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滿額折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027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國家認證的導師級心理學家,
以醫學、認知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為本,
將最新的育兒知識、父母最頭痛的疑難雜症,
用科學方法輕鬆解讀,幫助父母走出教養困境!

※以最新的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為本,用科學方法教養孩子
※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 好評推薦


【教養方式要配合腦部成長的速度】
瞭解嬰兒腦部發展過程,滿足各時期的腦部需求,
作者以科學方式,將大腦演化過程分為:
任性而為的鱷魚腦→能夠表現喜惡的馬腦→社會化的猴腦→逐漸發展成熟的人腦
滿足各個階段的腦部需求,給與孩子足夠關愛與安全感,這是教養幸福、聰明孩子的基礎。

【心理學家.腦科學家 推薦與不推薦的育兒技巧】

OK
──回應寶寶的牙牙學語
→育兒心態是「有做就會有回應」
──與寶寶眼神交流
→寶寶的腦部對眼神接觸反應強烈
──在孩子滿6歲之前,當作「寶貝」呵護珍惜
→培育孩子「好好愛自己」的心

NG
──3歲定終身?抓緊時間大腦開發
→缺乏證據的3歲定終身理論
──孩子說謊或搗蛋,父母都採取嚴格標準
→方扮黑臉,一方扮白臉,過於嚴格反而讓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夫妻之間育兒和家事都採取分工制
→分太清反而更容易不平衡

【培養孩子在現代社會必備的生存技能】

*成功必備的情緒智能
孩子愛生氣、耍賴嗎?本書提出幾個簡單的小活動,幫助孩子察覺自己和別人的情感,理解造成情緒波動的根源為何,並控制情緒

*高度韌性的逆境智能
孩子好勝輸不起、沒有自信嗎?父母應該如何鼓勵/責罵孩子?用正確方式讓孩子養成更多勇氣

*靈活思考的想像力
孩子學習力低落,容易分心嗎?本書提出各種親子遊戲,從中培養創造力與注意力

作者簡介

杉山 崇(Sugiyama.Takashi)
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師。神奈川大學人類科學系.人類科學研究科的研究所教授。同大學心理諮商中心所長。公益社團法人日本心理學會代議員。曾歷經各種心理相關的職域,包括育兒支援、障礙兒童教育、犯罪者矯正、職場的心理健康等。目標是建立融合心理學與腦科學的新世代型的心理療法。在心理療法師或科學式心理學研究者的領域,皆為受到國家認證的導師級的心理學家。育有2兒。著作包括《鹹蛋超人外遇學》(主婦之友社)、《只要讀就會改善人際關係》(Sunmark出版)、《把「反正不可能順利」變成「應該有辦法好轉」的書》(永岡書店)等。

譯者簡介
藍嘉楹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目前從事專職翻譯與口譯。喜愛閱讀與旅行。希望能翻譯出更多好書。
近期譯作包括《池川明微笑生產筆記》《在北歐宅養小孩:跟著荷蘭父母打造居家遊樂園》《歡迎光臨吃貨俱樂部》《大人的昆蟲學》《世界泡麵評鑑百科》等。

前言
日本是相當熱衷於早期教育的國家,對「大腦開發」和「智力開發」的關注程度很高。不過,心理學家和腦科學家已掌握的心智與腦部的實際成長狀態,某部分對一般家長而言仍顯得陌生。有關大腦開發和智力開發,不少人打著專家的名號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每個人的說法各不相同,互有牴觸。再者,有些從科學角度看來,分明是錯誤的資訊,但某些自詡為專家的人,卻說得振振有詞,一副煞有介事的模樣。事實上,我在接受育兒諮商的過程中,也時常遇到媽媽或爸爸向我訴苦,問「我到底該相信哪種說法呢?」
本書彙整目前可信度最高、有關兒童發展的科學式論點,還有心理與腦科學學者們視為最理想並親身實踐的教養方法。說得具體一點,本書專為各位介紹的是讓普天下的家長們從此不再迷惘與不安,不但有助家庭的和樂,而且孩子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後獲得更大成功的方法。
我身為心理學家,目前研究內容為「融合認知神經科學(腦科學)的新世代型的心理療法」。我以臨床心理師的身分,從事心理諮商的工作超過二十年,其中也包括育兒方面的諮商。
不過,聽到心理學家談起腦部,各位是否會覺得不可思議?在日本,一般人對心理學的認知是文科,而腦科學屬於理科,認為兩者是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兩門學問。其實,精神的基礎,就是無數個「腦部」的神經細胞(神經元)的活動總稱。所以,現代的心理學家們,建立以腦部神經活動的機制和作用為出發點的假說,進行科學檢證和心理療法。按照目前的趨勢而言,心理學和腦科學已經是不可切割的關係。
我本身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書中的方法我每天都在實踐。因此,向各位介紹的每一項方法,都是我覺得很理想,實際執行後也得到良好效果的絕招。育兒的知識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推陳出新。我想,以目前最完善的方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讓孩子們得到幸福,並擁有最燦爛的未來,是所有父母共同的心願。讓我們一起努力!

