論文集,包括總體經濟與個體經濟領域,論述內容依性質再區分為歐美經濟思潮、臺灣經濟變局思路、經濟環境及國際衝擊、經濟情勢及展望、經濟發展、經濟問題及經濟政策等七個單元,以便於查覽閱讀。系列Ⅱ是金融論文集,包括貨幣經濟領域以及專題研析,論述內容之性質再區分為貨幣思潮:理論與政策、貨幣學派:弗利德曼、金融環境與金融情勢、金融體制與金融市場、利率與貨幣政策、匯率與外匯問題等六個單元;而專題研析係蒐錄林鐘雄過去未曾發表之有關「貨幣與物價」之一篇專題論述。最後,為緬懷林鐘雄教授,特擇錄紀念文一篇,另並彙輯其一生之著作要覽,置於論文集之附錄(系列Ⅱ),備供參考及查閱。
本書之全部論述皆與臺灣經濟社會之進展有關,這是一部主要以林鐘雄之時代(1960 -1990 年代)對當時臺灣經濟發展過程觀察論述的總存檔。
總編輯 彭百顯 謹識
2018 年9 月10 日

目次

林鐘雄論文集I 經濟論文集 目錄
■【總編輯序】守著臺灣.守著歷史 —
林鐘雄勤勉耕耘一生的寫照/ 4
■ 林鐘雄生平紀要/ 8
一、歐美經濟思潮 18
■ 從弗利曼反凱因斯學派的經濟思想 . 19
推論國際經濟情勢的演變(1970.5 及1970.6)
■《政治與經濟成長階段》評介(1972.10) 48
■ 凱因斯經濟學的重建(1972.12 及1973.1) . 57
■ 新經濟學與1960 年代的美國經濟(1976.6) . 81
■ 當代經濟思潮(1982.6) 113
■ 實證經濟學與規範經濟學之區別 ( 譯) 121
(1982.9 及1982.10)
■ 近代初期歐洲經濟發展之研究(1983.1 及1983.4) 152
■ 近代重商主義之研究(1986.3 及1986.4) 207
■ 凱因斯經濟思想再出發(1996.12.2 及12.3) . 236
二、臺灣經濟變局思路 . 242
■ 經濟自立自強之道(1971.12) 243
■ 經濟上的莊敬自強處變不驚之道(1972.1.4) . 252
■ 談加強國民儲蓄(1972.2) 260
■ 擺脫初級經濟羈絆 放棄出口第一觀念(1973.2.26) 269
■ 邁向經濟自強的新時代(1979.1.1) . 272
■ 因應非常局勢的財經措施原則(1979.2) 278
■ 聯合獨佔問題及其解決辦法(1979.6) . 283
■ 明日大國的誘惑(1979.8.11) . 288
■ 向工業國家邁進(1979.9.1) . 292
■ 錢多的煩惱 — 我國的經濟問題與展望(1986.8) 296
■ 調整觀念因應經濟變化的新挑戰(1988.1.10) . 306
■ 經濟成就下的煩惱(1988.1.14) . 311
■ 全國經濟會議的感想(1991.12.10) 314
■ 工業發展過程與資金動員(1996.1 及1996.2) . 317
■ 經濟日報與我 — 體味成長的喜悅(1997.4.5) . 341
■ 迎接不確定性的年份(1999.1) 343
■ 財富不會憑空掉下來(1999.1) 347
■ 經濟不確定性下的新機會(1999.3) . . . . . . . . . . . 349
■ 從競爭觀點談論經濟秩序問題(1999.5) . 352
■ 反恐戰爭難了 景氣幾時回春?(2001.10.9) 356
三、經濟環境及國際衝擊 362
■ 國際經濟危機(1973.5) 363
■ 邁向開發國家的新經濟環境(1974.10.31) 372
■ 論美國新經濟方案及對我國的影響(1975.1.21) 377
■ 新石油危機和臺灣經濟的未來(1975.8) . 384
■ 石油漲價之經濟影響的初步分析(1975.9.28) . 392
■ 論卡特的經濟政策主張(1976.7.18 及7.19) . 397
■ 國際石油問題與我國的因應措施(1977.1.1) . 406
■ 從經濟建設六年計劃論我國新經濟環境(1977.1) 413
■ 談石油價格逐步溫和上漲的新趨向(1978.7.1) . 420
■ 波昂經濟會議的成就與意義(1978.7.19) . 425
■ 油價波動對我國經濟的衝擊(1979.5.22) . 430
■ 新國際油價的經濟衝擊(1979.6.30) . 435
■ 初評卡特政府的新經濟政策(1980.3.18) . 440
■ 七國會議對我國經濟的影響(1980.6.26) . 445
■ 世界經濟問題的本質(1981.5.3) . 450
■ 當前大陸經濟情勢分析及未來展望(1995.3) . 458
■ 回應世界經濟大恐慌是大難題(1998.11) 470
四、經濟情勢及展望 . 474
■ 上半年對外貿易分析(1966.8) 475
■ 國內的物價為什麼會上漲?(1973.3) . 483