目次

第1章 配合腦部發育成長的教養方式
【停止自尋煩惱篇】
 嬰幼兒大腦開發大受好評的理由
 專欄 一再捲土重來的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真的有必要嗎?「關鍵期」的真相
 專欄 想到「孩子可能會趕不上」就坐立難安的理由
 如何培養生存力
 情緒智能是左右個人經濟的能力
 ──如何培養情緒智能?

【腦部成長機制.科學篇】
 與生俱來的遺傳因素和生長環境的交互作用
 專欄 「被愛的孩子」更能有效運用「智力」
 專欄 家庭教育影響最大的三個部分
 大腦從鱷魚腦→馬腦→猴腦→人腦的演化過程
 表 「鱷魚/馬/猴子/人腦」
 想要培養「有人性的腦」,兩歲之前絕對需要關愛

【讓孩子幸福成長的家庭教養篇】
 教養方式要配合腦部成長發育的速度
 幫助孩子能力大放異彩的方程式
 母性本能神話是對母親的沉重壓力

第2章 心理學家.腦科學家推薦的育兒技巧
【讓育兒變得愈來愈快樂篇】
 讓小寶寶多握父母的手指
 ──催產素有助無壓的育兒
 專欄 對腦部造成負面影響的壓力荷爾蒙
 利用「搔癢」,讓孩子知道什麼事不該做
 玩「摀臉躲貓貓」的遊戲
 ──同時培養安定的情緒與展望力
 專欄 工作記憶讓「摀臉躲貓貓」發揮更大的效果
 把孩子興趣缺缺的繪本和玩具放在隨手能拿到的地方
 父親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與孩子未來社會性發展和年收入的關係
 「兩歲惡魔期」,給予孩子成功的體驗
 利用獎勵與讚美,培養希望孩子養成的習慣
 ──以「塑造」採取逐步進階的行動
「自然體驗」要量力而為
 ──重點並非是「自然」,而是「體驗」
 在孩子滿6歲之前當作「寶貝」呵護珍惜
 ──培育孩子「好好愛自己」的心
 專欄 6歲之後的課題∼勤勞 VS 低人一等的感覺

【培育「成功的孩子」祕訣篇】
 多與寶寶眼神交流
 ──寶寶的腦部對眼神接觸反應強烈
 專欄 「新生兒微笑」是為了生存
 深信「我的孩子一定會成功」
 ──培養「韌性」的秘訣
 回應寶寶的牙牙學語
 ──育兒心態是「有做就會有回應」
 專欄 牙牙學語、開口講話和媽媽語
 讓孩子多用手拿東西吃
 ──鱷魚腦與感覺統合
 專欄 替孩子準備很多玩具和教具並非必要
 運用手指訓練孩子的共享式注意力
 ──培養情緒智能和知性
 模仿與讚美
 ──一切學習的基本
 父母模仿孩子的行為是一種認同
 和孩子一起看看雲,訓練想像力
 透過「故事」向孩子傳達教訓與禁忌
 利用意想不到的「獎勵」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正確「責罵」孩子的方式
 ──在罵孩子之前,父母別忘記真正的「目的」
 專欄 正確責罵,引導孩子學習對錯父母執行的三步驟
 專欄 積極型基因與消極型基因
 訓練孩子的耐心
 ──棉花糖實驗的啟示
 聖誕老心所帶來的教育意義

【養育幸福孩子的每日習慣篇】
 乖巧不哭鬧的寶寶父母要更注意
 ──沉默嬰兒的悲劇
 父母不必事事滿足孩子
 養成生活好習慣的方法
 ──日常的習慣加上儀式感
 孩子心愛的玩偶和毯子是安全感的來源
 和孩子多玩肢體遊戲
 ──如何用遊戲鍛鍊大腦抑制力
專家問卷調查1
你們的專業知識,是否實際運用在育或夫妻關係的經營呢?

第3章 心理學家.腦科學家不建議的育兒方式
【常見的育兒誤區篇】
 「胎教教材」是否能夠給予胎兒腦部刺激
 「腦部柔軟的時候」是孩子吸收的最好時機?
 一定要「在3歲之前」全力大腦開發嗎?
 ──缺乏證據的3歲定終身理論
 專欄 3歲定終身的理論來自對研究結果的曲解

 充實孩子的嬰兒時期,體驗愈多愈好?
 讓孩子從嬰兒期一定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作息?
 ──夜貓子基因問題
 矯正孩子的不良習慣,是否要再三耳提面命?
 ──把握「一種情況一句話」為原則
 學習要趁早,不管年齡還太小,早點送入名校幼稚園?
 真實體驗從小愈多愈好,愈早愈好?

【發育成長的負面影響篇】
 隨便給孩子吃奶嘴
 阻止孩子把東西放進嘴巴
 抱著「如果他是兒子(女兒)就好了」的想法
 常常開電視不關
 責罵孩子「給我適可而止!」「你為什麼做不到!」
 ──不當管教只會摧毀孩子的韌性
 專欄 處罰必須拿捏輕重
 不讓孩子玩樹枝或石頭
 從兩歲開始再不教就太晚了!
 把孩子和其他手足或朋友比較
 對兄弟姊妹「一律平等」
 ──重視獨特性勝於平等
 問題發生時,批評孩子的朋友和老師
專家問卷調查2
後天的教育方式和與生俱來的特質,哪一方面的影響力比較強呢?
專家問卷調查3
請問專家自己家裡採用的是不責罵/讚美的教育方式嗎?
專家問卷調查4
孩子還不滿3歲,應該要教他不能說謊嗎?想聽聽專家自己的經驗。

第4章 心理學家.腦科學家給夫妻的關係經營處方箋
【經營夫妻關係篇】
 比起追求完美的育兒,更應把媽媽放在第一位
 ──對媽媽的尊重有助孩子的情緒穩定
 經常說感謝的話
 ──讓夫妻成為「經營家庭」的共同夥伴
 爸爸要支持媽媽帶孩子回娘家
 只要有時間請多陪伴孩子
 夫妻共同體驗孩子成長的喜悅
 和彼此的原生家庭保持良好關係

【夫妻間的地雷篇】
 不論育兒或家事皆採取分工制
 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讓孩子知道其實「父母的感情很好」
 孩子說謊或搗蛋,父母採取一貫標準
 ──過於嚴格反而可能讓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專家問卷調查5
請專家談談你對大腦開發和智力開發的看法?

書摘/試閱

停止自尋煩惱篇
情緒智能是左右個人經濟的能力

延續前面的話題,我想要多聊聊有關社交能力。「賺錢的能力」稱得上是生存力的重點之一。然而金錢不是人生的一切。即使有錢,買不到的東西依然很多,例如愛情與信賴。不過,沒有受到財神爺眷顧的人,人生確實會走得比別人辛苦。父母雖然不希望孩子長大以後變得一切「向錢看齊」,但也不想看孩子為五斗米折腰的窘境。
心理學也不斷嘗試闡明「賺錢能力」的本質。例如根據美國的研究,得知智力測驗的結果關係到年收入的多寡。不過,研究另外找到關係比年收入更密切的其他能力。也就是「情緒智能(EQ)」。