■ 向新經濟情勢挑戰(1975.1.2) . 492
■ 從上半年的貿易統計論當前的經濟景氣(1975.7.14) 501
■ 新年我國經濟情勢之展望(1976.1) . . . . . . . . . . . 507
■ 對外貿易減退之原因及其對策(1976.1) . 512
■ 我國新經濟情勢及其因應原則(1979.11.24) 517
■ 歲末談明年我國經濟動向(1979.12.29) 521
■ 1980 年代我國經濟的展望(1980.2) 525
■ 當前經濟不景氣的成因與對策(1981.12) 531
■ 我國財經展望(1982.2) 542
■ 當前臺灣的經濟情勢(1982.2) 551
■ 為經濟復甦把脈(1982.11) 562
■ 當前臺灣經濟情勢與未來發展(1983.1) . 568
■ 國內外景氣復甦以後的經濟形勢(1984.1) . 574
■ 一年來的我國經濟(1985.12) 579
■ 當前經濟情勢分析(1985.12) 589
■ 匯率、物價與景氣循環(1986.12) 598
■ 1940 年代的臺灣經濟(1998.2) 609
■ 1999 新年經濟展望(1999.1.2) . . . . . . . . . . . . . . 628
五、經濟發展 . 630
■ 臺灣之鋁工業(1965.9) 631
■ 臺灣對外貿易的檢討(1966 年)(1967.4) 653
■ 臺灣經濟結構與貿易地區之變動(1967.8) . 663
■ 今後臺灣經濟發展的途徑(1967.10) 678
■ 從國際收支論臺灣的經濟發展(1968.11) 685
■ 1970 年代臺灣經濟發展的方向(1971.1.1) . 699
■ 農業開發的方向(1971.11) 709
■ 總體經濟發展芻議(1972.1) 716
■ 談教育與人力開發(1972.4) 725
■ 邁向富裕的經濟社會(1972.5) 732
■ 節約消費與經濟發展(1976.5.30) . 739
■ 經濟發展財富累積和制度調整(1979.10.6) . 745
■ 我國經濟發展的展望(1979.11) 750
■ 徘徊在十字路口的臺灣經濟(1982.12) 756
■ 當前臺灣經濟的轉捩點 — 770
投資意願的起落與成敗(1985.12)
■ 臺灣對外投資與亞太經貿互動關係之展望(1996.7) 776
■ 科技進步與經濟展望(1996.12) 790
六、經濟問題 . 802
■ 臺灣經濟發展的問題(1971.1) 803
■ 經濟安定問題(1971.10) 807
■ 對當前經濟問題的另一種看法 . 814
(1973.2.8 及1973.2.9)
■ 今後臺灣經濟發展上的幾項問題(1973.10) 828
■ 走向均富社會的幾個經濟問題(1974.1.1) . 834
■ 臺灣在工業及經濟發展下所產生的社會問題 841
(1974.11)
■ 經濟轉變期的經濟問題(1976.1.14) . 862
■ 今後的經濟環境與我國工商發展問題(1976.3) . 867
■ 對外貿易的問題與解決(1981.1.5) . 877
■ 當前我國經濟問題及其展望(1982.1) . 882
■ 當前我國的經濟問題 — 經濟學的運用(1982.10) 890
■ 臺灣當前的經濟問題(1982.11) 898
■ 開放經濟下的經濟問題(1985) 904
■ 改變體質才是根本紓困對策(1985.8) . 927
■ 當前我國的經濟問題(1985.9) 932
■ 面對當前的經濟問題(1986.4) 939
■ 當前物價上漲問題的省思(1989.3.3) . 945
七、經濟政策 . 950
■ 臺灣經濟建設計劃與美援(1970.3) . . . . . . . . . . . 951
■ 加強基層設施投資(1971.9) 996
■ 穩定物價措施的經濟後果(1973.8) . . . . . . . . . . 1004
■ 穩定當前經濟措施方案頒行後的新經濟局面 1014
(1974.2.20)
■ 對財經新措施的幾項看法(1974.11.29) 1022
■ 一年後論「穩定當前經濟措施方案」 . 1027
(1975.2.1 及1975.2.2)
■ 論六年經建計畫與金融改革(1975.10.10) 1036
■ 經濟政策的一些限制因素(1976.8.8) . 1040
■ 經濟建設六年計劃的經濟意義及其問題(1976.10.22) 1044
■ 物價預期心理及其對策(1979.6.13) . 1049
■ 富裕社會下的社會經濟政策(1979.7) . 1054
■ 經濟經驗和經濟政策的異同(1979.7.31) . 1059
■ 石油危機及其經濟政策意義(1980.5) . 1063
■ 談物價預期心理及其對策(1980.11) 1070
■ 經濟情勢轉變中的長短期策略(1981.6.25) . 1076
■ 現階段經濟政策問題(1981.12) 1081
■ 論促進經濟復甦應採行的措施(1982.4) . 1089
■ 談經濟革新(1986.1) 1095
■ 貿易出超對策的比較分析(1987.10) 1106
■ 內需政策不是萬靈丹(1998.10) 1111

書摘/試閱

一﹑歐美經濟思潮
從弗利德曼反凱因斯學派的經濟思
想推論國際經濟情勢的演變
貨幣政策並非我們一切病痛的萬應靈藥。但是穩定而溫和的貨幣成長,對經濟安定及避免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必有極大的貢獻。它也為那些作為經濟成長之真實泉源的企業、機敏、發明、辛勞與節儉等基本力量的有效操作,提供有利的貨幣環境。
—弗利德曼

一、引言
1960年代,美國國內通貨膨脹情勢的惡化,使得這時期內美國歷任總統的施政方針不得不以克服通貨膨脹為主。造成這種情勢的基本原因似可歸因於戰時被抑壓着的通貨膨脹,即與釘住利率及經常的矯枉過正的貨幣政策而俱來,與凱因斯經濟思想有密切關係。面對這種長期膨脹的情勢,各種反通貨
膨脹的措施大多曾被嚐試,但具體成效則非常有限,特別是近30年美國較注重的新經濟學的財政政策為然。因此,1960年代後期,弗利德曼(MiltonFriedman)的經濟思想逐漸在美國的學界與政界取得較大的支配性地位。固然若干著名學者對弗利德曼的意見仍持異議,但不論新經濟學的後繼者是否同意,弗利德曼的經濟思想正在擴散中則為不可否認的事實。11970年代似乎將是弗利德曼的時代。
針對新經濟學的後繼者所稱的「凱因斯革命」,弗利德曼自稱他的經濟思想是一種「反革命」(Counterrevolution),即目前眾所周知的「反凱因斯革命」。然而,在我們陳述這種「反凱因斯革命」之前,我們首先應澄清這個名詞所代表的意義。目前這種反凱因斯革命常以弗利德曼為名,但有許多不同的「弗利德曼」。據前甘迺迪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海勒教授(Walter W. Heller)稱:弗利德曼的支持者共有五種:第一種人是外表上呈弗利德曼者(Friedmanly);第二種是弗利德曼論者(Friedmanian);第三種是傾向弗利德曼者(Friedmanesque);第四種具有弗利德曼特性者(Friedmanic);第五種是弗利德曼學(Friedmanies or Friedmanite)。然而,弗利德曼依然是弗利德曼。2
這些弗利德曼的支持者對反凱因斯革命的看法略有不同,有人只是形式上的贊同:有人則是極端化的支持,例如,大約50名哈佛與Radcliffe 學生,因反對學校偏重凱因斯學說的教育,組成「弗利德曼迷俱樂部」(theMiltonFriedman FanClub),從事弗利德曼經濟學說的研究,可說是最為極端的。部份支持者卻相當溫和,甚至只是凱因斯與弗利德曼的混合體,而稱為Friedmanesque Keynesians。在這種分歧見解中,討論所謂「弗利德曼反凱因斯的經濟思想」,自然應當先劃分討論的界限。
本文的重點在於弗利德曼的經濟思想對當代美國經濟的影響,及藉此種影響推論今後國際經濟情勢的趨向,故本文所討論的弗利德曼應是具有此種影響力者,極端化的弗利德曼學似不可能有多大的支配力。同時,目前是以影響美國實際經濟政策的兩位大學者:尼克森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麥克拉肯教授(Paul Mc Cyacken),及美國聯邦準備制度理事會主席布恩斯教授(Arthur F. Burns),固然均受弗利德曼經濟思想的影響,但均只能稱為具有弗利德曼傾向者。所以,本文所稱的弗利德曼經濟思想,係指稱弗利德曼本人或具有其傾向者。換句話說,是指比較溫和的弗利德曼之理論與政策。
弗利德曼與新經濟學的爭論點是:貨幣是否重要。弗利德曼認為在1930年代以前的經濟理論與實際經濟政策中,貨幣確實扮演着極重要的角色,惟在1930年代的恐慌與凱因斯的解說中,貨幣的地位卻走入了多一個極端,它被認為是無關當要,而衹有被動的作用。弗利德曼則在實證研究中,要使貨幣復活,即所謂「反凱因斯革命」。弗利德曼認為反凱因斯革命的經濟思想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來自學術上對凱因斯經濟思想的分析,發現凱因斯的中心命題有邏輯上的錯誤;他方面是來自戰後實際經濟經驗,反通貨膨脹的國家才能產生「經濟奇蹟」。這兩方面的發展,使得戰後產生了貨幣的復活,貨幣不但重要,而且極其重要。3