情緒智能高的人,即使因課業、工作感到有壓力或不滿,也能理解自己的感受並找到辦法克服。另外,他們也能巧妙掌控自己的幹勁,不論對工作或學業都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在職場上,這樣的人能發揮細膩的政治手腕,避免自己陷入不利的情況。以結果而言,他們的年收入也蒸蒸日上,領先同儕。
那麼該如何培養情緒智能呢?情緒智能成立的要素有4項,分別是
①察覺自己和別人的情緒
②理解造成情緒波動的根源為何
③控制情緒
④運用情緒
①和②,可以從「養成思考情緒的習慣」培養。從孩子滿4歲開始懂事之後,建議父母養成習慣,和孩子一起回顧一整天發生的事情,互相討論「那個時候你有什麼樣的感覺?」「你覺得爸爸和媽媽會生氣還是開心?」或者以身邊朋友或繪本的人物為範
本,討論他們的感受和心情。
至於③控制情緒和④運用情緒,父母可以在孩子表現出自我克制或忍耐後加以讚美,或者在孩子面對初次挑戰時,替孩子加油打氣。舉例而言,要求孩子「我知道你想要,但你要忍耐」,即可算是③控制情緒。至於④,父母可以「運用」情緒,讓孩子原本「接觸陌生事物感到恐懼」,轉變為正面心態「接觸沒做過的事情很有趣」。
雖然情緒智能可以靠父母培養,但父母具體的作為也不過是「多和孩子說話」,所以有志讓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的父母,可能會覺得和預期有些落差「只要做這樣就夠了?」但是,只要持之以恆,最後一定能看見情緒智能提升的效果。為了幫助孩子打穩人生基礎,使他們未來不至於走上偏路,或為窘迫的經濟狀況所苦,不只學力,高情緒智能也是必要的。如果父母能夠一同積極參與,效果更好!


讓孩子幸福成長的家庭教養篇
幫助孩子能力大放異彩的方程式

孩子具備強烈的行動慾和求知慾,除了「想做什麼」,也會「想知道」。做了什麼事或知道了什麼新知,都會讓他們雀躍不已。這是孩子比成人優秀之處,也是一種能力。希望父母重視這項「能夠悸動不已」的能力,並幫助孩子讓這項能力儘量發展。以下為大家介紹心理學發現的一種方程式,能夠幫助父母實現這個願望。兒童的能力發展
方程式如下:

 動機 = 需求 × 效力感 × 誘因
(行動意願)(我喜歡這個) (做得到!) (對需求的刺激)

對孩子來說,所謂的需求就是「看到東西很想要!」「這個很好玩!」「我想做這
個!」等衝動。說得簡單點,就是「喜歡!」日本從以前就流行一個說法「只要喜歡就
會做得好」。運動、技能、知識等都好,能夠讓自己「喜歡上某個領域」也是一種能力。
至於效力感,是只要自己針對該需求採取行動,就能「達到目的!」的期待感。如果不認為自已做得到,就不可能付諸行動,所以,我們在從事社會性或文化性質的活動時,絕對少不了效力感。
最後的誘因,意指原本「我做得到!」的期待化為現實。如果採取行動,卻沒有達到想要的目的,會容易失去動力。一旦確信只要自己付諸行動就會實現,那股快樂的感覺便化為刺激,再轉為「喜歡」,最後讓「想知道、想做」的能力完全展現。有些能力是一嘗試就立刻上手的能力,也有些屬於熟能生巧的能力。所有的動作和知性作業,在一再重覆的過程中,可以建立更為順暢的神經基礎。即使並非出於天性,只要出於「喜歡」而一再重覆,也會變得愈來愈上手。當孩子「我做得到!」的期待實現,與對人生抱持著積極態度有關的內在控制的駕馭感(參照86頁)也會跟著發展。
接著我以具體的例子讓大家更清楚上述的內容。