惟理論與實際並無法分開,尤其是貨幣理論與實際經濟社會之關係較之其他經濟理論為密切,較其他經濟理論更少抽象成份,「貨幣」固隨人類經濟社會之發展而繼續不斷地演變着,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之產生亦多與所處時代之經濟問題有關。4 弗利德曼從事實證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之研究的主要任務是:要從經驗事實中抽出最為重要的若干因素,以此類重要因素將經濟現象作體系化的解說,並據此對將來的可能變化作正確的預測。5 因此,貨幣是否重要固需自實證研究中確定它,而確定後的見解及所採取的措施必然影響經濟社會的繼績發展。基於這種認識,本文首先將探求美國的貨幣經驗與弗利德曼實證研究的解說,尤以1930 年凱因斯革命的背景與新解說為重點6。其次,分析弗利德曼實證研究所導出的理論與政策。第三,分析弗利德曼貨幣政策對今後美國經濟的可能影響。第四,由美國經濟的可能趨勢申論今後國際經濟情勢的可能演變。最後,則簡單申述作者的基本看法。

註:
1 本年1月12日出版的美國《新聞週刊》對弗利德曼、沙苗生(Paul A.Samuelson)及瓦里希(Henry C. Wallich)等三位該週刊經濟專欄撰稿學者,有關美國經濟展望的11 問答。其中第7 問是:「沙苗生教授,目前弗利德曼學(Friedmanite)似乎支配着經濟談論,凱因斯是否已去世了。(按意指凱因斯時代是否已告終結)」而沙苗生很幽默地答稱:「是的。牛頓和愛因斯坦也已不在人間。」顯然地,沙苗生並不同意凱因斯時代已告終結。
2 把弗利德曼本人和其支持者加以區別是極其重要的。因為若干支持者只是表面上的支持,若干支持者又是過度極端化。以上這五種弗利德曼的支持者,請參閱Time Magazine, December 19, 1969, p. 40。類似的談論,請參閱Walter W. Heller, “Is Monetary Policy Being Oversold?”in Monetary vs. Fiscal Policy, A Dialogue, by Milton Friedman andWalter W. Heller, W. Norton & Company Inc., ew York, 1969, pp. 15-16.
3 Milton Friedman, “Statement on Monetary Theory and Policy,” inReadings in Money, National Income,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ed. bySmith and Teigen, Richard D. Irwin, Inc., 1965, pp. 80 -85.
4 J. R. Hicks, “Monetar y Theor y and Histor y -An Attempt atPerspective,” in his Critical Essays in Monetary Theory, Oxford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67, pp. 155 -173.
5 Milton Friedman,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in hisEssays in Positive Friedma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pp. 3 -43。弗利德曼之注重貨幣存量的思想固與早期貨幣數量學說的主張者相似。但他認為自休姆(David Hume)、劍橋學派、費雪(IrvingFisher)以至凱因斯等人的靜態貨幣理論固尚稱妥當;但現代經濟理論中最弱的環節是貨幣動學。所以,他努中的方向是建立完整的貨幣動學,這是他與早期貨幣數量學說之主要差異。
6 弗利德曼在其與施瓦茲女士(Anna Jacobson Schwartz)費十年始告完成的巨著《1867 年至1960 年美國貨幣史》(A Monetary History ofthe United States 1867 -1960)中,大約以40%的篇幅檢討1930 年代的貨幣經驗,可見這個年代的實際經驗在弗利德曼經濟思想上的影響。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08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