①假設孩子對鋼琴產生興趣。他對鋼琴的興趣表現在「喜歡」。
②他覺得自己也學得會。這就是「期待」。
③他爬上鋼琴椅,一按琴鍵果然發出聲音。這點會成為「誘因」,刺激彈琴的欲望。如果再加上大人的稱讚,誘因的效果會變得更好。
兒童能力發展方程式在其他領域也會成立,包括對棒球產生興趣,所以試著投球;求知慾強烈的孩子,對火車產生興趣,嘗試記住列車的名字等。從接觸經驗的不斷累積,孩子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也跟著增加。
為了讓能力發展方程式能夠成立,各位父母能夠協助的部分有兩項。第一是打造具備誘因的環境。如果孩子對某項事物展現興趣,請父母稍微投資一點時間和經費,讓孩子盡情嘗試。為了讓孩子做得到,需要充滿吸引力的誘因。當然嘗試的結也很重要,但父母對孩子的讚美,會成為一大誘因。
孩子的個性大多是三分鐘熱度,所以重點是時間不要嘗試太久。如果孩子對父母鼓勵去做的事情有興趣,父母就會想著「讓孩子多做一點」。不過,孩子的興趣如果真的很強烈,即使要孩子停止,孩子仍會開口要求繼續做。如果是真心喜歡,在孩子意猶未盡的時候喊停,才會產生下次還要做的意願。所以,請各位聰明的父母懂得在孩子失去新鮮感之前先喊暫停,以確認孩子「喜歡」到什麼程度。
另外,為了讓這個方程式能夠成立,父母還有能幫得上忙的地方—替孩子找出孩子可能會「喜歡」的目標。學習目標可能是家人或其他人,需求也一樣可從學習中得到培養。有些「喜歡」是出自本能,但也有些是受到別人啟發,先看到別人做了,自己才動了想做的念頭。舉例而言,很多孩子對智慧型手機都躍躍欲試,或者對媽媽的化妝用品充滿興趣,遇到這種時候,即使父母給孩子幾可亂真的玩具,但只要不是真正的物品,孩子玩一下就膩了。對孩子來說,父母手上在使用的物品才具備吸引力,也是「想要!」「喜歡!」的對象。
除此之外,運動和藝術活動等,也是孩子容易受到父母或身邊大人感染而產生興趣的項目。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對運動產生興趣,讓孩子看看觀眾歡聲雷動的運動畫面也是方法之一。孩子對讚美很敏感,所以多放一些頒獎儀式的畫面讓孩子觀賞,或許會帶來不錯的效果。
父母每天陪孩子遊戲的時候,如果隨時意識到這個方程式,應該就可以逐漸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又有哪些事情讓他樂此不疲。找到孩子的「喜歡!」,接著在環境裡加入「做得到」「誘因」這兩樣要素,想必就可以讓孩子一展所長,直到他感到厭倦。
雖然我很想宣稱「遵循能力方程式,可以讓孩子能力無限發展」,但是一再重複同樣的事情,會讓孩子的好奇心感到「不耐煩」。孩子明明已經感到厭煩,但父母如果逼著孩子繼續下去,原本的喜歡就會轉為討厭。所以,如果發現孩子已經沒興趣了,請告訴自己「現在要改變培養的才華了」。接著再尋找其他的能力。經過多方嘗試,我相信孩子會重拾「喜歡」也「做得到」的能力。孩子的才華是否能大放異彩,取決於父母是否能找出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並且提供孩子適合發展的環境。請父母們每天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並且要帶著包容的心去理解孩子。

培育「成功的孩子」祕訣篇
多與寶寶眼神交流
──寶寶的腦部對眼神接觸反應強烈

小寶寶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可愛呢?人類的基因原本就設定一看到小嬰兒,就會油然而生一股幸福的感覺。這種本能稱為「嬰兒基模(Baby Schema)」。
這種本能的作用力很強,連年僅2∼3歲的幼兒只要一看到新生兒,也會忍不住興奮大叫「是小貝比耶!」即使是自己完全不認識的小嬰兒,但是他們天真無邪的眼神還是讓人不捨得移開視線。而且嬰兒的笑容具備強大的感染力,看到嬰兒微笑,大人也不禁跟著露出笑容。新生兒的視力微弱,但還是能辨識大人的表情。已經得知的是小嬰兒最喜歡笑臉。笑臉會召來笑臉︙︙我相信這段親子交流時期,一定讓人感受到滿滿的溫情。
但是,假設大人沒有露出微笑回應小嬰兒會怎麼樣呢?
透過實驗證實,當母親面無表情,小嬰兒會陷入恐慌狀態。沒有母親就無法活下去的小嬰兒,當他們看到媽媽臉上面無表情,會覺得自己陷入絕望目前已經得知這樣的狀態若一再重複,部分的腦部會開始萎縮。
但是,親子雙方以笑臉互望,不只會讓內心充滿幸福,還隱藏著更深層的意義。
因為互相凝視對望=眼神交流。眼神交流是一種能夠發展嬰兒「社會腦」的刺激。
在雙方互望的過程中,腦部「額葉前端」這個區域會受到刺激。大腦這個區域的功能除了洞察他人的心情變化,在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我不一樣」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能夠理解別人的想法,是培養社會性的基礎。總而言之,和小嬰兒互望能活化孩子的大腦額葉,連帶促進社會性的發達。
值得注意的是,眼神交流的時間不是愈長愈好。如果太長,腦部在持續反應的情況下會感到疲勞,所以有些小嬰兒並不喜歡。尤其是等到嬰兒滿3個月大,視力已經發達,對眼神交流的好惡似乎更因人而異。不過,即使興趣缺缺,小嬰兒也不會拒絕與大人眼神交流。所以每次交流時間不必過長,但請父母一定要以笑容與寶寶對望。

夫妻間的地雷篇
孩子說謊或搗蛋,父母採取一貫標準
──過於嚴格反而可能讓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撒嬌」是一個人能夠仰賴別人的心靈基礎,在某種程度上是必要的。但是,當孩子的腦部仍由「鱷魚腦」掌控,也就是還在「依照本能追求眼前快樂」的階段,父母如果太過寵愛孩子,對他有求必應,那麼只要孩子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情緒很可能會像鱷魚一樣失控。
因此,除了讓有關忍耐與察言觀色的「猴腦」發揮作用,父母也必須教導孩子如何忍耐,以及體會被讚美所得到的喜悅。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能夠忍耐就太厲害了」。發展快的孩子,大概從4∼5歲開始,猴腦的作用就開始逐漸發達。
就腦部發展的階段而言,這是難度很高的任務。舉例而言,請想像孩子在搭捷運的時候,想坐下來卻沒有空位的情形。孩子即使知道自己能夠好好站著,忍住不要動來動去的行為值得讚美,卻還是忍不住放聲大哭「我好想坐下來!」造成父母尷尬不已。這時是鱷魚腦(需求)的支配力強於猴腦(忍耐)的時期,所以孩子缺乏忍耐力。要教會這個年紀的孩子忍耐,真的非常辛苦。雖然在教導的過程中,孩子和父母都會覺得有壓力,但為了孩子的成長,學會忍耐確實有其必要性。
重點是父母要遵守同樣的命題,也就是「對孩子要採取一貫的態度」。父母能夠替孩子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讓他養成「好習慣」,但雙親的態度如果不一致,好習慣就不容易養成。
舉例而言,假設父母的標準不一樣,孩子做了好事,有時候會得到稱讚,有時候則沒有,或者哭的時候有一邊會給點心,有一邊不會給,會讓孩子感到困惑,造成情緒不安。要證實這個說法是否正確,無法以人進行實驗,但透過重複的動物實驗,已經證實確實是如此。所以請父母特別注意這一點,好讓孩子不會無所適從。
不過,對孩子該嚴格到什麼程度,也是讓人傷腦筋的問題。尤其是情節重大的謊言或惡作劇。例如孩子和朋友發生爭執,一口咬定「我才是受害者!」結果發現先動手惡作劇的其實是自己孩子。面對這種情況時,想必父母會覺得大受打擊。同時也會煩惱該如何處理。
以結論而言,在不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的範圍內,嚴厲指責他確實有必要,但父母如果口徑一致,同樣採取「絕對不能原諒你」的嚴格態度,並不是毫無風險。在遺傳行為學已經證實「當環境愈嚴苛,遺傳的影響力就會變得愈強」。換言之,如果孩子具備容易感到不安的基因,嚴格的教育很可能會誘發問題行為的發生。
當然,以倫理道德的考量而言,父母展現出「絕對不允許出於惡意的謊言或惡作劇!」的態度是對的,但是如果兩個人都扮黑臉,孩子該怎麼辦呢?讓他懂得反省「我怎麼做了這種事」很重要,但不需要讓他留下心理創傷,覺得「爸爸和媽媽都放棄我了」。
心理創傷並非短時間能夠痊癒。孩子的心靈一旦受創,原本深信是避風港的家,但現在置身其中,卻只覺得被逼得喘不過氣。當然,是孩子有錯在先,不該說謊,但原因有時要歸咎於腦部發育的進度較遲。請父母讓他處在適合腦部發育的環境。
請父母事先協調好,一個人負責扮黑臉,在孩子做錯事時「嚴厲追究」,另一個人扮白臉,讓孩子「有台階可下」。請父母務必記住,責罵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後悔與反省」( =學到「這是不被允許的事」,僅是如此也算是輕度的心理創傷),而不是讓他留下過度的心理創傷。
負責詰問孩子的一方在結束對孩子的訓話之前,也要確實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不會放棄你」。等到孩子的年紀再大一點情況會變得更為複雜,但至少讓孩子有個安全感的童年時期,對腦部的發育比較有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